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黑水

Dark Waters,追击黑水真相(港),黑水风暴(台),黑暗水域,空转,演习,Dry Run,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

主演:马克·鲁法洛,安妮·海瑟薇,蒂姆·罗宾斯,比尔·坎普,维克多·加博,比尔·普尔曼,梅尔·温宁汉姆,威廉·杰克森·哈珀,路易莎·克劳瑟,凯文·克劳利,丹尼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19

《黑水》剧照

黑水 剧照 NO.1黑水 剧照 NO.2黑水 剧照 NO.3黑水 剧照 NO.4黑水 剧照 NO.5黑水 剧照 NO.6黑水 剧照 NO.13黑水 剧照 NO.14黑水 剧照 NO.15黑水 剧照 NO.16黑水 剧照 NO.17黑水 剧照 NO.18黑水 剧照 NO.19黑水 剧照 NO.20

《黑水》剧情介绍

黑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基于Nathaniel Rich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文章《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围绕罗伯特·比洛特展开,他担任辩护律师长达8年之久,他对化工巨头杜邦公司提起了环境诉讼,这场官司揭露了几十年来杜邦公司化学污染的历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护卫者3:决战金钱与我萨拉·西尔弗曼:一尘不染空降利刃为爱结婚嗜血法医:杀魔新生ISLAND兄弟们上假日劫都市寓言西瓜队杀死伊芙第四季命运之矛2806号房:震撼控诉欲罢不能第三季红官窑迷失非洲异形:地球第一季龙虎山张天师·麒麟复身犯366日末日侵袭电器街的漫画店小小雪精灵过度保护的少爷的溺爱婚姻2.5次元的诱惑地下孩童雨过天晴代号

《黑水》长篇影评

 1 ) 二十年来的那些艰难抉择

识时务的人适应社会。

不识时务的人坚持试着让世界适应自己。

因此,所有的进步,都有赖于那不识时务的人 -- 萧伯纳 有人说一个人在其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足以刻画他的个性全部。

从1998案件肇始到如今,已是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2/3。

影片中每个人物都面临许许多多艰难的抉择,而这一个一个抉择,组成了一整条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线。

1. 非主流的律师你可以说Bilott是个非主流律师,也可以说他是个离经叛道者。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Bilott在大多数精英荟萃的社交场合,都多少有些显得格格不入。

他略微有些佝偻着背,言语相对迟缓,神态略显木讷,怎么看都不像是个为大企业辩护的慷慨陈词的律师。

在不同场合的晚宴上,他总是显得略微拘束,仿佛总与这个白人主导的资本世界带有隔阂。

这固然和他的经历有关。

他的父亲是个空军上校,因此他从小就被迫跟随父亲四处辗转,直到碰到TAFT律所的Terp和他的妻子Sarah。

他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法学院。

大家如果了解美国的法学体系,或许知道,要找到最好的工作,往往需要进入所谓的T14(前十四位)。

事实上如果想要拿到法学领域最好的工作岗位,即企业律师(Coroprate Lawyer),可能需要前六位的学校才有可能。

这就是精英社会的阶层观念,而俄亥俄州立大学显然不在其中。

因此Bilott从OSU毕业以后只找到一个环境法的律师职位。

值得一提的是,Bilott在最初加入TAFT律所时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我的家庭告诉我,大律所机会多,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我能找到的最好的职业机会。

Bilott on the Courtroom2. 自杀式的选择Bilott加入TAFT的时候,合伙人/老板 Terp 对他的评价是,“Bilott是个特别出众的律师:非常聪明,充满活力,顽强,研究做得非常非常彻底”。

这点在影片中无疑得到验证。

当杜邦为了刁难他,将半个世纪的相关资料都送到了TAFT的地下室,他不是被巨量信息所征服,而是开始有条不紊地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档。

这正是一个优秀律师的素养体现。

然而职业能力与是否能够跻身顶级精英阶层觥筹交错,似不必然。

Tennant staring at 190 graveyards of his cows黑水非常打动我的一点,在于他所塑造的诸多冲突,不仅是人物关系层面的冲突,更是人物内心的冲突。

当西弗吉尼亚的农场主Tennant找到Bilott时,Bilott的职业生涯其实已经被写好了。

Tennant的农场在短短几年内死了190头牛。

在这之前,Tennant因为身体不适而又缺钱,所以卖了自己的66公顷土地给化工巨头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随后把这些土地当作很好的垃圾堆放地,主要处理一种叫做PFOA的有害化工原料。

这类原料从上游流入Tennant家中,牛因此死亡,且器官和牙齿呈现异状,Tennant本人也被诊断患有癌症。

他知道整个小镇都被杜邦买通了,无法寻找当地律师,又熟悉Bilott的祖母,知道她的孙子是个不错的律师,所以找到了Bilott。

于是,刚升任合伙人的Bilott,必须面临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他内心知道,当初自己学环境法,是因为他觉得“环境法看起来会对社会有真是可见的影响力,是你可以通过践行来改变些什么的”,他拿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听到Tennant浓重的阿帕拉契亚口音(他的祖母也有类似口音),就知道“我应该帮他,因为我感觉这是正确的事”。

他要做出的决定非常艰难,因为如果他选择放弃Tennant,他的良心将会受一辈子的谴责;如果他选择帮助Tennant,那么他将不可能再获得任何其他化工公司给他的单子。

这点非常严峻。

所以当他一开始起诉杜邦的时候,杜邦内部的律师Ripley在电话里特地说了一句,“我原谅你”,原因是假如Ripley选择与Bilott公然开撕,Bilott这辈子作为企业环境领域辩护律师的职业生涯就算是结束了。

尽管这个选择在电影中看起来水到渠成,但主人公内心的煎熬以及Bilott脸上忧虑的神色,是需要观众去细细品味的。

这件事对于农场主Tennant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小镇上的人因为杜邦而有了好的工作,他们憎恨Tennant曝光雇主可疑的行径,甚至连餐馆的服务员都不愿意搭理Tennant。

Tennant走投无路,成了小镇上的孤家寡人,连续换了四个教堂,每到一个教堂都要被人白眼。

后来事实证明,对杜邦的调查展开后,杜邦不得不裁撤了部分员工,“失业厅”门口排起了队伍。

Tennant为了伸张自己的权力和正义,无疑对某些和他社会阶层相仿的无辜的既得利益者造成了伤害。

社会领域的问题千丝万缕,正是因为有太多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很多时候诉求又是相违背的。

有时你坚持的原则,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种不公和伤害。

社会领域的研究者们用了很多经历和笔墨去刻画如何思考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然而最终能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世事难是非黑即白,往往要在灰色地带寻找一种平衡”。

从某种程度上说,Bilott和Tennant是同病相怜的,他们都与身边的社会多少有些脱节,有些格格不入,也有些特立独行。

他们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自杀性”的,一个杀死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开始案件之后,Bilott再也没有能为律所带来化工行业的客户,对杜邦的诉讼成功成了他二十年来唯一的追求),一个杀死了自己的社交生活。

Tennant在教堂的最后一排参加礼拜,唱不出圣歌;Bilott在教堂的第一排参加礼拜,同样唱不出圣歌。

一个是高中毕业文凭,一个是法学博士,然而在生活的某一个节点,他们都发现,正义靠不住,联邦政府靠不住,看似公平的司法体系靠不住,耶稣基督大概更靠不住 -- 为了他们自己的声音,能靠得住的,只有他们自己。

3. 勇敢与正义很柔软

Terp and Ripley影片中另一个让我感到敬慕的人是Terp。

Terp是Bilott的老板,一直暗中支持Bilott对杜邦的控诉。

在一次内部合伙人会议中,最年轻的黑人合伙人滔滔不绝,陈述自己为什么认为律所不应该招惹自己的潜在客户,Terp拍案而起,说道,正是律师们放弃了自己的节操与尊严,才导致美国民众对律师这个行业如此没有信心,并宣布对杜邦开战。

笔者自己本科的时候曾经很想做律师,因此加入了北美最大的法学兄弟会,PAD(Phi Alpha Delta)。

作为唯一的亚洲人(事实上是唯一的非英语母语者),我常能体会到Bilott的那种“局外人”的感受。

有一次吃饭,大家聊到为什么想做律师,满桌的人都说是为了钱,R也如此说。

我和R关系很好,颇为诧异,因为我一直觉得他有些不同的理想。

R反问我,那你是为什么要读法学博士呢?

我说,我是为了正义(Justice)。

满桌的人都笑了。

R后来去了耶鲁法学院,毕业之后在名所Cleary Gottlieb Steen & Hamilton工作,他无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但从这个小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美国法律精英阶层中的主流思想。

Terp身处这样一个阶层之中,他面临的选择困境,不比Bilott的小。

一方面他是公司的大合伙人,不可能不管公司的盈利和Bilott的行为对公司客户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他骨子里有正义感,觉得Bilott做得是对的,因此想要支持他。

所以当大规模抽血实验之后,化验结果迟迟下不来时,他不得不通过克扣Bilott的工资的形式,一方面对他施压,一方面平衡公司支出。

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管理者可以对现金流表说 NO,勇敢和正义,真的很柔软。

4. 不是输家

Sarah hugging her frustrated husband. 比起前面三个男人的选择,或许Sarah的选择才是最困难的。

她当初选择放弃自己的事业做家庭主妇,是因为Bilott升职,工资很高,她觉得自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照顾孩子上面。

但当案子迟迟未决,Bilott工资四次被扣,三个孩子上学的经费都不一定有了的时候,她终于对丈夫爆发了。

她理解这个案子对丈夫的重要性,可是作为母亲,她也不能对孩子们的未来坐视不管。

当她和Terp一同对丈夫施压导致Bilott因为轻度中风被送进医院后,她突然觉醒了,明白了丈夫所追求一切的重要性。

当她一字一句地与Terp针锋相对时,她对丈夫的爱和她对丈夫事业的支持超过了她生命中其余的一切,“请不要让他觉得他失败了。

他绝不是一个失败者!

” 那一幕,安妮海瑟薇如此入戏,让我心中荡漾着感动,一波一波,向外扩去。

她或许意识到,她和Terp对Bilott精神上的支持,是Bilott活下去继续奋战的最终能量源泉。

5. 寡头势力与无尽战争

Dupont's chemical plant. Bilott成功搜集了69,000个血液样本,实现了现代流行病学最大样本的组建,并通过一个科学家小组确定无误地建立了PFOA与 肾癌,睾丸癌,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疾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妊娠高血压 六种重疾的关系后,观众们大多都会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

然而由于PFOA是环境保护署(EPA)下非受管制的化学品(Non-regulated chemicals),杜邦得以利用法律的空子,全部翻盘,否认一切科学实验证明,并拒绝科学小组研究的合理性。

这就是寡头格局带来的后果。

“政府被捕获了(Captive Government)”,Bilott在一家中国餐馆外绝望地与妻子Sarah对望着,无情的世界冷眼旁观。

充满韧性的Bilott决定与杜邦抗争到底,而杜邦一开始也采取了80年代美国烟草行业的应对措施,即一个一个案件审,拖延时间。

因为有3500个案件,如果按照一年4-5个案子的速度来赔偿,需要700-900年才能把案件审理完毕。

法官开庭问了一句,“你还在呀",Bilott转转脖子,精神抖擞地说,“法官大人,是的,我还在”。

这令人感动的一幕,无疑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这里补充一下:后续的故事是,杜邦用6亿多美金平息了这个案子,作为3500多个受害人的赔偿。

这个结局或许比烟草行业的拖延战术好一些。

随后杜邦和道合并,将化工产业部门作为子公司分拆了出去,变成了现在的科慕公司(Chemour)。

在影片中,Terp对杜邦宣战时提到,“我们把公司看作法人,当这个人越界了,我们就要惩罚他”,通过这句话,影片将杜邦人格化了。

当这个被人格化了的厚颜无耻的杜邦,通过资本市场惯用的手法,将“有毒资产”打包到一个新的公司,以新的名号改头换面出现,并在分拆协议中将所有未来可能需要清偿相应赔付的责任都归于这个公司后,每当与PFOA相关的新闻再次出现,科慕的股价都会应声下跌。

今年5月,科慕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和自己曾经的“母体”打官司。

看来杜邦这个“法人”还真是不招人喜欢啊。

结语:在《论职责》(On Duties)一书中,西塞罗(Cicero)提到了一个海格力斯的比喻(Fable of Hercules)。

海格力斯在两条分叉的道路前必须做一个选择。

他可以选择Virtue,也可以选择Pleasure。

拉丁文中这两个词的现实翻译为延迟享受(Delayed Gratification)和即时享受(Instant Gratification),海格力斯选择了延迟享受(Virtue),作为他必将经历的十二大磨难之一。

对于很多人(比如本剧中的Tennant)来说,享受本就是个太过奢侈的词汇,无论是即时的,还是延迟的。

剧中的主人公Bilott则选择了Virtue,放弃了升任合伙人能给他带来的巨大当下财富和名誉,而将人们生命和正义的重要性高置头顶。

他与化工企业中的哥利赛(Goliath)巨人的较量,一开始,便好似没有终结一般令人绝望。

Bilott还在谱写历史,化工企业们还在通过联袂抵制的方式负隅顽抗,而我们的身体里,或许会因为Bilott的努力,少积累一些永不降解的化学物质 -- 又或许不会。

但我想说:Bilott,我敬佩你。

Bilott,我为你喝彩,为你加油。

 2 ) 电影原型人物和律所的现状

看完电影很想了解原型人物的现状,于是就做了点功课。

因为剧中提到rob被降薪,也没有客户。

很怕他养不起三个孩子。

但想想应该也不会,毕竟赢了那么一大笔诉讼费,应该为律所赚了很多钱。

事实果然是这样,由于在发现和披露被称为PFAS的“永久化学品”(每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杜邦公司长达数年的诉讼,Robert Bilott获得了享誉国际的知名度。

从2005年-2022年,Rob一共获得了20个来自美国国内的重要律师奖项,其中包括,2005年由公共司法审判律师基金会提名的,美国年度最佳审判律师;以及环境领域最重要的——2017年 正确生活方式奖(The Right Livelihood),也称诺贝尔替代奖(Alternative Nobel Prize)或诺贝尔环境奖。

如今Rob依然是Taft的合伙人,而且经常被邀请在世界各地的法学院、大学、学院、社区和其他组织发表演讲,同时也被邀请在美国联邦和州国会、欧盟、英国以及联合国委员会的一些诉讼上作证。

Rob在律所Taft官网上的个人简介至于Rob所在的律所Taft Stettinius & Hollister LLP在2020年与总部位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Briggs & Morgan进行了合并。

合并后的后的Taft共有律师675名,业务也遍及全美。

在美国知名法律媒体《国家法律杂志》(National Law Journal)公布了一年一度的2021 The NLJ 500排名中,由2020年的第102位上升至84位。

看来经过这个事件,Rob和律所的现状都还不错。

这也让观影的我稍感一点欣慰吧。

毕竟还是希望那些勇敢站出来的吹哨者,可以不寒心的生活。

 3 ) 好人遍体鳞伤,坏人却无关痛痒

杜邦公司在被起诉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支付了1650万美元的赔偿费,支付给诉讼群体7000万美元(仅仅是特氟龙生产线上3天的利润),后续支付了2.35亿美元作为受害群体的健康监护,多年后当初的血液检测统计结果出来,经历了层层阻挠,杜邦公司又支付了6.707亿美元了结了全部3535起案件。

前后一共不到十亿美元的开销,可是早在1999年,杜邦公司一年关于PFOA生产的利润就高达10亿美元。

看完电影之后,我又去查了一下杜邦公司。

直到如今,杜邦公司依旧活跃在国际市场,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关于电影所描述的化工污染事件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

此前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着新闻里列出的各项数据和庞大的数字,顶多感叹几句唏嘘几句便离开。

当看到Wilbur Tennant拿出自己曾经饲养的牛发黑的牙齿、内翻的蹄子、小母牛身上割下的肿瘤,看到死去的牛凹陷的眼睛和农场旁如乱葬岗一样的牲畜的坟墓,Tennant看到牛望向自己时便习惯性的掏出了枪了结其性命,随后又跪在地上哭泣,熟练地让人心痛。

Tennant只是一个小学学历的农场主,没有钱没有身份没有地位,自己的牛死了只能埋起来或者堆起来烧掉,他连看环保署对于自己农场环境调查报告的权力都没有,多次去杜邦公司反应人家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自己去找律师,回来后自己的家还被闯入销毁证据,抱着枪睡在屋外只为杜邦公司的直升机再来时能够反抗……就是一个这样的不起眼的小人物,他连最终的结果都没有等到。

从一开始他就对Robert Bilott(以下简称Rob)说,国家、政府乃至这个体制,都不可信,能够保护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如电影里所说,一个农民掀起不了多大的风浪他要么身无分文的死去,要么让杜邦公司继续掠夺他的家园。

自从二十多年前Tennant走进律师事务所的大门,Rob花费了近二十年,只为让杜邦公司付出应有的代价。

他在档案库里埋头寻找,为自己的病落下了病根;他在审讯室里盘问杜邦公司董事长七个钟头,却在临走时为自己的车打火时担惊受怕,他怕自己被伤害;他埋头于此二十年,疏离了自己的家庭,他不知道妻子的弟弟进了戒毒所,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学校模仿母亲的签字;他收集了69000份血液样本,却因为进程缓慢受了七年的辱骂;工作上没人愿意找他以至于薪酬一降再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他依旧坚持到底。

整部电影大多数时间都是偏冷的蓝色调,Rob的家中仅有的两次阳光和温馨的感觉也异常短暂。

第一次是刚刚开始查找档案,第一次发现了PFOA,事情出现了转机,但是随后在化学晚宴上北公然辱骂和嘲讽。

第二次是等来了迟到了七年的电话,可是这又在之后得知杜邦反悔政府倒戈变得凄清阴冷。

为了这次起诉,Rob花费了二十年的光阴,搭进去了自己的健康,缺席了自己的家庭,疏离了妻子、孩子、母亲,曾经的人们责骂他起诉杜邦公司,后来人们开始责怪他自己没有等到任何结果,即使当初为了血液样本每个人都获得了400美元。

整个体制都被操控了,任何人不可信,国家不可信,政府不可信,体制不可信。

科学小组对于污染物安全标准信口雌黄,自己为了研究人民血液样本只能通过金钱“交易”;政府不断索取各种费用想让自己知难而退,杜邦公司明目张胆撕毁协议却无人指责。

其实最后的赢家依旧是杜邦公司,它从头到尾的赔偿甚至都不及自己一年的利润,如今它依旧活跃在国际市场,曾经的化工污染也逐渐被多数人淡忘;

但是对于那些普通人呢?

Tennant与妻子双双患癌,临终前数年身上就已经长满烂疮,至死也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赔偿;Bucky Bailey作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从出生就带有的缺陷已经跟随了他一生;Rob穷尽半生也只争取到了当初少数受害者的利益,现在可能依旧为此奔波,但是能够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可是这对于杜邦公司来说无关痛痒,甚至可以权当没有发生过,我们最应该怪罪的,其实是这个唯金钱与权力是从的体制。

 4 ) Only We Protect Us. Only We Do.

“Has anyone even read the evidence this man has collected?The willful negligence, the corruption?Read it!And then tell me we should be sitting on our asses!That's the reason why Americans hate lawyers.This is the crap that fuels the Ralph Naders of the world.We should want to nail DuPont.All of us should!American business is better than this, gentlemen.And when it's not, we should hold them to it.That's how you build faith in the system.We're always arguing that companies are people.Well, these people have crossed the line!"

"They want us to think it'll protect us,but that's a lie.We protect us. We do.Nobody else.Not the companies. Not the scientists.Not the government. Us.A farmer with a 12th grade education told me that.On day one, he knew and I thought he was crazy.Isn't that crazy?"

 5 ) 电影的科普意义已然比现实意义更大了。

全氟辛烷羧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及其盐类(perfluorooctanoate, PFO),是氟化工领域广泛使用的含氟聚合物合成及加工助剂,也是织物含氟防水/防油/防污整理剂及其消费品中的主要杂质。

PFOA/PFO具有持久性和难降解性,能够在人体和生物体内积累,并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代谢、生殖和内分泌系统造成干扰。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于2014年6月发布的《关于人类致癌风险的专题报告》将PFOA/PFO划分为2B类(人类可疑致癌物)。

PFOA(C8)可以用来生产特氟龙,不是C8=特氟龙,但消费者无法准确辨别购买的锅具所使用的特氟龙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了PFOA。

我查询自家使用的苏泊尔IH电饭煲的材料说明时,未见到PFOA豁免的告知。

但科学而言,特氟龙耐热260度,仅作为电饭煲使用是没有安全隐患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中国环境报在2015年7月的报道《PFOA/PFO环境风险管控需加快进程》中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较大的PFOA/PFO生产、使用和排放国,对其环境防控必须进一步重视。

这就很有意思了。

 6 ) 对现实还原度非常高的一部电影

我完全没想到还原度能有这么高,看完电影把NYT上的那篇长文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发现电影真的几乎没有夸张,连压力大视线模糊一侧身体动不了这种我以为编出来的细节都是真的。

借此记录一些看电影和文章的想法。

关于Rob和TaftRob期间有两次机会可以全身而退。

一次是2000年,Tennant与DuPont和解,律所可以拿到contingency fee而结束这一官司。

另一次是2004年DuPont决定在集体诉讼中选择和解,Rob给律所带来21.7M的回报,可以算是大功告成。

但两次他都没有选择停下,而且自此再未代表企业打过官司。

对于做这些的原因,文章里几次引用他的话都是“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这个世界上还是在有人坚持着自己内心的对与错的。

另外,我觉得Taft这家律所也挺了不起,其中不乏一些道德感较强的律师。

虽然Rob受到很大压力,但律所一方面在前期允许了对DuPont的上诉,要知道这肯定会给专为化学公司辩护的律所带来不小麻烦,而且后期在战线拉长时也依然继续支持并付着不菲的费用。

我觉得这已经很难得了。

跑个题,影片中居然让黑人演员当了个拜金的bad ass也是没想到哈哈。

关于污染与监管NYT文章中提到,1976年的时候3M和DuPont就知道了PFOA不仅只通过饮用污水威胁人身体,而是对所有公众的健康都会构成威胁,而EPA是什么时候分析并得出这一结论的呢?

2002年。

由于政府监管跟不上公司的研发创新,现在仍有超过6万种化学材料不在监管之下,我们对自己正暴露在什么之下毫无概念。

电影里Anne Hathaway在医院里问医生有没有可能她丈夫是被人下毒和前面其不相信丈夫认为DuPont在威胁公众健康的结论,两相比较,让人更觉无奈。

另外,文章中提到,2000年3M停止了生产PFOA,结果DuPont索性自己建厂生产,直到2013年才停止生产和使用PFOA,企业牟利之心和政府监管之不力让人无语。

 7 ) 坚持正义 也要为正义者赋能!

电影的剧情就不必说了,在这里谈谈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

一、男主对于正义的坚持。

男主是一名专门帮助化工公司处理纠纷的律师,已经做到了律所合伙人的高度,可见其业务能力之高,也可见其对于化工公司的实力是有着深入的了解的。

但是当他发现这种PFOA的物质正在威胁人们的健康时,他依旧果断地提起了诉讼,当然,据我不太清晰的了解,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之下,做这种大额标的的诉讼代理,将会收获巨额的律师费,但是这完全不影响我对男主的品质的评价。

相反,我会感谢这样的制度,使在巨大困境中坚持正义的人可以获得一些金钱上的补偿。

因为单从本案来看,跨度将近二十年,整整一代人的时光。

二、面对庞然大物时的勇气。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男主作为受害者的代理律师,不仅要面对杜邦公司这个化工领域的庞然大物,还要面对来自委托人、当地居民、杜邦的工人、自己领导和家人等各方面的职责。

想想这困难程度就令人瑟瑟发抖。

三、看完影片,我不禁反问,做一个对人类有益但是短时间无法证明的事情,需要什么。

首先,我想肯定是来自志同道合者的支持,本片中,男主在关键时刻得到了律所领导的支持,并且片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其他律师对其工作的支持。

其次,还有来自制度的支持,虽然片中美国政府和杜邦公司沆瀣一气,但是依稀可以感到男主对于法律的信任以及司法的中立。

试想,如果法官也和杜邦公司同流合污,那么正义是不是彻底不能伸张了。

四、对于坚持做对的事的奖励。

本剧中只提及一句,“如果胜诉,会有高额的律师费”,我不知道他最终获得的律师费是否足够高额。

五、利益被侵犯后,“只有我们自己保护自己”,并且,补偿永远不能覆盖损失。

仅本片中,杜邦对吼赔偿的数额都不如其一年以此种物质获得的利润。

但他造成的损失呢?

全世界99%的人身体中都含有这种物质。

我们永远无法弥补利益被侵犯所造成的损失,补偿和赔偿也仅仅事一些挽回,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而这其中,又有多少普通人在未被发现的地方被庞然大物所吞噬呢?

最后,粗鄙见解,仅作个人观影留念。

 8 ) Participant Media :我们都是故事的参与者

你也许没有听说过Participant Media——参与者传媒,但你一定听说过去年大火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当然,如果你关注奥斯卡的时间再长久一些,你肯定还会了解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18年的提名作品《华盛顿邮报》、以及刚在年底新鲜出炉的冲奥力作《黑水》。

而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出品方——Participant Media(参与者传媒,以下简称“Participant”)。

关注每年年底的欧美颁奖季已经是我雷打不动的观影习惯之一。

每年这个时候,总有很多优秀电影通过在电影节上映,提名颁奖季等方式走进我们的视线。

颁奖季在商业片占据了影视行业的聚光灯几近一年后,人们终于将视线重新转回艺术片,得以让那些在视听上不那么绚丽夺目,却在人文表达上格外动人的艺术片在大浪淘沙的影视市场中脱颖而出,有机会在千万人眼中绽放它们的光芒。

而在这几年的颁奖季上,Participant绝对是其中的大赢家和佼佼者,提名无数,获奖众多,各种“小金人”拿到手软。

别的不说,手握的两座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就足以让它骄傲上一阵子了。

2016年,participant出品电影获奖现场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不是Participant的功绩或者工业化水准,而是它出品的一类重要作品——聚焦民主权益的长篇电影,以及它背后传递出的深刻的价值观。

在2016年的颁奖季中,我第一次关注到Participant的相关作品——也就是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那时候我还不了解Participant,甚至对这个名字闻所未闻,观看《聚焦》也纯粹是因为它有奥斯卡最佳影片这顶桂冠。

然而,当时我才16岁,浅薄的思想和学历并不能理解影片中表现出的精神内核。

尽管如此,但我看完这部电影,仍会意识到这是一部伟大而深刻的作品。

但它伟大的地方在哪儿?

它深刻的地方在哪儿?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时间会给我答案。

时间也的确给了我一个答案。

当2017年底,在偶然的情况下,我重看了《聚焦》这部电影。

这一次,我完全地陷入了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里。

也是在那次观影后,出于对电影的兴趣,我开始了解影片的幕后故事。

也是在那是,我第一次认识了Participant,了解到这个有深刻价值观的出品公司。

《聚焦》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由“绿巨人”马克·鲁弗洛和瑞秋·麦克亚当斯为代表的“聚焦”栏目独立调查小组,毅然决然对抗美国宗教界,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将宗教人士性侵孩童的惊人真相公之于众。

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传递出十分动人的精神内核,那就是记者群体对于真相的追求、系统的拷问和新闻自由的不懈追求。

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宗教界具有极强的势力,因此才能数十年包庇性侵孩童的宗教人士,使“聚焦”小组的调查之旅步履维艰。

他们在法律界碰壁,在宗教界碰壁,在新闻业上级碰壁,甚至要承载受害者们“为时已晚”的指责。

但对于正义和真相的坚守,让他们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可喜的是,影片没有把所有的成果都归功于“聚焦”这个调查小组,将其打造成一个英雄主义式的故事,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抽丝剥茧地审视在这个现代版“螳臂当车”的社会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每一道光影,试图阐述更高层次的概念。

这样的处理方式,在Participant之后出品的另外两部电影——17年的《华盛顿邮报》和19年的《黑水》——中,完美地承袭了下来。

从宏观的角度看,Participant的这三部作品有其异曲同工之妙。

这三部电影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小人物与大制度、大系统、大财阀对抗,寻求正义、公平和真相的故事。

《聚焦》讲述的是调查记者与宗教势力的对抗。

《华盛顿邮报》讲述的是媒体行业与政府的对抗;《黑水》讲述的是律师群体与垄断集团的对抗。

而这三部影片,也大多围绕新闻行业和法律行业来展开,目的昭然若揭:新闻和法律,是民众捍卫自身权益的重要武器。

只有活着的新闻行业,才能逼迫当权者吐露真相;只有活着的法律行业,才能逼迫当权者认错赔偿。

而在Participant出品的这三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新闻业和法律行业,是活着的:调查记者们愿意相信受害者的“片面之词”,毅然开始对宗教系统的调查;报社主编愿意冒毕生事业毁于一旦的风险,不畏强权,将政府的丑闻公之于众;良心律师愿意为一群“不知好歹”的无辜百姓,对抗垄断大公司20年,只为讨回公道。

在他们眼中:

在影片中,主角们在捍卫弱势群体的权益,但在我们看来,他们更是在捍卫自己,捍卫这个国家的民主权益,他们在捍卫言论自由,捍卫新闻和出版自由,捍卫法律意识。

相信着言论自由和法律良知的信念推动着他们去对抗世界,而这个世界也用最后的成果回报他们,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美好如童话的良性循环。

但正如影片所表达的那样,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这些满怀赤子之心的工作者们,更需要一个对各方权力有所制衡和牵制的制度。

假如国家机器或者大财阀可以轻而易举地扼杀言论,甚至伤害这些追求正义与真相的有志之士,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社会噤若寒蝉,那影片中美好结局也就无从谈起了。

而从影片内容回归现实世界:当你打开这三部电影的豆瓣主页,你会发现观众对这三部影片的评价都非常相似:“非常工整,四平八稳”“题材不新颖,情节没有水花”“太过主旋律,追求政治正确”。

也许在部分人看来,Participant出品的这几部影片像是一张张完成度极高,却不带感情色彩的“好莱坞答卷”,但我的看法却有所不同。

在我看来,这样的表现形式正是Participant有意而为。

在漂亮地完成剧本和表演之余,Participant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克制。

无论是《聚焦》也好,《华盛顿邮报》、《黑水》也好,影片都没有利用激昂的配乐和情节的冲突去刺激观众的情绪,而是让观众在一种冷静而克制的状态下,设身处地,一步步了解事情的真相,直至最后触碰到它内核时,情绪依然是平和的。

但当你回过头去品味,影片中展现的那种对民主、对自由、对平等的追求和向往,却在平静中显得更加深刻,动人,深入人心。

Participant的官方网页上,有一段“关于Participant”的介绍:Participant Media——参与者影业,是一家前沿的传媒公司,致力于激发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娱乐活动。

也许Participant的电影,体现的也正是它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使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激发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工具。

以铁肩扛道义,以妙笔著文章。

进入Participant的网站的每个人,都会首先看到这样的一行字:You are not a viewer. These are your stories. You are a Participant.Just act.你不是观众。

这些是你的故事。

你是参与者。

行动吧。

Participant,翻译过来便是“参与者”,也许这个小小的传媒公司,从名字就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讯息: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事的参与者、戏中人,没有人能永远冷眼旁观,隔岸观火。

德国著名神学家兼信义宗牧师马丁·尼莫拉写过一首举世闻名的小诗,诗名叫《我没有说话》。

诗中是这样写的:起初纳粹杀共产党时,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接着他们迫害犹太人,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然后他们杀工会成员,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我没有出声——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发声了。

迫害就像海上蔓延的雾,你永远不能期待它会在你面前停下来。

所以,也许保护自己最后的方式,不是独善其身,而且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当做一个参与者,把自己当成最初的那个共产党人,那个犹太人,那个工会成员,那个天主教徒,最后,当你把自己当成自己时,也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站出来,把自己,当成你。

 9 ) 这部电影不客观!!!!!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好电影,作为一名业余化学爱好者的我,观影体验是很不错的。

正是因为有一点化学基础的我,观影后明显感觉到了不对劲。

那就是这部电影刻意地混淆了特氟龙和PFOA的区别,以至于误导了很多观众,结果是很明显的,就连被豆瓣顶到榜首的科普贴对特氟龙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混淆!!!!

特氟龙是高分子聚合物,本身是无毒的(绝大部分高分子化合物人体是吸收不了的,包括高分子营养物,所以不要相信那些补充蛋白的广告),这个世界还没有堕落到让一种电影中体现的剧毒物在现实中如此普遍的使用,我们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特氟龙不粘锅大多数是不会让胎儿畸形的。

有毒的是生产特氟龙的过程中用到了一种分散剂--PFOA(全氟辛酸胺)或者叫C8, 这种东西不是杜邦发明的,是3M发明的。

是杜邦向3M采购的PFOA,而3M也告知过杜邦PFOA的毒性。

(补充一下这段科学,特氟龙在合成过程中会产生极高的热量甚至有爆炸的风险,最好的方法是在水中合成以及时冷却,但氟化物原料又有很好的驱水性,使得它不能很好的分布在水中,这样就需要一种亲水亲氟化物的分散剂。

然后,已经因为安全问题被废弃的3M家的PFOA就重新找到了用武之地)。

另外,杜邦公司多年来一直强调他们生产的特氟龙成品已经过滤掉了PFOA. 我觉得这应该不会有假,因为世界上有上万亿件特氟龙制品,世界各国都有权威检测机构,你要是情愿花钱也可以把你家的不粘锅拿去检测,要是有超标,杜邦公司早就被打脸了!

但我不是说杜邦是无罪的,杜邦错就错在没有有效处理PFOA废料,导致工业污染坑害了当地居民和生产工人。

事实上的诉讼案针对的是工业废料污染伤害居民,如果杜邦明知道特氟龙有毒,还把他送进家家户户的厨房,美国ZF还偏护他这种灭绝人类的行为,各国监管今天还在放任不粘锅,那我严重怀疑各国监管人员是不是外星人派的卧底!

回头看一下电影,推敲台词,不难看出编剧明显是知道这个区别的,甚至引入了3M公司的梗。

可是电影还是刻意去混淆特氟龙和C8的概念,以至于非专业的观影群众很多都以为有毒的,致畸的,致癌的是特氟龙,搞得回家纠结该不该扔掉厨具了,弄不好要闹出家庭矛盾。

电影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觉得很可能是想加强震惊的效果,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是受影响的一份子,加大电影的推广性,因为如果只是局部的污染案件,民众的关注性肯定不会太高。

电影的立意本身是很好的,刻画颂扬了一些敢于为弱势群体挑战高度权威的政商结合体。

他们确实是值得赞赏的,可是为了增强电影的观赏性和推广度去刻意地扭曲和混淆科学事实,那就不应该了,正如电影里批评杜邦的那样—“cross line”,越界了!!

最后,根据观影后的一些资料搜集,大体可以科普安利一下大家。

由于PFOA是曾经是生产特氟龙的助剂,成品里面可能也会有微量残留,所以买厨房用品一定要买大品牌的,不要贪小便宜。

大公司的提纯工艺和检验标准至少比小公司靠谱,而且现在已经有PFOA替代助剂了,大公司一般会走在行业技术的前列,小企业就难说了。

对于PFOA的警惕,国内目前都没有开始针对,就连PFOA和PFOS都没有专用的海关代码,原材料包装也不会做危险物警示,很难想象生产使用他的工厂是如何防止污染的,基于国内的工业管理现状,这才是真正值得广大人民担忧的。

但愿,电影立意的精神能影响到我们更加多的去保护自己,去影响ZF管制工业污染。

至于家里那口锅,不要过于纠结了。

 10 ) 事实却只能由电影来讲述

作为一个一直致力于研究全氟化合物毒性的课题组的研究生,对此电影所述深表感谢。

全氟化合物,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代表,至今依然是学术界(环境科学)深入研究的课题,其致癌性,致畸性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

其生物累积性和难降解性,使其在生物圈广泛存在,并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造成持久性的损害。

在科学界确凿的事实,在广罗大众中却如此遥远和无力反驳

《黑水》短评

一个人若是能同时拥有并保持良知、能力、决心、毅力、责任心、正义感、社会地位,那么他的人生一定异常艰难。

3分钟前
  • 陆小凰||我爱浪味仙小康牛肉酱
  • 力荐

同样的蚂蚁撼大树的个人对抗强大敌人的题材,四平八稳,但触动人心

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一个不粘油炒锅的故事

7分钟前
  • 毅匡天下
  • 较差

#2019澳门#我们每个人体内其实都已经有了这种污染物质,黑水,细思极恐。胜在题材。

9分钟前
  • 刘小黛
  • 还行

一般维权

12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技巧熟练,没啥意思,最大收获是看完知道我身体里也有特氟龙

13分钟前
  • 滚来滚去
  • 较差

“To hell with them!”

18分钟前
  • 陈允然
  • 力荐

2015年3500多个案子全部获胜,获得的赔偿加起来不到杜邦一年流水线的盈利;c8存在于全球99%的人类体内,并且可以诱发十余种癌症和其他疾病;杜邦用活人(包括孕妇)做实验,明知成分有毒的情况下按而不发,向河流、空气中大量排放,未经处理就土地填埋,持续40余年,而它直到今天还存在着!前两天去逛宜家,宜家里的不粘锅上就贴着杜邦的标示,瞬间给我恶心到了

19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

自由是什么?只能墙沿欢笑罢了。

23分钟前
  • YWCJ
  • 推荐

不粘锅、雨鞋、婴儿用品 你终将被裹挟

27分钟前
  • 殺死金毛玲
  • 推荐

这么老套的故事拍两个小时,真的大可不必

32分钟前
  • 沙发鱼
  • 较差

黑的是官商之心,黑的是巨头企业与庞大体制,面对这些,总有人会为孱弱的个体挺身而出对抗到底。非常事件性,平静冷峻,这种处理或许更能突出其过程之艰难与苦痛。

34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还行

习惯了对美国corp的敌视就无法做到客观看待了。几乎是bernie sanders的助选电影,马克叔表演也是到位。工整了些,但是能重新唤起社会共鸣才是本类型电影的重点。

35分钟前
  • 竹和
  • 力荐

这部电影能拍出来能上映就值得这个分数。HP里说比起敌人,对抗朋友更为艰难,但世上最难的恐怕是对抗金钱。这片的boss可不是萨克勒家族,而是杜邦公司。C-8已证实与六种重大疾病相关,且已在地球上99%的生物体内发现。影片结尾亮出了这个结论,它当然不可能得主流电影颁奖礼的任何提名(除了凯撒)。虽然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化学污染,可能是民庭最激烈的斗争之一,但电影能讲的也就只到这里了,律师事务所其他合伙人的反对、美国环境局和司法部门的沉默,这些更有戏剧冲突的部分只一笔带过。我并非不懂那些爱钱的人,甚至羡慕他们能如此简单地购得快乐,但是如果没有健康,豪车名牌金表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当空气、土地和水这三样东西被污染,除非你逃离地球,否则凭你家财万贯,你的健康也终究会被损害。多么愚蠢。我向来讨厌蠢人。

36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车库启动汽车的戏和《爱尔兰人》很像

40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喜欢,娓娓道来很有力量。片后去看了文章报道和些许进展新闻,真的是看得来火,片子也是慢慢堆砌你心中的怒火又给你死死压着不给你喘息的余地,虽说成不了爽片了,但这才叫一个掷地有声嘛。表演不错,剧本扎实还居然不催眠哈哈。

44分钟前
  • 逢澶Ty
  • 推荐

电影的叙事节奏非常失败,前半段遵循经典大卫对抗歌利亚的套路,虽然俗套但至少紧凑,然而进入中后段,时间跨度突然拉长到十几年,事件被压缩成零散的新闻标题式片段,完全破坏了戏剧张力。比洛特的长期抗争本身具有悲剧性,但电影既没有深入挖掘系统性腐败的复杂性,也未能用细腻的笔触展现持久战对人的异化。在人物塑造上Haynes既想反英雄又想主旋律,电影前半段塑造了一个近乎偏执的比洛特(与家人疏远、健康恶化、同事质疑),似乎要走向《醉乡民谣》式的失败者史诗,但结尾却强行回归正义战胜邪恶的套路,这种分裂让观众不知道到底该看什么:是看一个英雄,还是一个输家?是看资本的邪恶,还是法律的胜利?这种模糊最终让影片沦为一场流水账式的社会新闻复述。

46分钟前
  • 玙鱼
  • 较差

一个农场的悲剧开始,发现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惨剧。而其中涉及的商品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一切终于开始被人发现竟然也用了二十多年,2015年整个事情的严重性猜渐渐被人熟知。“他们让我们以为体制,科学家,法律可以保护我们,但只有我们为自己战斗”。资本家为了资本可以多麻木多自私多邪恶?普通人面对这一切又可以多无助?可以看看这部剧。最后,那个因为污染一出生就残疾的婴儿,本人似乎乐观的长大了还健在,本人参加了电影拍摄。让人在绝望中获得了一点点安慰。

50分钟前
  • 寂地
  • 推荐

勇者斗恶龙

55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故事取材很像导演前作安然无恙(1995),开场某些时刻还有一些调查的紧凑感,随着时间线延长,类“永不妥协”的拖延反而变成一种必须完成信念的折磨,对电影来说单调重复观点下对完成完整故事依托更多是其中的人物状态,在今年看过的电影中可类比美国女人(American Woman, 2018),在遭遇事件后(前作是女儿失踪案)每个阶段合理延续的表现非常重要,过弱的性格造成后半段出彩转至安妮角色原因;对于8-C、不粘锅和环保,对比斯特里普在丝克伍(1983)中的命运,可以看到只片面强调个人尽力的价值观,而无事件社会批判性的深层挖掘;

58分钟前
  • [Deleted]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