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破案难度有点低,杀人犯作案动机微牵强,也可能是小队太强大。
1.还是有点太神了,一下子就把从犯揪出来了。
主犯似乎有点像撞大运被发现,被击毙1。
2.主犯就是个神婆,这种强迫症更像是编的,被击毙2。
穿插故事中便利店收银员确实是撞大运了,还有一番生死搏斗。
3.炸弹人都是懦夫,老头向在押犯人请教,还差点被骗,最后也许释然了,话说特么老美犯人真的爽,还能正常上网,后面站个人监视有鸡毛用。
最后一度怀疑主犯是人质,被击毙3。
4.入室杀人,被凝视的视角恐怖,最后以让主犯默默无闻相要挟,达成奇效,最后主犯眼神清澈,未被击毙1。
5.绑架,内部作案,最后弄了这么个人做嫌犯,略简单,未被击毙2。
6.狙击,一个以射击虐待他人又救治的变态,最后有些险,菜鸟头一次射击活物就爆头,被击毙4。
7.针对幸福家庭(起码看上去是这样的)的灭门,杀手过于歹毒,最后很惊险,被强迫症诱供,未被击毙3。
8.虐杀,变态杀手最后因为对老太太的手软暴露了软肋,真的是太变态,差点杀了一个卧底,未被击毙4。
9.致命id既视感,反派一直被一个货指挥,这回两大探员上贼船,瑞德越来越猛了,能谈判,能爆头,能文能武,老美的火车上人真少,差点被击毙,未被击毙5。
第一次接触《犯罪心理》以为这就是一部话痨剧,晦涩,生硬,大段大段地的说辞让人头晕。
后来一点点的被剧情所吸引,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有一段经历,在不愉快环境中成长的人,敏锐,多疑,洞悉人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伤口坚强的生活着,会挣扎,疼痛,充满弱点,但却那么可爱。
如果仅从刑事侦查的角度上来说,那么这世界上最难破的案子不是阿加莎笔下那些匪夷所思光怪陆离在限定人群中寻找罪犯的案件,而是福尔摩斯面对的通过现场的种种蛛丝马迹来从陌生人中寻找罪犯的案件。
恩,理论上说,如果偷藏一把刀在等红绿灯的瞬间向旁边的人捅过去,然后在趁绿灯亮时人群瞬间一起移动时镇定离开,如果没有人当场把你擒住,那么以后把你抓住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目前刑事侦查领域主要的抓捕理论依然是通过分析作案动机、作案罪证等来确认罪犯的身分。
在这里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假定人是有理智的生物,一般情况下不会无目的地杀死一个完全与自己无关的人。
但是随着对犯罪的研究不断升级,一种新的谋杀犯——连环杀人犯跃进了人们的视野。
最出名的也是相对较早的纪录在案的连环杀人犯应该是开膛手杰克,当然他的故事就不用再加叙述了。
他的故事之所以能至今是个谜,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出现得够早。
他的时代人们对连环杀人犯尚未有今天这样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上都处理得非常潦草。
而今日的连环杀人犯远不是杰克那样的段数了,相应的刑侦专家们也完全锻炼出一些新的方法了。
在普通的罪案调查中,对现场的调查分析至关重要,而其中物证和人证更是重中之重。
为何我们的警察叔叔们面对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面对十几亿的人口,面对相对落后的刑侦技术和设备,依然可以维持这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在于我国的警察叔叔们拥有一个必杀技——排查。
而中国人民的警惕程度、胡同口大妈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大多数居民对邻居家的如数家珍使中国的警察叔叔们可以很容易地锁定犯罪嫌疑人。
中国绝大多数的犯罪分子也常常是栽在了这一点上,全城入户排查两个月这种大手笔绝对是可以秒杀万恶的与人民为敌的犯罪分子的。
但是在连环杀人犯身上,往往在现场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多数的连环杀人犯都是随机选择受害者,他们与受害者之间常常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只是基于某种他们自身的偏执理由而挥刀相向。
犯罪动机不明确自然会困扰办案人员,而多数连环杀人犯又是流窜作案,从一个茫茫人海中要准确打捞起一个完全不确定的对象实在是一个困难的工作。
但是,人类的智慧都是相对的,如果有人可以犯罪就一定有人可以侦破,这世界的费尔马大定理这么多年毕竟也就那么一个。
既然不能从传统的角度侦破案件,那么一定可以寻找到其他的路。
行为分析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诞生的。
其实本人估计行为分析的缘由就是把人类作为一种客体而非本体来研究。
在行为分析中,刑侦专家相信人类的行为是可以反映其内心的某种状况,甚至可以基于此推断此人的经历、个性以及其他的特征。
在案件侦破中,通过对被害人的研究、对犯罪现场的分析及对犯罪手法等的细致分析,行为分析专家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推断出罪犯的年龄、个性、工作、外貌特征甚至是衣着方式等,而有了这种定位图,准确地抓捕犯人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行为分析专家通过犯罪本身看见了罪犯。
《犯罪心理》就是一部描写行为分析专家们的工作的美剧。
他们接受美国全国国各地警察无法解决的连环杀人犯的案件,到现场协助案件的侦破。
但是对于连环杀人犯犯罪来说,任何的侦破实际上对已经是造成了一定严重后果的犯罪是无力的。
行为分析专家们面对的是人类中最凶残扭曲的种类,往往工作越久他们的心理压力越大。
正如现实中的FBI行为分析部创始人约翰·道格拉斯在他的《心理神探》的书中所述,工作越久对人性就越怀疑。
在《犯罪心理》中,这样的困扰也伴随着行为分析组组员,时刻面对着血腥的凶案,要去理解和分析罪犯的心理,这无疑是一种把头向地狱伸去,向黑暗中张望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使人迷失自我。
而分析组的组员们也的确面对着他们各自的种种心结,但是他们是一个团队,团队的成员之间可以彼此关照,协助队友走过自己的噩梦。
单独的人类也许是孤单脆弱的,但是团队的力量是可以抚慰人心的。
而《犯罪心理》一剧的另一看点就是罪犯和受害者。
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成为罪犯,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成为受害者,这其中蕴藏着人本身的故事。
人性中的邪恶与坚韧,善良与堕落,都在一个个故事中展现。
第一季中后期中,有几个故事,对人性的阐述可谓是入木三分。
其中有一个故事,为了保护已经转送他人的孩子,不让别人知道孩子的亲身父亲是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母亲宁可承认是自己应经杀死了孩子也不愿透露孩子的下落。
坐上电椅的,她依然是安详的,因为她已经保护了这世上她最重要的东西。
人类在做出选择时,不可能只考虑到理性,也不可能只考虑到现实利益,总有些事情,可以让人类把生命压在其上。
这就是人性的光辉吧,就算是天使也得赞叹在那一瞬间人所表现出的力量。
在美剧的罪案剧中,很难看到用正义和邪恶的较量来定义警匪双方,而《犯罪心理》中这一倾向更加明显。
罪犯的邪恶是人性的邪恶,也是社会的邪恶。
这邪恶的来源是我们生存其间的整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对此都难逃其咎。
我们看见的就是我们自己。
第一季整体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想起女性角色的待遇我就很来气。
所有女性角色都是工具人和背景板,边缘群体。
从Elle被困在火车上我就火气直冒。
Hotch跟犯人共处一室的时候成功协助Reid干掉罪犯,Elle只能跟犯人干瞪眼,还被人指责:“你在这里一点用都没有,你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这个杂种多了一把枪”。
这个犯人比男警官面对的犯人更加不可控,HR两人是打一场有准备的仗,这只是平常的工作项目,有备案,有预警,有罪犯的个人信息性格特征,而Elle是遭遇了突发情况,帮不上忙不是她的错,但是对比之下,就是塑造了一个经典性别歧视形象:“面对危机,女人就像无头苍蝇,不像男人沉着冷静”。
尤其是,这种男女面对危机截然相反的应对措施正好放在前后两集,很难说导演没有一点故意踩拉的心思。
而Elle的后续剧情也延续了这一点,“一个感情用事面对突发状况毫无抵抗力的女人”,在后面的案子里,Hotch让一个警员送Elle回家休息,却忘记让警员守着Elle,结果Elle在家里被嫌犯袭击差点死掉,后来在另一个案子里Elle去做诱饵钓连环强奸犯,又当场情绪失控导致犯人逃跑,Hotch去跟Elle谈话,Elle大吼大叫“You got me shot”(指责Hotch之前忘记吩咐警员守着Elle,也是潜台词:我这次行动失控是因为你们上次没有保护好我,所以这次面对嫌犯的时候对你们没有信心,所以我无法保持冷静)结果行动失败以后Elle又去钓鱼,诱杀了嫌犯,伪装成自卫脱身,Hotch隐约有猜测,但是没说什么,Elle主动辞职。
JJ和Garcia只在剧情需要的时候短暂出现,工具属性非常明显。
最后一集更是非常刻意针对女角色,黑客上班玩游戏就算了,自己的电脑保护措施简陋简直是编剧强行降智。
你手机电脑里没点见不得人的东西?
Garica就没有?
她的私人电脑本该像FBI的主机一样全副武装,包含在她的无敌防火墙里。
这不仅仅是给Garica降智,更是贬低Garica的专业性。
JJ一直是领导最爱的下属,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不需要的时候人间蒸发(谁说不是Garcia呢)整体剧情很棒,但是这部剧里我觉得根本没有女性的生存空间,至少第一季没有。
第二季现在看了五六集,不评价其他。
有一说一,直男导演的男权思想和不自觉忽视女性的意义至少第一季称得上是石锤。
戏份最多的女性角色Elle是个非常刻板印象的,情绪化的冲动的能力不足的女人,她的主要积极作用是:安抚受害人,联络女警官。
这个作用也是非常刻板印象了。
其他女性角色的定位直接是彻头彻尾的工具人,所有女性角色的工作都是麻烦、可替代性强,缺乏创造力的工作,从不参与破案的关键工作。
把蓝妹妹定理体现的淋漓尽致:加入女性角色显示其多样性,其实塑造的女性角色都是典型的传统弱女子形象,而且边缘化女角色,并没有打破原本的充满歧视与压迫的♂👊体系ps自从看了疑犯追踪以后,更确定了,直男癌导演就是贱的慌。
疑犯追踪前两季作为双男主剧都刻画出了非常多生动立体的女角色,犯罪心理的导演就是舍不得把高光给女角色,一看就是喜欢搞职场霸凌的烂人
开始看CM的时候感觉很熟悉 后来想起在大学时读过一本讲FBI profiler的书 但记不起名字前几天找到电子版 叫心理神探 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再读一遍 发现CM基本是把这本书翻拍成了电视剧剧集里的案例都有源可循 而且很多术语和技术也在这本书里提到过作者john douglas 更是重返BAU的Rossi的原型 建议喜欢CM的人可以读读这本书 作者的经历也非常有传奇色彩
《Criminal Minds》的第一,二季是我是在两个星期里一下子看完的,这实在是抵抗圣诞档期的唯一办法—当没有新的剧集可以看,那只能看旧的。
《Criminal Minds》顾名思义就是说一群FBI探员通过犯罪者心理素描,来找到真凶疑犯的故事。
说句可能被很多人BS的话,我觉得《Criminal Minds》比CSI更好看。
也许是CSI看的太多了有点腻味,也许是有强烈的心理学情节,CAT真的觉得无论是在剧情安排,还是人物设置都比CSI要精彩一点。
撇开剧情不谈,《Criminal Minds》里面的犯罪要CSI厉害的多,起板都是连环杀手(没办法如果不是要对付心理变态也用不着那些BAU的高手出马)所以或许会有很多人不喜欢,不过那也很正常,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看那些特别血腥的画面或是听BAU高手们在那里大谈特谈疑犯的心理变化的。
但就说《Criminal Minds》里面的人物设置,绝对是美剧里一等一的,我猜想或许编剧本身就精通西方心理学,所以在人物性格设定上能做的这样到位,当然如果不是此间高手,也是写不出来这样的剧本的,不是吗。
里面最有特色的Dr.Reid,他是一位智商超高的天才,真正的百事通,然而他有沟通障碍,不太能被普通人接受,后来在剧情里更揭示这样的障碍的来由除了他是天才以外,更因为他有精神分裂症的遗传——他的妈妈就住在精神病里。
演Dr Reid的演员是一位高高瘦瘦有些青涩的男孩,非常符合这个人物的特点。
更人我倾倒的是,《Criminal Minds》里的服装设计也加入了心理素描的成份,不同的穿着风格完全为了人物设定而服务,从而反称出人物的特点,精准到位。
Dr.Reid就是完全的Dior Homme风格——羞涩而敏感的大男孩。
而Garcai的风格则是另一个很好的典范。
她是一个电脑天才,因为上了世界首席黑客名单,而被招募进了FBI,她的身材用现世的眼光来看是很糟糕的,所以她有些自卑,当然这样的不自信更促使了她成为电脑天才(做这样的天才可以被人尊敬,而不需要见面)。
而Garcai的打扮就非常的花哨,染发小饰物只多不少,甚至她的家里也满满当当的可爱小玩意,而这样的风格就非常符合心理学里对有些自卑情节的女孩子的描写,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当然我们不能不提Hotch——BAU的头,标准工作狂,经营家庭的失败者,永远的扑克脸,永远的黑西装,淡色衬衣配深色领带。
甚至有一次Hotch的弟弟来找他,那可一个标准的帅哥,Garcai非常惊讶以至于她说:“Is that Hotch ‘s borther ? Hotch must be adopted .”这样的剧中人物设置自然使得原本有些老套的探案剧情变的有趣起来。
有时候看看着,剧情中某个十分有特色的人物,会使人不由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人的言行,从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我想这就是那为编剧的本意吧,他精通心理学,他总是在观察他人,他揣摩着每个人的言行背后的动机,所以他写了《Criminal Minds》,希望通过剧情和所有人来分享心理分析的乐趣,真是了不起的编剧。
CM S01E14真是荡气回肠的一集,以至于我难得地回头看了第二遍。
扮演Sarah Jean的女演员演得非常好,着实塑造了一个温婉却又不失坚韧的母亲形象。
为了保护儿子远离性变态父亲虐杀18名少女的污名,她不惜以自己谋杀了儿子为幌子将儿子托养给身家清白的家庭,独自在监狱中关押了15年。
及至BAU小组查明真相,欲还她以清白,Sarah仍然决意赴死以保全儿子的大好前程。
最后的对视戏很有份量,Gideon大叔的真情拥抱尽显铁汉柔情。
这样一个刚正不阿的探员最终也决定雪藏真相,尊重母亲的选择,这才是人性的光辉。
结尾处Sarah微笑着坐上电椅及Gideon那滴英雄泪真让人百感交集。
母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力量!
P.S.这一集的最后引用的是Albert Pine那句“为自己做的都会随着死亡而消逝,但为他人和世界所做的将会延续和不朽。
”(What we do for ourselves dies with us, but what we do for others and the world remains and is immortal.)CM妙就妙在剧首和剧尾的名言都用得恰到好处,编剧功力窥一斑而见全豹。
沉默的证人,这部国产剧关于犯罪心理的应用比这部精彩多了,而且推理细节丰富,层层叠进,不会像犯罪心理这部剧,突然就抓到犯罪分子了,真心不觉得好看,本来打算看第二季的,第一季都快看不下去了,剧情套路就那样,犯罪分子一定会有精神疾病,作案人一定会主动联系警察,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索然无味!
最近在看《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和《社会性动物》。
前者是下了很久的美剧,而后者也是买了很久的心理学书。
曾国藩是不读完一本绝不读下一本,而我于读书,却是像看美剧一般当成了消遣。
CM第1季第8集,探员经过心理分析得出罪犯因早期受过家庭暴力而产生施虐行为,于是感慨一句,“当你成长在那样的环境下,极度虐待、极度暴力的家庭,有些人成人后成为杀人犯并不稀奇”。
罪犯反问道:“有些人?
你说有些人会变成杀人犯。
”探员点了点头,很感伤地说:“还有些人成为抓他们的人。
”……故事的结尾,罪犯被带离审讯室,而探员尾随而出后的再次回望,让我为之一震。
接着是CM最喜欢的引经据典的画外音:“The healthy man does not torture others.Generally it is the tortured who turn into torturers.——Carl Jung(荣格: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做为一个心理学的自学者,我是言必称弗洛伊德、荣格,一来只认识这两个,二来弗洛伊德与“文化界”关系不错,因此这两人也是常常在影视作品中常出现的心理分析的代表人物。
然而真的有所谓的童年记忆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吗?
《社会性动物》一书这样说道,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成千上万的成年人回忆起他们以前没有记忆起的骇人听闻的童年事件,然而大多数关于虐待的记忆也可能被那些治疗师本人在不经意间植入。
假定一位治疗师坚信这样一种理论——恐惧或者某些人格特征(自尊心差、怕黑、担心失控)是曾经遭受性虐待的症状,那么现在有一位带有这类症状的人走进了她的诊所,在治疗的过程中,这位治疗师可能微妙的暗示可能发生过这类事件,接下来,这位治疗师便可能请这位患者尽力回忆这类事情,患者便在不知不觉中构建出一整套完全虚假的记忆。
好吧,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似乎可以得到本来不需要证明的事实,CM像所有美剧一样总是披上一些神秘的外衣来讲故事,而《社会性动物》一书,却不失为一本可以用来消遣的严肃的心理学普及教材。
CM第1季第9集,还是沿用固有套路,发生了案件,一大班探员开始搜集资料研究,对了,他们的正式名称叫FBI行为分析小组,然后聪明的reid博士总会发现一些细枝末节来告诉我们罪犯是个怎样的人,看他的面部不自然抽搐,恩,他应该如何如何。
然而,我们就真的这么容易判断一个人吗?
回到我们的副标题“偏见与误解”。
什么叫偏见,用《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专用名词来说就是“便捷式判断”。
当我们产生“便捷式判断”时,一是因为没时间进行思考,二是太多的信息量使我们无法处理,三是觉得这个问题不重要,不屑思考。
我想,美剧至少是不需要我们思考这么仔细。
为了讲故事,只能让观众接受这个永远正确的便捷式判断。
然而为了使得大家有兴趣看下去,CM的编剧还是会偶尔让探员们错上一两次来显示所谓的“人非圣贤”。
人非圣贤,总免不了误解。
什么是误解?
再次偷梁换柱一下,“行动者——观察着偏差”:行动者倾向于将他们自己的行为归因为情境性因素,而观察着则倾向于将同样的行为归因为行动者稳定的人格素质,比如说因为几顿没吃饭了,我一下吃了三个汉堡,然而在别人看来,我就是个好吃懒做的人。
诚然,偏见与误解是不对,然而正如书中所言,人类认知总是倾向于保守是有其必要性的,例如我们假定某个时间图书馆收到一些与原来的文献编目系统不相符的新书,那么你觉得他会重新编号来适应新的还是让新的来适应旧的呢?
所以,我们的便捷式判断也会很简单的告诉我们,穿西服打领带的人要比穿休闲服的人更有专业精神。
当然,要想消除所谓的误解与偏见,书中还是给了三点建议,一是提防那些试图影响你对情境加以分类或界定的人,二是尽力采取多种途径对某个人或事件加以分类和描述,三是尽力将个人以及重要的事件看做独特的。
很难吧?
每个人都渴望直达心灵,然而谁都忘了这本来就是件困难的事情。
如果没有弗洛伊德,这片子大概一集都拍不出来……不过我还是很爱看。
呵呵。
只是看多了快审美疲劳了。
单纯从剧集来说,几个主人公各具特色,还不算让人厌烦。
^_^
当时看了,后来还是弃剧了。不知何故。这剧评分很高的啊,不解。但现在不打算再拾起来看了。2015-10-14补记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案件,一个是墨西哥杀害老年妇女的连环杀手最终被联手反抗的女孩子们打残,还有一个是死刑犯夫妇行刑前的倒数时刻——丈夫是个奸杀少女的连环杀手,妻子则被认为是从犯。妻子还主动认罪说她亲手杀害了两人的儿子。FBI本来只是例行走访,却发现其实妻子当年对丈夫的罪行一无所知,后来还一直匿名打电话报警、试图拯救受害者。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杀害亲生儿子的,那她为什么要撒谎呢?妻子始终咬定自己杀了人,直到FBI查出她儿子尚在人间。原来她当年秘密把儿子送走,谎称儿子已死,只是为了给儿子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她自己则甘愿留在深渊里,和她痛恨的丈夫同归于尽。她不想让儿子背上烙印,恳求探员不要说出真相。在她毅然赴死之后,探员去了她儿子的大提琴演奏会,看着台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探员悄然落泪。荡气回肠。
其实不是完全是剧的问题,是因为我在坚持了七集之后对美国人的彪悍体型实在接受无能了= =。属于有就看看也无妨但是要我专门花精力找来看就还是算了吧的剧
我比较失望
美国天桥算命瞎子众筹作品
编剧把所有的力气放在写开头上了,导致lead多么好看,后面几季都是神马跟神马啊
为啥我觉得一点也不好玩...还不如Lie to me
觉得这部剧有故弄玄虚的嫌疑,get不到这样的剧的看点在哪里。
看了几集,不打算看下去了。仅靠profile简简单单就能定位罪犯未免太神,简直像算命,而且我觉得这种过分紧凑又刻意夸大的变态犯罪剧情容易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不过每一集的名人名言,其中确实有一些比较有价值
我看过的好像不是这个 但我也找不到是哪个 最后一集高潮!要不要这么欠啊 我上哪找第二季去啊 怎么我用什么 什么就被停播 @贱色霸气掌控者 快再推荐一个!!!
看了5集看不下去了,没意思
The only reason that I did not stop watching, is because I'm one of them.
实在是不喜欢变态呢。。。最后一集爱上了Hotch
就知道最后肯定会有个大boss~其实这个电视剧就是在提醒我们潜在的威胁还有就是能让我们对精神上有疾病的人投以更多的关注么?好像有点开始公益了。。。但是就是犯罪分子都很少有正常人,基本都是有某个比较偏执的方面这一点算是人设比较有特色也是相对不足的地方吧 超爱JJ!!!简直就是我女神!!!
犯罪心理,罪犯心理,观者一边心生恐惧,一边心有戚戚焉。
emmm很一般。厌女减分。
只看了两集,还是喜欢若干集才能破一个案子的剧集
比较模式化
做作到令人发指,聪明不是靠一句话的长度来判断的。
罪案类美剧中很出名的了,侧写细致,推理也挺赞的,没想到Gideon居然是国土里的Saul,看了一半才发现。Dr.Reid妥妥的人气王,挺希望他和JJ在一块儿。小粉也有客串,头发那么浓密差点没认出;莎拉金恩护子那段好震撼;宾州杀手和纽约正义杀手两集也蛮精彩的;泰勒沙帕勒莫客串和Reid的对戏。季终集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