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誰是被害者 第一季,谁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

主演:张孝全,许玮甯,王识贤,黄河,李沐,丁宁,陈家逵,郑人硕,夏靖庭,林心如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20

《谁是被害者第一季》剧照

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1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2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3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4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5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6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13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14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15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16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17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18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19谁是被害者第一季 剧照 NO.20

《谁是被害者第一季》剧情介绍

谁是被害者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名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方毅任(张孝全饰),在一起诡异的命案中,发现命案的关键证物,竟涉及失联的女儿。为了隐瞒警局同事并私下找出真相,他冒险利用鉴识知识,误导与他搭档查案的火爆刑警赵承宽(王识贤 饰) ,同时与握有重要线索的嗜血记者徐海茵(许玮甯饰)合作调查,方毅任终将发现,能让真相水落石出的,不是他最擅长的鉴识知识,而是遗失已久深藏未露的情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森林皇城神鹰明月引北方普通人超能追缉美食无间ICHU偶像进行曲奥斯汀与艾丽第三季超能灭赌师吸血鬼猎人林肯平凡职业造就世界最强第三季荒岛余生高考灰姑娘夜念黎明趁她还记得星光灿烂蜘蛛网中的女孩除妖传地铁惊魂身为魔王的我娶了奴隶精灵为妻,该如何表白我的爱?金叶行动大旅行3守望者我的街区第四季因为爱情有奇迹汉江怪物紫檀王加布里埃尔廉政行动2007旺角街头

《谁是被害者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遗愿清单

如果你是一名过气歌手,已经完全被市场遗忘,被人们遗忘,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可以让你再次“火”起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你和你的最新专辑,但是,条件是用你的生命去交换,你愿不愿意?

如果你是一名性别错乱者,从小到大一直想要变成女性,却从来不被父母所理解,被别人嘲笑和霸凌,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可以让你实现愿望,并且成全另一个人的梦想,代价是牺牲掉你的生命,你愿不愿意?

如果你是一名房地产公司的员工,在以付出自己健康为代价的基础上,一次又一次为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最后却因为患胃癌而被公司无情抛弃,连售楼奖金都拿不回来,这个时候有人出面说可以帮你搞垮公司,但是要你去公司最新开发的楼盘自焚,你愿不愿意?

......就是这样的五个人,因为他们都想到自杀,都在同一家医院看过病,而结识一个幕后大BOSS,再加上警察局鉴识科(法医)科员的女儿,一起设计很大的一个局,把所有人都列入一份“遗愿清单”,以所有人的死亡来换取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和同情,这就是台剧《谁是受害者》所讲述的故事。

该片一开场,浴缸溶尸,自焚等凶案现场的大尺度,血腥程度就要吓走一波人,不过请不要被吓跑,坚持看到最后,结局很温暖人心。

当然,历来写观后感我都不会过多的去叙述剧情,因为:第一,剧透太多的话大家去看就没多少意思啦;第二,平铺直叙的去讲述剧情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

所以,老规矩,我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看完这部剧我的感受。

第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新闻媒体,网络自媒体,网络大V等各种信息狂轰乱炸的时代,作为一名记者,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在网络上发布任何内容的时候,是完全不顾被报道者及其家人的死活(参见另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只管商业利益最大化还是面对自己的良心,考虑到有可能对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是伤害而中肯的去发布文章?

这应该是摆在每一名记者,甚至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摆在每一名用文字或镜头记录别人生活的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网红”为博眼球,博出位而不择手段,有的假装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结果在分发完所谓的“捐赠物品”,摆拍完毕后立马就收回;有的以模仿,嘲笑,捉弄伤残或有智力缺陷的人为乐;有的为制造“噱头”和吸引关注就造谣甚至是发布不雅视频等等。

《谁是受害者》里的女主,也就是那个女记者,因为从小被她父亲带着全家在车上“开尾气”自杀而留下阴影,用她自己的话说,从而变得“嗜血”,一心只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名气;而在跟随男主一路追查这些案子之后,开始慢慢关注到人性,回归到理性思考,回归到人性里的“善”。

希望每一名媒体人,都能够秉持新闻报道的职业操守,在充分为被报道者考虑的前提下,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要误导试听,简单点说就是“接地气,说人话”。

第二方面,其实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是探讨“自杀”这个话题。

剧中几个主角都被设定在不完美的家庭中,刑侦队队长“宽哥”,因为一心放在工作上,而忽略对自己家庭,尤其是有残疾的儿子的照顾,导致他的儿子患上抑郁症和父子关系的疏离;鉴识科的“方毅任”,不但忙于工作,而且自身患有“艾斯伯格”症,从症状描述来看,应该也是属于“自闭症”的一种,导致家庭离异,女儿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多次进出“少管所”,而且和还和本片的幕后大BOSS一起策划这一系列案件来引起他的关注。

导演和编剧对这些角色的设定是有用心的,就是为引起大家对于这些社会特殊人群,边缘人群,甚至说弱势人群的关注。

幕后大BOSS叫“李雅均”,由林心如饰演,一直到最后,她都还是执迷不悟,认为劝那些人自杀是在帮助他们,其实不然,谁都没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包括那个人自己。

从基督教来看,《圣经》里虽然没有直接说不可以自杀,但是在“十诫”里有记载,“不可杀人”,杀死自己也算是杀人,所以稣哥的态度是明确的;佛教里的《成实论》、《梵网经》和《大智度论》等经典里都明确说明自杀乃是一种“大恶”的做法;而中国的“道家”一直以来都追求的是“修行”和“长生”之法,所以更不可能支持自杀的。

这是从宗教的角度来阐述不可自杀,从电视剧和人性的角度来说,庄子提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个道理用在电视剧里的幕后大BOSS身上也是再适合不过:子非彼,安知彼之苦?

她一心只想劝他们自杀,然后用他们的命,他们的血来报复社会,报复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却忘了帮助他们去寻找别的解决办法,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出路,而自杀,死亡,只不过是懦弱的表现,对家人,对自己,对生命,都是及其不负责任的表现。

很开心有部剧能够关注到这些问题,去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就是台剧的“爆发年”,当我们的脑海里还回响着"last dance"的旋律时,又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惊喜,希望台剧继续这样的拍下去,希望大陆这边也能够拍出如此深刻的,揭露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好剧。

其实,话说回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觉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可以很惊喜的看到“人性”的回归和“人文关怀”的觉醒,当我们在酷狗音乐的搜索栏内打上“自杀”两个字的时候,出来的歌单是如此的治愈和安慰,17年的时候我们也惊喜的看到一个非常暖心的广告:这个世界,总有人在偷偷爱你。

是的,这个世界如此美好,这个世界也总有人在偷偷爱着你,因此,无论怎样,都不要放弃,因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加油

 2 ) 谁是被害者?谁是施害者?

台剧的又一佳作。

基本上,全剧人物都蛮丰富立体的。

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员,长年受幼年伤痛所困的嗜血记者,脾气暴躁、与儿子关系冰冷的刑侦队长,六个(七个)身世各异、谜团重重的被害者共同交织成一张网,网住了所有人。

同样聚焦社会议题,《谁是被害者》与《我们与恶的距离》有某些相似之处——二者都没有放弃对于犯罪事件的发源的追问,追问社会与看似局外人的公众与这些事件和事件当事人的关联,追问“正常人”“无罪者”与恶的距离。

正如编剧徐瑞良所言,或许有些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社会也很难达成共识,但是我们不要停止去探索它,而是一直去追问,不断地追问。

但是人物和剧情的结构又有明显分别。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从一桩犯罪的多个涉及方展开,包括施害方、施害方的家人、被告辩护律师、受害方的家人、媒体、被告辩护律师的家人等等,去探讨社会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犯罪,如何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谁是被害者》则是由“连环杀人案件”牵扯出多个边缘群体,引起关于自杀议题的探讨,以及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中所应持有的立场和调性。

不同的自杀者背后是不同的故事。

跨性别者游诚皓得不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同,挣扎在“我不正常”的评价里自我撕扯。

过气明星苏可芸因为劣迹而复出受阻,年老色衰,不再被市场青睐,无法再拥有一方舞台。

建设公司员工张聪健因高强度工作而罹癌,反被公司抛弃,拖欠奖金和工资,呼救无门。

盲人艺术家庄秉荣的木雕作品被双胞胎弟弟窃为己用,作品远销海外,自己却蜗居在不见天日的废旧工作室。

未成年时卷入刑事犯罪,重伤被害人致死的刘光勇,即便拥有家庭,也摆脱不了内心的愧疚和罪恶感。

自小得不到父亲关爱的少女江晓孟,独自照顾重病母亲,小小年纪在风月场所打工,被迫学会在烟花地界摸爬滚打的社会技能。

因故致残的历史教师周洋,徒有一身正气,无法为同一护理院的其他老人伸张正义,只能眼见乌云蔽日。

几个案件在呈现上是层层递进的,越往后,自杀者的面貌越清晰,我们也越能看清楚他们的痛苦与犹疑。

以刘光勇跳楼自杀未遂为分界点,整个连环案件就变味了。

除了自杀者,鉴识员方毅任与记者徐海茵也是边缘群体之一。

方毅任是不被极大多数人了解的亚斯伯格症患者,孤僻、固执、情感障碍,为人僵硬而冰冷,同事朋友皆敬而远之。

徐海茵是视新闻作猎物的秃鹫,文笔浮夸而富有情绪煽动力。

但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他们也渐渐开始面对自己内心深处一直回避的问题。

实际上,结局是绝对的暖色调,每一个人都达成了与自己与外界的和解,包括死去的人。

他们的遗愿被看到,诉求被听到——游诚皓的妹妹把哥哥的想法与父母沟通;苏可芸的母亲稍微能理解她一点了;队长和小廖去看望张聪健的老父,陪他吃火锅;庄秉荣为世人所知;刘光勇的孩子出生,林钰容有了些许寄托;安光护理院被曝光;江晓孟回到父亲身边;方毅任得到同事的帮助和谅解;徐海茵稍稍打开心门,放下愤恨,思索记者的责任和媒体的功能。

末尾,徐海茵与李雅均的对话,可作为主创人员对于自杀这一选择的其中一个回答。

或许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但我们可以继续思索,继续讨论——“边缘人何以成为边缘人?

”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与他们相处?

”“社会对于他们的支持是否足够?

哪一环节有缺失?

”“媒体的报道是否全面、到位、深刻?

” “报道重大恶性案件时,是否只停留于博眼球,而没有去探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

”“整个社会,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了施害方的角色?

”这是每一个活在阳光下的“正常人”永远不应该回避的问题。

剧集的瑕疵也比较明显,比如,验出张聪健大拇指指纹的针筒出现后,案件的悬疑性大大降低,基本可以得出是自杀走向的判断;自杀性质揭露后,悬疑性基本为0;警方专业程度不足,案件bug较多;李雅均的作案能力过高,以至于合理性大打折扣等。

希望主创团队在之后的产出中,可以平衡社会性与悬疑性,将悬疑爱好者的分拉回来。

 3 ) 在泥濘和腐臭之中,有些人不可避免的沉淪;有些人卻因為抬頭看見滿天裡的星空而微笑,而有了靈魂的飛行..

《誰是被害者》是Netflix第四部華語原創台劇,總監製曾瀚賢與製作人湯昇榮,5年前買下現為鏡文學簽約作家「天地無限」的多部推理小說改編權,其中《第四名被害者》交由旗下IP開發公司「英雄旅程」的編劇梁舒婷、徐瑞良改編,費時2年完成8集劇本。

劇本將原著大篇幅的女記者觀點,改為刑事分隊長、鑑識官、女記者3條主線,每集另設一名核心要角,讓故事及角色更豐富。

有別於一般懸疑推理故事目的在找凶手,本劇主軸是在找被害者,用新的視角擴充原有的世界觀。

韓國影視公司也隨後買下這部小說的改編權!

《誰是被害者》以懸疑推理劇情包裝、驚悚特效強化感官刺激,最終故事以療癒核心做結,保有瀚草一貫帶有人文情感的選材企圖。

總監製曾瀚賢受訪時曾說:「劇中過氣女星遭網路霸凌、過勞的房仲,都是台灣正在發生的事。

社會提供我們素材,我們也想回應社會,為辛苦人發聲。

儘管環境殘酷、孤立,還是能透過情感聯結,拉住想放棄的人。

《誰是被害者》主要演員為許瑋甯、張孝全、鄭人碩、王識賢、黃河。

故事劇情在敘述一名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鑑識官⽅毅任,在調查一起命案的過程中,發現多年前失蹤的女兒可能也有所關聯,而之後又發生多起連續的殺人命案,每一具屍體的死法都慘不忍睹,但警方卻對兇手的下落毫無頭緒,結局真相也撲朔迷離!

有別於過往都是透過刑警或記者在偵破連環兇殺案,《誰是被害者》則是從鑑定人員方毅任的視角來看待整起殺人事件,讓解謎推理的過程,更專注於每一個細小的蛛絲馬跡,每次命案現場的任何細微線索都被他給無限放大的檢視,因此觀影時會出現許多關於驗屍時的專有名詞與術語,甚至一些屍體與人們死亡前的冷知識(像是當人在跳樓自殺時,手都會不自覺得往前伸或護住頭),除此之外,方毅任是一位患有亞斯伯格症狀的人,所以他是全心全意地在投入於犯罪現場中,沒有什麼旁枝末節的不重要支線劇情!

從此劇的八集來看,分別為「指紋」、「報導」、「蠟燭」、「車站」、「刺青」、「遺願」、「水芫花」和「傘」,其實一言以敝之,就是「起、承、轉、合」,也跟俗稱的「三幕劇」類似,前三集基本上就是宣示風暴來襲,一起接一起的連環命案,引領觀眾的想像與好奇心,成功做到了「起」與「承」,命後幕後的藏鏡人則成了全劇的麥高芬,觀眾跟著方毅任和徐海茵,共同推敲。

在劇情推演與人物設定上,編導聰明的以方毅任的「亞斯伯格症」和徐海茵在媒體打滾多年的「八面玲瓏」對比,方毅任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順理成章成了戲劇上的衝突性,徐海茵的橋事手段則順利讓故事線往下探尋,兩人因為利益關係一搭一唱,雖有波折,但總難在危急時刻順利破關,而這兩條主線,則到最後有了交集與互文,待後續說明。

跟著引起社會騷動的連環命案,觀眾能發現《誰是被害者》對社會底層的關照,實際上揭露了性別霸凌、建商弊案、媒體生態、警界權力、安養院資源不足等等社會結構性議題,描繪出社會中「無法發聲小人物」的集體肖像,這些被害者的加害者是誰?

一目瞭然。

許多類型片概念先行,沒有社會基礎,便會顯得空泛單薄,進而忽略情緒與寫實性,觀眾一旦失去帶入感,少了「感同身受」,與劇的距離便會越拉越遠,最終失去耐性,社會中的百態,無論是醜陋亦或是溫暖,《誰是被害者》皆有所呈現。

而所謂的類型片,其實是就是面對題材的精準度,《誰是被害者》的精準度來自於扎實田調,碰上媒體、警界等等都需要專業知識含量,這部分在本作中可說是降低了破綻。

除了這份精準之外,其實劇中核心實際上碰觸了「自殺」與否的爭議性問題,這部分則是要在第四集之後觀眾才會明瞭,也就是起承轉合中的「轉」。

到了劇集後半,觀眾能明白,這些屍體並非連環他殺,而是協議好的連環自殺,「被害者」們受盡迫害與不諒解,擠出生命最終力氣,發出對社會的怒吼,這群無法發聲的人!

便是全劇的核心概念。

會有這樣的核心,來自於「鑑識科學」,製作人之一的曾瀚賢說:鑑識科學有一句話,是生前沒有人在乎你是誰,當人死後,卻拼命用各種方法查出你是誰,可惜且傷心的點在於,人已經死了。

從此觀點出發,呼應「無法發聲的人」,拋出本劇的懷疑。

攤開《誰是被害者》,是「自殺」與否的終極探問。

於是在「自殺」議題中,觀眾能聽見這群被害者的聲音,但編導也從未讓這聲音過於單一,第四集出現的劉光勇(夏靖庭 飾),就是在這群連環自殺案件的協議中,找到對生活的希望後想活下去的人。

關於這條故事線,不得不稱讚飾演劉光勇妻子的季芹,季芹在其中扮演迷航者的燈塔,給了劉光勇對這世界活下去的想像,成功做到緩和劑的效能,而季芹洗盡鉛華的演出,更有畫龍點睛的風采。

關於「自殺與否」的正反辯證,到了第八集出現起承轉合中最後的「合」。

林心如飾演的李雅均堅定了自殺的決定權,認為自殺是改變這世界的終極之道,而徐海茵則是努力生存,試圖找到社會中的位置,兩邊的聲音交互激盪,成了結局其中一場最重要的戲。

戲走到最後,觀眾就能秒瞬明白,張孝全以及許瑋甯扮演的角色,都在這趟旅程中,直面過往的傷痕與創痛,換句話說,《誰是被害者》的溫柔,最終放在這兩名角色身上,走過死亡的幽谷,才能懂得生命的甜美,對許瑋甯或是觀眾來說,就是這趟旅程之後的感悟。

這時若觀眾回望這八集的鋪陳,會發現許瑋甯在車上時總是把車窗打開,也正呼應了此角色小時候「被迫自殺」後產生的幽閉恐懼症,或許《誰是被害者》看第一遍能享受懸疑推理,但看第二遍,就能發現劇組的埋梗,也正呼應了上文所提及,此作值得反覆咀嚼。

社會聚集了千種樣貌、百中姿態,都有命定中的難題,《誰是被害者》全劇以類型片包裝,最終給了生命良善的出口,雖有過於說教之嫌,但卻是情緒的釋放,在極為抑鬱的壓迫中,替人性注入和解的可能性。

至於第八集的「傘」有無影射香港處境(林心如那條線也出現粵語),就留待我們自行解讀。

《誰是被害者》在結尾時丟出一個大哉問,當你活在世界上很累很痛苦時,是如李雅均所說的:「我們可以決定怎麼活,同樣也可以決定怎麼死」,還是如徐海茵說得:「勇敢活下去」,兩方對立的論點倒底孰是孰非?

我相信許多人會選擇後者,但在閱讀此篇文章的你我應該都是有著不錯的生活,與愛你或你愛的家人朋友在身邊,但假如你現在生不如死,有著無法被世人所理解的人生時,你的答案是否還會是一樣的呢?

還是會選擇活下去這條比較辛苦的道路呢?

綜觀全片以「社會底層」為基底,懸疑類型推理做手法,雜揉人性各種面貌,拋出對社會脈動的各種針砭與提問,此劇在多名角色的相互羈絆、牽引中,織出一張垂死掙扎的生命網,深富啟發性,同時思量道德與人性,營造出接地氣的懸疑風采,草根味十足,且美術、攝影皆具備國際水準,獨步開創出不同於日韓類型片的台灣味。

影像乘載了人的情緒與社會諸多議題,有批評才有反思、有對話的空間、有進步的可能。

諸如從德國電影中,能看見對於納粹的轉型正義;從美國電影裡,能直觀對於黑奴的深刻扣問;台灣也有直視白色恐怖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把青》,及深刻著墨 228 歷史的《悲情城市》等傑作誕生。

韓國電影的力量,甚至間接促使政府修法,如因《寄生上流》的問世,政府撥款改善了居住於半地下室家庭的生活條件;《熔爐》的殘酷揭世,促成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的通過,又名「熔爐法」;更因《殺人回憶》的播映,修正了《刑事訴訟法》….,這些優秀作品的影像,有著深植人心的魔力,無遠弗屆。

好的影視作品能提供探討,發人省思,產生商業之外的其它價值。

《誰是被害者》在劇組團隊的努力進一步逼視犯罪,其核心正是社會問題的浮現。

在人性的幻滅中,透過演員群出眾的表演,平衡相異視角和不同聲音,試圖完整每個角色,緊抓著觀眾的視野,同時更內藏著世界的普世性。

觀影者跟著《誰是被害者》走過這一遭的同時,試問,是否開始留意身邊無法發聲的那群底層人的心聲呢?!

 4 ) 绝对值得一看

真的超级无敌好看。

虽然说是悬疑剧,其实满满都是温暖。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徐海茵差点被爸爸害死,赵队长家庭不和,小警察赌博欠钱……但是有的人选择了结,有的人选择活下去,并且是想尽办法活下去。

最后一集里徐海茵和李雅均在监狱里的对话简直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主张死亡和活着的两派人的尖锐交锋。

的确是活下去比较需要勇气,并且活下去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他们刘光勇活下去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小孩出生;阿皓活下去就可以看到妹妹送的礼物,或许那时候他的父母就可以接纳他,这个社会就可以接纳他;张聪健活下去就能看到家里那棵树的第一次开花;苏可芸如果不那么在乎某些人的眼光,就能知道还有很多人在爱着她……我真的很认同这部剧传递的一个理念,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一个可能很小,快要熄灭的希望,但是那东西是一定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晓孟最后活下来了。

她是幸运的,虽然她的爸爸不懂得怎么表达,但是她的爸爸其实超级爱她,甚至在她跳崖的时候,毫不犹豫也跟着跳下去。

这部剧最震惊我的情节就是方毅任跟晓孟列举,晓孟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出生,第一次站立,第一次爬起,第一次叫妈妈,叫爸爸。

真是让人泪目,他真的太爱了。

总之,任何看似绝望的处境背后,一定存在着希望。

有时候只是我们自己的眼光太狭隘了,很多东西我们没办法看到,但不代表着这些是不存在的。

生命不只是属于我们自己,还勾连着身边的一切事物。

 5 ) 可惜虎头蛇尾

吸引人的看点:1.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尸体 2.悬疑的案件 3.主角的鉴识专业知识可惜,随着第三具尸体身份被确认,悬疑紧张的部分就荡然无存,整个事件已经摊开让观众明白了,于是看警察追查的部分失去了意义。

接着,后面连所谓“鉴识”的部分都懒得拍了,剩下就是看老爸莽撞寻女的剧情,毫无戏剧张力……尸体部分,可能预算都用在前面,后面没有新尸体道具,直接让演员装死。

所以,开始让人眼前一亮的三个看点,在后面都让人失望。

得分点:- 溶尸的场景做得非常出彩尸体的部分是挺用心的。

- 每集片尾有花絮可看。

也是通过花絮知道主创们想表达什么,因此知道了他们在剧中没有把想做的表达出来。

例如他们想写不近人情的方毅任因为女儿的事,慢慢变得想去了解别人(真没看出来);想表达有些边缘人活着的时候没人去了解,变成尸体之后,鉴证科的人却拼命想了解它生前的故事(这一点很有意思,但不说的话,看剧感觉不出来)如果不是有花絮,真不知道原来主创这么有想法的。

(可惜啊,成品没做好)扣分点:- 警察从头到尾办案都很水。

警察的调查一直落后于记者,要看新闻才知道内幕;放刘光勇回家监视他,然后刘光勇回家自杀;刘光勇送医院,两个警察远远的在外面聊天,刘光勇就这样被人杀了。

——现实有这种警察你能放心?

算实实在在的辱警了吧 囧- 男主性格孤僻,跟同事都无法相处,是怎么结婚的?

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但完全没交代。

显得人物很假。

同理的还有徐海茵爸爸为什么要自杀。

(也有网友指出,以为徐海茵的爸爸是怕自己死后,巨额债务要由妻女来偿还所以拉家带口地去死。

可是后来剧情中,徐海茵和母亲虽然生活的不富裕,但也没有被疯狂追债的样子啊。

)能明显感觉到编剧创造人物只是为了剧情服务。

- 突然的父爱。

离婚后对妻子女儿不闻不问,期间妻子重病、女儿陪酒……直到在案件中看到录像才想起自己原来有个女儿!

然后就修改证据,疯狂寻女。

这样的转变超突兀。

如果,你真的关心女儿,是为了不想伤害她们母女才选择离婚,那离婚之后也会默默关注吧?

又没有说妈妈带着女儿出国了或者妈妈禁止父女相见,怎么会十年都不管妻女的死活?

只能说是渣男。

- 人物缺乏成长曲线,性情突变。

嗜血精明的记者因为发布了雕刻师哥哥的新闻,一步到位完成良心发现变助人为乐乖宝宝;晓孟突然就2年后想通了;警察宽哥在最后一集变大好人到处帮人……- 李雅均家里不锁,等着方毅任随便进去、警察随便进去,家里还一直循环播放被害人自述视频。

能不能拍得再假一点……(还真能……后面她居然自首去了……)- 没有交代李雅均犯罪的决定性证据。

1 李雅均怎么杀刘光勇的?

——没监控没证据。

2 怎么在殡仪馆偷尸体的?

——不知道。

3 怎么捉到李雅均的?

——她自己大摇大摆走进警局自首的。

是有多敷衍观众……原以为自首是完成最后一步,结果只是因为剧情需要让方毅任找到女儿……- 缺乏交代案情。

这些连环案是怎么一步一步策划的?

被害人是怎么同意的?

是怎么决定顺序怎么具体实施的?

一概欠奉- 父女相见,总是互相数日期。

爸爸数女儿的成长重要日子,这点也符合爸爸的怪人性格,但女儿紧接着数爸爸经手的案子日期,数自己受伤日期、杀妈妈日期……你们两父女为什么爱一见面就互相数日子???

要从这点来确认是亲生的?

- 还有鉴证方面的水份,严谨老爸居然不关门让女儿受伤……等等的不提了。

甚至还有这种情景——刘光勇自杀未遂,躺在医院床上,警察急着询问:

(你们眼瞎了没看到他戴着颈托、口中插管???

还叫他点头、说话?

……孙膑看了都想站起来打人!

给他纸笔,或者让他竖手指好不好吖?

)挺可惜,这些情节元素可以发挥得更好的。

例如,前几案可以像日剧那样一集一案,前半集查案,找到被害人信息,后半集挖掘被害人的故事,引观众当成连环杀人案来看——“生活遇到不公的人,居然恰好都被人杀了,凶手选被害者有什么标准?

”到总体过半才让主角从关键证物发现真相,再找女儿,从女儿口中得知为什么会凑在一起实施这件案。

但女儿不可能拿到芬太尼,也没有杀刘光勇的机会,再找出幕后大boss,捉到大boss之后,她再交代一系列案件的起因经过(交代清案情很重要)。

客观来说,这部剧不是一部烂片,它言之有物,有想表达的主题,有自杀者与施救者的立场对立,有些发人深省的对白(例如刘光勇老婆说,“世人记得的他,只在他犯错的那瞬间,但我记得的更多,有他的愧疚,有他的体贴与善良,那才是他真正完整的样子。

”)主创有想法,但想到却做不到。

能看出编剧或者导演的稚嫩,好牌乱出,越到后面越无聊,第8集结局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简直像是多余的。

————分割线————看到一篇影评,从另一个角度点出这部剧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这部剧里每一个糟糕的父亲和丈夫都能得到原谅?

凭什么?

(谁是被害者)剧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605396/————分割线————苏可芸在剧中唱的那首歌,是陈小霞的《还活着》。

歌词很点题,是每个脆弱者的心声。

————分割线————看到有一个短评是——徐若风 看过 2020-05-06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大陆的这些悬疑剧能有这个一半能看,都可以烧高香。

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

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

另外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都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

但大家还是能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

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不明白为什么要踩大陆剧,也不知道ta到底多久没看过大陆作品,反正上一个让我觉得惊艳的华语推理剧是《唐人街探案》网剧,就今年的事而且《唐人街探案》网剧前8集水准完全秒杀《谁是被害者》。

 6 ) 有点被高估了吧

谁是被害者 刑侦现实很符合网飞的口味 开篇就公示主谋 每集案件相连相扣 氛围用心把控 再加上张孝全和林心如两位熟面孔 的确有噱头有看头 但是 豆瓣八分是不是太给面子了 张孝全在男主和女儿对坐谈话时并没有把懊悔 无奈 痛苦 表达的足够疼痛;而林心如在和女主记者世界观碰撞的时也没有足够有力 她不应当一下子被镇住 也不应当一味地重复你不懂他们 她的懂既没有凸现在眼神里 也没有反击在语言里 推荐参考“沉默的证人”和“无证之罪” 一个是09年的刑侦经典 结局反转 虽然观感的确没有现在剧作高级 但是王志飞饰演的犯罪心理学家和连续杀人犯双面形象印象太深刻/ 另一个是近年热门 假雪人的决绝 真雪人病态狠毒 一部戏两个经典罪犯形象 相比之下这部戏演员弱了除此之外很想和编剧聊聊 去年有一部被我反复推荐给朋友们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它在我心里之所以如此与众不同 是因为它在展开所有事实后 并没有向观众灌输任何一种道德观 也没有做出偏向任何一方的分析判断 而是把思考的权利留给观众自己 这不仅是一份严谨的态度 更是一份尊重 而“谁” 在最后通过女主的口 向大家刻意传达着生的意义与命的重量 首先她并不懂他们的痛苦 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女主幸运的她撑过来了 也是建立在她能够生存并改写自己生活的条件上 而那些不得不选择死的人 是既看不到前方的光也没有感受到活着的温度 并不是说他们该死 但是他们选择了死亡 至少应当被理解 那也是勇气啊 是啊 谁都知道好死不如赖活着 但是没有人和他们说句鼓励的话 没有人给他们坚持的力量啊 这就是命运

 7 ) 评分肯定会虚高的作品

优点:全员演技在线,真的在线,其实整部剧看起来真的一般,但就是觉得打三星真对不起这么好的演技,所以评分可能会虚高前几集的悬疑感很强制作还算精良缺点:前几集强烈的悬疑感过后,节奏像是踩了刹车一样,一集比一集慢,中期和后期重点直接放在了人性,家庭,社会,情感,煽情这些,悬疑元素好像完全被抛弃了,对于冲着悬疑和命案看的观众,这无疑是最大的硬伤,完全被前面忽悠了,最后几集几乎从头到尾都在煽情,节奏降到了谷底,让我差点就没能坚持看完人设完全立不起来,男主并不招人喜欢,自私,没有礼貌,活在自己的世界,办案问话时候就像所有人都欠他的一样,看似是着急自己闺女,其实透露出的就是自私和傲慢,抛妻弃子十几年不闻不问一个电话都没有的男人,也根本就不可能突然这么上心,更不可能记得哪年哪月哪日自己的女儿第一次翻身,这种强行洗白根本没有说服力,更没有逻辑,看似刚正不阿,为正义一视同仁,不讲情面,一到自己的事马上开始违法乱纪,完全是双标。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位连叫他名字都不理的人,会不会被排挤,会不会被憎恶,这种冷血动物没有什么可洗白的,如果真要洗白,应该在各种细节上给大家潜移默化的灌输“其实他不是这种人”的观点,但很可惜,越看细节越觉得男主根本就是个混球!

整部剧唯一人设能立起来的是女主,一个招人讨厌,不在乎别人,不择手段的记者,在面对他人生死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时候,展现出来善良的一面,这种转变和洗白我个人认为倒是合乎情理的,自然的,符合逻辑的

 8 ) 被男主的人设弄的一点点上头

戳我的点: 1.人物刻画的很好 首先评价是不完美但真实!

因为我真的恨死这种以为靠结婚生子就能证明自己是正常人的男人和女人,最后只会害死和毁了跟你结婚的人和那个孩子,该死的!

谁管你是什么天才啊,从选择结婚选择要孩子的那一刻身上就要自觉的背上和践行责任二字,管你爸比犊子的工作上多高的成就,社会上多大的贡献,那都是屁!

不结婚不祸害你对象和孩子,那么你好或者坏,等你死了谁也不会被影响... 2.第四权存在感不断加深 台湾这几年所有的社会现实题材或者悬疑犯罪题材,都会着墨大段去刻画记者的影响,感觉已经快要把第四权刻进台剧dna了,真的挺好的!!!

希望之后的台剧能在新闻行业上,从新闻伦理,职业素养,道德标准等多种问题希望以后台剧能挖的更深刻。

真的期待整个新闻行业的体制上能有更好的改变,践行好作为第四权的新闻,维护好大众的利益!

3.对生命权和人权的关注 我看完依旧认为无论选择生还是死,当做出决定的那一刻都是最勇敢的人,选择生的人没资格看不起选择死的人,因为你不是他没办法感受他的痛苦,凭什么现在制高点上批判他的选择!

同样选择死的人也没资格嘲笑选择生的人的决定毫无意义,因为选择生的他们会用有限的生命去经历和面对更多的苦与乐!

因此,真的不该劝人生活劝人死,你小小的一句话对于现在悬崖边上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能是救快要渴死的人的一滴水。

至于主要剧情部分我真不是特别感兴趣,这种社会议题,永远是底层人民被压迫,只能用生命反抗但无济于事且不断循环发生的悲剧,我实在不想深思,这也是剧情没给我什么惊喜的点。

插一句,刚开始我有种看《法证先锋》的感觉,但看着看着就能发现港台风格还是不同的。

最后,虽然本剧依旧是网飞特色,结尾又双叒仓促的面目全非,但冲着前面的那些我勉强依旧打4星

 9 ) 想盡辦法痛苦的活下去,是為了之後的XXX,這真的合理嗎?女魔頭 vs 女記者

反轉高潮點,在於最後一集女記者跑去幫女魔頭上了一堂「勇氣」課。

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非常屌,一上課就瞬間打通任督二脈,感覺好有道理,但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第二次看果然沒錯,有點牽強,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跟一上課就開始播配樂有很大的關係,配樂在一段時間醞釀後一上課就順勢響起,有很強的引導效果。

女魔頭觀點+ 他們很痛苦,我是在幫他們,讓他們有勇氣面對死亡,並且完成遺願女記者觀點+ 他們只是需要一點希望+ 想盡辦法活下去,才是有勇氣+ 因為之後會有XXX< 想變女生男 >因為無法獲得父母認同,所以很痛苦女記者觀點:如果收到妹妹的禮物,知道人間還有愛...巴拉巴拉-->女記者 Win,不該死想變女生男,只要有一些志同道合或是認同他的人,加上不要太在意爸媽的想法,看個心理醫生說服自己,自己沒有錯,應該就OK< 過氣藝人女 > 因為無法東山再起,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如果知道還有很多人還是愛他、關心他,就...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這還是心理問題,要自己調適,即使無法東山再起看開就好或看個心理醫生放下太高的要求,應該就OK< 雕刻男 > 因為名聲被弟弟搶去,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不要太在乎他人眼光,其實已經向世界證明自己了--> 女記者 Win,不該死這個故事整個很牽強,因為如果真的想要名聲,要奪回是非常簡單,打個電話就好了< 江曉孟 > 因為爸爸不理他們母女,只在乎工作-->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需要的是溝通和體諒但是以上女記者win的人,嘗試過之後,可能還是失敗,自己心裡過不去,應該還是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生命的走向。

< 殺人男 > 因為殺人內疚,非常痛苦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 女記者與女魔頭平手這應該自己決定該不該死,女記者講的好像是「痛苦的活下去」跟「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是同等的時間,但是因為殺人內疚是每天的每時每刻,而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當然是快樂的,值不值得要得看自己,應該自己要有選擇的權利。

這有點類似終峰法則,好像因為之後會XXX誒,你先忍耐一下吧。

但是是每天的每時每刻,是非常非常久的時間。

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 加班男 > 因為公司翻臉不認人,不給獎金又投訴無門,又癌末,家裡又窮,非常痛苦 。

也想用死來看看能否在法律層面上報復公司。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家裡的植物是開什麼樣子的花 --> 女魔頭Win看開花這理由實在太爛,但是同殺人男一樣,應該自己決定死或不死。

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總而言之,我認為< 想死不是就是「惡」>人應該要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這劇本還是偏向活下去就是「善」,死就是「惡」,這種觀念應該也是台灣的一般觀念,所以安樂死還是很禁忌的話題,想讓老人家安樂死也不能說,因為會有人說不孝。

哈拉瑞的書說到,近代歷史上,人權的觀念是「人的生命是神聖的」,但是如果走進老人院還是安養院,有時候看到的情景會讓人覺得「到底有何神聖可言」,太過痛苦淒慘地活著,根本不值得,至少也要讓人家可以自己選擇,而不是為了你認定的「善」而活著。

< 每天痛苦的生活不是什麼勇氣 >女記者說因為之後會有什麼好事發生,所以現在先想盡辦法活著,才是有勇氣但是這樣的意思是要忍耐,但我覺得每天都是生活,應該想盡辦法,先讓每天都是OK的。

該找協助的、該看醫生的,什麼都要想辦法,忍不是長久的,如果每天很痛苦,一定要想辦法除根,不是幻想著未來的什麼東西,每天就是生活,太過長久的忍耐很容易中途就自爆了。

 10 ) 无码的大尺度,这新出华语剧可真敢拍啊!

近两年,网飞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拓展华语剧市场。

遗憾的是,结果却并不理想。

从噱头十足的《罪梦者》,到后来的《极道千金》与《彼岸之嫁》。

评分一路下跌(7.1,5.8,4.9),让观众大失所望。

最近,又有一部网飞出品的华语剧来了。

万万没想到,它竟然实现了口碑逆袭,为网飞打了一场翻身仗——谁是被害者导演:庄绚维 / 陈冠仲编剧:梁舒婷 / 徐瑞良 / 黄雨佳主演:张孝全 / 许玮甯 / 王识贤 / 黄河 / 李沐上映日期:2020-04-03(中国台湾)集数:8单集片长: 60分钟

这是上个月末刚上线的一部剧集。

截止目前,豆瓣评分8.1,是网飞目前出品的华语剧最佳。

此剧改编自台湾畅销小说《第四名被害者》。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一部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

剧集不仅延续了原作烧脑和推理的部分,在尺度上更是大到惊人,且完全没有马赛克。

每集的开头,都有一段郑重提示。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暴力场面”“身心不适”“斟酌观赏”

这可不是在吓唬人。

第一集刚开始,就出现了浴缸里“溶尸”的特写镜头。

到了第二集,被焚烧的“焦尸”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就连主演之一的许玮甯也表示,被剧中“尸体”的还原程度吓得反胃。

(手动马赛克,给大家感受下)尺度之外,这部剧真正大获好评的部分,是其精妙的设定和紧凑的剧情。

男主角方毅任(张孝全 饰)是一名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

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亚斯伯格症被认为是自闭症的一种,其主要症状为社交困难、沟通困难,以及个性偏执等等。

而鉴识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犯罪现场取证,并运用相关专业技能来辅助推理、帮助破案。

这两个特征结合,将方毅任变成了个不近人情、只关心案件的“怪人”。

而女主角徐海茵(许玮甯 饰)和方毅任恰恰相反。

她是一家知名媒体的资深记者,在职场打拼多年,深谙人际往来之道。

她可以为了获得一手资讯,八面玲珑、谎话连篇。

不仅如此,她还和在私下和警局的人交往密切,以套取各类案件的最新消息。

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人,却因为一起连环杀人案被联系在了一起:一名失踪女歌手,被发现死在了一家旅馆的浴缸里。

浴缸里放置了浓度极高的强酸,被发现时,尸体已经面目全非。

发生命案的旅馆房间里,没有他人进出的痕迹。

而女歌手尸体的死状,竟和她未发表的最后一张专辑封面照一模一样。

一时间,这起骇人听闻的溶尸案,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女歌手的专辑也成功发表,并且销量惊人。

当方毅任介入尸体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女歌手明明有整容史,可是这具尸体的面部骨骼却毫无整容痕迹。

更惊人的是,根据尸体的下半身骨骼特征可判断,这应该是一具男尸。

换句话说,这名死者并不是这个女歌手。

那死者到底是谁?

为什么死状要模仿女歌手的封面照?

失踪的女歌手又在哪里?

这些疑问尚未解决,很快又发生了第二起命案。

在一栋还未完工大楼里,发生了焚尸案。

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无法确认身份。

但是在尸体附近,却发现了一张工牌。

工牌上的工程师,恰好就职于这栋大楼的开发商。

经过警方的尸检和调查,发现这名死者并非工牌上的人。

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上一起溶尸案中被认为的死者,也就是那名失踪的女歌手。

不仅如此,这两具尸体都有一个共同点:死前体内被注入了大量的麻醉剂。

也就是说,这两起案件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为。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下一个死亡的人,就是工牌上的工程师。

果不其然,很快警方又发现了工程师的尸体。

与此同时,第一个旅馆中的死者身份也查明了:他是一家夜店的男服务生,从小有性别认知障碍,并渴望成为女性。

随着案件逐渐深入,死者的身份都渐渐明晰。

但真正的凶手,直到现在仍然销声匿迹。

警方通过总结了这几起案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每一个死亡的人,都在死前完成了自己难以实现的愿望:服务生希望成为女性,在死前扮演成女歌手,愿望达成后死在旅馆。

女歌手希望发表专辑,在死前专辑大卖,愿望达成后死在大楼。

工程师希望揭发自己所在的黑心公司,在死前成功揭露,愿望达成后死在仓库……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有计划和预谋、精心设计的连环杀人案。

至于凶手是谁?

TA为什么要帮助死者实现愿望?

又为什么要杀人?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剧中寻找答案。

同为犯罪悬疑题材,为什么《谁是被害者》能够超越《罪梦者》,获得观众的普遍好评?

在我看来,是因为此剧在人物设定和剧情设置上,都体现出了华语剧里难得的用心程度。

先来说说人物设定。

张孝全饰演的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和美剧《非典型少年》的主角是同一种病症)。

为了演好这个人物,主创团队找来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指导,使得这个人物的言行更贴近真实。

片中有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方毅任和徐海茵在停车场,商榷利益交换的条件。

上一秒,方毅任还认为自己占据主动,振振有词。

可当他发现自己的把柄被徐海茵握在手中,被对方威胁时。

他马上变了一副脸色,然后徐徐走回自己的车内。

性格中狂躁、偏执、近乎疯狂的部分,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彻底爆发。

当他发泄完情绪,下一秒,又无缝切换回冷静理智的状态。

他巧妙地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优势,和徐海茵交换信息。

一个在极度狂怒与极度理智之间摇摆的病人形象,由此鲜活地立了起来。

徐海茵这个角色同样如此。

主创团队找来了专业的记者,去研究和发掘他们身上的工作状态,用于剧中的角色塑造。

片中有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戏:徐海茵为了采访第一个死者(男服务生)的家属,谎称自己是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

她事先做了一系列小动作:衣服,从低胸衬衣换成了纯白色的卫衣。

头发,从披肩扎成了马尾。

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博取受害者家属的好感与信任。

更绝的还在后面——为了完美营造一个人畜无害的社工形象,她在出发之前,刻意灭掉了自己还没抽完的烟。

可是,当死者的妹妹出来后。

徐海茵意外地发现,其妹妹也喜欢抽烟。

于是她又马上掏出烟,和死者妹妹坐在台阶上一起抽。

这几处细节上的动作设计,已然将一个为达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的记者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人物设定上的走心,《谁是犯罪者》在剧情上也值得一提。

剧集围绕着连环杀人案展开,环环相扣,层层解密。

最重要的是,在紧凑的剧情和精巧的故事之上,它将矛头直指当前普遍存在,却不被广泛重视的社会议题:性别认同、校园霸凌、企业压榨、外貌歧视等等。

从剧名开始,主创团队的“野心”就昭然若揭——他们并未将镜头聚焦于作案手段高超的加害者,而是重点关注这一个个不被社会关心和重视的受害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群像。

通过这群想要放弃生命的人,来反映社会问题,并探究其背后自杀动因。

以此引发大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自杀群体的关爱。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有约30万人自杀。

走向自杀的现实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情感上的共同点却殊途同归:这些下定决心去自杀的人,都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在乎了,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活着没有意义。

这点恰好和鉴识工作形成一种悲伤的联结——因为鉴识人员的职责,就是通过细枝末节的线索,去还原死者生前的每一个细节,去关心死者生前的每一件小事。

正如制作人曾瀚贤所说:“鉴识科学有一句话,生前没有人在乎你是谁。

当人死了,却拼命用各种方法查出你是谁,可惜伤心的点在于,人已经死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谁是被害者》想要探讨的核心,仍然是对于生与死意义的思考。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死亡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但《谁是被害者》给出了它的答案:不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我们都在选择过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只不过,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活着,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死去。

但是,那些选择有价值地死去的人,却忽略了一点:死亡何其简单,又何其短暂。

一直努力活着,才是最大的考验。

活得有价值,是比死得有价值,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本文作者:张不才

《谁是被害者第一季》短评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6分钟前
  • 北京秀才
  • 还行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8分钟前
  • 发条橙
  • 较差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10分钟前
  • 大时代
  • 还行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11分钟前
  • 还行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15分钟前
  • 你都如何回忆我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