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于弗吉尼亚的校园枪击案刚刚被证实为一个23岁的韩国人所为,相信这让很多中国人都松了一口气,但和当日的“9·11”一样,竟然也有不少人幸灾乐祸,这很令我吃惊。
如果凶手真是中国人(事件爆发后一度有传闻说凶手来自上海同济大学),那么随后将引发的负面连锁反应,想必连奥组委都会胆战心惊,但杀戮者不是中国人,我们就有权利旁观取笑?
美国的霸权(包括其文化、经济的优越感)令其成为众矢之的,早已成为积重难返的事实,然而部分中国人总是在这种特殊时刻表现出落井下石的功利态度,也同样令人感到无比遗憾。
在这样一种复杂心境下看《丑闻笔记》这部电影,感觉实在是怪怪的,如同你将赤身平躺在地,胸口压着巨大黑石,而高高举起的铁锤,却迟迟不肯落下。
《丑闻笔记》所描绘的人性阴暗面成份相当复杂,它既让人感到孤独者内在的巨大激情,同时又告诫你,那很可能是极端危险和有害的,这一点主要由朱迪·丹奇扮演的女同性恋者诠释。
朱迪·丹奇出神入化的演技令其塑造的角色看上去如同一个恶魔,虽然看上去她只不过是做了符合她内心逻辑的事情,貌似可以获得同情,但当我们坚持看到影片的结尾(影片巨大的阴暗确实曾令某人企图中途退场),这种同情便会荡然无存。
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则富有更具魅力的不同层次,完全不亚于朱迪·丹奇。
英国演员的扎实功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抛开影片令人不快和耸人听闻的主题不谈,《丑闻笔记》在人物关系处理上那种不断变动、永无宁日的做法也同样令人不安和赞叹不已。
剧本来自英国记者卓依·海勒的同名小说(该小说2003年小说曾入围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的决选名单),有力的台词如同砖块掷地有声,尤其朱迪·丹奇狡黠刻薄的内心独白部分。
从故事结构分析,影片属于典型的“1+1=3”格局,既完全可独立成篇的凯特·布兰切特不伦之恋部分和朱迪·丹奇同性恋阴谋家部分叠加,形成了另一个节奏更紧凑、戏剧张力更丰富的“第三故事”,这种叙事技巧,同样值得借鉴和学习。
——电影,是人类最黑的黑皮书?
以今日论,貌似确实如此。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me
关于角色我是在读完小说后不久看的电影,虽然之前已经知道电影版的主演是谁了,但是在看文字的时候却一点也联想不上凯特和朱迪。
而在看完电影后,我也觉得他们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希芭和芭芭拉。
凯特很美,但缺少了希芭那种爱幻想不切实际的特质和略带神经质单纯气息。
凯特在电影里给我的感觉是理智克制的,没有书里傻乎乎的劲儿,更谈不上天真浪漫——我想这是希芭这个人物很重要的性格要素。
不过我觉得这不能怪凯特没有演好,相反我觉得她尽了最大努力来诠释这一连她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的角色。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就道德来说它是我拍过得最困难的影片之一,这个故事让我震惊,在道德方面我是个非常保守的人,我必须思考希芭为什么这么做。
”但我认为她不能算十分清楚。
我认为是由于凯特自身的阅历和性格使她不能充分认同角色,虽然她凭此片获提名,但我认为她没有演出真正的希芭,当然是就小说而言。
另一位重要角色芭芭拉由朱迪饰演。
不得不说导演是花了心思来塑造这一角色的,而朱迪的实力也不容质疑。
但是就与原著相比,芭芭拉多了几分凶恶,少了几分自怜自艾。
芭芭拉说到底还是一个孤独清高的老处女,而电影里的芭芭拉成了使人寒颤心理变态的怪老太。
这点变动应该算是导演的改编,可以从结尾看出来。
但是不得不说我还是觉得小说里的芭芭拉这个人物更有回味。
对待弱者,强者该有怎样的姿态这个感慨是在看小说的时候一直想到的问题。
是应该假装和弱者一样的境地,貌似平等的为他们打抱不平?
还是实实在在站在强者应该站到的位置,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显然,强者们永远都不会理解那些弱者身处的境地,他们只能想象着弱者的悲痛。
比如那些出席慈善晚宴衣着华丽的名人在台下为了失学孩子而流泪,比如希芭说自己懂寂寞,试着抱怨自己看似光鲜实则不幸的另一面,比如明星最爱说的就是其实明星不好当。
比如希芭向芭芭拉诉说着有孩子烦恼。
弱者们也许最反感的就是这种貌似平易近人实则高高在上的姿态。
关于寂寞没有人比芭芭拉更理解寂寞的含义。
小说里有一长段她关于孤独的描述十分精彩。
“像希芭这种人认为自己懂得寂寞的滋味,她们所了解的寂寞就是回想起一九七五年与某位男友分手后,忍受的那一整个月的煎熬,直到再交上另一位新的男友。
……但是对于长夜漫漫、点点滴滴、永无止境的无边孤寂,他们一无所知。
他们不会懂得计划整個周末只能围绕去自助洗衣店洗衣这件事的感觉;……或是让图书馆的管理員的对着妳笑着說:“噢老天,你读书读得真快!
”只因为你借了七本书回家,把它们从头读到尾,一周后就拿去还书了。
……无论我坐在公园长椅上、地铁火车上,或教室椅子上,都会感觉腹中累积了一股像石头一样庞大的爱意,从未使用过而且漫无目的,直到我深信自己就要哭倒在地上,双手拍打着自己。
”反感时下某些年轻人无病呻吟,不是一天到晚说没有人了解你就是自言自语式的玩颓废。
我承认我跟不上时代了,也很刻薄。
但是实在是受不了那些虚无缥缈的词语乱飞,那些使用它们的人有几个能真正解。
关于电影结尾的改动也许是对由文字改编的电影有偏见,我总是觉得原著的结尾更有力量,小说的最后希芭替代那只叫波波的老猫成了芭芭拉的宠物。
而电影的结尾是希芭回归家庭,芭芭拉寻找下一个猎物。
小说给人你思考和回味更多,电影的结尾悬疑感更强。
小说看完,可以说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的另类升华,而电影的结局则给人一个心理变态的老女人的连环作案寻找下一个目标的感觉(原谅我措辞不当)。。。
甚至有种好莱坞式惊悚片的意味。
好吧,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的,只不过不是我所期待看到的。
杂七杂八说了几点,也没什么条理,都是看片和看书过程一点小小的感悟,算不上影评和书评。
权当自己抒发下感慨吧。
开始纳闷电影何以让我们如此着迷。
后来,我想,也许是因为总是能从里面拼凑出完整的自己。
貌似单纯的,伤痕累累的,对生活全力以赴的,甚至是病态的自己。
也或者是为了窥视生活的真谛。
许多不能实现的理想,许多不能付诸实际的愿望,都在屏幕里一一盛开了。
扮演各种角色。
而后,我们微笑,或者叹息。
慢慢对生活充满希望,又或者,像看完丑闻笔记一样,开始抵触陌生人突如其来的热情,以带色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
故事自始自终都表露出了极为颓废的色调。
问题学校,问题学生,寡言而又疲惫的教师们。
它以一个老妇人的絮叨做为开场。
她是个历史教师。
她每天写日记,她以当天发生的故事决定给日记贴上几颗星星。
她终身未嫁。
她像广大孤独终老的人一样,有只当作寄托的猫。
后来,我们知道了,她还是个同性恋。
她叫芭芭拉。
有一天,芭芭拉所在的学校里来了位女教师,美丽高贵而又温文尔雅的希芭。
她的到来,无疑为这所学校增添了许多色彩。
顽劣的学生们不停捉弄着新教师,并对她美丽的外表指手画脚。
芭芭拉与希芭的友情开始于芭芭拉善意的解围。
后来,她们开始了貌似能够地久天长的友谊,直至芭芭拉发觉希芭与十五岁的学生有染。
芭芭拉让人质疑的正义感落下了败风,她替希芭隐瞒了这场出轨,并要求希芭与十五岁的史帝文断绝关系。
接着,芭芭拉开始展示了异于常人的对友情的渴望,更频繁地越希芭,甚至更多时间到希芭家里去。
厌恶地看着希芭患了唐氏症的儿子,以及性格怪癖的女儿,还有她年长的老公。
而后我惊讶于希芭美丽的外表里住着负责任的母亲,开始找理由接受她的出轨:这一切,不过是她得以喘息的娱乐罢了。
后来,我们感叹人的力量太渺小。
根本无法与罪恶抗衡。
十五岁的男孩处心积虑地编织了谎话以接近他的女教师。
这是整个影片使我感慨万分的情节之一。
十五岁,已经会得如何让女教师落入圈套,怎么好算青春年少呢。
真枉费了头顶上教我们青春的蓝蓝的天。
而善良的希芭貌似无谓地接受了这不伦之恋,只是为了满足被爱的心理。
芭芭拉最终利用流言揭发了希芭。
一切只因为希芭在猫的葬礼与儿子第一次话剧的演出里,作为母亲的她选择了后者。
芭芭拉在花园里埋葬了她的猫,以及希芭在圣诞节时送她的昂贵的相框。
然后,这个老妇人,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滑过几滴眼泪。
她顽固地认为希芭背叛了她们的友情——如果这样的感情还可以称之为友情的话。
她始终没有家,她的家人是只发不出声音的猫,她不明白做为母亲,孩子对她而言,一定是最重要的。
记者围满了学校,教师们交头接耳。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好戏上场。
少年的母亲找上门,狠狠地拉扯着希芭的头发,问她怎么忍心毒害十五岁的少年。
希芭的孩子们在楼梯顶上看着母亲被狼狈地被打倒在地上。
而希芭此刻都还没有察觉出来,出卖了她的人正是芭芭拉,甚至将芭芭拉的家当做避难所。
她疲惫地在大床上沉睡。
芭芭拉贪婪的手指从她光洁的小腿上划过,不为人知地满足着自己同样不为人知的情感。
生活依然继续。
直到希芭无意间在废纸笼里找到芭芭拉尚且留着星星的一页日记。
封存了所有希望与微笑。
为什么直到现在,她还不明白我们需要的,并不是避难所,而只是得以让自己有喘息机会的生活方式呢?
最终,她绝望地回到了自己的家。
故事最终以希芭被判刑十个月当做结尾。
而芭芭拉在曾经与希芭一起观看日落的山上遇见另一个女人。
开始了新的生活。
每天都有人在渴望被爱,渴望被倾听。
这真是个病态当道的世界。
因为想看两个女人飙戏而看《五月十二月》,之前不知整个事件,电影像挤牙膏一样呈现,让我一直在猜发生过什么,所以感觉挺有意思的,接着看这部像看前传,又或者Gracci嘴里所说的“是你勾引我的”版本。
虽然基于同一事件改编,但是很不一样。
这部让我不适的点:1、洗白违反师德、公序的教师。
大魔王很美,吸引到青春期满脑是精的男生并不奇怪,但是她在这段关系处于被动状态,男生满嘴粗言秽语是很真实,但是个头跟女人差不多,年龄比原型大了两岁,心机还比活多十九年的女人多,又漂亮,这些都显得她很无辜。
五月十二月出现过男生当年的照片,就是瘦瘦小小的,跟原型差不多(当然我也不太同情男生,回想中学都知道他们什么货色,五月反而洗白男生,虽然他出轨了但是依然很单纯,原型在女人坐牢期间有勾搭他人,而且后来还是离婚了,我猜因为当时女人挺有钱,姿色也还在,所以愿意结婚)2、老男人丈夫的设置。
女人的婚姻也是始于不伦,老男人开朗,富有,包容,不为被戴绿帽发火,负责任地照顾病孩,坦荡地承认自己爱年轻人,但是又有底线不碰未成年,所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女人。
事实上对未成年下手的男人数不胜数。
另一部里前夫说的话只是补充几句背景,没怎么给他卖惨,真惨的孩子们拍得多些。
3、老教师的性向。
个人觉得,艳羡、孤独已经能导向她做出要占有、毁灭女人的行为,不需要再渲染她是个古怪的同性恋老处女,最后的猎艳更像是男人行为,小报肯定有报道她俩是朋友,没必要撒谎跟她不熟。
评论区很多人抖惊呼老处女可怕,可是我跟好些认识的人只看过男人当街露阴。
有评论说原著没有说她是同性恋,再看导演是个老男人,更觉得男臭味更重了。
当然可以反驳我少概率也可以搬上荧幕,但是老男人这么拍其心可诛。
Cate Blanchett,真喜欢真喜欢真喜欢……看来恋母情结是严重的。
其实剧本很一般,可信度有点差,但是演员很好。
老太太说的那句话很深刻,大意是什么才是孤独和寂寞。
说那些家庭美满生活幸福的人常常一个人独处一个晚上或者偶尔受了点挫就小资兮兮的顾盼自怜好像全世界就数他(她)最不开心最受伤全世界都在happy唯独把他(她)落下了……其实这算个p。
真正的孤独和寂寞是一个人日复一日的独自等待,坐在街角把交通员挥动的手臂都看出慢慢看出节奏……人是最耐不住寂寞的。
这部电影探讨的无非如下命题:关于情欲,关于克制,关于情感及性的压抑,关于信任与背叛。。。
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
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郁闷的恐怕就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就是不可以为所欲为,就是情感与理智的较量和矛盾。
希芭是个好女人。
漂亮,天真,善良,当然,也很有责任心;可是她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没能在年轻帅气的学生面前克制住自己被压抑多年的情感,并且,最可悲的是,信任了一个不该信任的人。
我们可以想象,希芭出身良好,受过非常好的教育。
曾经的她,年轻,漂亮,不乏追求者。
这样的女孩,心里所向往的一定是丰富多彩,浪漫美妙的生活。
而我们的希芭却不得日复一日看着苍老的丈夫,照顾智障的孩子。
年轻学生的挑逗,让她死气沉沉的心重新激荡起青春的活力,点燃久违的激情。
这很正常。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
太动荡的时候渴望平静的生活,可是真正平静了又总想寻找刺激。
这是身为人的悖谬。
希芭的内心变化很正常;她错就错在把她的感受付诸了行动。
她没能克制住自己。
每个人内心,会偶尔有种要做个坏人的冲动,可是绝大多数人也只是想想而已。
勇敢的希芭付诸了行动。
也许那种感觉很美妙,可是比起事后的惶恐和忐忑,我们不得不说,这种美妙的代价太大了(这是我看了数部婚外情电影得出的结论)。
可怜的希芭,虽然窘境是她和男孩都要面对的,男孩却说:“我什么也帮不了你。
”我想做为女人,那一刻是很无助的,不管怎么说,那还只是一个孩子。
在这里,我想最令希芭伤心的并非是自己犯了大错,导致自己要坐牢,并且失去了家庭;最大的伤害可能还是芭芭拉的伪善和背叛。
我们看到她的事情被揭发,她还是相对镇静的;而当她看了芭芭拉的日记后,完全疯狂,竭斯底里。
她无法想象,一个自己视为知己的人为何如此的丑恶和狠毒?
希芭的人生从此偏离了常轨;她不得不承受内心痛苦和社会舆论的双重煎熬。
是人孰能无过?只是有些错误真的很难承受。
所以,不能说做人一定要小心翼翼,但该克制的还是要克制,该避免的还是要避免。
希芭不得不在监狱里痛苦10个月,而后面对残破的人生。
而芭芭拉已经物色了下一个目标。
理查德也许转校读书,很快交上新女友,年轻朝气,把曾经另他深深迷恋的女教师抛在脑后。
学校里秩序照旧,同事们偶尔把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伤痛却留着希芭的心上,无法抹去。
这则故事并不是关于一个熟女对少年的性狂热,也不是关于一个隐藏多年的老年Les对年轻女人不可思议的占有欲,电影改编突出这些方面的结果,是将小说完全轻薄、时髦化了。
2006年底的英国电影《丑闻笔记》,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是位伦敦的年轻专栏女作家Zoe Heller。
小说到电影这部小说并不是某类沉重深刻如《追忆逝水年华》般经典化的作品,具备时尚读本一切轻松愉快地特点。
但作者写作严谨,作品品貌端正,聪明又动人。
坦白说,较宇宙之外的广袤,人心同样辽远宽阔的无边无际,艺术作品往往牵领住这些情愫的一点皮毛便足以让人心领神会了。
扼腕叹息也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刺激之下。
小说《丑闻笔记》的好处就在这里。
很快在两天读完之后,我会忍不住想,为什么它比同一年翻译过来的《微物之神》好看?
如果我觉得《微物之神》太“熟悉”、“雷同”,《丑闻笔记》从题材到写法难道更不是老套得一无往复?
结论也许很简单,因为《微物之神》在写、与展示“形式”,而《丑闻笔记》在写人物,所以它更动人,也更直指人心。
如果大部分观看者都和我一样先看了电影,会同样“误会”,并且忽略掉太多小说作者着力表达的东西。
其实电影《丑闻笔记》初看时,虽然落套,但仍有着一切英国小成本电影的可亲之处:相对保守、相对幽默、相对朴素、相对悲剧……就是那些相对于好莱坞使劲过大的跋扈作风以外的轻松。
但看完小说后,发觉落套都在电影对故事的选取上。
电影改编看中了小说故事的两个可资吸引眼球的老套卖点,“师生恋”(女老师对男学生)vs“同性恋”(年長的女性对年轻女人),这两点每一个后面都可以写出一排异色电影的名字。
一看便知,电影故事突出的“欲望”。
故事的伦理在这个法则之内打转。
对此,电影在镜头上对小说做了许多强调和改写。
比如,女教师希巴与康纳利第一次单独约会,小说中并没有让二人发生性关系,电影则迅速让二人在草地上露宿;小说中直到希巴自己坦诚,芭芭拉并没有直面她的不伦之恋。
而电影则让芭芭拉干脆刺激地偷窥到希巴和康纳利的激烈性爱场面;电影中康纳利对希巴的挑逗会让小说作者有些惊讶,他直接说:老师,你“技术”怎么样?
——虽然,这部电影毕竟不是一部《本能》般以性感为卖点的影片,但欲望法则还是贯穿始终。
为达到这一目的,电影对小说线索上进行了最重大也在我看来,有点可气且可笑的一个改写,将第一人称叙述者芭芭拉改写为一个女同性恋者。
电影并没有直写这一点。
但种种暗示包括结尾的突出,让芭芭拉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性狩猎者。
电影将这个形象曲解了。
芭芭拉是同性恋者吗?
显然,导演不能理解芭芭拉对希巴的兴趣。
那些心计与跳动的情感,那与之为伍的若渴情节。
这些所有让女性读者非常熟悉、理解的情绪,导演似乎只在欲望中的男女身上才看到过,便也仅能在这样的逻辑中安排二者关系。
于是,便生产出同性恋情这样的解释途径。
小说中的芭芭拉是个性格复杂的角色。
作者主要借她呈现的是孤独与冷漠的人际关系。
芭芭拉出生于工人阶层家庭,与父母交恶,唯一的妹妹是个宗教狂。
她理智、清醒而严苛、冷峻,在长年独居的生活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而由之而来是在她自己的生活阶层中,毫无可交往的对象。
这又反过来形成了她孤僻而愤世嫉俗的个性。
在遇到希巴前,芭芭拉以这种面目对着周围那些麻木的教师和学生。
在这所教育上不起私立学校的,普通工人阶级子女的公立中学里,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在混日子,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将来“至多”作商贩等服务行业,将眼下所学的莎士比亚扔在脑后。
他们的父母都是工人,粗鲁而暴躁——小说在很多地方强调这种“阶级”问题,暗示芭芭拉既是出身这些人中的一员,又看不起他们身上的劣性。
她拒绝参加教改等校方的虚伪活动,厌恶同行的粗鄙和无知——直到希巴出现。
“在此之前,我从没认识过一个上层阶级的人,希巴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这阶级的人。
”小说中不断强调这一点。
希巴来自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这一方面突出了希巴可以与芭芭拉做朋友的原因,在学养背景下,她们可以交流;另外,她来自另一个阶级。
芭芭拉渴望和她交朋友,因为她与众不同,并且高贵而神秘。
与整个芭芭拉生存的环境截然不同。
所以对她的家庭邀请,芭芭拉暗地兴奋不已。
不仅因为希巴的可爱,也更因为她出身带来的优越属性,芭芭拉对此是不无好奇的。
而电影将这个情节完完全全的狭隘化,呈现为单一的、出于性欲的占有心态。
在这里,电影挪用改写了小说的一个情节:“芭芭拉的精心梳妆打扮”。
如果观看者都阅读了小说,就不会发出“芭芭拉是同性恋者吗?
”这样的疑问了,因为小说中芭芭拉的精心准备是为赴一个男人的约会。
芭芭拉对希巴的背叛也更可解,因为同为女人的失望与嫉妒。
而电影将之挪用到芭芭拉赴希巴之约上。
——在我看来,这种改写可笑之处,不仅在于导演对女性情感一厢情愿似的的误解强加,更对芭芭拉这个形象没能理解、体认,且没有或拒绝同情,以同理心注视、处理这个角色——这个形象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扁平化的“孤独老处女怪物”,怪异而变态。
只能说导演也许有意曲解,或无法体认,独身女性在某种独处情境下的心态。
那样的寂寥不仅指向性,也指向一切遍在的情感本身,比如朋友,比如家人。
欲望法则与男性思路也在这种男性中心的思路下,小说中风格恐怖的结尾“两颗绝望的心”的无奈捆绑,被改写成影片中出轨女人的“回归”忏悔;在“认清”芭芭拉“丑恶”嘴脸之下的希巴,与芭芭拉彻底断绝关系,回到了善良的老丈夫身边。
——一个更符合“社会主流”的思路。
在自由改编的理解基础上,我可以认同一切对原著的电影改写。
只是这次“如此巧妙”——所有细微的、重大的改编,都恰到好处的服务于一种男性思维与表达。
这个男性思路,让一切复杂的情感服务于浅表的欲望表达,于是电影更好卖、“好懂”了,却也轻薄了。
小说中许多可兹表现的地方都抹去不表。
比如,芭芭拉曾在希巴事发后暗自替希巴叫屈,她指出英国五十几岁的王储娶十九岁的小姑娘时举国欢庆,而希巴的事情就如此令人嫌恶,这样公平吗?
五十几岁和四十岁,十九岁和十六岁真的差距那么多吗?
抹去不能表的还有希巴的单纯和细微体会,“他的身体是一个新玩具,大人对身体满不在乎的态度,他还没学会。
”以及希巴独自承担的勇气。
电影《丑闻笔记》自然是成立的,就影片呈现看,也是一种成功地改写。
但若就小说希望呈现的人与人之间复杂情绪的意图来看,这个改编带有有意误读和单一化、商品化的倾向。
补充:关于《丑闻笔记》中女主角名字Sheba(希巴),作者选择的由来: 示巴女王(Makeda, Queen of Sheba)是公元前非洲东部埃塞俄比亚的女王。
她在非洲的势力,最强的时候覆盖整个东非。
根据《旧约圣经》列王纪上第10章、《古兰经》和其它历史资料的记载,她因为仰慕当时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才华与智能,不惜纾尊降贵,前往以色列向所罗门提亲。
而所罗门王也因此与她犯了奸淫罪(因为他已有妻室),而被上帝所遗弃,并展开了以色列王国衰落的序幕。
示巴女王被以色列人逐回埃塞俄比亚之时,据说已怀有所罗门王的骨肉。
而埃塞俄比亚当地的语言亦与古希伯来语出奇地近似。
此外,存放于耶路撒冷圣殿的约柜在罗马帝国军队屠城之后神秘失踪,据闻就是当年所罗门王在埃塞俄比亚的遗裔把约柜秘密从耶路撒冷运到埃塞俄比亚收藏。
这些片断的正史、野史,都或多或少证实了示巴女王当年和所罗门王的关系非比寻常。
亦有人凭着《雅歌》第一章第5节的一句,而认为《雅歌》是所罗门王与示巴女王之间的情话。
2007年5月11日 于 北京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不止一次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同样是孤独,同样是不顾一切的拼命想攫取一点温暖和陪伴。
不同是,松子简直饥不择食,任何人愿意把一点点的好意丢给她,她就能舍出命去给予。
毕竟是年轻血热,可以爱得不顾头不顾尾,姿态难看也不打紧,都可以被青春热情一笔冲淡。
这边厢的英国老女人毕竟是老了,有时间附加的耐心,有身份和格调,从而能够做到自矜和骄傲。
这东西很重要,有这东西,人就至少还希望保持一点矜持,不至于撕破脸皮,哪怕是再赤裸裸的欲望上也要裹上一层画皮。
没看原著小说,不知道书里有没有写这个老女人是怎么走到老年,也不知道她年轻时是什么样子。
也许也曾经炽热地爱过,失望过,终于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对于欣赏之人的感情上的获取更像是对猎物的设局,像一只老谋深算的蜘蛛,精心算计,不紧不慢地布下每一步,仿佛无懈可击。
但她还是低估了时间和虚空双重加力,可以把一个人的精神摧毁成什么样子,一点点蜘丝马迹的友爱示意都被放大成白日的美梦,而且她品味也忒不坏,没法将就蠢笨的人,但聪明人的问题恰又在这里:你没办法愚弄她太久,她们总会发现的。
于是不意外她的两次(电影里暗示了在希芭之前也有过一次“特别的友谊”)都是失败收场,没关系,总还有下一个,再下一个天真的迷人的小东西,再次撞进她的网里来。
其实孤独是挺好的东西,坏的只是不甘于孤独,搅合上欲望和控制,经历多年发酵之后,就成了闻一多写的那一潭死水:远看去仿佛翡翠的绿,珍珠的白,靠近了都是腐朽的恶臭。
原来真是如此恐怖的,之前却不肯相信似的。
很美,希芭。
有味道。
虽然觉得自己承担不起那道德的谴责,但是更可怕的却是记日记的老处女。
我好怕自己变成那个样子。
但是心理真是扭曲的。
日记是个可怕的东西,记录一切罪恶。
过于纠结那层膜,让人苦恼。
父母是多么难以面对。
凯特布兰切特的影片过去零零星星也没有少看,但也是囫囵吞枣了,真正意义的应该是这部影片,从这部影片开始重新审视这名澳洲女演员,现在看来,魔戒中的精灵女王的翩眇,也仅仅是她的小试牛刀了。
这部影片中凯特演技爆棚,是不是我喜欢的女星太多了?
当初忽略了她?
朱迪·丹奇,过去也是零零碎碎的看过她很多影片,在这部影片里她奉献了影后级的表演了。
007里面的M,尽管处境不多,但高超的演技,足以证明她绝不是一名普通演员 影片涉及到了禁忌,所以未必会赢得奥斯卡那些评委的青睐。
其实就是表现的是二个不同生活境况的二个孤独的女人的故事,影片讲的是人类最为可怕的情感--孤独,而不能因为故事本事不伦之恋那么简单。
影片中芭芭拉(朱迪·丹奇)对宠物猫的眷恋,这种孤独尤为明显,有些人认为芭芭拉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女人,哈特(凯特布兰切特)之前或者之后,似乎她都在控制自己喜爱的女人,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所以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很大,而芭芭拉也是孤独感使然。
人类最为可怕的情感莫过于孤独了,这种情感会在各种类型电影中体现出来,比如《心慌方》中,当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孤独感会异常强烈,是那种极端的孤独感。
人生的另一个我要爱的女人,至今还在地外某个星球上等着我,可我就是找不到她的坐标,我没有办法星际穿越!
这种孤独感也异常强烈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关于一些短暂 关于一些回忆 关于一些夏日的痛虽然不是在夏季“无论发生什么 夏日终属于你”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偶然在b看到这个片子的切片,两位演得实在很美妙,带着大鹅特有的冷咧,不过大鹅这么崆峒的地方能出这类片子也是很有意思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这段感情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假期是美好的,但是也会有结束的那天
看得我死了
你会永远记住我吗?闭上眼睛,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那个夏天会是永远属于你的。
喜欢看克制的“爱”,但下次请多一点糖
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