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目前看到最值得推上荧幕的有内涵的好电影(拉踩一下一些流量热度片)也是获奖影片。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荒诞喜剧片,但结尾悄然落泪。
整部电影以荒诞为形式以社会热点为内核,借狗成为被告人,以人的视角审判的话题探讨更深层次的,关于性别、种族、物种、自然等话题。
节奏轻快不失幽默,台词日常不失功底,女导演亲自演女主角,以及被告狗狗科斯莫演技可圈可点,每一帧构图也恰如其分,对于热爱电影的人这些硬件完全优秀打分。
而故事叙述节奏也轻快恰当,有一些转折画面真的很戳笑点,最后也尊重了真实事件的结局,留下非常丰富的思考空间。
女主最后一次辩护发言句句是金,将整部电影的思想汇聚迸发,而对比狗狗残酷的结局不免让人唏嘘。
天性因对人这个群体造成威胁而通过驯化不断被削弱,这个主语不仅是狗,可以是女性,是种族,是自然环境,是这个地球上的物种,而反击被话语权者判死刑,是选择沉默还是尽一切努力去反抗?
映后与导演兼女主连了麦,得知这部电影的上映的确对当地法律有了些积极的影响,以及对影片中小男孩的设定,都对应着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而我认为导演对这些问题通过这部荒诞喜剧片做出了很好的思考引导方向。
映后影迷们的辩论也证明这部影片的成功,一千个哈姆雷特也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是,能让更多人去思考,这部电影便是成功。
电影结局浸透着现实的苦涩,却也在司法高墙的裂隙中投下微光。
在这个犬类辅助治疗抑郁症患者、猫咪成为空巢老人精神支柱的时代,宠物早已挣脱"财产"的锁链,成为不可或缺的情感陪伴。
可当人类社会的认知升级与制度进化产生时差,矛盾逐渐“浮现”。
在这个还不太完美的制度下,希望会有所改变,希望papi和吴一一可以等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纯粹是因为可爱的狗狗才选择进入电影院,再加上影片为导演莉蒂西雅·多施自导自演的作品,北欧女导演关于狗狗故事的喜剧作品,怎么能错过呢?
走进电影院前完全没想到这是一部极具黑色幽默的荒诞喜剧。
自从大学时期撰写等待戈多的影评时,便对荒诞喜剧非常感兴趣,这部狗的审判的剧情呈现令我十分惊喜。
在观看前,狗的审判的翻译便让我想起了2024年同样极具女性导演特色的坠落的审判,而事实证明两部电影的确殊途同归,在讨论女权的问题上都充满讽刺意义。
除此之外,斩获多项殊荣的坠落的审判,两只狗狗也在金棕榈2024最佳狗狗的竞争中相遇,cosmo科斯莫赢了贝拉,两只狗狗明星就像两个真正的演员一样,而这也同样点题了狗的审判的主旨:当一只狗犯了错,到底要把它当做人来处罚,还是要当做一个物体惩罚?
狗的审判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有眼疾基本仅有左眼50%不到视力的残障人士,他养的狗已经记录在案多次咬人,并且划重点受害者都是女孩和女人们,而这在瑞士的法律中咬人超过三次的狗就应该被处死。
于是,主人找到了新人律师(还未打赢过官司)的女主艾薇儿,希望“死马当活马医”,因为没有其他律师愿意接手这起案子。
然而,原告的律师则是一个政坛明星,她为这个刚刚从葡萄牙移民来到瑞士打算做清洁工的洛琳而辩护。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虽然结尾给我一种十分迅速的结尾,但这并不影响整部电影的节奏以及叙事逻辑。
影片讨论了诸多议题,非常让我欣喜得是基本都是我日常生活也关心的话题,在每一个现代城市生活的人即便不是在北欧也会经常探讨这些。
1、本片的主旨宠物对于现代人来说,尤其是猫和狗,早就已经是家人一般的存在。
然而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对这些动物的法律依旧是当做人的财产或者是一种物体来对待,即便是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而这在类似CN这样基本没有针对于宠物的动物保护法的地方更是如此。
本片用许多场荒诞离奇的人物探讨,到底要如何用法律肾审判犯罪的狗?
宗教人士说:应该审判狗的灵魂。
动物学家说:狗可以与人沟通,甚至表达自己的想法。
法官说:我们只审判人。
……当珍古道尔作为一个非学者的身份进入黑猩猩动物研究的领域,并发表了黑猩猩跟人类一样有感情的论文时,她作为非权威身份却推翻了当时动物学的认知,掀起轩然大波。
在当时的动物学界一直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无法与人类一样有感情,只有人类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然而珍古道尔用自己与黑猩猩的亲身接触与生活发表论文,证实了黑猩猩跟人类一样拥有母爱、拥有兄弟姐妹的感情,甚至拥有邪恶的感情。
那是上世纪一位从小热爱研究动物的珍古道尔女士的故事,她的论文发布甚至可以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比较。
然而即便是从小生长在21世纪的的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的教育环境中,也没有法律至今将猫猫狗狗等宠物当做一个个体来对待,他们不是人也不是物体,是跟人类一样的动物,但是人类的法律都还没有健全,谁又顾及得到这些打破人类规则的动物身上呢?
如此种种联想与闹剧轮番上演,最终从动物与自然的话题过渡到了,科莫斯为什么只咬女人?
2、影片里提及,科学的研究数据表明,狗咬人的事件中,攻击女性确实比攻击男性要更多。
而动物学界的解释是,女性去抚摸狗的时候需要比男性弯曲更多膝盖,而这在狗的认知语言中,屈膝盖代表了投降与屈服。
在观影途中,我接收到这个信息的炸裂不亚于女主艾薇儿在庭审中的表现。
也就是说,在经过百年来女权运动的努力,女人终于可以走出厨房走出家庭进入社会与男性一样享有工作的权利的时候,狗却因为这些生理原因,更容易攻击女性。
这真是一个令人无奈、令人抓狂却又令人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无论女权运动如何努力,也改变了一个问题,女性与男性的生理差异,不会因为任何权利的赋予而改变。
而这在动物界的展现便是,在特定的生理问题,女性永远不如男性。
很明显这样的表达和结论令我感到了不适。
不过我想说的是,即便是女性在蹲姿的膝盖更容易弯曲,即便是男性的肌肉一般都比女性大,即便男性的平均身高基本高于女性balabala,女性也同样拥有许多男人无法企及的能力,在这一瞬间我还无法确切地去说明,因为缺乏数据支撑。
我要去看不见的女性的书籍里再找找答案,说不定会有一些结果。
我最能确定的是,女性普遍拥有比男性更发达的共情以及情绪感知能力。
3、除了以上两个最喜欢的主题,本影片还提到了关于家暴、恋童癖的问题、甚至贫穷移民女性以及动物与环境保护法的问题。
最终我要回到电影影片的开头,当艾薇儿热闹的客厅中,一名女性嗔怒地说道,觉得人类是最愚蠢的,自己的母亲与几十年的好朋友决裂,即便对方生病了也并未合好,而她们吵架的原因只是因为双方对于小镇安装风力发动机的问题持相反意见。
当女主艾薇儿想到法律不够健全,应该由新的人去改变,量罪定刑,从而放弃去实施最严厉的惩罚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希望。
然而当结尾荧幕上每位主角的表情落幕告知结局的时候,从近80分钟的笑闹中回过神,现实还没有做好准备,科莫斯当晚就被执行了安乐死,主人甚至都没有机会再看他一眼。
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而现实的故事依旧在继续,人与自然的边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我们只能被推着向前走,而走的方向很难根据个人的意愿执行,对与错从来不是当下的重点,活在当下去探讨去思考已经拼尽全力,那就够了。
特别好看,而且很有深意,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设定是宣判的那一刻是无声的,观众通过狗的主人、律师和现场其他人的表情得知判决结果,狗最终仍被处死,死亡却给生者带来了反思和改变,审判虽是悲剧,电影的结局仍然是正向的。
艾薇儿是那么善良,善良的都不像是现实生活中的律师,那个什么动物保护机构的黑人大哥也那么善良,尽管他坚称自己和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不带入任何个人情感,那条野心没有彻底消失的狗其实也善良,邻居家的孩子挺善良,我觉得法官大多数也是善良的,甚至被咬伤的女子也是善良的,但善良的力量不强大,所以这一生呐喊在当下不足以撼动任何,但如果能保持善良,并勇敢强大,善良的任何物种终究是能保护自己的吧,但愿!
当我在法学课上听到中世纪的法国一只母猪因为谋杀婴儿而被判处死刑,就一直非常佩服欧洲这种“审判”传统。
正是有了这些看似不着调的案例和传统,才有了这个电影,所以看到“狗的审判”我倒也不惊讶。
一只只会在特定情况下咬人来表示拒绝的狗会在法庭上被判“安乐死”,不是因为它的罪行多么令人发指,而是因为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在听别人在讲什么。
人人都想对方“听”他的,以为自己声音足够大,便可以达到目的,然而结果是双方只听见噪音。
政治宣讲台、街头、法庭这些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自大。
狗科斯莫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牺牲品,“人人都可能是科斯莫”。
看起来,女主的言辞似乎在为一个“厌女狗”辩护,似乎在“受害者有罪论”,导演把最罕见对立的两个群体(女性主义、“狗道主义”)“对立”起来,那是因为导演在最大限度地自省,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来让这个世界的观念碰撞少一些自负。
然而评论区还在“能得戛纳,估计是因为女性主义、狗道主义”。
现实的荒诞程度远超想象。
这些话题对于此地还是太超过了,毕竟至今还没发展到能与虐狗者及其拥趸势均力敌。
有几个细节我很喜欢:一是电视节目讲到法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接客。
二是女主作为律师最希望自己能在法庭拥有低沉的嗓音来表现自己的稳重和有力,但每次的表现都不如意,以至于她听到训犬师的低音炮会高潮。
然后就是那个屁股。
会被导演的癫狂幽默到。
也是一直以来很期待的一部电影,只可惜回家之后这边的电影院没有排片。
遂在网盘观看。
一开始很强烈的冲击,男上司对女律师大开特开黄色笑话,女律师只能向男上司保证,“以后再也不接胜诉率低的案子了”(就像苗苗老师之前讲过的,向领导保证再也不碰发不出来的论文选题)。
随着情节的展开,女律师用情感和正义为小狗辩护的时候,说实话看的有点尴尬,可能是法学院三年多来的训练和培训让教义学刻骨铭心,可能是反对司法干预立法的观念早在内心中成为圣旨。
(曾经的我也会和fqt因为动物权利这个问题吵一晚上,但现在的我却部分认可了对方的观点。
可能是因为看到了足够多的利益冲突和时代局限性,出于秩序和稳定的考虑选择维持现状)随着情节的推进,种族、环境、物种、女性…这些元素的加入让整个电影变得非常有意思。
特别喜欢中间有一段,律师说“一切都变得乱七八糟”,非常感同身受。
最好女主和驯兽师滚床单,邻居家小男孩用翻译软件对话,真的很有意思。
去他爹的,fuck and love!
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处于不同的身份,但共享着同样的处境和情绪。
我们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被压迫者,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施暴者,只不过对有些个体/群体而言,受益大于牺牲;对绝大多数个体/群体而言,需要习惯牺牲,庆幸受益。
值得一看。
和c老师吐槽:不到90min的电影都要加5min床戏来恶心我。
ps:看得时候隐约觉得是女导演,有好几个镜头特别明显,能理解中间加一段床戏让观众喘气,但是哎…真相与人性的深度交织《狗的审判》以独特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悬疑与人性挣扎的故事。
影片围绕一桩看似简单的案件展开,却在层层推进中,揭示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深刻的人性内涵。
影片开场便迅速抓住观众眼球,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迷雾的情境中。
随着剧情推进,各种线索如乱麻般交织,让人难以分辨真假。
导演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通过昏暗的色调、紧张的配乐,营造出压抑且悬疑的氛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猜忌与秘密的世界。
每一个场景的切换,每一句对白的铺陈,都在为后续的情节转折埋下伏笔。
影片对人性的刻画堪称精妙。
在这个小镇上,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声誉,不惜编造谎言、歪曲事实。
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在所谓的正义与真相面前,显露出自私、贪婪的一面。
而主角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也不断面临着道德与情感的考验。
这种对人性善恶的深度挖掘,让观众在观影时不禁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为了某些利益而放弃对真相的追求?
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
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真相并非一目了然,而是在众多的谎言与误解中逐渐浮现。
这让观众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非如表面所见,我们需要用心去探寻、去思考。
《狗的审判》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案件审判的电影,更是对人性、社会现象的一次深刻剖析。
它提
狗的审判 (2024)7.32024 / 瑞士 法国 / 喜剧 / 利蒂希亚·多施 / 科迪 利蒂希亚·多施
故事简介: 戛纳电影节提名电影。
本片被指控咬伤多人的狗科斯莫斯面临安乐死的处罚。
动物权利律师艾薇儿接手此案,她坚信科斯莫斯不应被简单视作危险动物,于是说服法庭将其作为独立个体审判,审判过程中不仅对动物权利相关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还牵扯出性别、阶级、种族等诸多社会问题。
观者吐槽中: PS 片中的狗狗大多不是名种,但都毛茸茸滴忠诚可爱。
本片它以一场前所未有的狗的审判为切入点,将动物权利这一严肃的话题推到了观者面前。
在传统观念里,动物往往被视作人类的附属品或财产,而这部电影却大胆地提出质疑:动物是否应该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权利?
例如,在审判过程中对狗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时,专家们的观点交锋让观者看到,人类对动物的理解还存在诸多偏见和误解,这进一步凸显了重新审视动物权利的重要性。
片中的旁白运用是本片的一大特色,艾薇儿通过旁白分享自己的想法,让观者能够深入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辩护思路。
比如在一些关键的审判节点,艾薇儿的旁白会解释她做出决策的原因,帮助观者更好地理解剧情发展。
值得观注的是, 多施身兼导演和主演双重身份,她将艾薇儿这个角色诠释得十分生动。
艾薇儿的热情、执着以及在面对复杂案件时的坚定,都被多施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展现出来。
在法庭上为科斯莫斯激情辩护的场景中,多施的表演极具张力,让观者能够感受到艾薇儿对动物权利的坚定信念。
对于关注动物权利的观者来说,影片深入探讨的动物权利问题以及呈现的各种观点交锋,能够满足他们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需求。
喜欢喜剧和荒诞风格的观者,会被影片中充满趣味的情节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所吸引,在欢笑中感受到电影的独特魅力。
对社会议题感兴趣,乐于在观影中思考社会现象的观者,也能从影片中动物权利与性别、阶级等议题的交织中,获得丰富的思考素材。
什么是女人的电影?
女人的世界是什么样?
在男性叙事中,努力、逆袭、改变、成功、震惊所有人好像总是那么容易,主角的潜能可以突破人体极限,主角的精神力量总能超越客观现实,主角的人格魅力总会令人倾尽所有乃至生命为之铺路。
只要他想,他就可以。
在这种“燃”中浸染久了,总想当然地以为《狗的审判》《初步举证》的结局是胜诉,女律师在经历一系列波折之后灵光乍现,在法庭上公开呼吁,发表一番言论感动所有人,赢下案件,改变规则,从此声名大噪,新的法令以她的名字命名。
对了,女主最后要在聚光灯的簇拥下走出法院,在那里,手捧着一束鲜花的好男人在等着她,男人拿着戒指单膝下跪,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女主感动流泪接受求婚,happy ending!完结撒花!
世界的真相不是这样的,女人好现实的,女人的电影就是把血淋淋的现实扒开给人看。
女人一直生活在现实里——没有意外、没有奇迹、没有未来。
这就是女人才是真正的“英雄”的原因——只有女人,才能在看清自己所处环境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并积极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改变这个世界。
《狗的审判》中“狗”是最不重要的那个,《初步举证》中泰莎的感受是最不重要的,她们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所在:她们是故事的开始,也是故事的结尾,故事的发展却和她们毫无关系。
当弱者成为当事人,就会被排除在真相之外——这是男人的游戏规则,这样的规则是不对的,男人的规则不是规则。
于是她们选择说出事实,反抗权利,她们是勇敢的,一腔孤勇、勇往直前——明知结局如何,依然坚持发声,只是为了真相、为了千千万万和她们一样的存在。
男性叙事中,死亡会成为激发主角潜力的催化剂,是男性叙事的高光时刻。
而女人的死亡、失败就像一粒石子投入水面,泛几圈涟漪后一切归于沉寂,平静之下,全世界的海水在女人们心中翻腾。
我们生活在压迫性的现实当中,这样的生活或许没有奇迹,但我们《还有明天》
为了看这部电影我可太费劲了。
周中的时候就查到有电影院排了周末的场次,赶紧把票买了,且连带买了同一电影院时间可以看连场的《去唱卡拉OK吧!
》,而且还美滋滋地用了一周抢一次的本市电影消费券。
结果,影院场次取消,还浪费了我的消费券,可恶。
只能连卡拉OK一起退了,等临近周末的时候再看还有哪个电影院有合适的连看场次再买,哦对周末还要加上《雄狮少年2》去找能看三部电影连映的。
结果,我看完雄狮,等着下一场看这部狗的时候,突然发现头一天这影院就把场次取消了,但是我没留意手机短信就不知道。
啊——————而且后来换的这家电影院不能退掉卡拉OK的场,必须还在这家影院看完这部。
赶紧又搜同市有排这部电影的,能正好填补我中间这个空档时间的场次距离有点远,来回赶不过来。
再就是晚上的,看完都快半夜了,最后还是定了晚上八九点的一场,看完快十一点,行吧。
总之,好歹是看上了,而且还是我单人包场,感谢只卖了一张票也没取消场次的某连锁品牌院线。
下面终于要聊电影观后感了。
大部分时间我都觉得蛮有趣的,这部电影耍幽默的地方算是在我的笑点范围内,尤其是“杀死厌女狗”那儿我笑不可支。
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都觉得本片虽然主题是据说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狗当被告的故事,但其实不只是讲这样一桩“荒诞”的官司而已。
而讽刺了欧公子们各种吃饱了找事的左右互搏。
(我倒是没有讽刺的意思)但看到结尾又发现,原来本片还是蛮认真地想探讨“宠物”和“人类”的关系,哦还有“废死”,以及“被驯化的”“听话的”“乖顺的”。
虽然其中一些台词很“上价值”,但当大部分是轻喜桥段中,突然出现这样的表述时,还是会让人一激灵,比如:人们不知道怎么跟狗交流,他们只是想得到狗的爱,想要爱时就让狗来,不想时就让狗走(大意)以及女主角的总结陈词:你们只想要我们顺从的模样,(这个判决将体现)是否尊重万物天性、个体差异(大意)这段话很难不联想到前面像笑话一样的因为膝盖弯度而让狗攻击女性更多,从而引发的“女权”叙事中的“男女都一样”。
这些观点都很“左”,很所谓的“政治正确”,大概主创从前面女主角纠正邻居男孩称呼被狗咬了脸的受害人为“葡萄牙人”时的台词,也体现了他们的“左”,又尽管,看起来秉持正确观念的女主也因为“傲慢”的辩护词引发受害人的愤怒反驳。
这些观点,讲真,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我对这样的“说教”也没有不喜欢。
最大的原因我想,如果不去非左即右、非此即彼地站位争吵,其实这样的思考和辩论,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更何况电影的真实原型,也没花到我的钱去“占用公共资源”嘛。
还有一个原因是,尽管我从未养过任何宠物,也不是个对宠物有什么偏爱的人,但也许因为我的家人里有养的,又或许因为对“非人类”的生物也好非生物也罢产生感情,我是很能理解和共情的。
所以,那个用画外音的方式,直接公布的结局,那个短短的,狗被扯着抱走的镜头,居然让我掉了一滴泪。
能理解想展现当下社会语境的极度混乱,但83分钟塞十几个议题,每个题蜻蜓点水讲一两句就换了,结果就是整个片也极度混乱,一些处理真是生理意义上的难看,只想问这是在干什么。
开年就看这么抽象的片
题材和视角都很讨喜,很欧洲也很瑞士,既要人文关爱要环保要自由要性别平等也要人类中心主义和本土至上,被小题大作为政治运动和复杂的程序公正也很真实,但多少表现得有些轻浮了
3.5,这个片在中国上映的最大意义是非常直接地向中国观众呈现了一种“普遍”意义的欧洲“人权”进程,或者说是一个普通欧洲人所身处的政治维度。荒诞化女主内心支线的处理不算高明,既零碎也聒噪,但也开拓出了这个貌似浅表的电影内在的政治性空间。从戛纳的策展逻辑来说,我觉得是一个蛮好的选择。有看点,有卖相,有政治,有争议。
不理解。搅合在一起的一缸子油漆 看起来花花绿绿的很好看 但是对我们用处不大。只能说这些议题暂时还不是我们的主要矛盾 所以暂时无法共情
主角前面一直在找狗咬人的理由,由此才牵扯出诸如厌女等等支线,但最后她其实是意识到了人不可能完全理解狗,而对狗进行审判乃至夺去生命才是人类中心主义,主题表达是出来了但导演把控故事情节的能力确实有限,最后剧本实在撑不下去了就草草收尾,总结陈词那块应该写再扎实一些
2.5吧,比我期待的差远了,故事讲的很单薄,形式化的政治正确元素并没有给影片加分
感觉导演把800个想讲的议题都塞进来了,结果连故事本身都没讲好
很难不怀疑海南岛电影节的评委是看到了女权主义和动物权利主义这两个在我国非常不受待见的群体有一天竟然会站在对立面互相攻击,认为这部喜剧片意在嘲讽欧洲进步主义才决定把奖颁给导演。然而各种请愿运动游行示威或许就是这些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喜剧桥段也正是打破习以为常的桎梏的必经之路。影片真正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是没有兼顾议题阐述和人物刻画,导致后段有好几个角色沦为背景板。
女主毫无征兆突然在法庭上因为一句发言变成“厌女”者,电影主题突然从动保跳到女权,结局又指向更宽泛的环保,编剧和导演示范什么叫贪多嚼不烂。
你这个结尾收得……属实是突兀了
这种片属于看了介绍就很想去看,但又有点害怕中间跟你讲大道理垮掉。好在导演很聪明地化繁为简,从不同角度讨论完案件本身就结束,看完不会失望。狗子好,人坏!
一般般,太哲学了,不过导演把自己拍得美美哒,很法式也很养眼,就是唯一的床戏看得我笑出了鹅声。
狗永远是狗,人偶尔是人。我真的太太太太太讨厌女主了。
咬人三次,狗就要被安乐死
我觉得不好笑 也没啥意思
好狗
极尽荒诞的手法,及其戏谑的故事,老一套的主题,常拍常新的感受。放肆的刚刚好,东拉西扯得正好贯穿东西,这一刻天下大同感受都差不太多。看到有人说放在一种关注单元里很普通,我想说不比那些强说愁的东西强多了吗。
万物生灵不是为了取悦人类而存在的。爱人的第一步是,认识到对方和自己不一样。爱其他的存在更是。
短小精悍,表达却并不简单,以嬉笑怒骂同时有点放飞的叙事,讲述一个有点可笑的案件,说是狗的审判,但其实是人跟制度的审判,存在感极强的画外音,有点神经质的人物,各种抢眼球的细节特写,也让这个有点荒诞的故事显得有那么一点“可爱”,而后面女权主义与动物保护两群人的撕逼也反映了各种议题下,立场先行的社会撕裂,揭露了那虚伪的所谓平等,残酷的结局有点戛然而止,但也避免了说教的俗套。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