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贝尔法斯特

Belfast,Belfaste

主演:裘德·希尔,凯特芮娜·巴尔夫,詹米·多南,朱迪·丹奇,塞伦·希德,科林·摩根,刘易斯·麦卡斯基,乔西·沃克,弗蕾娅·耶茨,内萨·埃里克森,查理·巴纳德,弗兰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贝尔法斯特》剧照

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2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3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4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5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6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3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4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5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6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7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8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9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20

《贝尔法斯特》剧情介绍

贝尔法斯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凯特瑞娜·巴尔夫、朱迪·丹奇、杰米·多南、塞伦·希德和新人裘德·希尔主演,讲述1960年代末动荡时期,一个在贝尔法斯特长大的男孩的故事。 多南和巴尔夫饰演一对富有魅力的工薪阶层夫妇,他们陷入了混乱局势中,丹奇和希德饰演诙谐活泼的祖父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最后救援新九品芝麻官英国博士东北妞想象之光向银河开球无国界行动再见先生套路先生请指示冬末伞学院第四季你的模样魔法奇缘无路可退花街柳巷365天:明日之欲我的白富美女友告别悲伤前任攻略北美乡村爱情嘻哈英熊黑道家族第六季黑帮暴徒花木兰白手起家:沃克夫人的致富传奇萌菌物语佛光寺传奇假如爱有天意小周后绝密档案暗阳之下

《贝尔法斯特》长篇影评

 1 ) 献给远游的孩子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公众号 #迷影栏目第93期。

未经授权,请勿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不熟悉莎翁戏剧改编作品的影迷们,接触肯尼思·布拉纳的时间不会太长。

2010以后由他参与主创的《雷神1、2》、《灰姑娘》、《东方快车谋杀案》和《信条》一系列商业片使他更频繁地走进国际影坛和中国观众的视野内。

作为一位表演、导演和编剧全能,舞台与银幕俱佳的优秀创作者,肯尼思·布拉纳由戏渐入影,莎翁作品在他的演艺生涯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15岁第一次观看莎剧演出大受震撼;22岁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毕业后投身舞台剧和戏剧事业,创立了剧院;24岁首次尝试大银幕自导自演《亨利五世》一举夺得第4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讲,并凭此首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及最佳影片。

从业40余年以来,肯尼思·布拉纳出演、执导莎剧无数,迄今20余次执导电影五度将莎剧搬上银幕,其中就包括了1989年《亨利五世》、1996年《哈姆雷特》等经典之作,他从不掩饰自己对于莎士比亚本人及其作品的崇敬之情,曾坦言“若可跨时空不受限制地与一位艺术家合作,那必定还是莎翁本人”。

从过往的大量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及其文学世界的丰沛财富不间断地滋养着肯尼思的艺术生命,近些年两次改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尝试也补充体现着他这种经典现代化、当代化的创作旨归。

伴随而来的就是——从根本上,无论是漫威商业片试水还是坚持经典改编,这几种方向上的创作或过于依赖经典文本本身,或极受限于商业IP的特定藩篱,而均无法更大程度上体现编导者的个人生命和情感印记。

但在2021年,60岁的肯尼思终于拿出了与此前全然不同的半自传体作品《贝尔法斯特》,填补了这一缺憾,以私人化面目出现的《贝尔法斯特》(肯尼思自称“personal film”)使我们得以一窥究竟是什么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决定了其艺术创作的底色:关于生身之地、关于童年。

(一)我们为何迷恋故乡 贾樟柯导演在《朗读者》节目的访谈中曾这样说:“今天也许我在这里接受访谈,明天又或许我和哪一国的元首见面,但故乡永远提醒我,你就是山西汾阳辘辘把街5号的那个小贾。

”故乡是游子无论何时都要装进行囊随身携带的底味,而汾阳之于贾樟柯正如贝尔法斯特之于肯尼思。

肯尼思9岁时和哥哥随父母迁居英格兰,《贝尔法斯特》选取了肯尼思童年搬家前一到两年内的时间背景,即1969年前后。

此时正值北爱问题激化期,40年代末期独立后爱尔兰始终没有放弃对北爱尔兰地区的争夺,60年代末到70年代以爱尔兰共和军为代表的主张收复北爱尔兰一派在北爱地区频繁掀起动乱、爆炸等极端恶性事件,因而爱尔兰共和军一度被国际视作恐怖组织。

其中除了直接制造破坏和争斗,爱尔兰共和军还常采取挑起宗教对立、冲突的方式制造恐慌,具体体现在恶意挑动北爱尔兰地区尊奉爱尔兰传统宗教天主教的天主教徒与受英格兰影响信奉新教的新教徒之间的矛盾和敌对情绪,甚至对那些原本温和的新教徒进行胁迫等。

在《贝尔法斯特》中可以了解到,巴迪(即肯尼思本人)一家均为新教徒,片中关于巴迪一家与街区邻里之间的描绘展示出了他们对于宗教信仰的宽容、相互尊重,“在我们的街道上没有我们这边和他们那边”这也正是巴迪所拥有的充满快乐的童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些段落当中,影片的运镜调度极富诗意,全片并未出现多少远景、大全景镜头,而是对中近景镜头进行精雕细琢,在大量的对称构图、横向运镜与景深镜头中,呈现出小巴迪一家三代的几位主要人物和街区邻里的温馨图景。

虽然巴迪在贝尔法斯特的童年生活并不“安稳”,在北爱尔兰复杂的大环境下时常面临一些外部威胁,日子过得也不算富裕,但是最幸运的是他从未缺少过爱的包裹。

母亲的无微不至、祖母的格外怜爱、祖父的智慧和父亲给予的支持、保护,邻里间玩伴、班上的女孩这些都为巴迪的童年平添几多珍贵的色彩,影片在开头以外全部采用了黑白画面,但这种昭示年代与记忆的特定设置不但没有让那段时光失色,反而更爱衬托起故乡故事的迷人与难忘。

更重要的,在由人组成的社会里,个体间的情感关系作为故乡之所以为故乡的根本维系,锻造了个体的情感、意志与品格,是童年与故乡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塑造巴迪的诚实、善良、宽容也让他爱上银幕与光影,进而成就了今天的肯尼思。

“曾经年少爱做梦,一心只想往前飞。

”每每游子远离故土,才知道故乡的珍贵,当故乡故人不在人事无存,从此故乡就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无依地,而永远在路上。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影响深远的2020年代,肯尼思也被迫减少工作在家中重新反思我们、人、个体,与故乡、他人之间的关系,《贝尔法斯特》中的贝尔法斯特以个体的故乡面貌出现,却借由世界的一隅折射了最最普遍人类生命情感历程,需要故乡和人来提醒自己:我们在这世上并不孤单。

(二)日常叙事何以动人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的开篇这样写道:“人类对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

”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生的必需品,在艺术史的角度上以戏剧、小说、电影等等形式古往今来更替繁荣,而在现代社会却无形中内化进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简单来讲,宏大叙事常催生史诗,因此历史书写也在20世纪以来面临被视作一种独特的故事书写,而相对地,私人叙事常产生联系起记忆与传奇,《阳关灿烂的日子》、《罗马》等名作均具有这种以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进行私人书写的特征。

在剧情片创作中,完全忠实的自传体书写一般标识着私人书写程度的顶点,但是在《贝尔法斯特》中,肯尼思提出的是“半自传体”。

他以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举例阐释了这种书写:虚构自传(auto fiction),在作品中明显涉及了一些创作者自身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但在保持这种由剧作、表演和布景等等构建起来的“真实可信”基础上,创作者仍进行了极有成效、富有活力和韵律的艺术加工处理,以确保进行个体叙事的影像所必需的日常真实感。

除了在剧作上导演真实经历为影片意图加上了保险,在《贝尔法斯特》几位主要家庭人物的表演上,肯尼思首先强调增强几位主演演员之间的联系,进而助力影片当中巴迪一家人物关系、家庭氛围的营造。

2021年初,华语电影《你好,李焕英》大爆,该片凭借剧作上巧用“穿越·梦境”搭建起现实神话,喜剧包裹悲剧伦理内核纾解情感创伤,但说到底,它能够引发现象级全民讨论,破圈赚得万千观众眼泪,所依靠正是是深植于个体近于“流俗”日常的真实情感。

《贝尔法斯特》在做的在某个意义上讲也是同一件事,其结构朴实无华、不事繁复,看似平铺直叙,却在普世情感上用功,最终摘得了金球奖最佳编剧。

其叙事丝丝入扣、令人动容,那些温暖而亲切的场景仿佛可以发生、上演在全世界的任何角落、任何一个家庭当中,肯尼思真实地将导演的个体生命与情感与电影的接受者——每一个银幕前的观众相联系,使得看似小众的“小历史”、“小情感”、“小生命”却拥有了引发最大范围艺术共鸣的能量。

《贝尔法斯特》以童年之名、以故乡之名,反映了近年来肯尼思在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关系思考上的新突破,正如影片结尾所写的“给所有留下的故人,给所有离开的游子以及所有那些迷失的人”。

这是一首追忆之歌、致敬之歌,你我都曾经年少,你我都终有一天要离开,我们都将归于平凡,然而,岁月永远崇高。

 2 ) 北爱尔兰的宗教街区

贝尔法斯特新教徒,天主教徒。

奶奶也很好玩: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爷爷鼓励孙子追喜欢的女孩子,将怎么搞定女人。

奶奶在旁边听着打趣。

爷爷和奶奶恩爱,在孙子面前浪漫跳舞,这才是爱的教育……你知道像你这样的人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你比我们都强。

像你这样的人的问题就是你什么也不是。

是时候让真正的新教徒站出来了。

你不是真正的新教徒,你是个自视甚高的匪徒,而且一直都是。

爱尔兰人生来就是要离开的,否则,世界其他地方就不会有酒吧了。

旷日持久的牺牲,造就冷酷的心灵。

爷爷真的好好玩。

户外厕所没什么好的,除非是在飞机上。

孙子:妈妈说如果我们搬到那儿,他们不能理解我们说的话。

爷爷:这也不成问题。

我和你奶奶结婚五十年了,她说的话我一个字也听不懂。

如果他们听不懂你的话,那是他们没有在听,那是他们的问题。

儿子问父亲:你觉得我和她会有未来吗?

父亲对儿子:只要她正直善良你们互相尊重,我们随时欢迎她和她的家人来我们家里做客。

爷爷去世。

儿子儿媳一家离开去伦敦。

奶奶一人:go,go now, don't look back,I love you son.

 3 ) 力荐此部佳品

🏆【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入围短名单影片】📽️【贝尔法斯特】每一座著名城市,都有一部对标历史与文化的电影。

这座海港城市,是泰坦尼克号的建造地,在彩色片头中,看到两艘巨轮,很强的代入感一分钟带我扎进剧情里去了。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黑白呈现的拍摄技术,我也不由得回忆了一下我的童年是黑白还是彩色的底片。

即使外界干扰,孩子们依然天真烂漫的两小无猜着学习与生活,这一段童趣,我想起自己童年有个黑白的空气中漂浮沙尘的下午,我的发小大磊,和他调动工作的父母坐进一辆黑白的北京吉普车后座,趴在后窗与我们一群小伙伴挥手告别。

说了还会回来,然而并没有,好在,我还有一群联络至今的发小们,感情深厚。

即使背景充斥着暴乱与催泪瓦斯,老人们继续跳着和谐的双人舞,间隙穿插打别斗嘴,这一段温情,让我对我的姥姥姥爷无比怀念。

这两天,邻居群里团购甑糕,我没有参与,小时候回西安,姥爷总会专门为我买一铁皮饭盒的甑糕,那香甜软糯满足的滋味,永远忘不了。

历史千帆过,贝尔法斯特还在,导演参演过敦刻尔克的指挥官博尔顿,贝尔法斯特是导演的家乡。

借助网络呐喊和期待:张导~📽【长安,西安】,等您来拍!

 4 ) 每个人都离开,迷茫,然后选择留下

2020年,我去过北爱。

当时和小伙伴一行人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没有欧洲人伴随阳光可蔼的微笑,这里的人走路几乎都是低着头,保持着距离。

没人和我们搭话,整整三天,我们没有找到机会和任何一个当地人闲聊。

于是,尽管去过,Belfast在我心里还是一个标签,并没有太多故事。

然后,看到今年奥斯卡的片单后,Belfast是我想最先看的那部,我觉得我们之间还是有些故事。

黑白调的Belfast,我一点都不惊奇或是陌生,彷佛它在我的记忆里也是如此。

电影讲述的是那样一个紧张的时代中,一家人的温情,包含对家乡的爱与眷恋,但他们最终背井离乡,离开、迷茫,然后留在新的地方。

这部电影抛给我一个问题:我对家乡是否有这种难以割舍的深情呢?

我对家乡大部分的记忆,是家和学校。

我一直用功读书,也并不清楚那里的每一条街道,街道上的人、事和变化。

等我长大,我就开始了异乡路途,我在北京读书,去了很多地方,当然也会回家,但对于我来说,爸妈就是家,回去是为了看他们,而不是重新和那些街道相遇,感受。

我也记得为了修路砍掉的老桃树,早上六点半前免票的人民公园,我最喜欢买练习册的书店,我爱吃的麻辣烫和臭豆腐。

这些记忆片段,是我的故乡情感。

我仿佛能通过这些片段,和那时的自己重新相遇,看她兴奋的摘桃枝、逛公园、买书、买吃的,我想她的时候,会去这些地方找她。

我们生命中所有到访的人、地和事都会成为这样的记忆标签,让我们尽情去体验过去,重遇自己。

也许,不是放不下那座城,那条路,而是那个,自己。

 5 ) 像是真正的文化隔阂

又仔细想了想为什么无法共情导演拍得极其有耐心也很细致,老太太眼镜片里映射出来的舞台剧是彩色的(突然串戏better call Saul )。

把一家人离开老家的前因后果和各自内心戏表现得自然又详尽。

但是这个小孩子的视角确实很难共情。

爷爷和他谈如何追求小女孩儿,父母坐下来询问他移居英格兰的想法,还为此推迟做决定的时间。

他说怕过去别人都听不懂他说话,爷爷说“没关系,我和你奶奶结婚50年了她说的话我一句也不懂”“他们听不懂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然后耐心的用自己过去给小孩解释。

小朋友怕离开伙伴失去心爱的新女孩儿不能做月球项目,父母每天担心的是下一个暴乱受害者是自己孩子,但每天爸爸还是会随口问他漫画里演了啥还顺手偷吃孩子的薯条。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具有自己的思维”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但处处都体现了刻在老中基因里的只有一句“小屁孩儿懂什么”可惜导演要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吧(¬_¬)

 6 ) 我就不强迫共情了

能同时满足创作者表达欲望,专业人士评判和普通观众欣赏的作品是很难得的。

这部电影可能就是对前两者更有意义一些,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既对那段历史没啥共同记忆,对那座城市也没啥情感寄托,很难说到底在看个啥,看出了个啥。

看到很多人在拿它对标《罗马》,不敢苟同,甚至认为它不配哈哈。

从我看到的表达主旨来说,可能更像是另一个结局的《革命之路》。

结尾字幕,To those who stayed, who left and who got lost in the middle. 大体这么个意思。

反正,不是这样,就是那样,要不就是既带点这样又沾点那样。

 7 ) 当记忆洗去了颜色,便有了时间的重量

这是一部关于童年和故乡的温情电影多数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色彩都会有所丢失。

但那时所看的电视、电影却是十分鲜艳的,就像它们被涂抹在了大脑中,多久都不会褪色。

本片正是用这种方式展示了50多年前,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一个普通社区里,小男孩巴迪平凡又波折的生活虽然巴迪身处分歧和冲突的中心,社区里的天主教家庭遭受到了极端新教徒的大清洗,但他显然更关心怎样跟学校里心仪的姑娘搭上话。

巴迪的父亲在英格兰工作,几周才能回家一次,家庭也深陷税务危机,但巴迪也只关心父母带自己去看的电影和话剧电影很巧妙的将小男孩的快乐与大人的烦恼分割开,用了大量温情复古的歌曲充当了粘合剂。

观众既能重拾童年的记忆,又能体会成年的不易最终爷爷病逝,巴迪一家为了躲避混乱以及父亲的工作离开了家乡,奶奶则独自留下。

电影在悠扬的萨克斯音乐中落下了帷幕,画面上出现了如下文字For the ones who stayedFor the ones who left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

 8 ) 首映结束后,有幸见到导演

肯尼斯布拉纳的自传式新电影《Belfast》真的很好看,瞬间唤起乡愁。

多伦多电影节夺冠。

肯叔真是世间珍宝!

然后因为是首映,我见到真人了!!

电影结束之后肯叔亲自出来了!

……妈耶我追星成功了!!

肯叔专门提到《雷神》电影,“我小时候最爱的漫画书就是索尔,直到十年后我有机会成了它的导演。

”(笑,顶级凡尔赛)一开始是从《维兰德》开始追关注肯的,他和抖森是好基友,还推荐他去演了《雷神》的洛基。

俩人都是莎士比亚狂热粉。

他和伊万一圈人都是好基友,之前星球大战差点选了肯来演欧比旺……很有文化和思想深度的人,highly cultured British(人家是Irish anyway🤣🤣)最后有个观众问:Ken你回去看那个女孩了吗?

肯叔:你知道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文学好的,一种是数学好的。

她喜欢数学好的,而我的数学很烂(hhhhh笑死)

 9 ) 以爱成全

这部电影的片名BELFAST(贝尔法斯特),是北爱尔兰的首都。

贝尔法斯特,曾经是因为种族、文化、宗教等因素频频冲突的地方。

这部电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切片,薄薄的一个切片。

电影,也是解乡愁的一杯雪莉酒,一杯波特酒,一杯威士忌: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the ones who were lost。

电影的色彩。

一部黑白的电影。

虽然片头片尾有转瞬的色彩。

摄影让我惊叹,简直心醉神迷。

许多画面,我来回看好几遍,每一个画面都如此经典,甚至让我感觉,太过匠心的构图和用光。

许多的低机位,虽然不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那么多,我想琢磨出导演的意图。

电影的配乐。

片中大量使用我喜爱的音乐界的传奇爱尔兰音乐人Van Morrison的歌曲。

原因之一吧,范·莫里森就是贝尔法斯特人。

And the Healing Has Begun、Stranded、Days Like This、Warm Love……这些旋律的流淌,让电影成为一首诗,意犹未尽。

Buddy的祖父去世了。

死亡总是会让活着的人得到类似神谕的醍醐。

在墓地,牧师说:不要悲痛地说你对他的离去感到遗憾。

接下来,是我认为的电影高潮:还没有脱去丧服的人们去酒吧狂欢,去歌唱去舞蹈,去一杯接着一杯,去大笑。

生命,不是戛然而止,生命是生生不息。

我很喜欢这样电影,有隐忍,有克制,温情脉脉,看得见善良的光,看得见被生活磨砺出来的智慧。

台词也是精心的,每句话都恰到好处,如同刚刚开启的一瓶陈年美酒,洋溢不可言说的美妙。

当我第一眼看见电影的海报,看见演员里有Judi Dench,我就知道这部电影必看。

她是和Maggie Smith一样,是我喜欢的英国老戏骨。

饰演祖父的Ciaran Hinds也是贝尔法斯特人。

而片中的Pap的饰演者我第一时间没有认出来,是Jamie Dornan,那个出演「五十度灰」系列的让人看了流鼻血的性感小生。

今年40的他,还是英俊逼人,可是,已经是演爸爸了。

最后,说说最后的一幕:Buddy一家离开了贝尔法斯特去往伦敦定居。

饰演祖母的朱迪望着他们坐在离去的汽车上。

远远地凝视着儿子、儿媳、两个孙子,她喃喃:Go now. Don’t look back. I love you, son. 近镜头,是朱迪衰老而刚毅的面庞。

对于儿女一场,我也持跟她相同的观点。

无需陪伴,各自安好,以爱让彼此自由,以爱成全。

 10 ) Belfast

和罗马,上帝之手前后脚看的,被罗马碾压的渣渣了,最好的乡愁电影是日本电影。

北爱尔兰虽然在爱尔兰岛上却是英国的,与不列颠隔爱尔兰海相望,北爱尔兰内亲英的新教徒&亲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共处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1969年北爱尔兰的天主教教徒&忠于英国的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

英国军队进入北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军也随即成立并宣称保护天主教团体。

直到1998年冲突双方签订了《耶稣受难日协议》(也称贝尔法斯特协议)宣布停止暴力组建联合自治政府,爱尔兰也删去了宪法中对北爱尔兰的领土要求达成了表面上大体的和平。

英国最终只留得住半个爱尔兰,祖上留下的基业在自己手里断送/火花生物洗衣粉/女主一直说的“go over the water”,一切都会不一样了,这个water只是窄窄一个海峡爱尔兰海而已;海峡那面也是同宗同族/爷爷牵着奶奶起来跳舞的那一段好温情啊。

爷爷经常引用爱尔兰的诗人叶芝的诗,真美好/街头冲突中Buddy巴迪因为被邻居女生带入了骚乱还顺手从被砸的店里拿走了一盒洗衣粉妈妈知道后大怒带他回店里归还却差点遭遇不幸。

一家人在胆战心惊的一天劫难过后Buddy的手中依然紧紧抱着那盒洗衣粉,也最终选择背井离乡。

年仅9岁的Buddy不关心父母的争吵、妈妈紧盯着的税单、街道外的冲突,只关心能不能娶到心爱的女孩凯瑟琳和当足球运动员。

《贝尔法斯特》短评

导演是不是想拍《乔乔兔》版《罗马》,这精心设计的构图镜头时刻提醒我是多么刻意;竟然镜头都精心设计了,叙事能不能精心设计下,整个叙事就是想一出就一出,完全没啥逻辑。动不动就bgm狂轰乱炸,导演我不想知道你的歌单。

5分钟前
  • Lindsay-z
  • 较差

简化版罗马 我的故乡往事

6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推荐

从黑白到彩色,从彩色到黑白;人们走走停停,生死迁移。城市,却永远驻留这里;怀念好的,也铭记坏的。与《罗马》同根同源的“个人史”,人性美成长教育再到表演交锋…示范高分作文怎么写的意识虽规整,但也在方向选择上略微陈腐。好在Jude Hil的表演才是给电影带来新鲜东西的关键,从首幕开始,任凭共演有多少成熟经验的演员或早已封神的国宝,都移不开对他的关注。

1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每一首歌都恰到好处。童年的回忆即使已经褪色成了黑白,还是挡不住的阳光灿烂。一家人平平淡淡的过日子,所有的忧愁悲伤困苦恐惧都与小孩无关,他只记得天空,足球,洗衣粉和高自己一头的女朋友。永远不再……

14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我看不懂

15分钟前
  • g1823
  • 还行

诡异的精致,从表演到调度都给人种娃娃屋的错觉,错置的历史和人物更凸显了“乡愁”的空泛

19分钟前
  • 黑色的伯劳
  • 很差

那些再糟糕不过的苦日子,却能熬出个人生命中最珍贵的味道。而时间大师又擅自添油加醋,把一切不堪回首的,都烹饪成了令人怀旧的。蚌中含沙,才能孕育珍珠,也许每一位创作虚构故事的电影人们,兜兜转转半载,最后都绕不开去讲一次「自己」。对于看热闹的观众来说,会觉得这是一种敝帚自珍;而对于创作者本人,他付出了集大成的灵魂。瑕疵有不少,但我还是很喜欢这种坦诚的、流露出真情的电影。

23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推荐

#TIFF 2021#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叫故乡的城,对阿方索·卡隆来说是罗马,对肯尼思·布拉纳来说就是贝尔法斯特。那些离开的游子,那些留下的故人,在时代的洪流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总有人写点什么拍点什么,当打开历史的小盒子,里面满是珍藏的私人回忆。朱迪·丹奇得奖时刻再现。

28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贝尔法斯特是我印象里很喜欢的一个城市,由此通过对这个电影的兴趣。背景是1968的北爱尔兰内战,关于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虽然对此段历史不大了解,但这个背景下所发生的故事给电影带来了一种漂泊感。故事除电影里的部分用彩色体现,其他的带来的黑白质感印象令人极为深刻。最后一句:致在外的游子。

30分钟前
  • 春生秋水
  • 推荐

肯尼思布拉纳的罗马综合征

3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很差

to the ones who stayed

32分钟前
  • 绿子
  • 推荐

人类的悲欢未必不同。

34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天哪,也太差了吧。整个概念和灵感来源是《罗马》?没有才华瞎模仿就是灾难啊。作为商业片也太难看了,作为艺术片则是NBCS。另外表演也很雷。这个小男孩,算是我看过的最差的少年儿童电影表演了。这小孩适合去演喜剧,在这个片里面每一个表情都是做作的,孩子的纯真完全都没了,我不能接受。导演也没啥调度能力,只是靠DP的构图拉回来了一点但是背后没有什么逻辑和设计。啊啊啊啊怎么能这么差?

37分钟前
  • Unbeliever
  • 很差

1.开始bgm的使用加上《请回答1988》式的开场方式很容易把人拉进故事里,但后来由于演员的台词密度和过少的信息量让人又很容易跳脱出那个情境。2观影过程中.会让人想起一些电影《天堂电影院》《阳关灿烂的日子》《城南旧事》比这个要有趣的多。3.现在电影流行黑白了吗?4.多南演这种正经的戏还挺有魅力的。评分:7.0/10。

40分钟前
  • 一杯柠檬茶
  • 还行

《罗马》蹩脚的模仿品,想成为阿方索却摸不到精髓,可悲又可怜,观感也是食之无趣,嚼之无味。

42分钟前
  • 抛掉奶盖上街去
  • 较差

[Amazon Prime Video]我不行,即便女主是我一度非常钟爱的女演员。抱着《罗马》的期待期待喂了狗。

44分钟前
  • 血浆爱好者
  • 较差

母亲的演员演得极好,在面临生活变迁时流露出来的细腻情感,脆弱,坚强,对待孩子的三观正直都令人动容。“你给他们准备了花园,可是在贝尔法斯特他们可以在街上玩儿,所有人都爱他们照顾他们,而当我们漂洋过海,别人会看不起我们甚至嘲笑我们的口音。”肯尼思导演不忘用一个特写镜头告诉我们他爱阿加莎,对,东方快车和尼罗河我翻拍了,他是典型的要圆梦的导演。片子成色不算太好但是每一个曾经漂洋过海的人都能懂。

49分钟前
  • 白井黑子阿尼娅
  • 还行

好吧,不是每一次黑白都是影片牛逼嘎嘎的特征

50分钟前
  • 山那边,还是山
  • 较差

其实还不错,肯定算不上糟糕,奥斯卡级别的开局,结果导演并没有能抓住更优秀的故事脉络,虽然有一家三代的生活史,但却有点轻佻并没有那么厚重,模特出身的女主演得不错~

51分钟前
  • 未卜
  • 还行

在硬盘里放了几个月了,没顾上看,听到提名获奖才找出来看。一个少年眼里的贝尔法斯特街区故事。面对宗教冲突和暴行,孩子眼里的街头暴行,社区交往,校园初恋,父母爱情,家庭教育。让观众看到善良正直的一家人和贝尔法斯特60年代的生活环境。全篇画面出色,影调细腻,音乐优美,故事视角独特,值得再看。

54分钟前
  • babud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