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雪碧二锅头,吴彦祖,男子汉大丈夫,不喝下价酒,不挣窝囊钱,不抱小骚货的台词这三样看的电影。
但整部电影似乎就只有这三样是值得记住的。
摇滚或者说音乐类型题材的电影很难拍,这是众所周知的。
所以我觉得导演很有勇气去拍北京摇滚乐队,这很值得称赞。
我也认为她拍的挺用心的,至少电影前半段,我看的挺起劲的,虽然主唱和调音师能吵起来,乐队跟着大棚混挺离谱的,但是livehouse的氛围,北京四合院里排练,走穴的感觉我倒是很喜欢。
摇滚乐队放荡不羁的味道我是能通过电影去体会到的,所以我才说这是部好电影。
吴启彦在电影的前半段的作用就是让观众通过他的视觉去认识杨颖和平路乐队的生活,这我觉得挺好,如果整部电影能一直这样下去,吴启彦在走穴的路上写出自己的歌,平路坚持下去还清杨颖的债务后,继续去livehouse演出,最终被滚石签,这结局就挺好了的。
但是,导演很明显有她想表达的东西。
平路叛逆,与社会脱离,不被主流接受,ok,这样的人物塑造的想法没问题,但是叛逆并不等于精神不正常,并不等于于唱片公司碰壁后,就跑出去嫖娼,然后抛弃队友女友,然后撞货车自杀。
我知道这是在致敬柯本那种只做自我的人生态度,我get到了,但是表达的方式确实有点儿戏了,结尾处平路摩托车飙车被撞后,起来要求火车司机听一下自己的歌,然后才死,说实话我看到这儿,真的绷不住了。
还有想吐槽的就是,吴启彦米高这个角色了,作为电影的另一条故事线,他和杨颖的暧昧很让人尴尬,平路前脚刚走,他们两人马上勾搭上了,平路一回来,杨颖马上把米高给抛弃了,虽然米高和杨颖卖打口cd被警察追的那一段我很喜欢,但是这样背这平路搞,然后杨颖又求着平路回来,真的很让人无语。
吴启彦这个角色就是公子哥的形象,逃避出庭逃避写歌,没灵感跑出去跟穷乐队鬼混,这本身就说明米高就是个喜欢逃避的人,虽然最后也不得不面对,被判刑,但是这哥们似乎并没有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结局该回香港回香港,平路死了,流几滴眼泪,流完掏出跳豆继续嘻嘻哈哈,跳豆也暗示了米高这一活在象牙塔,不care人间烟火的温室公子哥。
单拿出这个角色看,可以说已经一塌糊涂了,所以导演很明显一方面是让我们通过他的视角看北京乐队,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他和平路对比,前者导演做的很不错,但是后者因为平路本身角色就有问题,米高角色本身也有问题,最终也没对比个所以然来,非常失败,也因此电影的后半段,已经不知道在演什么了。
总结一下,电影前半段的感觉,和一些片段拍得很不错,吴彦祖确实tm帅,观感不错。
但后半段已经不知道在拍什么了,一塌糊涂,虽然能get到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但这是最糟糕的,因为要么就好好地表达,要么就干脆不让观众看懂。
如果观众能看穿导演的意图,但是导演传递的方式却很糟糕,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不合格的。
——————————————————黑豹,窦唯,唐朝,超载,鲍家街,喜欢90年代中国摇滚的,这部电影肯定得喜欢,就冲开头livehouse那一段,摄影瞎几把乱晃给你一个在坑里的感觉,你tm就得喜欢。
追着张婉婷这个标签,找到了这部影片。
我算是个落伍的人,看了下时间,竟隔了有7年。
每次,特别有感觉的东西反而写不出长篇大论,只有散乱的几个123。
1、北京。
一开始晃动的北京街头的影像是典型的纪录片语言,再配上摇滚,我一下没认出来是张导的作品,倒是想到了李玉去年的《苹果》。
据说片子是导演很多年前的作品,只是一直没通过审批。
北京是个素材特多的地儿,而所有围绕北京的片子,不是古代就是底层,穷得让人心难测,少有光明灿烂的东西。
有一点倒是挺好,北京人一点也不媚外,对于香港人,完全可以不鸟。
人民商店的老板告诉香港小伙子米高,这里人民说了算!
乐队里的人叫米高“港农”,骂人也要人文主义。
2、对比。
一处是关于北京和香港的对比:北京摇滚的特色是穷;香港摇滚什么特色?
香港摇滚没有特色!
——是啊,摇滚源于愤怒,香港人没有愤怒,也没有时间去愤怒,自然就没了摇滚。
(杨颖和米高黑夜一起去上厕所的路上对话)大陆的黑是一直这么黑下去,而香港的黑是一阵后又能亮起来——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啊!
一处是两对父子的对比:平路声嘶力竭告诉父亲“我签约了”,父亲却什么都没听见,他希望的只是儿子回家一趟,看看母亲。
米高老爸处处给人赔笑,死命地喝酒,还要忍受别人对儿子的耻笑。
这时的米高再也拽不起来了,他只有低头,抢过酒瓶一醉方休。
3、张导好像非常钟情于舒淇,《玻璃之城》里用了她,这里也是,一开始彩色头发出现的摇滚乐队老大的女人,却是心地单纯。
我却发现,舒淇真是要多土有多土,要她像乡妹子真是可以非常到位。
而那个第一次上台救场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后的一鞠躬倒是给了我一点小小的震撼,无论是舒淇本人还是她演绎的杨颖这个角色,都是很有潜力的。
4、同样不是一部纯粹的摇滚片,贴上标签,带着张氏特有的时代感。
影片里用舒淇之口两次说出了“千禧年”“新纪元”这些有着各自特定含义的词语。
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一群人的命运总是要和时代连在一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才值得被记录被刻画。
当然,语言在这里也是一个惯用的标签。
米高一开始那口港式普通话让乐队人都笑了,给他一个封号,叫港农。
5、除了开头的纪录片风格,中间插入的四个人的自述同样也是。
每一个人都对着镜头来一段陈述,内容包括: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6、影片最后打出字幕:特别感谢罗大佑。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错了。
1.耿乐的野有点贾宏声的味道,尤其最后骑摩托的镜头真的幻视,都是那么不管不顾、野性难驯,绝望地奔向死亡,气势完全压过了吴彦祖(抱歉阿祖我还是喜欢你的,但是这部里你的剧情还是稍微有点平啦)2.舒淇的衣服其实现在仍然在流行,正宗千禧味,最喜欢在地铁口卖打口CD和最后把被踩的魔豆轻轻放进花盆里的戏,人物形象丰满了好多,而不只是一个艳舞女郎。
3.喝红酒加糖,是不是在讽刺当时的内地人暴发户很土不懂酒糟践东西(?
,因为红酒本身单宁有点苦涩的,不懂的人受不了苦涩感就会加糖,但这样就有点破坏红酒本身的风味和口感。
Michael老爸岂会不懂,但还是赔笑着喝下,都是为了自己惹事的儿子。
4.几句印象深刻的台词:北京摇滚乐队的特色是什么?
是穷。
能红起来的乐队,都是外面反叛、里面听话的。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摇滚纪录片。
我们没必要对他描绘的东西真实与否,是不是烂俗计较太多。
看这片的时候我刚接触摇滚。
至少对于菜鸟的我,他还是给我带来不少冲击。
有人说他就是架在摇滚上的三角恋故事,我不在意,或许导演他的确只是想用摇滚的形式来演绎一段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妥?
我通常不会带着某种既定的情感去看电影,因为那样看完之后,你可能得到了满足,也可能失望很久。
我喜欢带着空白去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每个导演都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拍,但并不一定都有那个能拍出自己想法的功力来。
你如果带着同样的想法去看,岂不真的失望之极?
我看乐与路的时候就是简单的看,看到了很多跟我接触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值了,那就值了。
千禧年 迷途青年:大棚歌舞团,北京地下摇滚,回大陆的港人,在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年轻人聚在一起,上演了一出梦想和爱情的好戏,“自杀的方式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
一个满怀梦想但幼稚冲动的摇滚青年,一个死心塌地爱他的女孩,还有一个默默守护羞于表达的男孩,电影讲的是他们的关系,戏剧核是普通的,但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倒也能营造出世纪初年轻人那种迷惘的心境吧。
电影与摇滚如何兼容的终极问题:讲述摇滚青年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曾让我痴迷,没有深入了解过滚圈,但从一些旧友的描述中知道北京地下摇滚是艰难的。
这部电影引起的风波也有所耳闻,归根到底是摇滚乐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能在何种程度上兼容的问题。
就像历史剧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电影的语言是虚构的,是服务于戏剧与影像真实的,也无法完全言说现实世界的真实,或许应该将二者置于各自的领域空间中讨论。
怀旧的意义是追寻自由:无论如何,片子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气息,片里片外都充满了自由大胆叛逆的氛围,看完简直想去奔跑,去骑车,去唱歌……回到现实,却是终日面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想自由,玉米和艺术都是。
和很多人一样,我诚实地将《北京乐与路》定义为烂片,但提起本部电影的摇滚音乐,和很多人一样,还是有的说说。
音乐远远大于故事的叙述,导演张婉婷将俗套的三角恋情和摇滚相结合,试图来描述摇滚人的新路历程,可惜不很成功。
一上来,耿乐来一首子曰的《磁器 Porcelain Brothers》,确实有点吓唬住我了,因为这首《瓷器》是子曰乐队中,除了《相对》《你也来了》之外,比较喜欢的一首。
乐队表演和疯狂的群众造就了狂热,对,这是摇滚,至少表演和场面调度上,导演排练出一场摇滚戏。
耿乐一头长发,赤裸着上身,有点忘乎所以,加上子曰乐队那种半带说唱半带吼叫的唱腔。
紧接着一段轻柔的音乐,反差效果很好,可是下面的打架斗殴就是那么矫情,音乐断了,戏一下子就降了下去,扯淡慢慢占据了剧情。
《瓷器》这首歌里引用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段在电影中搞得能算及格,迷幻低沉的意味出来了;艳阳乐队走穴过程中,"子曰"的另外两首歌《你也来了》和《光的深处》也被搬上了农村的大舞台,可惜没有光大,甚至《你也来了》出现了4次,“桥归桥,路归路,各走各方?
" 是剧中人的命运?
不知道,也没有看出来,导演也没有表现。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光的深处》过后,导演的扯淡又慢慢的占据了上风,“玩摇滚总比当土匪好吧。
”这是何等荒谬的台词。
谁也知道摇滚,如果真的成为一种老少咸宜的音乐形式,那摇滚也就死了。
比如《乖乖的》那段,我们可以看到,悠闲的中国太极和愤怒的摇滚并行不悖,可是没有人欣赏,正是,没有一个乖乖的人可以玩得了摇滚的。
导演设计平路的几首歌,《落魄的人是可耻的》(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和《上苍保佑吃两碗饭的人》(张楚:《上帝保佑吃饭的人》),是导演在影射国内摇滚的摇滚经典?
公司试听那场戏,可疑可笑可怜可悲……导演理解的摇滚人生,也许仅仅是在自己试图玩一个乐队“墨西哥跳豆”,这样的幻梦破灭之后的臆想罢了。
激昂奋进的唐朝乐队《国际歌》也被用到当中,没得挑的,全顾着跟着哼哼了。
说句题外话,印象中个人听到的《国际歌》第一版就是摇滚版的,就是香港红磡体育场那场,再听主旋律版本的,总不那么带劲。
下面就是汪峰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也是主题歌,轻柔又温暖;《晚安北京》,颓废和宽广;陌生的城市里,摇滚梦永远没有终结。
导演很惨败的让男主角撞死,是为了表示对唐朝乐队贝司手张炬的纪念?
还有纪念前途惨淡的中国摇滚乐?
撞车后给司机一盘磁带的设想,不知道导演是在怎样脑残的情形下的构想。
《晚安,北京》和《你也来了》,有点早年的MTV的感觉,撞车的那一刹那音乐戛然而止,他交给司机一盒磁带,我们又一次听到了《你也来了》。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摇滚都需要这么悲情吗?
这样一来,《晚安,北京》成为葬礼上的歌曲,似乎有点主旋律的意味,男主角的影子投射到致力于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每个摇滚人身上?
可以唤起集体摇滚人的共鸣?
那为什么电影出来,许多摇滚人抵制?
崔健、郑钧、秦勇、秋野、张楚、何勇、戴秦、吴彤、汪峰、张浅潜、子曰、黑豹、唐朝、瘦人、轮回、木马、扭转的机器、夜叉、舌头……还好,有这样一份鸣谢的名单,会让喜欢中国摇滚音乐的人欣喜。
影片里。
看到了秋天的虫子。
看到了挂盒。
“狠”不是北京搖滾的特色。
北京搖滾的特色是“窮”。
那香港搖滾的特色是“富”?
香港沒有搖滾。
在我看來。
對于搖滾的題材隻適合拍記錄片。
甚至記錄片也不能展示完全真實的東西。
他們的生活狀態。
他們的內心掙扎。
還記得《后革命時代》里內兩個長得很乾淨的男孩儿。
“我們不是傻朋克我們要錢!!!
”秋天的虫子簽約嚎叫后染回了黑髮。
“紅了的樂隊都是外表叛逆,裏麵聽話”這樣的潜規則讓人心寒。
但這樣的讲述形式,只屬于電影。
顯得作作。
搖滾樂手的生活是無法用電影描述的。
就像大家都唏噓kurt cobain的死。
親愛的kurt是否也曾愛慕虛榮。
之後矯情的《最後的日子》能說明甚麽。
電影濃縮之後的東西多少會失真。
平路經過別人的拒絕后會拿著自己“下一首歌最好”的磁帶開上鐵驢奔向死亡。
還是由于李魁的再次失踪看到了自己的懦弱与宿命。
我不相信真正的搖滾樂手會捨弃理想奔向自由。
因爲他們真正的自由早已与理想捆綁在一起。
滲入血液里。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
”應當是這樣的氣節。
《北京乐与路》已经被我看过无数遍的电影。
有人骂,有人赞。
不管怎样,它都是我要永远保留的作品,是永远不会被删除的纪念。
英文名Beijing Rocks似乎能更清晰的表现这个主题。
其实它应该翻译成《北京乐与怒》,在香港“乐与怒”其实就是摇滚的意思。
改名是为了通过大陆上映的检查,很无奈的改名。
发现它是因为之前迷恋Daniel才无意中看到的作品。
这是一部小制作,选景在北京。
且不说他拍的北京是不是最真实的,但是那种北京的味道还是浓重的。
故事也不算新颖,但是一直认为能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电影并不是靠多么离奇的故事,而是一些细节,一些感情和一些共鸣。
演员选的也很成功,舒淇,吴彦祖,耿乐。
其中俞飞鸿的出现又给电影增加了更浓重的北京气息。
很长时间,都沉浸在它的主题曲里面,《回忆之前 忘记之后》。
一遍遍的重复着这个电影。
看过很多影评,我猜骂它的大多是摇滚迷。
那它反映的到底是什么?
摇滚?
亲情?
爱情?
梦想?
现实?
如果单以摇滚的角度来看它,那的确没什么新奇,它反映的摇滚只是人尽皆知的肤浅层面。
偏执的追求,失望的打击,嘲讽,不被认可的梦想。
就像平路父亲所说的,搞音乐总比要饭强吧。
这也就是大多数人对于摇滚的看法,毕竟这是中国。
回到电影中,存在于平路,杨颖和Mike之前的三角恋情才是主线。
所以不妨把它当作一部描写爱情的文艺片,这样会更好。
至于大导演张婉婷为什么要选择摇滚和北京来作为这段三角恋的背景就不得而知了。
大导毕竟是大导演,她还是用尽了办法让这部电影更加摇滚。
主要办法就是请到了内地一些还算不错的音乐人来为电影撑场面。
的确,这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汪峰最后一曲〈回忆之前 忘记之后〉也的确升华了电影。
我想如果没有这首歌,我可能不会对这部电影有这样的热爱。
杨颖和平路说:“我们注定是在一块的。
”她说,有一种自杀的方法就是嫁给一个玩摇滚的。
她对生活是绝望的,所以她选择平路,选择这种慢性自杀。
而Mike的出现给了她另一条路,但这条路不过是存在于他们各自生活中的迷幻场景。
她踏上去了,但终究要回来。
即使平路死了,她依然不能回头。
因为她真正爱的还是平路。
电影中最煽情的场景就是在故宫外筒子河边的那一幕,放下平路,Mike和杨颖终于能够牵着手走过那片金黄的枫叶路。
故事完结在平路的死亡。
他们要各归各位。
Mike与杨颖也终究是一场梦,他们各自明白。
所以Mike写了那首歌,在他离开北京,回到香港,在以后的某一天他还会想起。
虽然短暂,但是够铭记一辈子。
也许有些人就只有擦肩而过的缘分,是不是有过就算是珍贵并且是幸运?
也许小颖心里爱的总是平路,但是她还是会永远记得Mike留给她的所有。
是不是就只能这样?
谢谢她留给的回忆吧,是讽刺还是无奈?
在Mike独自凝神的时候会突然想起她的脸,突然想起她当天的叮咛,突然想起那时的北京,他们一起走过的北京皇城墙外的那条路。
他不舍不弃,不忘,也忘不掉。
所以才会一见一回心底一阵痛,才会在明明灭灭的星光的夜里,恍恍惚惚再见她的脸。
吴彦祖的演精准而到位,那种眼神,很复杂,有伤感,有无奈,很丰富很丰富。
没有什么能比这首歌更能表现电影的精髓,它不再是一篇简单的旋律,而是华灯初上的北京,一群摇滚人不可触及的梦想,Mike珍贵的记忆。
“突然我又想起你的脸,突然我又想起你当天的叮咛……”
《北京乐与路》是香港导演张婉婷拍的一部关于北京地下摇滚人的电影,通俗的说就是香港的商业化与北京地下摇滚乐杂交后的怪胎,是摇滚乐被三角恋强奸后生下的杂种。
准确一点讲,这是一部将三角恋的的故事嫁接到摇滚乐上的电影,讲的是一个香港的富家公子看上别人的女友的故事。
当然艺术毕竟是高于生活,电影忽略了富家公子与艳舞女郎的文化差异,于是整个故事看上去就更像一个“故事”,也就是不怎么的真实可信。
当然按照琼瑶阿姨的标准来讲,三角恋的故事怕的还不错,男女主人公也都是俊男靓女,情节安排的也够感人,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但影片中表现的北京地下摇滚乐的部分确显得过于流于表面,过于俗套。
俗套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错,错就错在这样的一部俗套的电影却是要嫁接在自以为不俗的北京地下音乐之上。
一次不成功强奸,勉强生下了一个还算美丽的怪胎。
为什么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摇滚。
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最热诚的渴望;以及在一种对自我失望的无奈里,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
电影以子曰的歌来开场,紧跟着是酒吧一场混战,最后平路一伙翻墙骑着自行车开溜了。
当时我就乐了,心想,就拿它当搞笑片来看吧。
地道的京骂,加一群纯真的摇滚人,用“北京的乐与路”这样一个严肃而宏观名字,并不合适。
他们蜗在闷热的小房间里排练,“笨头笨脑,傻乎乎的,胆子很小”的李逵瞧着他们,一脸的莫名。
迫于生活,他们拉大棚走穴,一村民抱着小猪崽冲过去找老板:你们又是摇又是滚的,弄得我的猪三天不吃食又不睡觉,猪都快死了!
乐迈克到路摊寻CD,店大爷指着招牌吹:人民商店有卖他翻版的那叫红,没他翻版的,谁说红也不红,人民当家作主。
乐翻了 平路,留着一头“艺术家”的长发却从不说自己是艺术家的摇滚青年。
喜欢狗,“狗和人不一样,人会因为穷、饿肚子就跑了,狗永远不会。
” 狗也让他深刻认识到“贫穷真的是让人心难测”。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他的行迹与他的宣言相悖,于是他总是表现的暴躁,冲动,矛盾。
遭受打击后,他坐长城脚边泪拆录音带,那张理想破灭的脸,绵延着无尽的委屈和悲伤。
丢了理想,丢了李逵,丢了杨颖。
内心无法平衡的他,终是崩溃了。
他的生命如爆竹一般,砰得一声,冲向天空,留下一地灰烬给别人。
我不喜欢这种以死为终的结尾,我把这归结为导演人不厚道。
而如果,如果这是真实发生的,我们要去苛责别人或是苛责生活吗?
李逵最后还是回来了,可是已经没有意义了。
杨颖在,李逵也在,平路已经不在了。
迈克,一个华裔外来客,同样是玩摇滚乐的,因为惹了官司来京避风头,遇见平路他们一伙,于是深入了到北京摇滚根据地。
玩音乐的人总能轻易嗅到同类。
他干净、礼貌、帅气,与周遭显得格格不入。
他像一股来自异岸的海风,差点"带走"了杨颖。
他用手中的DV记录着北京和北京的摇滚乐。
他知道自己只能是路过这里,尽管他的内心有着无限的渴望。
迈克其实就是导演的摄影机。
电影里亲情无处不在,导演处理得很自然。
迈克因人辱骂自己的父亲,而惹上的官司,不明真相的父亲,为儿找关系四处奔波,酒桌上放下的尊严,被儿子看在眼里。
醉酒中,父子二人言归于好。
火车站,平路去找父亲,火车开走了,平路奔跑着对着父亲呼喊。
平路去世后,父亲写在儿子墓碑上写着:路也有疲倦的时候。
镜头里一个老父亲,对着墓碑悲恸不止。
平路没有按照他的想法走路,但他却是理解儿子的。
摇滚是什么呢?
摇滚是一种非物质的抽象存在。
她是独立精神、真实情感、自由创造、社会正义……可是在生活面前从来没有抽象的存在,所以,摇滚又什么也不是。
作为一个摇滚乐爱好者,到现在为止,我想说的已经不多,我唯一确定的是,翻涌在心底的那些点点滴滴,都是爱。
而这部电影,看看就好,它是真实的一角。
影片里共出现六首歌,分别是子曰的 《瓷器》、《光的深处》、《你也来了》,唐朝的《国际歌》,汪峰的《晚安 北京》及片尾曲《回忆之前 忘记之后》。
子曰就不说了,《国际歌》的出现让我有点小小的惊讶,突然又听到了,依旧很振奋,想起读书那会儿躺在草地上听这首歌晒太阳的日子,真有种久远了的感觉。
一直没专门去听汪峰的歌,我拿他当流行歌手来着,某天早晨我用手机听着广播,去上班。
耳朵里传来他的《春天里》,他用沙哑的声音唱“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走进拥挤的电梯后,我摘下耳机,迅速地调整了下表情,然后,开始一天的忙碌。
让信仰在空中飞扬,洗洗睡了,睡醒后还得生活。
20100802
不喜欢耿乐,对比之下,年轻时的吴彦祖实在帅的过火。前半段做作,不流畅,相比钟意后半段的诠释。
吴身上实在没有摇滚气息 片中极力表现他与老板为代表的传统的斗争和矛盾也没用
人们常常会赞赏某种自身缺失的东西,可是之后又能怎么办呢,只能缅怀,而不是拥抱他,保护他,珍藏他。这种念想已经成为了一种第三者的介质,你是可以逆行而上的。可懒惰的我们选择停留在原地
让耿乐用张炬的死法再死一遍于很多人而言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和冒犯
舒淇一嘴WW腔...
回忆之前 忘记之后/感人的是音乐,少的是细节
搞不明白,觉得耿乐演了一个傻逼
长大了就是妥协,就是由兔子变成王八的过程。
一颗星是给子曰的。我觉得这片子怎么拍的好像是城里人下乡看新鲜体验生活一样,直接把摇滚让农民了。烂
“浮沉寒风中 我心乱如麻 一脚踏空 坠落 回忆中 故人故事故情只落得一场空 回忆之前茫茫如梦醒 忘记之后方知梦中还有梦”
舒淇美,吴彦祖帅,耿乐土帅,搞摇滚的和搞艺术的有什么区别,活得好和活得不好有什么区别,你把一切都搞得这么糟,我还是爱你,这才是最重要的。
完全是看的题材 本来觉得耿乐演的还行 结果要演情绪一起伏时 表情太喜感了 而且很生硬·
剧情音乐都太TM操蛋了,fuck off,没搞懂蛋妞儿怎么接这个啊
摇滚是种病,得治............其实到后面父子情深的情节还挺煽情的...........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我认为的摇滚精神是坚定自己的梦想并且为了它你可以付出很多而不是遇到任何困难就只会骂街。“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这是所有人所有人的想法,并不是你一个人想要坚持的原则,如果你觉得自己牛B,那么请勇敢的面对这个操蛋的社会,如果你脸看清它的勇气都没有,只知道逃
人道主意没给很差,真心出翔了
是要玩rock的才看得懂么···
边缘的生活方式能支撑灵魂多久
虽然很多很多的批评,可是作为我看的第一部有关于摇滚人的电影,我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我一遍一遍的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们就是这样,他们就是这样,很多都是这样…………我看这个片子,看了两次,哭了两次。不管你们怎么想,我觉得我找到了他所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