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电影,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特别是听了那些丹麦老兵的口述后,更是如此。
之前,我总以为纪念抗战只是那些胜利大国的事,小国是无需参与的,即便参与了,也不会比大国来得寓意丰富而深刻。
然而,《开战日》全然消除了我的偏见,不仅如此,或许小国的纪念反而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被历史教科书所忽略的细节。
电影讲述的是丹麦为期一天——严格来说,只有几个小时——的抗战史。
记忆中,这在教科书上大概只有一段文字,甚至几句话的篇幅。
但电影却通过场景、人物与情节的细致刻画,将丹麦在这短暂时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深深感受到,丹麦作为一个小国,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入侵是多么的脆弱和彷徨。
关于脆弱,电影的表达是直观的:军队数量的稀少、装备的简陋、增援力量的不足等等,无不反映出丹麦在抗战中的力不从心。
导演似乎着力抓住两个细节加以刻画:一是“自行车”。
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丹麦军队在备战和实战中,最主要的装备竟然只是那辆自行车。
看着士兵们煞有其事地演练如何以最快速度拆卸和重装自行车,看着士兵们在凌晨拼命骑着自行车奔赴前线以及撤退逃命,实在感到滑稽可笑,继而一份深深的同情油然而生;二是“备战”。
导演显然是刻意将大量的镜头聚焦在丹麦士兵上膛装弹及其阵地布防的情节上。
无论是每人配发所谓“巨额”的40颗子弹,还是面对德军装甲车,丹麦士兵们还在匆忙地往自己的步枪里一颗颗地塞子弹,在空旷的草平面架设机关枪,在德军步步逼近之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笨拙无力,不禁唏嘘:失败早已注定,抗争只是徒劳。
相比军力“脆弱”的描述,内心“彷徨”才是电影意在凸显的重点。
可以发现,电影中每个丹麦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对抗战的忐忑不安和对未知的极度恐惧。
无论是拉斯·米科尔森饰演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还是乔汉·菲利普·阿斯巴克饰演的男主角少尉,以及那群乳臭未干的士兵,他们的眼神永远是闪烁不定的,找不到一个军人应有的坚毅。
其中,男主角演绎得尤其生动,虽然他接受上级命令是坚决的,指挥下级的指令是果断的,但他忧郁的眼神才真实反映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真的要抗战了吗?
真的能抵抗成功吗?
阵地真的能守住吗?
后方的增援力量会来吗?
一个又一个问号在他的心中浮现,而脆弱的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答案,他支撑内心的精神防线也随之逐渐崩塌,直至最后无可奈何地宣布“投降”。
其实,这些答案他早已料到,只是身为军人,他不愿轻易承认,甘做最后的抗争。
或许,这正是当时丹麦基层士兵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内心怀着真挚的爱国情节(即便复杂的历史让日德兰岛的丹麦人和德国人有着梳理不清的关系),他们愿意为保卫国家做出自己的牺牲,但他们的满腔热情却并非与国家意志同心同德,一切的努力最终都被现实化成泡影。
故事最后,德国军官十分好奇地质问他为何在政府宣布投降后,还抗争那么长时间时,他脆弱的内心终于被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原来从始至终,我们的抗争都是徒劳的,甚至与国家意志相悖,这是何等的荒诞不羁,令人哭笑不得。
我很喜欢故事最后,男主人公和投降士兵坐车穿过村庄道路时,看着车窗外的孩子们跳上方才被自己摧毁的德国装甲车上欢乐嬉戏的场景。
这一场景显然暗示着丹麦军队也为抗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即便这份努力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我想,丹麦人不会否认国家当时早早投降德国的事实,但他们依然希望通过《开战日》这部电影告诉世界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政府的迅速投降并不意味着丹麦人民没有做过任何抵抗,事实上,他们和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民族一样有着被践踏的伤痛,一样怀着亡国的悲伤,即使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留有着一道混沌不清却深入骨髓的伤痕。
这一伤痕既源于国力的脆弱,也缘于人心的彷徨,或许,对丹麦而言,在政府宣布投降的那一刻,国家和人民的心情是极度割裂的,这份割裂让这个民族承受着其他国家所无法体会的难言隐痛,而如今的丹麦人民也都不得不背负着它所带来了无声怨言。
总之,《开战日》是沉重的,更是悲伤的,这份悲伤或许没有其他国家来得血迹斑斑、不堪入目,但失败成了它无奈的结局,这个尴尬的结果流露的正是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
扪心自问,这不正是倡导追求和平的我们所要保卫的真正目的吗?
二战电影 极真实 教科书般的溃败和投降-《开战日.9》 电影拍的极真实,服装、道具、场景高度还原,完美展现了教科书一般的战争溃败和就地躺平任捶,就事论事影片中展示的当时丹麦军队的装备并不是十分差劲,当战争来临时挣扎一下的机会还是有的,最起码我没有看见纯粹用两条腿行军的步兵,基本也配备了摩托车机动队,最差也有自行车排,就算入侵的德军先头部队有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你配置的机枪和步枪打不动,那也可以弄点集束手榴弹扔过去炸它啊,再不济提前在德军必经之路上埋点地雷,地雷就算没有的话,埋点炸药也行啊,只要想办法能让德军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不能机动突击,那不就结了吗,那样的话怎么也能用机枪和步枪消灭一部分德军有生力量,迟滞德军进攻速度吧,也能给后方本国军队留点反应时间。
但不可思议的是,丹麦的表现简直了,让人瞠目结舌、无话可说,这它M军队打的那是什么仗啊,影片中表现得仅仅和德军小股部队短兵相接就一触即溃,然后剩下的就是逃跑。
刚死两个士兵军官立刻就情绪崩溃,战争哪有不流血死人的,就这种战斗表现竟然还拍成电影,丢先人的脸啊,丹麦怎么说祖上也曾阔过,曾经也是海盗出身,哪怕灵魂中的彪悍基因万中有个一也不止弄成这样,就算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哪怕双方力量对比再悬殊,哪怕物资再缺乏,总不能一见面就躺平,然后任捶,哪怕挣扎一下也行啊,但每个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惊慌、忐忑不安和极度恐惧,最后投降就投降吧,还表现的义正辞严、冠冕堂皇,给谁看。
如果影片中丹麦军队头上带着的那顶钢盔真就是当时部队的配置,那真是亮瞎眼,怎么就那么别扭,大鹏展翅吗,那造型也太奇葩了,尿罐子也比那好看,当然我不是说真弄个尿罐子扣头上,我一直认为二战中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的钢盔是最难看的,没想到没有最难看,只有更难看,钢盔的沿也外飘得太狠了,戴在头上都快飘到肩膀外面去了,明显可以看到士兵运动的时候,那玩意在头上嘁哩咣当乱晃,哪有什么舒适性和有效性,而且我深深怀疑这个钢盔在战斗中可以起到作用,可能会比草帽强点有限。
反观影片中当地交战区老百姓的表现让人有点费解,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毫不在意谁侵略谁,管它是谁打谁,只要不影响我过日子就行,谁胜利了听谁的就行了,至于谁是国王管他哪,虽然影片中没有明说,但好像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误。
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赞赏的,丹麦军队的军服看着很精神,无论是军官的还是士兵的看着都可以,造型和舒适性都不错,看样子战斗力还真不能用军服来体现。
还有北欧四国的人好像都有一点端着的那股劲,用来表现自己的基本人格尊严。
仅就影片中的战斗表现来说,基本班排的战斗素养还是有的,撤退也知道互相交替掩护,有序撤离交战区,没有像刚放出笼的兔子一样四处乱窜,逃跑就逃跑,无路可跑时就立刻投降,一声令下就立刻全体举手,纪律性还真不是盖的,可以看出当时得丹麦军队中士兵的基本训练还是可以的。
影片最后德国军官用戏虐的态度询问少尉为什么你们的政府都已经宣布投降了,你还坚持战斗了几个小时,少尉此时才真正的信仰崩溃,原来自己的抵抗从始至终就与国家意志是相悖的,这还打个什么仗,还死了两个人,想必此时少尉的心情一定会极端复杂吧。
电影可能是想告诉世界,丹麦政府的迅速投降不能代表丹麦人民没有抵抗,事实上,他们也被践踏,一样有亡国的伤痛,时至今日人民内心一样有伤痕,国家的投降和人民的意愿是分裂的,但现在又不能明说,只能隐晦的通过电影来表达,这才是最难受的。
片子拍的比较真实,终篇描写的是作为小国寡民面临压倒性优势的敌人的时候,作为国家守卫者军人的无奈。
战斗基本在班排一级,连手榴弹都没用上。
看完以后第一反应,这是在打仗?
平地上连战壕都没有,打机枪就跑了。
城市战在大街上随便对射几分钟就投降了?
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相差太多,尽快结束没有意义的抵抗也是无奈之举。
小国可以如此,大国却不行。
德国侵吞丹麦,对丹麦伤害不大,这样一个小国根本就是可有可无,无战略意义,无重要工业资源,形同鸡肋,最重要的还是想借道丹麦进攻挪威。
大国放两枪就投降,基本就等着亡国灭种吧。
第一体量太大,入侵国一口吃不下,第二资源工业必然属于被掠夺对象,人民属于被奴役对象,不抵抗投降基本就宣布本民族和国家被开除球籍了。
作为大国国民,我们无法如此!
二战期间,丹麦宣布保持中立。
但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
当天破晓时分,许多丹麦人民醒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家园已经在几个小时前被纳粹德国占领。
面对法西斯德国,捷克人不战而降,波兰人惨烈抵抗,而丹麦这个童话之国抵抗了一天,或者更确切地说,抵抗了4个小时。
4月9日,丹麦的开战日,即是投降日。
这片子的英文片名是:《 9. April 》,除了《开战日》这个译名外,它还有另一个译名为《四月九日》。
不管哪个译名,指的就是丹麦历史上的那一天。
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既定的,即:从“领导,要怎么做?
”—“出发”一直到“领导,要怎么做?
”—“跟着我投降!
”的过程。
这片子并不是喜剧,反而观众在知道历史结局的情况下,我觉得看着这电影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片中的这些士兵真的就是骑着自行车,加上一些步枪要去和德国装甲车对干了。
因为,彼时的丹麦军别说重型武器了,连常规军都很少。
所以这部电影中,您看不到什么以少胜多的奇兵妙招,只会看到武力弱的可怜的丹麦军不断地节节败退。
因为从客观角度来讲,对于丹麦来说,这是场很有把握的仗,因为丹麦必输。
电影中,两军交战,连手榴弹也没有扔,因为德军根本用不到这样的武器就能灭了丹麦。
但是,片中丹麦军与德军的三场对抗战,镜头快速剪辑及交火的过程,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拍得很有质感。
还有一点我觉得这片子比那部我没看过的《百团大战》好的原因是:它并不并不做作地去鼓吹什么爱国情怀,为了祖国牺牲自我这种高大上的调调,而是:在战场上,做为军人,该服从命令就该服从;但是做为人,该投降时就投降。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当时那么弱小的丹麦,只有投降,损失才能降低到最小。
因为,纳粹当时已向丹麦下了限时最后通牒:如果不立即投降,就会轰炸包括哥本哈根内的区域。
所以,在片子的最后,那些丹麦老兵出现在荧幕上,谈到他们对那场战争的感受时,我觉得远比某类红色电影的最后,一定要盖上国旗,然后在坟墓上献花的场景来的真实且值得尊重。
事实上,历史的结局虽然已知,但是看到电影的结局,我个人还是多少有种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
在此,就不透露了。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电影微信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
搜索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或微信ID:joker-movie即可。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许多国家都拍摄了相关影片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由丹麦拍摄的《开战日》(9. April )以其独到、新颖的视角在这批数量众多的二战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
影片上来就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战争的结果,这种看似标新立异的拍法恐怕也有导演的苦衷,毕竟在真实的历史上,发生在1940年4月9日的丹麦战役只持续4个小时就以丹麦宣布投降告终。
作为一场一边倒的战争,战场上的胜负早早失去悬念,因此导演把镜头聚焦到被德军击溃的丹麦军队下辖的自行车连队的一支六人小分队,用这六个人的生死逃亡侧面描绘了这段屈辱的历史。
影片可以分成两条线索:一条是战争线,讲述六人小队在抵抗德军进攻时节节败退的过程;一条是人物线,讲述指挥小队的少尉由坚持抵抗到选择投降的内心变化。
这两条线既并行不悖,又相互影响,战局的走向影响了少尉的心理;少尉的心理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战争的结局。
对于战争线,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就是:弃子。
所谓弃子,就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可以牺牲的代价。
影片中,导演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三层弃子关系:丹麦是整个欧洲战场的弃子;自行车连是整个丹麦军队的弃子;六人小分队是整个自行车连的弃子。
而就是这弃子中的弃子要抵抗的是强大德军战备精良的装甲部队的第一波冲击,这种敌我实力极其悬殊的对比就构成战争线上的主要矛盾。
对于人物线,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就是:抉择。
影片巧妙地选择少尉作为观众视角的切入点,让观众与少尉一同经历一场无比纠结的生死抉择。
少尉作为军人,自然要服从军队的命令,同时他还是统治阶级的边缘群体,依然保有传统贵族的骑士精神和家国荣誉感。
军人的职责和贵族的使命感都使他倾向于抵抗到底;然而,他又是六人小队的直接领导,他每坚持抵抗一秒,下属存活的几率就下降一些。
这种对上要对国家和军队负责与对下要对士兵生命负责的冲突就构成人物线上的主要矛盾。
对于少尉由“战”到“降”的人物弧光,影片巧妙地通过三场战役、三条生命和三次相互呼应的散烟戏加以刻画。
三场战役按照时间先后分别是平原阵地战、公路阻击战和城市街道战。
战争的走向从荒野到人烟稀少的农村最后指向人口聚集的城市,这既是小队逃亡的线路,也是德军一步步蚕食丹麦国土的代指。
而三场战役分别对应三条生命,他们对于少尉内心转变的影响是逐步加强的。
第一个死去的士兵对于少校还是模糊的面孔,死在战场上也本是军人的天职;第二个被误杀的孩子对少尉的刺激无疑会增加,如果不是自己坚持选择在公路设卡,孩童应该很大几率不会被误杀;而最后一个士兵之死最终促成了少尉的心理转变,当跟你经历九死一生的兄弟,已经开始畅想退役后的幸福生活,转眼之间就死在你面前,或许再宏大、再崇高的概念在此刻都变得虚无缥缈。
少尉的这种心理转变是通过三次散烟戏表现出来。
第一次散烟对象是同僚。
少尉与摩托车连的指挥官进行战前沟通,两个人一个是有烟无火,一个是有火无烟,既从侧面展现了丹麦军队物资紧张的窘状,又刻画了两种不同的对敌心态。
这时的少校还是坚定的抵抗派,而对照的摩托连队长却是片中少有的务实派。
正是这位队长在发现德军过于强大后选择第一时间撤退,保留自己连队的有生力量;第二次散烟对象是长官。
在经历一场惨败后少尉带领小分队与自己的首长汇合,长官一面要求少尉坚决抵抗,一面拿出自己的精装铁盒烟派发给少尉以示笼络。
这时的少尉已经对抵抗的必要性产生了动摇,但基于军人的责任感依然决定服从长官的命令,才有了后面的城市保卫战;第三次散烟的对象是部下。
投降被俘后的少尉将身上仅有的香烟分派给活下来的每名士兵,这里少尉的心理已经完全站在基层士兵的同一阵线,因此当德国军官提出让少尉坐他的车前行,少尉坚持选择与他的士兵一起步行。
三场散烟戏,展现了少尉从坚持大局至上到坚持生命至上的人物弧光。
小国的悲哀说说《开战日 9. April (2015)》和《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
看看丹麦军人的作战,说好听点叫且战且退;说不好听点,就是一路逃窜。
不过看看丹麦军人每人40发的弹药基数,以及整齐的钢盔、呢大衣;对比共军在抗日战争的弹药基数,以及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师长分到的战利品,就知道丹麦的条件比共军好太多。
更不用说丹麦人手一辆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了。
在战场上,丹麦群众围观的热情也超出本人的想象;有看热闹的,借机推销的,兜售农副产品的,根本看不出战争的迹象。
最终的结果,进攻的德军伤亡20多人,丹麦只有两人阵亡;损失连现在的黑社会开片都不如。
当然,最核心的原因是丹麦和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同文同种,所以说战争还不如说是听听枪响,走走过场。
再来看看《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在战前面对苏联的种种无理要求,芬兰国内,从内阁、外交部到各种媒体、舆论直至普通百姓,各个群情激奋。
唯一提出接受苏联无理要求的,叫曼纳海姆。
要是芬兰的“爱国青年”出于义愤,消灭了曼纳海姆,那该有多欢乐。
在后面的战争中,曼纳海姆及其军队,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对比丹麦,芬兰军人的战斗意志、技巧秒杀丹麦军人。
话说回来,小国终究是小国,面对强敌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就算交换比在高,小国还是无法承受损失,苏芬战争的最终结果就说明了问题。
所以,两部片子最大的收获就是:国内不管怎样,绝对不能分裂;只有大国,才有足够的体量承受一切。
“二十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电影里的为士兵提供临时躲避的老太太这句话其实最为道出本质打来打去,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不管谁来当王,老百姓其实并不在乎,老百姓只是想过上安全踏实的日子,所以,每场打着正义旗帜的战争,到底是谁的战争?
两军交战,但求有良知的军队,不要捆绑老百姓作为战争的牺牲品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电影,虽然交火场面不多,没有一点快进的看完了。
丹麦在1940年4月9日入侵4个小时就投降了,丹德边境的丹麦边防军,以非常差的装备抵抗,最后弹药打光不得不投降,才知道丹麦政府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了。
电影中的2个点:1.战斗双方的实力相差巨大,丹麦军队装备非常差,电影中部队的运输手段主要是自行车,步兵只有40发子弹,这样装备的战斗节奏是缓慢的,跟眼前的敌人一发一发的拼步枪。
而德军虽然也显得经验不足,但他们的装备已经是装甲车、坦克和飞机了。
2.丹麦边境曾经是德国的领地,当地居民对德军的到来没有强烈反感,人们出门围观甚至欢呼。
当众军官在作战室商议作战计划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战争竟然结束的这样短暂。
在德国进攻这个童话王国时,恐怕也不会想到居然会遇到有组织的抵抗。
在二战中的小国,恐怕除了芬兰、希腊这两头犟驴,没有谁坚持超过两个月,而丹麦这个童话般的国家,的确对战争早做准备。
但怎奈地小人稀,还曾被德国统治过,就算丹麦国王有心抗战,光是看看天空中的飞行编队和地面上的装甲车就丧失了抵抗的希望。
电影里的主角,那位上尉,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上尉作战指挥的水平不可谓不出色,甚至成功抵抗了一阵,可惜手下仅十余人,再有本事也难翻盘。
“无力感”不仅仅在他身上存在过,每一个看过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身同感受。
要说上尉带领的这群士兵还算幸运,他们没有经历过敦刻尔克被包围的焦虑,没有经过斯大林格勒的反复争夺与生死无常,更没有经历过列宁格勒900天围城的饥饿与绝望。
当然,D-DAY的浴血抢滩和攻占柏林的喜悦也与他们无缘。
他们见证了这场战争,胜利方的功劳却没有他们半份,曾经抵抗过的历史也逐渐被人遗忘。
最后那一声“结束吧”,心中的无奈和悲愤可想而知。
今年看的两部二战电影,一部《地雷区》,和这部《开战日》,目光都没有集中在主战场,所讲述的故事鲜为人知。
二战并非是属于几个大国和几场重要战役,这场几乎波及世界所有主权国的战争,每个国家都在投降和抵抗之间做出了重要选择,每个士兵都曾为自己的家园与人民而战,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开战日》,1940年4月9日,德军凌晨进入丹麦,当日上午,丹麦政府投降。
这也能拍成电影,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
影片讲述丹麦边境线上的一个自行车班。
初次阻拦德军,战死一人,逃走。
二次在小镇阻拦德军,再次逃走。
第三次在城市拦截德军,未有一人阵亡,就选择了投降。
然后,德军说,你们政府早就投降了,为啥还抵抗那么久...那么久...我不知道应该佩服这个自行车班班长,还是应该嘲笑他。
不过,用自行车抵抗机械化德军,也算他们很“了不起”了吧。
小国而已
补充
如同过家家
军人的职责
冰冷的现实,没有一点煽情,甚至连配乐都很吝啬,这片子当然够不上完美,写审片也不会给这么高,但真的很刺,在国家、战争面前,个人实在太渺小,你理应爱一个民族,但你理应爱一个国家么。。。
小国的悲哀、战斗了十几个小时死了十几个士兵的战争应该是世界战争史最小规模的战争了、不过此片描述了丹麦在应对德国的开战前的那种小心翼翼、到开战后只能给每个士兵准备40发子弹、而且用自行车去应对坦克还有那不娴熟的布防工事、印象最深的是德国军官没有收主角的配枪保持了贵族的身份、个人再英勇也无法改变大局、德国军官说你们国家都投降了十几个小时了。你们还顽抗什么、你说爱国究竟是爱什么、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连一个炸弹都没有的战争,感觉就像一场儿戏的战争。小国军人的悲哀,或许也是小国人民的福气!!!
自行车步兵排对阵2号坦克 老旧的麦迪森机枪散发着悲壮气息 二战史告诉我们德军几次闪电式袭扰就让纵深极浅的丹麦全境投降 4个小时土崩瓦解 1940.4.9开战日也是沦陷日 然而小国就没有军人吗?实力悬殊就完全放弃抵抗吗?并不!这片是彻底的群戏 冷静克制的摄影 北欧风很浓 评分太低了
北欧,连战争都是清冷的
非常写实的一部历史电影
在山滴那边海滴那边有一群自行车兵,他们忠诚又实诚,他们勇敢又机灵,他们边打边撤,边撤边打,击倒好些侵略者,直到弹尽粮绝,国王投降他们才放弃!哦,可爱滴自行车兵……哦,可爱滴自行车兵……
实在不怎么样
3.5.不像战争片但可能是最像战争本身的作品,有死亡但更多的是一切照常,在街上乱走和喝咖啡的居民,迅速爬上纳粹坦克的孩子,几小时前投降的政府,士兵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战斗?战争对所有人来说,尤其是普通人,从来都是最坏的选择
可恶的是才进行了这么一点抵抗还好意思拍成电影,更可恶的是竟然比《百团大战》好看。
当看到中尉下令投降时,和小时看到咱八路誓死不降一样感动和赞赏。
小国之殇,政府都投降了,不知情况的军人还在进行无谓的抵抗
不同以往二战宏大的题材,了解了一段不值得提起的历史,可能因为两国确实民族重叠,对普通人来说没那么大国仇家恨,战斗场面拍的非常用心。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战争。
氛围渲染不错……只是我不小心记成荷兰了,我就说感觉开战日期和战斗流程还有语言对不上号
我怎么觉得这片儿没啥意思
很一般,主要是内容不够,也缺乏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