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榫卯

榫卯,Country Far Away

主演:马跃,徐筠,黄精一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榫卯》剧照

榫卯 剧照 NO.1榫卯 剧照 NO.2榫卯 剧照 NO.3榫卯 剧照 NO.4榫卯 剧照 NO.5榫卯 剧照 NO.6榫卯 剧照 NO.13榫卯 剧照 NO.14榫卯 剧照 NO.15榫卯 剧照 NO.16榫卯 剧照 NO.17榫卯 剧照 NO.18榫卯 剧照 NO.19榫卯 剧照 NO.20

《榫卯》剧情介绍

榫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父子异地重建家祠。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女人进城死亡与夜莺苏夫塞德女孩死人的复仇广东十虎苏灿之亢龙有悔格莫拉第四季感应怪胎发型秀Argon致命的记忆圣诞脱单快乐然后我们跳了舞无敌珊宝妹罗比和托比的奇幻冒险后裔京城学校:消失的少女们快乐的暴力团转地球老农民待到春花烂漫时刻骨铭心的爱嗜血之夜简单的婚礼妖马伍谋杀似水年华极速甩尾神探亨特詹爱上阿吉卡勒2迷宫中的人最强罗曼史

《榫卯》长篇影评

 1 ) 榫卯,都是榫卯

榫卯是一种衔接的方式, 一方凸 一方凹两者一阴一阳 完美结合 才能将它们所承载的动作完美结合 牢固地合为一体榫卯原为部件之间的衔接方法 是老祖宗的手艺 多用于建筑 座椅 本片实的地方在于真实运用榫卯的地方 老爷子也就是二爷会制作的榫卯 家里祠堂重建所用到的榫卯之术 都是实的榫卯 也是电影中出现的真的榫卯镜头抽象的榫卯则是一段关系的处理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讨论与发展 最后和好的过程 以榫卯之意去暗示关系的发展过程 也是整部电影中一个极其需要关注的点 有意思的地方主角与父亲的关系 主角与承包商的关系 主角与妻子的关系 由不和一步步走向和谐 特别是主角与父亲的发展线还挺有意思还有一个搞现代的妻子 一个搞传统丈夫的家庭走向也挺有意思的(找不到形容词 呵呵)只是一些地方显得太刻意了 不自然 像是特地安排的情节 太突兀上网查了一下 是跟踪拍摄 本来是陈氏祠堂的重修 还有师范学生共同完成 打call打call 最后 整部电影感觉真的不错 很现实 很生活化的语言部分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2 ) 中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电影

中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题材的电影,现场观众在看过《榫卯》之后,纷纷被剧中父子情深打动,看到家书一段时更忍不住落泪。

“顺拍”是这部电影制作上最大的亮点:在故事片中完整呈现了一栋福建大厝异地复建的全过程。

自2015年12月4日开机,到2016年9月28日杀青,故事片《榫卯》分4期拍摄,摄制组4次集散,摄制工作日逾100天,第4期航拍转战5地历程近2000公里,不含群演摄制组人员80余人,演员年龄从78岁到4岁。

”马跃老师说,他拍了50多部戏,第一次是真的在雨天拍雨戏,后来很多场景都被迫改成雨戏。

天气的不稳定因素,并因此造成的建筑进程延期问题,导致计划45天的制片计划,最后拍了100天。

影片质感很有高度,熟练镜头掌控,体现导演艺术高度,向影片致敬。

 3 ) 中国电影所缺少的真诚或许将会在《榫卯》中看到

作为中国先锋的独立电影导演首次触及古建题材的剧情片,前期的铺垫可以看出导演的克制和对节奏的把握,最后始料未及并且被深深地打动。

电影的内在意义,需要思考和品味的还有很多。

这种真诚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是少见的,很多电影把明星作为噱头,用乡愁卖情怀。

但是《榫卯》这部电影的细腻与平实让人欣慰,导演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把握值得肯定。

影片呈现了当代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冲突,引人反思。

黄精一老师饰演的父亲非常亲切,结尾一封家书处理巧妙。

电影场景波澜壮阔,画面及音乐唯美朴实!

现如今高楼林立,形形色色的商业文化街区、水泥城墙、文物用油漆染色后面目全非。

断臂的维纳斯残缺美颠倒众生,海底的亚特兰蒂斯是永远令人着迷的传说。

而我们却让真正文物的韵味就此消亡,属于我们的历史文明和信仰遭到破坏。

《榫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古建筑文化与保护增进认识与了解,作为中国建筑智慧结晶的一榫一卯亦非常有趣。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唤醒人们正在消逝的记忆,唤醒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坚守初心。

 4 ) 传承

中国传统建筑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身为徽人,更是倍感荣耀,一榫一卯,无不是古人智慧的表现。

导演借着一个由现实生活改变的故事,娓娓道尽传统手艺在今天这个繁华社会的没落。

这样的故事,注定不会被主流社会的受众所接受,但却让我看的顿生感触,这或许是我骨子里的东西与导演形成了共鸣吧!

影片中的故事眼是陈家那块“颍川世泽”匾,老父亲就是不肯说过匾的下落来,而身为工程师的儿子却又一直对这块匾耿耿于怀,而最终的结局,相信看完影片的人都会唏嘘不已,因为那匾的所在,最是恰当不过。

影片最后,陈父提笔给儿子写信,那信之文字如涓涓流水,浸润着的是颍川陈家几百年来世代相传的文化底蕴,瞬间让我觉着这就是传承,这就是这些年来,我泡在古徽州的故纸堆中,找寻的传承。

这样的传承非一两代人就能延展开的,它绝对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史。

不知道在我的家乡,徽州这样的地方,是否也能延续这样的传承,是否也能有这样的人和事继续下去?

 5 ) 简单肤浅的榫卯观后感

有些感想不记录下来就被屏幕黑掉后的灯红酒绿冲淡掉了第一点是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工程学生对这种单纯由木材或主要由木材承受荷载的木结构很是惊叹和震撼,毕竟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出来的房子给人感觉冰冰冷冷的。

第二点是罗总这个散发奇怪魅力的家伙,人傻钱多,可又非如此,现实生活中不知道有没有这种理解艺术家并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与他商业行为利益在上矛盾的地产业主。

第三点是一对夫妻,妻子不理解丈夫的行为,而妻子又在丈夫借钱时,最后的一句,你什么时候要,让我感觉生活就是这样吧不是偶像剧,是看你不顺眼俩人冷战怄气言语攻击的日常生活,更是你需要时虽然感到你不可理喻也会帮你这个不可理喻的忙。

因为彼此都爱着对方吧。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站在上帝角度对这个妻子是各种不喜欢警示自己以后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女人,但是那句你什么时候要,让我改观了,我就是这么俗气,俗气到妻子愿意拿钱出来,我就感觉她是个很有爱的小天使。

第四点是陈老的信,用毛笔写的信,十年生死两茫芒,甚是想念。

此等诗句,此等文采,再加上独白,不掉泪对不起这颗跳动的心脏。

对啊,整天都是学英语,小时候开始学,大学还在学,看英美剧提高口语,而传统诗句又能化用几句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外的文化有时候感觉本末倒置了。

饱读诗书这四个字我这个大学生已经担待不起了,所以也写不出这种情感的高级表达。

 6 ) 谈谈那些被遗忘的旧人

现代与传统的割裂,使两者之间裂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个割裂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 很多人说《榫卯》跟《百鸟朝凤》很像,我觉得这两部电影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谈谈:传统与现代的割裂。

传统的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现代的人也没有挽留的打算,剩得夹在传统与现代中间的人束手无措。

下面对比这两部电影聊一聊想法。

《百鸟朝凤》 “ 咱们吹唢呐的,好歹也是一门匠活。

既然是匠活,就得有人担起责任,把这个活传承下去。

”焦三爷在焦家班传声仪式中郑重地说。

传声即是唢呐班班主确定接班人的仪式,接班人将继承“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对于接班人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是对其人品和艺品最好的肯定。

唢呐班老班主焦三爷闻名四方,出活吹起唢呐来神气十足,方圆几里的乡亲带着娃提着礼前来拜师,每每门庭若市。

在过去的人眼里,白事上能享用“百鸟朝凤”是莫大的殊荣,因此十多年才能听上一回。

金庄查村长过世办丧礼,孝子贤孙披麻戴孝,跪求师傅吹奏一曲百鸟朝凤。

焦师傅笑着摇摇头,德行不端,不可,当下满堂寂静,无人再敢赘言。

天鸣长大,从焦师傅手中接过这个担子。

游父得知儿子接班,欣喜告知村邻好友。

乡邻奔走相告,百鸟朝凤传授给天鸣的那一天,焦家班成了游家班。

《榫卯》 家祠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是宗族的精神家园。

当初陈守拙为了保住家祠不被房地产商推平,售卖家祠并将其搬迁到远在他乡的旅游景区,而儿子文远,正在景区当职。

对于家祠的重建,守拙多次提醒儿子要遵循古法,为陈家尽孝出力。

陈守拙生活在农村,是一位与城市隔绝的鳏居老人,很多现代化的东西从未见过。

他坚持用祖传的方法盖家祠,排斥钢筋水泥,宁愿让推土机把房子推平也不要对不起先人。

陈文远领略到父亲的执着,背负着延误工期的风险回归传统的修建方法,并在父亲中途返乡之后,全面主导复建工作,严格追求修旧如旧。

置身时代洪流 好景不长,唢呐班子传到天鸣这里时代已经变了。

农村的婚礼、寿宴都逐渐西化,仪式感不复存在。

天鸣出活,东家敷衍着,随便吹吹就得了。

后师徒见面,多喝了几杯,焦师傅说道:“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可现在,谁他娘的还把咱唢呐匠当回事儿啊。

”影片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一场寿宴上爆发,当洋乐队与唢呐班竞相争艳,有人愿意出两倍的钱请走唢呐班。

双方不服气,动手打了起来,两败俱伤,焦师傅颤颤巍巍地捡起被糟蹋的唢呐,一声不响地离开。

陈文远在异地修建家祠希冀恢复如初:传承百年的陈家木雕、立体明艳的灰塑工艺、象征家族脸面的匾额……然而除了陈家人,没有人在乎这些,开发商看重商业效益,不在乎文化价值,工人只知工期将至,也不理解文远的执念。

再怎么顶住压力,复建工程仍旧困难重重。

克服种种牺牲种种,一期工程终于结束。

本该庆祝的时刻,陈文远却独自买醉,淋着冬雨,跌跌撞撞地在从前修建的古建筑之间游荡。

我们何去何从 焦师傅对没落的唢呐技艺坚守不渝,抵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击;陈守拙能守住这一座祠堂,崇尚旧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社会变化得很快,陈守拙与焦三爷这批人跟不上节奏,认定了传统的东西难以改变,犹如被遗忘的旧人,被抛弃的一代。

这两部电影表面是仪式感的缺失、敬畏之心的缺失,但实际上它们体现的是现代与传统的割裂,使两者之间裂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个割裂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像游天鸣和陈文远这般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人,站在时代的鸿沟不知何去何从。

传承,传递、继承之意。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现在突然用不上了,此时他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祠堂的一榫一卯见证家族世代繁衍,也续写你们的故事。

”《榫卯》结尾,父亲给儿子的家书里,父亲如是说,“你早早去到外面学习新的事物,难得你还记着这些。

 7 ) 《榫卯》: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如何让人异化的?

首映礼主创见面会6月16日父亲节当天,笔者有幸参加了《榫卯》首映礼,第一时间看到了影片,并参加了映后的主创见面会。

见面会上,有观众提问“主角(陈文远)母亲为何而死?

”、“杨大师为何突然离开,不再帮主角修复家祠?

”,而这些也是我的疑问。

可惜主创并没有回答出这些问题,导演更是讳莫如深。

但这激起了我的兴趣,当晚我冥思苦想,终于解答出了我的答案:《榫卯》与其说是一封父亲的家书,不如说是一封痛诉传统孝德和乡土情怀的檄文。

以下是笔者凭记忆想起的影片细节来推断的,笔者只看了一遍电影,难以保证完全准确,仅供诸位参考。

其实上面这几个问题正是解开《榫卯》主题的关键。

“主角母亲为何而死?

”,其实从陈守拙老人说的“过去运动死了人……”以及主角陈文远的“我妈忌日四十周年”这两个线索判断,主角母亲应该是死于那十年的破四旧时期,主角母亲因为保护旧家祠的牌匾而被卫兵打死。

见面会上,我很奇怪导演为什么话那么少,可能其中的原因就是如此吧。

“杨大师为何突然离开,不再帮主角修复家祠?

”没有家,修家祠何用?

其实杨大师早已告诉主角多次,他父亲有腰病(在云髻山、广州塔、老家,父亲始终在捶腰,而且大师为父亲正过骨),需要他赶紧陪伴父亲去医院治疗。

但是主角却固执地硬要修好家祠,最终导致父亲死于老家而没见上最后一面。

主角(以及陈守拙老人)如此无动于衷,也就致使了杨大师拂袖而去(可以注意到杨大师走得非常反常和突然,毕竟工事起码已经开始超过半年以上了)。

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引出了片中的核心主题“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是如何让人产生异化的”。

从主角在片中的行动来看:为了孝心,主角遵照父亲意思按古法修建家祠→为了还原古法,需要推倒之前一些建筑成果,而且还要大老远请灰塑工匠→为了赶在工期前完成,主角必须和工人一起加班(主角衣服的污渍明显越来越多)→主角为了加班,对父亲的疾病视而不见→主角沉迷修筑家祠,父亲回老家了都不知道→最终父亲因病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去世。

这一剧情线显示了主角出于孝心修建家祠这件事是如何最终导致不孝的结果的。

在角色的观念里,家祠的修建竟然是优先于家庭的和谐,甚至家人的生命健康的。

老父亲之死的原因不仅是主角对孝德的固执追随,更在于父亲自己,老父亲始终觉得修建家祠光宗耀祖比自己身体更重要,因此默许了儿子的忽视。

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是让人产生异化的真相。

联系广州塔旋转餐厅那段戏,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延展。

小儿子陈继泽说“虾蟹们的房子是可以动的,人类的房子是不可以动的”,如今房子作为不动产,已经成为了人们组建家庭的前提。

为了结婚,你需要买房→为了买房,你必须挣足够多的钱→为了挣足够多的钱,你需要背井离乡,去更大的城市工作→为了挣更多的钱,你需要努力工作,免不了加班,因为这样你才能升职加薪→为了加班,你陪伴伴侣的时间将减少→陪伴伴侣时间越少,双方的情感纽带越容易松动,最终很可能导致婚后感情的破裂。

(生儿育女后,情况也是一样的,为了工作你需要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从而产生代际沟通问题。

这也是现实中我们经常抱怨父母不了解我们的原因)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吊诡的现象之一,为了组建一个家庭,你需要先撕裂它,而这都是为了一所房子。

影片从不言自明,从上述两个情节出发,探讨了传统和现代两种建筑对于中国人的精神意义,以及这种精神意义是如何反作用于中国人本身的。

家祠修的越完美,结局越丑陋。

家祠修得越完美,就会有越多人夸你孝感动天,光宗耀祖→你就越容易沉湎在被夸赞的虚荣中→为了保持虚荣,越会保护家祠→多年以后,家祠若成了危楼要拆了,你的子孙将会化作一个个手握棍棒的暴徒,如同片中主角妻子所面对的那群人一样,若不是男主恰巧开车来找妻子,妻子和同事或许也会像主角母亲一样被乱棍击毙。

所以说,妄图通过修缮家祠来达到家族“世泽”终究是一厢情愿。

我们觉得有房子住,比陪伴家人、关注并维系家人之间的情感更重要,说白了就是面子文化,是社会对于有房子才算成家,才算成功的同谋。

主角夫妻一个建古建筑,一个建现代建筑,其实两者建的都是中国人自己的面子,反映了建筑对于中国人的反客为主的奴役。

由于拖延症,现在片源在网络平台也已经出来了。

回头再看一遍,我上述的表达,实际上和导演有些想法是相反的,但这不打紧,只要能激发思考就是好事。

(2020.01.17更新,我更改了想法,我们可以注意到开头和结尾是一个回环叙事,所以导演的态度就比较明显了:最后男主选择让自己家庭回去维护传统,实际上是重新回到了父亲的那个循环,传统孝德将重新奴役人们,再次酿成悲剧)片中导演为了体现传统建筑之重要,他设立了很多对立面:1,老板,代表唯利是图(竟破口大骂别人祖屋是废砖烂瓦)。

2,妻子,设计师,代表忽视祖宗根源的现代建筑观念。

3,儿子,学英语,代表精神(语言)上的抛根忘祖。

1,2这是非常浅显的设置,通过塑造对立面之“可恶”而让观众对传统建筑产生怜悯爱惜;而3则是十分让人哭笑不得的,如果主创真的认为学习英语无用的话,何不上书教育局取消全国的英语教育?

片中陈工对儿子说英语的责备让我十分窝火,因为我也有一个同样不讲理的父亲。

而且对于陈工这样学建筑学的高端人才,竟然对儿子学英语如此鄙夷,让角色十分不能让人信服,毕竟如今建筑学的教育还是会涉及非常多国外经典建筑案例的,更别说写论文会引用多少国外文献。

我们学英语是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英语和铭记祖宗这不是对立的。

你觉得英语夺走了你儿子,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陪伴他!

接下来,我想讲的是从《榫卯》中看到的中国传统家庭的想法。

中国传统家庭十分欠缺沟通、缺乏理解,讲究大爱无言,默默关心。

而这正是构成代沟,或是彼此不理解的原因。

陈工已经算是传统建筑、宗族观念的捍卫者了,他鄙夷老板的唯利是图的观念,他责备儿子说英语。

但结果却还被父亲说“你学那套没用”,真是让人崩溃。

而这也体现了陈工和其父亲的誓死捍卫祖宗尊严和缺乏真正的相互理解,只有无条件的顺从,美其名曰“孝顺”。

从心理学来看,顺从一方则压抑了另一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无法让两个人长期相处。

而圆融,顺从恰是中国人常用的社交手段,恰如榫卯般,不费钉子,彼此顺应形状,完美嵌合。

但这在现代的观念来看,确实是造成家庭问题的一大根源。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假性亲密关系”,简单讲就是两人缺乏真诚的沟通,互相顺从避免矛盾发生,但实际上两个人并没有达成相互理解,只是物理上的亲密,而心是有距离的。

实际上,这是现今很多家庭的写照,尤其是孩子正处在叛逆期的家庭,更加需要通过陪伴和沟通去解决。

影片最后,主角陈工和妻子仿佛懂得了陪伴的道理,选择将孩子带回去家乡,像主角母亲一样,打算一起生活,从小陪伴孩子。

这是好事,但是真的需要带回老家吗?

难道在城市就不能陪伴吗?

还是陈工依然对英语、现代建筑有洁癖呢?

我们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如果主角还是对自己儿子要求老一套的孝顺的话,那影片前段的矛盾和冲突只会永久流传下去。

 8 ) 颍川世泽长

电影《榫卯》围绕陈家家祠的重建展开叙事。

因经济发展需要征地,陈家家祠被迫“连根拔起”。

为保留家祠,父亲陈守拙和商人罗总达成协议,在别处的景区重建家祠。

儿子陈文远是古建筑师,心灰意冷于古建筑难以长存,本决定歇业回老家,但自家家祠的重建改变了计划,他还是回来担任总建筑师。

主人公陈文远既是儿子、丈夫、建筑师,又是“颍川陈氏”的后人,当他与父亲、妻子、商人因为家祠重建连结在一起时,不同的立场观点就产生了摩擦。

因此电影中展现了三条冲突线。

开头即出现夫妻之间的冲突。

陈文远夫妇一人做古建筑,一人做现代建筑,本就常有观念不合。

陈文远决计不干古建筑、想带儿子回老家的行为,使妻子苏拉万分困惑。

开头一幕是她气愤地带回儿子驾车而去,留陈文远一人在原地,留在他的老家。

随着家祠修建的推进,父子的冲突也慢慢浮现。

电影中有一幕是父亲发疯似推翻工人砌好的墙,因为工人为求快采用水泥砌墙,而不是米浆糊墙的古法。

父亲痛心疾首,觉得愧对先人。

他的坚持体现着传统匠人精益求精的匠心,“虽则尘世喧嚣,古制有法法不容乱。

唯其工匠肃静,手艺走心心若止水。

”他之所以拖着病体执意和施工队待在这陌生清冷的深山里,就是放心不下儿子的那套在现代社会培训下的理念。

在他眼里,家祠不是景区的一处景观,而是陈家家族史的载体,是陈家的魂。

尽管体力不支,他还是背石头、擦木雕,亲力亲为。

父亲的执着让陈文远醒悟,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抱着自己在中庭踱步,一遍遍教他“颍川世泽”的场景。

他开始理解自己作为“颍川陈氏”后人的责任,不再把家祠重建看作是个任务,而是陈家子孙对家祠、对先祖的责任。

但精雕细琢必然会和注重经济效益的商人产生冲突,因此第三条冲突线是以罗总为代表的商人和陈工的冲突。

陈文远所追求的古法建房,是为了砌墙一遍遍慢熬、翻搅米浆、是专门请福建工人来做灰塑、是多花钱去买一批老瓦。

在工期将近、经费花超的情况下,这种费时费力费钱的功夫,无疑会让商人着急。

影片中林经理几次三番催陈文远加快进度,后面二人爆发争吵,陈文远掷地有声,“我就是给自己立牌坊,这个牌坊,就是那块匾!

颍川世泽!

”但资金短缺、工期临近等问题还是使陈文远陷入层层危机。

他只能找妻子苏拉借钱,妻子震惊之下还是支持丈夫的决定,因为这是陈家的家祠。

工程超期、借来的钱用尽,陈文远走投无路时,作为商人的罗总愿意放弃精打细算,提供充足的资金援助,让他无后顾之忧,继续推进工程。

在众人齐心协力下,终于完成了陈家家祠的重建工作。

纵观影片,无论是文远母亲在特殊时代以身护匾,还是当下陈家父子的坚持、苏拉的资金支援,都是在共同守护着颍川陈氏的绵延。

影片最后,父亲给儿子写的信点明了家祠的意义:“祠堂的一榫一卯见证家族世代繁衍,也续写你们的故事”。

他临终前做家祠大厝榫卯留给孙子,也是希望家祠能以另一种方式留在后代的记忆里。

“归去来兮,家园何如?

”尽管沧海桑田,家祠易变,只要将“颍川世泽”牢记于心,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9 ) 拍DV起家的十几年都没什么进步

片名就已经在拒绝观众,注定了是小众的东西,更多是自娱自乐。

可能很多人连“榫”这个字都不会念。

男主有点像高仓健。

从农村到广州塔,就是想对比下传统与现在的建筑技法。

想当初,我也曾在广州塔上坐了一阵子。

这剧情真的比CCTV6那些小成本主旋律还主旋律,无聊到极点。

演员也是很尴尬,徐筠都没什么存在感。

台词?

不说人话很多时候。

所谓的乡土情怀,也没看出是哪里,放在全中国任一农村都可以。

这个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记录了“榫卯”这种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但这个其实是可以用纪录片搞定的事情。

对了,说说导演甘小二,这位华南师范大学的老师,其成名是在DV年代,看过他的《山清水秀》,都是拍“乡土”的东西。

但当电影进入数字时代,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摄时,甘小二却销声匿迹了。

四五年前,一家高额回报的集资公司名下宣布要拍摄一部关于足球的大制作,资方曾经四处找广州的导演人选,其一就是甘导演,结果不了了之,因为那间公司的老板涉嫌非法集资被抓了。

去年的时候,从一个搞区块链的山西女人那里得知他准备拍摄另一部片子,山西女人负责推广,但那女人随后也没了声息。

 10 ) 嗯

影片讲述了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

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

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

父子异地重建家祠。

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

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

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

《榫卯》短评

老戏骨演出来的东西确实很不一样,感动而真诚,难得的好电影。

7分钟前
  • 互联网快讯
  • 力荐

真的很沉闷,人物情节都苍白乏力。

9分钟前
  • dikseg
  • 较差

感人!!甘导很可爱!!

12分钟前
  • EE
  • 力荐

挺好

14分钟前
  • 柯基
  • 还行

像这样盖好老房子是迂腐还是在传承,我还挺不解的,深思后又倍感不安。

18分钟前
  • Kola
  • 推荐

豆瓣的一群二货,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胡乱评论。陈道明说得真对,一群没见过世面的人坐在舞台上对别人的汗血指手画脚,问一句你们有什么资格!

19分钟前
  • 扎克•施耐奄
  • 力荐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候,我国的传统古建筑究竟怎样才能生存保护下来呢

21分钟前
  • 有猫饼
  • 推荐

注定了是小众的东西,更多是自娱自乐。

25分钟前
  • 啊哈baby
  • 较差

有时候生活的节奏容易让我们忽视了最根本的情感

30分钟前
  • 月落乌啼
  • 还行

看完想去雲髻山

31分钟前
  • Sang
  • 还行

想说的很多,但磕磕巴巴非常混乱

32分钟前
  • 独钓寒江雪
  • 很差

片子很有质感,情感刻画的非常到位。男主角家庭的矛盾以及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矛盾可以说是新旧观念,新旧社会矛盾的缩影,见微知著。作为一个小众片来看还行,上映的话由于片子叙事平缓,矛盾冲突不太激烈,加上题材艺术性太强,可能不会受到大众的青睐,但观众的审美在提高,希望叫好也叫座吧!

35分钟前
  • 活着
  • 力荐

很难得的关于中国古建筑和遗产传承的电影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 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本片通过榫卯和古建不但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角度的思想交锋 以真挚的请过隐喻影片中父子 夫妻 家庭 社会的种种关系 这种环环相扣贯彻了影片的始终

36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平淡。

41分钟前
  • 小朋
  • 还行

马跃真是很帅啊,片子是在华师大放映的,看过后觉得古建筑还是有希望的

42分钟前
  • あかつき
  • 推荐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传统文化似乎也消失的越来越快了,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连一处老房子都见不到了

47分钟前
  • 杨梅公主
  • 力荐

继承传统,

48分钟前
  • 岚岚儿
  • 推荐

刚看完试映,一个很冷门小众的影片,没有很大的噱头,甚至有点闷,也正如影片所展现的老房子一样,静不下心看不进去,看人口味吧。最后:甘导学长加油!真人好羞涩啊😄男主好脸熟!

51分钟前
  • 每天都是好天气
  • 力荐

好看视觉冲击力强 感触挺深的 好评

54分钟前
  • 小太阳
  • 推荐

思想保守封闭,价值观上也有些偏颇,因此只是对传统的一味肯定对现代的一味否定。叙事节奏太过拖沓,情节单薄,缺乏充分的戏剧冲突,说教意味浓厚。

55分钟前
  • 康健弦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