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个小时的“诗人”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寻找,导演将自己对历史和政治记忆融化于主角的超现实梦境中。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被作者深刻领悟,文本的疯狂和荒诞,碎片化的叙事,一场看似宏大的历史找寻却被导演演变成对影评人的无情嘲讽。
极其荒诞的影像是作者的真诚交代,历史群像下的调度被把控的十分细致。
跟随“诗人”探讨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怀疑,“我们用一杯酒溺死了我们的羞耻”,不停的构建梦境城堡,塑造作者的自我天堂,极致的荒诞和想象,私影像被最大化。
“诗人”的自我批判实则是作者的嘲讽和不认可,虚假的措辞和说教被影评人/(“诗人的周围人”)大放厥词,完全的自我释放,自我挑衅。
后殖民时代拉丁美洲充满了魔幻和梦境,马尔克斯笔下的布恩迪亚家族似乎也存在在这段影像中,被顶在人体高塔上。
半自传似的诗人吟唱,梦幻而欲罢不能的沉浸式体验,剔除对叙事的依赖,情绪被控制在调度之中。
沉醉在爵士乐中,和作者一起,做一个游吟诗人
这第一个镜头就很爽啊,可惜不是在大银幕看。
这开头的故事像芥川的《河童》啊,我终于能在电影里看到有这种故事了,孩子可以选择出生与否的情节,被具象化,电影化,很满足。
大量严重畸变的广角镜头,这显然是故意的。
构图,运镜,调度,精致但刻意。
可能这就是vr电影的前兆。
或范例。
我依稀记得有人说这片子是回归到了对族群身份的讨论,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回归”,也许亚历桑德罗以前也探讨过这个话题吧。
我觉得被迫出生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非常深刻,但影片只用对话来呈现这个,挺无趣的。
独特的导演处理与构思——《诗人》中的魔幻现实与荒诞超现实的风格营造电影BARDO, False Chronicle of a Handful of Truths是导演AGI的新作,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
从影片的直译“大量真相的虚假编年史”中我们就已经可以知道这部影片的基调是在真实的历史发展和导演的个人经历中艺术加工成一个虚假的关于国家历史与个人身份的“编年史”。
在处理这种因为虚构真实产生的魔幻现实与荒诞超现实的风格中导演的构思和对电影的处理手法做到了完美的匹配,下面就来详细谈一谈。
1.广角焦段长镜头呈现畸变宽幅画面营造非现实感从摄影的构思和手法上来说,《诗人》全片皆为广角焦段的超宽画幅镜头呈现。
因为本片从一开头类似费里尼《八部半》开头的梦境场景就奠定了一个超现实的风格,男主的主观视角中在沙漠里腾空跃起。
第一个广角镜头即为全片的视角风格铺垫好了风格。
男主梦见自己在墨西哥的沙漠中腾空而起,沙漠也是墨西哥的代表,隐含了对土地的一种身份认同我们知道这种广角的焦段在现实中人的眼睛很难看见,人眼基本上对应的是正常35mm焦段。
而这种超广角画面边缘会产生畸变,抵消了纪实感,并且短的长焦镜头会有一种“电影画面虚化”感,所以选择超广角来呈现这样一个荒诞的超现实世界是最佳的选择。
超广角人在画面边缘产生了明显的畸变,这非人眼能所见,非现实的不真实感立即产生
广角下的对话脱离了传统的长焦正反打,没有景深虚化只有深焦和畸变,导演对于画面的呈现构思契合了超现实风格2.超现实的转场方式连接不同时空片中很多不同时空不同场景的转场都是通过超现实的导演处理在一个长镜头内完成的。
例如最开始从洛杉矶的地铁男主“游泳”到了墨西哥的家中。
男主在地铁上鱼缸漏水地铁过道被水淹没
男主俯身在地铁车厢过道“游泳”找鱼
手的主观镜头
一抬头“游”到了墨西哥的家中
全景展示男主已经来到了墨西哥的家中,场景从洛杉矶地铁到墨西哥家中通过水中找鱼的超现实处理方式完成转场又如男主在自己家中追妻子完成了不同时间年龄段的转换。
但人物始终是即将要领奖的纪录片导演,更加说明了这种超现实荒诞风格可能是男主的一种想象,对之前人生的回忆。
3.回忆与历史搬演在现实空间中的调度方式影片创新性的将男主的回忆幻想与一些墨西哥的历史事件通过在现实空间中进行搬演的手法完成了魔幻超现实的导演处理。
其中有有一段对厕所中幻想遇见已去世的父亲中的处理堪称典范。
男主在被叫去发言陷入了逃避现实的情绪中来到厕所,见到父亲后被矮化为小时候的样子,但模样还是现在的,与父亲对话。
可以推测出这其实是过去父亲参加男主年轻时后一场典礼的回忆,但没有像其他影片一样通过闪回的蒙太奇拍摄,而是以矮化现在的男主并且把发生的对话放在了现实厕所空间中进行“搬演”。
男主躲进厕所逃避晚会发表“感言”的场合
镜子里看见了已故的父亲,开始进入幻想的超现实空间
父亲俯视儿子视点的俯拍镜头铺垫男主变矮成少年状态的设计
下一个镜头男主保留现在的模样但身体被缩小成小时候的高度彻底进入魔幻超现实的处理
从台词“错过派对”可以推测出是父亲小时候来参加男主派对的一段回忆但通过在现实时空搬演发生来进行超现实的处理
推测应该是小时候在男主派对上告诉与自己母亲离婚的消息被男主在现实时空中“逃避晚会”的心境下产生的幻想,导演通过这种独特的手法处理堪称完美
与之前通过父亲俯拍的俯角形成儿子仰拍视角的反打,彻底陷入了小时候的回忆以及开头在皇宫的一段戏,男主处理碰见美墨战争的场景,以及在墨西哥城的街道上碰见大量历史中的死尸,这都是一种在现实空间下对历史的扮演,与主角处在同一时空,完成导演对墨西哥历史的一种主观解读和回忆。
4.现在时空的人物在不同时间段段时空来回穿梭男主在屋中追逐妻子,看似是现在的时空,一开门就回到了女儿小时候的床边,可知只是男主在现实时空的一种回忆,因为他的模样依然是现在时空的样子,但他所处空间却发生了变化,这种长镜头下对时空的变化自如可见导演的巧思。
5.鲜艳现代画质感的选景本片有大量现代绘画红绿色调的美术场景,如电视台,颁奖典礼等
中年墨西哥人的奇幻旅程。
在结局收束于死亡的旷野之上,人的孤独便在无尽中归于虚无。
导演所展示出的就是一个破碎的诗人环境,而此处情景,与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们似乎有所呼应,无法归乡的思乡者与不被接纳的异乡人。
如果将整部电影理解为一首诗歌,让我想起的可能是布罗茨基的《丘陵》第十首,节选部分:"……无论如何——回来了,无论如何,甚至巴拉达诗体的节奏有些散漫,有些可悲的重复。
即使造物主在自己的圣像上不活动也不睡,也突然会有某种马蹄形的东西穿过云杉木大教堂而出现。
你,我的森林和流水啊,有的人骑马绕行,也有的人像穿堂风一样穿过你,有的人直言不讳,而有的人拐弯抹角,有的人袖手旁观,而有的人勇于承担,有的人在黑暗中仰面躺在结冰的小溪上。
不是不可以逃避,辨明是非不是不可以,因为不是生命力,而是某种隐痛在向你渗透,以致感觉不到春天的来临,只有树巅在黑暗中不停地喧嚣,仿佛梦想的摇摆不定。
"正因为包含着真实与虚假,在导演模糊剧情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电影的解读。
从而更加接近于混沌,剥离了与现实环境的联系,从而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观众能够较为友善地同自身的文化去解读,理解不同的意思。
影片有着父亲与孩子的和解,相同的关系都成为了一种补充,父母子女的展现,实则都是导演一人的不同侧面,回归只指向一个破碎意象的诗人的回归。
而最后,我又想拿出艾略特的《荒原》"死者的葬礼""……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眼睛也看不清了,我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我什么都不知道,茫然谛视着那光芒的心,一片寂静。
大海荒芜而空寂。
"
最开始看这部电影 完全看不懂 感觉很迷 。
主人公作为一个在美国功成名就的墨西哥记者 在他认为美国是他的家 但同时他也深深热爱着墨西哥 他出名 他有钱 有事业 同时收获大大小小的荣誉 但伴随着他的也有身边的人嬉笑他 家人的不理解 生活的迷失 不喜欢聚光灯下的生活 他是自由而又拘束的 随着剧情慢慢推进 主人公的形象越来越鲜明 他会因为儿子的离开忧忧寡欢 会看见离世的父亲给自己的鼓励 会去满足孩子童年的遗失 会学着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父亲 尽管最终失去最重要的东西 但我相信 他的家人会依旧想念他 祝福他 深爱他影片首尾呼应 最开始完全看不懂 但看到结尾 只想说 导演真的很厉害 超有感觉
今天聊聊墨西哥电影《诗人》。
片名BARDO, False Chronicle of a Handful of Truths (2022),别名诗人(或少数真相的虚假编年史) / 中有,部分真实的伪记事 / 诗人,或少数真相的虚假编年史 / Bardo (o falsa crónica de unas cuantas verdades) / 拘禁 / Bardo / Limbo。
本片是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自《爱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 ,2000)以来,首次回到墨西哥拍摄和制作电影。
并且《诗人》也是自《爱情是狗娘》以来,导演首次亲自剪辑的电影。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和阿方索·卡隆、吉尔莫·德尔·托罗并称“墨西哥三杰”,绝对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
在这个流行拍摄个人回忆的季节,《造梦之家》《光之帝国》一类的作品层出不穷,怀旧追忆题材并且一直是获奖热门。
在Netflix的支持下,阿方索·卡隆拍摄了追忆童年往事《罗马》(Roma ,2018),吉尔莫·德尔·托罗也拍摄了自己儿时最喜欢的《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Guillermo Del Toro's Pinocchio ,2022),作为三杰之一,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自然也不能落下。
《诗人》片名“巴尔多”(Bardo)取自佛教,指的是人死后的鬼魂状态,也就是介于人死亡和转生之间。
也就是影片另一个名字“地狱边境”(Limbo)的含义。
导演成功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充满梦幻的世界。
观众看到《诗人》最后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影片的开头、中间、结尾都不重要,而是一个陷入循环的心路历程。
影片并不存在什么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整件事只是一个梦,一个清醒的梦。
《诗人》的剧情并不复杂甚至略显单薄,主角是著名墨西哥记者、纪录片制片人,多年之后,他荣归故里,而他本人对此的感受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需要处理社会身份、家庭关系、个人回忆等一系列麻烦事的开始。
此外在他的回忆中,还掺杂了大量墨西哥的人文,浓缩了当地几十年的历史。
影片包裹在厚厚的墨西哥民族主义之下,按照墨西哥国旗的颜色,红色、绿色和白色探讨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重点是殖民和死亡话题。
故事分为32个序列,讲述的内容很多,国家、种族、家庭、事业、自负、变老、死亡、移民,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序列都和其他序列混合在一起,整体故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结构,更多是一种氛围,唯一的中心思想是导演的情感和情绪。
导演花费4年时间才把整部影片剪成。
对于他来说,这不是一个传统方式的自传或回忆录,而是一部不以真实为基准的魔幻小说。
就像影片副标题所写:少数真相的虚假编年史。
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在第7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的致辞表示,自己在几年前就意识到,自己未来的路要比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短得多,于是自己开始不可避免地开始探索过去。
过去的日子里,时间和空间交织在一起,并且记忆存在一定的非真实性,更多地还是情感上信念,于是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回忆中掺杂了很多主观回忆,还有许许多多海市蜃楼式的虚构经历。
这种亦真亦幻的经历并没有一个绝对真实的基线,而是介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旅程,两者混合起来,形成了这部充满魔幻主义的《诗人》。
《诗人》中融合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个人经历,讲述了他一路走来的艰辛。
影片中的很多事情都基于导演的亲身经历。
比如导演夫妻俩的一个孩子出生没几天就夭折了。
比如边检人员所说的“这不是你的家”一幕,这是2020年发生在导演妻子身上的逐字演绎。
有趣的是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坚持认为这部电影不是自传,而是一部幻想曲、一个梦境,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描述。
因为在他看来,每本自传都是谎言,那些自传假装说出真相,而实际上却说的是美化虚构的故事。
倒不如这部《诗人》大大方方地承认虚构,反而才能集中精力探索自己在情感上的真实感受。
在《诗人》中,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影片中融合了迷宫般的时间和空间,导演展示了其无与伦比的制作技巧。
令人陶醉的视觉效果、精心编排的长镜头、魔幻感拉满的转场,摄影、剪辑俱佳,让人想到《鸟人》,换句话说就是在不停的“炫技”。
我在观影时,脑子里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个镜头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
就以开场第一个飞行镜头为例,导演自己说,自己花费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解决了开场镜头。
《诗人》的片长非常长,原片长度181分钟。
在威尼斯和特柳赖德电影节之后,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再次删减22分钟,影片发行版本达到159分钟。
影片中不乏优秀的镜头,让人感到十分惊艳,但也有大量的镜头充满说教和自负,会让人感到有些乏味。
影片的个人色彩太浓,同时也不像之前《荒野猎人》《鸟人》那样易懂,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够看完这部电影,更不知道会不会有人选择多刷。
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弹指顷去来今。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一切都是一场神奇的人生幻梦,在冈萨雷斯的《诗人》之中,跟着主角一起穿越时空与场景,随着人生沉入水底与起伏飞翔。
远离祖国的人背着各种心事重归故土,家乡故土的复杂情感在一幕幕的穿越场景之中,遇到旧友故人,重逢父亲母亲,在离别之后焦灼的身份,重新审视妻儿子女的态度......一幕一幕变成自我解惑和精神狂欢,最终指向的是内心对于归属的纠结与痛苦,面对祖国的深沉情感。
电影的视角太全景,在一个人物的身上折射出斑斓宏大的社会历史和个人历史。
再通过宏大的视角,落注在人物的情感与情怀上,把不同层面对于大小主题的刻画,融合得极为深刻与动人。
饱经世事的归人,在来客与在生的复杂身份关系里,对于人与祖国的情怀表现得非常生动,非叙事性的表达,在一幕幕的回忆与幻想之中,不断浓墨重彩的书写。
对于衣锦还乡的感触,对于重遇故人的感情,交相辉映在这幻想的世界之中,随之沉浮。
导演独具特色的长镜头的运用,粘连着人物在某一情景之中的所思所感,让一层层精神世界的探索,变成肆意自由的漫游。
不想出生重归母体描写,失去肉身只剩碎衫的表达,幼婴游去深海的展现,都带着对于信仰与故土魔幻与刺痛的感悟。
这是一部太有思想与表现形式的电影,从一开始起飞到最后的落地,人生高低的经历,在告别生命最后时刻变成完美的回望。
对于主角所经历的出生与成长,离别与重归,使命感与宿命感,还有爱情与亲情,都变成恍然闪现的片段。
这要是大银幕看得有多爽快啊,这穿越一生的神奇回忆经历,必然让人看到哭啊。
它注定是一部99%的中国观众都不会感兴趣的电影。
我之所以能津津有味地看完并吐墨一二,是因为自己从来不属于那99%。
这绝非赞词,实乃悲词。
看完后喜忧参半,喜的是为能进入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精神世界里拾取瑰宝而不胜荣幸,忧的是恐怕之后更难跟别人讨论电影。
随大流与应声附和消耗了我太多精力,今后我决定将这部分精力收回转而再度“认识我自己”。
当荒蛮大陆中凌空而起的long take印入眼帘时,我脑海中一下就蹦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几乎没道理。
随着梦境、现实、历史、想象、文化、政治、身份、记忆、死亡被融汇在150min内徐徐展开,我才明白这就是一部典型的庄周式电影。
我不能保证AGI知道庄子,但东方哲学式的思考确实被他领悟到了。
西尔维奥生于墨西哥,长居加州,凭借拉美题材的报道在美国获奖,但家乡人民认为他在消费祖国苦难以讨好美国佬。
无疑,他热爱家乡,但也渴望获得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注定两头碰壁。
当入关时被同族裔小哥否定美国人身份后,他勃然大怒。
这种怒气不是一种情感之怒,是生命之怒。
他是谁?
记者?
诗人?
其实这何尝不是导演自身,何尝不是拉美自身?
归乡之旅让他彻底放下早逝的幼子,也让他放下了长久的执念,一身轻松地走向生命尽头。
一影评讲到,片名Bardo本意为“中阴”,取自佛教术语,指死后到下一期生命开始之前的中间存在状态。
逍遥也。
AGI运镜构图已可以称得上独步影坛,服务于情节的长镜头、逼真的360度环绕、现实感极强的运动广角镜头都成为AGI特有的镜头美学元素。
情感、视觉效果体验和内在的精神状态在影片中无限放大,甚至代替了叙事逻辑。
许多人批评这是空洞的炫技,巧了,我就喜欢这种炫技。
正如马尔克斯、科塔萨尔作平中展示的那样,规则,在拉美艺术中是不存在的,一切以时空为基础的构件都可以最大限度重组。
既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诗不诗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吧。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很显然,无人可说。
写于论文进展不顺且心情低落之际
伊纳里图在接收采访时曾表示:本片着重视觉和情感,是大量记忆,梦境和思绪的混合体。
伊纳里图认为电影是艺术,最初是去感受影像,后来叙事成为了主流,但电影这门艺术不止这一种可能,所以Bardo/中阴的创作原作之一就是摆脱传统叙事框架。
最终完成了这部思绪万千的影像(情绪如此饱满的影像居然说空洞?
文学录像看多了的书D是吧?
)自嘲也好,讽刺也罢,伊纳里图把一切都拿了出来了,真诚得让虚伪的他们心生怨恨
“评论家”
影评人门槛逐年下降,影评人们早已变成意识形态的政治工具。
评论家们依旧还是老样子。
伊纳里图从通天塔开始转型摸索新的方向,美错确立道路,鸟人达到顶峰。
而评论家们用“自负”“自恋”一直概括转型之后的伊纳里图。。。
这些全是又懒又没营养的标签
标签
全mt是标签
为了把自己打扮成文化人,用这些懒惰又无趣的标签,看似理性地掩盖那“可爱”的情绪去年年度大惊喜绝对是《博.伯翰:隔离在家》
里面的一首《white women Instagram》就是对身处豆瓣或其他社交媒体的自负评论家最大的讽刺
评论家们在它们精致的小屋里放满音乐,电影,游戏,书籍,在小屋里长篇大论也好,破口大骂也罢,都始终改变不了一个属于它们的事实。
你除了精致的小屋外什么都没有,也无才完成自己的作品,永远无法用作品发声正如伊纳里图预料一样,电影上映后还是懒惰的标签,而这些没有新意懒惰的标签也恰恰证明了这些无才又易被激怒的人是多么易懂。
鸟人和中阴深深刺痛了他们,我只希望下一次伊纳里图可以再狠一点
导演拍爽了,我也看舒服了,你们不爽就去看超级英雄,就去看特效爆米花,去看文学录像
私人情感与族群离散交叠,摆荡于南北美大陆间的墨西哥移民。
第一人称视角发散出光怪陆离的世界,人与物在长镜头、广角镜头中边缘畸变;碎片化无意义事件的虚假编年史映射于碎片化、虚实交织的结构实验;内容层面对革命领导权、阶级壁垒、文化霸权的反思,诗人以修辞随意抓取,以诙谐的舞步挣脱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宏大的共同体妄想。
娱乐时代大众的猎奇欲膨胀到极致,在日常生活吹响意识形态之战,情感还原成情结,爱欲被降格为欲望。
电影被还原成素材和技术,导演被还原为过去导演的总和——“有费里尼的影子”,“有塔可夫斯基的影子”,“有佐杜的影子”,“有阿莫多瓦的影子”……他们看到了费里尼的狂欢节,看不到拉美的亡灵;他们看到了塔可夫斯基的乡愁,看不到冈萨雷斯的乡土;他们看到了佐杜的意象,看不到南美的阴影;他们看到了阿莫多瓦的红与绿,看不到墨西哥的红与绿。
该死的还原论!
无耻的看客。
失落的弥撒,借来的神。
肉身已死的幽魂飘荡在一个无人死亡的衰败之国。
被割裂,被低度开发,被回忆否定回忆,被人民否定人民,拉美不属于叛国者,不属于革命者,不属于政治家,不属于无产者,不属于爆炸文学,不属于诗人之血。
最后,我们还是不知道父母第一次做爱时唱的那首小曲的名字。
很遗憾男导演都千人一面
老逼装逼,最为致命
技术性的掌控抛开不说 很多东西说的太白太啰嗦生怕观众get不到 有些东西又故作高深到显得做作。。 有鸟人在前 就。。
我好像看到Iñárritu了——一位散场后坐在楼梯上挡道的大爷
有魔幻的味道。电影给了很多值得人去思考的问题。比如墨西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文化状态。还有小孩在饭桌质问父亲,你那么喜欢墨西哥,为什么不让小孩在墨西哥长大而是去了美国?不过,这是他们的伤痛,在我看来没有共鸣就特别无聊
优秀的广角镜头也挡不住作者自恋且意淫的脸
象征的堆砌
这才是真正的怀旧电影,冈萨雷斯真的教斯皮尔伯格和詹姆斯格雷做电影。比起两个白人导演的无病呻吟,冈萨雷斯的怀旧更显真挚,他真诚的反思了自己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思考墨西哥母国和美国的关系。他无法割舍两者,他批判自己作为上流社会阶层的软弱性,他借用儿子的口毫不留情的展现自己对自己的 厌恶。真的是很厉害的导演,他才是真正的左翼,敢于自我批评,敢于自我革命。
风格化导演处理的集大成之作,超现实和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式的中年人物视角窥探美墨移民的内心深处,贯穿全片的广角镜头是一个很好的呈现魔幻超现实的介质,画面永远有畸变,宽阔的景别也不像正常人看世界的视角,更没有电影长焦特写味道,也比纪录片的焦段更广,是一个完美的呈现介质,对我要拍的短片启发很多。如何对于一个风格化的影片寻找合适的呈现材质。诗人选择了广角镜头下的宽幅畸变画面和不同空间在长镜头调度下衔接的超现实组成。
虽然每个导演都想拍出自己的《八部半》,但伊纳里图这部符号堆砌的臃肿作品实在有很大差距,想讲的主题太多,独在异乡的身份认同,身处影视圈的虚荣浮华,剪辑可能也有些问题,结尾收的太长。
无比私人,大众可能不会喜欢这样的一部电影,各种魔幻奇观炫技一样接踵而至,场面调度和视听也是无比丝滑,越看越沉迷其中,不过最后还是讲述的一个在记忆中对自我身份探索的故事。
拍了个烂片讽刺自己拍的这个烂片?牛逼
当所有的技巧像油一样浮在影像表面
我是文盲,墨西哥历史我不懂。但你也不能老用尺寸夸张的手法来吓我啊。
发着烧昏昏沉沉没看进去
#TheScreeningRoom,费里尼+马力克?广角镜头带来的空间扭曲+运动感蛮有趣,喜欢一些局部,仅此。
1.2 受够2022年一大堆所有导演自传类的电影了,都太假,太恶心
有些地方直白得好笑,整部电影都好自恋。看着很高级,实则空无一物,还要用台词明明白白地讲出来。
耶稣是巴勒斯坦人
所有移民都是失去祖国的流浪者,在去国与怀乡的现实自虐中提取诗意。“诗人”是AGI自怜自艾的魔幻现实主义,它的画面是精致的,运镜是一流的,但创意是陈旧的,像无数nostalgia电影的融合体。幸好174分钟被重剪了,否则我真的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