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部《饥饿游戏-鸟鸣与蛇之歌》我丑话说在前头,如果你不是饥饿游戏系列IP的粉丝,我就不推荐了。
影片结尾,当斯诺告诉高尔博士,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极饿游戏的时候,我是三脸懵B!
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整部影片没有任何人背叛他,欺骗他。
女孩贝尔德爱他,还就过他的命,朋友普林斯信任他,追随他,他与家人的关系也极其融洽,校长是他爸的朋友,高尔博士器重他,唯一个试图与他抢功的亚裔女孩,当场就被高尔博士拆穿并弄死了。
被贬当兵是因为他确实作弊了,但是没当几天兵就被特殊照顾去上军官学校。
这个斯诺除了家里穷点,人生几乎是完美的。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说这个世界的本质是饥饿游戏?!
这是什么人物逻辑?!
在我看来斯诺无非就是一个随处可见的自私自利的职场小人。
这与前面几部中洞悉人性弱点并将至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暗黑独裁者的形象完全对不上号。
还记得第一部中,凯妮丝用自己在竞技场上的人格魅力鼓舞了各个区的人民开始出现反抗情绪,而斯诺作为统治者,只是稍稍修改了游戏规则,就使人民的情绪从暴动的狂热转化为了对美丽爱情的憧憬,这一史诗级的舆论操盘,堪比李医生去世的那个晚上,开始人们正在为李医生的死而愤怒,忽然官宣李医生没死还在抢救,于是人们的情绪从愤怒转变成了对李医生的祈祷。
反观这部《饥饿游戏-鸟鸣与蛇之歌》中的青年斯诺,顶多就是个有点脑子的小粉红。
第一次看这个系列是上大学的时候,算一算也快要十年前了。
当时是同学安利,说和《大逃杀》很像,于是从图书馆借了书,看完书之后看的电影。
当时还有读后感,都打印出来放在书架上。
记得非常深刻,里面女主的那句话“感谢你们给了我面包。
” 十年之后再次刷这个系列的时候,看到这个场镜也是动容。
无私、无畏、共荣、共生,这种美好的品质竟然是在高压下形成的。
在定住压力之后,平民的表达方式是给自己的支持者以赞助,而女主的表达方式是这种公然的“反抗”。
一种精神上的互动和共鸣是跨越国家和时代的。
饥饿游戏系列书也好电影也好,让我觉得还是有些“高开低走”的。
上学的时候看不懂第三部,为什么后面变成了这种政治向的东西。
现在能明白在拍什么内容了,可是不得不说一句,实在是有点理想化。
不是我向往“厚黑学”,而是真的有些太理想化了。
再加上小说里面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故事,从第二部的时候,就觉得有些没意思了。
整个大的计划都瞒着女主,而最主要的是感觉作者没写出这种氛围来。
“能察觉到有什么事情瞒着我,但是我没有仔细想”,这真的不是大女主的故事,而是有点玛丽苏的走向。
女主在两个男主之间左右摇摆,也让人觉得有点难以接受。
虽然电影里面是努力处理好的,可是看起来就是觉得女主很花心,很左右摇摆不定。
或许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一些,但是离想象中的人物标杆还是有差距的。
最后那个《鸣鸟与蛇之歌》竟然还是前传,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拍这个电影。
而且时间还很长。
天知道我陆续竟然看了一个月才看完。
完全就是停停看看,纯粹想知道最后能发展成什么样子才看完的。
看完之后不得不说,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真的不好看啊,何必还分这么长的片段呢。
我真的良心建议所有拍前传的制作组学一学虚渊玄的《fate zero》,这才是真正的超越前者。
尽管《Fate stay Night》是游戏改编,后面也改电影了,但是后来写的前传作为轻小说也好,改成的动画也好,真的是节奏流畅,有收有放,人物塑造也非常立体。
这个前传真的是垃圾。
人物塑造非常垃圾,只靠几个点勉强前后呼应,但是对于最重要的斯诺总统的内心塑造真的是不行啊。
总而言之还是一句话——高开低走,强烈不建议观看。
适逢《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上映,本文来带大家温习一下《饥饿游戏》的相关背景和设定。
01 关于《饥饿游戏》《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撰写的系列科幻小说。
饥饿游戏系列的两个属性标签,一个是青少年小说(Young Adult Fiction),一个是反乌托邦(Dystopian)。
《饥饿游戏》小说封面不同于乌托邦所描绘的理想型人类社会(例如《乌托邦》《理想国》《桃花源记》),反乌托邦着力于描绘复杂人性所导致的非理想型社会。
很多人会拿《饥饿游戏》对标深作欣二的《大逃杀》(《弥留之际的爱丽丝》《鱿鱼游戏》同属此类),但两者有着很大不同。
同为反乌托邦主题作品,大逃杀强在直面描写人性冲突和丛林法则,而饥饿游戏更侧重于探讨贫穷、公信缺失乃至底层反抗等社会问题。
《大逃杀》海报而青少年小说的属性,使《饥饿游戏》对社会体制的探讨浅尝辄止,篇幅更多让位于描写青少年的情感纠葛。
虽然无法比肩哈利波特系列,但饥饿游戏已经算是青少年幻想小说中的优秀代表了。
主角三角恋有点类似同期的《暮光之城》《饥饿游戏》的创作有古典文化和现实诱因两方面的灵感来源。
古典文化方面,其一是古希腊神话中忒修斯向米诺陶斯献祭童男童女的情节,其二是古罗马的竞技场文化。
现实诱因方面,作者在一次看电视换台时,看到娱乐节目和战争同一时间在不同频道播放,这种荒诞感也成为了她写作灵感的来源。
《角斗士》饥饿游戏系列至今已推出3部正传和1部前传,并已全部影视化。
最新一作就是今年上映的前传电影《鸣鸟与蛇之歌》。
02 饥饿游戏世界观《饥饿游戏》的故事发生在后启示录风格的未来世界。
北美洲经历了一场吞噬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的大灾难。
人们在灾后废墟上重建起一个叫施惠国(Panem)的国家,由国会区(Capitol)统辖其余13个行政区。
施惠国行政区划图历史上的英属北美殖民地恰好也是13个,美丽国正是在这些殖民地的基础上扩展建立起来的,所以美丽国就是施惠国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射。
历史上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回到施惠国。
国会区在地理位置上占据要冲,于军事上易守难攻,于经济上也处于各区贸易往来的枢纽。
其它各区则各司其职,为国会区提供资源和产品。
像是1区负责奢侈品工业,2区负责采石业,13区负责军工。
而最偏远的12区负责最低等的煤矿开采,也是最为贫穷的行政区。
作为帝国首都的国会区纸醉金迷底层人民的剩余价值被榨取,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往头部行政区。
10%的人掌握了90%的财富,国会区和1区、2区聚集了绝大部分的富人,也聚敛了绝大部分的财富。
相反的,其它行政区和大多数人民则处于疲累和贫穷交迫的困境中。
大多数行政区民不聊生于是13个区联合发动了军事叛乱,施惠国也由此进入了史称的黑暗时期。
叛乱很快就被国会区的高科技和强大军力给镇压了下去。
其中第13区更是被核武器夷为平地——但13区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消灭,国会区和13区残部签订了协议,以13区放弃地表重建(方便帝国向国民宣传平叛的胜利)为代价,换取13区在地下世界的重建。
而战前由13区负责的军工板块,战后被转移到了2区。
13区对抗国会区,是正传后半段的故事主线战争结束后,国会区创办一年一度的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以示惩罚。
即要求战败的12个区每年各自选派一对少年男女参加在国会区竞技场举办的逃杀生存竞赛,并全国直播。
每届比赛仅有一人可以生还并成为最终胜利者。
获胜者所在的行政区将获得物资和食物奖励,而获胜者本人也将终身衣食无忧。
藉由举办饥饿游戏,国会区一方面是要娱乐取悦上流社会富人阶层,另一方面也是惩戒和警示战败各区,消磨和打压他们反叛的念头。
娱乐至死的饥饿游戏直播03 游戏规则和历史被选派参加饥饿游戏的少男少女叫做贡品(Tributes),适龄范围是12-18岁,以抽签的方式产生。
每个人12岁时放第一张名条进乐透池,以后逐年增加一张,直至18岁时的7张(名条越多中奖几率越高)。
但贫困区的少年往往会选择通过增加名条数量来换取食物,这也就是为什么男二在一开场时就说他在池子里有几十张名条。
男二用在乐透池里增加名条来换取食物抽签选派的规则之上还存在自愿原则,也就是可以主动报名参赛——只是一般不会有人自愿主动去送死。
三部曲故事中出现过两次自愿参赛,一次是74届时女主Katniss代替被抽中的妹妹出赛,另一次是75届时老婆婆代替Finnick的失心疯女友Anne参赛。
主动替妹参赛的女主此外在富庶的1区2区,存在一部分从小就接受训练、以参加饥饿游戏为目的和荣耀的职业选手,叫做专业贡品。
专业贡品通过复杂的选拔而非抽签机制产生。
专业贡品和普通贡品同场竞技,就好比梅西C罗打我侄子的校队。
但专业贡品也存在短板,那就是养尊处优后导致的生存技能欠缺和求生欲望不足,这又好比白斩鸡中国男足不一定打得过物质条件一般的朝鲜队。
来自富人区的专业贡品视参赛为荣耀每一名贡品会被安排一名导师。
导师的工作包括传授参赛经验、赛前协助贡品做媒体宣传(以拉取选票和赞助),以及赛中协调发放道具物资等。
导师一般是选手所在行政区曾经的游戏胜利者。
比如三部曲中女主Katniss的导师就是12区历史上唯二的游戏胜利者之一——Haymitch(另一位获胜者久已失踪,一说是前传中的Lucy Gray)。
来自12区的传奇获胜者Haymitch而在饥饿游戏创办初期,导师的角色是由游戏设计者充当的。
他们是国会区游戏设计专业的高材生,除了设计游戏机制,他们所带贡品的战绩也是考核他们学业的重要标准之一。
无怪乎前传中的Snow(也就是后来的施惠国总统)在抽到来自12区的女贡品Lucy Gray后会感到焦虑——因为最贫穷的12区在游戏中胜出的几率实在是太低了,这会影响到他原本唾手可得的优秀学生奖和奖学金。
年轻的Snow不幸抽中12区少女Lucy作为其导师三部曲故事中的第74届饥饿游戏诞生了有史以来第一对双黄蛋获胜者——代表12区参赛的Katniss和Peeta利用游戏规则漏洞,逼迫总统Snow承认二人同为获胜者。
而该届游戏的设计师事后也被立即处死。
饥饿游戏史上唯一的双黄蛋获胜者除了一年一度的常规比赛,饥饿游戏每隔25年还会举办大旬祭(Quarter Quell),也就是有特殊规则加持的特别版游戏。
第一届大旬祭(第25届常规赛)的特殊规则是通过选举而非抽签产生各区贡品——国会区以此警告各区“选择”叛乱的后果。
第二届大旬祭(第50届常规赛)的特殊规则是贡品翻倍,也就是各区要派出2男2女参赛——Haymitch也是历史上唯一在一届比赛中战胜47人的传奇获胜者。
第三届大旬祭(第75届常规赛)的规则则是回锅肉,也就是从各区往届的获胜者(不限年龄)中挑选贡品(曾经获胜者是有终身豁免权的)。
这一规则是Snow总统为Katniss量身定制的,因为她是12区唯一现存的女性获胜者,所以她不得不再度参赛。
Snow想借大旬祭干掉Katniss,进而镇压潜在的叛乱。
而其他的参赛者中有一半也心知肚明自己做了陪跑的倒霉蛋。
第三届大旬祭04 关于《鸣鸟与蛇之歌》《鸣鸟与蛇之歌》(The Ballad of Songbirds and Snakes)是饥饿游戏系列的前传。
本作放弃了三部曲中的人气大表姐,而是选取了年轻时英俊帅气又野心勃勃的Snow作为故事主角。
前作的故事我称之为“白雪王子黑化记”,讲的是曾经阳光进取的游戏设计师Snow,如何一步步成长为残酷厚黑的帝国独裁者的。
片名中的蛇指代的是Snow总统(蛇是Snow的象征,这在三部曲中通过Katniss的视角有所提及),而鸣鸟指的是前传故事女主Lucy Gray。
少年Snow故事中埋伏了很多彩蛋。
比如说交代了为何Katniss选择嘲笑鸟(Mockingjay)作为反抗者的象征会招致Snow总统的深恶痛绝(嘲笑鸟是前传中叽喳鸟的杂交后代)。
比如说女主Lucy跟Snow说“收获沼泽土豆(Katniss)为时尚早”颇有点一语成谶的味道。
比如说交代了Snow为何对白玫瑰怀有特殊感情的由来。
又比如说那首《吊人树》(The Hanging Tree)是如何在全国传唱开来,其歌词又有何含义——都是会令系列粉惊喜的一些精巧设计。
但考虑到前传时隔十年后才写作出版,所以很难说作者是在系列创作之初就安排好了这些伏笔,更像是后续的衔接和补完。
故事还展现了饥饿游戏在创办初期的简陋和直接,以及游戏设计师如何一步步完善游戏规则、增加场外互动,并善用媒体和舆论以提高游戏的观赏性的。
早期的饥饿游戏场馆简陋赛制粗暴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讲述Snow如何一步步从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
追求机会和公平既是Snow最初行善的动因,也是他后期为恶的执念来源。
Lucy一开始引起了他内心追求的共鸣,后来也成为他达成个人野心的障碍。
而他的富人好友帮助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运作法则。
与其说是“黑化”,更准确的说是高层游戏设计者通过游戏规则,让Snow一步步发掘出了自己内心真实存在的恶。
至于具体情节和细节,大家还是去电影院亲身体会吧 :)
蛇与鸣鸟之歌————————————————本文原载于奇幻公众号:BelowTheAshes
最喜欢饥饿游戏了,男主有些角度倒帅不帅的,Hunter,很美,美得没话说这个设计师的眼睛👀好漂亮肯定是市长女儿故意陷害Lucy的,其实选进去混的好的也挺不错,混不好的话,死了完事儿贡品死了导师也会跟着死吗❓有点忘了现在看着Snow挺有人性,后面几季都会变成恶魔😈这个posion女终于死了,这么mean,活该呗这个亚裔女也是个心机重的坏逼一个,该死第一届饥饿游戏这么简陋啊,就在这种破烂竞技场...后面就直接变成下层之间的战争了...会在12区有一场风暴🌩️袭来Jessup....没话讲了,明明都是Lucy带他逃开的,后面又怀疑她这个三叉戟女真的...狠死了,彩虹🌈轰炸原来就是这一群花蛇,这些是真蛇🐍还是假的,吓死天呐,这边的喝彩,那边仅剩一人,这边只是当个游戏,那边是生与死的争夺白色的,我天呢,很清纯Snow就是冷血的蛇🐍啊,不过,不就是杀了三个人吗,有必要这么疯狂吗不过,饥饿游戏forever,原来真的很喜欢这一系列❗❗❗❗❗
我记得之前的饥饿游戏,好像是专门受过训练的年轻人去“玩真人吃鸡”,还有点意思,蛮刺激的。
但这一集新的都是些小毛孩,毫无训练,好多上去就被干掉,稍微强一点的一伙人也非常弱。。。。
然后所谓的导师,也毫无老师经验。。。
就这还直播?
还有观众看?
电影竟然还很长,确实没看明白到底在干嘛??
要特效没特效,要剧情没剧情,要美女帅哥没美女帅哥,要血腥暴力也没血腥暴力。
玩呢??
之前豆瓣还7分,我觉得6分都高了啊。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豆瓣的评分还没有出。
我随便地刷了一下,感觉评论好像两级分化有点严重。
我一开始是被提前放出的主题曲《can't catch me now》的MV惊艳到了。
打动我的主要是美丽却又易碎的场景,以及呢喃和呐喊并存的唱腔,还有神秘却又挣扎的歌词。
而对于男女主角,我倒是没有多少的期待,一是单看MV的话感觉选角很一般,男女主也不是什么经历丰富的演员,这部电影的许多配角都比主演更加有名气。
对于电影质量,其实我也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来的,一是第三部《饥饿游戏》的质量就非常堪忧,二是好莱坞最近特喜欢贩卖“情怀”,急着榨干消费者的钱袋。
不过进了电影院我确实有被惊艳到。
这部电影,作为前传是可以完完全全顺滑承接《饥饿游戏》的主体故事的,而作为一部前传,它本身也完全不逊色原本的《饥饿游戏》。
它是一个失意少年Snow的黑化史,是少年Snow从善良的原点,一步步滑向权力的深渊的历程,是阴暗的Snow总统颠沛流离的前半生。
它是一个战败区的少女,在关乎到生命压迫下,狼狈的逃生和反抗。
它是一部传唱的歌谣,一首飞蛾扑火般壮烈的《The Hanging Tree》,是曾经在逃杀中活下来的少女Lucy,和数十年后,指引人们奋起革命的少女Katness的一种穿越时空的灵犀。
它是一个血腥肮脏的机制不断形成的写照。
它记录了饥饿游戏从单纯的血腥暴力,让中央区人们感到“无聊”的项目,变成了一个被包装起来的鲜血馒头——加入了赌博,加入了博眼球博同情的贡品互动,升级了导师训练制度,无人机配送机制。
而透过斗兽场一样的屠杀场地,和设计师令人作呕的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瞥见未来模拟化战场的端倪。
它塑造了一个血性和善良尚存的世界,也塑造了一个残忍和无情称霸的世界。
它描述了一场飓风。
飓风的中心,风平浪静,而暴风眼之外,是五马分尸的撕扯。
人们诞生在飓风中,大部分都被风暴的残酷撕扯成碎片,少部分舍弃了一切,成为了恶的化身,爬进了权力的中心——暴风眼。
还有极少的一部分人,神秘地消散了,消散在了飓风的势力范围,他们留下一个圣洁的幻想,看似无力,但却永远抓不住,也永远在暴风眼中生成了恐惧的幽灵。
Lucy就像是那个圣洁又神秘的幽灵。
让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Lucy送给全世界一个最动人又最挑衅的敬礼。
很多人可能会对Lucy能活下来感到嗤之以鼻,毕竟Lucy在电影里完全没有展现出任何战斗能力。
但这才是最真实的,这才是一个普通人在饥饿游戏中最真实的状态。
毕竟这时候,在饥饿游戏中活下来,不能成为中央区公民,没有任何优待,得到的结果只是你活下来了,仅此而已。
为了参加饥饿游戏的厮杀专门训练的情况,也要到几十年后才出现,这是在《饥饿游戏》第二部中才提到的,而那时候贡品的地位也大大提升,有点“全民宠物”的感觉。
而前传中,贡品就是动物园里供人观赏的动物,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尊严。
可能有一个人能活下来,但更可能,所有人都会同归于尽。
所以被选中就约等于判了死刑。
而所有的少男少女,都只能祈祷,被选上参加饥饿游戏的人不是自己。
祈祷就是普通人唯一能为此做的事情了。
其实我也没有料到居然会在一部有些血腥、惊悚的片子里加入歌舞的元素,但是加入的歌舞元素不是像印度电影那样的暴力植入,还是比较贴入剧情的。
Lucy是最先看出Snow黑化的人。
Snow家贫穷到连吃土豆泥都算作奢侈,却一次次因为父亲的原因受到阻挠,拿不到奖学金,还被逼迫进入赛场救下同学,被迫下放到八区(实际上去了十二区)充军。
电影中让他产生最大转变的时候是逼迫他进入饥饿游戏赛场的时候。
进入了赛场,除了要面对随时可能袭来的杀戮,随时面临丧命的危机,而且作为一个中心区的公民,第一次亲身经历这种炼狱。
但,除了死亡之外,他还感受到了权力,在这里,杀死任何一个人,都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杀人成为了饥饿游戏中的权力。
权力让他逐渐滑向深渊,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他在赛场中,也杀了第一个人。
而夜场中,他杀了威胁要去告密的区长女儿,而换了在场的人一条生路。
最后他杀的第三个人,是他最好的朋友。
他通过鸣鸟的传信,出卖了他最好的朋友——怕他的反叛会导致自己受牵连。
而做完这一切他本想和Lucy一起出走,离开施惠国。
他们相约在The Hanging Tree下,那个绞死他最好朋友的地点。
他对Lucy说道,【三个人足以为未来的生活铺路了。
】Lucy只知道他杀的前两个人,她问到:【第三个是谁?
】Snow顿了一下说:【以前的自己。
】其实Lucy在这里已经明白了,Snow不再值得托付信任。
Lucy最后逃走了,留下了一条Snow送的他母亲的围巾,围巾下藏着一条毒蛇。
Snow再也找不到Lucy,在毒液产生的幻象中,他朝着天幕肆意开枪。
鸣鸟不停地歌唱着那首响彻山谷的《The Hanging Tree》。
他们曾经互相许下承诺,可以互相信任,但是最后谁都没有做到。
一个成为了风暴眼中罪恶的化身,用罪恶在风眼中塑造安宁;一个成为了捉不住的圣洁幽灵,成为了风暴眼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恐惧。
电影中展现了Snow曲折复杂的黑化之路,其实,在《饥饿游戏》一二三部中,Snow也从来不是单调的,一元化的反派。
他一直都是很复杂的,让人恨之入骨的同时又带上一丝无奈,就像攥紧了拳头只能打在一团棉花上。
这部电影是罪恶深化的开始,但其实也是革命种子散落在地的起始。
革命是流血的接力棒,一个人倒下另一个人继续跑;是暗夜中最原始的行进仪式,一个倒下的身影,带动起一片升起的火炬。
革命更是一首亘古的歌谣,象征着被绞死者的《The Hanging Tree》会被鸣鸟带到更远的地方,也会带到更远的未来。
而几十年后,会有另一位十二区的少女,另一位饥饿游戏的幸存者,另一位会唱《The Hanging Tree》的少女,她将会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刷洗飓风的罪恶,引导人民击碎虚假的天幕。
失败的改编,令人匪夷所思的选角,刚看完小说看只会感觉“阿这是可以这么拍的吗”明明露西和科里奥一样地旗鼓相当,却不知为何删除露西杀死沃薇,特雷奇,以及十区男孩的三场高光戏份。
弱化所有配角塑造东拼西凑,把所有“反叛”象征和真善美戏份全加给了科里奥,导致斯诺前后变化突兀,犹如人格分裂。
以无人机攻击对手是三区女孩的点子,用水赶走患上狂犬病的同伴是同窗的善意,使用粉盒装鼠药是露西对科里奥的默契更是她狡黠难斗的体现,这些弧光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全部加给了科里奥。
试问如此塑造人物怎么可能不让人感觉古怪?
科学怪人高尔最突出的头衔分明是“生物学家”,影片却安排一位学者身穿滑稽盛装登场,并把原著游刃有余阴晴不定的掌权者塑造成喜形于色的蠢材,一时间怀疑这是高尔还是乌姆里奇。
学监更是莫名套用《哈利波特》咒语课老师的矮人模板。
从头至尾科里奥对学监的憎恶实际上是沿袭父亲对学监嫉恨的伏笔而已,影片却是尽力把学监塑造成丑角,乃至没看原著的观众误以为学监是斯诺黑化的最后一根稻草。
ps:原著对露西的出场描写是“站得笔直”,电影女主登场一个病蔫蔫的驼背看得我暗叫不妙,早知如此那时候我就该逃!
YO!
欢迎来到第十届的饥饿游戏!
在2012年,作为正传的第一部《饥饿游戏》上映,这款大型饿得要“吃鸡”的游戏电影,就此风靡全球。
该系列用“饥饿游戏”这样变态到极致的竞赛形式,来具象和浓缩了人性的残忍和丑陋,随着故事的发展,也揭露了人对于权力的痴迷,对于生命的漠视和自私。
如果你想重温此前四部的剧情,出门左转看我的一口气《饥饿游戏》正传系列!
终于时隔八年,原汁原味的《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作为该系列的前传上映了!
其实我早就提前一周看了首映,但信息量太大,所以就又看了一遍,如果你结合小说服用的话,味道更正。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还是由此前执导过正传第二和第三部《饥饿游戏》的弗朗西斯·劳伦斯来指导,影片的故事背景,放在了正传第一部的64年前,第十届饥饿游戏发生的故事。
同时更重要的,这一部前传作品,讲述的是正传里斯诺总统年轻时候的经历,影片完整展现了年轻的斯诺如何从一位抱着对未来憧憬,有着自我抱负愿景的阴郁美少年,黑化成到后来蔑视生命,冷血狂妄臭名昭著的恶魔。
还是担心小白家人忘记和不点开我的一口气系列,在这简单梗概下饥饿游戏宇宙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未知时间的未来,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和全球冲突,让人类为了生存进行了多年的残酷战争,最终在泛北美的那片区域,用人类仅存的文明建立了帕纳姆国,也叫“施惠国”。
原本施惠国行政划分了十三个区,这十三个区都需要一个名叫“国会大厦”的大都市来运作。
不过在一次被称为”黑暗日“的反抗起义从第13区打响,之后各区跟进,国会大厦之后用尽了所有资源平息了战乱,13区“不复存在”,为了纪念这次叛乱,施惠国设立了一年一度的饥饿游戏,该游戏每年在各区抽取一男一女,一共24人参加饥饿游戏,互相杀戮,最后只能一人活下来。
该游戏旨在提醒曾经犯下叛国罪的十二个区,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实则是利用该游戏给各区的民众散播恐惧,告诉所有区的人谁才是真正的掌权者,确保他们不再叛乱。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更透彻的讲述了饥饿游戏开发的本质,以及年轻时的斯诺受到环境和周遭的影响和变化,个人价值观的崩塌。
老规矩先说观感!
影片再次为我们展现了饥饿游戏奇幻又科幻世界观的诡谲感,在这部前传里,我们看到不少复古的设计元素,坐实了饥饿游戏所发生的故事背景,是和我们处在不一样的平行宇宙。
影片依然保留了对于国会大厦浮夸风格设计的元素,但因为“黑暗日”的战乱,导致国会大厦乃至整个施惠国百业待兴,所以影片在色调上也降低不少,相比较于正传,前传更是营造一种废土气息的写实氛围。
我们在正传看到斯诺总统的只手遮天不可一世,但在前传我们却看到一个家道中落,在学校努力表现自己,仅仅只为了获得奖学金解决全家人温饱的落魄青年。
但斯诺所经历的种种,都一件件的事与愿违,导致斯诺最终走向不可逆的人生反面。
如果你抱着仅仅只是看一场第10届饥饿游戏的噱头来关注这部电影,影片所蕴含的意义和反思远比你预想所看到的更丰富。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全片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导师”,“奖赏”,“和平卫士”,三个章节递进了斯诺的三段人生经历的叠加转变。
接下来我们一个个章节展开解析!
第一章 “导师”讲述的就是斯诺做导师的剧情,当时还是学生的斯诺,他在学校中成绩优异,眼看就要拿下奖学金,但却被突如其来的奖学金规则变更,让他与奖学金失之交臂,这和正传中游戏规则随心变如出一辙了。
无奈斯诺只能以导师身份参加饥饿游戏,导师在游戏中表现好,就能拿到奖学金,如何表现好,当然最重要指标就是贡品拿到冠军,导师自然沾光。
其实在小说中提到更多细节,一些有关系的学生,拿到的是类似于第1,2区的贡品导师名额,毕竟那些区离都城很近,伙食也好贡品也壮,而斯诺则被抽到离都城最远的第12区,还是个女贡品,可想而知斯诺在导师中的地位,就是不想让他拿到奖学金。
顺便提一下,校长和斯诺父亲有过过节,所以校长一直在处处为难斯诺。
说到这大家看出来了吗?
整部电影,斯诺其实也置身于一场针对于他的现实版“饥饿游戏”里,于是斯诺从开始同情他人,不愿做出违背自己道德底线的事情,到后来经历了不得已被逼,猜疑,背叛,最终斯诺不仅仅只是为了奖学金,而是为了生存,看透人性游戏本质的斯诺成为了最后活下来的冠军。
影片对应我们现实语境也真实到让人不寒而栗,虽然我们没有身处如此极端的环境,但如今变化莫测的脆弱世界格局,以及高压内卷生活和工作环境下,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都是在经历着无形的“饥饿游戏”。
在饥饿游戏最开始举办的那些年,其实差点就因为没有收视率和资助办不下去了。
最初阶段的饥饿游戏赛制,根本不把贡品当人,抽签完后直接把贡品放到动物园里兽笼圈养起来,连食物都没有,甚至在某几届饥饿游戏还没开始前,有些贡品就饿死或病死了。
当然那时的饥饿游戏,更没有开幕巡游,训练周期,投资人入股贡品等模式,这些都是斯诺在之后定下来的游戏规则,在影片中也有展现。
在第一章节里,虽然斯诺在赢得奖学金道路上有坎坷,但很快适应并靠着自己的智商赢得了最大的关注。
而斯诺和露西之间的关系,也从相识走到相知,关系开始暧昧。
此时的斯诺虽然还心地善良,为他人找想,但其实无形中,他已经在环境所迫的牢笼里,做着违背自己道德意愿的事而不自知。
比如前面说的他出谋划策,想要挽救濒临破产的饥饿游戏,只为获得奖学金,而饥饿游戏本身,却是变态和残忍的。
第二章 “奖赏”“奖赏”也就是斯诺心心念的奖学金,第二章围绕斯诺在饥饿游戏展开过程中,他如何想方设法让露西拿下饥饿游戏冠军,相应的导师就能获得奖学金。
第二章展现第10届饥饿游戏的竞赛斗争,更原始,更残酷,也更曲折,导师的参与度比正传所描述的要深入更多。
甚至斯诺因为他的好兄弟塞詹纳斯同情心爆表泛滥,两人还一度进入到饥饿游戏的比赛场地,因此斯诺也第一次杀了一个贡品,救下了塞詹纳斯。
接着斯诺为了让露西获得冠军,也为了让露西活下去,尝试创新了不少饥饿游戏的新方式,这些都成了之后饥饿游戏的玩法规则,最后露西如愿以偿拿到了第10届饥饿游戏的总冠军,成为了最后活下来的贡品,但奖金最后并没有给斯诺,因为斯诺作弊了。
这也当成斯诺挑衅权威的一种表现,对比正传《饥饿游戏1》,其实斯诺所做的,不就是和凯特妮丝逼着主办方承认他们是冠军一样吗?
斯诺为了赢,可以不择手段。
不过此时的斯诺,也深深爱上了露西,所以当斯诺被惩罚流放20年做和平士兵时,他选择了最贫瘠和遥远的第十二区,只因他想去感受露西生活过的地方。
第三章 “和平卫士”第三章讲述的就是斯诺在十二区当兵的经历,也是在那时,友情价值观的颠覆,爱情的背叛,吹灭了斯诺最后纯真善良的小火苗。
为了露西,斯诺来到第12区,斯诺这时已经为露西付出了这么多,就等露西大胆的说出两人确定的爱情关系,但两人始终仅处于暧昧状态下,当影片中两人在湖边承诺彼此可以互相信任时,其实两人就已经没有那么信任了。
在小说中露西其实更游离化两人的关系,露西始终没有很笃定说出她爱的人是斯诺你,斯诺自己也知道,这就为他们之后的悲剧埋下隐患。
对于斯诺最终的人性考验还在继续,不听劝的塞詹纳斯跟随斯诺一起来到12区,但他却和当地人密谋逃向北方离开施惠国,这是叛国罪,斯诺曾试图阻止无果,于是利用叽喳鸟也就是学舌鸟,录下证据送回国会大厦。
之后塞詹纳斯叛逃东窗事发,斯诺为了塞詹纳斯和露西还当场杀了人,维和军队不久说找到了枪,还把叛国的塞詹纳斯给上吊。
斯诺认为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于是只能和露西一起逃向北方。
好巧不巧,这时军官告诉斯诺,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考取了军官职位,能回到离国会大厦很近的第一区。
此时的斯诺当然还是选择和心爱的露西逃亡。
但就在两人离开那天中途去休息的小木屋里时,斯诺却发现了他杀人的枪,原来并没有被维和军给搜到,也就是说,留在斯诺面前现在有两条路,一条是和一直处于暧昧的露西远走高飞流浪,一条是把枪沉入湖底永不被发现,然后前往第一区做军官,但为了让秘密永久封存,唯一知道全部真相的露西值得信任吗?
值得斯诺抛弃他的家乡,抛弃他的家人,放弃自己刚建立的美好仕途,和露西去一个完全未知的北方吗?
正当斯诺犹豫时,露西说她要去找一种叫“凯特妮丝”的沼泽土豆,就暴露了露西并不信任斯诺,露西躲了起来,背叛了斯诺。
终于知道斯诺潜意识为何这么讨厌凯特妮丝了(不是)。
最后露西的出走,这才让斯诺最终价值观崩塌,他付出生命所保护的一切,如此经不起考验。
露西失踪了,以前的斯诺等于死在了那片满是叽喳鸟的树林。
“重生”黑化的斯诺,正当想要坐开往第一区列车去做军官时,斯诺却意外获得赦免,重新回到了都城国会大厦。
因为校长拦截了叽喳鸟那段录音,斯诺也从中懂得,饥饿游戏无处不在,看透游戏本质,斯诺成为之后饥饿游戏的总设计师,也成为了一位冷血,蔑视生命,但又机具人性洞察力,聪明智慧的反人类独裁者。
这些年我们看惯了一位主角英雄的成长路线,保持善良正义之心和反派和不公作斗争,而《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却像是一场诱人且让人反思的思想实验,我们跟随着斯诺的视角出发,和他经历他所遭遇的,面对一次次令人窒息失望的结果,以及最终需要做抉择的困境,在那样的冲突环境下,让斯诺成长为十恶不赦的大坏种。
不管是影片或小说,斯诺的故事都充满了宿命感,副标题的鸣鸟与蛇,两者最终就是互不相让的天敌。
作为向往自由科维游牧族人的露西,虽然衣服上有蛇的图案,在游戏中还“与蛇共舞”,但露西是不折不扣的鸣鸟,歌唱她想要歌唱的不公和不义,其中《上吊树》的歌谣,就在正传中被传唱下来。
而斯诺则是蛇的化身,在艰险的环境中逆向爬行,游走在生存和权益的夹缝中生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每个人都可以是鸣鸟,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蛇,当然每个人也可以是凯妮丝那样的嘲笑鸟。
纵观我们现实世界,饥饿游戏正在发生。
反观现实的人类历史,每当结束一场战争换来求之不易的和平,但很快又陷入互相猜疑,然后矛盾升级,再次互相伤害和杀戮,这又比饥饿游戏好到哪去呢?
那么本期《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解析就先聊到这里,如果你喜欢《饥饿游戏》系列,喜欢有着刺激感官生存比赛的动作类型片,就不要错过这部饥饿游戏前传-总统的黑化史!
不过说真的,风度翩翩的金发少年,品学兼优,聪明上进带着主角光环刚出场,即使姓snow,观众还是倾向相信一定发生了巨变才会使他变成最终恶龙,于是带着美化视角看这孩子在课堂上冒大不讳挺正直的同学反对饥饿游戏,带着白玫瑰去接12区的贡品,冒险和她同车,生涩善良又敢于冒险的小少年啊,还被邪恶的院长欺压,被功利自私的同学利用,可怜又可爱,妥妥的正面大主角啊,是吧?
所以到底发生了啥?
well,换个视角看啊,他挺的正直同学是个超级富二代,老爹既有钱又有权,随随便便就能操纵各方势力,站他虽然有风险,但是可能的收益更大呀!
当然,富二代同学给他最后带来的收益的方式可能是他一开始没具体预料到的,但是吧,成功哪能没有风险呢。
那个赤裸裸想要抢他计策的亚裔姑娘,一脸肤浅的小精明,在一帮黑透了的老杆子面前玩心计,根本不够看,都犯不上出手,就把自己作死了,你说都看出来要抢他的计策,他为啥还老老实实告诉她报告内容呢?
一般普通人也不会这么傻啊,你说这孩子单纯不说谎,他出场第一个谎就是对这亚裔姑娘说的,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还骗人说牛排吃一半扔一半呢。
然后对露西,折腾着各种出谋划策要救她,不是因为奖学金吗?
露西一开始被感动想亲的时候,他根本下不去嘴,因为露西只是个工具啊,还不知道后面好不好使,亲个工具干啥呀?
要说是同情心,各区贡品死了那么多,他看都没多看一眼,就盯着露西有没有按他的计划逃命,露西的毒药水误毒死了病秧子姑娘的时候,露西自己还在分分钟丧命的危险中,还是哭得泪流满面说对不起,男主在外面只有一脸的失望和焦急,因为毒药只毒死了没有威胁性的贡品没有干掉预定目标,他根本没有基本的同情心。
后来被流放出去,花钱贿赂去十二区,正常感情的观众觉得是对露西有爱情去找她,别逗了。
想想吧,这孩子除了首都哪儿也没去过,八区十二区没啥区别,十二区唯一的好处就是有个他有救命之恩的本地土著,而且是个颇有魅力的歌手,在当地很可能有点影响力,过去找到这土著,日子肯定比在八区容易对不对?
然后遇到露西,荷尔蒙爆发也是有的,咋办呢,事业失败,只能关注私人生活了有木有。
但是一遇上往回爬的机会,朋友是可以毫不犹豫出卖的,女朋友是万万不能说实话的,分分钟天平评估一下是私奔到荒郊野外一辈子还是回去花花世界继续玩弄权术操纵人心和人命,那肯定是后者啦!
小木屋里的对话已经诛心之极了,问她:毁了这把枪,只有你知道了,那你会说吗?
为啥会这么问呢,因为以他的价值观,说不说无关是谁和有什么感情,取决于有多大的利益而已。
露西逃走也是因为无法洗清自己的杀人嫌疑,但是招出他就可以洗清嫌疑,如果是他,他一定会说对不对?
所以他根本不相信露西说的话,不管露西自己是真是假,他只相信自己的角度相信的事。
然后手里拿着枪出来找露西,手指还一直在扳机上放着,后面一大段悬疑切换视角和貌似幻觉,这已经是,增加点所谓人性的游移多变的余地,让相信他是黑化的人一点想象的余地,其实以他的个性和为人,摆脱掉露西只是迟早和手段的问题了。
男主从一开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马基雅维利者,只是一开始处于弱势,不得不表演善良正直可爱示弱,以取得机会往上爬而已。
后来玩了几出大的,出卖玩弄操纵朋友女朋友都成功了,(在女朋友那里吃了个小亏,但是从院长转述,多半还是成功玩死了)而且爬上去了,技术纯熟,自信心增长,权力也更大了,你猜后面会怎么样?
许多年前我读本雅明的生平,看到不少传记作者都津津乐道他性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影响了他和前妻家庭生活的和谐,当时我就为本雅明打抱不平,内心嘲笑这些传记作家太过嫉妒,难道天才的头脑一定拥有孱弱的肉身吗?
直到今天看到这部《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我愿意相信本雅明大概率是阳痿的,这简直所有饥饿游戏影片中打戏最孱弱的一部,动作强度像是幼儿园小朋友过家家,凯姐来了真的都杀光了,却尽显心智与权术的博弈,淋漓地展现了斗兽场外上层阶级之间的权术斗争,男主斯诺也是曹操那般宁可我负天下人的主,最触动人心的是斯诺和女主在丛林中逃亡的对戏,爱意和信任是如何逐渐在少年眼中冰消瓦解,“正是我们所爱的事物,反过来摧毁我们”,恋人的爱意是那样容易转化为内心的恨念,只因人的贪婪和有限,然而爱欲却是那样难以满足,两相矛盾的摩擦在日积月累下终于爆发,很多恋人耳鬓厮磨多年,却始终未能彼此信任,追情逐爱本身,便是鸣鸟和花蛇相逐相杀的游戏,性感而危险!
这部影片是“饥饿游戏”系列里我最喜欢的,因为内心的暴力远比肉体的打斗更为血腥,男主身上带着麦克白和哈姆雷特的气质,他是笑到最后的麦克白,也是蜕变成王的哈姆雷特。
《饥饿游戏》继承了《一九八四》那一脉反乌托邦小说的基因,录音鸟和警卫队象征了无处不在的监视和控制,同样是人间地狱的反乌托邦,《一九八四》的社会监狱给人一种光秃秃的冷淡萧条,宛如手术台和精神病院,略带眩光的概念设计很少能给人真实感;但《饥饿游戏》里有丛林、都会、爱情和厮杀种种具象的色彩,它更让我相信极权可怖的反乌托邦是可能存在的,它向我展示了人类具体如何在那样血腥扭曲的丛林当中生活。
我特别喜欢斯诺这个角色,像是成长小说里的主人公,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正是社会结构的熔炉塑造了他,一步步往塔顶爬去,直到如雪花(snow)般落在最高层,未来的他就是第一部里的总统。
谁年轻时不曾天真烂漫,以博爱向善的姿态,决绝地面朝暖阳,然而随着一次次在迷宫当中碰得头破血流,屡次为黑暗所吞噬却总能幸存下来,于是他的眼神逐渐冰冷如铁,双手增长着对权柄的渴望,胸中的沟壑容纳得下深渊,直到有一天,那双望向深渊的眼睛成为深渊在人世的化身,他放下虚伪的道义,摆脱空乏的善良,不再困惑于牌桌上权术博弈的复杂,他操持着凡人所布的周局,对丛林的规则已然娴熟于心,他知道一枚满心善良的棋子最好操纵,也最是无足轻重,只能任人摆布宰割,斯诺选择从一枚棋子成为牌桌上最大的庄家,他已然成为丛林的游戏法则本身,屠龙少年终于成为恶龙在人间行走的象征。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心潮澎湃才是爱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假期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
两位女主很有化学反应!姐姐到最后好宠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喜欢年上,俩人都很可爱很有魅力,喜欢最后分别的部分“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好喜欢
假期;颜值在线,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感情也跟东亚似的克制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关于一些短暂 关于一些回忆 关于一些夏日的痛虽然不是在夏季“无论发生什么 夏日终属于你”
克制又勇敢。主创们很厉害~
故事很短,一个晚上,仅仅只有一个喝醉了的晚上我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依旧无法跨越。把记忆封存进草莓酒罐中,留住永不褪色的冬天我记得每次旅行的最后几天,想到之后一切的生活都会如此乏味,还有好多好多情感无法理清,只能拼死把所有能够抓住的塞进记忆之中,那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时间会冲淡所有的一切,我们之间没有“不可战胜的夏天”。是想一直看一直看然后直到把剧本的每一个细节理清
你会永远记住我吗?闭上眼睛,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