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上海电影节期间看的,情节差强人意,典型的意识形态片。
不过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片哪天也能拍成这样让观众去自己购票观看,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可以一看的片子虽然视效,剪辑不高明,甚至与剧本有点平庸(开局一把枪,冲破防守线),但很有趣的是他同时把好多内容以并没有很唐突的方式放进了1个半小时的片长中,而且人物关系处理的还不错其中最亮眼也是最俗套的镜头就是英国佬疯狂的想给牌老点上最后一根烟,但是直到最后牌佬双目圆睁也没能抽上最后一口(牌佬在片中很憨厚,全片都在要烟)而全片中虽然是“走啊走啊走”的公路模式,一些情节的设计也中规中矩,但每个人都有一个物件(或者行为)作为联系,一个秘密进行深化,让每个人的形象都很有血有肉但也有失真的地方1.前线10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法兰西女人的家,还播放着黑胶,甚至还在整面包2.中途的那个德军士兵在结尾处和医疗小子互相点头笑了(大哥你被俘虏第二次了)【但是这个德军小子是全片反战主题呈现的关键,主角迪克说过一句话“他们都和我们一样,只是身上穿着的军服不同”】,直到最后医疗小子为一个德军进行医疗,似乎是在讲他与德国人的和解(恨来源于他不想参军还差点被杀,战友也大多被杀自己却无能为力),但实际上在讲反对战争,坚持人之间的人文温暖总评4分吧,一分给他反战的呈现,0.5给题材,一分给他人物之间关系的呈现,1.5分给英国佬最后给牌佬点烟没点着的那个画面最后So fucking warm.
英国佬没给牌佬点上的烟
德国小子
迪克
被迪克误杀的一家
迪克和他的老婆
本片试图对人性进行挖掘,对战争中的敌我关系进行思考,但不够深入。
也许故事本来就不够精彩,所以本片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卖点,唯一感觉就是冰天雪地好冷,和敌我的彼此包容,战争对人性的冲击。
这些别的片子都拍烂的概念,绝地三尺的题材。
到了这片,给人感觉也就是一个二战老兵,在冬天和我们说了一个很普通很真实的个人经历而已。
每个战争的始末都是因为国界的问题,但是战争的背后其实是没有什么国界之分的,就以这部片子里面那样开始的时候,双方士兵都是以枪口对着对方,置对方于死地为首要意志,但是随着一个戏剧性的相遇,让这个盟军军医的观念改变了,最后去医治敌方的俘虏甚至是枪杀同僚的俘虏。
背景1944末德国阿登反击战,被德军俘虏的美军们估计不是马尔梅第大屠杀中的受害者,试着对换角色:美军俘虏德军,德军起哄逃跑,美军也会开枪吧?
(这里没道德制高点或违反战争法问题吧?
)在这样的基本背景下,主角们逃走并开展了一系列故事。
并不想阐述什么美国的价值观,因为我不知道美国价值观具体指什么。
我只想表达通过此片体会到的,向善的观点以及自己对于其中部分问题的思考。
试想啊,当下,你有着自己的生活,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作为国家义务我们不得不服从,无论法律义务或道德义务。
离开温暖而熟悉的家庭,我们就这样来到了危险而陌生的环境下战斗。
人性从来都不是天生善或者恶的,人作为动物,拥有着最基本的属性——自私,于是,在前线这恶劣的环境下,资源的匮乏、战友的离去、生命的消逝无一不在威胁着每一个在前线战斗的士兵。
在这个前提下,每个人的吝啬与精明不正是在这自然世界中我们应有的样子吗?
感激纯真的善意。
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战争,战争只不过是生活中冲突的放大。
对于生活中每个人的快乐与不满、欣喜与悲伤、大度与吝啬,如果愿意,都是可以理解的。
被侵略国的法国妇女对被俘德军的善待、旧时熟人相见时的欣喜、共度磨难的队友间友情的建立,这些作为我们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超脱战争所给我们塑造的仇恨与利益冲突,才是最最本真的,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斑斓色彩。
其实,成功与感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的琐碎与牢骚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本五味陈杂,可我们总自然地希望没有悲伤,快乐满满。
战争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大自然秩序的产物,战争只是冲突的典型代表,在秩序与规律的约束下,面对它们,我们要做的不是拒绝与反抗,坦然面对,冲着我得爽,我爱的人也得爽,有资本了,大家一起爽的目标,理解他人、自尊的前提下尊重他人,尽己之责,去做自己有能力达成的事,这便足以。
超脱,是我们的成精之路,正如剧中迪克临走时眼见被自己误杀的妇女小孩、军医内心放下了意识形态的仇视,平等对待俘虏。
一直在思索《我们的父辈》中,弟弟最终选择赴死,除了告诫在场被洗脑的年轻人的现实原因外,更多的,大概是内心的超脱吧,身处大染缸中,内心对于污秽的持续抵触与无力反抗,最终,还是抚慰了一把内心,还能顺带拯救一批无知少儿。
不过还是得自己去死,唉。。。
所以我觉得啊,就算生活中辣么多烦心事,但一想,世界充满着这么多希望,饿了可以吃饭,困了美美睡一觉,无聊就开黑玩游戏,没钱了就努力挣钱,这些种种的希望便告诉了我啊:活着,真好。
这部电影,灌输的思想是——上帝站在了盟军(也就是所谓正义的)一边,其并通过上帝的使者——那位牧师的种种关键性作用,最后把情报送到了盟军的防区。
为了体现上帝的博爱和仁慈,凡是敌方(德军)中有信仰上帝的,也可以被当作“兄弟”来对待——哪怕他成为对自己国家和军队的叛徒(同时也是懦夫),但是一样被获得了肯定和赞许。
殊不知,战争本来就是成王败寇的事情,对战争的记录和描绘也是由胜利者来写就的。
于是,到底是上帝成就了胜利者,还是胜利者通过胜利后强化对上帝的信仰来确立自己获胜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正义性呢,电影给出的答案充斥了意识形态的东西。
好几篇影评说本片是老美在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因此评价不高。
并且,如此一来,甚至应在观片时对此有所警惕。
如果本片真的有“意识形态”输出,最明显的一条大概就是“善待俘虏”了。
这不也是共军一向所自我标榜和大力宣传的吗。
既是本土也认同的“普世价值”,何来意识形态输出?
退一步说,如果一种意识形态(价值观)是让人向善的,那就算真是老美在输出意识形态又能怎样?
宁要公产草,不要美帝苗?
我觉得这个片子给人很好的反思。
男主角对德国人有那么好的回忆,如果不是战争他也许永远都不用用枪对着他曾经热爱过得民族。
他们只不过都是在完成自己对国家的义务,谁是战争的罪人呢?
只不过是那些利用战争来换取利益的人。
还有男主角读的那本书不是圣经。
我看了很感动,人类怎么样避免自相残杀,如何和谐共存呢,只有回到主的面前.“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
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 约翰 13:34-35)“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
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
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 ( 路加 6:35)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红军走在树林中,没有吃、没有穿,只好吃树皮、草果充饥,是那么艰苦的在枪林弹雨中穿梭。
在树林深处发现了一只熊猫,红军就细心勘察地形,果然在熊猫的周围发现了地雷,用他们的智慧成功的躲过了地雷,这件事体现了他们勇敢、细心的精神。
红军飞夺泸定桥历经千辛万苦。
把敌人的阻拦化为乌有。
红军的长征精神令人振奋。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长征精神。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红军的信念,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新中国,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映象最深的那个镜头就是吻痕背着英国人跑,被射杀后,英国人在他死前的几秒钟为他点烟。
tv6
各种乱入 没意思
不是所有的二战片都有恢弘的场面
跨越国界的战争在个人层面上的投影,原来圣与凡,他与他之间如此接近.冰冷中透出温暖的思考.眼光独到的战争片.
四个逃离死亡的美国俘虏,在敌后,遇到一个英国伞兵需要传递一个信息,的路程。没有很多遭遇战,但是对话等,还不错。但是你在战争当中讲人性,实在不是地方。道理也只有小说家待在自己的暖室中讲得出来。
没同题材的血战钢锯岭给力。
很一般
四个老美俘虏加一个跳伞英国佬,敌后逃生自救故事,只是为什么要欺负大壮,救了你一根烟也不给分一根,非要最后为救你挨一枪才给点烟?
编剧极其刻意,表现得很不顺畅。由于刻意,就不能可爱,人物不可爱,剧情也不可爱,所有感情都来得太硬性,应景似的。这剧本很标准,但就是不高级。拍摄一般。
二战真是永不枯竭的宝库,“圣徒与士兵”使主题一览无遗,可谓并无新意,但人家总能拍得这么四平八稳,人物鲜活。
总下错电影 靠
看抖音短视频的介绍才知道是一部小成本影片,很棒的选材,有悬念也有思想,精彩!
救赎自己的灵魂
it is this less
2
这片也能拍到3
战争场面不够激烈,可是深入刻画到了5位士兵的内心世界,满怀人文主义。
战争对人心理精神的影响 反思之作
小学时候家里有DVD,昨天又重新看了一遍.战争剧情片,以马尔梅迪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几个逃出生天的美军士兵在比利时的林海雪原与德军周旋的故事.片子着重挖掘人性,战斗场面不多,士兵间的聊天探讨戏比较多,诠释一个''两边都是人,只是穿的军服不一样“的道理.战斗场面不错的,演员台词功力也很好,就是剧情有些单薄,另外电影里好几处文戏的配乐竟然是美国西部片里经常用的那种吉他弹奏,听着很出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