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之盒
الدفاتر,The Notebooks,Les cahiers,Memory Box
导演: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哈利勒·乔埃格
主演:Rim Turki,马纳尔·伊萨,Paloma Vauthier,Clémence Sabbagh,Hassan Akil
类型:电影地区:黎巴嫩,法国,加拿大,卡塔尔语言:阿拉伯语,法语,英语年份:2021
简介:Maia和她十几岁的女儿Alex住在蒙特利尔。在平安夜,Maia收到了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离开黎巴嫩时托付给好友的日记、磁带和照片。她拒绝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但因暴风雪被困在家中的亚历克斯却抵挡不住诱惑,偷偷地翻看了母亲记忆的盒子,了解到母亲于内战期间在贝鲁特度过的动荡青春。详细 >
2021上影节——好好看!看完心潮澎湃 五味杂陈 世界很大在战火之下离散的初恋和破碎的家庭 虽然并没有以过于撕心裂肺的方式呈现 却也足够残酷了 非常现代的电影 包含许多元素却并不显得堆砌 摇滚乐永远都不会过时
penn mesure north america premiere
对这个片的赞誉程度从片中开始直接掉为0,前面有些处理photograph和postmemory的手法确实不错,但为什么要让妈妈和reja重逢😅😅😅过去的男人死在回忆里不好吗
在層層炮火空襲下,青春期的女孩擬定“生前遺願”,想吃美食,想周遊世界,我不想以處女之身死去。戰爭和死亡哪怕在幾米之外,也感覺抽象。對於生命剛開啟的她們,非正常死亡是無法被接受的選項。
#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法语《你好,李焕英》+《女人的碎片》,无序的媒体基质介入使视角散乱起来,大段自白也让各时间线上的人物写作变得孱弱。它刻画了一种现在时态,大雪、隔离、承平日久,代际间的矛盾由生存到情爱逐渐被稀释,这点思考还是宝贵的
不如像《革命之间》一样拍成纪录片
半纪录半虚构的回忆/历史重建用了很多花哨且能自洽的形式,但可惜作为串联会议的母女这条主线太拉胯,视角和叙事逻辑都很强制性(其实可以大幅删减并增加纪录内容)。
意外地喜欢,回忆是一个人的构成,当我向你展开我的回忆,我向你展开自己。
One way or another
#Berlinale71
自己就如片中的女儿一般在母亲记忆中行走,但很多深刻的点儿没有挖透,缺少打动人心的感觉,很杂,有两次内心稍有触动的点是女儿和母亲在一起的温馨画面,还有结尾2人重逢着实牵强。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仍是聚焦黎巴嫩内战及其后遗症的故事。视觉上有些不错的东西,比如女儿用手机拍下了母亲相册里的一组连续摄影,在手机相册里滑动的时候居然能形成一段连续动态影像(似动……),也得亏母亲家庭条件好,用胶卷跟用手纸似的。剧情编得还是比较大路货,其实我猜导演们的心思也主要是在那堆日记和照片上,其实本片的本质还是一个搬演形态的纪录片,不过情节和人物关系方面演绎的成分比较大,大概也是开发过程中逐渐变成一部故事片了。道具上花了大力气,一些段落的视觉上非常出彩。至于天生的数据库motif,导演们并没有好好开发,而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堆叠下来,我觉得还是相当可惜。
在新加坡看的,不能说是伟大的作品,但没有一直强调战争带来的痛苦,女主母女重回黎巴嫩的时候又是带着希望的,有两个场景感动,muezzin 在唱经时和母亲与多年老友重新相聚party时,有一点不明白,为何teta要把丈夫伪装成他杀?
没看完。
后面就有点无聊了,前面手账翻翻看还是蛮解压的🤗
Berlinale71 手机一代的女儿vs胶片不离手的母亲,同样是记录自己的时代,同样是用手头的媒介与好友分享生活。对比与并置的出发点有意思,用手账串联起黎巴嫩内战回忆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足够聪明。但,花里胡哨的形式一旦新鲜感过去了之后便无法让人集中注意力,大量画外音也让属于电影本身的视听显得乏善可陈。中年人历经沧桑后的再度重逢,还是让我有一丢丢小感动,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疯狂过呢。
2 NOV 2021 (3)
从盒子里记起当年的贝鲁特并没有这些高楼大厦,充满了各种关卡。记起那晚舞池的音乐换了,和朋友三个人抱在一起依偎。记起父亲在书房自杀后,母亲关上门补了几枪让他看上去像个英雄。在墓地已经找不到墓碑,该如何祭奠逝去的时光?当年卧室就是天堂,在那里书写的女孩,一不小心就将时代记忆写了进去。
焦虑贝鲁特是还生活在黎巴嫩的痛苦,是未来的棺材;这部则是是早早逃离但依然眷恋故乡的悲喜交织,是曾经的飞机。从私影像角度去看曾经崩溃逃离的人生,有些情绪变淡了,但不会消失。
多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