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预设谁是正义的一方,战争对于交战的双方战士来说,没有谁对谁错。
发动战争的不是他们,他们只是战争的执行者,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通常对于战争习惯上形容为残酷,但电影上的表现已经可以说是惨烈了,不用说那些真正上过战场的军人们。
战争不仅是剥夺人的生命,遭受更大伤害的是那些活着的人们。
和平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字眼,可战争却总是发生,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这对于世界上很多人来说,一生都不可求,我为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环境中所庆幸。
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2011-7-23《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鄙人认为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可以给五颗星。
关于美国参与的越南战争的影片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越战三部曲《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和《全金属外壳》了。
可以说这三部作品受到了中国影迷的很好的口碑,大家几乎一致认为它们算作越战电影的经典之作。
我看完《我们曾是战士》后,也会认为网友会给出较高的评价,但是出乎哥的预料,豆瓣的影评中不少是给差评的。
鉴于此,我想写篇影评,来表达我对这部影片的喜爱,鄙人认为这部片子毫不逊色于越战三部曲中的任何一部。
每个人喜爱的电影类型不同,哪怕同属于战争片,大家的口味也各异。
有网友评论说这部片子太假,虽然我从未上过战场(现在一代的年轻人有几个真正经历过战争?
),而我的感觉却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很真实的影片。
为什么我这么说?
因为我是先看的哈罗德•G•摩尔和约瑟夫•L•加罗威所著的《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这本畅销书,而后才到网上搜索《我们曾是战士》这部电影来看的。
据我的记忆,影片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
其中后方参战军人家属的一些事情,在书中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而未详细的描述,譬如出租车司机把通知家属的电报送错了地址,书中也提到过,这事搞的军属们很不满意(设想如果发生在中国,军人家属们会对阵亡通知书都会送错而感到无所谓吗?
)。
影片中的主人公,美军上校摩尔,是真实的人物,后来他升为中将,并于影片中的战地记者加罗威合著了《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这本畅销书。
影片中的人物的姓名都是真实的,并于书中人物名称一致,我想也是原作者所期望的吧。
影片最后,加罗威说自己作为记者却不知道如何写这个故事,而摩尔坚定的要求他一定要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写出来,让处于万里之外的享受和平的美国人民知道美国军人在越南的真实经历。
这点我真的佩服这位美国老兵。
在中国我们处于后方的人们从未得知战场的真实情况,我们只知道我们的军队“大胜”了这种鼓舞人心的报道,而从不了解战场上普通士兵所经历的血与火的考验,在这点上中共和日本法西斯做的差不多,好在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没有人可以隐瞒一切。
有人说这部影片的战争场面太假,把越南军队显示的太傻,哥不敢苟同。
这完全是中国人的思维。
作为军事强国的美国军人会以打败了傻子部队而感到光荣自豪吗?
就像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会以打败一个三岁小孩而感到荣耀吗?
我觉得我们一直都活在谎言和欺骗中,对于战争也是如此。
小时候我看抗日战争影片觉得小日本好傻啊,被我们玩得团团转,长大了才发现,不是小日本傻,是我们自己傻。
如果日本人那么愚蠢,那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我们却与智商超低的日本军队打了八年?
谁显得更愚蠢呢?
真实,我个人觉得其真实性应该超过《野战排》,这就是我喜欢这部《我们曾是战士》的原因之一。
有网友认为这部影片是美国政府的政治宣传片,哥笑了。
我想问一句:您见过片中涉及美国种族歧视的政治宣传片吗?
您见过片中的美国大兵被自己飞机投的燃烧弹活活烧成灰的政治宣传片吗?
如果这也是政治宣传片的话,我倒希望中国政府多拍几部这样的“政治宣传片”,让我开一下眼,而不是《建党伟业》这么忠于历史不含任何政治色彩的片子。
回过头来说一说《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这部影片的片名。
《We Were Soldiers》,有许多中文的翻译,譬如《越战忠魂》、《军天壮志》、《士兵宣言》等。
实际上,原书作者摩尔和加罗威在书中想表达的意思偏向于我们的直译——《我们曾是战士》,而不是什么《越战忠魂》、《军天壮志》之类的带有煽动色彩的词汇。
无论是美国军人还是越南军人,在书中作者都对于他们的勇敢和精神给予了尊敬,一点没有丑化贬低对手(越南军人)的意思。
这才是真正美国军人,尤其是美国军官的观点。
他们虽然为自己的战友牺牲而痛心,但也不会因此而故意贬低自己的对手。
在这点我们中国人做的恰恰相反。
这是一部献给勇敢士兵的电影,献给美军和越军勇敢战士的电影,而不是只赞扬美国军人的影片。
赞扬将军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然而表现士兵的作品却很少(至少在中国),没有英勇善战的士兵,哪来的将军的光辉功绩?
在中国这样一个胜者为王的社会,又有几人会关注经历过踏冰卧雪、枪林弹雨的大兵呢?
这也是我喜爱这部影片的一点。
我给予这部影片很高评价的另一个原因是——战争场面的真实。
片中几乎完全再现了1965年那一次交锋的历史(虽然可能为了电影的波澜起伏,有的镜头丧失了一点真实性)。
摩尔营长确实如他自己在战前的演讲中那样“开战以后,我将是第一个走进战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战场的人。
我不会留下任何一个同胞,不管是已经牺牲的还是仍然活着的。
我们所有的人将一起回家”。
他确实做到了没丢下一个战友,无论生死。
有人说,战争场面不太真实,不过我没看出来。
我不是军事迷,对于各种战术和武器不了解,我个人觉得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很真实。
AK47、M16、M60、迫击炮、火箭筒、手榴弹、直升飞机、战斗机等,我没看出什么问题来。
对了,有一点值得提,那就是北越士兵所用的手榴弹是我们中国造的棒锤形手榴弹。
摩尔在书中说,他一眼就看出是中国造的。
其实美国人也知道北越军队的背后是我们中国大陆在支持,但是美国出于各种考虑并没有公开这一点,可能是美国害怕我军直接参战吧。
影片中表现了美军一种经典战例。
一个排由于冒进被北越军队给包围了,切断了他们回到大部队的线路。
由于越军人数占绝对优势,本质上讲所有在陆地上的空骑兵都处于越军的大包围圈中。
但是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物资援助的一个排,深处四周都是敌人的境况下,竟然能够坚持两天!
这让我这个军事盲感到了吃惊。
为了消灭靠近的敌人,被包围的排不得不要求美军的炮火在距离自己不到四十米的地方爆炸,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美军炮火的精准度。
电影中的战争镜头很多,很残酷,很恐怖,恰如一位曾经参加过二战的美国大兵所说的那样——战场就是人间地狱,我就不一一描述了。
最后以摩尔和加罗威在《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序言中的话结束:“我们的一些同胞憎恨那场战争,但憎恶越战的人们无法区分战争和战士。
我们知道越南是什么样子,我们见到的、做过的、谈论的和嗅到的一切在美国国内无法感知。
好莱坞一直在错误的塑造,用政治的利刃向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兄弟们身上捅刀子。
当战争结束,死去的人无法再站起来,而奇迹般幸存的人将终生无法抚平伤痛,早已同初上战场时的年轻人判若两人。
我们用这个故事向在那场战斗中死在我们枪口之下的北越士兵表达敬意,他们很英勇,他们是可敬的敌人。
我们为他们能魂归故土、光荣下葬而祈祷。
”附部分网友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个人觉得下面的评论蛮搞的):反对不义之战,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加入战斗,反对轰炸,反对空中支援,反对边打仗边摆pose,反对发表战地演说,反对后方妻子儿女温情,反对滥用爱国主义,反对过度吹捧英雄主义,反对死守不撤退,反对士兵斗志不衰,反对战地背景歌声,反对敬礼,反对星条旗飘扬... 不明白了,有些战争片用一样的招数让人感动,为什么在这个片里就这么别扭。
是不是用得太多太过太全了?
就滥了。
1、明明打仗,为了更多的杀戮对方,非要弄点小文艺,连越南的指挥挥官也嘟囔两句。
似乎多无奈似的!
看着真假!
2、部队家属,一群傻娘们,都情圣似的!
真的吗?
导演安排的痕迹太重!这就是我们在本片开头会看到法国军队的原因。
越战本身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其中一个步骤,以我看来,这十足是一场恶意的侵略战。
发动战争的不是美国士兵,不是美国的民众,而是政界人士(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都有份!
)。
为了完成这个目的,才有媒体的大肆鼓动,把这场战争描绘得多如何如何正义。
美国大的利益集团不欢迎共产主义,他们有什么,他们有钱,有权力,有引导媒体的权力,让没有钱,没有权力的人觉得,这是一场值得为之奋斗至于牺牲的战争!
你有看过哪个总统的儿子战死越南的消息吗?
这就是侵略战争的真实面目!!
那些被正义之名蛊惑的美国大兵,从踏上越南战场的第一步开始,就已经无力停止他们悲剧命运的无限延伸……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片子很一般。
再次看的时候,果然是超级烂片,烂就烂在宣传口舌上。
真是难以置信。
在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这等一流好片之后,美国人怎么还会欣赏这种政府资助的耀武扬威的政治宣传片。
看来911真是把大家的脑袋炸秀斗了。
怪不得小布什能上台。
说是美国主旋律,问题是主旋律要怎么表现?<拯救大兵瑞恩>,<黑影坠落>,<生死豪情>甚至被大家诟病的<风语者>,都是很好地体现美国英雄主义的电影.但<越战忠魂>却是硬生生地往你脑子里灌输,瞧瞧出征前:又是庄重宣言,又是教堂祈祷,又是音乐舞会,又是美国军嫂们围坐聊天,临走前还非得把老婆孩子全都亲个够.这点儿毛的故事已经浪费了40分钟的胶片啦!打仗的时候有人临死前说我为国家而战,有人说告诉我太太我爱她,连那个被烧死的南越小鬼都来拉锯告诉我太太孩子我爱他们!我勒个去呀!导演大人是不是天朝战争片看得太多了,就差来个死前喊口号,交党费的情节了! 说是反思,根本不如"越战四杰"(<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反思的深,美国军嫂们在丈夫上前线后什么貌似都不干就专门等着讣告,莫尔上校的老婆更牛,人家送信大叔来问个地址瞧把她吓得,对大叔破口大骂,有必要吗?为了沾点儿反思片儿的光还不忘让越共军官向各文艺青年似的来两句小自白.至于最后一场突围,莫尔上校们用大无畏的耍帅姿势向敌军阵地昂首阔步走去和一架直升机就能干掉半个师的兵力的情节就不解释了.与其说反思,不如说是一部征兵宣传片或美军火力展示.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场面,很震撼,远远超过<集结号>2002年的《我们曾是战士》又是一部容易招来批评说充斥着美国的“英雄主义”和价值观等主题的电影。
和反思性美国越战题材1979年的《现代启示录》,1986年的《野战排》,1987年的《全金属外壳》,甚至还有以个人题材为线索的1989年《 生逢7月4日》有相反的主题。
也许正象有人说的,美国越战电影的传统其实并不是把反省作为主要的目的。
而绝大数都是在宣扬美军的勇敢和强悍。
看来这个片子《我们曾是战士》又如愿了。
不过,即使承认美国片子应该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当然很容易理解,每个国家的战争影片都有或多或少是在美化自身),但是我还是受不了其中一些片断。
最经典的一段就是梅尔.吉布森演的教官回答女儿一个提问:“什么是战争?
” 有人说这一段简直像是白宫发言人,对女儿进行国家观念的启蒙,不过可以看得出来梅尔.吉布森说得并不流畅,话中有很多停顿,可能自己也觉的实在解释不过去:“Daddy, what is a war?” “A war is a…, Well, it's…, it’s something that shouldn't happen, but it does. It's when..., some people…, in another country or any country…, try to take the lives of other people. And then soldiers like your daddy have to… It's my job to go over there and stop them.” 大意是战争就是不应该发生而发生了事,在这个或任何国家里的一些人想剥夺其它人的生命时,而像爸爸这样的军人要去阻止它。
这种对话的确感觉很糟,既然片子主题不谈讨这类本质性的话题。
不说也罢。
类似对话还有很多。
其实战争场面也不是太精彩。
象电子游戏。
我曾经以为,《太阳泪》是我看过的最烂的战争片,但看过本片后我的立场改变了,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里,《我们曾是战士》当仁不让成为最烂战争片,且没有并列。
美国兵在援助别国时被打得很惨,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黑鹰坠落》,但又实在舍不得拿《黑》和本片比,因为简直是天壤之别。
其实两部电影都是人物众多,电影看完了还对不少大兵认不全,但这并不是问题,《我》的问题在于整个故事讲完后还不能让人对这个群体产生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别说产生感情了。
再加上极其拙劣的妻子送信情节,完全给人感觉这帮人就是送死去的,不死在那儿都不应该,而他们自身的求生欲望,战友间的生死与共也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当然不包括那些蹩脚台词里生硬的灌输。
看着电影情节不由得想起家里人讲述的对越反击战....战史改编的电影难免情节上有些平淡....对其不了解的人会感到空洞,对冗长混战的场面感到烦躁(一如葛底斯堡)但是这种触动恐怕只有亲历和幸存者才能体会....相比于第一滴血....已经非常写实了....反战的反思往往未必是通过钢锯岭或者战马这样才能传达,尽可能的真实并正面展示出残酷也是可贵的尝试……
旋律还是熟悉的旋律,只是里面的汤料较其它的有所不同。
电影里面有几段非常不错的片段,特别是摩尔上校最后面对死去的排长痛哭的一段,军人很少流泪,但他们不是无感情之人,他们也会愧疚,为自己带领自己的兄弟走进地狱却没能带他们回家的愧疚。
时不时穿插的后方的片段也较其它电影有所不同,他们是军人,也是丈夫,也要为自己的家庭负责。
人们可以为刺激的战斗场面大呼过瘾,但是他们不会理解那些家庭在收到阵亡通知书时的痛哭。
这部电影对越军的刻画虽然少,却每一段都值得玩味,无论是戴眼镜的士兵还是年轻的军官,抑或是最初的那个越军指挥官。
士兵不为正义而战,他们只为国而战,哪怕他们的人民并不理解他们。
本片改编自前美军中将哈罗德·G·摩尔和战地记者约瑟夫·L·加罗威所著的畅销书《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We Were Soldiers Once……And Young)。
如果书名叫《我们曾经是战士......曾经年轻》,也许更顺耳。
美国人非常擅长把血淋淋的战争片拍成具有温馨浪漫情怀的影片,文艺色彩浓厚,“但是,这部电影还是继承了美国战争电影的通病,就是把失败的战争以胜利的姿态展现给观众。
” 影片中最大的亮点也许就是这个镜头——越军眼镜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安上刺刀冲向摩尔!
这部影片跟以往美军的影片相比多了很多敌方的镜头,不是一扫而过的镜头,而是,特写!
影片用的一段很详细的镜头记录了越军眼镜临死前的每个动作,躲藏,安刺刀,深呼吸,祈祷,冲出来,越来越近,被摩尔击毙。
摩尔的战前动员演讲很不错,联系前后,这篇演讲很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因为摩尔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家长式的长官,所以他才会说出那样的话——你把你儿子交我手上了,我就一定帮你带好他,我会身先士卒,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就算万一发生意外,我也一定会带他的尸体回来见你。
这更像是一种对家长的承诺而不是对士兵的鼓舞,它让影片充满着一种悲壮气氛而不是战争没打响之前群情激昂的气氛,难道摩尔听说过“哀兵必胜”?
联想《巴顿将军》那段著名的演讲,那叫一个粗鲁直率!
可是也绝对能激起士兵战斗的欲望,能让士兵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投入战争,嗯,这种战前动员是我认可的类型。
这是一个很神话的战役,395人面对一个师,号称4000人,一对十,竟然还胜了!
而且当时是深入敌区,就有点像打乱套了,敌我胶着在一起,脚偏一点就能踩到对方,近视眼都可以数清对方的眉毛,就像玩打地鼠游戏一样,敌人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直觉会救命的!
半夜小士兵嗅到了越军靠近的味道,一个照明弹下去,果然,早已进入射程之内了;清晨,看不见越军也听不到越军,感觉就是不对,朝所有可疑物品开枪,果然是越军。
在此情况下就有点我觉得不对的地方了,比方说,旁边人被爆头,溅一脸血的士兵竟然有点发傻,好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士兵吗?
后来援军到的时候就有点切西瓜的味道了,美军走路都有点大摇大摆,趾高气扬的架势,飞机一来,一切搞定啊!
哇哈哈,我不厚道地想起了《黑鹰坠落》。
不过,最直白地是,美国飞机投弹炸美军,嗯,这点会让很多崇拜美军的人心碎的吧?
影片中已经给你解释了,报告地点的人说错了。
战争影片,血淋淋的镜头比较多,有一个士兵脸着火了然后卫生员给他割脸的镜头吓到我了,还有那个要抬走伤员才发现腿已经被炸烂的镜头,如果有一天我也失去双腿,还要不要活着?
我只能肯定地说如果我脑死亡的话,希望我的家人不要为我治疗,让我去死吧,大家都轻松一点。
我们在很多电影中都看到带着钢盔还是被一枪爆头,那,为什么还带着?
还有,你即使挡在前面也无法阻挡子弹对爱人的伤害,你,为什么还是会冲过去?
有的镜头非常简单却让你伤感,就是那个收到阵亡通知书时手上的婚戒。
那群军属,无比坚韧美丽的女子。
“断箭”!
影片中提到的名词,百度说“美国的一级核事故的代号,“断箭”指不会产生引发核战争危险的、与核武器或核部件相关的事故,包括丢失。
”影片中没提及核啊?
这点不懂。
影片快结尾的部分有点新意,以往的美国电影都是号召为国而战,而在这部影片里却说出了实情——参加战争,只是服从国家命令。
在战场上,他们不是为国而战,不是为国旗而战,而是为了彼此奋战。
哇哈哈哈,我就不评价了。
美国人总喜欢把自己塑造的特别无辜,好像不是自己主动参战的一样,好像自己当世界警察是很无奈的一样,好像对自己一批批地送国民去死不知情一样。
还有越军司令的话,战争中没有哪个是赢家,死亡人数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对于一部由成熟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里面肯定有很多文字让编剧导演大挠其头,明明很好的东西就是不知道怎样用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旁白,台词,或者影片歌曲。
作为一部记录越战的小说,肯定有非常多的对于战争的思考和感悟,我原本也打算记录一些台词,写一些我自己的道听途说或者自己的想法,可是,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不是吗?
这是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英雄塑造的侠骨柔情、忠肝义胆、完美无缺。
他听从总统的使命召唤,履行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一住无前踏上彼岸的未知战场。
前方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后方一封封阵亡通知书。
血肉横飞的战场与军嫂悲伤无助的眼神共同交织成一幅战争的画面。
男主说,“我不保证把每一个人带回来,但我承诺第一个踏上战场,最后一个离开战场。
”但为什么而战呢,这不是军人该想和该问的。
是的,无论什么样的战争,身处其中的人都不是为主义、为正义而战的,而是在为战友而战,为身边同生共死的兄弟而战的。
战斗是军人的天职,就和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战争狂人不是没有,但战争中更多的参与者只是普通的军人。
他们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影片中不断出现的妻子们和儿童,提示着我们,他们过的也是正常人的生活,也期待和平,期待这安安稳稳的日子。
但是战斗是军人的天职,只要一道命令下来就必须执行。
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我们会用崇高的理想来粉饰残酷的战斗。
其实战斗很简单,就是人与人,血与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战斗,很残酷很直接。
那个时候,什么理想信念都不起作用,有的只是战友,枪,意志和不间断的战斗与战斗。
战斗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生存,为了好好的活下去。
这部片子,从参战者的视角来拍摄,其实更具有悲剧色彩,和人道主义。
就像片尾北越军队指挥官所想,这也许会成为美国的一个成功战事,但对于那些战士们而言,只是生与死的区别,只是死的多与少的区别,无关乎胜利。
战争留给战士们那可怜的荣誉之外,更多的是战斗残酷的记忆,和一生不断的战斗。
非常喜欢这部片子感觉很真实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生命都是如此的脆弱片子感觉很真实死法很多不知道都是怎么处理出来的女人这边拍得也很好给人的感觉很强烈特别是那个黑人的反应同时也不忘给越南那边一些镜头包括几个小细节勾勒出的一个眼镜兵的故事虽然就那么几个镜头却让人忍不住的心酸估计是为了突出惨烈人是不停的死所以也没几个面孔记了下来除了那个不死的W.Wallace以外还有一个美国派里的貌似自始至终没死其他的就分不清了战争是残酷的就算有高科技武器又能怎样可能会说在高科技的帮助下伤亡率比如只有1%可是对他本人呢对他的家庭呢就是100%冲它的真实和警醒意义给五星
不同于国内战争片的热血、激烈,这是一部让我鸡皮疙瘩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电影。
战争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残酷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悲壮的。
背景悲壮又特殊的音乐,子弹声,美国首领发令的狂吼,越军发令的口哨声,伤员的惨叫声,加上中弹时四溅的鲜血,炮弹爆炸升腾起的大火与浓烟,着火的士兵全身被烧焦,当这些全部结合起来,真实又强烈的战争就展现在眼前。
这部影片的代入感很强。
开始时平静的叙事,之后战士们与家人们告别并深夜寂静离开,来到战场开始激烈战斗。
影片写战争残酷的角度特别。
一方面,上校从开始训练就多次向他们提到战争是会死亡的,从上校和战士们对于战争的态度与心情,就能深切体会到踏上战场,就要随时做好赴死的准备。
事实上,从双方开火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人牺牲。
而在战争的过程中,影片最开始出现的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上校也多次遭袭击。
每个人可能随时会死去,在报告情报时,在准备向敌人开枪时,在救回受伤的战友时。
这就是真实的战争,没有中枪被刺还能杀敌的传说,没有手撕敌人的超能力,只有精明的战术,与漫天的炮弹。
其中最戳心的一幕,就是美军失败后请求支援,炮弹炸到地面,熊熊大火瞬间吞噬所有,美军、越军、树木、花草,一个美军被火烧着,大家亲眼看着他痛苦挣扎,却因为没有水而没有办法救他。
最终记者前去救它,那时他身上已成为一片黑焦色,半张烧焦的脸让我现在回想起来还起鸡皮疙瘩。
医生让他抬起那人的脚,他一把撸下,衣服带肉。
他也震惊了。
我想我和记者对于这场战争的认知变化是一致的。
从最开始的旁观者,到最后自己不得不为了保全性命参战,他现在对于战争的感受才是最深切的。
“国家命令他们去打仗,最终他们不是为了国家而战,而是为了彼此。
”另一方面,从战士的亲人角度出发。
每个战士,想必内心深处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而战。
在描写美军方面,从他们的家人对战场上打仗的亲人的思念与担忧作为出发点。
尤其令人悲痛的是一封封电报信被送到每一个家庭时的场景。
男主妻子感受着那一份悲痛,同时提着心担心自己的丈夫。
最终的相见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越军也有一个士兵,在本子中夹着妻子的照片。
战争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残酷的。
影片的特别在于,战争对于双方都是平等的。
影片并没有丑化某一方,也没有抬高另一方。
战争中,双方的领袖都是很有谋略并且很有担当的。
他们对待输赢同样的沉着冷静,对于自己的国家同样有信心。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说多了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并没有深切感受。
看到了影片中真实的情景,让我觉得现在安稳的码字,宁静的世界真美好,真的来之不易。
同时又对世界上仍处在战争中的国家中的无辜的人民表示同情。
告诉美国人这些兄弟做了什么 还有他们是怎么死的.
我们曾是战士 (2002)7.72002 / 美国 德国 法国 / 剧情 动作 历史 战争 / 兰道尔·华莱士 / 梅尔·吉布森 玛德琳·斯托
真·摩尔
德浪河谷战场实拍 众所周知,越南战争至今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还有热点;这场力量悬殊的厮杀也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换句话说,还有很多亲历者至今没有从当时的伤痛之中走出来,希望随着时间,当人们可以更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别忘了这些真实的亲历者,TA们才是真·历史。
因为珍惜和平,所以更要回首战争,好的战争片也更应该是如此——冷血、麻木,但又让人觉得害怕并且引起反思……
胡编乱造的百度 没记错的话,本片也是根据小说/新闻报道改编的,真人真事儿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战地记者这个职业——TA们不仅仅要做好记者的本职工作,更得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开展工作;记录战场、报道真相,甚至也会成为被猎杀、灭口的对象……也多亏了还有战地记者,人们才可以看到战场的残酷、残忍、血腥,而不是电影宣传下的“振奋人心”。
片名《我们曾经是战士》让我想起了麦克阿瑟将军的一句话,大概是“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主人公摩尔中校率领着他的男孩儿们在德浪河谷与早已埋伏好的北越军打了一场惨烈的遭遇战,战斗打了几个昼夜,双方都承受了巨大的伤亡,最后各自收兵。
经过统计,美军和北越军交换比超过了1:5,看来武装到牙齿的菜鸟并不输给常年游击战的老兵。
更为真实的数据最初看完电影后,我并不明白为何摩尔中校一行为何还要撤退,为什么不派遣更多的增援?
后来才知道,感情这种孤军突入并不仅仅是战术的革新,更是高层/指挥层下的一盘大棋——美军时任总指挥韦斯特摩兰据此认为在游击战中争夺和巩固占领区不太可行,在以后的作战中便使用类似德浪河谷战役的战术——突入敌阵中并且吸引火力,再用绝对的优势装备奇袭歼灭之,使得北越军无法弥补人员上的巨大损失,进而屈服。
而北越大将武元甲打了相似的如意算盘,他希望凭借人力和地利制造巨大的伤亡,最终迫使美军放弃越南。
战略都很“伟大”,以至于一个个战死的人仿佛是不存在的。
双方战士不论是在战场上苟全性命还是奋勇拼杀,家人们能做的只是祷告、等待并且忍受痛苦,与恐惧为伴;这么看来,还真不能说某一方的战斗就是正义的,这也是相关题材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记录,并且让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反思。
关于“越战”的前因后果,孰是孰非我是没资格定义的,读书不多也了解不多,只知道这场战争的后遗症至今仍然在作痛——残留在越南的“橙剂”以及美国国内罹患PTSD的老兵(参考《第一滴血》中的兰博)。
而当时战场上流血更是不能不让人深感战场的无情。
在本片中有一个老军士长的角色我很喜欢,他在本片中时摩尔中校最得力的助手,但他对新式武器十分排斥,他讥讽M16是塑料玩具而宁可用自己的M1911进行近战。
但是这个老兵眼里的塑料玩具打在人的身上仍然会留下撕裂的伤口,更会致命。
同样,北越军手持苏制装备(有AK47和SKS)向美军阵地发起一次次冲锋,这些粗糙的步枪同样是杀伤力巨大的夺命武器。
被包围的美军此外还有白磷手榴弹,爆炸之后烧伤的部位不得不用刀连着皮割下去,十分痛苦。
被白磷弹击中的美军士兵
用刺刀割掉脸皮美军还有开了外挂一般的地空火力支援——摩尔中校最擅长使用迫击炮打击北越军,在火力不足、难以继续抵抗的时候还可以用“断箭”口令召唤附近的航母投送大批螺旋桨、单发、双发甚至B-52在3000米到100米的距离分梯次用凝固汽油弹轰炸北越军。
而凝固汽油弹的威力在本片中有直接展示,一位被友军误伤的日裔美军被烈焰吞噬,搬运他的时候,一用力就皮肉分离,痛的生不如死……
被误伤的日裔美军士兵我也明白了为何总有人发声抵制凝固汽油弹的使用,因为这东西实在是如同死神的镰刀,不是也会带来巨大的痛苦……我也明白了为何北越军对游击战情有独钟了,因为这种面对面的阵地战实在是打不过美军。
而武元甲能做的也确实只有用己方的巨大伤亡换取时间、空间以及美国国内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大战略”之下,年轻士兵的生命是多么渺小、脆弱。
背靠背防守 很难想象/回忆自己曾经通过几部鸡血电影就幼稚地认为美军很是“菜鸡”或者说战争很“热血”……这实在是幼稚不堪。
列宁曾经说过“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因此在真正的“独立自主”之前,千万不要自大、狂热,低调学习、猥琐发育才是真的。
不然对不起的是那些曾经在战场上牺牲的先烈们!
Respect!
八十六分钟,战斗很激烈,但是不精彩
上帝只保佑它自己的信徒,甚至上帝会授权它自己的信徒打着自己的名义杀人。小女孩问男主角爸爸,什么是战争,男主角回答说,战争就是像爸爸这样去阻止别人自相残杀,把自相残杀的人都杀死。小女孩接着问男主,他们会取走你的生命吗?然后提问戛然而止,小女孩怎么不问问男主角,你会取走别人的生命吗
各种烂俗煽情桥段集合一起,最受不了的是打着打着中间插一段各种妻子的故事!完全打乱节奏,而且电影本身慢热,40分钟后才进入越南,没耐心是看不下去
说实话感觉有点恶心,美国人那种天上地下唯我中心的优越感。再怎么粉饰也掩盖不了霸权主义的事实
影片的影响在于他在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事件,但败笔也在于他虚构了一个美国人想要的胜利结尾。
去过越南所以知道这场战争对越南人的毁灭有多大,但同时战争也让很多美国家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战争中没有赢家,都是输家。(从昆明坐通宵的大巴车去老挝的时候车上放的)
3-惺惺作态
最近电视放的片都很不错。
又是部征兵广告
M-16的威力被过分夸大...
典型的美国红色电影
越战首战,惨烈的德浪河谷遭遇战,三天三夜,450名美国空降大兵与2000名越军贴身近战。美军终以蛙跳战术和断箭行动扭转战局,阵亡254(美):1800(越),可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血淋淋的一笔。
“明明是侵略者,还把自己当英雄”
信上帝,爱祖国,爱家庭……活脱脱一部WASP的价值观宣传片
什么玩意
每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背后 都有一群祈祷挂念能安全回来的家人
拍得太差了 天呐我找不到再个人英雄主义一点的片了 然后这主旋律煽的 还为国家而死 你的国家为啥叫你去打别的国家的仗 还宣传说拍了两方的士兵 尼玛啊拍一个司令一个小兵就够了?不给一星只是因为战争背景 还有女主的脸丑得我去...真的没整过么 女主的所有镜头都很矫作
虽然不是梅尔·吉布森导的,但怎么看都像是钢锯岭的预演。
没有一场胜利值得铭记!
2000th ste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