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的时候,一脑门都是姚莉的我得不到你的爱情。
这几日看片,以紫蝴蝶最上乘。
娄烨一旦不过度沉溺于影像,就非常厉害,甩李安几条街。
李安无论拍什么,都太完满,太像大片,太政治正确。
李安缺乏残缺的勇气,有种面面俱到的正确。
紫蝴蝶堪称娄烨的巅峰之作,也是华语电影的不世出。
苏州河的叙事太聒噪了,同理推拿也一副不可自拔目中无人。
可能我比较强调故事,一本电影首先要牌好,脚本好,再要打得好,拍得好,一方面个人风格嚣张,一方面冷静克制,两者平衡才正中靶心。
紫蝴蝶把沉默或者说无声刻画得很带感。
其实生活中哪来这么多语言?
那都是台词。
有几个人吃饱了说台词?
一切趋向于真实的电影都是好电影。
它不是为了戏剧而营造戏。
生活不缺乏戏剧感,不缺乏一扭头的荒诞。
坏的电影对此视而不见,还要油头粉面地破坏,用一种虚假的结构来营销自己。
紫蝴蝶的眼线是电话线路,几组不相干的人像电话线路一样被扭结在一起,他们的碰撞发出刺耳难忍的声响。
悲剧感被建立起来了。
2015
导演想说,丁慧和伊丹真爱,但各自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成为敌人,但是,看完全片,没感觉他们有真爱的感情,也没感觉为自己国家民族他们有多么正气,没这两种感觉,整个故事无论情节和逻辑都显得凌乱。
他俩的爱情无法让人感动、因此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所作出的牺牲也没值得敬佩。
片名也有点莫名其妙,联想到娄烨的其他一些影片,大概这是他的风格。
谢明和丁慧在影片即将结束时那段床戏、让人无法接受。
最后大段纪录片镜头,配上姚莉的那首歌、不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叹息丁慧和伊丹的爱情吗?
如果是、那我想说,很牵强。
章子怡,刘烨,冯远征,在这里表现都不怎么样,还是仲村好一点。
第一遍看了一半其实没看太懂剧情,台词听不清楚,又听不懂日语,看到一半就放弃了。
今天终于有时间又从头看了一遍,太喜欢了,觉得一切都刚刚好。
紫蝴蝶感觉和yhy的叙事是有类似的,都是讲大环境下的个体。
但是实话说yhy在我这里更像是纯爱片。
里面跟环境扯上关系的地方,我看下来觉得大可不必,其实删掉那个部分也无伤大雅。
所以比起来我更喜欢紫蝴蝶,紫蝴蝶的完成度更高,叙事也更流畅。
大环境下个体的主动与被动的选择,命运与命运的玩笑,蓄谋已久与机缘巧合的冲突。
包括整个影片主题上,都是极大时代的背景下对极小个体的展现。
整个故事的推进,伏笔、节奏、因果都太好了。
司徒这个角色的设定真的很精彩,意料之外的卷入,从懦弱到fc之心燃起的那个推进的长镜头真的很好。
以及在fc的过程中,叙事一直诱导他在冲着rb,但是最后把枪对准了丁慧这个设定也很妙。
同时,剧中每个人物对于自己xy的毫不犹豫的坚信,竟然也让我有些羡慕,不论是对lc的坚信还是对fc的坚信。
谢明、丁慧和司徒的果断竟然给我带来了一种没有矫情和纠结的爽感。
娄烨总有把普通的日常语言赋予仪式感的能力。
明天见、好运气。
是浪漫的告白,也是悲壮的伏笔。
影调很喜欢,摄影也很喜欢。
看的时候我这里刚好也小雨了,哗啦啦的雨总是让我想起悬崖之上,也会想起暴雨将至。
游离的对焦真的太灵了。
顺便gmz鬼迷日眼的对焦真的蹭的太恶心了,真的仿佛学生作业,笑了。
得不到你的爱情好好听,李冰冰好美好美,伊丹英彦挺帅。
从没有哪部影片像《紫蝴蝶》一样给我如此阴郁沉重之感。
它是个悲剧,但决不是让人鼻子发酸、热泪盈眶的那种,它揪着你的心,慢慢地把悲凉与无望从你的眼睛、你的耳朵塞进你的身体,浸入你的骨髓,让你喘不过气,让你觉得自己正在沉入永恒的虚无黑暗之地。
那种蓝绿色调的画面、晃动的甚至让人有些眩晕的镜头、永远下雨的城市、若有若无的极具宿命感的音乐把影片所描写的时代渲染成一个危险的漩涡,吞噬着每一个滑落到它口中的人们——无论是为着民族大义的斗士还是明哲保身的小民。
影片最后,辛夏和伊丹相拥而舞,伊丹在辛夏耳畔轻轻说出残酷的事实。
关于伊丹说的话,网上公开版本配的字幕是:“山本不能来了,他死了。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也死了。
我的任务也完成了。
我们可以安全地回东京了。
我们赢了,辛夏。
”然而,仔细辨别之后可以发现,伊丹实际说的是:“山本不会来了,他走了。
他已经安全地回去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已经死了。
我们的行动成功了。
你们的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
我们赢了,辛夏。
”显然,网上公开版本为了审查或其他原因精心配上了与台词不符的字幕以混淆视听,却百密一疏没有更改演员的配音。
兴许是认为声音比较模糊没必要重新配音。
不管怎样,凭着这一点点蛛丝马迹,看客们还是艰难而幸运地寻到了导演最初设计的情节走向。
而这个消解了使命、消解了爱情、消解了辛夏所有生存寄托和奋斗目标的结局,才与她眼神中流露出的震惊、恐惧与痛苦相吻合,才与前面剧情的若干伏笔相呼应,才更符合这个冰冷的故事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的人物命运。
这才是历史和生活的本来面目吧。
与这部片子结缘是2006年,那时还是DVD店遍布大街小巷的年代。
从一摞摞的碟片中翻到这张时,被包装封面上章子怡举枪怒目而视的海报吸引。
发觉是中日谍战题材,演员表上还有当时比较喜欢的仲村亨,便买了下来。
原以为是部商业电影,看过之后才知道是一部导演个人风格浓郁的文艺片。
也是因为这部片子,第一次知道了导演娄烨。
在颂歌与神剧充斥屏幕的今天,回过头再看,《紫蝴蝶》这样的题材、情节和主旨,显得多么可贵。
时间漫漫无期,时代和外界的力量又常常过于强大,个体生命短暂如蟪蛄和朝菌。
好在总有些罅隙,让微光透进。
能看见过这些微光,总是幸运的。
再看两部情色抗战片。
不知道说的对不对:1.司徒那条线感觉完全可以删掉。
2.谢明和丁慧的情感线交代的不明不白,完全是让剧本服从娄烨的技巧了(虽然结局的倒叙非常喜欢)。
3.唯一的一段床戏过于克制(但也是目前看过的最好的一段床戏了),如果加大伊丹和丁慧间的情欲戏份代替司徒的复仇线感觉会更好。
4.娄烨的电影就会有种,有时候这节奏真他妈棒,有时候又觉得你闷的毫无水平的感觉。
综上可能改掉这些问题真的就没色戒什么事了。
(其实紫蝴蝶还真不能算情色抗战片吧,就像色戒充其量也是一个李安男性视角下的毫无女性主义色彩的假《色戒》)觉得是娄烨自己写这个本子还是有点问题的(当然也不知道还有谁能写的更好)依旧要说章娘娘在这里的演技绝对排的上其影史前三,不过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部确立个人美学风格意义上的作品了(安叔可能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个人美学风格了吧[捂脸])
如果用评分去判定,娄烨的电影很多都是挣扎的在及格线上的。
但却也从来不妨碍喜欢他的人,把娄公子的称呼从20多岁叫到了55岁。
紫蝴蝶 (2003)6.92003 / 中国大陆 法国 / 剧情 爱情 历史 战争 / 娄烨 / 章子怡 刘烨电影是个游走在艺术和商业双向世界里的存在,交汇,并行,冲突,依存。
娄烨一直是个艺术家。
一个艺术家的第一特质,就是因为鲜明的个人特质,而不会被所有人喜欢。
所有娄烨的电影,只需要片头的两三分钟,你就知道,导演再无他人。
虚焦,颤动,不安,大雨,阴霾,特写,娄烨的每一部电影都很像南方闷热潮湿的梅雨季,快要窒息的挣扎与不安。
可能这所有环境的铺设,都是在给情感涌动做分流。
娄烨的片子从来不会站在大的格局上讲世间百态。
每一部都是那为数不多的三两男女,在情感的激流里翻滚,淹没,消失。
可他就是愿意无数静默的镜头去等一个眼神,一片欲言又止的嘴唇,一滴不经觉察的眼泪。
真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那无数情感的繁复纠缠,让每一个个体都独立于世的存在着,也让这世间多了无数精彩的故事。
可是,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花费有这样的耐心去关注这些情感的涌动了。
娄烨拍了快20年电影,却从来没有失去这份耐心。
单凭这一点,就是一个弥足珍贵的艺术家。
我的理解,娄烨喜欢讲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多情,永远疏离。
最喜欢的当然是跳舞那段戏。
“山本不能来了,他死了,你们的任务完成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也死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
我们可以安全地回东京了。
我们赢了,辛夏。
”他说的是我们,我们是真爱,我们是战友,我们共同的的敌人,是战争。
可个人怎么和时代分清呢?
而事实上,我想分清,还是不想分清?
我的敌人,是我爱的人,还是我必须爱的国家?
我们为爱情而战斗,还是为毁灭爱情而战斗?
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宏观层面,个人命运在时代面前荒诞不经;微观层面,人总是为了爱而踏上毁灭爱的道路。
————————————————————————完了,再听一遍发现跳舞的原台词是:“山本不会来了,他走了。
他已经安全地回去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已经死了。
我们的行动成功了。
你们的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
我们赢了,辛夏。
”这样说来,导演要表达的又有另一层意思。
是那种拼上一切也不一定会成功的虚无感,战争时期无法掌握生命安全的无助感,明知危险重重还要准备好战斗的荒诞感,不知道为什么要战斗的迷茫感。
我恐惧,我要把爱情变成战友情,我爱的人是我的敌人……如果战斗是为了不再恐惧,那我现在因为战斗而产生的恐惧怎么办?
如果战斗是为了爱情不再受到威胁,那我为什么要为了战斗放弃爱情?
如果战斗是为了和爱的人在一起,那我是和谁在战斗?
不正是我爱的人吗?
人和人激烈碰撞的同时,人还要对抗时代的洪流。
人,不值一提,不堪一击。
表面来看,导演在揭示战争的真相——不是每一场战争都会胜利的,不是每一个英雄都是完美的。
战场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恐惧无助迷茫甚至畏缩,战争,可能流尽鲜血依然失败。
我们以前看的影视作品大部分在歌功颂德,而这部电影,不仅有点反英雄,还反主旋律,这应该是台词被改的原因。
而我理解的更深的、更细微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其实在讲个人面对时代的迷乱感,个体生命的虚无感。
付出一切,你也可能换来一场空。
毕竟,命运本就不是你能掌握的,面对时代洪流,你没什么好挣扎的,因为挣扎也没有用。
哎,强行理解一波。
其实我觉得,虽然意思全变了,但改后的台词也挺美的,有一种柔化了甚至超越了现实的浪漫。
但我还是更喜欢锋利的真实。
它黑暗,却向着光明。
紫蝴蝶,看完了。
故事挺狗血的。
当然是有影像叙事的能力,但剪辑太快了,观众可能反应不过来啊,就没有兰心那么顺。
而且用一个很简单的美学风格包装一个狗血的故事,就会让我出戏,为什么兰心故事也狗血但我看的时候就不觉得,因为兰心的美学非常华丽。
刘烨这表演我操了…………怎么后面还来了个前半段的混剪呢…都是话剧式表演,那个日本人演的还行,有点易先生的味。
不过这角色比易先生塑造的反面多了。
这片的表演简直太灾难了,酒馆里被打死的日本女,那白眼我的天啊…这个结局还行,我以为会想色戒一样一黑到底,没想到山本还是死了。
全片最喜欢的镜头就是日本男告诉章子怡那些人都死后,他走到吧台拿烟的镜头,那里还没拿出烟前,他头上有青筋,你就感觉这人好像不对劲,难道被下毒了?
然后这时候他把烟拿出来,烟上带着血,而火柴盒也因为沾了血而划不着,没有对白,这就是影像叙事。
拉枪栓为啥要拿后期音效配?
而且这音效好烂啊。
剧本虽然有点狗血,但也还行,主要是表演灾难。
而且娄烨此时美学还没成型,不过本片的胶片质感还是很漂亮的。
放娄烨序列里应该算比较低的。
这片配乐还行,不过娄烨的电影配乐一向高水准。
最后这段闪回,他也没有一开始就直接说是闪回,也没有就不说了,而是最后给了李冰冰一个镜头,通过这个角色作为时间点的标志,明确了这是闪回,走了一个宿命感的范。
4.5分。
有亮点,但它的缺点我都不太能接受,理解为什么评分低了。
与色戒差距有点大。
黯淡浑浊的画面,晦涩的镜头,长时间的人物面部特写。
沉默的剪影。
反复出现点香烟镜头。
交错的故事线和利落干净的描述。
娄烨的作品承递的一贯风格,光给的很暗,大半画面潜藏在阴影中,不展的眉目,紧闭的双唇,突来的死亡和毫不留情的现实刻画。
要耐心看到三十分钟以后,作品的味道才会慢慢出来。
这样的作品,必须持有耐心。
是抗战的大氛围,影片通篇充斥抗日游行的口号。
单纯的中国女孩在这个时期背景下与日军男青年互生情愫,注定了这是个悲哀绝望的故事。
穿错外套的刘烨被卷入无情血腥的暗杀事件,失去了心爱的女友,在镜头前他长大嘴巴,长大眼睛,无声地扭曲整个面部,那是一种难以用文字描绘的地域般的恐怖。
章子怡扮演的辛夏本名叫丁慧,但辛夏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名字。
昔日满脸煤灰绑着两条蓬乱辫子的女孩,在目睹哥哥死亡之后,成为冷酷的杀手。
暗杀组织的目标是一个叫松本的老头。
当日的日本男青年再次回到上海,他的身份,却是松本的手下。
他的任务,是剿灭这个暗杀组织。
故事并没有什么新意,关于战争的故事都是同样狰狞而残酷。
如果其中还有爱情,其中一定会有爱情的,或者说感情,那一定是相伴着扭曲压抑,以及绝望。
冰冷的回望,干脆的枪声,扳机扣动的时候没有犹豫,死亡来临的时候毫不拖拉。
背叛和伪装,欺骗与暗战,利用与圈套,全部粉墨登场。
包括爱情。
当伊丹识破辛夏身份的时候,他对辛夏说,我要回东京了,你跟我一起走吧。
他说完,房东来敲他的门,在他没有看见的刹那,辛夏背过头,眼里嚼着难以抑制的泪水。
这一刻,爱情从阴谋的伪装,成为伤人的利器。
之后的一个镜头,松本对伊丹说,辛夏小姐赴日的手续已经办好了,伊丹面无表情地垂下头。
所以我理解最后伊丹在舞场里,在辛夏耳边说,我们赢了,你们的任务不可能完成了,谢明死了。
伊丹谋求一个归宿,一个爱情和国家利益夹缝之间,深切的爱与无情的命运之间,最终能谋求到平静的一个归宿。
那就是双双毁灭的结局。
辛夏长大双眼,瞬间她的脸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挣扎,就像当时刘烨的那个长镜头一样,那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恐怖。
突来的痛苦涨满了她的整个灵魂,她将手扣在伊丹肩膀上,然后缓缓后退,离开他的怀抱。
伊丹看着辛夏怔怔的一张脸,然后他艰难转过身,应该是腹部中刀,他的手沾染了鲜血,然后他再次点烟,颤抖的手无法点燃一根细细的火柴。
这个时候刘烨扮演的司徒出现,他发狂地开枪打死了伊丹,以及辛夏。
这一场戏好像重重一锤敲击在人的内心。
这是一部痛苦的电影,但痛苦如此清晰直白呈现的时候,不断重复的痛苦依然能够击中我。
绝望像疾病一样蔓延过屏幕中每一寸画面,相伴而来的是日军侵华的纪实录像,南京大屠杀,轰炸,死伤的民众,炮火的轰鸣,红光,大地的颤抖。
响起的却是当日司徒和女友执手而舞的爱情咏调。
这就是痛苦。
好像每一针都扎在神经末端,无法承受的大恸。
娄烨的镜头如此敏感而清醒,细细捕捉了每个人面部最细小的抽搐,以及内心趋近毁灭的折磨与绝望。
在战争这个狞笑的怪物手中,在命运轰鸣的巨轮之下,个人的爱恨苍白无力,个体的生死唐突而没有意义。
牺牲和救赎变成笑话,只有个体深切的痛交织成深重的呼吸,好像影片里始终弥漫着浑浊肮脏的空气一般。
我想这部电影无法赢得大多数人的喜爱。
在这里看不到纯洁,看不到善良,看不到怜悯,看不到信仰,看不到赞颂,看不到美。
战争中的每个人,有的只是撕心裂肺的真实,长久的恐惧,压抑,挣扎,和痛苦。
里面的几个镜头深深打动了我,刺痛了我。
让麻木的感知再度活跃起来。
影片最后揭示了辛夏和谢明之间的关系,但这已经不再重要,我只记得辛夏反复说的几个字,我害怕,我害怕。
始终会有这样一些电影,它揭露黑暗和恐怖,电影中的每个人都背负罪孽,在现实的恐惧与随时幻灭的美梦之间苦苦挣扎。
好像车站一场戏,一个戏谑的误会,若干条活生生的人命,被毁掉的美好青春,那之后停留在他面部的长镜头特写,那是一种痛苦,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地狱般的折磨。
但那还只是黑暗时代的渺小缩影。
最后缩在汽车里,阴暗中,还要清晰地告诉自己,我准备好了。
我为这样的电影鼓掌。
没有口号,没有说教,没有片尾安慰观众的一丝希望,死去的生命没有第二次机会,历史中黑暗的一页哪怕翻过,疼痛哪怕被时间冲淡,但失去的一切,被毁坏的一切,会永远烙印于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每个人毁坏的内心。
匆忙中被夺走的生命,矛盾中支离破碎的爱情,战火中飘摇无常的个人的命运,记录便震撼。
主持人:@我们敏熙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场刊嘉宾:@果樹、@Her Majesty、@约克纳帕塔法、@心是孤独的猎手特邀嘉宾:@鲍勃粥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我们敏熙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3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第3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娄烨导演的《紫蝴蝶》,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3星。
凛冽地呈现战争时期的混乱,雨景裹挟着完整的情绪,人物的悲痛被刻画得饱满而锐利。
个人的死亡迅捷又残忍,但符合其之于时代的位置。
性爱戏极具钝感,乏味与粘腻,也贴合处境。
考虑过四星,但是看完之后发现情绪铺开得太早,以至于之后只存留了影像的空壳。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我给了2星。
人物的立场稍微坚定了些。
《兰心大剧院》是本片的全面升级。
主持人 我们敏熙这个与日本人相恋的女人仿佛一开始就背着“罪”。
各角色都是不稳定的因子,随时就要爆炸。
在交代叙事上非常利索,把时间都放在情感挣扎上了。
陷入死局的恋人没有出路。
有拍得很混乱的地方,但也符合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剪辑出人意料,两首插曲勾人心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0分,娄烨借由大环境拍小故事的这种套路,不是每部都做的好,这部我就非常不喜欢,混乱的多人叙事,倒腾来倒腾去的拍摄视角。
场刊嘉宾 果樹在场刊里我给了X,在场刊外是中评。
大体是紫蝴蝶让我有点失望。
娄烨在这部影片前后开始确认自己的风格,这是值得嘉奖的点;但是紫蝴蝶选取了相对宏大的背景,我觉得他并没有处理好。
主持人 我们敏熙本片在结构上非常大胆,在中后段混乱大爆发后,导演却一个大闪回,讲述起女主和组织战友的床戏,你觉得导演为何要这样处理?
场刊嘉宾 果樹“混乱大爆发”笑死,我觉得全片的结构与其说是大胆,不如说是失控。
我是真的不理解他的这些处理。
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问:Why!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性对政治的解构或者二者的互动是此类历史电影需要做到的地方之一。
《紫蝴蝶》里的性对政治同样有解构作用。
片尾章子怡和冯远征的性爱(或者说有性无爱),是完成革命任务前的加油打气。
这一段实际上是想说:革命者们或者说爱国者们,他们也需要性这个东西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和生理需要,他们也是很脆弱的。
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性一下子就解构了政治。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可能就是想让本来可以完整的叙事变得支离破碎吧,他或许试图掌控过,但是最后失败了,留下了一地鸡毛。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床戏往往是情绪的转变段落,舒缓下来,营造娄烨影迷热爱的“氛围感”。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觉得是让已经成定局的人在时间轴上又重新注入鲜活的一笔,其实拍得是有点愣,但不妨碍我get到这片的情感,娄烨对他的人物永远有巨大的悲悯和爱。
主持人 我们敏熙结尾其实有点鬼魅,李冰冰的角色回魂。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李冰冰是一个提示,告诉观众这是闪回,不然有的观众可能以为冯远征没死,当然这个手法的有效性存疑。
主持人 我们敏熙你如何看待本片中歌曲的使用,一首是《得不到的爱情》,另一首是女主和日本人在晚会上放的日语歌曲。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说实话,我只会关注bgm好不好听,除非是《山河故人》片尾那种有强烈共情的,一般都不会太关注为什么要用这个曲子主持人 我们敏熙但是否能说明娄烨更关注的是人物的情感,而不太是大时代战争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可以,爱情歌曲解构了历史的大叙事。
场刊嘉宾 果樹虽然但是,这个选曲有点太字面意义了不觉得吗。
太直给了。
主持人 我们敏熙华语我感觉歌曲用的最直给的应该是科长?
《小武》里心雨,霸王别姬什么的,基本是紧扣当段友情爱情亲情主体。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娄烨的其他电影里有类似的使用吗?
场刊嘉宾 果樹《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场游戏一场梦?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一首小情小爱的歌曲配上残酷的战争影像,形成了布莱希特所说的“间离效果”。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可以解释一下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陌生化与中国戏剧》,布莱希特写的,十几万字解释了间离效果,我几句话真解释不了。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而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方法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叙述体戏剧所特有的特征。
国内长期以来总倾向于将间离理论视为一种表演方法。
简单的来说就是让观众知道自己在看一场戏剧,和“第四面墙”相通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间离效果是为了建立第四面墙,这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是完全相反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怎么觉得娄烨是相反的,他的人物从来不让我有距离感。
《黄金时代》里演员集体背书那种不才是间离吗?
主持人 我们敏熙娄烨始终是最贴近人物的欲望的吧。
特邀嘉宾 鲍勃粥娄烨哪里间离了?
场刊嘉宾 果樹我不觉得这里间离。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我讨论的是最后那一小段影像,不是说整部戏,娄烨肯定和观众是很近的。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我是认为会稍微抽离一下。
特邀嘉宾 鲍勃粥distanciation根本不是简单指演员远离观众,讲讲解构。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都知道啊,几句话本来解释不完整。
德里达的解构概念,我无法复述。
特邀嘉宾 鲍勃粥不懂不要瞎用,丢了个术语又不好好解释,这纯属是在亵渎这些理论。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觉得我下次不参与了,我显得好呆,还好我没参与,没有不懂装懂,全是神仙打架。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你的影评肯定也有瞎用的,我也不想拆穿。
特邀嘉宾 鲍勃粥请你指出,我可以解释。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就这吧,打住,格局小了。
主持人 我们敏熙娄烨向来是一个电影以让人眩晕的手持摄影而“臭名昭著”的导演,你觉得本片的手持摄影在烘托人物情感上或其他方面上效果如何?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不如何,如果是逃亡这种戏份晃来晃去的我还能忍,其他的部分,我觉得他没有在晃摄像机,是在晃我的脑子。
我都不敢说自己是影迷了,深怕说错了,贻笑大方。
场刊嘉宾 果樹这也算是他的一个个人风格了,在这部片子里是能呈现出大时代的飘摇感的。
但是对人物情感的帮助我觉得是有限的,不是每个段落都适合这样拍,有一点点滥用之嫌。
说自己的感受就行了。
我从上一场开始就一直在发言里强调是个人观感。
求勿踩。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我还挺喜欢这种混乱的状态的,战争中奔逃的行动以及情绪的起伏通过手持摄影展现出了魅力。
主持人 我们敏熙好的,那么本片的标题就是“这个导演对影片失去控制”。
和没文化没技巧的金基德什么比分?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娄烨不落下风。
#FIFF23#DAY4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辛夏每次和伊丹告别,都轻轻唤一声,明天见。哪知道再见时,已经没有了明天;谢明每次和丁慧分别,都小心嘱咐一句,好运气。怎知道从加入组织之日起,赌的就不再是运气。这破碎的山河,每个人都流离失所。日本女人攥住不放的手、司徒错拿的外套、依玲坐过的电车,都如那夜瓢泼大雨里的音符,不知所踪。
家国仇恨,抗日青年的本体反思。摄影和闪回叙事玩出花,然而为篇幅所限,没拍好差点成了电视剧第一集和最后一集的拼接。为什么要奋斗?为了什么在奋斗?同志中产生的爱情确实也值得怀疑,多少有道德绑架的意思,“革命友谊”甚至可以矮化成革命团体内部由于献身伟大事业无暇他顾而内部解决性需求,是对女性成员的一种勉强了,邪教团体内部不也这样吗哈哈哈。章子怡很美,仲村弓对章子怡的告白也很好,差不多是《花样年华》“如果多一张船票”的意思了。其余,和色戒一点都不像,可惜了章子怡,竟然和冯远征有情欲戏,不过她确实很会演……刘烨那副惊魂甫定的样子,好多电影里都是这样,几乎要怀疑是本色出演了。
剧情真的单薄,而娄烨也真的有一套,光靠特出的影像和超强的情感捕捉能力,就能拍得这么好看。
为什么章子怡每部戏里面都有做爱戏?为什么娄烨每部戏都湿嗒嗒灰蒙蒙? 为什么春风看得进去这部看不进去????
又是一不好好讲故事的文艺片,话说章子怡阿姨在特写下皮肤上的小斑点比较明显啊
娄烨的色戒,摄影加上几个长镜头挺好啊。最后的床戏虽然晚得有点于事无补的样子,但这样交代始末我还是买账的。关键娄烨拍这种闷骚的感情太拿手了啊,并且拍哪哪下雨。=___=。
想了想,及格确实给不到,尤其对比后来的色戒,故事也交代不清,线索又乱,每个人蜻蜓点水,也不知道刘烨为什么放了章子怡,也没看出特务为什么爱章子怡,更没看出章子怡最后怎么就坚定刺杀了。调色最蓝的紫蝴蝶,故事和镜头最差劲的娄烨,最能剧透的简介。
好些年前看的了,好像那会儿没怎么看明白
#CannesBlindBox#《紫蝴蝶》9/10不太理解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当然是《兰心大剧院》的雏形,叙事手法简化,但疲惫与无望绝不单从女演员的表情上传递。雨、阴暗潮湿、摇晃催吐,熟悉的、风格化的处理在镜头对准抗日游行示威的街头后把角色扔入时代浪潮(人潮),拍出浮沉感、抽离感(这是《万里归途》在前面1/3也做到的,但该烂的还是烂😅)、破碎感。寻常的“个人情感做武器”的特务行为在“纯真恋爱”的对照下愈发变态,最终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关于“关系”的谜底揭示后轻而易举达到高潮,劲。
这个~~完全看不懂啊~~但是为什么觉得章子怡和那个日本人的爱情很令人唏嘘?~~~
娄烨早年对商业故事片的尝试。丁慧的角色是另一个版本的王佳芝,她忠于自己的革命任务到底,却在幸存之后感到了失落和虚无。电影里配角比主角有光彩——满面笑容望向妹妹的哥哥、到车站守候恋人归来的年轻女人、话只说到一半的药房掌柜、风情柔媚的日本咖啡馆老板娘……娄烨给了他们短暂的人物特写,然后是突如其来的杀戮跟死亡。个体的生命和爱恨情仇,在战争机器面前显得那样渺小。
6.3 观影补标#我私人的娄烨回顾展#我们可以丢弃宏大叙事下的侵略和反抗,但我们无法丢下人欲的掠夺与复仇。《紫蝴蝶》和《兰心》是同一个历史侧写下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前一种忘乎所以至疯狂,片尾复用《得不到的爱情》彻底消解资料影像的沉重;后一种则以个体的行为窥进历史,用精致的叙事技巧带来幻灭。
“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来自战士身份之下个体的迷茫和虚无的一问。伊丹说:“山本来不了了,他死了;谢明也来不了了,他死了;你们的行动完成了,我们的行动也完成了;我们赢了,辛夏。”这里真的吓到我了。他找到了一种可怕的平衡。他爱她,但是这爱让人唇亡齿寒。(配音和字幕不一样司徒一直在徒劳地奔波,我不知道他究竟要干什么。直到影片结尾我终于理解他了,他是个复仇者,想创死所有人。本来他有美好的生活,却因为荒谬的误会卷入斗争,他和他的爱人成了牺牲品。闹剧,一个人的所有努力在那个时代只是一场闹剧。那段插叙用性填补战斗的虚无。结尾的影像配上《得不到的爱情》很奇妙。在日本小曲中鲜血四溅很美。伊丹用血手抽烟非常美。视听不错。250314重看 最后三段好神 唯一不喜欢的是把李冰冰当标点符号用
后劲好足。有些不明白时间线,就伊玲牵的那条线…司徒大张的嘴好像蒙克的人,蒙克的恐惧中的人。我好喜欢伊丹呀TAT!!“伟大的爱情中永远有僭越的意味”即使那并非爱情,只是他一厢情愿的错觉,甚至连错觉也无……只是执拗。“我们赢了”好天真的话!多么甘美水润的禁果,在这个“至少我们都活着”的年代,无序亦无梦…他把它的幻影呈出来一瞬,这一瞬足矣。无序与无梦讲出来了,梦却也不会被忘记
个人,鲜活的个人,具象的人以及时代历史下的个体情绪。
一部拍摄和剪辑非常糟糕的片子。不过总算把简单的抗日故事讲完了。
家裏有盤。就看了一遍。現在想想總有點感覺是僞后現代。
不停感觉有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较苏州河好了很多 前半段的气氛营造人物树立都很好 车站的戏充分表达这样一个乱世 不符合观众预期的故事发展的是 中间加了四个人物的回忆镜头 此后从一个大氛围下转到到个人情感表达上
娄烨版色,戒or重庆森林,兰心大剧院1.0,“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战斗”,隔着历史车轮的罗朱,有趣的是刘烨的角色,历史裹挟的倒霉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