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人生来就带着一种使命,或者任务。
即使我们时常迷茫人生的种种选择,也从未有机会看清对岸的风景,或是随波逐流以至于不会错的太离谱。
总有一些事,是我们必须去做的,发自内心的想去。
发现自己身负的使命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事。
无论是怎样度过一生。
像是空房间里的隐形大象。
有些人总其一生也只看见了空空如也的房间。
有些人走出了房间,有些人在房间里兜兜转转,有些人感觉到了什么却不明白。
我所负担的任务,在很久很久以后我才相对清晰的看见自己应该走的路。
此时,当我回首,在若隐若现的灯火中,脉络微弱却清晰。
只有回望自己时,才明白一种思想的萌芽是源自于很久以前就埋下的种子。
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看到这部片子,那时候还叫购物狂。
热热闹闹的看完,平平淡淡的过去。
性格决定命运,这颗种子却埋了下来。
终其一生,啊不,对于我来说,我并未走至生命的终点。
但是我仍觉得,很多事情的决定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早的多,要长远的多。
老话不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们与世界关系的建立,都在24岁以前。
科学的发展几乎扼杀的心理学。
当我们知道,初恋时大脑开始释放苯乙胺,热恋后多巴胺带来的欣快感,催产素使人开始忽略外表的限制时。
自由意识仿佛像个被人扒光的笑话,我们输入什么,大脑就输出什么。
也正是如此,心理学在我看来同时具备了宗教与科学各自的一些特性。
自由意志与各种化学物质共同决定我们今天是否开心。
它给了我们一个出口,即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
通过一些。。
不知道什么的东西。
曾有段时间,我无意中发觉心理学是有可能解救我的良药。
后来荒废了很久,本来以为萌芽的种子在快节奏的步伐中被踩进了更深的土壤。
但是却没想到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
只是我现在更清楚世界上有太多的良药。
我能做的不应该指望当我读完某一本书,就像服下了什么灵丹妙药。
我与古代先贤对话,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路。
能跟他们对话,我应该庆幸他们已经死了很久了。
电影带给我很多很多,请保持观影。
我永远不知道种子是何时埋下,它会不会萌芽,它什么时候萌芽,它会结出怎样的果实。
我种下了希望,无论结果如何,希望无法被证伪,那就是真的。
過年了,看就看個高興的。
從開始看《購物狂》我就樂個不停。
雖然有時候沒什么可笑的,但是看到劉青雲就不能忍住臉部的抽動。
多可愛的男人阿。
沒什么好介紹,大家有時間就看看開心的故事。
畢竟是賀歲片么。
或者也可以看看《無極》。
反正兩個片子的效果都差不多。
或者《購物狂》還能更好看點,因為有美美的婚紗和各種名牌商品。
一开始我还觉得电影虽然创意很好,但是执行起来有点混乱。
直至后来抢婚礼那里就是全片的神作。
小凤姐一次又一次的调度,目的就是让四个人一次又一次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最后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谁。
片中的精神病,购物狂和选择困难,都是源自压抑,想要的太多,但是又怕失去。
当然电影不是真的要讨论精神病,没有涉及到严肃的如何去治病。
这类电影的治病“良方”都是要直面内心,而抢婚礼就是提供了这样的治疗。
回看十几年前的香港贺岁电影,吵吵闹闹,但是也有不少的精品佳作,可以做到情节自然发展,剧情竟然还能有点教育意义。
虽然这是一部喜剧,而且是06年贺岁片,可是按照我所学的戏剧理论,这却是一部经典的悲剧呢。
里面的四个人物:1)方芳芳 购物狂(冲动性控制失调行为)2)李简仁 选择强迫症3)何穷富 盲从,吝啬之中又乱花钱,人格分裂4)丁叮当 失恋创伤后遗症(低贱俗的购物狂)悲剧的“净化理论”,说剧中人的惨状与罪恶,会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欣慰。
虽然这里没有希腊悲剧的“崇高”,可是看着他们病得那么严重,是不是观众都会为自己感到欣慰呢,我们都没有像芳芳那样失业三月刷爆二十张信用卡并欠若干私人贷款吧。
这里不但每个人都是有病的,而且说“在这样的都市里有点不正常是正常的。
”这样就给了观众以普遍的同情与欣慰之感。
并且尤奈斯库说过:“只有喜剧才能给我们力量去承担存在的悲剧。
”对于每一个爱买东西的人(尤其女人)来说,购物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物质令我们开心,可是——犹如爱情——吸引我们的东西,总令我们又怕又爱,怕失去了自己。
它们都是人性的弱点。
我们都在和我们的弱点做着不懈的斗争。
如果用悲剧来表达这些斗争,未免是沉重的。
(参考作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项链》、赫本《蒂凡尼早餐》……等一干悲剧)所以用喜剧来表达,是有趣而愉悦的斗争噢。
芳芳面对商场时的欢畅、渴欲,仿佛一下子天地打开了,空气充足了,这种感觉,是女人最了解的噢嘻,喜欢!
小凤帮他们安排结婚的那场戏,也很好玩。
因为每个人都承认自己是有病的,愿意接受小凤的安排。
观众也认为他们是有病的,觉得好笑而不会觉得神经病。
狂奔八百圈,终于搞清楚谁到底喜欢谁。
皆大欢喜。
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地球每旋转一圈,每个女人的购物幻想就刷新一圈:明天去百盛,还是去太平洋?
还是先去百盛再去太平洋?
让他们亲自去感触得到和失去时苦楚和欢欣,如此反复之后,他们自然而然的知道了内心的选择。
爱情,真的好奇怪,你说爱上了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可等到要得到那份爱的时候,也许会迟疑,你真的是爱她的吗?
所以,爱情需要考验,需要反复的考验,突然间,你要失去她了,突然间,你要得到她了,突然间,你又要和另一个女人过一辈子了,突然间,又有其他人要抢走你的她。
也许你本来是懦弱的、腼腆的、自卑的,可是经历的这些,你会坚定自己的信念,明白谁是属于你生命中的女人,然后你就会去争取,不论外力有多强大,你会尽全力去拼。
最重要的,没有任何人和你说你爱的是谁,甚至你自己都没有说,你感觉到了,这种感觉是任何精神障碍和药物都干扰不了的,哪怕你被疾病药物折磨得失去理智,可是心中的那份爱是永远不变的。
很轻松,看过后也不会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谈不上要不要去电影院看,用来打发时间,我觉得刚刚好。
话说回来,遇到这部电影还是从一个心理学的课程里面看到的片段,非常有意思,还是很推荐的。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心理问题,这是很正常的。
婚礼环节相当的精彩,有意思的当然不是小凤姐的上帝视觉。
而是每一个环节中每个人的条件反射、身体语言、表情等等。
为什么会有先迷茫后开心,为什么会有先开心后迷茫,其实是因为潜意识跟意识相互冲击对抗。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喜欢一个人是藏不不住的,眼神就会出卖你。
在冷漠冰冷的人也会露出温柔的一面。
就如同见到是简仁时,芳芳的表情跟见到穷富时,是完全不一样的,前一个是发自内心的开心,而后一个是处于礼貌的开心,可以理解为潜意识的开心(发自内心,满心欢喜),意识的开心(是他呀,但是还是要保持微笑)。
还有比如说简仁被兄弟姐妹团为攻依然不放开的手,潜意识的力量被无穷激发,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选择,是做不到的。
一系列过程下来,相当的折腾,但是正是因为各种尝试冲突,才让两对新人更加清楚内心的想法。
情绪终于是个好东西,用最真实的方式告诉我们答案。
不过其实答案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只是我们愿不愿意去直面这个答案而已。
别骗自己了。
这部电影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里好像很没逻辑甚至有点荒诞了,所以评分比我想象得要低好多。
故事就从一个被遗弃的女婴也就是主角购物狂方芳芳开始(这里也有对应,那个不断在街上生女儿,就为了追儿子的孕妇,同样属于“不正常”)。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电影,从结果出发可以说是爽文了。
一个负债累累的购物狂机缘巧合下遇上了追求自己的真命天子,不但治好了病还清了债务,还有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以后更是想买多少东西就可以买多少东西了。
不过这部电影并没有放大这种爱情幻想的地方,仅仅是以此为引子进一步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以一个购物狂的视角延伸出在都市生活的背景下人人有压力是个很常见的事,从而聚焦到人们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整部电影里并没有在高高在上地对这些人的心理问题指指点点,反而以幽默的生活化片段很巧妙地展现了人物鲜明性格和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自然而然地会让人觉得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他们本身就是一体的,用医生的话来说“都市人群有点不正常是件非常正常的事”,以这样一种平和的方式去看待这些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对他们同情并理解,我觉得这是种很人文关怀的解读。
影片十分细致地用人物对话和冲突的形式揭示了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并用一种十分荒谬的解决方式,将整个故事引入了高潮。
最后的高潮部分就是一场看似荒诞不经的四人婚礼,在这场匪夷所思的婚礼抢夺赛中,每个人最核心的想法被不断放大,在你来我往的极限拉扯下,大家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所有的压力有了一个宣泄的出口,每个人也找到了通往答案的通道。
整场电影的节奏如行云流水,看得十分酣畅淋漓,真是让人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
电影之所以经典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一和时代背景有关,这部电影筹拍时间大概在2005年左右,那段时间有位著名影星去世,想必这种令人震撼的新闻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和反思,估计电影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催生的。
香港经过了近百年的经济发展,都市消费环境非常成熟,成熟的商品市场和整个社会奢靡的消费风尚产生了很多像女主芳芳这样的购物狂。
时至今日,这部电影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很多提醒,随着经济发展,大家的压力与日俱增,各类心理词汇已经屡见不鲜。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我想本应该有足够的素材同样可以创作。
二拥有很多电影缺少的人文关怀。
这部电影给很多人都印象是没有逻辑,甚至是疯癫的。
但是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这个故事正是以一种看似荒诞的叙述视角才能让人非常平和自然地接受了各种心理疾病带给人们的折磨和痛苦。
从题材来说应该是件沉重的事,但看完这个电影并不会有太多压力,还会觉得这些心理问题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只要经过积极治疗就够能克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因为这个电影的主题就是反复提到的那句话,都市环境下不正常是件很正常的事,生病了也不可怕,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带点病,但是都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不是吗?
能幽默平和地讲一件其实比较沉重深刻的故事,真的很考验功力,这部电影真的可以称为我人生电影的程度。
购物狂--性格决定命运她说她就看了半个小时就看不去了。
演得太夸张。
终于看了,不知道香港的有钱人的日子是不是过得这么混乱。
但是感情估计和金钱无关吧。
只不过有钱人在决定感情的归属时,花得钱更多,牵动的人更多吧。
但是,这句话shine是深信不疑的,性格决定命运。
结婚前一晚的屋树人测验作为一个幌子,其目的不在于真正确定四人的配对方式,而是增加四人对陆医生的信任,令四人完全听从陆医生指令。
接新娘的第一个指令:简仁接芳芳、穷富接叮当;穷富反应先迷惘后开心再迷惘,简仁反应开心后迷惘。
他们的这种犹豫不决的反应表明了心中的选择其实并不明确。
所以陆医生加强对两人的心理冲击,指示两新娘换房,并指示穷富改去芳芳家,也就是说他们都会见到与心理准备相背的新娘。
此时应该能对新郎有一定程度冲击,触发其真正想法的产生。
所以当他们同时见到开门的新娘是叮当而不是芳芳时,他们的表现就开始产生差异了,简仁比穷富退后得更多(我们将这里叫做差异点一:穷富比简仁对叮当的好感度高些,同时表明简仁爱芳芳多一些)。
这里还顺便对叮当的心理进行了小小打击(叮点),这是个隐藏要素后面再谈。
然后去叮当家接芳芳,简仁先上前,目的让芳芳做好嫁简仁的准备,同时观察其情绪状态:即“很开心”,但是从一个“开心”是看不出对比的,所以这时要引发出心理冲击了,穷富代替简仁在门前等芳芳,芳芳见穷富后又开心又犹豫,表明心理产生了波动,而且刚才比现在要开心(差异点二:芳芳对简仁好感度强于对穷富的好感度)。
下个指令让姐妹向穷富收取高额开门红包,激发吝啬的穷富一定负面的情绪(姑且叫做挫败感吧)。
钱都给出去了,简仁再抢芳芳走,穷富的挫败感增强。
然后叮当到,简仁连叮当也一起抢走,穷富挫败感第三度增强(富点)。
而后让简仁点指兵兵其实没太大意义,只是一方面为了引发下简仁的心理冲突,其实无论点到谁都要赶叮当下车,另一方面叮当所受心理打击增强(叮点二)。
三人上车离去,抛下叮当,陆医生指示简仁回头看叮当,穷富跟着偷看,而且是探出身看(差异点三:穷富再次表现出对叮当好感)。
这次轮到芳芳选一个下车,当然是犹豫不决,指示简仁抢芳芳,简仁经过几轮被动选择的折腾,他真正心理爱的人已经渐渐明晰,再怎么害怕选择的人面对真爱也要做出选择,要是真爱芳芳,他必然会抛弃选择恐惧症,果断出手。
简仁出手而且不听陆医生的“输”指令表明他的选择其实明确了是芳芳。
两个叮点过后,叮当受到打击已经很强,她孤立无援时作出的决定便是最后的决断!
而且贪小便宜的叮当借到二十块没选择省下十三块去简仁那,而是用完二十块去穷富那,抛开了贪小便宜的性格,也表现出她其实选择了穷富。
差异点一、三表明了穷富对叮当的爱显著多于简仁对叮当,所以其实穷富的选择是叮当,特别是差异点三中,他忽略了在芳芳身上的“钱和力的投资”,心里还关心着被丢下的叮当。
而芳芳呢,她是最犹豫的人,差异点二表明芳芳爱简仁多些,然后经过被两人轮番抢走,还有简仁的果敢的抢人激战,她应该已经能感受到简仁的爱,理应会被简仁的爱所感动。
那么最后硬是按相反的配对方式让他们去结婚,就是最后一个心理的大冲突,通过违背四人的潜在选择,引发四人真正的想法和选择真爱的决心。
所以四人最后都知道了自己选的人是谁。
看柏芝high得这么五彩斑斓~我都好开心啧~
神经质的电影,神经质的表演,神经质的台词。
虽然很荒谬,虽然有些不合逻辑,虽然后面的测试很像闹剧,虽然心理分析很不到位,但是很多笑点很好笑好么,甚至连国配也能看得哄堂大笑。
论结婚的困难性
我连两星都不想给可是张柏芝真是。。太美了><
人人都有病。
娱乐化的心理学电影,结尾是败笔,不过豆瓣这给分也太低了吧.
真有病...
混乱搞笑大团圆
好逗啊!
我挺喜欢这部的,也是韦家辉拍的。那个时候的张柏芝好美!陈小春好帅!演的角色都是购物狂,他和芳芳两个要是成一对就好了。但是后来太抠缩,40分钟前他们刚认识的时候还挺浪漫的,之后要是没有丁丁当,芳芳会把他带好,可是丁丁当太疯癫把穷富都带疯了。把丁丁当和简仁删除,就变成小清新的爱情片了。
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病态的购买欲,强迫的选择症,疯狂的结婚场面,真正的人生意义被忽略。欲望多了,人就扭曲了,什么都是假的。
够消费够快餐 适合打发时间
不俗的搞笑。
宫恩娜真美
阵容不差,演得也凑合,但总体看来真的很弱智
尤其不满意结尾的故弄玄虚
再看已是片中人
记得选择恐惧症和关于更喜欢那一双鞋子的理论
张柏芝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