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MOViE木卫」 公众号:moviesss《暴雪将至》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奖后,片刻不停的上映节奏,看起来是想要复刻文艺犯罪片《白日焰火》在柏林之后的商业成功。
除了《白日焰火》,这部电影还让绝大多数人,想起韩国的《杀人回忆》。
导演自述说,还有西班牙的《沼泽地》以及其他犯罪电影。
在我看来,《暴雪将至》复刻了一个湖南小城的90年代末风情,围绕厂区而起的小城低调热闹,人民生活波澜不惊,却总感觉有股气候变化要到来。
频繁且无果的凶杀案与没有点明的集体恐慌,与如今大开倒车的时代不谋而合。
不断下坠的人物,身陷在泥潭沼泽,或从高处突然坠落,强吻上了中国的周遭现实。
所以,它大概真不是一个找凶手的悬疑快感或侦探破案的故事。
再不然像白银案那样,找到凶手又如何……那不过变成了一块时代的铭牌,还有一位又一位无名氏的墓碑啊。
当江一燕邀段奕宏共舞,二人深情相拥着小城二月般的身体温暖时,透过理发店的霓虹灯牌,可以看到三厂汇合处的小街晦暗,空无一人。
那些灯光之下的谲黑,却潜伏着无限杀机的寒意,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将主人公扑倒在地,痛快解决。
这个观影感触,并不是来自我的胡思乱想。
以摄影起家的导演董越,对全片摄影美术的把关,营造了统一的视觉风格。
调色出来的阴冷冬天,雨不仅下不停,雨量也比任何一个季节都要多。
这套风格最出彩的,是在拍摄追击犯人时,高大的钢铁锅炉和机械的传送架梁上,一团大红色正在肆意地跳舞着。
周围是死灰般的冰冷无物,黑色阴郁,霸占了整个画面。
许多人会认为,《暴雪将至》学了大半场的《杀人回忆》,最后却一头抛弃——如此一番折腾无意义,完全是为了证明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到底是拍得有多牛X。
可不是么,连环的强奸杀人,杀人犯会回到他得意的地方,烟囱林立气势惊人的钢铁冶炼工厂……这些都与韩国犯罪片里的背景风物如此相近,就差跳出一个锅炉工。
找不到凶手的高明处理,似乎变成了《杀人回忆》后犯罪片导演们无法破解的新世纪谜题。
《暴雪将至》把恶魔自有天收的想法执行,变成了下个不停的大雨和多处出现的上帝视角。
这样的处理容易遭致非议,却也不失为避开审查麻烦的妙招。
无论把余国伟,看做是螺丝钉警察的巧妙化身,还是把他充当做工厂建筑的时代守卫,我们还必须看到,电影里的犯罪凶杀,简直没有影响到小城市民与工厂工人的正常运转。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上班工作,依然井然有序。
与那些人头攒动的画面相比,这些发生在田间地头,大桥之下的残忍恐怖犯罪,似乎变成了组成生活的一部分材料,供予第一个乌龙嫌疑人,充当八卦谈资。
如此解释说明,不是为了给《暴雪将至》找借口搪塞,而是说,类似凶杀案,无论悬而未决的常态,还是催促神探的诞生,它们一直在中国社会发生,譬如今天就爆出一则新闻报道:“青岛城阳灭门案,遇害者均遭捆绑缠胶带”。
全片表演都高度紧绷精神紧张的段奕宏,令人觉得孤独又可怜。
多余的余,还有国伟的名字,似乎说明了他或父辈,渴望与共和国的命运生死与共。
但正如那些想姓赵,最终遭遇无情真相的,发现自己不过是用来电鱼的一列电池组,或者一滩电解液。
全程不在状态的江一燕,令人难堪。
据说版本删减调整(135min→118min),造成了她来路不明,高潮爆发又不到位。
凶杀案戛然而止,跳进二人情感僵局时,电影悄然转移到另外一个普通的家庭残杀案件中。
它似乎说明,与强奸杀人相比,那个年代,还有许多家毁人亡的惨剧同步发生。
与此同时,身为劳动模范的余国伟,被工厂无情淘汰,清扫在铁门之外(这一场戏拍得并不好)。
导演的诉求,无疑是准确的:那是一个所有人都被无情抛弃的年代。
对号入座的,当然是国企下岗工人。
但《暴雪将至》突然搭上了一段情感戏,导致余国伟变成了一个没有性需求的恋尸癖爱好者,陷入魔怔。
这个不属于厂子,不属于POLICE,不属于时代的老派作风编外人物,一心想着抗洪救灾抢险立功保护祖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果敢人物,最终以疯狂的自毁,求一个宣泄心安。
电影一直想通过不断往下掉的戏,去补救那个没有面孔的罪犯,再扣上大时代(1997年)和大厂子(隐晦下岗)的变更,但显然来不及了。
车简单粗暴无理的飞车解决方式,还有安静围观爆破的摆拍造作收尾,完全是凭空而来的兀自抒情。
再到把玩似真似假回忆,往事消失无影踪的喂狗老人(英文字幕之前把保卫科翻译成dog),也有点闪烁其词,故作聪明。
因为犯罪内核消失后,瞻仰巨大建筑的缅怀情感,总归是生硬的(乱入《钢的琴》)。
死于车轮子的罪犯,死于火车轮子上的燕子,还有停在了巴士车轮上的余国伟。
余国伟是个编外人物,不属于事业体制,甚至不受工人欢迎(徒弟遗言)。
老警察不喜欢南方,自认不属于这个地方。
徒弟和舞女同样没有亲人,看似浮萍般自由,电影抽掉了他们的家庭关系,来去自如,不受限制,只有浓墨般的重工业背景板,几乎挂住了每一个场景,呼之欲出。
就连凶手,最后也落了个尸体无人认领——他真的存在过吗?
而在两次搬演模拟/犯罪行凶的过程中,被心魔击溃的余国伟也把自己变成了罪犯,最后成了一个拿到二代身份证,却落得巴士熄火,暴雪降至。
一条无处可去的畸零老狗。
集体主义的消失,带来了个人的崩溃。
个人的崩溃,引发了剧中唯一场的家庭伦理惨剧。
不难发现,剧中人物拥护集体,渴望归属,荣誉感强烈,最后结局惨淡。
而那个因猥亵妇女留下前科的年轻人,何尝就不是那个压抑时代的受害者。
一切罪责,都是莫须有的。
via《隐形城市》 摄影/刘勃麟它们发生了。
它们消失了。
那场终于下下来的暴雪,像顾长卫《孔雀》的结尾开屏的孔雀一样,是一种终于释放的了然和遗憾。
余国伟走出监狱,发现十年前他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而那场终于下下来的雪,倒是天衣无缝地接上了那个时空,中间的那一大段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正像很多人回忆旧事的时候那样。
我妈在一个国营工厂工作了二十几年,从青年到中年,从车间到管理,几经波折,厂子也几经转手。
后来厂门口的牌子被摘掉的那一天,她去看了,回来不无伤感地对我说,这说没就没了。
我才意识到她对这个厂的感情,一个付出了几十年时间和青春的地方,也许没有雄心大志,也许很多时候也都在混日子,但潜意识里总有终老于此的想法,总有对人生目标的期望,而这些都是依附于这个工厂实体之上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厂就是一个人的家园和教堂。
如今,这个看似永恒的庞然大物轰然倒下,那些曾经羡慕的目标、付出的年华、努力的位置全部付之流水,更不用提一草一木、人情世故、青春回忆。
电影最后的那些人,平静地、木然地、徒然地看着工厂的烟囱轰然倒下,一定也是同样的心情吧。
那几年,我妈这样的工厂完全不是少数,几乎绝大部分人都有这种与过去决绝的经历。
那个曾经代表稳定、高级、丰裕生活的形象没有了,随之而来的不光是经济上的困窘,更是不知道人生方向的茫然。
余国伟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进入体制,人生最大的光荣就是成为厂里的劳动模范,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了,拔地而起的房地产、第三产业、旅游大巴...在他的前半生中都是闻所未闻的 -- 我们也是。
突然之间,大院没有了,围墙没有了,单位宿舍楼也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超女、暴发户,和越来越高的房价。
我们好像突然被置身于另一个的时空,找不到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从这点上说,我们和监狱中的余国伟并无不同。
他是个被时代抛弃的人,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呢?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我给这部电影加半颗星表示鼓励。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氛围,那始终在头上却降不下来的暴雪,那灰色的工厂、灰色的冬天的雨季,可能曾经光鲜现在却破旧的职工宿舍,人心就像燕子的伞一样,都是湿淋淋的。
唯一的亮色是想象中的“香港”,却在高桥上的纵身一跃中没了踪影。
那时候每个人都向往的“香港”,在不长的时间里怎么就变成了可有可无、人人都可以去的地方了呢?
我喜欢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末尾,任何时代的末尾都是悲剧的舞台,参见《茶馆》。
如果茶馆有续集的话,那这个时代一定要被包括进去。
段奕宏的表演并不特比突出,和他以往的表演一样,带有话剧的痕迹,台词和表演都略微夸张,却恰好契合了人物神经质的特色。
江一燕并不适合演舞女,她的气质太清纯了,最近又老了些,演个《昼颜》中的中年妇女可能还不错。
1,前二十分钟的节奏还算紧凑,氛围营造的也不错。
但是到了后半段段奕宏和江一燕的感情戏和跟踪那个人的戏份,就完全拖沓到了国产电视剧的节奏了。
太让人难以忍受了。
就是小说当中经常说的主题偏移了。
2,整个电影的主线太薄弱了,次要人物的存在感也特别薄弱。
这个保安队长的背后故事关于他的工作和晋升的动力,也就是他的生活状态也没有进行挖掘。
丰富度而言,比杀人回忆差太多了。
3,关于破案。
你会发现,感觉这类题材已经到了不知道怎么破案的地步了。
用一个意外的车祸来进行收尾。
这是有些黑色的,以及小人物命运的荒诞感,妈的我都能感觉到最后打段奕宏内心的一万只操你妈在奔腾啊。
你说这种荒诞的巧合设计呢,也不能说没意思,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面,你就觉得有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
你要对比的话,疯狂的赛车这种黑色的巧合太多了。
追凶者也也算是有新意的,结构和节奏起码也算紧凑。
4,整个九十年代时代的色彩和工人们的生存困境,是因为审查没详细描写呢,还是就是水平不够呢。
剧本底子和台词都很弱。
真是靠那个老警察的演员和段奕宏支撑着。
其他的演员都不值一提。
5,实在点说,其实就是能力欠缺。
这也真是没办法,就是才能不够。
6,这些人啊,你说又都不是正规编剧或者作家出身,自己什么水平没点数吗?
余国伟出狱后的最后二十分钟撑起了整部影片,前面冗长的悬疑叙事不过是个躯壳,几欲昏睡。
最后二十分钟的镜头让我惊艳,漫长的等待是值得的。
最深刻的镜头有二。
一是余在等公车时拿出身份证,却看不清他的姓名。
第一反应是“难道我的眼镜度数又加深了”,后才反应过来余国伟不过是个被时代抛弃的“多余的人”,姓名自然不重要。
二是工厂爆破的那个场景,像一场暴雪,冷寂无情。
镜头扫过下岗的工人,镜头里的群像面无表情,再无归宿。
感谢导演还记得这样一群人,并无大恶,有着一点小聪明,也有一颗向上的心,工作勤恳,爱护家人。
97年后,下岗待业,丢了工作,也丢了曾经的自己。
这一场变革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终究是庸碌的,其中有人不愿面对这样的碌碌无为,极端者成了“余国伟”,而更多的普通人,不过是在这场浩变后,默默承受一生的黯淡无光。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也曾尝试着跟上它的脚步,例如选择了在08年炒股,性格中的投机只能让他再一次的沉寂。
想明白这些,我足够了。
那份无所归依的虚无感,不敢多想。
——————————————————————————————1、燕子的跳楼像不像《颐和园》里的场景2、气温骤降,冻得龇牙咧嘴,应景。
3、虽说这破案故事不太重要,可情节要是能更紧凑些,就不那么想睡了:P4、期待导演的新作。
两颗星给影帝,演技没得说,但是电影真的不怎么样,剪辑太乱,没有一点主线,完全看不出懂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感觉就是为了悬疑而悬疑。
全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整片电影一直在下雨,看的人心好累好压抑。
最主要的是最后都不知道凶手是谁,离奇的说凶手被车撞死了,这也太扯了吧,一个犯罪片居然有这么狗血的剧情。
个人看法,就事论事,基本反映出一些。
先看标题,这个标题最多60分吧!
有一些代入感,但是跟电影隐含的提示却相反,从现在来看,更是一头雾水!
再来看主角和3个配角的结局。
老刑警最后结局,最后没有达到自己简单的愿望,但是没交代原因,五六年代的估计能代入进去,但是80以后的人代入感较差,电影是给观众看的,普通观众看了就过了,实在懒的去脑补!
女主角的结局,给人的感官非常冲击,女主角发现自己的愿望遥不可及,干脆一死百了。
徒弟的结局反映的更少,或者说更隐晦,需要脑补,工厂效益不好,保安待遇差,导致偷盗,然后英勇献身。
反派刻画太少了,这是一个败笔,只有一部分追击,另外一个冒牌反派刻画那么多就是浪费,你想证明主角的走火入魔,观众期待的是破案成功,破案成功之后再弄一个情节达不到愿望不更有冲击力吗?
前面都有铺垫了。
主角的刻画,应该是先要刻画他的侦探厉害的一面,然而都是通过对白来实现的,至少通过一个同事的回忆来刻画,前面没刻画好,后来给观众的映像就有点乱扯了。
主线方面主角的刻画也不成功,几个情节基本废掉,障碍情节都算不上,后面就完全乱了。
主角应该是想当正式刑警,被逼撒谎,因为女主角死,然后走火入魔,杀错人?
主线故事到是挺能反应时代,但是故事人物刻画的实在不敢恭维,情节也不咋的。
当然主角演技是厉害的,不然真的看不下去。
总之还是刻画出来了,入木三分倒还差点。
影片中一共有三场雪。
第一场是余国伟获得厂里的劳模,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时,设备出了故障,白色的纸片从天而降,仿佛飘雪,台下观众的表情也很奇怪。
暗示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那么真实。
燕子的出场很蹊跷,影片中只交代余国伟帮燕子赶走了几个混混,两人就在一起了。
余国伟帮燕子盘下了一间黄金地段的理发店,而现实中余国伟只是个普通员工,他不可能有这这么多钱。
燕子这个人物是余国伟虚构出来的,场景也是现实场景的二次加工。
影片中他在和警局的张队闲聊中得被害者都曾出现于小镇的某条街道,而那儿恰好有一间叫做“小香港”的理发店,于是这个场景被深度植入梦境。
余国伟在广场追查线索时邂逅了一名舞女,不久后燕子就在影片中出现了。
燕子的人物原型就是那个舞女(因此她俩的工作性质也类似)。
余国伟为了套取消息而与舞女发生关系,他内心中是厌恶的,因此梦境中他从不碰燕子。
燕子与余国伟在一起的所有场景都没有第三者见证。
她在翻弄余国伟的包时发现了其中的劳模证,也只是余在梦境中对荣誉渴望的再一次确认。
梦境中燕子发现自己被利用而自杀,是因为现实中余国伟需要一个借口原谅自己的罪行——燕子的自杀使自己丧失理智,失手杀人。
现实中余国伟希望进入体制内,做一名真正的警察,因此他希望在警方也无能为力的连环杀手案中一鸣惊人,但却在自己的幻想中越陷越深。
命运无情的捉弄了他,错失真凶,却误杀了路人。
第二场是张队的收音机里传出大雪的新闻,这时的余国伟坐在警车里,他因为杀人被捕,梦境开始崩塌。
第三场雪发生在十年后。
出狱的余国伟满怀希望找到张队,要一个说法。
而得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后,他的神探梦也随之破灭。
他在老厂爆破前回到了当初梦中的那个颁奖礼堂。
一位年纪比他更大的老人在看场,当他说自己是在保卫科干过,当过厂里的劳模,老人笑了,他告诉余国伟:保卫科没有效益,从来就没有过劳模!
余国伟站在车站等车。
这时2008年那场席卷全国的暴雪即将来临,这场真实的大雪与第一场“假雪”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梦境的结束,梦想的破灭,十年一梦!
在现实中,余国伟也确实无限接近于自己的梦想,如果电棍有电,如果凶手未被撞死……,如果老天爷开开恩,他可能已是大名鼎鼎的余警官了。
余国伟是幸运的,他毕竟拥有过梦想。
而暴雪将至,多少余国伟们的梦想又在何方!
传送门: 大卫林奇最难懂的电影《内陆帝国》中的几个关键隐喻
内陆帝国 (2006)7.82006 / 法国 波兰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 大卫·林奇 / 劳拉·邓恩 杰瑞米·艾恩斯我所知道的华谊和《前任3》的故事
前任3:再见前任 (2017)5.52017 / 中国大陆 / 喜剧 爱情 / 田羽生 / 韩庚 郑恺斯皮尔伯格的反视角让本片成为了经典
人工智能 (2001)8.72001 / 美国 英国 / 剧情 科幻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海利·乔·奥斯蒙 弗兰西丝·奥康纳高智商的洗冤类型片——《亡命天涯》
亡命天涯 (1993)8.1199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犯罪 / 安德鲁·戴维斯 / 哈里森·福特 汤米·李·琼斯如果你是教父,是否处决亲哥?
教父2 (1974)9.31974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阿尔·帕西诺 罗伯特·杜瓦尔冯小刚的摇摆
芳华 (2017)7.7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冯小刚 / 黄轩 苗苗
本文完全是剧透,没看过片子的千万别看。
作为处女作,《暴雪将至》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
其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在于它“终于”以明确到近乎直白的剧情设计道出了一个核心命题:你想咋地(你到底想要什么)。
以九十年代经济转型以及工人下岗为背景拍摄的影片,在近几年也算出了不少佳作。
尤其是在《铁西区》这种近乎无法超越的珠玉在前,无论叙事角度挑选的再巧妙,都很难再能有所突破。
因此,本片没有把重笔下在社会矛盾上面,而把它作为推动主角行动动力的重要一环,是颇为高明的选择。
这也更能使我们清晰地分析主角变态心理的形成以及欲望的模式。
余国伟是一个正能量爆棚的人,他非但不与同事同流合污,并且视荣誉为自己的生命,整个影片都可以说是他的一场“荣誉之梦”。
但同时,他又“假装“自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不过是为了达成自身目标的一个权宜之策。
由此,当年轻警察不屑一顾地说出”摆正你自己的位置”时,命运其实在那一刻就早已注定。
也正是因为这样,余国伟的梦想,可以说不是由他本人所决定的,而是在诸般压力下他不得不追求这一注定会毁灭自己的欲望。
这也是燕子“我都醒了,你还在做梦”这句话毫无意义的原因。
因为显而易见:余国伟的梦想正是余国伟存在的唯一意义。
从这一点出发,就很容易理解余国伟为何能很轻易的和在灯光球场的陌生女人亲热却无法回应燕子的热情(必须说明,余国伟在这一点上和《白日焰火》中廖凡的角色绝对不同)。
余国伟是依赖着凶手的存在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凶手是赋予了余国伟存在价值的神,燕子自然就是献给神的祭品,这也正符合了她妓女的身份。
而陌生女人的“我不是为了这个”使她变得过于强大,也就不可能去将自己的梦想投注在余国伟身上(因为她本来就没有梦想,也根本不需要有),同时,她也自然拥有了嘲笑余国伟的资格。
影片中另外一个被梦想所累的重要人物是刑警老张。
老张本人的“丰功伟绩”(影片里段奕宏用的词忘了...)是余国伟本人梦想的目的因,老张的“回故乡安享晚年”可以称作是余国伟“梦想之后的梦想”。
然而,老张本人也同样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恐怕老张也正是在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到老家之后,才终于彻底理解了余国伟,也就有了影片结局的真相大白。
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使用了天气作为梦想与现实反差的意象,并使得其最终与影片外的真实世界接轨。
所谓的雪,不正是更冷的雨而已嘛。
我叫余国伟,多余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
怀揣着体制内荣誉梦想的我,不知道啥时候来到的这里,我没有亲人,没有子女,我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
只有几位工友和我的徒弟偶尔跟我一起吃吃饭喝喝酒吹吹牛做做梦。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我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大侦探余尔莫斯。
我最大的能耐就是可以一眼识破罪犯,哪怕是一个连环杀人犯,我也有法子把他引出来。
对了,忘了介绍,我有个华生伙伴,大家都喊他小刘,暂且就当他全名刘华生吧。
他抓到电线摔倒地上的时候,我曾一度觉得,他距离华生更进一步了,那么我离福尔摩斯的梦想也就更进一步了。
只可惜,他没有摔瘸,直接给摔死了。
我很自责,就差那么一点点,差一点点我就可以亲手抓住凶手,也许我就可以破格进入公安体制内,成为一名真正的侦探了。
可命运就是这么喜欢捉弄人,我花了十年时间,都不知道在追求什么。
我从牢里出来,去找了张队,他已经中风了,从他留给我的信里,我也找到了当初那个案子的线索。
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拿着刚办的二代身份证,想重头开始,可是车却熄火了,一群人坐在车上,天上飘起了雪,宛如那天我站在礼堂上代表劳模讲话的时候台上飘下来的棉絮一样,下了一年的雨,这辈子都没见过这样的雪啊...小刘死后,厂里裁员,大批人被裁掉了,当时我甚至脑补出了《从头再来》的声音。
心若在,梦就在?
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回到小燕房间的时候,我突然被问到我有什么梦想。
我能有什么梦想呢?
生活在集体主义下,如果能够拿到劳模,被众人仰视。
或者破个大案子,进体制内的公安局,算吗?
可这个梦想,我该怎么说出来呢,这能算作一个梦想吗?
我叫燕子,燕子的燕。
同样,我也不知道我来自哪里,在这个小镇里,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一无所有。
生活所迫,沦为妓女。
心有不甘,无可奈何。
直到有一天,我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生命力突然多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对我很好,他还在“小香港”给我盘了一个理发店,还送我一对耳坠子。
我感觉我也爱上了他,可是我为什么说我也呢?
他又没有爱上我,他甚至连上都不上我。
我不是体制内的人,但依旧深受体制的影响。
在这里,我是一个被嫌弃和鄙视的人。
我渴望离开这里,赚点钱,去香港。
去那些你想去就去的地方。
我是渴望自由的,也是渴望爱情的。
他跟我要照片的时候,我以为他喜欢我,他为我盘下小香港的店,我以为他爱我。
我播放了一首社会摇,希望能唤醒他的荷尔蒙,可老余似乎被化学阉割了一样,完全没反应。
最后,我就不该偷看男人的日记(斜眼笑,现在的女人也不能偷看男人的手机)。
我把你当白马王子,希望你吻我之后带我离开这里,你居然把我当小白鼠?
最终,我离开了这里,用一种特别的方式。
余国伟在目睹燕子离开后,精神崩溃,认定嫌疑人就是凶手,甚至因为燕子的离开,迁怒于他,最终因故意伤人,被判10年。
出来后,厂子要被爆破了,回到了原来领奖的礼堂里,遇到了厂里的老人。
他激动的自报家门,说97年还曾经被评为劳模,代表工友在上面发言呢!
可老人悻悻一笑,厂里什么时候给保卫科颁发过劳模,一听你就不是厂里的。
恍惚间,我甚至怀疑他当时领奖的画面是真实的吗?
做梦无所谓,关键是要敢于醒过来。
看荣华眨眼般疾,更疾如南柯一梦。
电影背景介绍:【何为“暴雪将至”?
】片名《暴雪将至》,字面意思:“暴雪,将至未至”。
电影开头广播中的背景音在提醒一场“大雪”的到来。
而现实中的1997年的湖南,确实有一场将要到来的“寒潮”,在雪来之前,始终是绵绵不断的冰雨,推迟了10年,于2008年湖南发生严重冰灾。
因此全片仿佛被“泡”在了雨中。
虚构的精彩与真实的现实相结合,商业电影修饰上艺术化的表达,使《暴雪将至》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味道。
另一方面是指“时代的风潮”——非常意象化的表达。
“时代的风潮”,就像风雪一样飘忽不定,说不定什么时候才会来。
在电影中代表了90年代突然实施的国有企业改革。
原本稳定的工厂受到了这场‘风潮’的动摇,工人纷纷下岗回家。
余国伟不是一个人,他是众多下岗工人中的一个,他和所有人一起在工厂的门口,期待着被点名重新“上岗”,他渴望回到安稳的体制内。
在这场风暴中,可以看到工人们的众生相:有去灯光球场找乐子的,他们的苦闷无处发泄,只能回到最原始的性欲中解决;有在筒子楼里杀掉妻子的,还无辜的说“我不是故意的”(筒子楼是那个时代独特的产物,大家密密麻麻整齐划一的住在一个个格子中,非常压抑,再加上时代的改变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人岌岌可危),在惶惶不安中丧失人性,连最心爱的妻子都可以杀害。
“暴雪”不仅仅是风潮,更是“挽歌”。
唱给那些所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们。
他们是时代的经历者,更是国家转型的牺牲品。
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导致90年代的连环杀人案格外多。
影片《暴雪将至》就是改编自“白银案”。
同样的时代背景、无辜的女尸、神秘的凶手,以及“无意中被抓获”的结局(白银案的凶手落网,是因为他亲戚的DNA因贪污案被录入库,于是警方在家族DNA中筛查。
非常的“巧合”)。
大时代的小人物,总有太多辛酸。
97年的国企改制,如同时代长河的一支分流。
人如浪花浮沉,后浪推动前浪。
青春也随着一浪又一浪,给了这个国家。
而那些普通工人的前途,最后却支离破碎。
《暴雪将至》就是这么一个关于变革年代的犯罪题材小城故事,同样是连环杀人案,同样是犯罪人身份未知。
堪称大陆版的《杀人回忆》。
优秀国产犯罪片,近年来叫好也卖座,捧出了数位影帝。
《烈日灼心》警长段奕宏与协警邓超。
相爱相杀,基情无限。
高楼戏那段,为此片加分不少。
他们的对手戏,是本片的重要看点。
《解救吾先生》故事节奏快,情节环环相扣,叙事清晰。
王千源这个反派举手投足都有戏,充满着邪恶的个人魅力。
《白日焰火》文艺片的外表下,藏着国产剧的心,还有几分模仿《白夜行》的痕迹,外形粗犷,却气质出众的廖凡,精湛演技撑起了整部戏。
而《暴雪将至》段奕宏在本片饰演余国伟,在工厂里是神探,破获了很多盗窃案。
在工厂外,却什么都不是,被人所轻视。
段奕宏的演技颇为老辣,深沉而压抑,普通人的辛酸,喷薄而出。
这个故事,有种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工厂保卫科干事余国伟表面说着,宁做鸡头。
不做凤尾,实则一门心思,想着通过破案,能够进入体制内,成为一名警察。
余国伟与刑警队长老张的关系亦师亦友。
这个细节符合时代背景,在80,90年代,我们那边的工厂保卫科基本上是警方去教他们,有很多工厂保卫都是拜警察为师。
余国伟穿个皮衣,骑着挎斗摩托车到处跑。
风里来,雨里去。
他一生的荣光,就是在1997年获得了工厂颁发的劳模称号。
可在2008年,工厂将要被爆破之前。
余国伟重游旧地时,在厂里呆了20多年的看门老大爷,却声称1997年工厂没有办过表彰大会,也没见余国伟得过劳模。
那么是老大爷胡说八道,还是余国伟记错了?
我觉得是余国伟记忆错乱了,他根本没有得过劳模这个颁奖。
原因有四:①余国伟在片中,也是属于下岗工人。
不被保留,而被清退,说明他是属于边缘人员,并不是厂里的核心员工。
对于一个边缘人员,厂里怎么可能给他颁发劳模这个重要荣誉?
②在调查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中,老余经常不去工厂上班。
这并不符合他劳模的身份,有哪个重要员工,可以长时间不在岗位上的?
唯一解释,就是他知道自己可能会被下岗了,所以在积极谋划新的出路。
③徒弟小刘意外死了,心爱女人燕子跳桥了。
保卫科干事老余下岗了。
几个打击,让老余彻底精神错乱了,所以才会对疑似犯罪,实则无辜的嫌疑人大打出手。
一个曾经精神错乱者的获奖记忆,并不可信。
④老余回忆自己得奖的场景,正在台上发言的时候,工厂机器出故障,棉花从天而降,就像下了一场大雪,台下的工人对着台上的领导和老余起哄。
这个情节,很是魔幻,让人觉得这个时刻,很不真实。
雪是贯穿全片的一条重要线索,雨雪连绵的湖南冬季,没有暖气,阴冷到骨子里。
电影在我老家湖南衡阳拍摄,有着太多时代感和共鸣。
开局在暴雪来临之前的97年,下岗工人的压抑之情,连环杀人案的紧张感。
结尾的时间,则放在了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雪灾,印象特别深刻,温度太低,水管爆裂,电线杆倒塌,停水停电。
公路封路,高铁停运,飞机停飞。
片中人物的命运,随着雪而变幻,雪是代表人物命运的一个符号。
导演董悦的院线电影处女作完成度很高,《暴雪将至》得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段奕宏则获东京影帝。
国际A类电影节的认可,可谓实至名归。
余国伟和燕子的情感线,则是另外一条线索。
歌厅小姐燕子原本梦想去香港开理发店,却因为老余,留了下来,一起在大街上经营理发店,想组织一个甜蜜的家庭。
余国伟是一个正常男人,和广场站街女,有着露水情缘。
而老余一边深爱着燕子,却不和她啪啪啪。
想着利用她去引出连环杀手,完成自己进体制的梦想。
燕子曾对老余寄予厚望:“赚点钱,我们就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最后梦想和感情双双破灭,小人物的结局,让人揪心。
破败的工厂区,雨雪连绵的冬季,没有暖气的室内。
《暴雪将至》的阴冷氛围,让人感同身受。
这不仅仅是一部犯罪悬疑片,更是属于九零年代的回忆,属于老余燕子这样的普通人的时代诗歌。
身为湖南人,代入感太强,这部电影还原了你我成长的童年时代。
我自己配音,制作的视频———————————————————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很沉闷的电影,全程下雨天看着让人心烦,就像电影一样看完让人烦闷。
七宗罪的雨,杀人回忆的杀,科恩兄弟作结?
女人被凌虐而死、被家暴致死、被利用欺骗选择自杀,阴雨下的她们像待宰的羔羊,生理和心理双重孱弱,不堪一击。男人可以在杀人后被车撞死、被虚假正义打死、被时代抛弃遗忘至死,暴雪下的他们,连多余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悲歌。我喜欢全片下个不停的雨,但讨厌如此单一刻板的创作模式,犯罪片里的女性角色塑造不能只局限于男本位的视角和逻辑。
前一半一直到厂区追凶那场戏都很好,后一半让人时不常地产生想快进的愿望。喜欢90年代中期国企下岗大潮的年代背景,故事始于香港回归年,终于奥运举办年,中间是被掩盖的一代人虚度的光阴、泯灭的梦想和绝望的爱情。电影有股甘于吃力不讨好的执拗劲,还挺值得尊敬的。
被惊醒后,我们才庆幸那只是噩梦
曹保平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被自己提拔的新人打败了
前三分之一都挺好,然后一路崩坏,硬撑着才看完……
影帝名至实归
师出无名的正义、执拗与虚荣,遭遇冰冷现实的拍击与碾压,不慎沦为罪恶的共谋,光阴在子夜流逝,死亡在白天发生。集体幻梦或个人追求,碎裂或失语,说不清哪一种荒诞更悲情。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他们笑声回荡,就在街上。或许真正的凶手永远不会被写在档案上。
对国产电影的要求并不高,让观众看到诚意就能打满分
质感不错,副线不够清楚。段奕宏不错。
中国少有的结构电影,真正有才华的导演,明暗线的控制在中国导演中非常少见,细节细腻,对白真实,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4thZJYFF#俩小时内看了七八次表,以后真的不太想看到这种有《杀人回忆》影子的片子了。
哎...段奕宏和廖凡一样都特别适合去塑造那些上世纪边陲小镇拥有一段心酸往事亦或独特经历的中年男性。电影肃杀的气氛和暗灰的颜色的确可以烘托出极为独特的气氛。片中几次死亡也着实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也增强了现实的荒诞感。电影乍看之时会被其独特的犯罪悬疑质感笼罩且为之兴奋,只是回过头来再看似乎又显得有些用力过猛或者编造的痕迹比较明显了。
几亿中国人体制内外的生存困境,20 年后又进入一个死循环。
用一堆最浅显的符号堆砌了一部完全不知所云的电影,如果连最基本的前因后果都讲不清楚,就不要强行追求所谓更高明的境界了吧?总之,现在的国产片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但这是拍电影,不是玩猜谜。
全片大雨,迟迟未到的暴雪如同忽然转换类型片的风格与节奏。编导的野心巨大,近卅年中最具意象的年份「1997」和「2008」,如同主人公一样,其实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巨大的「梦想与光荣」和现实的凄风苦雨中,也如主人公追寻凶手的结果只落得一个巨大的破灭的肥皂泡与困顿在终于而来的风雪中。
可以说是近年老段最亮眼的一次表演。自我实现的渴望与得意,对女性及情爱的工具化,而那冰冷潮湿的机械巨兽,仿若在冷眼旁观着这个在偏执的歧途上走向不归的堂吉诃德。硬伤也有,后半程的懈怠和结尾的莫名,以及江一燕的状态游离。或许是煎熬人心的连绵阴雨,不及似铁幕落下的暴雪那般决绝与彻悟。
编剧太作
为了当英雄与复仇的私欲,一人毁掉了三条人命与三个家庭。看完后有很强的无力感,与《白日焰火》和《钢的琴》有一些交叉着的异曲同工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