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为你 梦也相思谁的人 谁疼痛 繁华拢是梦陈丽的川剧团,观众都是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团里唯一的年轻人、养女丹丹整日魂不守舍,拆迁的通知在口袋里揉得发皱。
卸去了浓重的戏装,这是一个容颜秀丽、镌刻风霜的女子,川剧是她惨淡经营的事业,也是视为信仰的精神支柱,而今,一切摇摇欲坠。
她徒劳地四处奔走,终究拦不住曲终人散。
所有的文化,都是应运而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唐诗宋词元曲,都属于当时的地域当时的人,而今可以欣赏,却无法再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剧中人,演绎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有泪有笑,即使一地鸡毛,第二天仍要收拾停当,继续过日子。
赵小利的表演,足以让众多“专业”演员汗颜。
她坚韧而脆弱,刚毅而温柔,执着而迷惘。
其他团员也不遑多让,亲密、争执、不舍、离散。
人生终究不是传奇故事,戏里一切皆有可能,戏外只能艰难求生。
法式的配乐,魔幻的故事,诗意的慢镜头,原汁原味的川音,《平原上的夏洛克》之后的又一惊喜。
个人感觉这个电影还是不错的,全片以一个"拆"字贯穿始终,以一个川剧团为缩影凸显了当代条件下川剧艺术发展和传承的不易,电影中很多空境的镜头声音效果处理的非常好,挖掘机的轰鸣,楼房倒塌的破碎声,让观众不由自主的心生哀叹之情。
影片中一部分团长自己想象的武打戏非常出彩且具有象征意义,显示出川剧的综合性之强,之精彩,变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罢了。
另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现实,故事是现实的,川剧团遇到的困难是现实的,团长和各个团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现实的,影片没能挽救得了川剧团的结局也是现实的,有的人为谋生计走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人留下来,团长四处奔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就算在这样艰难的现实条件下她们还是愿意坚持下去,活着唱着,可见其对川剧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持,令人感动,且最后虽然川剧团还是解散了,大家各奔东西,但是演员们的川剧梦想是不会散的,就像最后吃饭时二哥唱的那样,只盼再团聚,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是能聚在一起再唱川剧,也昭示了未来川剧发展的希望,这也正呼吁着大家去欣赏川剧,去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
《活着,唱着》比预期的更精彩的电影。
做为一个俗人的我,对于纪录片模样的电影一直不是很感冒,对于方言电影也因为常常听不懂而不想看。
而这片让人挺惊喜的,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是认真看完觉得应该高点。
这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讲述的是时代变迁下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走下历史舞台的故事。
推陈出新一直是时代赋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很多传统艺术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被迭代了……其实也挺让人惋惜的😔这片演得就是一个即将被时代更替掉的民间川剧团的故事。
如家人般在破旧的戏台上演出的演员们,他们卸了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是街边的赤脚大叔,是油腻的大婶,是头发灰白的老爷爷……戏台下常驻观众都满脸褶皱,好像听了一辈子他们的戏却还是会被梁祝感动的哭泣[捂脸]……我原来特不懂看戏听曲也能流泪的人……突然想起有次听一个“流金岁月”的演唱会,台上好像唱着《忘情水》“换我我一生不伤悲”……然后看看我左右两边的大姐姐们,她们竟然都在流泪……[捂脸]嗯……可能都从曲里听出了真情,从戏里拾起了回忆吧……有的人哭自己,有的人哭别人……说远了……这片是一部情怀电影,一看这海报就是登上过戛纳国际电影节的。
接地气,变迁,人文,情怀,中国传统文化可能都是国际电影节需要的吧。
……看了这片突然想起了去年看的《平原上的夏洛克》,特像,都是一堆人坐着拖拉机意气风发的,都是那么接地气,并且演员似乎都是本色出演。
其实,去年看夏洛克我也没太看懂,多亏遇到了一个懂事儿的人,这一年我似乎懂了点事,却还有那么多的不懂……[流汗]这片比预料的好,活着,唱着,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很多无奈,虽有戏中的幻境但总归要回到现实。
有时候一项长期为生的工作或事业可能就是人的魂吧,如果丢了这工作魂就没了……So,弘扬传统艺术,在保留艺术之魂的基础上,创新演绎模式。
So,无论是干什么,人还是应该做个有灵魂的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再让灵魂发点光✨这样才好~[坏笑]
4 友邻评分不高,当一个6分片来看,看完发现6分算是高估给面子了。
观感令人不适。
拆迁本身和川剧没落,并没有强关联,这是一切的关键和基础。
影片全片都建立在拆迁之上,把拆迁打成原罪不说,影片大篇幅着墨的超现实和梦境处理、美学体现,大多都在表现拆迁,因此基础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再加上,导演呈现梦境的方式、超现实的处理,慢镜加反差音乐,烟雾重重的梦境,消失在手中的人,都充满了导演的自恋。
实际上,这是如今大学生作品都玩的不要的套路,导演却视为明珠一用再用令人不适。
现实的部分,又拍的像是法制频道,城乡结合部怎么拍,中国独立导演已经给出了太多的优秀前例,导演在这方面严重不及格,镜头感缺失,问题并不在画面本身,而在于导演自己的基本功。
预料到的难过,但是没想到,这片的后劲竟然这么大。
倒不是对川剧艺术的哀叹,而且觉得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
纪录片节奏的叙事风格我不在意,戏中戏的跳跃我不关心。
只是觉得每个人物都太真实,真实的就像小区旁边的废旧楼里发生的故事那样,让人难过无能为力。
赵丽和丹丹对手戏,每一场都让人难受的不能呼吸赵丽的川剧戏让我无比开心,因为她看起来也很开心。
我认识那个在时代洪流下无能为力还拼命挣扎反抗的中年女人我认识那个在尴尬的环境下活着的狠心又无比柔软的年轻女孩哪怕她听不进去温柔的意见,面对现实冲击时幼稚和偏执的反抗哪怕她不停嚷嚷说着离开剧团,却在所有人攻击赵丽时没头脑的牺牲自己我真的被这两个角色触动到难过的要死这时镜头语言对我来说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纵然它有很多让我碎碎念的缺点,但是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很难过,后悔的要死看了这部片子。
【活着唱着】5星⭐️⭐️⭐️⭐️⭐️我可能短时间内都无法避免赵丽那张脸所带给我的难过。
视觉表达很高级,布景很有心意。
音乐选择也是神来之笔,会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觉得影像表达的终极目的,不是完成技术,而是传达精神内核和启发感官。
其实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革是一种必然,身处其中,“活着唱着”其实像一个生存指南,一种自我成全。
不管我们没一个人,最终有没有能力改变,有没有能力抗拒。
当下那一刻,面对困境,摆好姿态,来者不拒。
或许是一种李白式的潇洒。
我想,这也是人类得以长久存在的天生具备的基因的一种吧。
首映伴手礼是精致的黄铜麻将哦
《活着唱着》所关注的题材一直是我尤为感兴趣的——地方剧团在当下社会环境的生存与变迁。
导演马楠将一份对民间剧团的忧思倾注在这样一部花费心血的电影上,从不同角度观看该片,亦有许多思考。
影片大致讲述了经营民营川剧团的老板娘在得知其剧团固定演出场所将被拆迁的事实后,寻找帮助未果,剧场被拆除剧团遭解散,最后在一片废墟上起舞的故事。
是剧情片,更像纪录片一般将镜头对准了以团长为主的一众人,导演的视域里更多的是记录每一种形态,却不进行选择和带有自己态度的评价或批判。
影片中有许多过目难忘的片段,让观影之中的我在现实和超现实困境中徘徊游走,而影片中展示的形形色色的人,更是构成剧团生态的必不可少的每一环。
比如,川剧团里老板娘的养女丹丹,白天在方寸舞台上演出,晚上去夜总会做歌女,被养母发现后的惊愕与怒斥,可以有不同的解构:导演设计这样的人物关系,从容地将中国戏剧当下所处的泥泞与另一边崇尚享乐消费主义的灯红酒绿的世界做一番描摹,年轻人都会如何选择早已在心中会意,而这又搭上并非亲生母女的较量,既是老板又是养母,既是授艺的老师又是其拿来养活剧团的学徒,传统戏班的供养之道与当下语境中被操控命运的不满的碰撞,历史和现在的因素交媾,而吊诡的是,带领老板娘赵丽找到丹丹唱歌的地方的是一个丑角形象的小矮人,他在平行的距离带着赵丽往前走一点,再走一点,更迫近“真相”,颇有戏曲舞台上丑角打破“第四度墙”直面观众道出戏里人情的意味。
拆迁前夕,丹丹对着困在笼中的孔雀相顾无言,剧团中已经有人离开了,说去省会的火锅店里表演川剧绝活变脸,挣的钱可比在团里多多了。
丹丹也看到了养母的坚持,她选择先留下来,并改造川剧,做出些新奇的场景,给“留座”的领导看。
在得知拆迁消息后,老板娘去管文化的地方找过几次,遇到常推着父亲看她们演出的男人帮忙递一下材料,以至剧团精心准备的一场演出为领导特“留座”,但最后也没有看到领导出现,剧团只能就此解散。
令人颇感玩味的正是,导演专注地展现了被剧团改造过的川剧片段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改编的呈现让人不忍直视,这是川剧吗,反正我看不出来,群魔乱舞罢,或许,这正是领导没来,或者来了又匆匆离开的原因所在?
先前说过,剧团生态的构成必然离不开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在《活着唱着》里看到的,就有剧团老板娘赵丽、台柱子养女丹丹、跑“外交”活动的团长的老公老五,一众在剧团身兼多种乐器和后勤的剧团成员、掌握剧团存亡大全的分管文化的领导、对川剧仍旧眷恋非常的年事已高的观众等。
这里有一个质疑,我看到有的评价说基层民营剧团的老板个个都是人精,在面对此类情况时即使“一哭二闹三上吊”也会解决,而导演构筑的情境则令我不由得想到,表面上是因为拆迁影响了剧团在此地的存在,实则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在选择一种服务于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选择开发更多的土地挣更多的钱之间,毫无疑问现实选择了后者,尽管这两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决定他们存在与否的原因不是非此即彼,但在时代的浪潮之中,这样的选择忽视和另一边的大干快上无法避免。
由此我们看到了剧团的追随者——年事已高的观众在剧团吃散伙饭的时候仍旧坐在观众席间等待开场,他们黢黑的手拂拭眼角的泪水的时候,不知是为自己的娱乐需求被残忍剥夺的无奈、对被时代抛弃的愤怒还是对现今川剧已改的他们再也看不懂的悲哀,眼泪为谁而流?
赵丽的老公则寻到一条发财之路,他在火锅店商量带人来做变脸表演,赵丽闯进店中还认错了人,被店中正在表演变脸的演员拉住为其表演变脸,何其讽刺?
在火锅店表演变脸被视为一种博人眼球的噱头呈现在川剧团支离破碎的团长面前,当不尽能代表川剧艺术的变脸成为一种哗众取宠的存在,令掌握着坚持着传统川剧的剧团团长直面,这是川剧的悲哀,还是传统文化的落魄?
当然,我们虽可以大言不惭地批评变脸遮蔽了川剧宝库中的其他许多耀眼杂技,但基层的民间剧团的演员确实需要一门吃饭的手艺,这就不得不回到刚才所提构成剧团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便是zf的帮助。
在传统与市场可以矫正剧团在自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时候,zf作为保障和坚实的依撑,是可以给剧团自信使其生存的更好。
若说zf领导是代表着相对层面上的精英人群,那么平民阶层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理应成为杠杆去平衡其制定和书写历史中的偏差,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偏差,越来越大。
在影片结尾,丹丹载着赵丽夫妻回到剧团原址——现在已是一片废墟所在,你一句,我一声地唱着川剧传统折子戏的片段,是啊,活着唱着,在废墟之上。
不仅让我想起了在贾樟柯《山河故人》的结尾,赵涛亦在一片废墟间跳起属于她们青春时代回忆的迪斯科,画面中的背景是汾阳数百年的文峰古塔。
而在我们的城市中,又有多少在废墟上起舞的例子?
不要等到真正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因为房子可以重建,而传统的断档,失去了其可以被及时留存的年代,便一去再不复返。
这部电影在我这里其实是值五星的,但是真的很难向别人推荐。
我这个解读方式可能极端个人化,也极端依赖受地缘文化驱使的动力,对这题材没什么兴趣的人大概看完也会觉得非常坑吧。
我不觉得完全写实效果会比现在好,也不觉得超现实要素是冗余、非必要的炫技要素。
这部电影不是《民间戏班》,我觉得在表面的拆迁故事下面埋藏着一条真正的主线,那是一个剧种的死亡,或者用一个更玄乎一点的词来形容,叫尸解。
川剧的死亡,这是比拆迁开始得更早的故事。
在剧团结束外出演出后返回的路上,一晃而过的土地公出现在团长眼中时,就已经开始昭示出其必然的命运。
一个人在寿终正寝之前会面临一些什么状况?
那么一个剧种到了弥留之际,又到底会面临一些什么状况?
首先是物质上的存在基础逐渐崩溃。
严重程度甚至凌驾于戏曲演员的外逃之上的,是如同医院诊断书一般给出期限的拆迁计划。
这个作为表面主线被仔细描摹的故事,各方的拉扯与其说主旨在拆迁本身,不如说更像绝症病人家属企图向医生争取一个毫无意义的乐观诊断结果。
其次是生命力急速流失,拍到剧团观众席镜头时时提醒观众的,传统观众已经只剩下垂垂老去的群体。
而在他们之前,这个剧种就早一步走到了终点,也许,也就只早这么一步而已。
期间变脸的绝活和传承人像遗产一样被提前瓜分,变成饮食店的添头。
它们被从原本的地方切下来,但却成为了更能换取物质财富,更值得炫耀,能号召更多人围在桌旁纵情进食畅饮的装饰物。
这点其实特别地背反大众的一贯认知,也是特别让我觉得痛快的地方,单凭这个我就不能认可导演是借题材东风的看法。
对现实和虚幻的认知界线也越发地变得模糊,原本只应存在于幻想中的精怪开始参与到正常的生活里,并且非现实的成分随着拆迁期限的临近而逐渐加重。
看上去非现实潮涌的最高峰是在公演结束的当晚,实际上完全淹没现实是在影片末尾。
不复存在的剧团的废墟,早已分散去往各地的团员,无中生有的戏服装扮,以及始终在现实与虚幻的界面间穿行的土地公。
到这里现实要素已经完全消解,他们依然继续着演出,无关有无、无关去留、无关远近。
这个配比的调节真的只是炫技吗?
我不觉得是,即使导演可能也只是出于这样的动机,但是实际效果仍然可以被解读出更丰富的内涵。
再说一下结尾的唱段吧。
这段《别洞观景》取自《宫人井》,讲的是已经修炼成仙的白鳝仙姑流连凡间美景,不愿重返仙家洞府。
实际电影里这段唱词是在一片拆迁后的废墟之中唱出来的。
“青松翠竹绕云岫,泉水涓涓石上流。
梅鹿衔花遍山走,猿猴戏耍在山丘。
”在现实环境里已经完全丧失了这些美景之后,失去容身之地逐渐枯萎衰败的戏曲文化的唯一出路,也许就只能逆着唱词之意,往来处归去。
蜕尽躯壳,重新做回像土地公那样脱离人世,不再为一般人所认知到的抽象精怪。
这也是我觉得片子讲述的是戏曲文化“尸解”的原因。
记得《天人五衰》的结局里,本多探访月修寺与聪子对谈,言辞中如同清显从未存在过,聪子邀请他观赏的庭院优雅而开阔,却又枯槁寂寥。
看完《活着唱着》我也忍不住会想,很多年以后的人们到底需要拿出什么,才能证明川剧确实存在过呢?
没想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能拍出如此梦幻清新与悲悯动情的质感,更没想到这部传统川剧团的故事竟出自一位在海外生活十多年的华裔导演之手,确实令我倍感惊喜。
《活着唱着》是加拿大华裔导演马楠的第二部作品,在处女作《老石》获得好评后,他与国内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连续剧,素材来自另一部纪录片《民间戏班》。
导演马楠对纪录片里的人物很感兴趣,最终萌生出为他们拍摄一部剧情片的构想。
虽说这是一部虚构剧情片,但是影片中全是素人演员,也就是让剧团演员扮演自己,而在片中出现的剧院就是纪录片里的原型,现实中只是被荒废而没有被拆除。
全赖有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将原本的纪录素材与虚构情节无缝衔接起来,现实与魔幻的画面、悲苦与幽默两种情绪全在流畅的剪辑里自由切换。
没有曲高和寡的实验姿态,却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现实话题。
▲片中的川剧表演影片反映出川剧在新时代没落的命运:年轻人不喜欢看,只剩下老年人捧场;年轻的侄女偷偷背着女团长晚上去酒吧表演,而资深老演员则下饭馆为食客表演变脸赚外快。
这些情节尖锐地呈现出川剧日益远离大众,不再是高雅的艺术,逐渐变味甚至沦为娱乐的噱头。
最后只剩下一班垂暮的老人在剧团的最后一天前来捧场,划上哀伤的句号。
除了展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里的尴尬处境,叙事主线中更融入尖锐的城区改造和拆迁话题,这个未必是川剧没落的主要原因,却旁敲侧击地揭示出地方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司空见惯的官僚主义作风。
剧本在讨论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能兼顾到权力和管理的话题,不失现实批判的思考。
影片情节由川剧表演与演员的日常生活组成,再有一部分是纯粹的纪录片(如真实的观众进场观看),这种真假难辨的质感成为了导演进行超现实表达的巨大空间,比如用优雅的歌剧配上硕大的挖掘机拆毁剧团的画面,或者是在马路上淘气现身和逃窜的土地公,充当起极其绝妙的转场手段。
当然,最惊艳的莫过于为领导排演的一场戏混合上剧团团长的幻想情节,这一幕高潮的戏中戏,轻而易举将全剧所有话题汇聚其中(拆迁、侄女离团、权力机关的态度),挑明了传统文化遗产被忽视的本质问题。
这个幻想成分最浓郁的情节体现出导演对题材全局的掌控力,与深思熟虑的创作心态。
▲影片中最惊艳的戏中戏场景最大的问题应出在女团长这个角色身上,以她来核心支撑起整部电影的叙事,展示她一根筋地为剧团卖命付出,这更像是欧美剧情片的创作思路,有点不太适合国内观众的口味。
但导演用西方思维来诠释驾驭这个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时,却不断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视听冲击力和感人至深的时刻,恰好也印证了鲁迅的那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有幸抢到了《活着唱着》的亚洲首映票,狭隘的想法是冲着监制邓婕老师去看的,宽泛的想法是我更想了解川剧。
这是一部我认为上乘的伦理片。
在理想和现实中的碰撞似乎更有悬念。
青年川剧团团长赵丽在听闻剧院宜即将拆迁的消息,在剧团挣扎在温饱边缘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保住剧院,一次次奔波在各个部门之间,费尽口舌。
剧院的收入撑不起员工家庭的时候,有员工选择去餐厅表演变脸,这一幕幕生活底层的心酸让我对坚守舞台的演员肃然起敬。
当巨大的挖掘机和大大的拆字让我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文化局领导最后踏进剧院的时候,忽然我觉得应该豁然开朗,最后的一串武打戏结束了剧情,我依旧觉得意犹未尽。
社会的进步不能让传统剧种消失,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的支撑轴依旧还是传统文化。
一个乡土故事拍的完全不土 电影里小戏台的梁祝看起来比大剧院剧目通俗精彩的多 挖掘机推到戏院白墙的一幕甚至有些水墨写意的美学 受一些东西影响内容没法再往深里拍 最后用荒诞的手法渲染了一下情绪 演员演技太真实自在了 开场那段仿佛纪录片 配乐中有一段弦乐和人声阿卡贝拉 把整个片子衬得很洋气
2.3四舍五入质感是有亮点,但很多地方为什么突然出现那种自以为讽刺的其实一点也不讽刺的视角?感受不到创作者对这门艺术的感情,而只是利用这门艺术的窘境在成就自己。尤其开头音乐是致敬方形还是在杂糅欧式的风格元素?因为不够好看但也没那么难看,反而有点生气
时代新与旧的交替,拆迁中一个川剧团的人情世故,完成度很高。配乐和镜头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女主演的很真实,也非常有劲道。
补标,夏天时候看的,戏院里幻境的戏很震撼
低成本制作,改编自纪录片《民间戏班》,关于川剧戏班的生存困境。非职业演员,方言的使用让影片更接地气。不过纪实风格还是没有很好的为影片的主题服务,整体的处理还是太外露。虽然导演有意将情节打的比较松散,但依然没有跳出传统情节剧的那一套,主要通过赵丽和丹丹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制造强有力的戏剧效果从而塑造人物和感染观众,刻意俗套了些,三星。
想走超現實加現實的路線,有幾個鏡頭挺好,不過後頭到結局的煽情實在不能忍,本來革新傳統是一個很好的話題,但就這樣浪費了。
华裔纪录片导演以猎奇视角与纪录片拍摄手法进行的剧情片创作,以新生代导演关注改革开放后中国现状的视角来凝视时代浪潮下川剧的生存现状一方面是以强拆的时代机器为代表的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则是川剧与现代社会间的龃龉,挖掘机摧毁了一个文化的联结,川剧则如同一只被囚的孔雀被束之高阁,而一方的土地则见证着这一切,并最终出现于废墟,也终于废墟,任凭时代的列车飞驰而过,看似团圆的幻想,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正如团长的演讲让台下观众落泪般虚幻,一切都是幻想,也终将归于幻想片中团长的幻境则演绎了传统川剧人的现状,与时代拼杀、与经济搏命、甚至手足相残,只留下一个孤城落日下的背影。同时又通过崭新的舞台技术为川剧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不失为一种希望PS:当开篇的观众看着镜头时,我们又何尝不是观望这场川剧厮杀的看客呢?
矛盾激化处理的层次不够清晰,最后矛盾升级把女主逼到死角的用力真不小。着戏服时不是戏中戏是背景、是幻觉蒙太奇,素身唱时是戏中戏是借题发挥,有点意思,这种形式接受与反感的受众泾渭分明。主题还是有价值的,地方戏剧有保留的价值。
拍得不错,视觉传达、调度节奏可圈可点。可以更谷子与鲻鱼一些。超现实感城市追踪一段不错,但另外的部分又有点太过头。
#2nd HIIFF
从配乐到铲车到孔雀小矮人的围观超现实,随处可见创作者自我感觉极端良好的那种自恋满分。就像台上演讲没几句,底下躁动的人群就开始表演抹泪了。最大问题在于,拆那这个主题与川剧等传统戏曲没落的捆绑,完全是十几年前的套路了。那个雾霾黄沙天超现实段落一出来,想到的居然是银翼杀手2049……
时代悲歌
我真是前额叶老化过头了,满目疮痍把我看得哭成了傻逼。我来成都第十五个年头了,第一次听到有人在认真唱川剧,而不是那些奇观化的变脸、喷火。很爱那些超现实元素,新人导演,配得上戛纳。中国还有这样的电影,也是断壁残垣之下的希望之火。
影片让我想到《霸王别姬》,想到《百鸟朝凤》,想到小时候外婆带着在镇上庙会看大戏的泛黄记忆。不禁思考,像川剧这样精妙绝伦的民间艺术,是什么时候悄悄从我们的日常中淡出了呢?在拥有了足够多元的、现代的文化形式后,是否还应该,又该如何拯救、传承传统事物? 喜欢女主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影片处处传达出的人民群众对美的热切追求,对生活的浓烈渴望。 挖掘机推倒剧团和女主身着戏服打斗的两段戏,颇具张力的刻画了人物内心,恰到好处推动情节发展,正突出了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希望通过这部片子,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地方戏曲,关注戏班子的生存现状,也期待一个更加包容并蓄、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市场。
铲车的意向深刻而残酷,小矮人和穆桂英倒是大可不必。那些简单琐碎的嬉笑怒骂确实看进去了,是难啊。
一部打动了我的影片:题材当然是特别讨巧的,草台戏班的生存和发展一直都是近年来戏曲爱好者们的关注热点。节奏把握得真不错,整个故事讲得脉络清晰却依旧隐晦,那些看破的却不会用力说破,不得不说真是难得。演员们的本色演出真是自然真实又到位,怒赞!
朴素不足,艺术有余。
中国民间的魔幻现实主义
一个独自奋战的“斗士”,从她一开始独自奔走就知道最终不可逆的失败结果,最后荒腔走板的川剧群戏,还不是跟身后被摧毁的高楼一样,会被时间遗忘。导演很多桥段都是在模仿,但幸好在都可接受的程度。
看得出有一些用心用力的段落和善意的表达,但剧作上的问题也是难以忽视,尤其是对故事的重点“拆迁”理解和表现上,似乎跟我们有些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