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尸布
The Shrouds,Les Linceuls (法)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主演:文森特·卡塞尔,黛安·克鲁格,盖·皮尔斯,何家蓓,伊丽莎白·桑德斯,詹妮弗·戴尔,埃里克·温塔尔,容海峰,英格瓦·埃盖特·西古德松,维斯拉夫·克里斯塔,马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匈牙利语年份:2024
简介:男主卡什是一名有创意的商人、悲伤的鳏夫,他建造了一个设备,能够在一块埋葬的裹尸布内与死者联系。当卡什这项革新性的事业即将闯入国际主流视线时,包括他妻子坟墓在内的几块墓地被蓄意破坏、几近摧毁。卡什努力想要揭露袭击真相,而现实也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婚姻、对已故妻子记忆的忠诚度,同时把他推向新的开始。详细 >
1/4 #Cannes77th主竞赛# -18 额,柯南伯格,你要干嘛?idea很不错,但是极私人化的影像很dull,可看度不高。梦的侵入疑似增添暗线的mourning情结,却没有看到忧伤的一面。仍旧执着于强烈现实身体恐怖……//电影不恐怖,最恐怖的是怕我妈看到屏幕上90%占比的果体……
身体成为技术物的过程中犹如档案不断被篡改,保存和叙事的力量在不断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却被全部卸去,只剩下对于完全没有中介的情感一种自残般的暴露与质疑。
这部电影是一部“思想电影”,柯南伯格显然更倾向于提出模糊的问题,而不是回答具体的问题。毕竟,悲伤的奥秘没有解药,那么为什么不从多个角度去探索这种自他妻子悲剧性离世以来一直困扰他的情感呢?观看身体的腐朽作为监控技术的最前沿,编造中俄阴谋以分散自己对当下问题的注意力,当代技术(人工智能助手和自动驾驶汽车)与注定失败的科幻未来主义小工具完美契合,克鲁格的双重角色(如果算上她为人工智能助手配音,那就是三重角色)展示了失去前后的二元性,而最重要的是悲伤的超现实性,这种情感对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主观的,但始终被一种不真实感所统一。这些想法中没有固定的论点,但它们极具启发性。电影以一个令人不安的梦境结束,带来一种感觉,即柯南伯格仍在处理这一切,即使是在创作了一部充满终结感的电影之后。
尽管这是一部反悼亡片,但这次柯南伯格还是多了一份沉重。遗憾的是裹尸布作为喻体的这一层面没有得到更多的延展和探索,以及当影片开始转入不可靠叙事后,在阴谋论与怀疑论的表述之中,全片的落点开始变得虚浮。身体对应爱欲,科技对应死亡。不变的是身体即现实、身体即世界的核心概念,而幻想/幻觉主义作为一种溶质改动了现实。以本体论为坐标,贯彻着对数字成像技术的思考和对虚拟图像应用的警惕。在无法动摇的时间之流与不可避免的肉身死亡之间,电影成为了一种精神媒介。一个化身(Hunny)意味着一种缺席(Becca)。在裹尸布或睡梦之中,我们共享着同一片黑暗。
科技裹尸布的点子挺有趣,让人想起巴赞说的以影像保留生命的木乃伊情节,后面从环保恐怖分子、真“地下暗网”到阴谋论调情大法,逐渐变成狗血大杂烩…
7,关于技术和爱的阴谋论,或者说信息茧房时代的技术和爱本身就是阴谋论模糊边界的载体,最后是她不在乎我们走吧,除去了视觉奇观的柯南伯格,质感和未来罪行一样,文森特卡索满满的性张力,盖皮尔斯演技很亮,黛安克鲁格一人三角
+ 尸体腐烂的过程未尝不是一种生活呢
展示无尽忧愁与问题的危险可能
......中日韩俄可是都给你集齐了
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却是面向未来的影像,反复振奋和坚定从业者关于艺术的未来的决心。它提醒我们生活中所不应该疏漏的维度,去直面“房间里的大象”,谈论残缺与疾病,找到与死亡共处的方法。电影以及所有新兴的艺术,势必要接纳新技术,而重点又在于,柯南伯格在采访中所说的,它需要展现一种曲折的真实,而非表面的真实。
胡编乱造,无聊至极
3.5
其实作品想表达的主题很高级,存在主义中的虚无和徒劳。这种徒劳在大江健三郎的《奇妙的工作》和《死者的奢华》中表达过,在川端康成的《雪国》中表达过,在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都表达过,徒劳既是存在的本质,也是超越的起点,既是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也是对意义重建的探索,他们都成功了。但小说和电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门槛”和“期待感”,被反转、意外、脑洞、埋勾起勾饲育了多年的群体,已经无法接受一个平庸的结局,连我也不例外。唉。
柯南伯格永远关注边缘欲望 克鲁格真美
同样是悼念亡妻,文森卡索就和 Mark Scott 大不一样嘛 :(主人公对失去的恐惧贯穿始终,却无法打动我,因为那是以爱为名的占有。科技、她人的身体、政治阴谋,一切都是占有欲的外化,科技再如何失控,始发明者不还是人类本身?
TikTok化身全息裹尸布代工服务跨国政府大数据收集/监控网络阴谋论激发特殊性癖,火山保护团体呼吸二氧化硫人体造酸咳出食道以此鸣志,失明感官补偿语速加快和双指键盘隐藏游戏,死后骨质增生亦或数字虚拟,AI马甲人工操控模糊现实梦境恋残哀悼……对于当代博物学理念的发挥,其实跟柯南伯格的小说《吃了》相似,但多了一层尝试以此消解亡妻痛苦的抽离情绪,反倒加重了结尾悲伤
戛纳第八日。名导演柯南伯格新作。柯南伯格仍然保持着每部电影都入围金棕榈主竞赛单元的优良传统,但影片本身也“保持”了乏善可陈的稍显无聊的特质——这一次他将关注重点放在了人与科技的关系,通过一个鳏夫以“观察妻子尸体的腐烂”为主线来探讨科技和政治对人的异化。故事中海量的对话让人昏昏欲睡,Lumiere主厅现场的观众反应也是寥寥。
柯南伯格作为一名恐怖片导演步入暮年给出的对死亡、爱情、以及未来的思考。对科技的态度是存疑的:多次出现的科技巨头苹果、特斯拉、和梦中的科技项圈,都是会出错或被人操控的,或是笼罩在会随时出问题的阴霾下的;对未来的态度似乎是悲观的:多次出现的竖屏片段,即使是定机位对着手机拍摄,拿手机的手稳得像三脚架一样,宛如直接展示竖屏拍摄片段——无疑是代指网络时代的现在和未来,新冷战的阴谋论(不论是真是假)以短视频和其他科技/媒体渠道迅速侵入人类的大脑;对爱人的态度是追求极致的:追求对身体的极端控制以及对肉体的迷恋。再次感叹本片的文本层面的丰富,看完越琢磨越觉得有趣和有魅力。敬佩柯南伯格的的创作力:能把自身经历和如此私人的感情拍成这样一部电影——兼顾电影感、文本、和作者表达。
6.5。
从“悲伤正在侵蚀你的牙齿”的现代医疗判断开始,情绪以一种具象的方式显形:监控身体的变化与腐烂,但柯能堡无意在身体与科技的深奥关系中逗留,不过审阴谋论只是一种途径,宏大的科技蓝图是一种外壳,他不是严谨、科学、客观的研究者,他亲身参与进「裹尸布」计划,以幽灵的形态制造滑稽有趣的一幕,从第一句台词开始,本人醒脾被高度认可,本人与柯能堡对监控尸体、人棍、阴谋论、乱伦的兴奋度同频共振,在死亡的边缘,唯有彼此相拥才能获得存在的可能,依然契合着拉辛的那句:"我们如何忍受/主啊,茫茫大海将我与您分隔",电影在温暖情欲和悲戚死亡两极波动。意义抓地力不行(?)。有点浪费裹尸布概念了老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