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动画将原作提升到了很高的一个层次。
以音乐为主题的漫画,没法100%发挥出这种主题的潜能。
二编:怎么说呢,一切都太套路化了,虽然相比之前的音乐番来说确实有些不同,作者比较着重从社恐这一点切入,但也仅仅如此了。
如果从神作的标准来看的话,感觉还是差了一些东西。
没有考虑恋爱问题,成长方面也不复杂深入,作者有意避开现实中很多复杂的因素,对于创作来说,就只用紧紧盯着日常、个性、成长、搞笑这几个方面就行,其他完全不考虑,这样就很容易想出该怎么作画,但丢掉了复杂性这一点,就注定了它不会产出比较有深度的内容。
孤独摇滚从哪方面看都很优秀,但也仅此而已了。
没有太多比较有令人瞩目的创新,也没法达到艺术级动画的高度。
它很完美的迎合了工作繁忙、学习劳累的社畜学生想要看的内容。
再精简成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作品。
不够摇滚的摇滚漫。
三编:也许正是因为现代人太缺少精神生活,孤独摇滚的魅力才那么大吧。
小时候我总是在晚上睡觉时的床上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我要去跟这个人玩,为什么我不生气,为什么我不哭等等,因为在那些为什么之后蕴藏着一个信念,就是我并不应该这样才能更快乐,于是我选择了我认为最有功效的方式让我存活着。
只要选择了一种更舒适或者更期待的方式,那开头的艰难,过程的苦难都能被未来的憧憬所溶解,而我从不去想我努力去改变之后万一还是做不到,难道不更毁灭吗?
令人痛苦的并不是苦难本身,而是害怕它。
于是最终,我们都成为我们想要的模样,选择了我们想选择的活着。
哈哈我经常会有这种大家长心态
想起我的某位单线程操作mate
我应该也会活力满满,在车上睡着的必不是我(。 ˇ‸ˇ 。)
鼓起勇气/睁开眼睛
原来表情包是从这里出来的呢,不过我现在才过多久竟然把名字都忘了
“爸爸!
也陪我玩玩嘛!
”
这种看向老婆的时刻真的好甜啊
今年看的第一部动画,先说我只看到第10集,并且不打算看完了。
主角小孤独是个“社恐”,既是人物特征也是这部作品的“笑点”来源,或许有人能共鸣吧,但也不是所有社恐都像小孤独那样的。
普遍意义上的社恐是害怕引起注意、拒绝成为焦点的人,而小孤独会背吉他上学,穿戴个性化的服饰,这一点上我很难认为她是社恐。
所以姑且认为她事实上是个开朗、积极的人,只是不巧被环境无视/霸凌了,而且她表达紧张情绪的方式如此夸张,社恐才不会这么干。。
那除去“社恐”这个噱头,就和普通芳文社没什么区别了。
有拿来和轻音比的,实话轻音过去很多年,或许现在看来已不够优秀,但情怀是无法被打败的,就算没有情怀这部也打不过。
还有人诟病演出过剩,其实我就是冲着这句评价才找来看的,都做动画了,当然是怎么异想天开怎么来啊。
但实际比较失望,我嫌导演视觉创意不足,大部分刻意的演出都是在拿“社恐”的刻板形象开涮,比起搞笑,冒犯更多吧?
想要触碰边缘人的心,这种程度远远不够,这片只会让我觉得青春美少女真不错。
除了主角,贝斯姐和店长的形象还算丰富,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有点含糊,既不废萌也不深刻,没有让人特别喜欢的。
其他没什么,姑且值得一看。
但如果这就是22年的最佳动画,我可能会附加一个意味不明的笑。
三星给漫画原作了,对我来说芳文社真的是一家很平庸的动漫公司。
期待了很久这部作品,但给我的年末带来的只有遗憾,如果换一家制作公司该多好。
一群在女主角身上找认同感的人已经很难绷了,换个lgbt主角就被懂哥喷烂,这两者有区别?
本质上和《在异世界获得超强能力的我,在现实世界照样无敌》这种番一样,制作拉满了,但内容太差了。
孤独摇滚内容差指的是,作为一部音乐为主的动漫,音乐太差了。
在漫画这种无声的载体下写音乐故事那么剧本肯定没啥问题的。
关键是芳文社作为动漫制作公司,你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为这部动漫找到最合适的乐队来配乐,日本本就拥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小众乐队,但最终呈现的是“乐队版摇曳露营”,这操蛋的动漫制作公司是不是觉得二次元没人会听歌是吧?
别小看乐迷和日本音乐的水平。
感觉在豆瓣写这些东西已经没啥意义了,如果有人能看到这篇文章,建议去看看《beck》吧,同样的漫改音乐番,把有限的资金几乎都用在了音乐上,原声专辑把芳文社这部“摇曳乐队”秒成渣。
真的吃点好的吧,你的播放器没有墙。
零、为什么《孤独摇滚》能够成功:一.不是那么典型的二次元爽文模板+阿宅(或者说内容创作者)的极致共鸣和代入感二.漫画+动画团队极致的热爱一.不是那么典型的二次元爽文模板+阿宅(或者说内容创作者)的极致共鸣和代入感1.二次元爽文模板:现实受挫的主角(一般是学生)偶然情况下得到了金手指开启了冒险之旅,利用金手指,激发了自身的优势,收获了很多伙伴最终众望所归,获得成功,或是失败但壮烈的谢幕2.在这个基础上,很多作品或偶然或刻意,或多或少的加深了代入感:方向是更贴近受众真实状态,或者是更贴近受众生活
3.比如异世界番剧中:re0男主486的废其实算是比较现实的,正常阿宅哪能刚穿越就社牛,超常发挥啊某个口碑不太好的异世界番也是,男主其实就是很典型的一种肥宅,里面主角的成长给人更多的真实感——比如对父母其实没太多感情一开始。
且制作确实是顶级异世界舅舅则是一种取巧+翻转的路子,和本作类似,都是厨力满满的类型4.还有一类就是更真实的背景:比如就是现实世界的学生,做游戏,做音乐,画漫画,写书,社畜生活等等等这一类是更有代入感的,因为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容易有共鸣。
还有一点,二次元群体。
其实是有很强的创作欲、分享欲的,有一部分是很想要别人认可的。
但是这一类作品,往往写的是:主角是一群阿宅的领班人,主角克服了自己的问题带领群体走向成功主角是一个阿宅,但是被某些人拯救了主角认识的人有很厉害的阿宅,主角和阿宅一起走向了成功......具体例子我不说想必大家脑子里也会有具体的番剧了这一类番剧的主角人设,问题在于还是不够贴近受众——虽然往往是受众层级想象过的自己,一些理想的情节。
5.孤独摇滚的非典型人设+剧情
先说波奇的人设:本质上波奇是一个普通但很可爱的女孩个性阴沉、有沟通障碍,没有朋友——一个极端化的阿宅人设因为觉得玩音乐能出名而苦练吉他并成为“吉他英雄”——很多创作型二次元的路子颜艺程度决定了神游天外的程度——出圈点,但是动画角色的吐槽,会让人感知到是动画,算是meta元素动画本质上是波奇的成长故事波奇的金手指:美少女:嗯,真这么好看的,很难是真正的阿宅音乐才能:自学成才,成为网红。
因为视频月入百万(不是这两个金手指,其实都很自然而然,不刻意想不会觉得这些是金手指波奇的奇遇:遇到虹夏并拉她入团但是这是个很自然的奇遇,虽然有很多巧合——波奇恰好背吉他装x,吉他手恰好跑了。
但一切都很自然——其实还是因为波奇自己的努力,机会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
但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奇遇的情节,其实很经典:普普通通陷入低谷的主角,被一个天使般的角色从天而降拯救了:龙族的路明非,和nono相遇的情节;罪恶王冠的主角,遇到了楪祈,也是他的金手指边缘行者的大卫,在最低谷,遇到了露西......孤独摇滚的剧情:本质是波奇成长的故事但和角色间感情关系进展不是很快,作者访谈得之是有意为之波奇一直都是社恐,只有在极其极限的情况能正常发挥被同伴发现是吉他英雄,并回收标题最后的剧终表演,因为自己的想象画面,让演出意外终止——一切都很合理,很自然,且充满意外和戏剧化。
但依然合理6.孤独摇滚和龙族——共鸣和代入感是怎么来的先说龙族:龙族的校园背景、现实故事,以及路明非的衰仔人设其实是很有代入感的路明非的出身让人很有代入感——虽然是借鉴哈利波特路明非艰难的成长也很有代入感路明非拯救世界也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江南在新修版,更新了很多这些年的新游戏新设备,备受嘲笑——但其实反而说明了江南对于代入感、共鸣的刻意塑造再说孤独摇滚:波奇的淡人设、meta元素,反过来让观众更容易带入波奇的音乐动机,符合我前面说的“获得认可”,属于那种不会随便对外说但内心就是有的动机波奇通过网络走红,但线下还是没有朋友——嗯,很贴吧大神,知乎大V。
而且确实就是很多二次元大佬的混圈方式。
线上重拳出击,线下唯唯诺诺波奇始终都是社恐,团队成员推动她成长。
妈系角色、社牛选手、冷漠伏黑的成员推动。
但每个成员都有缺点,既是互补也显得更真实,或是通过再外层的角色互补——虹夏的姐姐即是推动机也是见证者,对于虹夏是补充的,对于凉也是(凉坑波奇钱就是姐姐处理的)波奇虽然拯救了乐队,也成为了一些人的吉他英雄,但波奇的成长无疑是困难的,同时她的成长也是在于不想打工,或者负罪感等一系列很现实的动机。
而不是我就是要拯救乐队这种动机推动的,这些事件都很自然,很巧妙,很真实最后一集,我想的是一场完美的演出。
但是波奇在断弦危机后,却来了那么戏剧的一幕结尾——还是很符合人设且真实,不完美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其实说到这,反正我是想明白为什么孤独摇滚成功的要素之一了。
那么,龙族为什么不行了?
本来龙族是真正有机会成为顶级ip的作品——江南的创作离不开得不到学姐的青春,这很二次元。
龙族的创作是他和编辑,借鉴哈利波特开启的ip——非常懂用户,懂代入感和共鸣江南是以写文学作品的速度写一个网文般的爽文——有网文的优点,也有一定的文学性和高度但是,江南对于大长篇的驾驭能力有限,对于路明非的成长一直逃避。
但最重要的可能是:成为了商人的杨治,少了江南对于创作的热爱。
这也是下面的重点二.漫画+动画团队极致的热爱这部分了解的背景来自一位b站up的节目,我只是概述,详情请看视频:【孤独摇滚】幕后趣事:本作诞生的起因竟是《钢之炼金术师》?
_哔哩哔哩_bilibili漫画的诞生:作者因为钢炼入坑漫画、且因为钢炼OP4爱上音乐不想画少女漫,和编辑一起商定了方向。
但滨路晶老师有很多自己的坚持,也是漫画成功的要素为了避免和KON撞车,调整了一些设定对于漫画、音乐的热爱,致敬很多——比如乐队的四人的名字对应钢炼OP乐队ASIAN KUNG-FU GENERATION的四人。
同时选择的背景也因为一些玩乐队的大佬,上学时都很老实封面遇到了对的人,滨路晶老师坚持了CD样的封面滨路晶老师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挑战了怎么平衡专业性和趣味性最重要的,还是滨路晶老师对于动漫、音乐的热爱动画的诞生:作画监督是孤独摇滚狂热粉,关注信息,拿到了制作的机会,并亲自选了总监制作上充分在代入感,共鸣上发挥,注重波奇的内心戏刻画对于颜艺的把控,作画上的突破厨力满满的各种要素、彩蛋,各种致敬最重要的,也是对于漫画的热爱最后本来是不打算写这样一篇回答的,因为我本身不是很懂音乐,也不懂各种动画的文化历史等,只能算一个爱好者,但是我有热爱hhhh。
一系列巧合下,特别是今天看到了群友发的图(就是第一张),才知道今天是波奇的生日,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回答。
创作是孤独的,改变是痛苦的,成长是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但走什么路,怎么走,是自己选的。
谢谢你,波奇酱
这是我第一次看音乐类的我番,恭喜我自己第一次看就看到了这样炸裂又抽象的表现手法 我好喜欢。
孤独摇滚 是这样的题目,有人说他们都在鸽子孤单,但是有梦想的人永远不孤单,后藤,凉 ,喜多,虹夏都有着自己的追逐和梦想,他们就算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算孤独,梦想从来都是震耳欲聋的,怎么会孤独呢?
身边有一个 有一群人陪着,大家目标不一样就是孤独吗?
才不是这样呢,他们只是孤单 才不会孤独 孤独的是我 是没有梦想没有追逐没有热血无所事事的我。
后藤虽然有几年没有朋友,但如果这个老社恐,舍弃了世俗的青春和热闹,她已经过的很精彩了,吉他是她的知己,所有的不快乐和不安都有所倾诉,我羡慕这样的人,没必要把目光放在外界 虽然成长很慢,但是自己自给自足所有的情感需求和问题简直太棒了(好吧,后藤需要朋友,渴望朋友)。
而且他的精神世界很有趣啊 她自己已经有了一个世界 何必让平庸打扰自己?
(好吧 我自己这样觉得——让一个天才过度接触社会简直是污染和损耗)凉就是我理想的生活状态啊,不会因为外界的裹挟做任何不喜欢的事情,着眼着热爱的事情,一个人可以去看看成衣店,一个人打卡餐厅,一个人做着独一无二的梦,这样的个性,就是属于自己的究极浪漫啊。
(好吧 我又开始自说自话了)。
哪有那么多朋友?
哪有那么多可以奔赴的梦想?
他们已经是最耀眼的存在了。
我观察到社交网络对BTR的角色刻画有两极分化的倾向。
有一部分人觉得很真实,甚至太真实了;还有一部分人觉得波奇这个角色是通过刻板印象设计出来的,没有触达ta们形象的真实。
这两种意见分歧可能部分来自于“社恐”这个标签在当代中文互联网中过于自由和随意地使用。
甚至在有些场合“社恐”被散漫地和“性格内向”划了等号。
当我们说btr是一部描述“社恐”主角的作品时,不同的读者脑子里唤起的可能是不同的意象。
其实这一点在剧内就短暂提及过。
波奇以为自己和凉是同类人,但却发现自己是真的对社交生活有生理恐惧,而凉学姐则是主动选择“更喜欢一个人”。
从作品的描述来看,凉学姐的很多性格特点,比如说特立独行,脑子只能专注在一件事上,遇到自己喜欢的话题会喋喋不休谈论,人际交往上缺乏合适的分寸感,更接近ADHD或轻微的自闭症谱系。
她更符合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内向”或者在温和,散漫意义上所说的“社恐”。
而波奇的情况和可以说和凉学姐完全不同:我们的后藤一里大人是真真切切的有病,而不仅仅是一句“阴角”可以概括。
抛开剧中那些脑洞大开的夸张。
波奇的状况很符合DSM-5中定义的“社交焦虑障碍”(换句话说就是狭义上的“社恐”)其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到自我认同和社会功能发展,并且对此她自己也感到不舒服和困扰。
剧中一些她看似妄想的场景如果深究的话是很黑暗和现实的。
无法工作、升学都是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面临的真实困境。
而和很多焦虑和抑郁患者一样,SAD患者很容易陷入酒精和药物滥用,从而进一步恶化ta们面临的问题。
按照广井大姐的那个喝法,现实来说,她离英年早逝已经不远了。
创作者对这个暗示显然不是没有认知,大姐第一次出场解释自己为什么是酒鬼一笔带过的就是现实里无数人沉溺substance的真实心态。
只不过作品基调还是轻松搞笑,这方面不能细说。
从字面意义上心理疾患的角度出发去看待BTR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
比如它很巧妙地指出帮助SAD患者改善社会功能,缓解其困扰所需要的支持环境是怎么样的。
一方面当然是从家人到朋友的包容、善意与关怀,这一点没什么稀奇的。
第二点比较可贵的就在它没有浪漫化心理障碍,没有把这种病态当成主人公积极的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40k里撕肉者的Seth就觉得极限建军新补充的Primaris Marines没有他们祖传的基因缺陷Black Rage(其实还是有的)是违背祖训,不是货真价实的flesh tearers. 别的脑子正常一点的人看他们就像看神经病。
本作令人很舒服的一点就是波奇并不觉得自己这个主观状态是令人满意的,是某种骄傲的象征,而是切切实实在给她带来麻烦和苦恼,阻碍她实现自己生活与才华的潜力。
她身边的人,尤其是乐队和live house的同伴,长辈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非常自然成熟,就是接纳和考虑她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去一起做她内心希望但却迈不开脚步去做的事。
很多时候SAD患者的焦虑来源来自感到自己被过度的关注和重视,感到自己不希望暴露的负面特征被他人察觉且评判。
而这时ta们的社会支援环境保持微妙的分寸感和距离感就显得比较重要。
这正好是波奇的家人和乐队同伴和她互动中传达出的信号:我们不会去过多评判你的“负面”特质,但我们会欣赏和支持你身上一切可能闪光的“正面”特质,帮助你更积极地定义和看待自己。
只要我们作为一个乐队的整体在成熟发展,我们并不真的在乎你的小小的怪异之处和内心小剧场,尽可能留给你自己。
归根结底,我们在看的是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怎么带着这个社交障碍去做乐队,而不是她怎么沉浸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中。
很多人嗑波喜多,波虹,不管是怎样一种关系,大家和波奇建立起联系是因为乐队和音乐这件特别具体和实践性的中介,而不是因为她有病。
这让btr的叙事指向和人物互动具有一种向上和开放的结构。
很多人说虽然btr是芳文社轻改,但是给人感觉人物之间的交往非常清爽,不黏糊油腻。
部分原因就在于,它真是一个挺纯粹的关于“音乐”的作品。
对比来看,比如说《利兹与青鸟》,音乐在其中是折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工具,它本身的重要性是要放在第二位的。
那么受众的体验自然也会有不同。
这就进一步谈到,剧中大量的视觉表现与内在独白的篇幅分配给了一里犯病的描绘,甚至贡献了大部份笑点,这其实是有一定危险成分,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对真实世界中人群伤口上撒盐的冒犯和伤害。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部作品整部剧的笑点80%是由男主或女主的身材问题引发的生活困境贡献的,多少人会感到温馨感同身受,多少人会觉得难受。
这种潜在的“冒犯性”没有演变为现实中对作品广泛的恶评与反噬离不开制作组对作品基调的把握。
主创对波奇的病态既没有“恶意”但是也没有“抬高”,在把它当成一个表现重点的同时,不忘记通过人物成长和与别的角色的互动强调她本质上是个“英雄” :在涉及乐队、音乐的问题上,她是高度可靠、进取的,和她在生活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波奇的病态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搞笑反派”的角色,而波奇的障碍大部分时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而不是给身边的人造成巨大困扰,这就又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冲突点。
观众因为明确感受到波奇的形象具有一种根基上正面和向上的英雄气质,那么ta们在带入角色,去看作品把社交障碍做一些夸张和搞笑处理的时候,就更不容易认为自己是被侮辱与被伤害的。
这可能是BTR与《丧女》之类同样描述“阴角”的作品高下立判的分界点之一。
这么来看,btr花大把力气去把音乐做好,把各种细节努力还原,也就不难理解了。
音乐要素是这部作品的“拱顶石”,有了它整个作品的激情、巧思和犯病才整合成一个完整且积极的建筑架构。
很多人把BTR和K-ON做对比,但实际上,从音乐所占据的核心地位来看,它和《京吹》(本篇)的相似,要远胜过和K-ON之间的相似。
孤独摇滚特别特别特别好看社恐们可以看看,每个片段都戳中我这个资深社恐的心,简直是我的翻版,现实中我连食堂都不敢去(太多人了)每次都麻烦同桌帮忙带饭。
一般人走路都是挑近的路线走的,而我是挑人少的路线走。
我也会在跟不熟的人说话时声音发抖脸红(不分雌雄都会脸红)。
一次在班里做中考前放松小游戏轮到我时全班都看着我,我想保持微笑但脸部肌肉太僵硬就开始自己抽搐抖起来了(不堪回首的黑历史)。
我也会因为第二天要当众讲话(做课前分享、演讲啥的)前一天洗冷水澡吹空调拼命想感冒发烧躲过去。
我想过看心理医生,但是因为要和医生交流害怕就没去,也想过紫砂,这样的人生太窝囊了。
总体来说这部番特别真实,心理描写也完全符合社恐的特征,不过现实中没有那么多好友会帮助你克服社恐,只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孤独摇滚确实是一部较好的作品,值得多看几遍。
近几年的作品我觉得揭示心理问题的真的不多,记得上一次还能让我看五十多遍的番还是《四谎》。
虽然咱们国家学术论文发的也不少,但始终没有杀出一个这样的国创。
作为游荡在各个行业间的我看了这个番也有很多感想。
社恐,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确实是病,而且研究的人也很多,学术论文,期刊也发了不少,总库1万两千多,但矫正就这四条。
而“原生家庭”“家庭社会工作”等都没有破2000,足以显示出业内对社交焦虑现象的关注,以及社工的冷门,不愧是特困行业(笑见中国知网现在大部分人的观点都在「上网成瘾」上,有的文章甚至和大家的观点一样,比如谢蝶的《从现实“社恐”到虚拟“社牛”: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影响分析 》,大家可以自行到中国知网搜索。
乍一看,和这个作品,孤独摇滚没什么关联,其实关联还不小,比如网络,小孤独在网路上配信自己弹吉他的作品,其实也是在网络中寻求认同。
在另一篇论文里,说明有社交恐惧的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认为,社交焦虑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远端因素。
根据失补偿理论,网络成瘾是个体发展受阻的一种补偿性行为。
如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社交的需要,他们很可能转向网络寻求补偿,最终导致网络成瘾。
年级的升高,学校适应得越来越好,同学之间也逐渐由陌生变得熟悉,就业和考研压力使学生不得不减少用在网络上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呐,能改变吗。
在医学上,有这么一篇文章,讲的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抑制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并去抑制锥体神经元,从而导致前额叶皮层的过度激活和社交恐惧反应。
正常上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社工介入,大部分的矫正还是激发出社恐人士的潜能,接纳自己,产生对自己的新认识,就比如第6集的广井(个人认为是故意喝成那样的,哪有那么多机缘巧合,估计是下北泽小天使她姐指示的)就最开始的那几句让小孤独再学学看,以及到后面让她在街上表演,以及那句别认错了对手到后来去他的演唱会观看,这一系列的言传身教,实际上都是对她的矫正
这些都表明了一点,就是作者绝对学习了社工的知识。
当然,作品为什么会迎来部分人的反感这作品你想想看,它的商业性质在那里,不可能搞太专业,太严肃。
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这玩意也不是好矫正的,你只能引导他人,改变他对事物的态度,态度改变了,他就会自己改变观点,没有人接受你强塞给他的观点,就算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是塞的,他也不会愿意要人,只会在安全,舒适,信任的氛围下自己取走喜欢的观点。
面对不确定性,人类最自然的应对策略,就是:回到熟悉的世界里,找回安全感。
但是改变也不是什么坏事,得到的宣传语是什么,终身学习,安全感,来自确定性。
但是机会,藏在不确定性里。
就作品来说,我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个人感觉也很像四谎,甚至第一集的情形和宫园薰拉有马公生伴奏有的一拼导演给的镜头语言也很到位,虽然画风有些离谱。
就是对于小孤独发病的表达有些讽刺的意味,对于极度社恐的人可能是一种嘲讽希望以后能改变表达方式。
总之,自己有问题,有钱找心理医生,没钱找社工但是,日本也有社工组织,可是为什么还有这种现象呢?
因为在日本的道德中,找心理医生就会被认为是病态的行为。
在西方社工已经早就实现了职业化专业化的一体化。
在咱们国家社工都是国家购买服务,所以说免费服务。
如果需要,你可以联系您所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工申请服务广义上的社工就是政府与社会团体利用科学的办法,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调解人际的关系,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专业。
希望以后这类作品越来越多,早点出第二季。
引用:孙金明.社会工作介入一例社交恐惧症的案例报告【D】.山东大学.2012(02)张金健,李桂莉,陈红.大学生社交恐惧与网络成瘾关系的追踪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09):805-809谢蝶.从现实“社恐”到虚拟“社牛”: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影响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21):19-21徐晗;Haifeng Xu;Ling Liu;Yuanyuan Tian;Jun Wang;Jie Li;Junqiang Zheng;Hongfei Zhao;Miao He;Tian-Le Xu;Shumin Duan.前额叶皮层去抑制性神经微环路介导条件性社交恐惧[J].科学新闻,2020,(02):88.刘润2022年《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刘润,《底层逻辑》
相熟的百合厨朋友很喜欢这部番剧,经常在朋友圈晒相关的周边。
耳濡目染之下,这部番剧也进了我这个前·二次元百合厨的待看清单里。
终于!
在23年的7月,我花了几个晚上把《孤独摇滚》看完了,并且想要通过这篇影评来分享下我的观后感。
简单的故事情节 《孤独摇滚》的故事情节挺简单的,就是主角后藤独作为一个社恐吉他手,因为一场偶遇而开始和另外三个少女组乐队、登台表演的故事。
这样看的话是不是和K-ON还蛮像的?
确实有点。
但是本作强调的东西和K-ON不太一样,首先是主角的社恐性格,其次是丰富的动画表现形式。
后藤独的“孤独” 毕竟是“孤独摇滚”,体现“孤独”当然很重要。
既然要讲社恐,那就要从各个方面的细节来刻画这样的主角。
可以看得出制作组在这方面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或者不如说制作组里的核心就是这样的人吧(笑,每个因为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制造的笑点和梗背后,不就是i人们“懂得都懂”的曾经的实际内心活动吗?
说到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就不得不提到本作丰富的表现手法了。
脑洞大开的制作组 说到这里我真的要好好夸夸制作组的想象力!
我觉得这部动画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制作组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密集的笑点和梗,3D动画、实景、各种各样的主题的小孤独的脑洞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天天四处乱飞的思绪,借用B站弹幕的一句话,制作组看起来“精神状态比我还不好”(笑纽带乐队的“摇滚” 同样,既然是“孤独摇滚”,那“摇滚”的部分也不能拉跨。
本作的音乐挺不错的,我个人蛮喜欢OP和山田凉的ED,姬友则是喜欢星座的那一首。
我觉得本作在音乐方面一个蛮有趣的地方是没有让主角当主唱,甚至伴唱也不是,完全专注突出她的吉他手个性,这蛮新颖的,不过这也很好地衬托了她社恐的性格就是了。
一些不吐不快的话 不得不说二次元轻百合番剧的大量受众还是男性,所以感觉制作组也是在“面向男性作画”,在这部作品里插入了不多不少足够让我,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感到不适的梗和画面:比如后藤独进入浴缸的背后视角,后藤独的隐藏巨乳设定,后藤独在跳起来合照的时候漏出内裤的梗之类的...只能说这些梗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娱乐某些男性观众吧。
(无奈结语 总的来说,还是很高兴在这个炎热的7月和这部有趣的番剧相遇了,我又继K-ON后再次喜欢上了贝斯手角色(没错就是池面的山田凉,希望这样有趣的全女番剧越来越多呀!
(某些梗可以不要跟着来就好了)
说实话男主的颜值我没有很get到,第一集总体来看就是一般般吧
谁赔我医药费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意外的还可以。
木曜劇場 什么新型恐怖片啊
這裡的影片中記錄下一個高中教國文老師在救一個被牛郎欺負夜店的學生因為他的學生的問題而再跟牛郎交友的老師墜入愛河時真實的生活是像傲慢與偏見。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目前还可以,实际上老师跟男公关底层有点相似,都是真诚的人,不知道后续会如何发展,别整救赎爱情那套好么,两个人都更好生活,稍微活人就可以了
美智子姐姐又是客串吧,男主太丑,女主苦唧唧的我也不喜欢,一集弃了
主角有种淡淡的疯感,整个剧有点九十年代野岛伸司的气质。
其实挺好看的
38岁的语文女老师跟22岁的整容牛郎对戏,太辣眼睛了!
啊?
所以你告诉我,木村文乃拒绝中岛步,为了拯救女学生误入歧途结果自己和牛郎店的整容文盲牛郎谈恋爱,然后还要大家理解她祝福她?!我不明白……
e1男主和母亲那段+女主教男主写保证书,会编+拍。但是,男主这颜,我……不行
第一集就很有质感!对男女主角色开场的塑造,让天台上的那一段在夕阳下教写字的画面心动得很合理。这个角色简直是像是为Raul专门打造的一般!太美了全程舔屏!!木村文乃一如既往地演技在线,吉娃娃人设好适合她和Raul的体型差~据说是《昼颜》的班底制作就已经十分期待后续剧情了,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演得太好了,非常推荐。值得一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看了一集,男主比较丑,除此之外各块都在八分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