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人性之恶向来是电影里常见的主题,与此同时对恶的本源的探究自然而然也成为了故事的走向,最终我们发现每一个恶人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他们或是因为童年阴影造就了性格的扭曲,或是因为欲望的驱使导致行差错步,总之电影让我们相信一切都是事出有因。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难道就不存在无端端的恶意吗?
电影《凶恶》正是带着这种疑问为我们展示了恶的多种可能,无论是赤裸裸的暴力,还是潜藏着的暴戾,恶或许早已根植于我们内心,并且随时准备疯长。
为了契合主题,影片整体的基调是相当压抑的,无论是记者调查真相的过程,还是须藤一伙人的犯罪事实,这两条时间线丝毫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那种极端的绝望犹如黑云压境,对善意世界的摧毁是攻城拔寨式的。
可以说导演选择了这种冰冷的叙事口吻是相当冒险的,本就残酷的现实就这样不带半点儿装饰地和盘托出对观众来说是个考验,不仅仅是承受暴力本身的问题,缺乏一个戏剧化的支点往往会令观众不安。
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罪犯背后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甚至有时当犯罪动机足够让人同情时,罪犯也可以一举跃升为正派人物,就像《迫在眉睫》里为了给儿子治病就绑架医院工作人员的丹泽尔•华盛顿一样,虽然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但在观众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男人,甚至还成了为权益而战的斗士。
观众能接受这样的人物设定,可对动机不足的从内心汩汩流出的恶却是排斥的,与其说是排斥,倒不如说是惧怕,因为一旦胸中的恶意被释放出来后,它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拒绝戏剧化的情节设置外,影片的重点还在于对恶的多样化的呈现,在几个主要人物的身上都透露出迥然不同的恶意,足以见得人性的复杂程度。
片子里最直观的恶人要属须藤了,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他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杀人对须藤来说早已成了机械性的行为,良心的泯灭让他丧失了愧疚感。
可是也有一次例外的时候,须藤听信“老师”的谣言错杀手下五十岚后便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感,他甚至每逢五十岚的忌日都会去祭拜,这和其平日里给人留下的凶残形象是大相径庭的,可以说须藤对于和自己有情感联系的人是保留着一份善意的,从他对背叛的零容忍就能够发现他也是有死穴的。
然而一个真正可怖的恶人是不会暴露出死穴的,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老师”拥有着较须藤来说更深层次的恶。
作为组织的大脑,“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去制定计划,进而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贪欲,像须藤这些人不过是他的工具,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出卖的。
“老师”的毫无底线体现在片子里的种种细节上,处理尸体时不忘摘下断肢上的链子,说焚烧尸块拥有烤肉的香气,对于被活埋者的惊恐表情体现出来的兴奋等等,欲望的不断膨胀以及对暴力的痴迷使得“老师”跌入了道德沦丧的深渊。
片子有意模糊了须藤和“老师”的背景,除了金钱的驱使外,观众看不到其他能够激起恶意的元素,也许不愿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天生的坏种。
不同于那些表面上的恶人,记者藤井可谓是片子里最为复杂的人物。
镜头有一半时间跟随他走访于案发地点和监狱之间,为了揭露真相他来回奔波,甚至忽略了家人的感受,这一切的表象都说明藤井是一个具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从业人员,同时他的执拗也被灌上了正义的色彩。
可是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们发现藤井并不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秋菊”式的人物,他表情上的冷漠以及欲将凶手置之于死地的执念都超出了一个正义之士的行为或是对“轴”的定义。
只有藤井妻子说的一句“你很兴奋吧?
”道出了这其中的端倪,对于如同死水般的生活,藤井唯一的处理方式就是逃避,他一头扎进案子当中对外界事物充耳不闻,他幻想自己是解决这一系列事件的关键人物,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审判。
可就在妄图主导案件的同时藤井也陷入了被动,他没发现自己的心智已经被案子左右,潜藏着的暴力心理化作了一股强烈的怨恨,迫不及待地要用凶手的死亡来实现自己的快感。
片子结尾处“老师”的一句话对藤井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最想杀我的人不是被害人或是须藤”说罢“老师”指了指藤井,玻璃上反射出藤井麻木的脸,随着镜头逐渐拉远,藤井犹如置身于牢笼中。
作为一个旁观者,藤井的出离愤怒可以说是受胸中的暴戾之气所支配的,这种隐性的恶很容易在煽动过后暴露出本来的面目,而最终的结果不过是画地为牢。
凶恶的最后一句台词一结束,藤井就在那个越拉越远的镜头里成了思想的囚徒。
弥漫在后半段的微妙的气氛转化,凶恶由两个施恶者转移到走火入魔的主人公头上。
然而,他真的算凶恶的一部分么?
如果说以藤井妻子为代表的群众对罪案有一种兴奋地追求算是人本身的恶意,以之作为主题可说还算合情合理。
给主人公营造的由发型衣着等由外而内的这种变化真的合理么。
对于举着正义旗帜做自己欲望之事而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是为了大义云云此种人是最令我不爽的。
然而藤井本质并不是这种人,导演最后给他扣了一个如此大的罪名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作为一个记者,追求真相本身就包含着追逐耸人听闻的事件并以此谋利,我觉得这本身无可厚非,一个记者的使命无非是在这种情况下最终权衡出最高的平衡,真实当然也要话题性。
但在电影开头,女性死者的父亲的一段话就已经说明了导演的意图了,本身付出了一切的女儿却被舆论说的丑陋不堪,可见最开始已经可以见到记者藤井是被批驳的对象。
在调查的尾声多了一个撞死的人也是为了加诸一个恶的砝码给主角,然而这一设置就更让人感觉虚无,他的恶意已经物化为间接杀人了,这样的一个解释更加给人感觉站不住脚。
不过,结合人物形象想一想像他这样的的角色多见么?
非常多见。
对家庭不闻不问,对犯人追查到底,这不是众多警察的最经典形象么,还是优秀的警察。
他们大多有很多的情感的支线,一切都是无可奈何,最终更显得他们的高大和奉献。
同样是使命感,如何才算多呢?
虽然这点让我无法认同,不过整体正义感罪恶感使命感演变和博弈还是蛮有趣的点。
监狱的几次探视很有感觉,双方的谁占上风以及情绪变化一目了然。
中间增加的几段血腥的回忆倒显得篇幅过长而没有必要了。
第一次回溯时的时空交错很巧妙,后面的几次就更显得多余了。
这一段和开头枪击以及性侵的克制形成鲜明对比,可以从内部体会到藤井这一人物的心态由平和走向极端,视角的选取让人有共犯的感觉。
不过我还是觉得篇幅太长整体结构都不对劲了。
说起来整体还是蛮喜欢的,结局实在有点不爽,不过山田孝之忧郁的眼睛给藤井带来很大的新意啊,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平衡结局设置的面目可憎,总之面瘫也可以如此真可怕。
看电影时有三点不解:1.“先生”看上去很弱逼的样子,何德何能叫江湖好汉后藤心服口服听他摆布?
2.既然后藤这么想报复先生,都不介意多背两桩杀人案了,那入狱数年内为什么迟迟不向警方或者其他媒体告发?
3.后藤与记者多次会面谈凶案细节,狱警都有陪同记录但直到杂志社差不多要刊发了才牵动警方行动,那之前几个月的对话都不引起官方注意、说了跟没说一样吗?
查了一下真实案件,疑点1、2得到解释。
3大概要看书才行了……该案通称“茨城上申書殺人事件”,搜这个关键词就行。
下页总结全面,有凶犯照片附时间表(后藤本尊长得比较像西田敏行):http://subaru39.tripod.com/home/sagi/misizu.htmlhttp://blog.goo.ne.jp/kanayame_47/e/d88da680e4ac0abe190e6c55fe3f933b先生本名三上静男,流氓本名后藤良次。
告发的整个事件在电影中得到重现。
两人的交情比电影中给出的感觉要短浅得多,从相识到屡屡帮凶也就短短一年。
1999年秋,后藤与先生经人介绍结识,穷黑帮后藤在先生照顾下有了钱,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因而感恩戴德(还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啊……),当年11月就发生了告发的前两起案件,2000年年中是第三起的保险金杀人案。
现实中后藤被捕是因为两个案件:2000年7月30日“水户杀人事件”(茨城县警管辖),伙同小弟小野寺把另一个流氓丢到河里淹死。
2000年8月22日“宇都宫公寓死伤事件”(栎木县警管辖),伙同包括小野寺在内的三人注射毒品杀害女子一名、重伤其男友及另一女子、致另一男子轻伤,随后放火离开。
轻伤男子自行灭火。
同电影呈现的略有不同。
2000年8月30日,栎木县警逮捕后藤四人。
等保险金案发后才知道当时后藤正要去问先生拿此前保险金杀人的报酬3000万。
报酬就此没有给付。
后藤入狱后先生只探过一次监。
违约不给钱是后藤反水原因之一。
真正的导火索是先生没有按照入狱前的约定照顾好后藤的小弟藤田幸夫,藤田于2004年10月自杀,次月消息传进狱中,后藤大怒,写信给先生说“跟约好的不一样”。
2005年2-3月,后藤在狱中写申诉书踢爆未曾立案的三起杀人案,同时通过一名同新潮社记者有交情的狱友提出联系要求,3月转交信件到记者手中。
电影中被先生挑拨枪杀小弟的事件是虚构的。
理由确实差不多,但就解释不了告发延后数年的原因了。
2005年3月16日,后藤在狱中初次会见记者宫本太一(1966年、和歌山县出身)。
记者进行一系列调查,10月上旬将调查报告全部提交给茨城县警组织犯罪对策课。
2005年10月17日,后藤的律师将揭发三凶案的申诉书交给茨城县警,同日受理。
2005年10月18日,杂志《新潮45》11月号刊出报道《无人知晓的三起杀人——主谋逍遥法外!
“凶恶杀人犯”的惊愕告发》。
2007年,后藤又揭发了两件先生犯下的案子,但最终立案的还是只有保险金杀人一件。
自从《告白》之后,我也很长时间没有在熄了灯的寝室一个人窝在床上看完这部两个小时还要多的电影了,根据真实的时间改编,山田孝之主演,当然最为吸引我的还是电影当中的情节。
黑社会究竟有多恐怖,我不知道,因为毕竟作为一个守法的公民一生中能够接触到这个社会上面真实存在的组织的机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只要是自己本本分分的老老实实的过日子,我相信,黑社会这样的名词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遥远,但是黑社会却又是那样的亲近,因为稍不留神,这个来自地狱的魔爪就会悄悄的伸到你的生活,忽然从背后抓到你的胳膊。
日本的法律允许黑社会的存在,这点也不难理解。
不同的国家都有各自的特殊的状况,但是黑社会究竟恐怖在什么地方你只要看过法国的黑帮电影或者是其他的国家的黑帮电影就会发现在这部电影中描写的黑社会的暴行简直就像是小儿科,当然,电影致郁的重点并不是把人活生生的埋掉,不是把人五花大绑之后扔到河里,并不是对一个老人不停的灌酒……而是它是赤裸裸的现实。
老龄化社会,在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当然日本比中国要先迈入老龄化,而这一切的社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老人不工作,但是在死后却有丰厚的保险金,一些老人没有了子女成为一个孤独终老的人却有一些土地资源,于是就有人从中间看到了“商机”。
当人在自己本能的欲望面前就好像是变得不是人类,丧失了所有关于理智道德和情感,于是那个自称为老师的人不断地联合着须藤纯次杀人,须藤纯次从来都没有把人命放在眼里,认为世界就是这样,而那个老师则是把杀人当做是一种享乐和发泄的工具,或许在“老师”的眼中,那些人不过就是自己通往金钱之路的绊脚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自己必须要有一个清理工具,须藤纯次。
而到了后来须藤纯次入狱,为了报复“老师”,更是想让自己脱罪,他开始了告发之路,找来了杂志社的记者,正好这个记者藤井修一需要一个出口,一个发泄口。
自己有一个疯了的母亲,一个在家里面不停的伺候人的妻子,在我们正常人看来,能娶到这样的老婆真的已经算是幸运了,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却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都是为了疯掉的母亲而不停的争吵,开始的时候藤井并不愿意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但是随着事情的不断恶化,妻子终于拿出来自己手上的王牌离婚以及自己经常殴打母亲的真相的时候,藤井也才慢慢的接受了这样的现实。
藤井是一个执着的人,如果他的性格中缺少这样的一部分,那么事情的真相就不会被人知道,但是正是因为他性格中的执着,知道到了须藤纯次可能不会被判死刑,知道了须藤纯次信了教之后只要赎罪就能被宽恕的时候他发怒了,他想让“老师”须藤纯次,这些做出来伤天害理的事情的人接受自己应该有的惩罚。
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无法打开的结,现实就是这样,在自己的家庭中,母亲和妻子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随着案子的深入调查他想用自己所为的正义来缓解自己内心中的压抑情绪,但是却没有从“老师”得到自己想要的更多的被隐藏的真相,自己心中想要伸张的正义感就更加没有发挥的余地。
三个人,围绕着调查当时的案子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斗争,导演的剪辑手法和镜头的运用以及整部电影的节奏掌握的恰到好处,人性之恶通过阴暗色调的画面缓缓的流入到人的内心深处。
冲着电影中最好的那个向内拉伸的镜头,绝对是一部能够称之为好的电影。
顺便说一句,山田孝之还是那么的美。
这个片子重点描绘了房地产商人,黑道大哥,记者三个人。
黑道黑道大哥和商人明显是罪恶的,再回过头来看一遍会发现山田孝之扮演的记者也并非是真的正义感爆棚。
为了查木村委屈妻子,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愿意照顾,搞得妻离子散。
须腾背叛木村,虽然干了很多十恶不赦的坏事但也在最后将木村拖进监狱。
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没有哪个人是完全的好人,没有哪个人是完全的坏人,大概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吧
无论这个影片展现给观众的剧情支线有几条,主题内容都是什么,其内在本质的思索与探讨的点始终是在于无所依靠的老龄化问题。
男主算是片中的正的力量,然而在面对自己家里患有痴呆的母亲和日渐崩溃的妻子,他并没有正面处理,而是选择逃避,最终讲母亲送进了老人院。
比起老师那些纯粹的恶人来说,他的生活更让人觉得有种无可奈何极度压抑的感觉。
有时候,甚至还不如纯粹的做个恶人来的痛快。
山田孝之主演的又一黑暗作,虽然剧本是以真实案例为基础改编而成,片中能看到许多发散主题,但纪实手法穿插犯罪过程演绎,显得零散不自然,所以我认为整体效果欠佳。
日本电影对于“恶”的展开可谓情有独钟,例如这部《凶恶》涉及了作恶与制裁、法律与道德、家庭关系与养老制度等都是些偏沉重的问题,要拍得好确实挺高难度的。
在观影后,留下印象的就是山田君主演的藤井修一角色变化。
影片中显见的两大凶恶人物:须藤纯次,嗜血、强欲、狡诈,以残暴轻易夺取他人性命;木村孝雄,冷血、剥削、金钱至上,被称为把死亡换成金钱的炼金术师。
当以上行为都是人们共识的恶,那么有人会疑问?
藤井修一的行为该不该纳入“恶”的范畴?
首先,藤井修一是专事深挖和报道各种爆炸性内幕的杂志记者。
开场交代他在跟进一宗跟踪狂杀害风俗女的报道,本想以受害者角度唤起读者反思,因时效缺乏吸引焦点而不得不服从主编放弃跟进,一方面长期接触凶案真相的藤井略显颓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的正义与懦弱并存。
当他收到任务要前往拘留所与羁押在里面的死刑犯须藤会面,起初有点犹豫与抗拒。
面对一个血债累累的杀人犯,他不抱期望与同情,但对方却以三宗未对外界公布的命案引起他关注。
藤井冷静地盘问到须藤为何要曝光案件?
须藤表示不愿独自受惩罚,无法接受任由道貌岸然的策划者逍遥法外。
由此,藤井之所以接受,不是出于功利,更多在于判断木村此人之恶不比须藤低,他的正义之魂冉冉雄起。
然后,藤井一步步按照须藤提供的线索细心展开调查,影片在木村登场之前,凝聚了一种神秘气氛,当真相越来越逼近,观众们还可能压抑着猜测木村这个人认为到底有多恶?
那种扑朔迷离的铺垫处理得还算可以。
在各种证据相继得到印证,藤井心中的天平也渐渐向须藤倾斜,同时加深对木村的痛恨。
此时的藤井已逐渐陷入制裁的漩涡中,为何他要如此执着致恶人于死地,是对践踏道德底线的愤怒,也是对警察无能与法律无力的回馈;长期壮志未酬压抑的怨念,从黑暗中见到一丝曙光,难得真正意义上让媒体成为一把利器,掌握了这把利器之后他已心中观点确立了自己的正义尺度,有必须铲除社会毒瘤的觉悟。
他是在享受追查真相的快感?
还是享受警恶惩奸的正义感?
其实这只是一场关于“私刑”的裁决。
再是,冷漠、无情到底能不能称为一种“恶”?
木村视人命为金钱,是一种冷漠;藤井视家庭为负担,回家只顾工作,漠视妻子的重度压力,又侧面反映他对“把老年痴呆的母亲送入养老院是不孝”同样视为“恶行”。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家庭一方受伤害为止。
妻子哭着要离婚的诉苦:“我一直都自己骗自己坚持到现在,但我受不了,你不想把妈妈送到养老院,是因为不想有罪恶感?
只因这个原因就把我的人生毁了,你心里过得去吗?
”“死掉的人的灵魂关我什么事,你要照顾死去的人,还是关注还活着的人?
把你妈丢给我一个人,说什么漂亮的话,我是一个活着的人,我只想和你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到最后虽然藤井妥协了,但对家庭的伤害应该破镜难圆。
人的劣根性很难用“恶”这个词来概括,比喻冷漠无情;正如影片结尾镜头把藤井投影在羁押窗框内,被深深困着的人是过度追求理想,冷漠对待现实的藤井,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看透的。
电影从一起纵火杀人案件的凶手须藤纯次开始叙事,把【凶恶】从戏剧性的杀人事件狠狠摔入观众的视线,表面的血迹褪去之后,让人看到了活生生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凶恶】。
须藤纯次须藤纯次,黑社会头目,杀人如麻最好形容不过。
对于须藤的性格刻画,最佳莫过于圣诞节那场戏。
须藤和木村孝雄把勒死的老头扔进了焚化炉,镜头便转化到圣诞节的烤肉晚餐“温馨”场景。
木村孝雄为了表示视须藤为己出,还为他的女儿买了圣诞礼物。
孝雄从礼物“书包”里拿出四叠钱给了须藤以表心意,须藤退让几次之后拿了两叠放入自己口袋,另外两叠转交给了妻子。
的确,须藤就是一个粗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视兄弟为手足,视老婆当然远远贵于“衣服”。
他被突然涌入生命的巨额生意冲上云端,洋洋得意,最后错杀了弟兄,被木村孝雄利用完之后,面临死刑审判。
木村孝雄木村孝雄,一起起杀人案件的幕后操手。
老人+土地+死亡保险金,三合一变成了他的生财之道。
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他可以换取金钱的工具,任何友情,亲情都被他在股掌之间玩弄,甚至最终走向互相残杀。
他的存在如同撒旦,不需要舞刀弄枪,却把人性搅得天翻地覆。
他杀人时的变态可以说是丧失人性,但他仿佛又甚至人性丑恶,总能引出别人心中的恶魔。
藤井修一我们正义的主角登场 藤井修一 ,记者,因须藤的爆料而开始调查多起杀人事件,逐步走入案件中心,揭发【丑恶】幕后操手的幕后“英雄”。
但是,对于深陷案件真相的修一来说,这远非杂志上或新闻上的一片报道便可以匆匆收场。
那是八点档肥皂剧的happy ending。
对于修一而言,受害人的“死相”仿佛永远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透过监狱的玻璃窗,犯人的脸在他看来永远不值得被原谅。
当须藤写信告诉他自己被上帝感召,开始有了生存的实感,对他而言却是最大的讽刺。
为什么受害人无辜地死去,施害人还能有写首诗告诉记者,上帝让他活着赎罪?
为什么幕后操手木村孝雄可以一劳永逸地毁尸灭迹,逃过死刑,面对自己做过的一切却丝毫没有悔意?
修一为了查找真相,寻求正义,置老年痴呆的老母和神经衰弱的妻子于不顾,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这一整场正义的巡礼,难道只是一场“巡礼”,修一该如何释怀。
继续挖掘真相,然后让恬不知耻的杀人犯面临死刑?
如果我们还看不清楚,那么试着换一个线头寻找。
修一的妻子曾说过,修一为了避免有罪恶感,一直不同意把老母送入养老院居住,但却把重担扔给了自己的妻子。
如果避免【罪恶感】的方式就是把头扭开扔给别人的话,那么这换来的精神洁癖也仿佛毫无意义可言。
也许面对自己的【罪恶感】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如同这个世界的【丑恶】,再纯白的心灵也没办法遮盖。
修一无论怎样挖掘真相,受害者的死相与施害人的嘴脸都没办法抹去。
我们的“善”有几分是“伪善”,我们的“恶”又有多少的“妥协”,这是我们永远要直面的苦痛,没有办法逃离。
影片不是宣扬暴力,它远远比暴力更贴近地面。
也许每个人都有过那一刹那间的凶恶,只是环境,情况都没有逼他扩散这种凶恶。
人性的最暗面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当它被用一种冰冷的铺陈展示出来的时候,不免令我深深的战栗。
当我抛开第三方道德立场再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原来整部影片没有一个人是免罪的,人性的凶恶就像是一个环,影片中,没有人能够避过,都在以不同的面在环上行走着。
其实你自己也是暴力的一部分。
这次放弃用习惯的调侃来评价这部“凶恶”,因为它想表达的意思不能配之以嬉笑的表情。
片子到三分之一时以为是要偷偷把视点放在弱势老年人这个话题上,想到日本是个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这个内涵也不算肤浅,只是觉得有点索然,日本变态片里常用的切入点不过是再用一次罢了。
剧情到一半之时怀疑导演的思路凌乱散落,那些肆虐场面和表达恶徒人性的篇幅对主题没有帮助,真的只是冒着让片子变成“四不像”风险增加娱乐性吗?
可是我却放下手机来了些劲,多了点莫名其妙的期待。
直到看到须藤在法庭上嘬嚅地说着:我会用余下的生命弥补我的受害者,我欣然发笑,可爱的须藤啊,死亡的爱抚到底也带给了你颤栗。
山田孝之的一句“不要贪恋活着的真实感”(原话有出入,大致意思)直接让我振动声带嗤嗤笑出了声。
会错意后的幡然醒悟把我的观影体验推到了高潮。
虐杀的美妙与感受自己死亡的对比像热水澡里的冰块撕裂着入浴人的感受,杀还是被杀都触动着心弦,杀过你体验这快感,被杀你感受到恐惧。
原来杀人者最能感受生命的存在,不愿放手这美丽的质感。
只有活着的人才能体验其他生命熄没湮灭时的兴奋。
我们的帅记者啊,真是个天赋秉异的家伙,即使不曾拥有虐杀的实践也感受到捻灭生命能给他沉闷生命带来的欢欣,只是他要做食物链的更高点,他要扑杀那体验过快感的高级猎食者。
我当然无法嬉笑,因为我简直在放声大笑了,扬起的嘴角边上是不可名状之物的涌动。
不怎么看日本片,这片带着日本人特有的变态,拍的不知所然,看得人愤怒,压抑。
太悶太漫長了天啊
20140817 42" 720P
利利弗兰克演的太好,完爆山田孝之啊
一个无恶不赦的人在狱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人性 从此开始了他们的种种罪行 给老头灌酒那段让人十分难受 但整部影片也就那一处比较深刻的剧情
典型“社会派”&“偏执狂”,这种“偏执狂”如果最终不妥协的话结局会很惨吧。有几个镜头拍的很漂亮,熊猫桑从头到尾的苦逼面瘫状态,冷飕飕哒。
人的心,海底针...
老,病,死。人的悲哀。
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大晚上的看了个致郁片……
二流美剧既视感
山田孝之的前半段催眠,但这片子不弱,泷正则演技好评。案情还原的部分够狠,重要的是做出了邪气。有两条线,一是日本经济衰退时代,一种楢山节考式的消灭老年人的社会倾向再复写,另一条是山田孝之弱智母亲引发的杀戮动机,他仇恨杀老人凶手的根源在于这行为勾引了他的恶意。同类相残,出于对自己厌恶
《电影旬报》十佳第三名,又一部黄暴片,良心记者揭黑幕的老梗。亮点不是残忍暴力而是“恶”的根源,少子时代经济低迷,黑社会、房产经纪、老百姓三方合谋,把无用老人一个个提前“送终”套取保险金,才是人心之大恶;惜乎,即便良心记者,面对痴呆老母亲也无能为力,最后的背影真揪心。
全员恶人……taki酱赛高!!!>_<
原本以为会在人性的讨论上走得更远,结果只停留在了最表面。化用了很多其他电影的桥段,算是一部很好的致敬作品。导演的节奏把控力很强。
太黑暗 演员辛苦了
奇怪的是,日片里抓人的细腻感,到了这种题材剧就不见了。线条粗硬,乏善可陈。
人性的凶恶 无处不在
好冷好恶的基调~看的人拔凉拔凉地~
近来看过山田孝之出现的电影,主角也好,配角也好,他都是胡子拉碴远离偶像派那张干净小脸蛋儿的路线很远了。以杀人行凶而取乐,心理上太无法接受,所以看片过程非常不适。最后母亲还是被送去养老院,本质上讲此片中皆恶人。
剧情不吸引人头脑简单的黑老大被富商玩弄杀害多人,还引诱处理自己的小弟,出事了两手一拍不管。心有不甘的黑老大找到记者要爆料,记者有些生气,使劲探索真相,要把背后的富商绳之以法,最后法院只盼无期。记者探监富商,后者说你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为了内心的杀戮,你已不是最开始的你。这是什么歪理邪说,这就是为了正义而奋不顾身,克服困难、寻找真相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