洪尚秀的电影,我总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就像我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在上一个冬天的遭遇(当时下雪了吗)。
就像我也不知道从何说起年少时的荒唐事以及我曾喜欢过的女孩子以及我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我的。
其实我也忘了。
忘掉了一些关键时刻于是我的人生故事就再也接续不起来了。
就像我忘掉了《夏夏夏》和《生活的发现》这两部电影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奇怪的是,我却记住了导演洪尚秀。
真要概括洪尚秀的电影,其实很好办,那就是:吃饭喝酒聊天睡觉(上床)。
故事呢?
故事就是生活。
你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将干什么去。
因为洪尚秀这个坏家伙,你得以窥视另一个人的真实生活,暧昧或无情。
你知道这是电影,你也知道这就是生活。
洪尚秀不造梦的。
造梦的工程师除了吃饭喝酒聊天睡觉什么也干不了了。
《北村方向》就是这么回事。
不拍片很多年的导演文艺男进城访友,未果,去了前女友那里,真情流露还是虚情假意之后上床,第二天走人,说我们再也不要见面了吧,最好短信也不要发但短信却一条条发来成了旁白。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与友人、友人想泡的女人从饭馆到酒吧,聊聊聊。
酒吧老板娘恰好长得像导演文艺男的前度,于是……发生了什么你都预料到了。
导演文艺男给酒吧老板娘留下了三点建议后,闪人。
这三点建议是:1.多结交好人;2.喝酒时不要醉;3.写日记。
不,没这么平淡。
机锋都藏在对话里呢。
发生了什么你全都知道,于是你知道男人女人全都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底下都藏着想把异性对方俘虏上床的心思。
或许还有同性之间的沉默交锋。
情欲的刀锋欲亮未亮,雪却下得纷纷扬扬。
对的,恰好也是个冬天。
一个冰雪下面隐藏着热火的虚伪季节,在洪尚秀的黑白镜头里却是那么典雅庄重。
但情欲仅仅只是孤独、无聊或虚无的副产品罢了。
难道不是么?
一个再也不拍片或再也拍不了片的导演到城里来找大哥干什么?
单纯就是为了喝个三天两夜的酒?
那为什么大哥忙于自己的事务或终于搞定想搞的女人你怎么还赖着不走?
和拍片时认识的演员们摄影师们在雪地里瞎聊想再约场酒人家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冬天),真的冷了你知道吗,你什么也承担不起。
你战战兢兢言不由衷人家堂而皇之顺水推舟,你真真切切提出建议三点人家真心实意等你而你却一去不返。
请你消失吧,导演。
实际上就那么回事。
但洪尚秀真的拍成了一部精致的诗篇。
有些人分分钟可以读完的诗不去看却追着洪尚秀的电影,不就是因为有时候,需要一段漫长的情绪而不是人的陪伴么?
酒馆外导演与宝什么吧第一次抽烟,导演说人生也得听听别人意见什么的,我暂停了一下,拍下来发给了一个小朋友。
没想到她竟然知道,说除了导演的名字。
追问一下,原来只是巧合,只是看过一部洪的片子而已,觉得都是这个调调。
还挺好笑的,因为偶然嘛,就是巧了,四次遇见电影人什么的。
其实也没什么好笑的,但是还是要笑一下,似笑非笑,是不是就是洪的调子。
要说什么不说明白,久不看文艺片,加上岁数大了,有点迟钝,我还是没有想明白,洪要说什么意思。
导演就是那么个玩意儿,习惯用自己的真诚骗炮,但是真没什么意思,骗一两次就够了,三次就没意思了,没人是收藏家。
或者这样说,导演不是骗,只是明白爱情是怎么回事,又抑制不住想爱的冲动——这个是不是跟性冲动划等号呢?
估计不是,文艺工作者嘛,总要有情才能做爱,而不是动物性的性交,说回来,他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呢,就抽身了。
跑掉了。
那他妈也够没劲的。
最后的四次偶然是小小地嘲笑一下,被拍得时候就只能是尴尬了。
说其来偶然了,我想可能是这样,导演就是个靠偶然活着的人,随性而至,随波逐流,随时期待偶然带给自己的奇迹——就是爱爱一下。
爽完了就算,再接着等待奇迹。
那跑掉是为什么呢?
哪怕多呆一会儿嘛。
让人觉得不真诚。
我还是没想明白,这个人物立不住。
妈的,我知道了,这个导演就是随时觉得没意思,比如跟小孩喝酒正兴头上大骂一通。
随时觉得没意思,偶然来了呢又觉得有点意思,有点意思完了,又觉得没意思。
嗯,就是这个意思。
我想这就是洪的意思,所以给三星吧,因为偶然。
又觉得跟自己有点关系,想要捋一下,没意思,不捋了。
关注洪尚秀是从知道他被赞为“韩国作家电影第一人”开始的,既是导演又是编剧,所拍摄的电影都充满了强烈鲜明的个人风格。
这类导演通常都很迷人。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很多人对小津和侯孝贤的迷恋。
男人的脸在电影最后一刻消失之时,竟然感到一阵轻松,接着则有点微微的醉意,禁不住要微笑了。
故事行到此时并没有任何不圆满,但其实这全部又很难称得上是符合标准的好故事。
日常化又绝不寻常,缺乏冲突又有微妙戏剧性,荒诞不经又讳莫如深,文学化的小诗意,加上四处漂浮的带着酒气和冰雪触感的小忧郁,简直不能更美妙了。
饮食男女,虚情假意,喧嚣潦倒,一晌贪欢,全部都是个人史,而个人与个人的相遇成为了意外诞生的小宇宙。
短暂而热烈碰撞的情欲,片刻间呼之欲出的暖意,目眩神迷后回转熨帖的告别,酒桌上的男人轻而易举就把女人迷倒了,要急切地把爱人真心献祭。
有点儿晕啊。
但洪尚秀的镜头一点儿不晕,黑白、极简,中景的东方视角,长镜头,破除人工机器技巧附加的赘余情感,用镜头注视,唯一动作是推拉,无所遮蔽,清白有光。
男男女女,不是在喝酒,就是在恋爱。
柳承俊从前是个小有名气的导演,但如今也不再从影,成为一名教授,到首尔与昔日友人见面,遇见几个人,发生一些事,《北村方向》即全部记录了这些。
果然还是日记体的叙述风格,生活流气息。
从零散线索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男人从前生活就不太检点,到了首尔又旧病复发,喝醉了酒神志不清摸到从前的情妇家中,声情并茂痛哭流涕,说着不能没有你的胡话,小情妇又马上毫无怨言投怀送抱。
到了餐桌和酒桌上,与搞电影的学生喝喝小酒,与合作过的小演员、单身寂寞的女教授、年至中年的友人聊聊人生哲理,看似漫不经心地说着偶然与极限的话题,佯作着谦卑和煦的姿态,在座的立刻折服了,觉得导演真聪明真了不起啊,根本不是一般层次的啊。
除此以外,男人还时不时说些软话能逗人开心,弹弹钢琴耍耍文艺腔人气又高涨不已。
看到与情妇长相相似的酒屋老板娘情欲又膨胀起来,在飘雪的长街上问了一句“冷吗”就直接把女人吻住了,原本内心小失落的女人此时少女心一定爆表了,因而顺其自然献吻又献身。
是的,顺其自然,《北》里没有爱恨情仇感慨万千,有的是一厢情愿一拍即合,环境条件有了,情绪铺垫也足了,不放荡一回,能成吗。
到了明天,又轻轻松松提上裤子走掉了。
真是很有趣。
现在看来,将情节铺排开来讲,也没有任何缺失啊。
如此平铺直叙的拍摄风格十分考验脚本和演员功力,不得不说,将脚本稍作改动当作小说来读,也一定非常有意思。
小说式的电影,又能呈现出视觉艺术的优越性,文艺青年们还如此可爱。
外表漂亮可人、在餐桌上却为了走失的狗哭泣的女教授,经常不在店中姗姗来迟的美丽的酒屋老板娘,与女人分享烟草的男人,告别时嘱咐女人三件事的男人,情绪激动动辄说我爱你的男人,以及名为“多情”的酒屋和“小说”的餐馆……那些在小说里显得那么迷人的桥段放在如此一个电影里仍旧姿色不减,而那些对白间的暧昧气息又精准地把人击中。
想到《午夜巴塞罗那》里的那个西班牙男人,放荡不羁又忠贞不二的天才艺术家,还有弗里达又爱又恨的画家丈夫里维拉。
要说把《北》当作小说来读,我想应该是较为散文化的小说作品,形式上趋向自由不重逻辑,流质的,但精神气儿是拧成一股的,这股内力让你的双眼寸步不离地注视活动的中心人物,缓慢地抵达作品的内核。
电影是半空中一朵蘑菇云,文学性则为其镶上了金边,使其耐读而隽永。
但如果想要读一个类似气质的故事,恐怕又难以找到。
电影的最后,男导演遇到喜爱自己作品的女影迷,站到她的相机镜头前,脸上却露出了迷惘不安的神情——为什么呢?
终于我们只是旁观了这个男人的故事,他也只是在首尔不着痕迹地经过,喝了酒调了情,不算良善但也没有作恶,如此简单,我们却把这一切当成了生活。
北村方向。
看《北村方向》(洪常秀第12部长片,继《处女心经》后又一部黑白影像,2011年)的感觉与看《生活的发现》(第4部,2002)非常像。
都是一个男人在游荡(前者身份是导演,由外省到首尔游荡,后者身份是演员,由首尔到外省游荡)。
事业失意。
但其帅气和一点圈内小名气,导致桃花不断。
也可谓炮了一路。
如果说对洪常秀的电影有一个总体印象,这两部,构成总体印象中的一极。
不负责任的性,布尔乔亚的忧伤,裹卷着男人的虚伪,女人的伤。
这两部相隔约十年的片,不同点是什么呢?
《北村方向》更轻盈,更远离传统电影叙事构架,《生活的发现》里是男人事业受挫,导致他接受外省友人邀请,外出散心,起码有一个面对困难的明确行为动机(类似于好莱坞剧本理论里的“激励事件”),《北村方向》动机及相关预期弱得近乎看不见。
仅仅是一个曾经在首尔文艺圈小有名气的电影导演,近两年没有拍片,在外省教书,他重回位于首尔的北村街头,以日记旁白诉说着,来这里逛个三四天,除了一个哥们,其他人谁也不见。
一次散心之旅。
洪常秀的电影缺乏一般电影里主角所面对的经典困难和挑战,从而要去完成他们的任务。
迎接挑战、完成任务,构成叙事动力。
这部电影尤其见不到这类元素。
整部电影看下来,其实我略感懵逼。
洪常秀究竟为何拍这样一部片呢?
男主角先是反复打哥们的电话不通,一个人在小酒馆喝酒,遇到几个年轻人邀他一起喝酒,是电影学院的学生,聊得很开心的样子,还说要带他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但走在街头他突然一反常态,对着他们一通发飙,并跑掉了,让一群学生愣在原地。
他内心的伤疤似乎被学生们揭开了,不想再掩藏真实情绪装作心情好。
他只是一个无片可拍的不知名导演。
他想起了一位旧相好。
郁闷之际摸到了她两年前的住处,试着敲门。
她还在那里。
起初对他的来访诧异,态度冷淡。
他一顿热烈表白,说我还爱着你。
对着她痛哭,表现出自己的不如意。
她的态度转变了。
变柔软了。
二人又躺到了一起。
种种细节得知,她一直爱着他,等着他。
但他抽身而去。
并且电影暗示出,这是段婚外师生恋情,他当初还为这段爱离家出走,变成了圈子里不体面的人,此后他搬去外地教书,与她隔绝了来往。
在这个寂寞之夜,她从她身上又找到了些许安慰。
他心情变好了一些。
但次日离开之际,他又告诉她,我们还是不要再联系,对你对我都好。
此后他联系上了哥们。
哥们招待他。
带着他去一个叫“小说”的酒吧多次,去一个叫“多情”的餐馆吃饭。
总是有哥们的一位美女朋友相伴。
是位在大学教电影评论的女教师。
女教师对他充满了好奇和好感。
但他认为她是哥们的心上人,保持着距离不僭越。
他更感兴趣的是酒吧的老板娘。
她跟他的情人长得相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她感兴趣少了道德风险。
他弹钢琴,说话喜欢抖些有趣理论,跑到酒吧院子口抽烟,都是为吸引老板娘注意,但女教师似乎比老板娘对他更积极主动。
哥们说他钢琴弹得一般,女教师觉得非常好听。
他关于相面的有趣理论也折服了女教师,他随便说了几句,女教师就惊叹被他看到了内心深处。
但他最后还是跟老板娘成功地建立了联系。
通过在院门口抽烟蹲守她,并在雪夜陪她出去购物。
走在深夜雪地上问“你冷吗”然后冷不丁把她抱入怀中强力吻她。
这些手段奏效了。
因为他原本是个帅气的大叔,有点小名气。
老板娘是个寂寞的女人,有着不好的男人运。
最终,他跟老板娘在她的酒吧休息房间内睡了一晚。
抱在一起浓情蜜意,起来告别时连个电话也不想留(婚内身份,减少骚扰)。
只告诉老板娘,“要交好的朋友,要少喝酒,每天写日记”,这样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这样一个试图活在理性自控里的人(他写日记,对自己的行为和计划带有审视目光),实际上在北村逗留的几天里,充满了偶然随机的冲动。
整个电影约80分钟。
主要内容就是几场酒后小叙,男主角与前女友及酷似前女友的老板娘间的一夜欢情(一夜之后都拒绝进一步的联系,从前女友家出来后多次收到她表达思念的信息,未回复一次),女教师对他表现出的未得逞的热情,酒喝多了后,女教师为丢失的狗伤心落泪,并说,自己内心有很深的悲伤。
男主角的哥们是个稳重的男人,不愿意承认对女教师有特殊情感,直到喝多了后才流露了心迹,他喜欢她(他与妻子分居),但女教师表现出对男主角更明显而浓厚的兴趣。
这当初还夹杂着另一个男性酒友,是男主角以前一部电影的主演,哥们说也想邀他一聚,男主角本不想见到他,但听说他近来混得不好,就同意见见(人都喜欢看到他人的落魄,不如意)。
那酒友对男主角发泄了一通愤慨,原因是说好让他演另一部电影的,他为此等了一年,但男主角换了别的主演而不告诉他,他控诉这种做法不仗义。
但这个愤慨得以消除。
他看到男主角会弹钢琴还能搬出一套套高深有趣的理论,关于相面,关于偶然性,他对男主角又有了羡慕的目光。
才华在社交场上果然还是硬通货。
整部电影如此闲散,就像一篇记录着无关紧要的生活的日记。
有点小乐趣,有点小尴尬。
有点艳遇的小满足。
但生活大抵相似。
谁也没有异常超脱。
一群孤独的生物,聚在一起取个暖,男女之间对上眼了,交换一下体液,在那个时刻说一些温柔情话。
但并不能算数。
人与人之间似乎很难有更深的连接。
这是男主角计划来个三四天的散心之旅。
事实上电影里共展示了五天。
想必他在原本的生活里倍感压抑,无处诉衷肠。
这四五天的游荡,酒叙,拥抱,想必驱散了心头些许雾霾。
但影片结尾处,男主角街头遇到一个女粉丝,想给他拍张照片。
他同意后,靠在墙角,脸上仍然是一副僵硬的表情。
内心真正的舒展也许从来就不曾获得。
这是一部不明觉厉的电影。
四年前看过一遍后,注定记不住这个影片的具体内容。
但电影所营造的感觉,却始终在心头挥之不去(与《生活的发现》带给我的感觉有些像)。
小酒馆里人物聊天的状态,一些情欲片段,一些奇妙的画面,时间的某个瞬间,都在心头有了烙印。
就如同自己的一场短暂经历,大致经过已忘,但会残存几个记忆碎片,连通着某种深层感觉。
洪常秀的影片是有一种魔力的。
完全不依托戏剧性和视觉奇观的制造,只是描述普遍经验。
哪怕只是“男人提起裤子就不认人”这样带有戏谑性的某种观察结论,在他的电影里,也总是有细节非常生动的展示。
他所有电影均有这种特质。
只展示真实的东西。
他说过,他死也不要去拍些虚假的东西。
但我还是不免困惑,与他其他诸多作品比起来,这部《北村方向》所表达的东西太含糊了。
简直就像是一段没有主题的生活记录。
洪常秀自己也说过,他拍电影从不玩主题先行这套东西。
都是被生活具体的场景,一些思绪打动,先产生碎片,然后试图建立一个结构,将这些碎片纳入,变成一部可称作电影的视觉作品。
但这不等于他的电影没有主题或表达重点。
往往还是能够找到这类东西。
而这一部,不那么容易找到。
电影借助男主角的口,探讨了偶然性。
生活中存在大量偶然性。
我们认为必然、认为具有某种神秘气息的事物(往往因这种气息激发出人的爱情感觉),往往只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叠加的结果。
当然,这个片子也充斥着偶然性。
男主角在街头偶然与一个女观众相遇了三次,与三个男学生也相遇了三次(有一次还一起喝酒),共去了三次“小说”酒吧,碰巧老板娘都外出,他们几个自助式服务。
在偶然性下,去了前女友住处,欢愉一夜,又在偶然性推动下,与老板娘有了一夜欢愉(老板娘与前女友长得像、同时大哥的女人不能碰等等偶然中的必然似乎也起到作用)。
同时,人又喜欢超越偶然性,试图建立一些必然性逻辑,来为自己的欲望冲动、与他人连接的需求,寻找到合理动机。
“相面”逻辑就是这种动机的一种反映。
善于通过玩相面撩妹的老司机,话语总是充满两极,“你虽然看起来是个很务实、精明的人,但其实你内心非常感性,非常善良,非常愿意为值得的人付出”。
往往能击中人心。
因为人性和人心,总是有着共同基础,只有极少数表面性差异,个性化的东西。
人超越偶然性地企图建立必然性连接,然而最终,也发现生命依然只是一些偶然事件。
一夜的必然连接过去,人复归偶然,复归命运的孤独与茫然。
241128
但我还是非常非常的悲伤看洪尚秀的电影总会是让人非常的期待,因为你不知道他在这一次将会捉弄谁,取笑谁,看着他人在生活里尽显卑微,然后有隐约一丝仿佛是对自身生活的映照之意,总归还算是一件赏心悦目、并不算十分难堪的观影体验。
《北村方向》说的是三天里的事,胜俊本是一名导演,却已歇业多年,在一家大学教书谋生,这一日,胜俊来到首尔找寻朋友永浩,本是下决心“我见了永浩哥以后就走,除了他我谁都不见”,却不曾想这三天里又是发生了一些小小瓜葛。
先是永浩暂时未遇,酒醉的他却是径直奔向了前女友家。
释放完欲望的他再次决绝地离开了前女友,却不曾想到又是在一小酒馆里遇上了与前女友外貌酷似的老板娘……洪尚秀的作品里总是不乏这样的男人,他们总是妄图以理性来约束自己,以理性来指导生活。
即使是这次的胜俊,在影片中大谈人生的偶然性,认为人生总是由一系列偶然的事件组成,注定无法规划,但在骨子里却依然总是清教徒般遵守着自认为正确的清规戒律。
抱着前女友痛哭流涕,可见内心已是十分苦闷,但他依然不想对两人关系作任何努力。
一心追求老板娘,得到手之后,他却连手机号码都不愿意给对方留下,而一本正经地与老板娘说出的三个人生定律则更显滑稽:1,要结识很多好人;2,喝酒不能醉;3,要坚持写日记。
他所苦口婆心说出的、仿佛不如此人生就不得幸福的戒律还没等到自己出门,就已经被老板娘忘记了一条。
他深信不疑的人生信条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却因自以为是地拘泥其中而尽显可笑可悲,他不过是一条作茧自缚的可怜虫罢了。
这一次,洪尚秀镜下的女人也少了些可爱之处,她们不再作为男人虚幻的未来,她们显然已经承担不起拯救男人的重责。
女人和男人一样的迷茫,甚至有时还要愚蠢幼稚,这倒是洪尚秀作品里的一个新变化。
影片中一个男人开玩笑般地讲起了骗女人屡试不爽的伎俩,“你从外表看起来十分外向开朗,而内心里却是十分的忧郁和悲伤”,而对面的老板娘立刻满脸惊讶地抚胸大叫,“我就是这样的啊。
”以至于另一个对胜俊颇有好感的美女教授也是悲叹道,“但我还是非常非常的悲伤”,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问题,但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似乎少了欲望的焦灼和理性的折磨,仍是要更为感性。
胜俊还是没有走得成,依旧留在了北村晃荡,欲望已经得到满足的他究竟还在找寻什么,可能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北村是首尔文艺气息极其浓郁之地,他是在寻找过往的青春文艺岁月,还是在本能地抗拒,不愿回到自己冷冰冰的理性当中?
《北村方向》里,男人们性欲上的饥渴症已经得到了稍稍的收敛,至少这回主人公似乎已经稍稍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或者是说知道了自己最想得到的欲望是什么。
但这却又是洪尚秀最为焦灼的一部作品,片中很难出现几个让我们想要击节大笑的镜头,洪尚秀没有了他体察一切的聪明,甚至可以说是失去了悲天悯人、嘲笑的本事,因此这是一部失去往日他一贯擅长喜剧意味的电影,而其总是在不断重复自身的弱点则在《北村方向》里暴露无遗。
因此,不仅仅是剧中的主人公,洪尚秀看上去也正是在度过他创作上的关口。
影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给了胜俊,以特写的方式拉近着他那张忧心重重、满怀焦虑的脸。
生活注定无解,不管是醉生梦死,亦或认真严肃。
1.后劲很大的烧酒不能喝,尤其是不能早喝;2.喝了酒的傻X导演不能信,信了你就傻X了;3.闷骚的前男友敲门不能开,尤其是喝过酒的;4.跟初恋很像的老板娘不能见,见过就黯然神伤;5.弹钢琴的男人不能信,都是套路;6.中年男人的回忆不能勾,勾出来就又臭又长;7.充满生活热情的女子不能见,见多了很难不爱上;8.强吻的电影桥段不能信,信了就离犯罪不远了……9.最后一条,最最重要的一条,带着女朋友绝对不能看洪常秀的电影,电影里的男人都太不堪了,虽然是真的……BTW:要提防满大街闲逛的“导演”老师,不能信,不能收留,不能带他喝酒,不能介绍女性朋友给他。
曾经的导演想念哥们永浩,这其实只是他可以进城的理由。
罪犯总想着回到得逞的犯罪现场,英雄想着回到胜利的沙场,野兽想念曾得意地出没过的山林,而这位导演心底里的念想大抵也如是。
夜未央,他忸怩地终于还是闯进从前女学生的家门。
在她那里,他辉煌过。
这一回,她继续让他辉煌。
她为他吃过苦头,也想过放弃。
可自这一回以后,她则甘愿为他奉献所有。
一次次地给他发短信,抒情的,思念的等等。
但他已趣味索然,这样的她于他是何等地负累!
他宁愿与一个与她模样相同的女人寻欢,也不愿回应她短信里的思念之情。
《北村方向》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刻画了好几个异常美好的女性形象。
从前的女学生,神奇的酒吧老板娘,魅力十足的宝兰,都有着晶晶亮的眼睛,温柔的神情,纯净的心思。
在她们面前,男主角显得格外渺小。
流氓导演与永浩哥的友情恐怕是要终结了的,由于他的一夜未归。
在永浩看来,导演不论是和宝兰同宿,还是和老板娘共枕,这都侵犯了他的“领地”。
男人之间的情感竟如此脆弱,这归根结底恐怕还是由于男人的软弱本质。
他们要占有,想夸示,想显得大,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小的,是一无所有的。
内心充满恐惧的人总是装得很强大,软弱的人要用高分贝的语言掩饰心底里的不安。
反复出现的“多情”,极有反讽意味,原来的温柔意味已褪变成色厉内荏的格调。
这部作品的出色之处是节奏感极好,张驰有度。
很多细节都是经过精心推敲,值得仔细玩味。
而猪堕井的那天的男一号竟然能胖成这样,杀人回忆里首尔来的警察在《夏夏夏》里胖成那样,都实在令人唏嘘。
补充说明的是,流氓导演向几个男学生突然发飙,指责他们摹仿他,可参看叠叠山中教授在和从前女学生吃饭时对那位年轻男老师的指责。
女学生甚至还说,他在所有方面都学你——这当然也包括学教授和女学生交往。
教授对被摹仿一事很不满意。
这说到底还是猴王意识在作祟。
洪尚秀镜头里的教授们,实在不堪!
可洪的镜头风格则又告诉我们,这些就是真实的生活哪。
洪尚秀的片子没少看。
今天早晨5点多就醒了,选了《北村方向》看,刚好看完,出字幕,又睡过去了。
洪导演片子里的男主,大多是文艺分子,导演居多,然后是演员,艺术家。
洪尚秀片子里的导演也好,演员也好,都属于那种地下级别,一般状态处于拍(演)过几部没有公映过,在小范围内传播过,“全国人民”没听说过,但会有一定数量(哪怕是几十个,也是一定数量啊)的铁杆粉丝,尤其是女铁杆粉丝。
文青的虚伪,两性之间、同性之间的微妙,是洪导演的三板斧。
三板斧在这里不是贬义,《一代宗师》里,勇哥打不过叶问,说:你们咏春就摊,膀,伏三板斧。
叶问说管用就行。
洪导演对文青的虚伪,两性之间、同性之间那种微妙的刻画,少有导演能出其右,深入骨髓。
洪导演电影里的文青,都会憋着一股子想上别人的劲,但是表面却喜欢各种高大上,满嘴跑哲学和道德。
比如《北村方向》里的导演,遇到很像最钟爱的ex的酒吧老板娘第一秒起,就在想怎么把她上了。
最终上了后,满嘴说的是“我希望你幸福” “我爱你” “我真的希望你好”“我会让你幸福的”。
第一次看洪导演片的人搞不好以为这种走向会是一个美好的爱情结局。
镜头一闪,第二天酒吧老板娘送导演出门,以为导演的台词会是:等着我,我会回来接你的。
结果是连电话都不给,只是很高端的叮嘱老板娘记住:1,要多认识好的人。
2,喝酒不要喝大了。
3,要坚持写日记。
... ...而再之前,喝大了,跑到之前纠缠不清的女友那,说着“我发现我不能没有你” “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我爱你”,把这姑娘彻底撩拨了,干完之后,镜头一闪,导演站在门口:我们以后还是不要再联系了,对我们都好。
姑娘:发短信可以不。
导演:短信也不要发。
... ...导演很久没拍片,隐居到“地方上”教书,来首尔找哥散心,除了哥谁也不见。
哥呢,则带了一个他很珍惜的后辈(美女 电影评论教授)。
美女教授很仰慕导演。
导演说的每句话都充满了哲学和反思,美女导演眼里流露出欲望的光芒。
哥看在眼里,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比如导演起身去弹钢琴,美女教授惊呼你还会弹钢琴,哥说这都什么啊,他是先学会左手弹,再学会右手弹,然后俩手一起弹。
美女教授说管他,反正好听。
导演一阐述哲思,哥就很郁闷。
但好在导演还算能克制,知道那是哥喜欢的女人,任美女教授百般撩拨,还是守住了裤腰带。
哥也看在眼里,虽然对导演抢走风头心里不爽,但也觉得导演还算义气,没有见色杀友。
美女教授似乎也知道导演不接她的炮,是因为导演觉得对不住哥。
于是更加郁闷。
最后在饭桌上美女导演和哥都顾左而言他的爆发了情绪,导演滑头的避开了漩涡的中心。
要不是又更美丽的像EX的老板娘成了他的目标,估计在美女教授的攻势下,哥也要被“去你大爷的哥”了。
只能随便写写,语言根本表达不出来洪导演电影阐述的1/N,很多东西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洪导演对这些人性的刻画,描述,我是转述不出来了。
只能去看。
导演是个自卑的人。
以至于开头那个女生三番四次来搭讪都被婉拒。
从拍摄了四部的导演到去乡下当教授,角色的转变使他再次面对首尔的学生时,面对对方的种种期待,却又无法给予什么的现实状态下,只能选择逃避。
而最后遇到街边摄制组和以前的制片人时,却又重新燃起那一丝希望,却被旁人冷冷地婉拒了。
当他说出“这样的天气喝杯酒,再好不过了”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他对别人的结束语:“那下次再见吧”。
这算讽刺么?
导演是个自私的人。
从再去找前任开始,到最后和酒吧女主人激吻,他需要的只是一时的刺激。
而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之后,又不希望和别人有任何交集。
所以当前任发短信给他的时候,他可以马上去吻另外一个人,理由却是像极了前面那位。
而当和酒吧女主人有了ONS之后,除了告诉她,她很漂亮之外,就是对她的三个忠告了:1. 多认识好人。
2. 喝酒不能醉。
3. 写日记。
虽然不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我也不能妄下判断。
总感觉洪尚秀在隐喻什么?
是那些繁复的四角关系?
酒桌上无时无刻的暧昧情愫都在萌芽。
一颗颗悸动的心随时准备着,以至于最后导演打电话给永浩哥的时候,总觉得永浩哥是和宝兰在一起。
不过,谁又知道呢?
这就是一部生活伦理实验剧,准确地说,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没有高潮,整段电影其实是在报“流水帐"。
最多的还是酒桌上的对话,生活化却有一丝丝黯然与无奈。
感情与事业,有时候真的说不清楚。
重复了三遍的镜头是导演出酒馆外抽烟的场景,黑白的色调配以雪白的香烟以及飘雪来点缀,虽然很多元素没有看懂,却有一点似懂非懂的韵味。
人人影视有时翻译的小制作电影真的不错。
哦,不对,这可是角逐嘎纳电影节的电影。
村上春树风格的文学建构,共同点都是在随意的性爱关系中表现虚无的人格与颓废的现实,不过村上还关于青春的死亡与迷茫。
电影主要关于偶然、重复与自我,并用情节与场景上的隐喻来具象化角色的思路;镜头风格与人物对话也同样设计的有点精巧的封闭意味。
「多情」餐馆吃完后永远要去「小说」酒吧,酒吧老板娘总在忙于蜜事忘记补充食材,那工作无路的女演员三次街上偶遇并求助尚俊导演拍片,酒吧老板娘与前女友两者的自我也是那么相似(就连一夜情前后的对白也在重复之中),最后被粉丝一次变多次的重复照相所惊定……总是较近的侧面分镜,总发生在烟酒食中的对话,还有一个总不愿走出“自我极限”的男性。
缺乏主体性的生活中,时间过的真缓慢啊,可偶然的细微处便能发现其终究在流逝,存在主义的思考角度上与《局外人》那样的小说相异。
往小了说,看得出尚俊有些台词的确像洪常秀的自白,同时考虑到剧本的即兴创作背景,所以导演的意图也可能只是表达自己对电影和生活停滞不前的忧虑,并艺术化地解剖内心中懦弱的那一面吧
妈的我烦死洪尚秀了
你凭什么让观众花一个小时看你的约炮自传?全片浓浓的自恋和自以为是的气息,如果想要蛋逼什么思想,请先有安东尼奥尼的深度。
我终于适应了洪尚秀,不知道把他说成韩国的伍迪艾伦是否合适,在他的同一部电影中甚至不同电影中都有似曾相识但又有所分别的场景,让你总是会在回忆和现实甚至是幻想中不停的切换,就和生活是一样一样的啊。
无穷无尽的既视感,重复,偶合。情节和对白像镜子一样彼此模仿直到产生魔法般的变奏感。洪尚秀真是轻而易举就能把喝酒胡侃的场面变成复调音乐。最惊为天人的莫过于:酒吧的三次重复,雪中打出租时突然消失的一对男女,还有快结束时才出现的不记得名字的人。
6.9 相比于《逃走的女人》《这时对,那时错》《在你面前》,更喜欢《北村方向》,但仅限于洪导个人作品。其实我欣赏不来他的纪录片式的运镜和人物表面化的处理。以为《北村》是更近一些的片子,因为去掉的颜色反而更有质感,而那三部的调色一直是加深我不理解洪导的原因。
食色性也,无肉不欢。
妹子们都太美,美女店主尤甚。我爱你,你一定要幸福!
又是喝酒,和女人啪啪啪
一星半不入。比无聊的那些略有趣一点,比略有趣的那些戏剧性又稍弱了一点
三星;我此刻的生活在你的周围,在曾经的城市逗留,不停的遇见,吃饭喝酒,怀念前女友。电影更像是几篇刚出炉记事日志或者你上一秒停留的生活,黑白的画面就是热腾腾的迷茫和平淡。
一句话总结洪尚秀电影:女人看了认清男人,男人看了认清自己。
无聊斯啦滴~(诚然有两三处喜感极佳的片段)
无序化的空镜是漂浮于空气中的微妙情愫。“手机”“短信”似乎成为一个介质,得以暂时抽身于混沌迷惘的现状。那些在酒桌前的话语似乎逐渐消弭于缥缈的雪夜里,那些酒精似乎不断淌满了抑住已久的欲望,那些香烟似乎早已燃尽曾经的气息。“偶然性”与“重复性”在无形中推动着。肉体缠绵与精神欢愉在交叠重合中出现“迟滞”与“断层”。被“巧合”粘合的生活总有着难以捉摸的飘浮感,庆幸最后的剪影定格,让那些情感得以保留,得以感受...
洪尚秀的黑白片一般都好于彩色片。冬天好过夏天。男人好过女人。
文艺装逼。。。。PS. 韩国女人长的都一样的?
北村的方向在哪里??
欣赏不来
全是对话的片子让我很是痛苦
文艺青年也摆脱不了装逼的嫌疑。。
这也算是一种风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