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里有基于原著的分析,看完之后觉得更加深邃和直指人心了,当然,影片受时长及导演主观意图的影响而存在弊病,这点不可否认,倘若能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仍有其美好的地方可以挖掘。
而日式文艺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多元杂糅的,一个事件中可以有甜蜜爱情,也可以有深度哲学,可以有社会矛盾,也可以有不良风气,简单来说,就是创作上较为发散……佐伯文即便读了那么多的书,还是爬不出精神的泥沼,他是在外界的偏见和母亲的连根拔起下,主动选择萝莉控的虚假外衣,进而掩盖自己性无能的事实。
反观更纱,为了获得世俗认可和不被孤寂,甘愿向生活妥协,隐藏真实的自己。
他们都有细腻的情感,也都能看到治愈的风景,但就是活不好当下的人生……小说中的他们是超越了肉体欲望的精神伴侣,呈现上却像极了爱情,顺着这层演绎,实在心疼男主的狼狈,心疼那些冷眼旁观的偏见时刻,也更期待女主的觉醒和救赎。
毕竟,他被世人抛弃,唯独依赖于你,而你,也被人性的弱点冲走了……剪不断,理还乱:“可能小亮觉得,万一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无处可去的人,能像妈妈一样照顾他吧。
”“你只属于自己一个人,没有必要为了喜欢而让人改变自己。
”“我本来想着,我们还是不要有牵扯比较好,但你却这个样子出现在我面前。
”“我一直想着,如果什么时候见到你,我一定不会逃避,如果你让我让去死,我就去死。
”“我没有那种可以一个人生活下去的勇气。
”“人们果然还是,只按照自己想看到的样子去看待事物啊。
”“谈恋爱是不可以放荡散漫的对吧,但是我无论如何,也不喜欢这种被约束的感觉。
”“尽管我一直努力不被发现,但不知不觉中,这种不喜欢就会流露出来。
”“你真温柔啊,即便是今天,你也不会拒绝这样那样的要求。
”“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很可怕吧”。
“原谅我什么?
我有什么一定要被你原谅的吗?
”“我不是什么可怜的人。
”“一直以来我都很感谢你,谢谢你喜欢我,所以我也觉得,也必须要喜欢上你。
”“走散了的人,每天早上我都会想,那个人现在在哪?
正在做什么,过得还好吗?
睡前也会想。
”“真想马上变回那时候的自己,现在马上,变成你想让我成为的样子,想要帮你实现,所有你想做的事,你痛苦的时候,想陪你一起痛苦,因为你是唯一一个,能够真正喜欢我的人,我只是,想帮你做点什么。
”“那这(萝莉控)说的不是你啊,因为,你是喜欢更莎的啊。
”“我,一直靠着当时握着你的手的触感,活到了现在。
”“无论何时,只有我不能成为真正的大人,更纱你已经长大了,而我却是个例外。
”“这样好吗,如果和我在一起,去哪里都可能历史重演。
”“那就,再去另一个地方流浪好了。
”……安静的阿文,只有在面对更纱,面对小孩时,才不会被取笑,才会被认同,继而敞开心扉,因为他爱上的,是童真的美好啊……至于那个店长说出的话,典型的不明事理,好心帮倒忙,吐槽一百次都不为过……最后,用那首诗来结束吧:“从儿时起,我便与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我不似其他孩子那样看待事物,内心喷涌而出的热情,也与他们不同,就连悲伤,都无法与其他孩子在同一处清泉中汲取,喜欢的歌也和大家的曲调不同,当我爱上什么的时候,总是只有我一个人在爱着他,所以儿时的我,站在人生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拂晓中的我,被善于恶间的鸿沟所蕴藏的那种神秘感所深深吸引,至今依旧。
现在,我被那奔流与泉水,被那山间的赤色崖壁,被将我包围的金秋暖阳,被如疾风般掠过天空的闪电,被雷声轰鸣的暴风雨,被云,那变成了拥有魔力的怪物的云,就是这些,我就是被这些有神秘感的东西,所深深吸引。
”祝大家都能活出真实的自我。
没有背景音乐烘托,镜头冷静而执着地拍下更纱被男友家暴的画面。
她在拳脚相加之下气喘嘶叫的动静让我想起咒怨里爬下楼梯的可怜女人。
看到这,放映厅里大部分女性观众可能没办法保持冷静了,尽管几经唯美的手法处理,这部电影所呈现的东西是真实且残忍的。
更纱脸上糊满了被殴打后残留的新鲜血迹,她甚至没有穿鞋地在路上奔走着,旁若无人。
她只看得到她黑暗中唯一的光——那可能不过只是从遥远的地方照过来的,依稀而残破的月光罢了——然而她脚下还是义无反顾地,跌跌撞撞地,往那束光奔过去。
因为,只有那束光照着她。
尽管那束光是那样的微弱,微弱到仿佛幻影一样虚晃...却足够长久了。
长久到即便那个无助的少女成为了静水流深的成年女性,当她泪流满面地抬起头,看到的也只有那束光而已。
这些年心中无声的呐喊也许不曾停止。
“我的光,我要回到你那里去。
”当一个人自以为是试图用爱情把你紧紧攥住,那不是爱情。
在所有假象被撕开的瞬间你终于懂了,你想起曾经有一个人也是紧紧握住你的手,却又放开,他说你就是你,你属于你自己。
那种挣扎着奔向心之所向的画面,老套得好像某些过时的俗烂青春纯爱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却那么悚然,令人悲愤交加:一个女人成长起来到底有多难?
从小到大,她得承受多少风险才可以心中坦荡无所事事地活着?
无意站在男女对立面进行情绪宣泄,但那些让她走入暗夜的男人们确实因着一腔私欲擅自侵入她的人生肆意染指,从原始的进犯到以所谓爱情之名(对,只需给欲望一顶漂亮的帽子,就可以戴上它公然伤害她了)而唯一一个并不曾用那样的眼光审视她并终于对她出手的男人,却是因为机能的不健全...多少有点讽刺。
这份愤世嫉俗让我在观影途中多次出戏,无法沉浸。
你以为你追求的是爱,是庇护,其实你要的是理解,和自由。
能拯救你的从来不是那束黑暗中的光,而是那朝着光拼命奔去的你自己。
ps:刚看完电影心潮起伏和后劲比较大,收拾好心情再来客观补充吧......
电影前半部分可以打五星,但后面就出现一些迷惑情节(比如擦番茄酱那里,还有最后脱衣服那里etc. )。
本来前半部分已经让我超感动了,但最后只想打三星。
看了影评里读过原著的豆友写的评论,果然,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可以说是不成功的。
但不得不说李相日毕竟是李相日,运镜剪辑氛围营造包括闪回的处理确实很厉害很有感染力。
看到有人说原著小说里文和更纱并不是爱情,那这样我就放心啦!
就像我第一次看预告片的感觉一样,就是孤独的痛苦的两人相遇的故事,和爱情无关。
打算去读一下原著了。
再说一下的演员。
松坂桃李好帅好适合这种略阴郁的怀抱秘密生活的角色!
横滨流星当初敢接亮这个变态dv男角色真是有勇气啊,看完真的很想扇亮好多巴掌,怪不得他说演了这个角色Instagram掉粉三万(>_<) 更纱的子役选的也太好了,跟广濑长得好像!
演技也超棒!
广濑演的也不错,不过在我心里她还是《海街日记》里的那个小女孩😌,嘛,大家都长大了啊
(有一定剧透)之前宣传片看到李相日X广濑丝丝,男二又是横滨流星,我就想着是一定要看的。
今天中字一出来晚上也看了。
先说两个半小时确实有点漫长,但并不是多余的漫长,在李相日的细腻与这个故事本身的特质下,两个半小时也算是合适的体量。
先说故事,本身不算一个特别有叙事性的故事。
我之前不知道《流浪之月》的凪良就是《美丽的他》的凪良,刚刚知道了以后我就明白了。
我看《美丽的他》两部小说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这个作者是不擅长写故事的。
她擅长非常细密、非常晦暗,脆弱到只能被彼此触碰、朦胧到必须彼此共谋的心理描写。
外界人物的常识与主角两人的认知处于一种极为失衡的状态,美彼也好,流浪之月也好,主人公都是天然认为“自己不会被外界理解和接受”。
这种病态放在《美彼》是被局限住的,因而可以成全为爱情的倒影;但这种病态放在《流浪之月》所设置的社会环境,并附加了生理上的缺陷与阴影时,事情就变得无法明辨是非、无法用道德与公德去判断。
对于这种缺乏故事性,但是人物塑造极强的小说原作,电影改编就会成为导演、剪辑及演员的炫技。
(根据一些对小说的评价)李相日把原作佐伯文与更纱去动物园被警察发现,改成了在夏日水边游泳时更纱被警察带走,然后把这个场景一再运用于片中无数次分离与相聚的闪回。
在镜头语言上,这是极为精妙的设置,不仅在于气氛的渲染——少女的湿发、泳衣、浴池、池宥一再暗示着最后抹唇边番茄酱的含义。
松坂桃李脱掉裤子展示佐伯文下体的举动其实并不突兀,被触碰嘴唇的少女白鸟玉季的眼神立刻连接成年女性广濑丝丝趴在赤裸睡去的佐伯文身边依恋的眼神,就能够说明这两个人的关系。
他是不是恋童癖,或只是在试探是否自己真的就是性无能——她从女童时代直到现在都心知肚明,并心照不宣。
这就是两个人的共谋,并不为什么胜利。
可能就是“如果你现在要我死,那我就死”或者“无论如何,我就是想和你在一起。
”男主角与女主角都是心理上极为病态的人,电影并没有强化周围人的“恶意”——因为在正常的伦理标准看来,周遭的世界无论如何也没有做错任何事。
因而,男女主角两人与他们的关系也就不值得同情——但不是所有世间的存在都可以被区分对错,在不伤害周围的前提下,互相怜悯并产生依恋的主人公打捞了彼此,也挫伤了彼此。
到结局他们能够一起流浪,已经是成年人的两者作出了对他们而言最幸福的选择,即使在道德与义理看来他们已经是不可容忍的潜在犯人。
有些电影不是为了叙事或抒情存在的,而是为了展示、尤其是展示边缘性的痛苦。
我觉得《流浪之月》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到了非常好。
但这并不是一部非看不可的电影,甚至并不是一部可看性高的电影。
这两小时我哭了一桶纸也不是因为别的,纯粹是它展现的技术太过高超,广濑丝丝的所有表情和肢体强到大杀四方。
说说感觉差点劲儿的:松坂桃李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
佐伯文这个角色确实应该是克制的,但松坂桃李的肢体语言让我觉得过度到僵硬的程度了。
横滨流星做了很大牺牲,但还是有很多漫改电视剧的表情演法,其实就他的长相,不做什么表情就很有电影感了(而且这个角色在故事里被削弱了太多情节,这本来也是个心理有大问题的人,却没有多少展示。
女主角更纱与他之间的关系更是表达得单薄如纸,这两个人应该有一些病态附属的纠缠才对)。
说说特别好的:音乐。
音乐确实是氛围感电影的第一加分项;子役白鸟玉季,可能子役就是天然的有戏感,能从眼神中让人凭空添付一些欲言又止的话;广濑丝丝。
海街日记出道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说灵得出类拔萃,演了几年漫改演到有点无聊,这次一看,演技已经强到了不可言喻的程度。
她确实适合演这种内心复杂,脑袋聪敏,在善恶界线上模糊徘徊的角色。
这片子是很难拿奖了,但是广濑丝丝在《流浪之月》里的表现,我是想不出来在这个岁数有几个女演员能演到这个水平。
李相日导演的镜头随着流淌的胶卷切换着,每个场景的色调,布景似乎让银幕里每一个人物的一颦一笑都在眼前浮动,不自觉地在心中留下了淡淡地感伤和无奈。
影片中更纱与文的关系恐怕用三言两语是很难形容的。
社会给他们贴上“加害者”与“被害者”这样不相互憎恶,仇恨就不正常的标签,甚至为文辩解的更纱会被认为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而所谓的“加害者”的“被害者”反而是这个世界上最能理解对方的人。
他们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走到了一起,不是因为亲情或爱情,更不是为了金钱或肉欲,只是为了能有一个相互抚慰,能共同在月色下流浪的灵魂伴侣罢了。
“我是为你好。
”我们似乎总能听到这句话,或许我们自己也在不经意间说出过这句话。
而这样看似善意的话语,却是在包装和改造当事人的意图。
我们总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很难跳脱出自身,以及所谓社会常识的限制。
正如更纱无论对任何人解释她九岁时发生的事件,面对新闻报道上的“诱拐”一词,便先入为主地表达出对更纱被“监禁”,“性侵”的同情和关怀,甚至认为为“诱拐犯”辩解的更纱“有病”。
很多人只相信冰山一角的“事实”而扭曲的“真实”,自以为是“同情”,“正义”,是善意的伸出援手,殊不知是在把对方推入更深的绝望之渊中。
而那些总把“我是为你好”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所谓的善意的人,当他人陷入绝望孤立无援,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又为何不见你的身影?
遗弃,性侵,诱拐,恋童癖,DV,我好像看到了一条条骇人听闻的新闻想我涌来。
就像用放大镜观察着整个社会,阴暗面被放大,被集中到一起,社会的创口被不留情面地暴露出来。
我想起来在2018年斩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的《小偷家族》,繁华无比的东京都,涩谷人潮涌动,银座灯火绚烂,是枝导演偏偏把镜头架在了光未曾照到的阴沟前,日本社会最黑暗的一面脓水般地流出。
又想起同是李相日导演的《怒》,丝丝在片中被强暴的那段,哭声,嘶喊声夹杂着爆发出来,而银幕前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不尽相同的表现手法,《流浪的月》同样带给我这样的感受:生活在这样一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暗潮涌动的世界中,难以定义每一个善与恶的我们,就同影片中的文与更纱一样,持续地在逃走中前进,流浪于月光之下。
流浪的月绕着地球公转,始终将一面对着地球,地球也只看见自己想看的一面,不论坑洞还是皎洁。
而月球所谓的流浪,不过是原地打转罢了。
人亦是如此,无论是多么敏感失常,也没有人是一座绝对的孤岛,我们渴望触碰他人,也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纳。
一如糖衣包裹的毒药更加致命,用善意包裹的歧视也更伤人。
愿我们能收获真正的善意,能剥除他人黏在心底的尖刺和标签,不用编制虚假的人际关系,不必受肉体金钱联系的束缚,能和灵魂相契合的人流浪于月光之下,纵使是在原地打转。
再黑暗的社会,总会有星零希望。
生活中来自陌生人的小善意,路人旁观时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安静留白,涓滴微光,或许能让月亮心想:即使我永运无法抵达,但眼前这颗有温度的星球真的好漂亮ps:丝丝的演技真的好棒!
流星也有进步!
由于是我很喜欢的作者的作品,一等到首映我就立刻买了票,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失望,导演到底真的有get到小说吗?
虽说小说本身不算是个较长的故事,但是由于故事情节细腻反转,事实证明导演即使花费2.5小时也并没有把这个故事说好,如果事先没有看过小说的我真的会一头雾水。
1.扩写,省略的地方完全捉摸不透关于女主原生态家庭小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女主的原生态家庭,她和父母的过往,所以才造成了她从小的看法观点和普通大众不一样,“喜欢只用冰淇淋做晚餐”,“喜欢像妈妈这样向往自由的人”“即使被议论与众不同也觉得没什么不好”,……电影里全部忽略不交代,以至于后期古董店送杯子的桥段出现时显得那么莫名,完全无法拉起我的共鸣,你的前文都没怎么出现过“父亲”这个角色的铺陈,为什么后半段要拍摄这段怀念父亲的情节?
到底在怀念什么?关于店长我个人认为,作者塑造店长这个角色是女主与世人眼光看法变化的一个缩影。
从体恤女主安排周日放工---保护女主信息不透露行程---发现被家暴帮忙安排正式工作。
店长这个人物的形象一直是“这个社会对女主的善意”的真实写照。
可就是这样温柔的店长,在故事最后既没有认真倾听女主口中的男主,也没有相信女主所描述的关于绑架案的事实。
前期给予了多大的帮助,最后就会有多大的失落,也正是印证了作者描述的“社会的善意也会成为刀刃”这一主题,所以女主才会觉得没人可以理解她了,呼应了名字“流浪之月”。
电影中,又是忽略这个角色……关于文的塑造小说最后文的视角,我愿称之为本文升华的精华片段。
文是如何搜索更纱的信息的,文有多想靠近更纱,哪怕只是和她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文对自由如此小心翼翼却又情不自禁想要靠近的渴望,只看电影的话,什么都没拍……更是给文安排了一场脱裤子的情节,小说里更纱是从警方口中得知文的特殊情况,电影变成文亲口当面坦白从而形成了一场冲突戏,我个人觉得灵魂的契合难道不就是“我不用说出口,但是我如此幸运,你懂我”吗,有些细腻感情是要体会的,一旦放在台面上,不免只是变成了一个略带涩情意味的俗套桥段而已。
2.假以爱情之名作者写了好几次,更纱和文之间不是爱情,具体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段感情,他们也依然在探索……我是对于社会来说“异端”的存在,何其有幸,遇到了另一个“异端”的你,因为人都害怕“孤独”所以我们结伴而行,两个人就像月亮一样努力围绕着地球漂泊,却始终无法融合。
更纱和文,他们是灵魂的结伴同行者。
导演把他们幼时发生的故事用插叙的手法穿插在整个电影情节中,这种方法非但没有让我好好融入进这个故事反而容易让我忽略细节,以至于没法让我好好体会到他们这种灵魂同行的感觉。
反而,在导演的拍摄手法作用下,我会觉得他们是爱情。
梨花和文确认说“你喜欢更纱吧?
”文回答说“是”;文和更纱平躺在地板上,两人的手相握;还有电影最后那个文对幼年更纱擦嘴的桥段,难道不是想说男主心动了?!
而那只是文为了掩盖自己的身体问题伪装出自己是萝莉控的表象而刻意为之的举动,导演为什么会把它放到电影的最后??
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看完电影,我的观感是导演只是在描述一段“不被世人祝福的爱情”罢了。
难道真正吸引读者的,不正是文和更纱这种无法用已知的社会词语定义,道不明的惺惺相惜感?
导演却俗套的拍成了一种爱情的形态,难道不通过“爱情”就无法吸引观众了吗?
其他还有很多的吐槽点,比如亮捅了自己一刀后没有向警方撒谎说是更纱干的反而躺在救护车上就说“算了”,中间没有发生任何桥段不觉得他的情绪转变很突兀?
还有亮用靠垫打地板的假打片段……真的是看的会笑出来的程度,转头女主就伤痕累累了……亮本身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导演只是以为用邋遢的形象能挽回我们对家暴男的体谅?
当然也不是说一无是处,文被警方带走时,镜头给了他的脚部特写,那一步步颤抖的步伐配上BGM真的有触动到我,是对未知的迟疑,以及自己选择的一种释然;还有一个是警察来咖啡厅带走梨花和文时,多了个桥段就是文挣扎着想去握住梨花的手,对比了10年前他没有反抗的不同,或者导演想表达文其实也在后悔自己10年前如此轻易就放开了更纱的手。
虽然对桃李没什么意见,但对于一个缺失第二性征的人,文的声线真的会像桃李那么粗吗?
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丝丝也是美丽的。
但单看电影我实在是找不到什么一定要推荐的地方,是我不理解导演,导演或多或少忽略了我觉得这本小说最动人的地方,拍成了一部普通的故事电影,而这部沉闷漫长的故事电影,也完全没打动到我。
真是可笑,可笑的影评区。
没有性能力就是无性恋?
拒绝和对象进行性行为就是无性恋?
两个无性恋之间跨越15年的爱恋?
哈哈哈,真就学会了一个词,之后拼了命的瞎用,气笑了。
如果你看不懂,没关系,如果你不喜欢,也没关系。
但如果你和电影中那些让阿文处于同等境遇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的妄加评论,虽然我也能理解,毕竟乌合之众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乌合之众的一员,也不曾自觉自己作为乌合之众的言论有多么无理取闹。
所以我不得不出来说两句话,尽可能给你一个能理解这部电影核心的视角。
下次请你发言前,先把自己放到你评论的人的境遇中,你再说话也不迟。
抛开所谓“变态”,“爱情”,“无性或者有性”等等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
从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的角度切入。
你能做到顶着社会性死亡的压力去这样做吗?
//我看没可能,除非你有所图,对吧?
所以谁才是变态?
你,对不对?
那你凭什么说阿文是呢?
所以这是源自于我最大恶意的揣测。
像你这样的乌合之众不可能有这样的觉悟,但是阿文做到了。
又请问这和那些概念(“变态”,“爱情”,“无性或者有性”)有什么关系吗?
阿文不仅做到了一次,还做到了第二次。
这是这部电影,这个故事的精髓。
可惜啊,这么多瞎子,愣是看不到。
那么为什么阿文可以,但是你们就不行呢?
你和阿文有那么大的区别吗?
不就是你是个乌合之众嘛,你这么了不起,啥都做不到,就只敢乱用你所谓的“无性恋”?哦,你不是无性恋,你厉害,你NB呗?
那我告诉你区别,你还不是个人,但阿文是的。
你可能觉得我在骂人,确实也是,毕竟能骂醒的,也不多。
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了他人与自己的本质上的关联,就一定不会在那种时刻去在意所谓社会压力,舆论谴责,道德威慑,而是把那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但你呢?
无性恋,哈哈哈哈哈,我咋说你好呢?
真是没话说。
由于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仅就电影写了观后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关于【无性】的展现,两个边缘人物在不被理解和接受的世界里努力找到对方,也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的故事。
小时候被欺负过的更纱,长大后依然在频繁做着同样的噩梦,不断在哭泣中醒来。
面对男朋友的亲热,她每次都特别反感,无法投入。
为什么小时候她说不出口被欺负的事,好替佐伯文解释?
因为潜意识里,她知道这是羞耻的,是不正常的。
长大后,她又为什么不拒绝男友?
因为她觉得交往就必须要做“那种事”,她没有权利说不,她也不期待对方会理解。
更纱被【性】伤害,困扰,勉强,无法得到解脱。
使她无法融入正常社会的,还有伴随她的传闻和揣测。
那些人不相信她小时候没被佐伯文伤害过,却不知道真正伤害她的是什么。
她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让她做自己的世界,一个理解她,不会以世俗理念约束她、要求她的人。
在这个故事里,那个人就是文。
小时候,她逃向了他,长大后,她又一次逃向了他。
更纱对【性】,是后天的排斥,佐伯文则是天生的缺失。
因为身体的不健全,妈妈以异样的眼光看他,那眼神给了他很深的伤害。
文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他很自卑,但又无法排解这种痛苦。
于是他宁可被公开为ltp,背上世俗的憎恶,用全世界的唾弃来掩藏真正的秘密。
反正自己是不正常的,是无法正常的,是不是ltp都无所谓。
反正自己也不会真的对小孩做什么,因为自己X无能,因为自己根本不算是个成年人。
——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也是一种自虐。
但同时,文又不肯放弃希望。
他把更纱带回家,让她在自己身边做一个快乐的女孩。
他成年后隐瞒真相和女友交往,默默尝试着和她亲热。
求生的意志和消极的自嫌拉扯着,把他拉扯成木头般的僵态,如同痛苦到麻木的行尸走肉。
他需要的是一个理解自己的人,一个不介意自己的不正常,能够包容和宽恕他的人。
那个人就是更纱。
小时候,他向她求救。
长大后,他又一次向她求救。
看完影片后,我并不觉得两人之间算是“爱情”。
在结尾并排躺下的镜头里,更纱也只是牵起他的手,传递一点温度。
两个人没有亲吻,没有亲热,甚至眼神里没有动物般本能的渴望。
他们“在一起”,是一种只有彼此才能成全的相依为命。
这个世界的种种准则在他们身上都不适用,而正如更纱说的,一个人活着又太难了。
他们只有彼此,也只能在对方身边才感受得到安定。
有两段情节很有意思,而且是呼应的:更纱在阳台上背对着文说,如果我能变回孩子就好了,如果我能让你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还有最后文脱掉衣服后说,就连更纱都长大了,我唯独不想让你知道这件事。
在这两段里,更纱以为文是个真正的ltp,而文以为更纱会嫌弃畸形的自己——这两个人,都默认对方还是会产生“正常的”yu望,都很难过自己满足不了对方的需求。
结果到头来,他们并没有让对方失望。
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抛开了性。
没有性,一切就变得简单,变得纯粹,变得可以维持他们继续相伴流浪的生活。
也许这也是一种爱,但它并不是生理的,而是精神上。
可能是这样的关系太独特,而要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诠释出来又太吃力,影片自知达不到小说的高度,所以在一些情节上刻意模糊了边界感,以此来逃过变成纯纯替ltp背书的问题电影的劫难。
比如文给更纱擦番茄酱,这段戏被插在他向更纱坦白的后面。
于是,原本“真相大白”的时刻,又因为擦番茄酱的情节被瞬间拉回了灰色地带,让观众在不适的同时发出疑问:他真的不算ltp吗?
是不是只有发生了关系才算you拐?
产生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立场也回到了世俗的角度,对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本质感觉不安。
而这种不安是正常的,因为我们自己的思维和环境都是正常的,远远没有他们两个那么极端。
换句话说,我觉得电影虽然展现了更纱和文的故事,但并没有以特别积极的态度争取观众的同情,反而是带着一点“你自己判断吧”的疏离。
就像松坂桃李的造型并不美形,广濑丝丝的表演也很克制,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很深,但鲜有共鸣,可以理解,但并不百分百的明白。
这种我和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让他们两个显得更加的孤单,也更加的需要对方的存在。
其实我一度以为他们两个最终会携手跳湖,一起离开无法包容他们的世界,甚至我都做好了为BE流泪的准备。
结果电影很温柔地允许他们继续流浪下去,这点出乎我的意料。
转念一想,如果真的BE了,反倒落入殉情的俗套。
正因为两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所以他们并没有给彼此情感上带来伤害,可以互相支持着走下去吧。
至于电影的拍摄,无论是基调还是风格,算是李相日的类型片,吃他这一套的(比如我)看多久都不嫌长,而且没看过原著所以反而对故事的发展很期待,看的很沉浸。
演员方面,松坂桃李演得挺好,造型也丑得刚好。
这个角色太帅了反而会让人不舒服,减弱沉重感。
广濑丝丝演得很认真,很用力,看得出来李相日是真的很喜欢她,给的镜头都又长又慢,但子役的表现实在太突出了,反而衬托得她有些闷。
另外,我一直看到亮颓废的镜头才意识过来,这是横滨流星……帅哥为了蹭大导的戏怎么如此豁得出去,听说还掉粉了,帅哥,你对演戏是真的热爱吧,我只能这么解释了。
哦对,还有打酱油的多部,这么小这么平的角色你也要演,你也是来蹭的吧!
原来李相日这么抢手的嘛??
那就期待李相日下一部模式化影片吧。
之前听过这样一则案件,日本有一宅男,诱拐了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将其关在自己家二楼房间里,达十年之久。
要不是他经常虐待母亲,有福利人员上门监测,根本发现不了失踪女孩。
此案简直骇人听闻,可以说,一个女孩正常的童年和青春都被毁了。
她被发现的时候营养不良,仅有36公斤,衣不蔽体,精神失常。
这十年里她遭到侵犯、殴打,精神折磨,被像畜牲一样对待。
犯罪者简直就是,恶魔!
好,在这些案件的铺垫下,我们一起来看这部电影:《流浪之月》“月亮”是什么?
在黑暗当中发散光亮,但其实,它本身不会发光。
电影的内容分成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后两部分。
2007年,9岁的小学生更纱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失踪,两个月后,她被发现和一个叫佐伯文的19岁大学生在一起。
小女孩获救,而这个大学生被判入感化院。
15年后,这个“恋童癖”诱拐儿童的案件仍然经常被拿出来在茶余饭后议论。
更纱已经长大,她在一个餐厅工作,也有一个即将结婚的男朋友。
看到这里,你是怎么想的?
所有恋童癖、诱拐犯都该被阉割!
小姑娘还是坚强的长大了,不容易。
更纱的男朋友太好了,给予了她正常的人生。
…是啊,真相是什么呢?
新闻报道的就是真相,Jc官宣的就是真相,我认为的就是真相。
有一次,更纱和同事到一个新开的咖啡馆里,她从声音一下就认出了咖啡馆的老板就是曾经一起相处了两个月的那个人。
于是,渐渐的,每天下班后,她不再紧赶慢赶地回家给男友做饭了,而是带着本书来到这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静静地坐着。
她是怎么了?
想报仇吗?
还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男友察觉到了她的异样,于是打电话到她工作的餐厅确认,甚至跟踪她来到了这间咖啡馆。
接着一则“十五年前的恋童癖绑架犯在开咖啡馆”的图文消息被放上网络。
更纱震惊了!
她气到发抖!
因为,她太害怕有人去伤害咖啡馆里的这个人了。
佐伯文,曾经是她的月亮,在黑暗中给予了她光亮。
9岁的更纱根本不愿意回家,尽管雨瓢泼而下,可她依然坐在公园里。
听着秋千链条“gigi古古”的喑哑叹息,看着手中的书被雨滴一点一点侵蚀。
她哪里来的家?
父亲因病而死,母亲和新的男人出走,她被丢在亲戚那,而表哥每天晚上会潜入她的房间…她太恐惧了。
这时,一把伞横在了她的头顶,帮她挡住了那些寒雨。
她跟着伞的主人回了家,睡了一个长长的觉,她好久没有睡的那么安心了。
睡醒以后,她又成了之前的那个活泼快乐的自己。
她希望自己能永远住在这里,吃着冰激凌、披萨,看着动画片,有人听她说话,没有人让她害怕。
我发现导演很喜欢拍清晨的窗帘,屋外凉爽的微风拂来,窗帘的最下角被一点点吹荡,阳光乘机从缝隙里跑进来,洒到屋里睡觉的人的脸上。
舒服,温柔,美好。
被警察找到的那一天,他带着她在河边游水,自由自在。
后来,她喊他快跑,可他却握紧了她的手。
从此,就是靠着这次握手的力量,她渐渐长大。
被表哥侵犯的那个秘密,她终究无法说出口,她选择了沉默,对他无限歉疚。
十五年后,当他们再次相遇,她依然感受到了久违的“岁月静好”,也终于放下心来——他似乎过得很好。
可是,旧事重提,会让他遭受再一次的误解和伤害。
始作俑者是她的男友,那个“可怜”她,给她一个家,每天需要她做饭的人。
所以说,还是因为她,因为她,他又一次倒霉了。
和男友起了争执,被打得伤痕累累的她本能地奔向他。
她请求他的原谅,换来的是他又一次的包容。
十五年前的那个少年此刻还是很清瘦,不爱说话,脸上没有太多表情。
他温柔地摸着她的头说:“你可以留下。
”天哪,没有改变。
就像月光一样,清白如洗,云卷云舒下,永远存在。
而她和他说:“我是大人了,我长大了。
”她离开了家暴男友,开始一个人生活。
她把家搬到了他的隔壁,因为这里最安全。
可是好景不长,他是“萝莉控”“诱拐犯”的消息不胫而走,楼道里塞了恶意传单,他的咖啡馆门口被喷漆喷了大字。
她和他的照片被八卦媒体用稀奇古怪的标题来包装出版。
打击是毁灭性的,没人理解他,他的咖啡馆开不下去了,他的女友要和他分手,警察继续传唤他。
她呢,从被害者成为了不被理解的人,她的工作也丢了,全部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她。
没有人在乎真相,应该是,所有人都仿佛见证了真相般给他俩判决。
她觉得又是她给他带来了致命一击!
她去忏悔,然后,她终于听他说出了他无法说出口的那个秘密。
这次,换她做他的月亮吧。
其实多年前的那个雨天,他带她回家是因为同病相怜,而她早就用自己的纯真和活泼治愈过他。
他成长的如此善良,被上天捉弄,被母亲抛弃,被世界诬陷,被关押被伤害被唾弃,可依然活得那么温柔,那么温柔又沉痛。
那些不愿说出口的秘密里插了一把刀。
所以,这个世界不会理解他们了,天幕上乌云密布,一片昏暗。
但他们是彼此的月亮,月亮本来不会发光,月色皎皎,凄清而温柔。
于是天上有了光亮,有了点点星光。
他们,还可以去流浪。
不被理解,又怎样!
他曾对她说过:“不要因为他人而改变自己的模样。
”
当更纱遇到伯文冲着桃李看的,也知道这个题材的片子只能我一个人看,所以趁着一个人,安全的看完了全片。
留了很多很多无声的眼泪,就很奇怪泪水会从眼睛里流出来,因为一开始阿文对更纱的温柔宠溺让我整个人陷入虚无,任何一个女孩子在那样的年龄段有一个哥哥给她万般疼爱都是无比幸福快乐的。
这世间真的会有一个陌生男子会如此这般无条件的对一个女孩子这么好吗,看到这里也想到了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很多类似情节,现实里很多人从来没有被无条件的爱过,这样的爱应该由父母给孩子,但是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得到过父母真正的宠溺和爱,就算有,很多也都是有条件的,所以想到这些,看到桃李温柔的脸那宠溺的笑,就是忍不住的哭。
然而,随着片子的往下发展,我才知道自己终究还是肤浅了。
更纱的心带着伤,伯文的身带着伤,他们都各自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两个在世人眼里应该破碎的人因为相遇而互相救赎,原本以为纱和文在一起被宠着惯着简直太快乐了,不曾想文也因为纱的到来变得快乐起来,有一天更纱说,她应该回去了,他温柔地对更纱说,你有绝对的自由,你想回去就回去想留下来就留下来。
这里,又是眼泪哗哗掉,关键还是我的桃李演的文,他的温柔话语字字戳在我心上,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不管开始哪一种关系之后就会失去的东西。
和文在一起,更纱拥有了太多太多,还有自由,所有在家里不被允许做的事在文这里什么都可以,比如晚饭就吃冰淇淋。
所以不管对更纱还是文,只要在一起,就是在一起就好。
但回到电影,那些世俗里的人是看不到这些他们生活里的美好的,大家都带着那种世俗眼光,对他们的关系自以为是的恶意揣测,又自以为是的对更纱释放各种善意,这就显得很真实又极为糟糕。
从小到大能健康成长的人是幸运的,他们是不会理解那些在不幸福的地方长大的人心里多多少少都带着不能见人的伤疤的,所以不要抓着别人的伤疤不放,以为你问别人的伤好了没疼不疼,是你的关心,别人不需要这种善意的问候,别人的伤也不一定是你以为的伤疤,也有可能是幸福的烙印。
更纱和很多关心她的人说其实我挺好的真的没有那么可怜。
但其他人是不会听的,甚至嘲笑她觉得她在逞强,这就非常讽刺了,自以为是的人是听不进去他们不能接受的事实的。
很喜欢结尾,更纱和伯文重遇,谜底揭开两人得到真正的救赎,他们决定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在一起生活。
PS:他们重遇后一起在公园湖里踩船,在船上说话那一段,真好。
怎么就同情不起来呢,不知道是不是电影拍摄的问题,这俩人第二次相遇明明可以避免事态发展成这样,但是豆任由事态往坏处发展,剧情上的大bug……不合情理啊!
我好爱好爱好爱好爱好爱这部影片!!!!!!!!!!!!!!!!!!!!!!!!!!!!!!!!!!!!!!!!!!!!!!!!!!!!!!!!!!!!!!!!!!!!!!!!!!幸好影片结尾男主与女主可以在一起生活了 让人感动 让人心灵上得到了安慰!!!!!
那些在旁人看来无法理解的畸形 乱伦的关系 于你于我只是最简单最温馨的陪伴 那段我无处可去你收留和照顾我的岁月 是支撑我今后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如果可以 余生我只想与你为伴
日本人努力完善制度,層層疊疊的,盡力規避危險也高度敏感,但人性幽微和性別不平的大環境(對女的凌虐對男的刻板要求)又改不了,就在這個框架下把關係的可能性推演到極致,還是很動人很有說服力的。絲絲一如既往真的很會演。啊 桃李 雖然不像絲絲是天賦型選手但真的太努力了,誰看了不respect,對演戲是真赤忱。李相日就。。看一部兩部還行,看多了、看兩個半小時真的讓人煩躁,而且總愛選這種本身設定就苦大仇深的故事,表現手法又毫無新意,不禁懷疑在討巧
我可能真的是不太能欣赏日本片
救命我的两个半小时到底在干嘛,我好想给这部电影打n个问号???完全是看剧评中介绍原著内容才理解了剧情逻辑,这导演到底在干啥啊,要是没有剧评我真的一脸懵逼讲了个啥,男女主为啥突然相遇同居,男主为啥后来又抓着另一个小女孩,女主为啥执着男主,男主到底是不是pedo,真的啥都没解释我晕。还有女主后面疯狂说对不起我把你生活毁掉了(是的吼你也知道吼第三次了姐姐你就不愧疚吗),但我还是忍不住我就想和你在一起,我真的一大脸问号,你就这么自私的吗,男主真的,好怨种啊逆来顺受的。
光影镜头质感实在太好。也许去年阴差阳错错过了它,于今日才真正看完了它是一种幸运,去年的我一定不能如此刻般理解、喜爱它。想到了很多作品,小偷家族,杀手不太冷,同名同姓受害者,甚至是失明症漫记和1Q84。明明是这么伤痛深沉的故事,全片却没有几段明显的情绪宣泄,一切都是这么隐忍压抑,表面平静到可怕。也许他们的相遇从开始就是错误,可如果没有这次相遇,他们又怎么会拥有那段被需要被认可的日子,在成见堆积而成不断向下塌陷的世界里被彼此拯救。文在第二次面临社会性抹杀时依然坚定地握住了女孩的手,他依然选择了相信。可人们什么都不理解,他们只是自以为是地按照惯用方式将空洞的词汇组合错位拼贴成概念,像是在玩一场根本不对等的卑劣游戏。还好,他和她逃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一颗流浪的月亮有另一颗与之作伴。
李相日 不要再拍电影了
这种故事应该拍得再拧巴再变态一点才会显出美感。
看似豁达没关系的人性实则都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感动全都是被利用的实质。2h30mins真的太长了…
不幸的家庭造就了很多不幸的儿童,他们又变成了不幸的大人。 “正常人”群体无法理解这类人的“心理问题”——多数人占有优势的社会。很多事情无法单一去说“对”、“错”。
没想到是这样的松坂桃李
處理得不太好,讓觀眾留下太多疑問了,浪費了好的題材
看了好多评价说魔改啥的 完蛋了 我发现我好像很吃李相日这一套 一般电影超过两个小时我都不太忍得了 这片子两个半小时我还觉得拍短了 丝丝演技我一直很放心 村长跟流星是我平时觉得演演偶像剧跟漫改够用的演技 片子里着实被惊艳 感觉这个导演很会调教演员 看到很多人对结尾村长摸白鸟嘴唇那段不适 我觉得太合适不过了 哪怕是炼铜也及时克制住了的文 在我这里最多最多也只能被算作半个“加害者”
超越矫情的病态磨叽,无药可治。
嘤嘤嘤这质感氛围绝绝子,丝丝和桃李的cp太好磕了!我看到了近几年最纯的纯爱,光源氏也不过如此,爆哭,唯一扣分的地方在于纯爱就很好了为啥要编成生理上的できない,2小时20分之后太狗血了不用看了。三个人的演技都很赞,流星粉千万不要点进来,非常真实的家暴男,好感度降为负,4.5/5
画面唯美,演技都很在线,只是那种痛感没有刺到我心里。
仔细想的话 其实并没什么不对 病态的是这个社会 是真正的罪犯(哥哥)被隐匿的社会 是对家庭暴力视而不见的社会 在这个女孩无处可去的世界里 只有性缘缺失的男性才是完美的避风港(不能对霓虹要求太高
就……比小说更差。
一口氣看了小說跟電影,很喜歡小說的細膩文筆但電影實在比不上...鏡頭挺美但過於尖銳,凪良老師筆下的痛是一點點地揉進內心。導演呈現的卻是一個接一個冷不防砸在觀眾上的沈重,重點還又悶又長。感覺我跟導演對這故事的側重完全不同,原著一再強調世俗中名為善意的枷鎖之主題,電影描述太少,變成像單純地講一個不被理解的慘痛感情。還有更紗童年經歷鋪墊太少,原著給亮埋下的dv伏筆也拍得不夠細膩。我也很喜歡原著更紗心理上對於亮的拉扯,竟然沒拍...連問冰淇淋當晚餐那裡都沒拍。最後結局衝擊性桃李脫光......我唯有敬導演一杯沈默好吧。不過選角好絕,演員的氛圍很還原角色,還有演技都進步好多ps.未來再看到村長裸體不會再有內心波動了(白鳥玉季真的很靈,之前沒覺得她像絲絲,一演童年發現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