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嬷男人是一位电影导演,一次偶然遇到了画画为生的女人。
两人在咖啡店喝咖啡、去女人的画室闲谈,两人距离渐进。
在寿司晚餐后,女人邀请男人一起去参加自己朋友的聚会。
在聚会上,女人说起男人对自己画作的独到评价,在众人的好奇怂恿下,男人重述了一遍后,其中一个人指出,他在很多场合说过相同的话,在对方的追问之下,女人获知了更多信息,男人已经结婚了。
她感到意兴阑珊,遂提前离场。
在整个谈话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女人脸上的表情变化,从兴致勃勃到尴尬维持,再到意兴索然,最终失意离场。
不得不说,女人邀请男人参加聚会这一举动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她没什么可以称得上朋友的人际往来。
她在聚会上看似随意提到男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充满了企图心,她以为男人了解她的内心,并有心宣扬这份了解。
说白了,女人单方面在几个人之间划出一道界线,圈出一个所谓的“我们”来。
男人则完全又是另一回事。
他可以在一天里赞美不同的女人漂亮,对人和事,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术。
不问就不说,没说就不能说是欺骗,这是所有男人的小心之道。
说白了,男人是结果为导向的动物,过程不过技巧而已,管它用了多少次,好用就行了嘛。
一件事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希望对方只与自己共同拥有。
只有我和你一起经历的事情,你只对我讲过这样的话,我的屋子只许你来,带别的女人来的话,那你也别来了。
我们,这是女人的占有。
而比起餐桌对面的某个女人,男人更乐于谈论自己流浪过多少张餐桌,这是男人的占有。
说白了,男人的占有和女人的占有完全就不是一回事。
《这时对,那时错》讲诉的是初见的男女之间火花般的爱情故事。
影片本身是一种实验,前后故事只调整了一个变量,其他元素都相同,结果却有着显著差别。
两个故事演员相同、主角相同、故事梗概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前后男女主角的性格。
“这时对,那时错”。
“那时”的女主角总有点惺惺作态,对一见钟情的男导演耍着一丝恋爱小心机,欲擒故纵,在咖啡店里说有事要走,最后也没走。
男主角就更加猥琐,已婚但空虚,对年轻貌美的姑娘垂涎又克制。
“那时”的两人完全出于一种欲望的引诱才聚在一起的,两人从头到尾的对话都属于没话找话,如果看“那时”觉得尴尬那就对了,导演要的就是这个feel 。
这对狗男女就是在调情,但又没有马上进行下一步。
男主角自己都觉得尴尬死了,所以他有个不停搓自己身体的动作。
看“那时”时,我眼巴巴地等着这对狗男女捅破那层纸,赶紧滚床单。
可惜,这不是美剧!
“这时”里,男女主角都多了一份真诚,女主角言之有物,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
男主角也是,就是觉得女主角漂亮才搭讪的,所以直接夸女主角漂亮,也没有隐瞒,也直接坦白了自己的已婚身份。
“这时”整体都让人觉得舒服,两个人注定的分手也更让人感伤。
“那时”里多是欲望,“这时”里才是爱情,“这里”的男主角喝多了脱光都让人觉得可爱,男女之间多一些真性情才是对的。
《这时对,那时错》用清新的色调,简单的情节,串联情节的欢快的主题音乐,和两个相似却大不相同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需要真诚。
在生活态度上,前篇中女主有颓废倾向,比如进工作室就抽烟,还说“就想什么都不考虑,平静地生活”,“每天确认自己还活着就可以了”;而在后篇中,女主提到自己戒烟戒酒了,在谈论“无聊”话题时,她不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无聊,她说:“能做的事那么多,我是不会感到无聊的”。
在男女交往的仪态上,前篇中的女主过于主动。
比如,虽然男主热切地邀请她一起喝咖啡,但她也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当男主说想看她的画,她暗示“以后可以给您看,如果您真地想看的话”,而后,又主动要给男主看画;在工作室内,几次三番地要给男主到楼下超市买咖啡,显得过于殷情;在邀请男主参加她朋友的聚会时,也表现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
在后篇中,女主是犹豫半天才答应一起喝咖啡,男主同样表达想看画,女主是在他再次要求看画时才答应带他去工作室;在工作室内,女主也没对他那般殷情;邀请男主参加聚会并没表现那么强势,一副“不去则休”的态度。
影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章为“那时对,这时错”、第二章为“这时对,那时错”。
讲的就是一个「失意」的女画家希静遇到了一个「得意」的男导演春洙,然后产生爱情的故事。
讲述男主角咸春洙是一位电影导演,偶然的一次机会下他邂逅了女艺术家希静。
两人通过咖啡、寿司晚餐距离渐进,当希静得知咸春洙已经结婚后,十分失望伤心。
第二部分展示了一个相同的故事,却有着微妙不同的结局。
第一部分“那时对,这时错” 男主角,一个名叫咸春洙的知名艺术电影导演因为参加自己新片的问答会而提前一天来到此地,无事可做所以去寺庙闲逛,前来接洽的宝拉,想要一份工作,为此,宝拉对咸导表达了如“滔滔江水”般的景仰和崇拜。
最后,“吃了刀削面就分手了,(宝拉)说是觉得累了想要休息一下。
”咸春洙“本来准备晚上吃完炸鸡送她回家的,但我觉得无聊了也不会给她打电话,因为要小心一点。
”
在寺庙邂逅了以绘画为生的女主角尹希静。
两人坐在寺庙的一角,导演问正在喝牛奶的金敏喜:“好喝吗?
”“你在那儿干什么呢?
”简单交谈了彼此的职业后,稍微说上两句话,导演就赶紧找机会凑过去坐在了旁边,前嘴里还在聊画画,后嘴里就突然脱口而出了一句“真好看”。
希静猛然抬头看向导演又微微低头笑,手攥着被指出沾有颜料的衣服一角,笑容里难掩着一丝尴尬。
导演邀请她一起去喝咖啡,希静犹豫之后就接受了。
咖啡馆他们认同了彼此都是极为敏感的人,希静表示“我现在要回我的工作室了”“只是每天都要去看看”
“我之前是做别的工作的,当过模特,还赚了不少钱,突然有一天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没有未来可言,内心很不安,工作的时候什么感觉都没有,特别讨厌那种感觉”
“我只要看到纸和笔,就会觉得很开心一直都是这样的,我就想,什么都不考虑,平静地生活,我喜欢这样。
我可以感觉到,我活着,每天确认,一遍又一遍,就可以了。
我喜欢这样,这样好像很帅气,这样内心就很满足,你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吧?
”“我太知道了。
”
希静带着导演去自己的画室,进了画室之后先抽了一根烟,手法娴熟的开窗开风扇。
要给他冲咖啡,在杂乱的小桌子上翻来翻去,发现咖啡罐子已经空了。
她不好意思的说,因为自己平常不喝咖啡,所以没咖啡了也没注意。
导演笑笑说,不要紧,喝什么都行。
希静犹豫一下说,不然我下楼去买吧,楼下就有卖的。
导演:不用了,我喝什么都行。
希静脸上露出“那好吧”的表情。
“一瞬间有一种去了很远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的感觉。
”希静认真画画,导演认真盯着希静。
“导演在想什么吗?
”“我在想希静小姐也在想这幅画,我好像能看懂你想让我看的东西,你想走一条很难走的路,你真的有这方面的才能,这要看你有多单纯,只依自己的感觉去走”
他们晚上一起出门吃饭。
导演路过一间寿司店,希静在后面迟疑不想去。
“寿司可以吗?
或者是生鱼片加烧酒?
你觉得呢?
”“我都可以的。
”
紧接着就是几瓶酒过后,开始互相灌酒,气氛变得暧昧,“希静小姐,太感谢了,和我待在一起,真的很感谢。
”“嗯,待在一起我也喜欢。
”
导演开始借酒劲表白,不断夸希静很漂亮,缠着她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含糊其辞的反问自己为什么今天没有带戒指在身上
“其实我一个朋友都没有,像傻瓜一样,有见面的男人,也有喜欢的,但不是朋友,导演有朋友吗,应该有吧我觉得应该是我错了,朋友一定要有的,导演,为什么我没有那个呢”
导演稍微喝得多了,就出来抽烟。
希静突然想起今晚有约,差点忘了。
她也邀请导演和自己同去,只是去见几个老朋友。
希静邀请导演去了朋友开的一家名叫诗人与农夫的咖啡馆,与自己的三个朋友继续喝酒交谈。
这时她还很自豪的夸导演先生很会评论她的画,说的很准云云。
另一个女性友人听完后说:“导演先生好像评论别的电影也这样,因为之前看过所以一直记得。
听说导演先生您由许多传言,说您厌恶女性,很多和女演员不好的传言。
”“只是谣言罢了。
”
“真的吗,只是谣言的话。
导演您结婚了吗?
”“结婚,当然已经结婚了。
我23岁就结婚了。
”“我那时候状态非常不好,心里非常荒芜,那时候那个人跟我恰恰相反,是非常善良的人。
所以呢,我为了继续活下去,抓住了她,陷入了爱情。
”
这让希静突然感觉非常失落,她借口酒醉躲进房间睡觉去了。
当导演去安抚她时,希静非常生气。
她伏在书桌上借着酒劲对导演埋怨: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在睡吗” ♀“没有” ♂“为什么这样,累了吗” ♀“你走吧,那样会好一点” ♂“让我走,真的吗” ♀“导演,你为什么对我这样呢” ♂“因为我说的话,所以这样吗?
对不起我先走了”
被“欺骗”的希静感觉受了伤害,一个人幽幽地回家,对着来开门的妈妈撒着娇,撒谎说没发生什么事,那昏黄的路灯下的背影孤单而美丽。
妈妈本来已经进门去,突然外面庙里的钟声响了,她紧接着又出来,双手合十冲远处的佛像拜了拜。
第二日的电影讲座时,导演对主持人非常不满,认为他水平不行。
每一瞬间,每一天都带着要发现新事物的心去过吧还有需要解决的事情还有你的恐惧进入到第二章,“这时对,那时错”。
故事又从寺庙开始讲起,两人偶遇,导演主动搭讪,这次,希静性格上自信了一些,不似原先那样温吞,语言也变得直接。
导演的腼腆(或者称其为猥琐)也有所收敛,变得随性坦率。
导演邀约希静去喝咖啡,第二遍希静自己说戒烟很多年了
在了解到希静说下午要去工作室时,导演随即暗示想要同行。
“我真的非常想看看小姐您的画呢。
”“如果你真的想看的话,我会给导演您看的。
”
希静请他去画室看画,导演这次不同于之前的拘谨,开始口无遮拦,发表了一通关于绘画的见解,结果却惹恼了希静。
「感觉是为自己而画的作品?
感觉是为了自我安慰的作品。
你想画能让自己觉得舒服、能得到慰藉的画。
本来应该更大胆一点。
你现在很痛苦,很孤单,所以才会想停在这边,想忘了一切。
你是为了安慰自己才画。
」
对方感觉他在羞辱她,非常生气。
导演自己知道闯祸了,一个劲道歉。
希静拒绝导演在室内抽烟。
然后起身去露台抽烟。
她也一起去了。
在露台上他们远远地看见女孩子住的地方。
希静指着家的方向,欢喜着说旁边有一尊佛像。
「近那尊佛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以前超讨厌那佛像,很讨厌家后面有这么大的东西。
但某天…就突然,大佛像让我感到心情平静。
」「感觉像在守护着我。
」导演听得很开心,他笑了,真是可爱呀。
导演在门口抽烟捡到一个戒指,抽完烟进入寿司店,两人一起吃饭喝酒,这时候没有了拘谨的他开始放开喝。
希静诉说了自己的困顿,却不再显得那么无所适从。
她说得入迷的时候,突然问导演,你为什么这样看着我?
导演很直接,「我想我爱上你了」。
导演接着说,「但我不能跟你结婚。
因为我已经结婚了。
」「但我还是爱你。
」
「我明天就要回首尔了,我们也不会再见面。
」他抽泣起来
导演从包里取出戒指给希静戴上。
希静想起今晚有约,本想就此别过,但是导演舍不得,于是她邀请导演和自己同去
希静带他来朋友开的店赴约,希静喝多在房间趴着休息之际,已经酒醉的导演居然当着众人面脱衣服
酒醒后的导演,来到希静休息的房间,表示想离开,出去吹吹风,希静认为,这个时间点一起走,会让人误会,但还是带着导演离开了店。
导演想和她晚上单独出去吹吹风。
甚至想打车到很远的地方去。
希静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在出租车为他们停下和红绿灯同时变绿的瞬间选择了走过马路。
然后说:“我们去那边夜市吧。
”
韩导演送希静回家路上,希静妈妈电话来催她回家,并说出听到希静朋友说,那导演喝醉脱衣服的事。
希静听后哈哈大笑,骨子里,她感觉他俩是一类人。
然后他们在冷风中走回她家,希静的妈妈会在门口等她。
她在快到的地方,导演央求她进去后再出来,希静表示回家应付下母亲,之后可以偷偷再出来,让导演在路边等她。
导演答应一直在冷风里等着。
离开前亲了他的脸,她转身走向家,再没出来。
导演等了一夜,冻了一夜,知道快天亮了才离开。
虽然艳遇未遂,但韩导演似乎心满意足。
大体上,他觉得可能这样才是最好的结果,这是对的。
这时对了。
就连第二天讲座时心情也好多了,没有抱怨主持人的水平不行。
在导演的电影放映会上,她赶来看他的电影。
他看见她时,放下手中的烟和咖啡走过去和她打招呼,为他即将回首尔道别,他们在雪中握手。
希静道别后进了展厅看电影。
导演在她走进电影院后又依依不舍的走进影厅,跟她再道别一次,她轻描淡写地抱歉说前一晚没有机会出来,说自己一定会把导演所有作品都看一遍。
然后他们道别,希静继续沉浸在电影中,手上的戒指闪闪发光。
电影散场之后,她一个人走在灌木旁的人行道上,天空洒下纷纷扬扬的雪片,地上一片白茫茫的诗意。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朋友在电影院看《山河故人》,接近五十分钟才出片名,有观众直接起身离场,以为看完了山,也看完了河。
这种可以被想象的真人真事,听起来却好像段子。
《山河故人》,还有阿比查邦的《祝福》,电影放到快一半才告诉你,我们才刚刚开始,观众确实不免疑惑又发毛。
归根结底,导演无非还是在形式结构上做文章,跳出了电影,提醒观众,自己所处的位置存在。
出片名的学问,《这时对,那时错》把它用出了荒诞暧昧的趣味。
看到第五十五分钟,观众还想,电影怎么这么短。
洪常秀前作《自由之丘》才 67 分钟,而《北村方向》和《玉熙的电影》也不过 80 分钟。
结果,电影把整个故事,重头来了一遍,呼应了这、那、对、错。
你或许要想,从过程到结局,前半部分都是错的,后半部分才应该是对的。
有情人不必成眷属,同样值得好聚好散。
正如爱只是人的本能,不必强求,无需刻薄。
身为艺术片老司机,洪常秀电影总被归结为“上不上”的道德问题,就好像在追逐女人的男人看来,上为上策,不上就好像就意味着欺骗失败,是为下策。
《这时对,那时错》并没有这样做。
第二次进入咖啡厅,电影开始变得怪趣横生,像一个关于洪常秀作品的四维空间,不可预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站门口的男子,来自《猪堕井的那一天》,是那种热闹场合总会存在的局外人——连旁观者都不是。
趴桌子上睡觉的女子,就像《海媛》,半梦半醒,令人怀疑刚发生的荒唐事,也许只是一个梦。
不再勇敢的中年导演,也没能去寻找《江原道之力》。
寒夜中呼着热气的男女,完全是再现《北村方向》小巷子的孤独冷寂。
吸了几口烟,径直离开画面的男子,没有了《生活的发现》的可笑幼稚。
礼貌握手,客气道别,那是《玉熙的电影》的心迹。
至于电影院的收尾,那完全是《剧场前》的高仿版本。
放任如此无边际的自由想象,绝不是影评人的病症。
洪常秀很早就开始了重复,从人物身份到故事场景,从剧本结构到尴尬自嘲。
到《这时对,那时错》,重复变成了两部分相似但不同的故事,有如科幻片的平行世界。
因此,单作为一部爱情电影,《这时对,那时错》并不算好看。
第一部分就是极其常见的洪常秀故事情节,在熟悉导演的影迷看来是流俗,在不熟悉的人看来,就是无聊。
开动三寸不烂之舌,喝起扰乱肺腑的烧酒,不需要成本的勾搭,自然不会与人好感。
在第二部分,观众不免要以为,那些对手戏的细微变化,是来自于对前一部分行为动机的调整。
男人应该主动,应该诚实。
但事实上,他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
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所以,电影更像是在说:男女关系的奥妙,在于每一个点或时机,而不是所谓的“对错”,更不是上下进出。
你比主人公还在意结果,但结果真的有人在乎么。
洪常秀揭示了人生困境,爱情没意思,但人们总还是想去抓住爱情。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到头来,被欲望驱使的,被命运嘲弄的,只是那可笑又可怜的人。
颠倒下《这时对,那时错》的前后结构,洪常秀还是会变回以前的坏大叔,嘲笑男人的虚伪,女人的空虚。
《生活的发现》就是一次纯粹的对错实验,情感错位,导致男人像一条落水的狗,悻悻而去。
打从日记体的《夜与日》开始,洪常秀突然变化,慢慢提炼出了日常生活的美感(以往作品是揶揄嘲讽见长)。
多了音乐,有了韵律,也极其艰难地发掘着生活的诗意。
美感与诗意,并非来自画面视觉,而是刹那感受。
他还是笨拙地推拉,场景粗糙,天寒地冻。
但就像《这时对,那时错》的结尾,似乎没有比一个人踏雪离去,无需言说来得更好的表达方式了。
人真的可以读懂另外一个人么,也许,再多的酒,再掏心的话,再调皮动人的吻,都不如看上一部关于他的电影。
电影是个谜,就像一个人的心。
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了城市的零碎杂乱。
当你觉得,洪常秀电影离生活太近。
但这些导向不同结果的生活会告诉你,它是一场电影。
就在这样一个结尾处,《这时对,那时错》才告诉所有观众,电影想要表达什么——正如你到底能在那幅画里看到了什么。
感知并接受一切,不用去问为什么。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前言:2020年奥斯卡过后,奉俊昊成了世界级导演,他也是韩国电影傲立世界影坛的标志性人物。
但要说到韩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则要提到另一位:洪尚秀。
他是“韩国作者电影第一人”,1996年,洪尚秀完成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借着独立制片运动的势头在韩国上映。
那一年,朴赞郁和奉俊昊都还算不上真正出道。
上周,洪尚秀凭借自编自导的《逃走的女人》成功摘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完成了韩国电影人对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的全满贯。
他能够获得各大电影节的青睐,并最终完成历史性突破,这没有任何争议。
有争议的是:他把自己的电影精神搬到了现实中,与自己电影的女主谈起了与电影里一样的恋爱,他导演了自己的电影,他的电影又导演了他的人生。
2020年的韩国电影人有点狠。
《寄生虫》横扫各大电影奖项之后,韩国电影界又有一个人站在了国际A级电影界的巅峰。
他就是导演洪尚秀。
凭借自编自导的《逃走的女人》成功摘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洪尚秀也补齐了韩国人唯一没有攻克的柏林影展的主奖项。
成功让韩国电影继金基德的《圣殇》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奉俊昊的《寄生虫》拿下金棕榈之后,完成了对欧洲三大电影节奖项的全满贯。
有道是“戏如人生”,洪尚秀真的做到了生活与电影的无缝衔接,他的电影、他的人生,各自处在边界模糊的境地中,这成就了他,也造成了他今天遭受的非议。
一、活在电影里的洪尚秀:早晚会获奖,早晚会出事其实,从洪尚秀的电影风格来看,他的获奖绝对是早晚的问题,关键在于他个人的曝光量是否满足了业界电影人的关注度。
而从其过去五年的经历来,洪尚秀的故事完全就是他自己执导电影情节的翻版。
因此,他的场外新闻在公众眼中的曝光量远远超过了他的作品本身。
2015年,在拍摄《这时对那时错》的过程中,洪尚秀和电影中女主角的扮演者金敏喜擦出了火花。
彼时,他还有家室,金敏喜则是韩国电影界不可忽视的新演技派演员,并且更让各位吃瓜群众觉得无法理解的是,曾经公开与李政宰、赵寅成这种韩国天王级别男影星交往过的金敏喜,居然不顾人伦道德,坚持和比自己大二十多岁且并未独身的洪尚秀在一起。
但只要深入探讨洪尚秀其人,你会觉得这位韩国导演有着非常艺术式的思想,恰恰非常吸引金敏喜这种纯粹的艺术化演员。
二、极强的风格化:在简单空间下表现离经叛道的感情早年间,洪尚秀就喜欢和朋友一起边喝烧酒边畅聊人生,加上生活在搞文字出版的家庭,他看待世界的方式特别佛系,高中毕业的时候都没有参加韩国的大学能力测试,选择待在妈妈的卧室里面听古典乐,有时候他还会学里面的指挥,并经常若有所思地一个人待着。
生活习惯的逐渐怪异让洪尚秀的心理有了些许问题,1928年的冬天,他来到一家旅馆吞了一瓶安眠药打算自杀了之,不过幸好被人发现救了过来。
为了让他能安下心做些事调整这种心理状态,他的母亲为其找了几位钢琴老师,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洪尚秀和他的老师们谈起了恋爱。
之后,洪尚秀来到美国留学,主修戏剧创作,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萨特、加缪的小说。
并喜欢上了法国电影大师罗伯特·布列松与埃里克·侯麦的作品。
这些对他日后的电影创作影响极大。
洪尚秀的电影有固定的程式,甚至有人断言:洪尚秀一辈子都在拍一部电影,“他将生活还原成泥潭,散发着肮兮兮又淫荡荡的美感”。
他的电影,剧情通常是:男女主人公在普通环境下的相识,主题是对感情的迷离,谈话场所多为简单的二人空间,并且要么在喝烧酒,要么就是淡然的游逛。
乍一看,你从他的电影中看不到戏剧性与故事性,写实化地佐以了令人尴尬的人物关系——背叛婚姻的男人与单身却有着说不清背景的女人。
这一点与布列松所主张的追求真实自然的生活场景、追求简洁明了的叙事出奇地一致,整个故事完全依靠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而这个对话的主题又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尬聊。
在洪尚秀的电影里,人物永远是不会变的核心,而人如何处理既定的人文伦理,则是其电影一成不变的冲突中心。
这与萨特不按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的特质又不谋而合。
同时,他也一直在讲述爱情与道德的矛盾,这又和候麦的电影一样,透过常规人伦去审视两性间的关系。
这种极强的存在性导致了洪尚秀电影的风格——在简单空间下表现离经叛道的感情。
所以他的故事中男主永远是个知识分子,永远有着家室,却只是因为偶遇而对女主产生了情愫。
而这种出轨的感情却被表现为正常、优柔、甚至被女主所承认。
这就可以理解他与金敏喜合作的第一部电影《这时对那时错》为何在没有限制级元素的情况下被限制19岁以下禁止观看。
因为这种有悖正常道德的故事在洪尚秀的镜头中却显得非常干净且美好,你会怀疑真正的婚姻关系是怎样的。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难以接受。
洪尚秀的艺术意识和感情意识相当超前,并且非常吸引人。
通俗地说,对于众多文艺青年来讲,这种感情反而在得不到的情况下显得凄美,并且只聚焦于这两人忽视周围看法的影片内容有一种另一时空发展的虚幻感。
从上文来说,洪尚秀的电影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故事的手法非常高级也是脱胎于西方文化的,所以他能够获得各大电影节的青睐最后拿奖没有任何争议。
争议的关键就在于:他把自己的电影精神给搬到了现实中,与自己电影的女主谈起了与电影里一样的恋爱。
这种感情观也许是洪尚秀一直想要的,不被世俗规定所控制,完完全全凭着本质的相互喜欢所决定。
佐证这一点的,就是他与金敏喜正式确定恋爱关系的情况下仍旧没有离婚,在有妻子与家庭并且法院不准离婚的条件里承受着几乎所有民众的指责依旧坚决地与金敏喜谈着恋爱。
三、永恒的主题:爱情的本能被世俗的道德所折磨
不过,洪尚秀的电影中,男女主的爱情都隔着一层纸,没有最终捅破,并陷入了一种看似因此遭受折磨的境遇中。
在让金敏喜捧得柏林影后被称为映射他们二人故事的《独自在海边的夜晚》中,女主永熙的爱情观念永远是精神层面的不满足。
当男主说出“我爱你是因为你长得太漂亮”之时,永熙也淡淡地以“不怎么感谢这句话”来回应。
正如她对姐姐所说的“已经不怎么在意男人的外表”那样,她渴望的相爱,并不只是基于对肉体、对相貌的欲望,而是在平等基础之上,两颗心之间的碰撞与互动。
对于这样的爱情理想,永熙越执着,就会越失望。
而男主则是一直背负这样的爱情,因为家室的原因一直不能去真正接纳这份感情。
只能借着酒劲,说出一番非常大胆的剖白:说起婚外恋的困扰,仿佛心里有一个怪物,想要挣脱出来,一直后悔,让人快要窒息。
对二人来说,面对爱情的本能因为世俗被限制,成为了一种折磨。
对这种世俗看法的讽刺,洪尚秀又借着自己的《之后》说出。
电影开头便是身为著名评论家的男主角奉完被妻子一顿质问是否有外遇,他一副无辜状,无奈乏力地向妻子解释。
但仅仅走出家门几步,几个自打耳光的与第三者相拥镜头,一起坐地铁的闪回镜头便交替出现。
而妻子则是追到了奉完的公司捉奸,却误会了刚刚第一天上班的雅凛,几个耳光,一场谈话,反复遮掩,故事慢慢流淌。
之后,善完又在妻子与女儿的逼宫下,回归了家庭,并且事业方面也收获了巨大成功。
不过对他来说,这是“放弃人生”,放弃了自己去爱的权利。
不管洪尚秀电影中的爱情多么吸引人,这种爱情还是不能当做社会正常的伦理去看待,这些只能存在于洪尚秀自己的身上。
借用《YI和园》中的一句话来总结他的观念:“什么是道德,两个人在一起,这才叫道德。
”结语:电影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洪尚秀的电影尤其如此,他将生活中偶尔闪现过的一些念头、一个瞬间延长、丰富,最后成为一部有点尬、又有点美的电影。
这个念头、瞬间很可能是堕落的,不被世俗所接受的,但却也是真实存在的。
洪尚秀的电影也在这种逼仄里,挤压出了人性本质,他的电影台词很多都是尬聊,但这些尬聊透过屏幕,呈现出真实的众生相。
这是电影的魅力,也是艺术家提炼、总结生活的能力。
真的是很棒的片子。
最后直揪着心,导演又进去剧院向她告别的时候,生怕她会吻上去,因为昨天他说希望等她再出来,她接连两次跑去亲他脸颊,说下次就是嘴唇。
可惜后来她没能出来,天太冷他等一会儿也默默走了。
到了第二天,放映的剧院里,昨天明明心里还想要继续聊天,还想和她散步,他也只是好好告别,她亦开心说要看完导演的所有片子。
尽管他走后她转回座位坐好时一脸落寞,但她没有亲,也没有追。
后来导演的片子放映完,她走出剧院,漫天大雪。
看到这一幕,真是心下生怕导演等在外面。
还好他不在,她在雪中独自回家,心里一半是电影的充实,一半是分别的空旷,但她的背影干净,脚步也轻盈。
完美的结局。
正是遗憾造就的真与美。
我爱你,我要让你知道你有多美好,要感谢你我的相遇。
但是际遇只是到此为止,若是硬生生地要延长,不加克制的欲求,只会让一切变得局促不堪。
她若亲了他,他若等在门外,一切又会有什么变化?
除了肉体片刻欢愉,之后只会是无尽的纠缠错失,而他一定是要回他的首尔。
他有他的发妻,他的两个孩子,他的事业,而她只是一个人。
她只会被折损,消耗殆尽。
而现在,她在雪中回家,傍晚时分,心里有爱,有电影,有美好回忆,无论何时想起来都没有太多苦涩甚或难堪的味道,只是像雪一样,茫茫地下,天地清净,空气中都是湿润新鲜的味道。
她会继续画画,也会开始喜欢上电影,她还有无尽的未来待展开。
她还是这么干净纯真而美。
很早就看了,因为朋友的事情回想起这部电影。
(有两个朋友因为一些事情断交了,我觉得是有误会。
向双方了解后,我发现大家互相都不约而同的指责对方“软弱”。
作为第三方看来,他们各自都有很坚韧的地方,是因为心灵上的距离太近了,互相才会袒露伤口,人的关系很微妙。
有些袒露伤口会更亲密;有些则产生厌恶感。
)相见恨晚是因为“这时对,那时错”。
因为相处模式的微调,把两个人的关系从破裂引向了友好的局面。
回想起这部电影的细节。
人和人的关系是实验场,导演在这部片子里做了一次非常生动的对比。
电影分为两个结构,同一个故事,按照两种趋势发展。
如果当作美术馆电影是不是可以分屏同时进行,但无论怎样看这部电影,都需要有前后的观看顺序,在看第二结构的时候肯定是会回顾第一遍的结构。
因为第一遍的坏结局,我必然会开始思考这两个人在相处的时候哪里出了问题?
也就是说在反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又播放了第二遍第一部的结构,来进行回顾和区分。
我对这种重复和差异感兴趣,正是在这种找不同的语境下,我才会开始调动自己的思考,斟酌电影里面的每一句细小的台词和那个人微妙的表情。
(参与到导演的思考里面,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和观众有很强的互动性的,你不得不在看的时候一直调动自己的记忆去和眼前进行的这部开始比较。
就像鉴赏极简主义艺术,观众成为了作品的主体。
作者在往后退,甚至透明。
观众再一次在知觉中又塑造了一遍作品,这是作品观赏中的绵延性)在这样一个观看的过程中,仅仅改动了一部分的人的语气和态度,就微妙地把人的关系引导出了两种发展趋势。
而且导演是很刻意把好的结局放在第二个结构的,因为破裂的关系,人才更想要回到过去修改一部分的措辞重新挽回残局。
“这时错,那时对。
”人和人的关系有时候就差几次好的态度和语气……
看完之后,整个礼拜,都被一种不知是悲是喜的感受包围,如梗在喉,所以试着来写写影评吧。
两段一样开头的故事,因为情绪和机缘的差异,被推向了不同的发展轨道。
以为会像组成锐角的两条射线,由细微的差别开始,去向完全不同的终点,却不想兜兜转转,竟然殊途同归。
第一个故事戛然而止,第二个故事以相似场景展现的时候,着实让我迷惑了一会儿。
可是看完全篇,却发现真的很喜欢这个设计。
仿佛一对平行世界展现在眼前,两者的呼应下,原本平凡的细节,自然而然变得瞩目。
寻常的百姓生活,哪有什么惊心动魄,再汹涌澎湃的情感,不也是融在举手投足、眼波流转之间么。
用细节带动观众的情感变动,又通过对比,让人隐约发现情绪波动的原因。
真是美妙的安排。
咖啡馆里,两个人相互吹捧,女主不住地点头,跟我和别人尬聊的时候简直一模一样……通过点头和专注的眼神表示友好,其实心里累得要死,恨不得赶紧逃离。
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视角,参与这种交流的车祸现场,原来自以为礼貌的掩饰,看起来这么虚伪……就是这份虚伪,让两人接下来的一切接触,都透漏着贪婪的味道。
没看过男主电影的女主,一个劲儿说男主优秀;只看了一眼女主作品的男主,一个劲儿夸女主有天赋。
这样两个人,怎么看怎么是互有企图。
最后,当隐瞒被揭穿,争执离场的两人,显得如此疲惫。
常规生活已经乏善可陈,企图暂时逃离的努力反到给自己增添更多烦恼。
这段故事里的两人,试图掩盖又处处显露的小欲念,到头来的进退失据,让人尴尬得像看到自己。
对比另一个故事里的咖啡馆,少了肉麻的相互赞美,沟通反倒更流畅起来。
女主坦诚自己择业过程的迷茫,男主也坦诚自己的家室。
一样的人设和故事,换了表达方式,就呈现出一种舒适的感觉。
不得不说,台词写得真是精妙,细微的变动,就改变了交流的走向。
同样是对彼此喜好的相互认同,第一段的谄媚到了第二段中就化为更纯粹的情感交流,在这种舒适气氛里荡漾。
连两人的沉默,都不显得那么尴尬。
画室里的争执更变成了情感的助推器,又一次拉近了两颗心的距离。
这时的男女主,在观众眼里,都变得可爱起来。
后面发生的禁忌情感,也因此让人心生理解。
第二段故事的结尾,女主看完电影,走在薄雪里,指尖,有那枚求婚戒指。
没有热烈的告别,没有干柴烈火,甚至没有兑现“下一次就亲在嘴上”的话语,可是开玩笑戴上的戒指,就这样戴在手上,不曾摘下。
成年人的世界呀,大家都太成熟。
成熟到明白一切的代价,更明白有些事,再多努力也不见得能有多少改变。
短暂的放纵之后,就回归理性吧,已然知道南墙的坚不可摧,又何必真的让彼此撞得遍体鳞伤。
这片刻欢愉,已然是无趣生活中少有的馈赠,又怎能奢求更多。
“人们活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
”平行世界里的两对人,虚伪也好,坦诚也罢,细微变化,带来再大的情感变动,也不足以撼动社会机器规制下的理性规则。
最终,写下了差不多的结局,和差不多的,无能为力。
对于搞艺术的老男人来说,漂亮的柔软的孤单的女孩都是猎物,说其漂亮是真的,因为漂亮就喜欢她想和她谈恋爱可能也是真的,但是这种真只是一种欲望,因为搞艺术的老男人已经先定的把自己人设为艺术家,艺术家看到美当然要占有,所以这种真和欲望就显得很恶心很虚伪。
首先要会说漂亮话,前半部就是说漂亮话,漂亮话在老道的经验驱使下成功了,可惜遇到了更老道的大姐姐,当场破功。
(你可以看到当女孩说我没朋友时,导演有一刻怂了。
)后半部分就是漂亮话失败了,开始耍手段,先是拿出真诚,没有比适时适地得真诚更有用的了,“我结婚了,没法和你结婚”,接着拿出脆弱,“啊!
我好难受啊!
人和人的怎么这么难啊!
”对昏头寂寞又有点崇拜艺术家的小女孩来说,老男人的脆弱太好使了,一来二去更昏了头。
(当然,喝酒是肯定少不了的。
)我甚至怀疑老男人脱衣服是因为女孩不在场,就不用装了,索性猖狂做自我,没想到小女孩还很吃这套,觉得他很可爱?
哈哈哈哈哈哈哈 始料未及(或者其实是料到了?
毕竟是艺术家嘛,艺术家自然要有艺术家样子,喝了酒我还不脱衣服撒野?
)“我很擅长滑冰”,“你看起来是很敏感”,还有比这两句话更让人恶心的?
这两句话已经完美概括了导演这种老男人。
甚至我觉得老男人去问女孩家庭情况时,是想摸摸底,好谋划谋划下一步,是mindfuck呢还是真fuck. 还好女孩有个好妈妈,不然可惨。
有趣的还有前后讲座导演反应的不同,前面因为泡妹子没成功所,所以拿观众和主持人撒气,后者好像进行的不错,所以导演和大家其乐融融。
还有那个女演员,每次导演抽烟,她就凑过来抽烟,抽烟是女演员的法宝了。
洪尚秀的远古死亡推镜也很有意思,我觉得他那么拍就是想让观众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让观众和电影拉开距离——你们要观察,而不是代入。
本身剧情情节性就很低,所以观察就更为重要了,洪尚秀的意图大概在此。
然而我看到搞艺术的老男人泡单纯寂寞女孩我就非常生气,所以只能给三星。
80/100,洪尚秀的平行宇宙。
第一次看这位名导 金敏喜表现微妙 其余欣赏不能
韩国最值得关注的导演,有韩国“电影”的独创性。但是总玩这一套,一度让我怀疑他上限也就这样了。但还是韩国最值得关注的导演。金敏喜在这里被郝蕾大加赞赏是合理的,长镜头由喜转悲的瞬间“无演之演”确实惊艳。题外话,微表情的演绎或许可类比张国立那个镜头。
搭讪的两种可能,只是文艺青年的想象,有点趣味,但离真实相差甚远,这拍法倒是挺省钱的。
一点也不喜欢。。。
这男主猥琐到我都要呕吐了,体态、相貌、表情、发型(一大把年纪留个比伯头呕),方方面面都猥琐得要死,一边喝酒一边手伸进衣服里抓痒,别人客套得夸他两句乐得合不拢嘴,蠢到连夸奖别人都变不出花样…看得我恨不得给他脸打上马赛克。很讨厌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你又丑又老又肾虚又猥琐又好色但你就可以把漂亮妹,漂亮妹亚洲女孩典型,矜持可爱喜欢你还捧你臭脚满足你虚荣心,我看除了男主角的同类人,没人会觉得这玩意好看。吹结构的认真的吗?就这么来两段就把你们惊艳到了?就这么说几句废话喝几口酒就有趣了?这种貌似自黑实则自恋的作品最呕了,几十年坚持不懈拍自己这点破小资情调的小情小爱,我看没有比这更自恋的了哈。最后问问诸位cinema研究学家,这片里有什么人性复杂面的展现吗?
洪尚秀的尴尬美学太高级了,令人捧腹。而且就算当时不觉得,回头细想这个剧本怎能写成这样自然呢,服。两位演员特别好,在全是很长很长镜头并不断放大到不同的人脸上的情况下,全部情绪都搞掂... 加到五星还有个原因是洪尚秀虽然没有来电影节,但他把对问答环节的憎恨拍出来了哈哈哈
#BIFF# 洪常秀的新片仍是两段式重复的结构,通过调整“人性的变量”来人际关系中最微妙之处。他依旧大胆地展示笨拙,并将其中大部分转化为幽默感;对电影风格、电影意味着什么(一定要用几个词概括的话,那些词不存在,要是存在,就是障碍)、电影放映会(乃至观众提问)及评论家都带着自嘲和洞见。
彼一时此一时,彼此彼此;哪里对哪里错,哪里哪里。
资料馆2016.4.12.6:30pm 第一段是往回拉的视点后置(看与被看),第二段是横摇的对等交流。前者是紧绷着的欲望,后者是敞开的碰撞。这种重复带来的不是结果导向的商业片奇观,而是每一段节奏复沓叠加后的恍然与会心。也可以说带着一点小小的教益:遭遇身处婚外恋、恋外恋时也要尽量做个敞亮的人。
梅雪风:男人的核心也许是约炮,但他需要一种更有精神性的东西来证明这次行为的独特,而女人的核心却是要证明自己的独特性,约炮只是证明这种独特性后对对方的奖赏,两人在这种不同步的需求中拉扯。
讨厌以对话推动情节的电影!!!!!!!!!!气死我呢!!!!!!看了我两天 最后给开了二倍速!!!!!!!!
罗拉快跑系列难得一部文艺片,洪尚秀玩转对话情绪真是好厉害…虽然所有人都觉得伪君子和真小人之间都是后者更优,但总觉得现实中未必如此啊
恰到好处的尴尬美学和完全不知所谓的推拉镜头。用找不同式的人物实验来探讨两性关系的豁口以及对电影本体入侵的临界的确是很有意思的影像风格,但感觉上这样的结构同时也加深了电影戏剧性的虚伪表达,换而言之,生活多了一种虚设的可能性,这同时也是不能使人信服的
洪常秀2:还是冗长无聊的、固定机位的谈话、发呆、抽烟、吃饭、喝酒、走路。还有个前后对比,这时对,那时错。
两段式重复结构怎么这么闷,总的来说还是对话不有趣,像样的kiss也没有,前后对调也许我会喜欢。
这结构玩得真是要上天了……显然是脱胎自[北村方向],但是推演的甚为精细,处理得十分老到,非得开俩窗口对比着看才能体会到微妙之处,真是令人惊叹的有趣啊!金敏喜这人来疯的劲儿越看越好看,洪常秀愿意拍这种似是而非的自传…也蛮好。这部片子再自然不过地发展出了《你自己与你所有》和《之后》
哦莫实在是对不起但无论这时那时都觉得这个导演蛮讨厌的【
fucking great,标准的大师,东方电影其实最擅长的应该就是这种风格,细腻,多情,克制。洪尚秀的好,是他没有做传统的戏剧化的提炼,所以看起来非常日常,但一个表情,一句对话,其实蕴含着无数的变化,所以洪尚秀电影的编剧是我们自己,你层次越深,你就会获得越多。
开到2倍速,洪尚秀突然变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