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来也明白了,作为演员,在一部作品里面,你必须完成你的功能。
只要出现在镜头前,就必须要完成你的任务,你的角色任务。
不是说一场戏你把它做满、做足,一定压过对手才是好的。
在这个角色的功能性之内,把它发挥到极致,就OK了。
电影《密战》是一部“老剧新拍”,致敬了1958年的经典红色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剧中男女主角林翔、贺兰芳分别对应了经典的荧幕角色李侠和何兰芬。
但《密战》不是简单的对老片加以翻拍,而是在情节加入了新的故事脉络和影视元素,力图使其更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演员朱一龙在《密战》中饰演了钢琴师岑子默,同时也是一名地下党员,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拜男主角林翔为师父之后学习发电报,最后就成为了一个地下工作者的骨干。
作为《密战》中的配角,朱一龙在剧中的出镜时间加起来仅有七分钟左右(不完全统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配角中的配角。
然而用行话来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岑子默这一角色即使在整部影片中着墨不多,但是对演员本人而言,在每场“岑子默”出场的戏里,他就是自己的主角,是独立存在并需要通过演技来丰富血肉的“主角”。
01 岑子默角色的局限1、与主角高度的同质化人物定型化是类型片的一大特征,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红色谍战片已经累积了大量相似的人物群像。
“岑子默”作为热血的爱国青年,自然而然贴上了正义凛然、信仰坚定、为了理想舍身忘死等深入人心的固有形象,整体而言,他与剧中其他爱国青年的角色并无很大的差异。
从角色的外型气质来看,他也与主角林翔有种一定程度的类似。
作为钢琴家,他沉稳优雅;作为报务人员,他专注机敏;作为地下党员,他不畏牺牲,以上元素在主角林翔身上都能找到。
可以说,岑子默就是年轻版的林翔,是千千万万中共地下工作者的革命理想和精神气质的传承人。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的解释,“一个配角的人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角设定上无法顾及的元素。
主角性格中缺失的元素越多,配角补位的空间就越大,主角缺失的元素越重要,配角的戏份就越讨巧”。
比如剧中岑子默的发小梁栋,身为投靠日本人的法租界巡捕,行事既有为虎作伥的恶的部分,也有出于人性的良善的部分,即使一度为日本人卖命,但最终还是迷途知返、投身革命。
所以在此剧中,梁栋出现的镜头往往可圈可点,时不时有闪光点出现。
如此可知,配角岑子默自一开始就很难出彩,人物设定与剧中的主角、其他配角都有高度的重合,这样高度类型化的角色,要演出来不难,要演好并不容易。
2、浪漫主义的审美需求谍战剧受到大众的欢迎,在文化层面上反映了大众浪漫主义的审美姿态和价值取向。
这种审美取向使得在塑造英雄人物时,往往对人物形象采取浪漫化的处理方法,正面人物往往被设定为俊男美女,以符合“英雄美人”的审美趣味,使观众将自身的情感投射于角色身上。
岑子默这一角色也不能免俗的带有上述“浪漫主义”色彩,英俊潇洒、充满文艺气质的爱国青年,在鱼龙混杂的华懋饭店以风度翩翩的钢琴师身份作掩护,时时与敌人周旋,不断结交三教九流。
事实上,真实的特工往往外表不引人注目,其生活场景也尽量避免涉足复杂的场所和环境,以尽可能不引人注目的姿态来确保传递情报的隐秘和安全。
隐蔽战线工作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无声处”三字,才是谍战题材的魅力所在,浪漫主义的审美导向固然重要,然而如果能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将更好地驾驭此类题材。
岑子默这类角色所虚构的历史图景,某种意义上反而削弱了“谍战”题材的独特美学意蕴。
02 表演者演绎的分寸1、微表情的准确运用作为《密战》的配角,演员朱一龙应该说是完成了他的角色任务。
岑子默在全局中的戏份并不太多,很多场景都是按秒来计算出镜时间,但是这个角色却始终贯穿全剧,是故事情节中一条不可或缺的线索,用演员朱一龙的话来说,就是“每场还挺有戏、挺有意思的”。
比如在本剧的重要场景交通员“大猫”牺牲的那场戏中,朱一龙很好地诠释了热血青年在目睹战友被捕时,一方面本能地想冲上前不顾一切帮战友脱困,但另一方面,身为地下工作者,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的矛盾与痛苦,他用恰到好处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演出了其中的隐忍与克制。
镜头中,当看到“大猫”被围捕时,第一时间,岑子默的脸上闪过了愤怒表情,继而他蓄势而发,想冲上去营救“大猫”。
此时,“大猫”却甩给一个他警告的眼神。
岑子默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动作渐渐停止,表情顿时转为焦急和茫然无措。
而在“大猫”从二楼护栏摔下来再无法逃脱后,惊愕、痛苦、悲愤在岑子默脸上一闪而过,他下意识后退了一步,但眼神立刻警觉地看向别处,生怕自己的真实情绪被敌人所察觉。
朱一龙在谈论到“大猫死的那场戏”时,他说,“当时是真的有那种感触,看剧本的时候不会那么大的感觉,但演的时候感受就特别强烈,那种特别想做点什么又确实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
……所以拍那场戏我哭了,真的觉得特别难受”。
从画面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岑子默眼眶微红、嘴角颤抖,情绪无法克制地有些许外露。
在一般人的预想中,此时此刻的岑子默应该极力保持面无表情与肢体的静止,但是演员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用了很多细腻的小动作和微表情来诠释内心的情绪,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展现出来。
我以为,演员朱一龙对这个场景的诠释是恰如其分的,岑子默此时此刻的表现正与他“青年革命者”的人物设定是相匹配的。
岑子默从事革命的时间不长,尚未经历太多血与火的洗礼,尚不能做到“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他无法克制地流露出痛苦和愤怒,是完全合理的,演员朱一龙对此的演绎,也是恰到好处的。
2、多向度的人物内涵演员朱一龙扮演的钢琴师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展现了兼顾优雅与勇敢的热血进步青年形象,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但是如果仅从这个方向上着力展示人物特质时,岑子默这个人物又略显得单薄。
人物并不是静态地生活在固定的场景里,每个角色在整体故事框架里都应有着多元的面貌,只是故事的讲述者、影片的观赏者只能从一个视角观察,所以那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往往只能呈现单一的、片面的形象。
可喜的是,岑子默的表演者在为数不多的镜头里,赋予了这个人物一些生活化的细节,为这个在弄堂中长大的钢琴师增添了市井气和真实感。
剧中,梁栋因心情郁闷而在楼下射击酒瓶发泄,偶然路过的岑子默主动给他递烟,陪他聊天。
面对发小“从小到大,你就喜欢当好人,但我告诉你好人没好报”的质疑,岑子默吐着烟圈,颇为戏谑地反问:“做好人也有错吗?
”他没有义正言辞地纠正梁栋的想法,采用的姿态也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无所谓,吸烟的手法也颇为老练,实话说,镜头里的岑子默与模式化的单纯执着的正面爱国青年形象略有反差,但也正是这一点反差,一点隐隐约约的江湖气,让岑子默这个形象不那么平面,同时也带给观众一些关于他的成长经历的想象空间。
相似的处理手法也出现在林翔被捕后,兰芳、岑子默、梁栋三人因怎么去营救林翔而产生争执。
兰芳在马路上差点被过路的车辆撞到,没想到车门一开,秦老板的小妾从车里探出头来,娇滴滴地唤了句:“子默”。
此时,镜头中岑子默的外在气质立马有了改变,变得有些游戏人间的意味,这与影片前端,秦老板小妾曾从二楼包厢向弹琴的岑子默招手示意遥相呼应。
在华懋饭店的花花世界里,风流倜傥的钢琴师到底有过什么故事,特务头子的小妾与他是否曾有过遐思,都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这条人物故事线丰富起来。
同时,这个情节也承前启后,推动了剧情的向后发展。
结语在每一个角色当中,其实我都在做自己心里的一些小的突破吧,不管是角色还是在表演上,所以一点一点突破……(岑子默和我自己)都有自己的执念吧,有自己想要去追求的东西。
岑子默这个角色在《密战》中戏份不多,作为完成一定角色任务的功能性配角,在全剧中负责推动剧情的发展,承前启后,贯穿始终。
该角色因为天然设定的局限性,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大,并不是那种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念念不忘的人物。
演员朱一龙在表演中很好地把握了配角配戏的分寸,尽可能完整、丰富又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岑子默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在人物塑造上可圈可点。
最终,大荧幕上呈现给观众的“岑子默”,是演员朱一龙作为表演者的用心和诚意,镜头不多,仍犹有光彩。
你的用心,我们收下了。
彩蛋 观影写评时收获的小知识【中共无线电电台的创立】中共在隐蔽战线的无线电工作可以追溯到中央特科时期,特科的四科为无线电科,负责人为李强、陈寿昌。
早在1928年10月,中共中央就决定建立无线电通讯。
1929年冬,李强在上海英租界装配出电台设备。
1930年涂作潮(《永不消失的电波》原型人物李白的电台机务老师)回国协助,李强带着电台潜入九龙,从香港沟通上海,实现了中共首次远程无线电联络,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无线电电台就此诞生。
【林翔与岑子墨师徒传承的故事原型猜想】经典老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男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李白,1905年5月生,湖南浏阳人。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派遣李白到上海建立电台,担任与党中央的秘密通报工作。
李白遂改名李霞,在位于法租界霞飞路的一幢三层楼房中隐身下来。
他还由此结识了另一位隐蔽战线的杰出战士——涂作潮(外号“木匠”)。
1939年冬,涂作潮奉命培训报务员李白的机务技术。
在威海路338号的福声无线电行,涂作潮化名蒋林根(或蒋贵庭),是老板兼师傅,李白是账房兼学徒。
【10厘米的电线圈】经典老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组制作了在外观上和当年完全一样的道具,主角李侠,抱着卧室内的收音机,上阁楼去收发报;他右手抄报,左手微调无形收报机的旋钮……但老电影没有继续展示的是,1942年9月15日,日本人闯入前的刹那,李白卸下了那根只有约10厘米长的电线,从窗户扔出去了。
这个场景在《密战》中进行了还原,林翔在被捕前的最后时刻,用力拆下了发报机上的红色电线圈。
这就解释了当时日本人抄出了发报机,摸着仍然发热的收音机束手无策;也解释了影片中,日本人方面的无线电专家在做完技术鉴定后会说:“从林翔家里缴获的是一台单向发报机和一个普通的收音机,根本算不上什么电台”,这才有了后续营救林翔的可能。
【犹如指纹的发报手法】“发报手法就像发报员的指纹,没有两个会完全相同。
所以,模仿别人的发报手法,是有效的隐蔽手段。
”——这是《密战》中的台词,也是岑子默迷惑敌人营救林翔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这个桥段不是编剧的杜撰。
我党无线电工作先驱王诤(后任我国四机部部长),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无线电工作起步时大胆启用的国民党军归化的技术人员,他能从发报手法中判断敌军报务员的所属部队,为及时准确掌握敌情提供了依据。
最后,借用电影《密战》的结束语:“谨以此文献给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以及所有为新生活奋斗过的人们”。
说是“密战”,但感觉变成了“明战”,感觉一点悬念都没有。
打斗场面挺多的,潜伏线却感觉挺单薄的。
在那个年代里,有太多前辈们为了祖国而献出了生命,感谢那些为了光明而在黑暗中密战的先辈们。
有一种活着是为了牺牲,有一种牺牲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
——《密战》
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11月3日,我的豆瓣账号被锁定禁用了。
写了邮件申诉解锁之后,发现罪魁祸首就是这部电影。
有人盗用了我的账号给这部电影打了五星,随后我的账号被豆瓣“永久性锁定禁用”。
吓死我了好吗??!!
有郭天王和赵丽颖的电影还要请水军打高分——发行方你们自己是知道这个片子有多烂连天王和流量都救不了是吧!
差评!
不确定提到的算不算剧透,一点小想法而已因为里面有几个我喜欢的演员,所以看了电影,这部电影画面很有质感,拍摄手法也挺好,郭富城跟张翰那段追逐战印象深刻,但我们要看的不是那么多幸运。。。
女主一开始被抓到的时候就因为照片没有她就被放了??
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看过太多抗日片,总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剧情的逻辑不太行,看的时候会有一些片段是黑人问号的表情,就根本想不通怎么他们的警惕心能这么差??
但演员们都挺好,起码不让我出戏,最后郭富城跟张蓝心在车上的时候的打戏挺精彩的。
嗯,就这样
闲来没事在网上看了《密战》这部抗战电影,这部电影里,郭天王演技全场在线,任达华反派演的栩栩如生,赵丽颖哭戏也很不错,在看时我也落泪了。
电影讲的是隐蔽战线之上的谍战,这可谓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谍战的核心就是人心的战争,而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专注于描摹和刻画人物内心的谍战片,内心戏的厚实让谍战戏份不在是一场猜谜游戏,而是能让人读懂那个年代人他们做出的选择。
一开始秦老板出现的时候,我居然没认出来是任达华,气场还是有的,那股狠劲拿捏的很好,对秋山雅子表面奉承实则相互利用的心态细节把握到位,这些年比较少看到他了,说起来也是曾经比较喜欢的演员,从各种大人物狠角色到岁月神偷这样的小人物,各种气场转换毫无压力。
郭天王在片中是负责耍帅的,岁月在天王脸上还是留下了痕迹,身手倒还是好看的。
真没想到这部片中又看到了张翰,这是继战狼后要向正片转型了么?
完成度也还可以,不算突兀。
张蓝心反而还是有些惊艳的,睡袍妆是为了弥补剧情救场的吗?
赵丽颖的小圆脸依旧是讨喜的,主线的笔墨并无多少落在这个角色,人设很是平淡。
总之,一部剧的好坏,首先剧本是灵魂啊。
谨以此纪念无名英雄们,每次看战争片,心里都很难受,在那样的年代,愿意为别人牺牲,为了别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好多英雄都没有留下名字。
不敢想象,该有多大的勇气,心疼祖国付出了生命的无名英雄们,历史需要被铭记,不该被遗忘。
主演们演的很好,从不懂,莽撞,经历了种种终于成长。
张瀚的情绪处理到位,从混混,汉奸,成长为愿意与日本人斗争,愿意去牺牲的英雄。
郭富城是成熟的英雄形象,稳重,有智谋,温文尔雅不动声色。
赵丽颖从认为只有冲到前线才算战斗,到后来知道了战斗有很多种形式,从一个小姑娘成长了。
张蓝心的演技也不错,真的有让人恨的日本人的感觉。
主演们都好厉害,中国需要这样的抗日战争剧,铭记历史而不是那些抗日神剧。
战狼、密战,张瀚的角色都是逐渐洗白,由懦弱到血性的转变。
门缝中留下的眼泪既是愤怒又是无赖的融合,有着抉择的艰难,为后面白化埋下伏笔。
天王就不用说了,沉稳老练,眼神中就能透露出坚定的信念;颖宝给整部剧情感润色,能捕获人心的,除了剧情,还有情感,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剧情高手。
最后确实像神剧收尾,几个人能全歼日本兵有点脱离实际;抗日题材太多,这种司空见惯的剧情容易形成噪点。
总体来看,题材不错,整体还行。
电影是首映日去看的,拉了朋友一起,她们平时也不会专门看这类电影,抵不过我的诱惑。
整部电影的主题立住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有感染力,不管主角还是配角。
电影看完后对那段历史中奋起反抗、斗争、牺牲的先辈们心生感激和敬佩。
这不是空话,像这类电影看完后如果内心毫无波动只能说明电影拍得确实不好。
以下内容含剧透。
电影开头几分钟就是上海电台被毁,在这几分钟里没有侥幸逃脱可言,只要出现了的我方人员全部牺牲。
这不仅交代了剧情也是在为电影奠定一个基调,在那个时候的前辈们是如何艰难地努力又是怎样视死如归。
郭富城演我党人员一点都不违和,贴合度不错。
为了找零件去被炸毁的报社那里差点没认出来,不过那个造型很显眼啊,也怪不得被监视的人怀疑了。
郭富城的表演完成度很好,以前没看过他演的电影,情绪把控很到位,受刑那段周围伙伴都不敢看,不过我没怂。
赵丽颖眼神戏很好,虽然戏份不算多但是好几场戏的情绪很饱满,她的哭戏一直都很走心,不表面。
但是角色深度不够,层次感不够强,配合男主假扮太太从抵触到认同的成长过程太短,只用了一段吵架的戏来表现。
可能因为电影时长不够不能展开。
张翰的角色很有亮点,前后转变切换的细节演的不错。
一开始的出场有点装酷,后来见到日本人马上点头哈腰,去日本人的晚会被批还得舔着脸笑嘻嘻拍马屁,一副小人无奈样。
从一开始的只为乱世中保全自己和家人到后来看到有人不怕牺牲被震撼,在合理的情况下完成了蜕变。
电影的节奏很快,有些地方衔接不够好,结局很仓促,不知道是不是审查再剪辑的原因。
整个故事的连贯性不够好,导演功力一般。
如果是无奈有些镜头需要被剪那也没办法了。
2017年的片子2021年第一次看。
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实在没有给五分的欲望。
那个小日本露大腿抽大烟最后出场拉直头发的寓意是啥?
武术设计不错,不过要是隐秘战线的英雄们都有这个本事就好了!
估计被一些“专家学者”批判的一无是处了吧!
被捕后的酷刑设计不错,看的人揪心,和风声相比就逊色了。
主演们演技都不错!
只是郭富城和赵丽颖的俩夫妻情感进阶有点快。
金瀚的表演惊艳了我。
这个电影抽烟镜头很多啊!
金瀚抽烟,朱一龙抽烟,赵丽颖抽烟,只有郭富城没抽吧。
另外那个因为女人发出声音被发现这个实在是太老套了,结尾就有点草率了!
剧情0星,颖宝6星,用的配音没颖宝原声减1星,总计5星
剧情演技与我是☁️,我是看小颖的。
谍战片很少看,为了郭天王去了影院,却被张翰的表演惊艳到了,总体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到位了,剧情稍简单了点,对于谍战题材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
这些评一星的估计都没去电影院看过,呵呵,尬黑。。
可能这种主旋律片就是很容易触动我吧。
颖宝与郭天王组成的“地下党夫妇”着实很令人好奇。而张翰也在影片中再度突破自我,为大家展现亦正亦邪的双面人生。枪已上膛,一触即发!1103攻陷电影院!
主旋律,赵丽颖的演技真是醉
这拍的是……抗日偶像剧?多一星给郭富城
赵丽颖真的是演技天天吹知道电影好不好?粉丝心里没点逼数吗???啊???天哪看完电影后真的希望粉丝下回可以小心翼翼地吹不要让路人都信就好
梁栋这个角色挺饱满的!岑子墨出场虽然不多,但是细节演绎还是很赞!
剧情一般 赵丽颖哭戏让人动容 张翰有突破
成色就像电视电影,像赶工出来的品相,如果没有郭富城,这组卡司基本让人提不起什么兴趣,而正如那些最常被诟病和吐槽的演员演技,张翰一如既往的浮夸装逼,赵丽颖无功无过,但角色被诠释的过于死板,主题关于摩斯密码,却极少涉猎,整篇都在撕鬼子以及被汉奸整,导演在有限的配置里有限发挥,平庸至极
烂到离谱
看的龙哥CUT。只是CUT就已经满满的神剧既视感。除了发现一直面瘫的张翰竟然哭戏感人,别的演员真的好别扭啊。包括龙哥,造型不好看,演技没的发挥。结尾一个人干翻一车日本鬼子毫发无损,这样瞎编你觉得好吗?
赵丽颖演的还不错啊
情节也太拖沓了过了三分之二才进入主线,而且整个人物设定太乱了比如张翰那个巡捕会怕日本人 舞会上发传单等情节再加上最后的打戏过于违背常理
昨天下午看过,觉得很不错特别是演员演技这块看得很精彩,郭富城演的一直很稳啊,赵丽颖演的很不错,张蓝心和任达华演日本和汉奸很狠,因为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结局大家都想象得到,但这不是诋毁一个电影的突破口,没有突出“谍”也是一个缺点,但是没有完美的电影,演员整体演技加分,总之挺热血沸腾的。
非常平庸,剧情简单又奇怪,感觉像特别匆忙弄出来的东西。主线竟然这么简单。整个故事都无甚看点,不推荐。
不喜欢谍战剧,但是看过之后觉得演员很敬业,希望以后可以拍出不一样感觉的谍战剧
这是一部极具风格化的影片,它没有战争片式的枪林弹雨,也没有传统谍战片式的烧脑高深,而是以很自然的方式,以松驰有度的节奏,就像讲述真实历史一样将那些曾经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们的事迹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