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演员们的中年危机喜剧演员恐怕是所有演员里除艳星外,最容易被定性的一类,所以往往从喜剧发家致富并在星光大道上刻上名字后,即便是人到中年,均集体向独立电影靠拢。
毕竟那些年抛洒下的笑容,若干年后,在年老色衰未杀至前,便要一朵朵地捡回来。
而工会体系下的演员们,好莱坞的小金人是众人眼里至高的荣誉,即便是在银幕里嘻嘻哈哈的众巨星们也是难免惹俗。
也就有我们的橡皮泥大亨—金凯瑞在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那段“挣扎”,可惜学院就是那么看不惯喜剧演员和阿汤哥。
但无奈却是事实的是,成功戏骨如葛大爷,但凡一搁屏幕里,观众就膝跳反射,“咯咯咯咯”。
你无法说,这事情是对一位喜剧演员的赞美亦或是讽刺。
而他们的才华却不是简单四个字“喜剧演员”就可以轻易掠过。
本.斯蒂勒作为在金凯瑞背后的好莱坞第二号喜剧演员,长期在凯瑞叔叔的阴影下成长的二号人物,恐怕他的野心亦是不会输过凯瑞叔叔。
在凯瑞叔叔年老色衰,面部肌肉松弛,成了一块晚节不保的橡皮泥后(请看阿呆和阿瓜2)。
阿本用他那张天然呆萌的脸,依旧在努力地去征服好莱坞中年评委大妈的心。
于是有了前年那部“白日梦想家”和今年这部“年轻时候”,而不同于“白日梦想家”那部聚焦宅男视角,“年轻时候”则是回到老生常谈的中年危机。
也正如,年逾五十的阿本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 ”一个去掉定冠词的演员“。
片中的中年导演Josh,正直人生巅峰44,却迷茫地如一枝过早倚靠墙头的迎春花。
事业遇到瓶颈,夫妻无法生育,代际间的困惑接踪而至。
毕竟谁要是有个业界权威的岳父,那确实是非常尴尬的人生。
也因此遭遇年轻的嬉皮士夫妻党Jamie和Darby,一时恍惚间,便被这个急躁的年轻气盛的社会劫持而去。
整个剧本在前60分钟显得诙谐有趣,一对中年郁闷夫妇被一对年轻不羁夫妇重新带回cool的年代。
Facebook,Youtube, Hip-hop舞,Iphone的快速互动,甚至修灵体验,各种快节奏的快餐生活都会让人恍惚间有种“回光返照到了少年时代”。
但中年和青年毕竟是两个体系,每个台阶都有不一样的交际圈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问题。
人到青年才会知道少年做了许多猖狂的无用功,但是回想起来,总会嘴角挂着笑,内心弹幕,闪过一排“哈哈哈哈,逗逼”。
而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被困在“道德的枷锁里”,做与不做并不是出于本意,更多被滚挟在一种社会环境下的道题语境。
因此,Josh和Cornelia的变化,让原有的社交圈开始疏远他们,或者他们是在有意的自我逃离?
人到中年,难免被社会“压按”成繁殖恋,放佛孩子才是进入各种场合的合格通行证。
这两个漂亮的戏剧矛盾伴随着剧情走向讨论两种生活状态之中,这也是让这部轻喜剧电影最终不致于沦为年中鸡肋的关键。
本.斯蒂勒和娜奥米.沃茨配戏,两人倒是不时能擦出一些火花,大概一位柔美的妻子能坚守在呆萌的文艺中年丈夫身边的角色搭配是可以让一竿子纽约客信服。
但是两位主角,人到中年,不靠抽脂的好身材,难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带有过重的中产阶级审美品味的电影。
人到中年,身材走样,大腹便便才是老美们征服全球的经典游客形象。
片里另外一个看点是,现代社会对纪录片的看法。
一部纪录片是否应该遵守不用各种戏剧因素去干扰成片,让纪录片里的影像去述说,而不是人工添加些可以引导观众情绪的调料?
这个问题正如,当初纪实摄影摄影诞生时候的问题般。
但电影毕竟不同于摄影,它是一个协调性的事业,而这种背后需要发行商,投资商,需要利益成本回收的商品,它的复杂性也就远远高过一张平面或者数字化的照片。
以至于,有如此”优雅“的借口,让众多从业者脑中自动删除了影像是具有巨大危险”模仿力”的“教条”。
而在人人都可以利用可携带性设备,做出“自以为是”的纪录“片”的同时,我们能否忘了曾经的初衷或者作为人最根本的诚实?
总之,这是一个消费情绪与情绪需要被消费的时代。
因为,所有的一切,除了理想,都太亦触手可及,且淘宝有售。
“No, you were right, he’s not evil. He’s just young.”这估计是影片看到结尾让人最释怀的话。
年长的人还是会气急败坏,多数人不会像我们所期待的心如止水,因为生活里跳出了更多难题,让人们持续不解与困惑。
相较而言,年轻人身上道德感比较轻,但正是这种像棉花糖一般的漂浮感让步入中年后的人趋之若鹜。
我很高兴看到导演非常诚恳的表达,他关注“人”本身高于抽象的关系,爱情关系,姻亲关系,朋友关系,这种后天建立起来的紧密纽带,归根到底,好与不好落脚点都在个人感受上,所以还是“人”比较重要。
年轻的小伙子做了让人嗤之以鼻的事,触犯了事实上不可冒犯的业界规则,但受益者广泛,就无伤大雅吗?
也不是,影片也没说原谅他,就是极其诚恳的刻画了那个自我意识爆棚的年轻人形象,然后说了句he’s just young,言下之意,他也会走到回头看的年纪,他的时间也会流失,他会走到重视规则,尊重规则的那个阶段去,他只是还在吐着毒舌,蜿蜒着,成长。
谁人不是呢。
影片阵容强大导演是诺亚·鲍姆巴赫 ,《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编剧。
善于捕捉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无论是中年夫妇的生活,还是不同时代人物的相似与不同,都是他乐于表现和探讨的问题。
本片中的主角夫妇由《博物馆之夜》的男主 本·斯蒂勒和以《穆赫兰道》闻名的女演员 娜奥米·沃茨出演。
前半部分探讨婚姻中年危机问题寥寥几笔,后面又转入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感觉顾此失彼,都未击中要害。
片中依托中年夫妇的生活和年轻人的艺术创作,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们老了之后,追求的有什么不同。
人物和时代的反差,都是只衬托的元素。
电影通过情节的设计和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条很实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依旧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为成功的成年人。
而成年人总是在上年纪之后,有种患得患失的隐忧,觉得自己似乎错失了什么,从而很想重拾青春。
这个故事要从这讲起,当男女主角在对自己的婚姻迷茫时,当他们周围的朋友都为了刚出生的孩子失去自我时,他们在寻找到底哪一种是他们需要的生活,于是他们遇到了一对年轻夫妇,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体会到了活力,年轻,自由,疯狂,他们自以为很快乐,结果这一切只不过是个圈套,那对年轻夫妇只不过是为了刻意接触他们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时候我们太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但这个社会就是个残酷的社会,让我们对过程麻木,而把结果放得太大太大。
关于电影中拍摄纪录片,男主角Josh花了八年拍了一部纪录片,拿给自己伟大的纪录片导演岳父大人看的时候,不只是他,连我都感觉boring,Josh追求纯粹,追求至高无上的真实,他单干从不会用什么手段,当他发现那个年轻人欺骗他的时候,他就在所有人面前揭穿这一切,但大家都欣然接受这一切,说只要片子拍的好没人注重是怎么拍的,连他的岳父,他最尊重的纪录片导演都说时代变了,只要吸引人就无所谓拍摄手段了。
这个社会已经远远偏离了真实,大家都带了点虚假,都揣着一个面具随时伪装,大家喜欢看有带着戏剧性舆论的东西,就类似芒果台永远能从它的那些真人秀节目中制造出噱头,抓住观众的心理,我们自以为我们所看的真实,只不过是它使用各种剪辑引领我们走向那个误区,纪录片本该记录真实所发生的一切,没有什么能比纪录片更真实的了吧?
结果告诉你,不是!小学的时候就在《时文选粹》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真实和谎言去河边洗澡,结果谎言穿着真实的衣服走了,但真实不肯穿谎言的衣服,结果大家都能接受穿真实衣服的谎言,却接受不了赤裸裸的真实。
时代变得复杂,现在一代人比一代人没那么天真纯洁了,当那个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手段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取得成功的时候,男主已然顿悟,在机场他对自己的妻子说:He's not a devil,he's just young.但他们看见一个坐在对面不会说话的婴儿在摆弄手机那么娴熟的时候,他们惊呆了,时代已经变得太快,快得我们压根跟不上它的步伐。
回到婚姻的话题,还记得那对年轻夫妇阿曼达演的那个女孩说:当我们在想,我们要怎么一起变老的时候,答案就是和其他人一样。
有时候我们特想追求与众不同,但最终难免落入俗套,就如男女主角最终还是要去领养孩子过着跟其他人一样的生活,生活不就是那么回事嘛?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要保持自己独有的心境,周末快乐。
似乎再没有一个时代比当下更偏爱年轻人。
对于年轻的歌颂,几近一种迷信。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拜互联网所赐,它颠覆了关于时间、积累、阅历等等这些与沉淀相关的一切概念,更加强调活力与颠覆性的可能。
年轻成为了天然的政治正确,年长近乎一种残缺。
这部《年轻时候》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用两对不同年龄的夫妇的故事,探讨了年轻、野心,以及面对时光逝去的恐慌时,到底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乔什是一位纪录片导演,曾拍出过著名的作品。
他与自己的太太已入中年,没有子女,生活平静但也无聊。
他偶然认识了一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杰米和他的妻子。
两对夫妇很谈得来,尤其这对年轻人的活力感染了乔什夫妇。
杰米开始试着制作自己的一部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有关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的故事,大家都很兴奋。
一直处于事业瓶颈期的乔什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某种光彩,决定尽力帮助他,他自己协助他拍摄,又把自己的人脉资源介绍给他。
但直到最终,却发现自己似乎一直被利用。
《年轻时候》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从一开始,导演就用两对夫妻的个案故事,写出了他们背后两个群体的特质。
乔什所代言的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群像,稳定、成功、无聊、对新事物和年轻人有酸葡萄心理式的轻蔑;而杰米则代表着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群体,贫穷但充满希望,生活阳光而有乐趣,对一切世俗成见从不在意。
杰米的出现,正好切中了乔什中年危机的当口,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年轻人成为了这个中年人的精神导师。
乔什有意地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追随年轻人的步伐,从穿着打扮到行事方式。
更有趣的一层意义就此显现出来。
当所有同龄人都为人父母,开始了更加确定而琐碎的生活,由于乔什夫妇没有孩子,再加之他们与那群年轻人为伍的生活,他们在同伴中被看做了“有问题”的怪人。
好友的聚会开始不再邀请他们。
而且他们还被告知“我们很担心你们的状态。
”朋友们劝乔什,“我们已经老了。
”言外之意是告诫他们应该成熟一点,不要再有什么奇思怪想。
但乔什对此无法认同。
这是《年轻时候》表达的第一层观点,当人们处于“中年”这个尴尬的转折时刻,到底应该按照既定轨迹认命地跟随惯性,还是应该不去考虑年龄,只是跟随内心。
如果说,对于乔什夫妇的描述,探讨的是中年危机的故事,那么杰米那条线索,探讨的就是年轻人的野心与手段的问题。
到了最后,乔什发现,杰米其实一直在骗自己。
他早就发现了那个阿富汗的好故事,但用了一个近乎圈套的手段,让自己自愿贡献了人脉资源。
他有些分不清,对方邀请自己参加年轻人的聚会,和自己一起骑行,把自己当朋友,这一切到底是设计好的手段还是真心为之。
到此为止,乔什陷入了一种孤立的境地,同龄人把自己当做“不成熟”的孩子,而看似把自己当做朋友的年轻人,却只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筹码,一个有资源、有经验可以榨取的中年人。
他的困惑就又加深了一层。
《年轻时候》的导演和编剧是诺亚•鲍姆巴赫,曾经写出过著名的《鱿鱼和鲸》《弗兰西斯-哈》,也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合作创作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作品。
这一次,他把这个处于危机中的中年人的困窘展现得非常透彻,但又不缺乏幽默感。
像所有这类主流电影一样,最终,他呈现了一种舒缓的解决方案。
在与年轻而富于野心的杰米闹翻之后,乔什反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不再屈从、臣服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再去模仿他们,也没有认同同龄人沉闷的状态,而是开始按照自己相信的轨迹继续生活。
其实,年轻和年长并不必然指向对与错,它们都只是一种年龄状态和心理状态。
没有确定的方案可供遵循,更没有必要故意表演年轻和扮演成熟,在年轻时刻意放浪形骸,在中年里故意墨守成规。
电影的最后,乔什夫妇翻着杂志,发现杰米已经凭借纪录片成名,在杂志上洋洋自得。
妻子说,“魔鬼被释放了。
”乔什却已经变得通透,“其实他不是魔鬼,只是年轻。
”这种态度才是真正的成熟,豁达而不是世故。
(文/杨时旸)
“他不是魔鬼,他只是还年轻。
”看《年轻时候》之前,我是准备把这部电影当成文艺小品来消遣的。
看完之后才发现我错得离谱。
这是一部真诚、深刻而严肃的电影,它真正探讨的,是欲望。
主演本·斯蒂勒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喜剧演员,但他最近主演的几部电影都让我笑不出来,相反,我被他作品里的真诚所深深感染。
《白日梦想家》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勇敢做自己和追求梦想的故事,而这部《年轻时候》讲述的则是一个中年男人被现实伤得体无完肤的故事。
影片的定位是喜剧,却看得我浑身发冷。
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中年男人的故事。
影片中,纪录片导演Josh(本·斯蒂勒饰演)在一场演讲中引用了让·吕克·戈达尔的一句名言,“纪录片拍的是别人,剧情片说的则是自己。
”有过编剧和影视制作经验的人就能理解这句话是多么深刻和一语中的。
看电影,看似是看别人的故事,感受别人的感受,事实上,从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永远都是自己。
(本影评涉及剧透,介意请绕行)影片一开始,Josh和妻子Cornelia(娜奥米·沃茨饰演)正在照顾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这让我们误以为这是他们的孩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孩子。
人近中年,他们身边的朋友大都有了孩子。
哄宝宝睡觉、给宝宝喂食、为宝宝换尿片、带宝宝玩耍、陪宝宝上早教班……宝宝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一旦宝宝降临,夫妻生活的重心都将不可避免地倾斜到了孩子身上,不管你是否喜欢。
表面上看,有孩子的父母们都显得无比的快乐和幸福,他们陶醉在全新的生活里,他们脸上洋溢着甜蜜和满足。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或者说这就是事实的全部吗?
Josh的死党,一个正在给孩子喂奶的父亲对他敞开了心扉,“我爱我的孩子,但我仍旧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孩子给我带来了快乐,但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快乐。
”这部电影之所以触动人心,秘诀之一就在于诚实和勇敢。
《年轻时候》揭示了隐藏在平凡生活背后的真相。
那些真相也许我们还不懂得,又或许我们只是不愿意去面对。
影片着重刻画了三组人物,一组是Josh和他的妻子Cornelia,他们代表的中年人,一组是Jamie和Darby,他们代表的是年轻人,还有一组是由Josh的岳父和一位老教授组成,他们代表的是老年人。
不同年龄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对欲望、成功、价值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拓宽了这部电影主题的厚度。
Josh已经44岁了,家庭还算幸福,事业却毫无起色。
作为中年人,Josh和他的妻子Cornelia传达出的是不甘心。
是的,不甘心。
他们不甘心得不到认同和成功,不甘心逐渐老去,不甘心被时代抛弃。
所以,当医生告知Josh已经患有关节炎的时候,他才会显得那么震惊。
这种病可是老年人才会得的,他知道自己迟早也会得这种病,只是没有想到发生得竟然这么快。
Josh的死党也是一样,早早地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壮志未酬而身先老,这是一种痛入骨髓的悲哀,特别是对人生还有所追求的人而言更是这样。
Josh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他想制作一部震惊世界的纪录片。
为此他已经耗费了近十年的时间,结果却是毫无进展。
一个困境是,资助他拍摄的金主们先后都退出了,他甚至没有钱支付给剪辑师,另一个困境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部长达7个小时的片子是枯燥和乏味的。
理想很丰满,无奈现实却是赤裸裸地悲凉。
Josh想成为一个像他岳父那样的人,一个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他极度渴望能获得大家的赞许和认同。
出于可怜的自尊和骄傲,在过去的岁月里,Josh从不接受他岳父的任何帮助,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片天空。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挫折后,Josh终于放下身段,他为岳父放映了自己的纪录片并征求对方的意见。
坚持了7个小时后,岳父终于看完了影片,他表示这部纪录片里的好多片段都苍白而无聊,应该毫不犹豫地剪掉,但Josh却认为这些耗费了无数心血的片段才是纪录片的核心。
为此两人大吵了一架,Josh认为他不应该来请岳父提意见,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是他自取其辱。
一个人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却得不到认同,是愤怒,更是悲凉。
“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李宗盛的歌真正唱出了人生的滋味,你耐人生何?
怀才不遇,知音难求。
所以,当Jamie出现在Josh的生命里,当这位年轻人对Josh说很喜欢他的纪录片时,我们就能理解Josh的受宠若惊和喜极而泣了。
对于现在的Josh而言,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
Josh和妻子与这对年轻夫妇越走越近,他们震惊于这对年轻人复古的生活方式,更惊喜于他们年轻而自由的心态。
他们用卡带和黑胶唱片来听音乐、用录像带看电影、推崇DIY、讨厌Google、FaceBook……他们的身体和心态都是如此的年轻,简直美好得一塌糊涂,让人嫉妒。
年轻真好!
至此,这部电影的故事已经过半。
如果主题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将毫无疑问地流于肤浅和平庸。
幸好不是这样。
受Jamie的感染,Josh决定敞开心扉地去帮助这个年轻人,与他一起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Jamie决定做一个纪录片,为此Josh将自己的各种人脉无私地分享给Jamie。
正当Josh感觉自己正重新活过来的时候,真相却悄悄地浮出了水面。
相遇、相识、仰慕、合作……原来一切都是Jamie早就设好的局。
作为一个年轻人,Jamie同样渴望着成功。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Josh被他当成了通往成名大道上的一块踏板,一颗棋子,一个筹码。
年轻却老辣的Jamie利用了年老而单纯Josh,就是这么简单。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而Jamie竟然用虚假的方式来拍纪录片。
发现这一真相的Josh怒不可遏,他决心在岳父的表彰会上揭露Jamie的真正面目。
无奈Josh遭遇了现实再一次的啪啪打脸。
在Josh踢爆的这个惊天真相面前,所有人甚至是她的妻子全都毫无反应——没人真正在乎Jamie是不是采用了欺骗的方式来制作这部纪录片。
“也许Jamie是个混蛋,但是他的片子我很喜欢,谁在乎呢?
”聚会上,Josh出尽了洋相,还因袖子着火被Jamie用水泼了个透心凉。
现实就是这样,你以为你已经跌入了悲惨的谷底,其实还有更大的深渊等着你。
没人会真正在乎你,你只能自己在乎自己,没人会真正理解你,你只能自己理解自己。
理解不了这一点,就永远不能脱离痛苦。
有得到就要有付出,凡事都有代价,只看你是否敢于去付出。
Josh功成名就的岳父就曾一针见血地女儿说,“回顾我的电影生涯,我反思自己是如何取得如今的地位和成就的?
如果我对自己说实话,我会说我的成功是以牺牲你和你妈妈作为代价的,我的成功是因为我是一个自私而无畏的混蛋。
但是对外我不会这样说,我会说我成功的原因是我的天赋,我的努力和运气……”对女婿的失败,岳父也毫不留情,“他至今浑浑噩噩一无所成,只是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成功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依旧相信着那些虚假的演说和心灵鸡汤……我知道他想成为像我一样的人,但他不够冷酷,所以他永远成不了我。
”这让我想起一个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懂了那么多道理,了解了那么多真相之后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在我看来,了解真相虽然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但当你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你的心里会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坦然。
追逐着理想,向往着成功,渴望着被认同,这是每个人的心魔。
不能驾驭它,平静快乐的人生就无从谈起。
我们追求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结果真的比过程中要吗?
他人的评价真的比自我认同更重要吗?
什么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
影片的最后,Josh的妻子在翻看杂志时发现,Jamie如今已是影视行业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个年轻人获得了Josh渴望已久的成功。
妻子说,“看,这个魔鬼已经被放出来了。
”Josh淡淡地笑了,他说,“他并不是魔鬼,他只是还年轻。
”最终,Josh做到了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虽然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还有很多的痛苦和磨难等着他,但他已经理解了别人,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人生。
不甘心就不甘心吧,不迷失自己,不放弃努力,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突破自己做人的底线,做自己就好。
别人不认同你,就自己认同自己吧。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真正的快乐,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首发自公众号 2j的花果山,欢迎留言及转发。
谢绝未经授权的转载。
<图片1>
Ben Stiller最近貌似老演这种人生哲理片。
Adam Driver最近老看到,高的竹竿儿似得又总是吊儿郎当演一hipster,爱不起来。
俩人对峙和岳父演讲交叉那段音乐太赞。
STILLER和NAOMI夫妇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那段参加啥CULT组织的经历真心让人觉得纽约生活丰富多彩。
在北京呆了仨礼拜终于回到香港,下飞机的一分钟刷出一封邮件一项目死了。
呵呵呵,也好终于下周不用回北京了。
其实年轻时我们总是装着不care,小清新,文艺复古,其实内心比谁都渴望成功又不择手段。
直到中年时看似拥有一切的中产生活,apple TV, kindle和每天准时去健身房,11点睡觉,其实内心却总感觉郁郁不得志,打心眼儿里嫉妒年轻人的活力和live in the moment,惆怅又患得患失。
岳父作为一人生赢家则轻松一笑,年纪大了也终于看开了,该装傻时装傻,该不CARE时才能真的不CARE.这类电影最后总是主角找到了自我。
STILLER终于放下纪录片和妻子休假。
等飞机时看到DRIVER终于也是成功了,STILLER也终于释怀了。
”HE'S NOT AN ASSHOLE. HE'S JUST YOUNG.“也许这是我们全都必将经过的过程,谁都无法逃出这个魔咒。
在想自己现在处于哪里,貌似也是在两者间挣扎呢。
写这个长文只是为了<图片1><图片2><图片3>
<图片5><图片6>
<图片9>
高一的时候,那个普通话糟糕得一塌糊涂的地理老师曾在某节自习课和我对视。
当时我坐在讲台左边,饮水机右边。
后面是身高不足1米5喜欢东方神起的女同学们正埋头写作业。
她们为了和前面这个1米8的壮汉打成一片,一直努力安利他东方神起的种种,以及分享各类班级八卦,务求倾听,被爱,和同仇敌忾。
那个下午地理老师饶有兴致地看着我,良久说了一句,xc,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后来我花了十年的时间去仔细玩味他那句话的含义。
而在这十年里,我明白,我应该成不了大事了。
什么叫成大事。
鸡哥当年和我提及某位女同学时,说她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将来必定是成大事的人。
我没听出他话中揶揄的意思,感受更多的则是褒奖她的意味。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谁不背负点血海深仇,死人堆里爬出来,死人堆里再爬进去,沉着冷静,心思细腻,再加之有手腕,懂交际,敌我双方游刃有余,撕逼撕得固然精彩,爱也爱得极端深沉。
我们当然要提到道德情操,体育精神。
鸡哥大概觉得那位女同学早已抛弃种种原则底线,向着美好明天发足狂奔,由此更可成大事,所谓不拘小节,便是如此。
以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姑娘为例,引申至古往今来,倒也是以小见大,管中可窥一全豹矣。
但什么时候大家认为的成大事,必须条件就是心狠手辣,不顾道德了呢。
这不禁让我有些背脊骨发凉,想到大学室友书桌上摆的一系列成功学书籍,大多都是类似厚黑学一类,他每每朝我微笑的时候,我都害怕不知何时他一把尖刀就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我并不鄙视长袖善舞,面厚心黑的朋友们,起码他们最常说的不还是,你看,我虽然对别人怎样怎样,但我对你是真心的啊!
每个人看待成功的角度当然是很不一样的。
因此获取成功的手段就变得大相径庭。
我的确在渴望一段闪耀的,做作的,世俗的成功。
让每个人都由衷地嫉妒我所得的成就。
我永远明白那些巨富,那些明星,在提及自己苦痛生涯时候的添油加醋,也相当厌恶你知道,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和和安静,让我们成为在路边鼓掌的人吧这类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狗屁发言。
我是真的缺钱缺事业啊大哥!
我也深知自己的缺点,比如反应慢,偶尔的懒惰,表达能力欠缺,另外,也诚如朋友所说“你真tm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倒霉的人”,的确运气上也稍微有点那么不尽如人意。
但我如每个普通人一样,都在努力战斗,也不抱怨生活,只是大多数时候因此而陷入焦虑和担忧。
向往着我的成功是一记强有力的直拳,不拐弯抹角,永远勇往直前。
正如海贼里T骨大佐的剑招,直来直去,大开大合,他在全海贼里只有几句台词,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则是他在风雨中对索隆说,“我讨厌弯曲的刀法!
”。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还是一个字,蠢。
就是智商低,不存在情商低这一说,之于我,情商低,实际上还是智商低啊。
大多数青年抱怨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蠢就蠢在你爱抱怨,你有这份时间你倒不如仔细研究,努力打磨,过程中即使使点小手段,稍微违背一下你的原则和尊,不,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你自己已经催眠了自己,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都是天要下雨,爷爷要死,房子得买这类的刚需。
你看jamie干得多漂亮。
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成天一副抑郁得要死的表情,眼神里饱含着我要为理想献身,但我可是一朵白莲花啊的情绪,是真的要不得的。
虽然jamie的种种行为的确恶心到我了,但还是那句话,成功的花,你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谁tm知道当年他干了什么吊事。
相比大多数青年,jamie工于心计,但起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得不说,他干的很漂亮。
而如果你一定要说,不择手段,力求成功,这是年轻人才会去干的事,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牵强了。
于是回到影片,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印象里,年轻人是热情,单纯,直白,向往纯粹的,而大人应该是工于心计,敷衍了事,深藏不露的。
也就是这样的刻板印象,才导致了一张老好人脸的本斯蒂勒上套了。
关于本我得说几句,他总是自带一副我努力向上,我是老好人,我靠,我怎么这么倒霉,算了,我内心平静,我可以和自己和解,我不和世界一般见识的表情。
虽然是面瘫,但他主要走内心戏,他的世界你不懂,他不怪你。
最近的电影很流行这类厚黑成功学,比如夜行者,华尔街之狼。
也挺感谢这部电影,能突然把对于成功的不同认识摆在25岁的我的面前,我的意思是指,我真的以为他们是要讲中年危机来着。
正面的情绪还是要有的,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应太容易被人影响。
我依旧追求爱和美丽,我这朵纯洁的白莲花怎么能这么容易被你们糟蹋。
我知道不说谎,真性情,直来直去的成功可能很难,但我仍然愿意试一试,哪怕中年后变得庸碌,只在酒桌上喝酒吹牛,回到家开着电视睡一整夜。
虽然电影主题是年轻和中年的对比, 但我感受到的要比这个主题要多. 本·斯蒂勒 --- 今年属于他的新电影, 很喜欢他的电影, 不狗血,生活化,有点沉闷, 但看上去就感觉很真实, 值得深思.---又是看完影评才看懂的电影--今天终于有心机看了,而且一次就看完它. 最后再看影评才看懂电影的含义. ---这就是生活---本以为执着的男主被生活一次次击倒了, 最后会来一个大成功, 最后居然是如此的绝望, 庆幸最终还是站起来, 对生活妥协了. 而这也就是真实的生活.--- 关于男人和成功 无论哪一种男人, 都是渴望能够成功 . 电影的老人, 年轻时为了成功也付出了很多, 到最后变得豁然. 男主就是明显的自我自负的个性,所以一直被生活一次次击倒, 到最后绝望, 后来又变得豁然. 而年轻人追求梦想不顾一切, 也只是因为还年轻.
2015291 有趣的地方或许在于抛出“电影”命题的辩论,它的精彩是来自于故事本身还是作者创造,是过程还是结果,不过两者哪一个都无关紧要,精彩就好。
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刺激、热衷于尝试、没有条框约束、没有牵绊、不计后果。年轻真好,敢闯敢干,可以失败,可以重来。
导演有点野心太大了,一个电影中要塞进去太多东西,又是中年危机,青春的诱惑,信息时代弊端,又是对纪录片真实的反思,创作的本质,最后还塞进去了一个类似伍迪艾伦的互相计算的故事。整体显得很散。
不喜欢这样的类型
弗朗西斯哈的导演新作,再加上演员阵容充满期待,看完却有些失望,很一般。
在看起来俗套的中年危机类型片之下 多了一点 探讨意义的升华
可能我太年轻
其实是一部很有话题性的电影,不同年龄层之间的沟通与碰撞,思考和生活方式的迥异,呈现出哭笑不得的“笑点”,不仅仅是不同年龄层,而过去与现在(年轻与不再年轻)的自己之间的隐形冲突也很有讨论的价值。可惜结尾有点差强人意,甚至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清高。总之还是个好选题。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完全吸引你 但又觉得对方没有对自己有所求 那可能是因为他的所求隐藏的比较深 朋友这个东西 信任还是根基
美国文化就是个冠冕堂皇的搅拌机。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们可以看看,此片可看做中国独立电影的魔镜
好莱坞励志片的烂拍法
南航
和弗朗西斯.哈相比,感觉差远了,没啥灵气,中庸的题材
我只是不喜欢这个片子的立意 完全被前半段剪成的预告片欺骗的 原本以为是《白日梦想家》续 结果完全是个阴谋 没看过我不推荐看
看不下去。。。。
开头让人以为是伍迪·艾伦式的中产阶级浮世绘,但后面表达的东西甚至跟年龄无关,而是文艺观和价值观的冲突。拍出《罗杰与我》的迈克尔·摩尔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片子。
是有多没智商和自我才会被踩着上位,被别人的生活牵着鼻子走,简直是loser。
未来20年后指南
不喜欢
本质上是中年危机吧 有点流于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