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于是,信徒们开始避恶向善可是不管做多少好事,该死去的还是死去,无常的东西还是无常的很颜渊成圣成贤,却因贫困早死......盗跖恶事做尽,却长寿得善终......苍天无眼,命运不公因而,人不再信佛。
佛很悲伤。
【了因】当和尚之前,他完全相信佛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可是无辜的小翠,无辜的小鸟纷纷惨死,恶人孙果逃脱.......谁替死者买单?!
佛,佛说的真的是对的吗?
七天七夜之后才发现佛说的没错,只是因果非一人有人种了因,就得有人承受果可怕,荒谬,为什么恶人行恶,要善人承担!!
我佛不慈悲!
于是,脱下袈裟,游戏人间。
【十年后·李凤仪】日本兵杀人种下罪因好警察李凤仪就要死此番赎罪凭什么?!
佛说:这就是因果谁也逃不掉无奈,了因尽力搭救却也洗脱不了其罪业李凤仪卒【看破】心爱的人被杀了因 嗔痴 并发“孙果,我要杀了你”以暴制暴佛前 幡然醒悟放下屠刀凤仪因果如此个人无法力挽狂澜这就是 法若杀人种孽因必有人死所以(装逼这么久终于要结束)唯有放弃种因才不会有恶果世界才能和平。。。。。。。。。。。。。。。。。。
这就是电影要表达的东西,下面简单分析。
银河映像的这些牛逼编剧们的确很有深度,算是“看透”了佛的因果报应。
所谓“看透”,是指其能够自圆其说,针对现实中好人早死,坏人长寿的现象,用“昨日因结成今日果”解释的很透彻。
可以说比较令人信服。
影片最后还强调或者说呼吁大家,放下心中恶念,没了恶念,不会种下恶因,自然不会再有恶果。
说白了,就像那句歌词唱的“只要人人都现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丽的人间”。
但是,总归要回到但是,就像从理想回到现实。
从个体角度考虑,人都有趋利避害性,人本质是自私的贪婪的。
那么,如果为恶,可以为我现在(此生此世)带来利益,就像盗跖一样,作恶多端却得以终享天年。
我干嘛去压抑自己,奉献自己,让自己受苦,最终让别人的来世享福。
在“作恶活得好,行善死得早”中进行二选一,想必所有人(除了极少数理想主义坚守者)都会选择前者。
因此,《大块头》电影的意识形态呼吁是停留在如“大同社会”“实现共产主义”一类的理想状态中的。
这类的号召,还不如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针对某个人来的更直接,更有效。
当然,现实世界作为茫然的个体,是看不清如此繁杂的因果的,电影中的全知视角也只能存在与电影中。
个人是巨大螺旋中的一环,如同盲人摸象,根本看不清整体。
于是,人不会真正去关注前世来世。
以佛为例,宗教意识形态的构建需要去强调个人的利益关系。
强调“行善会使自己活得更久”这样被无数事实(如颜渊)推翻过的理念,远比简单呼吁“不要人杀人”的大同观更有效!
当人面对直接的关乎切身利益时,才会更加有阵痛感。
—————————— ——{+——最后,关于宿命。
如果我们哪天发现自己如“李凤仪”一样“马上就要死了”。
而且,这就是“你的命”,无法更改。
这种宿命的不可抗拒会让人崩溃。
存不存在“宿命”,无关重要,这只是人们解释这一现象而给出的词汇。
银河映像喜欢用“宿命”的方式了结某人。
意外,巧合,这种东西来了抗拒不了。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李凤仪那样,去做些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
看了几篇评论,说李凤仪死的果是因为前世日本兵的因。
我很不赞成这种观点。
在影片中大只佬说过:不是前世今生。
那个日本兵不是李凤仪。
李凤仪不是那个日本兵。
只是日本兵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那个日本造的恶因,后面的人必然会有恶果.而还这个的恶果的人可能是下世的自己.可能是张三.也可能是任何一个人.但是在影片中是倒霉的李凤仪.他来偿还哪个日本兵的因.影片中那个拣瓶子的老太太的那段戏就是在讲这个道理,瓶子就是因果,乱丢瓶子的人是造因的人,而拣瓶子的老太太就是来还果的人.就是是同一个因果不是同一个人.这可能就是大只佬想不通,不当和尚的原因.别人的恶因为什么其他人来偿还恶果,我做的因不一定是我来偿还果.那我为什么还做善事,做恶也报应不到我的头上.结恶因必得恶果,日本兵,虐狗的小孩,被打死的师弟都是这个道理.但是又有几个人看出结善因必得善果的道理?
那个印度阿三师兄救过一只要死的甲虫,这个就是善因.而那个女人不知任何原因也要帮那个印度阿三这个就是善果.这段剧情大只佬说那两个人会死,是大只佬错了,那只甲虫没有死,印度阿三救了她一命只是没有救下左臂.所以今生她救了印度阿三一命,还了左臂.影片中甲虫是在水中被救,而她是在洗手间救的印度阿三,因果报应.文师傅(就是那个老和尚)问大只佬:是你救了李凤仪吗?
大只佬回答:是她的善良救了自己.同样可以理解为因为善因所结的善果再说说那个瓶子,老太太拣到了它就是一个因果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个因果的开始.两个大只佬同样能看到因果,只是解决的方法不同,就出现了两个结果,也同时代表了两个开始,一个是恶因一个是善因,两个方法都可以使一个因果结束,但是之后的因果呢?
就会出现不同的结局了."佛只看重因"就是这个意思了.影片结尾李凤仪说:希望以后不会再有人杀人 没有人结恶因自然就没有恶果.大只佬变瘦,并且没有杀孙果他用善的方法结束了一段因果.如果世人都用原谅的方法去结束恶果那就不会出现恶因了.最后只拿走公安的一只烟,并不是像之前那样拿走整盒,还不明白什么意思,难道是大善小恶,行大善者不避拘泥于形式?
吃肉也是因果的一种结束,不明白
因果的随机性在于你种了善因,却应在别人身上,你种了恶因,也是应在别人身上。
我一开始也接受不了,这也是了因脱了僧袍去都市的原因。
这是不是很邪恶?
非也!!
因为这样,才能让人们去止恶,止自己也止别人的恶,而不是单纯的约束自己不作恶,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所有人不作恶的境界,了因最后悟到了,这也是他穿起僧袍的原因,最后一段华仔太尼玛潇洒了啊啊啊啊,是不是?
说一个地方,红衣女为什么帮助了印度人还要断臂呢?
师兄救了甲虫,这是善因,善果应在印度人身上,却让红衣女来还,所以她救了印度人;师兄弄断了甲虫的左前肢,这是恶因,恶果应在了红衣女身上,还是让红衣女来还,所以她被打断了左臂。
我觉得这才是合理的解释。
比如小鸟为什么会被了因打死,因为孙果杀死了小翠,这是恶因,恶果却由那只小鸟承担,所以它死了。
比如小男孩打死了狗,这是恶因,恶果却应在了警犬身上,所以警犬被李凤仪误杀。
其中一段讲的是一个阿婆,她要表达的是,别人扔了瓶子,这是因,但果却要阿婆承担,果就是阿婆把瓶子捡起来—清走垃圾。
李凤仪的前世非是日本军官,只是军官杀了人,砍了别人脑袋,这个恶因造成的恶果却需李凤仪来承担,所以最后李凤仪被孙果杀了,还被割下了脑袋,妈妈的,那个人头吓了我一跳,你们有不有?
了因没有杀孙果,其实是止恶!
你想啊,如果了因杀了孙果,这种的就是恶因了,恶果却会应在他人身上,从而因果循环,不能断绝。
里面的剧情因果关系基本上说完了,说明一下,剧中出现了2个了因,我认为是了因的心魔,因为了因听说孙果杀了李凤仪,在这种催化作用下,又想起来了小翠的死,心魔自然就产生了,这个心魔就是杀了孙果的了因,心魔是以杀止杀,谁做了恶就杀谁,有一段说的很明白,大意是“鸟儿该死,小翠该死,孙果该死,李凤仪该死”。
有一点可以证明,2个了因对打的时候,受伤的部位都相同,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的故意安排。
还有一点,很多人觉得李凤仪的前世就是日本军官,其中一条依据是了因的文师傅说李凤仪前世做了很多孽,今世要还债。
我觉得哈,文师傅的境界没有了因高,没有看明白。
这又有一条可以证明,文、武两师傅去都市找了因,文师傅说‘了因你帮了李凤仪2次,所以李凤仪才没死’,了因的回答却是‘其实是李凤仪的善意帮了她自己’,文师傅略一沉思,也觉得是这么回事儿。
至于了因说的“万般不留下,只有业随身”,我觉得‘身’不单指自身,而是指所有人,这样也显得高深点哈业不会因你身死而消弭,除非了断这段因果,这也是剧中所说佛只重因,有因就有业,有业也就有果,而不管谁去应那善果恶果。
因果的随机性,应该自圆其说了吧啊哈哈哈,俺去也!!!
《大只佬》不怎么喜欢,哪怕是认真看了两次,因为概念先行,题材为主题服务,说教就显得严重了。
虽说电影还是如《神探》一样,用“探案”情节作为包装,慢慢道出因果论。
但可看度还是比不上《神探》。
首先,《神探》是情节完整的探案故事,因此观众可以在看故事的同时去感受“鬼”的主题理论;而《大只佬》虽然也有探案,但案件是一个个断章,虽然作用上可以围绕主题服务,但故事上是断层的,这就缺乏精彩了。
其次,《神探》的“鬼”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理论,让观众觉得有意思,这也进一步丰富了故事;而《大只佬》的“因果”则是早已存在于佛家思想中,说来说去也说不出个新意,所以看到最后,观众无法产生“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最多就是“哦”。
所以《大只佬》从主题方面,就略逊《神探》一筹,所以剩下的看点只有“如何去说”这个因果论。
和《神探》一样,电影选择了犯罪—查案的线索,去推动故事/主题的发生。
但鉴于案件是断裂的,无法单纯从故事上刺激观众的兴奋点,所以电影中就必须插入各种猎奇元素,如刘德华的肌肉装、轻功、体验式查案……通过各种元素的组装,观众的注意力便分散到各个卖点而无法深究情节的单薄。
从这点上看,电影做的还算可以,但谈不上出色。
虽然情节上可看性不足,但情节的编排还是花了心思,例如看似断裂的案件,却能层层揭示“因果论”的本质是最大的亮点。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算是一个测试版,而在4年后的《神探》则是牛逼的完成体。
影片故事很简单,以哲理为主题反对以杀止杀和冤冤相报,Andy的表演很有突破。
电影的风格处理,则是在银河映像原有基础上的一次全新尝试,动静有度的探案枪战、诡异变奏的动作追击、无时不在无可抗拒的宿命氛围,还有些城市武侠风格。
每个人种下的因,他人来还结下的果。
有人扔瓶子就有人捡瓶子。
无关前世轮回。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大只佬看得到因果,认为改变不了因果,于是脱掉袈裟。
谁知最后才明因果只因自己选择,李凤仪更早看透。
善因善果便有恶因恶果。
只凭放低开阔。
阿弥陀佛。
立地成佛。
这是一个关于因果的故事。
以印度杀人案为引子,大只佬协助探员李凤仪破案的过程及其无果的爱情为主线,在佛像前癫狂最后大彻大悟,昨日因今日果,学会放下和宽恕。
第一回 小和尚因故堕入红尘小和尚了因相信善恶。
小翠无辜而死,凶手逍遥法外,自己发怒至小鸟无辜惨死。
小和尚在树下参佛七日,突然有了神奇能力,能看到事物的因果,知道世间是公平的。
但是杀了生自觉再也做不成和尚便脱下僧袍游戏人间,从此变成了肌肉发达,跳脱衣舞的尘世俗人——人称大只佬。
第二回 红尘中与李凤仪的难解渊源大只佬因淫秽演出而邂逅探员李凤仪,被卷入印度人杀人案件的侦查中。
第一次见识大只佬的神奇能力,是他从被车撞死的小狗身上看到了小狗的前世是一个顽劣的儿童,虐狗致死,于是这世沦落为狗并遭遇横祸。
第二次是协助李凤仪破除印度人杀人案,他从凶案现场感受到死者前世与凶手为师兄弟,却恩将仇报,施歹计杀害了师兄。
一只被师兄眷顾的小虫目睹了整个过程。
于是在这一世,素不相识的两人在见面的一瞬,师兄残暴地杀害了师弟以报前世之仇,而当年的小虫化为一个女子,遇到逃亡中的凶手莫名地产生想帮助他的愿望,在此过程中失去一条手臂却丝毫不后悔。
第三次是大只佬从李凤仪的身上看到了杀害平民的残暴日本兵,知道了她难以摆脱的厄运。
这世善良勇敢的李凤仪吸引住了大只佬,让他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帮助她破案,于死亡中解救出她,希望她的善能化解当年的恶。
然而无论他救她多少次,无论她做多少好事,仍然无法抵消日本兵的罪孽。
于是他告诉了可怜的凤仪这难敌的命运,并放弃了再去帮她。
第三回 李凤仪,宿命到来前积极心态李凤仪是个善良的女孩,知道了自己的宿命之后,她很难过,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拼命多破案,为社会做些好事。
还在萌芽中的爱情就这样轻轻放手,各走各路。
李凤仪深知大只佬一直对当年杀害童年好友却一直逍遥法外的凶手孙果耿耿于怀,于是她多方打听,去寻找相传躲在深林中过着野人一样生活的凶手。
这个女孩子的结局很惨,当大只佬发了疯似的寻找她,却只看到被孙果残暴杀害的悬挂在大树上惊悚的头颅,一如日本兵刀下十五寸铁的平民之魂。
第四回 嗔痴与顿悟心爱的人被杀,大只佬狂怒地咆哮着“孙果,我一定要杀死你”。
一路寻找孙果的踪迹,在山洞里他看到了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胡子拉渣的野人,奇怪的是他的容貌竟与大只佬长得一模一样。
野人自称是后来的了因,追查了五年孙果下落,以暴制暴将其打死。
两人在一番拼死的搏斗中,两败俱伤,在佛像前大只佬顿悟,原来野人就是自己心中的火和恶念。
孙果杀李凤仪,自己杀孙果,恶恶相报,万劫不复。
如是因如是果?
昨日因今日果。
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佛只看重一件事——当下中的因。
所幸一切并未发生,追踪孙果五年的大只佬在遇到孙果时,只是平静地说“我是带你回去的”,亡命天涯的孙果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这一刻他居然像孩子一样在大只佬怀里哭泣。
最终,孙果被移交了公安,而大只佬赤条条褪去凡尘重着僧袍,做回了了因和尚。
当年由空门入红尘和此番再遁空门,了因皆是赤身露体如仪式一般,正应了《红楼梦》之禅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放下恶念,不种恶因,做有意义的事,积极面对人生,这应该就是影片想传达的精神。
影片悬念迭起,扑朔迷离,惊悚扣人心弦,后面的反转让人始料未及,蕴含对人生命题的哲学思考。
刘德华在影片中表现得挺不错,也很放得开。
这部影片作为悬疑片无疑是烧脑的,作为动作片是精彩的,作为爱情片是伤感的,作为剧情片是深刻的,作为玄幻片是合格的。
影片获得了第2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获得13项提名,在杜导的作品中也算是比较晦涩难懂的异类,但确实是一部好片子。
--说这么多,再感慨一句,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低,是因为小众?
大家看的版本是所谓的阉割版剧情不够连贯?
还是对好的导演的作品要求比较严苛呢?
很费解。
一、理论框架初探《盲探》的一些地方让我想起了《大块头有大智慧》,抽时间看了一遍无删减版的《大只佬》,初时只是觉得一般,睡了一觉后突然对其中宣扬的“杜氏因果律”感兴趣了,当然,那不一定是杜琪峰们的独创,而只是我对宗教中传统因果理论不了解的原因。
在我看来,“杜氏因果律”的独特之处,是突破了对因果对象的限定,不再是“前世因后世果”的关系,而是不相干的人承受别人种下的因,李凤仪不是日本兵的后世,但以她被砍头的果对应了日本兵杀人的因。
围绕《大只佬》的讨论中,一位网友贡献了另一个理论要点:时间维度上的突破,以往是“之前”的因,影响“之后”的果。
这位网友宣称也可能是后期的事影响之前。
可以是文革时的某件事种下的因,导致了清朝时的某件果。
这不一定是杜氏因果理论的意思,但很有启发性。
它告诉我们,不一定是先因后果,跳出时间维度来看不存在先后。
依照这两条“定律”,我们似乎可以窥得一些真相的面貌,或者说构造一个以细密错杂的因果关系织就的世界模型。
从四维的高度观察这个世界,可以看作一大块无数粒子组成的海洋,其坐标轴是(地点,时间)。
这片四维海洋看似平静,各个粒子之间存在平衡。
如果其中一个A粒子跃动,也就是出现了因,那么从维持平衡的需要,在这片海洋的某一处(暂且理解为粒子的某对角线),另一个B粒子就要发生反向运动,以“抵消”或“平衡”,这种抵消需要达到相应的幅度。
——这一现象,似乎就是常说的前世因果的一个抽象。
这个A粒子的坐标可以是(1937年,南京),B粒子的坐标可以是(2003年,香港),A粒子是一位以杀人为乐的日本兵,B粒子则是乐观善良的李凤仪,日本兵的屠戮,在四维海洋中是一次粗暴的粒子运动,导致李凤仪必须通过多次运动以抵消其冲量(前期的救人等事迹,即老和尚所谓化解),但仿佛遭受了一记重拳的人,虽然连退几步依旧无法卸力,她最终被重拳的冲击击倒(被杀)。
为了守恒,维持平衡,对不相干时空的人承受了结果。
因与果,不一定是像杀人与被杀这样剧烈的,也不一定是先因后果,可能你在这个时空的一次偷情,导致另一名法国剑客的一次失恋。
世界模型中的无数粒子在这样相互地影响,或剧烈或细微的、永久地颤动着,而从高处俯瞰,整个世界模型还是波澜不惊的大海。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因果,又异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因果。
马加爵杀人了,并接受了死刑的惩罚,按照“杜氏因果律”,在几十年后会有人因此而遭受果。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马加爵杀人这个因导致的果?
现实意义的因果关系来看,应该是他颠沛流离直至被执行死刑;宗教意义的因果关系来看,则是若干年后不相干的一个人被锤死。
二、不相干影响的原因何以某一时空的事件,会引发另一时空的对应事件?
人们会觉得李凤仪的遭遇不公平。
而从常理的角度观察世界模型,无法理解两个相隔遥远的粒子之间的直接影响,即便是波动等形式,一般也是由近及远地先影响附近粒子。
可以尝试这样理解,整个四维世界模型是套精密的机械设备,两颗相距遥远的粒子之间可能有对应的连接。
(何况,在那种视角来看,时间、空间都是呆板的线条,说不定从更高维度来看,两个不同时空的人重叠在同一个坐标上。
)凑近这座模型,你会看到原本混沌的一大片,实际上是编织细密的锦缎,编织的线,则是这种关联。
又或者,不是两个粒子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双方的因果,而是双方的因果建立起了两者的联系,这种因果、这种联系,将所有蠢蠢欲动的粒子束缚在四维世界模型的黑色海洋中。
这是理论的基本概念,一对一的远方作用的因果关系。
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充,可以考虑粒子的多向度影响,即一个因造就多个果,一个粒子的跃动引发多个粒子的对应动作;还可以考虑因果或者说粒子作用的传递性,即双方的活动并不是封闭地发生与完结,而是A粒子影响了B,B再作用于C。
把多向度和传递性结合,似乎可以导出“不相干影响”另一种解释。
A粒子的一次激烈的主动动作,直接导致附近粒子的反应动作,这些粒子做出的反应可能是不同方向的。
然后再进一步波及到其他粒子,最终传递到B粒子。
照理说,通过多次的向量分解和能量损耗,到B粒子这里时,影响已经不大了。
但存在两种极端情况,A和B之间传递过程较少,缺乏分解和损耗,导致B受到猛烈冲击和强烈反应;另一种极端情况,被分解的多个向量通过传递,最终全部又汇集到了B粒子,使其感受到与A粒子始发动作一样程度的冲击与反应。
这就是明显的因果。
前面这个推导中,隐含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所谓的跨越时空的因果影响,实际上可能并未跨越,而是通过由近及远的影响完成传递。
文革时天津张某杀人,引发了南京孙某对其的报复,报复过程中的误伤和情感纠葛,分别引出另一系列复仇和情怨,情怨的影响延续到90年代,与复仇线的后续交结,最终导致广州王某的被杀。
从“杜氏因果律”来看,似乎是天津张某种下的因,隔着时空造成了广州王某的果,但实际上过程中有着更易解释的传递。
这样的解释,似乎可以建立起世俗理解的直观因果与宗教意义上的跨世因果之间的桥梁。
三、涅槃狭义的因果律,使得对人类(哦,可能还包括动物)的行为活动被机械划分为了两元:主动的因和被动的果。
基于此,杜琪峰借电影教育大家要放下执着、不要种恶果。
不主动跃动,但也会被其他粒子的因所牵制、被动地发生“果”。
当跟其他粒子完全没有因果,也就跟这个四维世界断绝了关系,这时这颗粒子会与周遭粒子完全没有干系,脱离束缚,像一颗气泡,飘飘升空,涅槃。
因此古老传说中,经常说到某人成仙成佛,是经过了几世的修行。
前几世中,不断地还债,被动地跟随对应粒子的因、去发生自己的果,逐步完结与其他粒子的关系;同时当然要注意不要种下因(此处与佛教对世俗的教诲似有出入,佛教还是教育俗人们多做善事,种下善因;但真要脱离需要任何因也不再种),杜绝再与其他粒子主动产生联系的可能。
到了最后一世,他偿还了残存的因果,孑然一身,飘然脱离了人间,站在俯视四维世界的角度,成为了佛,或者说骇客帝国中醒来的人,或者说站在缸子外面看着缸中大脑的人。
原文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286735427/
1. 这里说的是《大只佬》2.大只佬对因果的追寻过程:1)有因必有果:李凤仪:我前世是日本兵?
杀了许多人,今世就要还。
我要被人打死。
大只佬:不是前世今生。
那个日本兵不是李凤仪。
李凤仪不是那个日本兵。
只是日本兵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
李:我不明白。
大:这就是因果法则。
李:你觉得这样公道吗大只佬说,我打死那只小鸟,我看到了公道,可我再也做不了和尚。
为什么??
因为他心中不安:天上天下,因果罗网,无人能藏,无处可躲。
与其身出家而无法了因,不若重入三丈红尘,寻个果(孙果--寻果,谋杀发生后没找到他)。
小鸟之死,是孙果肇端,又何尝不是大只佬心中嗔念所结。
佛教的世界观是最不可思议的,认为阿赖耶识中(心中)含藏无量种子。
众生之间,因果罗网环环相扣。
他人看似和你没有干系,却都是各自心中阿赖耶识的映像。
所以你一个人何止承受日本兵的恶行,你也承担了所有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善恶。
大只佬看到了这些,他有无力承担又不得不承担之感。
什么才是大丈夫?
承担当下即是。
2)寻果了因:大只佬终于肯承担,当下,就了了因果。
2008年,在大山中第一次找到了孙果。
孙果逃避罪恶,又造下更多罪恶,是个可怜悯的;世人,也是可怜悯的。
大只佬在山洞中遇到了他心中的孙果(和他长得一样,但请注意看河边的孙果,那个孙果是另一个人扮演,表示那才是真的孙果。
),心中的孙果就是大只佬的嗔念,从同伴被害到李凤仪被害,心中的孙果一直埋在大只佬的心里。
大只佬打“孙果”,“孙果”也用同样招式打他;“孙果”流血,大只佬也流血。
“你是我心中的佛”“……”(“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阴符经·先秦)天地人都在心中。
佛是你心中的佛,杀手是你心中的杀手。
)“如是因。
如是果”(法华经云。
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体。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缘。
如是果。
如是报。
如是本末究竟等。
) “佛只着力一件事,当下种的因”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因果,如此就改变了。
你心中平等的承担起世界,世界也就平了。
图片:结尾杨花飞扬大只佬形销影只,不是身材的巨汉,却成了心地上的大丈夫。
图片:老刘抽烟了达之后,一切无碍,何况抽烟,一笑。
图片:李凤仪手握杨花“希望以后不会再有人杀人”前行,精进,善因。
总有一天。
不会再有人杀人。
PS:说日本兵的场景有老太太拾酒瓶,是说这个谁扔下的又是谁拾起答:杨花飞扬来源:http://hi.baidu.com/bensenlee
在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名单中,《大只佬》获得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
在杜韦与银河映像电影中,它是个异类。
不同地区的公映,有不同的解读,但归根结底,都是讲禅、讲因果、讲领悟、讲佛性。
这部电影集合了动作枪战、悬疑惊悚、爱情喜剧、血腥恐怖、哲理正剧各个题材,杜绝了单纯讲哲理的枯燥,增大了可看性。
而刘德华在里面的表演也惊艳至极。
电影中大只佬无论是与李凤仪还是与孙果的对垒,每一步都在说因果,观众在大只佬的两次顿悟中也顿悟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道理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理。
我不是你,我也本是你。
你不是我,我却是你,我是内心里的你,你是表象的我。
当大只佬穿上僧袍,当大只佬把孙果送入警局,他完成了自我的升华,我们完成了心理的洗涤。
前半部分我把它当作都市搞笑奇幻惊悚功夫警匪爱情片。
虽然每次转场有点生硬,而且元素太多,但是本三俗爱好者可以看得很开心的。
毕竟谁能拒绝一个这么强大还不断帮你,帮了你不求回报转头就走的男人呢?
叫我我也沦陷了啊!
谁又能拒绝一个漂亮单纯上进善良的女孩儿呢——她在日夜中不顾风雨的等了你20个小时差5分钟,见到你没有任何一句抱怨,只是开心的说“幸好还有五分钟”然后绽开笑容牵着你在凌晨的香港街头散步。
这这这,确实和尚也受不了啊!
但是后半部分后面情节急转直下,虽然是想升华主题“因果”,但是显然导演也没想明白也没说清楚,无法说服观众。
女主突然降智,去深山打算用爱感化罪犯,然后白给;男主从女主前世造孽的“因”导致她今生惨遭毒手的“果”中逻辑自洽了,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版本的受害者有罪论吗?
坏人作恶有因,但很多受害者都是无辜受害。
难道受害者家属们就不应该有任何怨怼,去相信这就是受害者的命?
是他们前世作恶的结果?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命偿命——这,才是天地公道。
第一次张柏芝的电影有把我吓到,那个头!!
特地重新看了一遍 确实跟我以前看到的版本不一样 可是也没感觉好在哪啊 一般般啊
因果,佛只看重因,万物众生想来在佛眼中皆平等,所以恶因由谁来还都是一样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从身。有人种下因,就有人承担果,然后二者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个人。这片也算是杜琪峰电影中极具cult气息的一部了,恐怖惊悚动作悬疑成分都有,还有开头的猎奇的缩骨人。
一开始你觉得是自己在帮别人,后来发现是别人在帮你。原来到最后,是自己在帮自己。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是因为有三个版本。内地版80分钟,香港版90分钟,完整版100分钟。建议不要看内地版,剪辑得乱七八糟,很多关键情节(例如看透前世)都被删光了,自然很多人看完云里雾里。
妈的,这电影该当成惊悚片。最后李凤仪的头挂在树上吓的我不轻。搞的整部电影看完但对电影的印象定格在那个画面。影片的剪辑很给力,风格独树一帜,干脆。关于了因的故事只看懂了字面含义,深层次的不明白
也许由于故事比较晦涩,杜琪峰的这部作品被很多人忽视了,评分普遍不高,这应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大只佬》在杜的电影中确实应属另类,各种元素杂糅在一起,显得五光十色,但细细品味,仍能感受到强烈的典型杜式风格。他这次说佛,可谓用心良苦,剧情精心设计,深入阐释因果,关键在因,强调顿悟。
就像片名那样——这部在杜琪峰众多作品中难以被归类的一部“异类”,在表现手法和机构上拥有多重层次的“大块头”,似乎巧妙又狡猾的隐藏着杜琪峰和韦家辉这对银河映像金牌搭档的“大智慧”。《大块头有大智慧》其中隐喻在如今看起来也有些许的晦涩,经常被人拿来以政治和宗教的名义进行解构。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从身。”一个人做过的事,永远都跟着,抛不开。无论对错,正是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因果连接现在过去未来。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电影能所包含的容量。加油,李凤仪!
2008.4.23 脚伤养病悠闲时光
因果论的诠释上有一定创意,和剧本的整体结构也合拍,但输在前后不够统一,且形式与内容脱节。大只佬的肌肉、拳风舞餐巾以及各种奇门异术好看逗趣不假,但失之武道精神薄弱,和因果论没有联系,结果让电影里的情绪变换显得突兀,不具备说服力。往长远了说,形式内容不统一正是港片如今之残疾所在。
很早以前看的和谐版,被删的一塌糊涂,自然看得也就莫名其妙,甚至十分奇怪为何这样一部看都看不懂的电影会让杜琪峰拿大奖。很久以后终于想起,找来完整版看,真真是惊喜连连。当年那个精灵般的柏芝表演真是精湛,而我也终于明白为何杜导能就此奠定其江湖地位。前因后果,禅意浓浓。
真是痛恨删减版,弄得人搞不清楚怎么会得那么多奖P.S. 黄耀明的主题歌真是不错
我就記得那個假得逼了翻的肌肉和斷肢。。。。
另类禅意电影,每个人都要死而且无法选择怎么死,寿终正寝那不过是YY。公平吗?探讨这自然规律公平与否纯属扯淡。所谓公道,所谓命运不是人力可强。然而提前看见别人的命运,还是自己喜欢的善良女孩,难怪纠结。本片有传道、因果、善念、爱情、魔障及超脱多方面传达,悟吧。
2011.5.1看 果真,看完会说:原来是这样的片子。一直以来误会了。故事把一个很玄的东西讲得如此清晰挺不容易的。放到一个现代的环境下来拍也很有趣味性。本真所谓的哲理也许并不高深,但是能讲透讲得不让人讨厌就挺厉害了。银河映像果真有不同凡响的东西。
因果论不是债务实有,不能做这种生硬的解读。果真如此,所有被害之人都是在还债而已,天经地义,世间,还有什么悲悯的必要。佛学也不是因果恐吓论。
说佛说得不太顺畅,但是这种新颖的表现手法的确是杜琪峰很大的突破。ps:刘德华抽烟真是帅呆了!
哎呀呀,当时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个爱情片什么的。结果头给掉了。
童年阴影,刚知道好像当年看的是删减版,当年还战胜无间道2。现在应该不怕了看看?//了去 了 孽因,便没了 恶果。因果同体,凤仪帮助后来的了因认识到了自己是现在看到的恶果(凤仪之死)的原因。最后找到了孙果可以理解成是没出走之前,小翠之死的时候就找到的。这样便没了凤仪之死的果!;我也跨过了小时候的阴影,张柏芝的那个头有脖子的!9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