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主和原配夫人再生的孩子不是俞家血脉,男主娶个小生了孩子就是俞家血脉?
2.女主牧春花,巧舌如簧靠美色和话术从醉酒客人手里解救男主,面对军官欺负半推半就,无能为力,最后还要靠男主来救。
那么话说回来,男主能拿救女主,面对酒鬼的时候不能救自己?
薛定谔的主角光环。
3.一边做着酒店女招待,一边想要立牌坊。
一边想立牌坊,一边愿意当妾做小???
4.刘翠卿招谁惹谁了,找谁说理去——1912年,以唐绍仪、蔡元培、刘冠雄、宋教仁等26人为发起人,公布《社会改良会章程》。
第15条,提倡戒除承继兼祧养子之习。
(《中国法制通史》第9卷《清末•中华民国》)——林翠卿林翠卿林翠卿!
剧播第一天跟着我妈看了两集就过来吐槽了,没注意人家叫什么,怪不好意思的——欢迎有理有据进行讨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乱扣帽子,老子就删你的评论。
略略略(//∇//)
本来以为是像《大宅门》《乔家大院》这种剧,结果就是个《娘道》。
男主严振声从小被舅舅过继过去,也可以说是抢过去养的,所以严振声的亲爹要个自己家的孙子,可以理解,毕竟人家当初也不乐意把儿子过继过去,是你硬要抢过去的。
严振声媳妇翠卿说,那我再生一个姓俞不就行了。
老头说不行,必须再娶一个俞家媳妇,俞家媳妇生的才是俞家的孩子。
好吧,暂且算你说的有理。
然后女主为了救父亲说不管嫁谁还是做小都可以,结果真到了那时候又说不做小,老头立刻解释是做俞家太太不是做小,这才算了。
中间和严振声分分合合无数次,不是说好只要救你的爸爸就行了么,结果人家误会她一下立马甩脸说不嫁。
其实这都不算啥,基本人设还是立得住的,虽然有点点奇怪。
啥时候开始崩的呢?
大概从严宽,这个大家都可以他战死在外面突然又回来的人,回来之前,严宽的媳妇秉慧改嫁,其实秉慧改嫁也没什么大错,毕竟大家都认为严宽死了,改嫁也是顺理成章的。
问题是秉慧和福子,竟然不和孩子的爷爷奶奶说一声就直接让人家孙子改姓。
之前俞老头连翠卿生个孩子姓俞这招都不同意,可见对于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视程度,这一回头人家儿子死了,就剩一个孙子了,都不商量就直接让孙子改了姓了,家里竟然也没有闹起来,厉害了。
当然翠卿表达了不满,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更厉害的还在后面,严宽回来了,人家当兵上阵杀敌,杀日本人,后来打内战,人家不愿意打内战,军官都不做,逃回来了。
结果一回家老婆不是自己的了,儿子跟别人姓了,这谁受得了,结果只有她妈妈理解他,其他人都觉得他在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本来就很受委屈了,结果还不被理解,人家是不是更加崩溃了?
这时候女主就来当搅屎棍了,一个劲儿的撺掇秉慧不要纵容严重,还要拿洗脚水泼严宽。
你说你一俞家媳妇,不好好在俞家待着,老住在人家严家是怎么回事?
你住就住吧,还俨然一副女主人姿态,家里大事小情都要插一杠子。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宅门里的事就更多更复杂了,本来人家严家的事就复杂说不清,你个外人老在里面当什么搅屎棍,有你事吗?
接着更加厉害的又来了,根据剧情需要,说那种三妻四妾的必须离婚,强行一夫一妻。
根据网友查找的一些资料来看,当时并没有强制别人离婚,编剧为了增加冲突强制离婚。
这时候选谁离呢?
翠卿已经病的在床上起不来了,这能忍心扔下她吗?
那边女主牧春花俩孩子了,也不能不要啊。
其间还冒出一个姓肖的妇女主任,因为和牧春花生产的时候住一个病房就认识了。
因为严振声老是拖着不去办理离婚,肖主任就找上门来了,严振声也向肖主任说明家里确实有困难,一个起不来床的和一个两个娃的妈,哪个都不能离开他。
但这肖主任,不但不去帮助严振声协调解决这个问题,只冷冰冰的回一句,反正你要尽快解决家里这个事,赶快离婚。
后来严振声又去她单位找她,表示实在难以选择,哪个他都不能不管,结果这肖主任回他,那些封建剥削人的资本家都是这套说辞,你说了也没用,该离还是要离。
人家是不是只是说辞,你心里没点ac数,人家家里情况你不都亲眼看到了吗?
这时候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感觉就是我要赶紧完成我的任务,至于你们家有哪个妇女受伤,关我屁事。
因为编剧设定是不离婚就要抓去坐牢,所以必须得离。
虽然牧春花和他说愿意离婚,但最后严振声决定和翠卿离,嘴上说是离不离都一样,还是会照顾她的,大家都像以前一样生活,那既然这样,为啥不能和已经同意离婚的牧春花离呢?
无非就是反正翠卿都躺床上起不来了,也不可能离开他了,到死都是他的人,但牧春花年轻貌美,离了说不定人就飞了。
总之决定和翠卿离,然后又到了肖主任那里,离婚理由写的是感情破裂,肖主任非说不行,说你们家感情明明很好。
废话,人家感情就是挺好啊,是你逼着人家离婚的啊。
不管,就是不行,要写协商解决同意离婚。
然后让人家改成了协商离婚。
厉害的来了,肖主任来了句,我知道她病的起不来了,就不用来了。
就是反正我完成我任务了,至于对方知不知情,愿不愿意协商离婚就不关我事了。
这妇女主任当的好啊,而且设定还是老革命呢,就这种人还老革命。
这回到家,说漏了,严宽知道妈妈被离婚,本来就处于崩溃边缘的人,就更疯了,推了女主一把,把女主推到了地上。
女主直接拿起凳子就要往严宽头上砸?
女主你有事吗?
人家老婆没了,儿子叫自己叔叔,家中独子变出俩弟弟,妈妈又被离婚,人家什么心理状态,你跟人妈妈吵架,人家推了你,你就要拿凳子砸人家。
还有,女主终于生出了俞家的娃,结果说户口本上写俞,嘴上大家还叫姓严。
what???
还姓严,那整这么一大圈是为了什么?
薛定谔的家族传承?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剧情是硬伤啊,宽子的人设到底是啥啊,编剧你是写了后头忘了前头了?
然后那个仆人和大太太怎么就能偷偷摸摸把孩子都生了,关键是生完孩子还能再回来,我觉得别说是那个时代了,就算是现在这个时代怕是也不会有这种人吧。
还有那个牧春花,那是个啥人,绿茶婊啊绿茶婊,从里到外彻头彻尾的绿茶婊。
一会儿离婚一会复婚,当事人自己完全不知道,那个年代妇女主任处理人家的婚姻这么儿戏么,你当这是架空小说呢可以随便胡说八道?
这种电视剧居然还能上电视台播放,真是三观尽毁。
1.严老板一边因为被吴友仁逼得走投无路,不惜冒险犯难,鱼死网破;一边因为牧姑娘秀色可餐,不惜林太太伤心吃醋,各种撩骚,筹备婚礼,严老板两种心态各种切换,不是心大而是傻缺,不符合正常人物心理心态发展逻辑。
2.六国饭店俄国老板,一边助纣为虐,不仅为顾客强奸女招待提供机会甚至还看门站岗,人品无下限;一边到酱园子主动向严老板忏悔,为牧姑娘辩解,展现率真人品,这俄国老板两种相反人品转化生硬,不合常理,难以立足。
3.酱园子欠一屁股债,严老板不仅没钱进货,甚至欠吴友仁三千钱块钱,随时有被砸场子的风险;在此情况下,严老板在不知道是为哪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不惜生命代价不惜花一千块,买药救人,这不符合一个精明老板的人设,也不符合生活常理。
……诸如此类刻画人物中出现明显违背人性规律的bug还有很多,所以这故事逻辑硬伤累累,即便再多再优秀的戏骨,也填补不平!
究其原因,戏剧冲击力强,电视连续剧叙事空间大,导演想用电视连续剧的大空间释放戏剧冲击力,但是没有做好每个话剧场景的转场,过渡与铺垫,导致故事线割裂,出现逻辑错误。
说白了,叙事节奏很重要,叙事合理性很重要。
【京师地图为借图,非本人所有,豆友可私藏,但请不要二改!
感谢!
】…………原答案…………1.为什么是“芝麻”胡同2.21参加豆瓣提前观剧场,其中观众提问环节被问取名的“芝麻胡同”的用意时,编剧刘雁回答“人在世界中就如芝麻一样渺小,但芝麻虽小,榨出来的是油啊”。
另外刘雁老师当天讲述创作过程的时候也提到过,“之前想把故事背景设计为一个棺材铺,可是团队人员说老人不爱看,所以才改为了酱菜馆”。
从棺材铺改为酱菜馆的设定可能不太好理解,但是如果说从棺材铺改为“芝麻胡同”,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虽然网上没有找到关于“芝麻胡同”的文字记载,但是了解北京文化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但凡跟“芝麻”相关的地名,多半和“纸马”有关系。
北京现存的黑芝麻胡同和汪芝麻胡同正是如此。
黑芝麻胡同,旧称“何纸马胡同”,宣统时期改称为黑芝麻胡同。
据传,胡同里有一个何姓糊纸马的匠人,开有一个“七巧斋”的作坊,后人以其谐音化称何纸马为“黑芝麻”。
汪芝麻胡同,也因有以汪氏纸马店而得名。
从这个角度应该也能佐证,编剧最初设定的故事背景应该就是“芝麻胡同”的某家棺材铺。
不过主创们关于“芝麻人生”的解释也已经很全面了。
2.芝麻胡同在哪儿“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打开地图确实已经找不到芝麻胡同的存在,但有意思的是,导航软件上却能搜索到“芝麻胡同”。
导航显示芝麻胡同位于英大国际大厦南侧当我跟随导航软件来到芝麻胡同时,发现不过只是一条普通的街道,也没找到和“芝麻胡同”相关的任何标志。
正好遇到两位在槐树下晒太阳的老爷子,跟他们聊天后得知,图上标志的确实是芝麻胡同的旧址,“东西向,大概不到200米的骨节长,90年代因为城市规划占了盖大厦,所以芝麻胡同就拆没了”。
(具体时期有待考证)后来找到一份乾隆时期印制的《京师全图》,图中主要标注了当时的胡同和寺院以及八旗驻防的各旗边界,不难看出芝麻胡同的大致位置和导航软件基本一致。
芝麻胡同在图示下1/4处,图源水印这份地图是我所找到的最清晰的了,近年代的城区地图都没找到放大版,无从考证真实的芝麻胡同从何时期开始在地图消失了。
有了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补充……
人物性格前后不一致这个观点看过的观众似乎都有所察觉。
牧春花是女一,其实单从角色的角度看,牧春花完全可以提炼成一个独立、耿直、刚强,快意恩仇的女人,身处新旧社会交替时期和封建思想斗争的角色。
但是被王鸥生生演绎成了破坏别人家庭婊里婊气的江湖女流氓。
没有get到角色的核心人格!
北京的丫头“嘴不饶人心地善”,可是怀着善意的嘴不饶人并不能总是一副义正言辞咄咄逼人的架势,回回都是认认真真臭不要脸歇斯底里深仇大恨怼不死人不算完的劲头,这就就很难让人相信背后的善意是否真诚。
显得特别绿茶婊!!
可以直接理解为就是为了吵架来的,就是冲着气死人来的,就是想弄死你来的!
嬉笑怒骂,是从骨子里透出的善良,到了嘴上顶多是话糙而硬,万万不能横!!
于是这个角色变味儿了!
导演选演员是考虑了观众群体,故事的节奏,缺忽略了北京人特有的人格特性,一个正经的北京丫头,除了一嘴京片子,身上那股犟劲儿,还有地域文化的熏陶和老辈儿的教养,善恶分明,数落人都透着心疼,那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不是一个南方人能模仿来的,从采访中也看的出王鸥本身拿到这个角色其实是很吃力的,还非要硬着头皮上,一副大义凛然豁出去的架势,终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扭曲了北京姑娘的灵魂!
所以这个人设塌了,成了又当又立摇摆不定的圣母白莲花!!
演技太生硬刻板,棱棱角角,坚强成了硬杠,心软成了装逼,好好的豆汁儿愣是臭了!
不知道观众还记不记得《编辑部的故事》有一集《水淹七军》,里边萝卜王的孙女燕子。
那段台词也是经典的不行,宠溺的说爷爷岁数大了不着四六儿,可是爷爷问责的时候委屈的“孙女儿不知”,也是怂的可以,透着对长辈儿的敬畏。
恨铁不成钢的数落李东宝等人还编辑呢一顿饭都骗不来,转过来就问李东宝“你们是下挂面还是炒疙瘩?
赶紧吃,吃完赶紧走,我还做功课呢!
”,挤兑完了还会热情的招待,这种刀子嘴豆腐心才是北京姑娘应有的性格,应有的怼和纯正善良!
牧春花差了多少条马路不言而喻!
所以这个角色塑造的失败,演绎的失败,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彻底的完蛋了!
相反,我倒是喜欢郭秉聪!
聪爷是落魄的少爷不假,游手好闲也演出了落魄子弟的万人嫌,可是聪爷局气,比东家局气一万倍!
跟木子爷的交易地根儿是不屑的,无奈,还是为了姑娘!
但是他拿的起放的下,婚前死缠烂打婚后绝不纠缠!
钱,见过,也舍得!
饿死鬼投胎?
馋的!
给跨院争馒头自己啃窝头,噎不死!
萝卜削的越来越顺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干脆利落,挺好!!
再看东家,神,马,玩,意!
老舍的《二马》很多人都熟悉,同样是不靠谱的东家,尽心卖力的掌柜的,真心不是一个段位!
林翠卿本来三观挺正,最后到底晚节不保!
应了一位友邻说的,一般编剧是水平不行,这个编剧人格不行!
✋🏻✋🏻✋🏻✋🏻✋🏻 其他人没必要再说了,诡异!
《芝麻胡同》演到严振声和牧春花筹备婚事那一集,严振声的正房林翠卿,淡定地规划出第二天娶亲的线路:这喜轿啊,从油坊胡同出,奔骡马市大街,往西一走就是虎坊桥,往北再拐就是琉璃厂,最后出东琉璃厂,再到油坊胡同,就算是从婆家到娘家走了这一道。
淡淡几句话,不到70个字,看起来并不起眼,但细心一点的观众,尤其是做过年代戏的行内人,都能想到,这里面下了多少工夫。
这一条娶亲路,要做细致的功课,更和剧情、风俗、人物性格,紧密相关。
牧春花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但因为牧春花拒绝了接收大员吴友仁的“示爱”,吴友仁处处为难他们父女俩,指示那片地上管水管厕的地头蛇,断了牧家父女的水,也不许清厕工去她家清厕。
万般无奈,牧家父女搬到了俞老爷子家暂住,因为之前俞老爷子有心让牧春花给自己的儿子严振声做平妻,又认了牧春花做干女儿,两家人住到一起,也算顺理成章。
而且,俞老爷子也有要求,他希望严振声娶了牧春花之后,把家安置在俞老爷子这里,而不是严家大院里,只有这样,严振声和牧春花的孩子,才能姓俞而不是姓严。
所以,牧春花的婆家娘家,都在俞老爷子这里,等于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但娶亲的时候,还是得有排场,仪式都得走到,尤其是俞老爷子,希望婚事办得风风光光的。
所以,就得来这么一出,从俞老爷子住的油坊胡同出去,在街上大大方方走一圈,再回到油坊胡同。
就这么70个字的台词,凝结了许多心力。
首先,得理顺人物关系,对每个人的处境、性格,有深刻了解,并由此生发出剧情和台词;其次,对1940年代北京的婚庆习俗有深刻的理解,第三,还得熟悉老北京的大街小巷。
最后,还得对人情世故有了解,比如,安排林翠卿说出这段词来,这既符合她的家庭地位,又符合她既局气又刁钻的性格。
在《芝麻胡同》里,有多少这样的细节啊,这些细节,充满了风物之美,满载着对那个逝去的老北京的追念,也和人物性格命运息息相关。
开篇没多久,就是一段上酱缸的戏,沁芳居的伙计们,用烧酒洗过脚,唱着歌谣,准备捣酱,孔老痴就在此时出场,黄豆事件,让悲剧就此引爆,让剧情被从容推动,几个人的命运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集,俞老爷子去找林翠卿,正是初夏时节,宝翔和宝凤兄妹俩,正在院子里搭凉棚。
这个场景,点出了时节,给出了季节感,闲闲几句话,又点出了搭凉棚的工艺,几个人的唇枪舌剑,又点出了宝翔和宝凤、林翠卿和俞老爷子的性格和关系位置。
没过几集,又是一段切苤蓝的戏,讲解了做酱的过程,食材的来历,也让郭秉聪的性格有了进一步展示,他和严振声的性格也在对比中更加鲜明。
又一集,古董店老板和黑子对话,黑子脖子上的貔貅挂件,款款引出黑子的身世,也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我们也增长了一点小知识,原来,那时候的人贩子(俗称拍花子的),知道自己做的是丧尽天良的事,也会给自己留点后路,拐卖孩子的时候,会保留孩子身上能被当做信物的东西,给日后家人相认留下线索,也算是一念之善。
再一集,严振声掏耳朵的戏,向我们展示了掏耳朵的流程,原来,那时候,掏个耳朵也是要预约的,为的是约个光线正好的时候,被掏耳朵的人不用歪头,光线就能照进耳道里,掏耳朵的人,也挡不住光线。
这个场景看起来是闲笔,但这个场景,也显示了严家的富贵,展示了老北京生活的仪式感,给宝凤的性格,埋下了一个伏笔。
既是风情画,也有实际功用。
二十几集,黑子打听到了严振声的下落,告诉了林翠卿,林翠卿一高兴,就让宝翔做猪下水给黑子吃,几个人围绕猪下水的一段对话,抖出了时代气氛,说明了他们的处境。
原来,那时候的人们,在好年景里,是不吃猪下水的,而战争时期,物资紧缺,通货膨胀,“白面一天涨八回价”(林翠卿说的),普通人成天吃杂合面,难得沾荤腥,猪下水反而成了好东西。
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六国饭店的一段故事,引出了“外国人吃完饭用纸擦嘴”这个话题,举重若轻地,道出了那个时代的匮乏和落后。
这样一个时代,人物身上有那么些局限性,也就不奇怪了。
秀妈和车夫在院子里,一边干活,一边给牧春花望风,一边说话。
秀妈打着煤球,唱着卖药糖的歌,车夫则调侃她:“你们那里怎么尽出老妈子”(从后来的剧情我们知道,秀妈是乐亭人),秀妈自己调侃自己:“我们那里有祖传秘方”,车夫损她:“一个字,穷!
”那些话,是两个小人物调情示爱的方式,也是老北京风物最坚实的组成部分。
还有,一年四季里,那些富有季节感的事物,初夏下乡买黄瓜扭,盛夏到圆明园采荷叶(光是采荷叶,就给严振声制造了多少出门的借口啊),冬天吃白菜——严振声在黑市找到牧春花,跟着牧春花回家,牧春花切开一颗白菜做饭,既点出季节,也说明她生活的艰难。
还有牧春花盘髻,严振声在清华池澡堂和佟麻子邂逅,都是场景、风物和性格、剧情紧密结合的例子。
还有那些歇后语,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对白,“京人三嘴”,“丰润豆,油赛肉;上了屉,香味传出二里地;邱坡黄,涩气强;牲口槽里权当粮”,“蜜蜂追耙采芬芳,错把酱缸作花乡”,“羊要吃草,狼要吃肉,急了咬死兔崽子”。
而剧中最能说歇后语的,是身为翰林后人的林翠卿,她几乎就是一部老北京歇后语大全,但每句话都和她的性格非常贴合。
一个已经消失的老北京,就在这些细节里慢慢复活了。
一部好电视剧,其实就是一架时光机。
成就了《芝麻胡同》的,不只有这些风物人情,还在于,它写出了人的复杂性,它是近年的现实题材影视剧里,少数能够展示人的复杂性、局限性、矛盾性的作品。
主人公严振声,善良、精明、仗义、局气,是古老中国的秩序、道德和礼仪的捍卫者,从里到外,维护着做人的体面。
做企业,严守质量关,从善如流,甚至为此导致家破人亡;为保护家庭,付出全部力气,又懂得隐忍退让,但在关键时刻,也硬气而血性;为救牧春花,付出了金钱,遭受了酷刑,改变了命运。
为人处世上,也是体面从容,艰难时期,宁肯去当藏家宝,也不催收欠账 ,“因为大家都有信”,被抓前,叮嘱家人伙计“咱们店不是靠咸菜,是靠为人”,听到报丧的消息,一面泪如倾盆,一面不忘记说声“多谢多谢”。
但他也有许多局限性,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人物。
例如,他在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他认为“妇女就是妇女” ,他纵容翠卿抽大烟,“不能咔嚓一下戒,要慢慢戒烟” 。
他也不是不腹黑的,安排了人在孔老痴身边偷手,告诉他们“手艺靠偷,靠瞟学”,在孔老痴要求涨工资的时候,表面上答应,实际上却认为自己是被绑架了,转身就对黑子大发雷霆。
而在战事最激烈的非常时期,他连番涨价,连黑子等伙计都觉得说不过去,这涨价行为,虽然符合市场原理,但到底于道义有亏。
但正是这些情节,让这个人立体生动,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那些用他的性格缺陷攻击这部剧,认为这部剧“毁三观”的人,大概是虚无缥缈的高大全角色看多了,抗拒一切真实。
其实,真实或者靠近真实,就是最大的“三观”,最大的道德。
其他的人物,也都各个饱满,各个生动。
俞老爷子,侠气又保守,知情达理又有江湖气,会对儿子说“就冲着你是我亲儿子,再加一百块钱”。
这样的对白,实在太符合他这个江湖人的性格和出身了。
林翠卿,爱家,爱丈夫,却又有乖戾一面,性格和情绪都不够稳定。
但她乖戾的一面,又和她维护家庭利益的准则密切相关,她被牧春花感动了,说了些掏心窝子的话,甚至当着众人,说出“别说是牧春花了,就是街坊四邻受了欺负,咱也得帮把手”,但当牧春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之后,她又时不时讥讽她,说些失礼的话。
在关键时刻,也会抛出“严家就是我的社会,我不管外面现在是什么社会”这样多少有点愚昧的观点。
还有宝凤,旗人出身,因为家道中落,被卖身为奴,却心比天高,不惜一切代价,不顾脸面往上爬,甚至为此一再伤害黑子的感情。
而黑子,虽然对严振声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和养育之情满怀感激,却还是时刻惦记着另立门户,甚至不惜挖严家的墙角。
没有一个完人,没有彻底的完美,也没有彻底的高尚,每个人都有爱有憎,有利益诉求有手段和心思,但他们也在努力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去理解自己本来理解不了的事物,去经历自己无法经历的折磨,在这种突破局限性的过程中,一步步攀升到自己的最伟大。
正是这些光明面和阴暗面的交织,这些人性的善恶斗争,这些生活里的诗意和龃龉的互相渗透,让这部剧更富现实主义精神。
一部戏里,有一两个能立住的角色,就已经是对观众最大的回馈了,而这部戏里,能立住的,血肉丰满的角色,至少有七八个。
丰满立体的角色,是有美感的,这些角色的美,和那些风物之美,让时光倒流,让那个老北京慢慢回魂。
跟着人物,在这个故事里走一遭,也像是在那个老北京里走了一遭。
这样的表达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
那些微言大义,那些海面下的冰山,那些风物和人物之间的紧密关系,都是编导演精细计算,耗尽心力的结果。
身在其中的人,才会知道淡淡的70字台词,一场不过五分钟的“搭凉棚”戏之后隐藏的力道和辛劳。
所以,主演何冰说:“我的职业生涯里,我没有见过一个导演能控制一千多场戏。
”
从《铁齿铜牙纪晓岚》《傻春》《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到《芝麻胡同》,导演刘家成用三十年时间,在“京味”领域里深耕细作,在小人物和大时代之间找共振点,最终完成一部又一部“京味史诗”,让那个老北京不被轻易忘却。
一个又一个北京的角落,一个又一个北京的人物,就这样悄然到来,一部跨越几个大时代的人生史诗,就这么慢慢铺展开来。
“有里有面有情义,有滋有味有人生”。
犹如一条壮阔长河。
文/夏丽柠我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对胡同有种不自觉的依恋。
每天来来去去,用小手捋着长长的土墙,路过哪家院子门口,就往里瞄一眼,寻摸着今天谁家包饺子,明天谁家在院子里摆席宴客请吃饭。
胡同里有大宅门,也有小院子,各家各户都掩着门藏起自己的心事,总是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样子。
小孩子时,自然不懂其中的内里。
长大了,才懂哪家的女儿跟人跑去远方,又被人疯着送回来;哪家的儿子实际是抱养的,60年代趁乱从出生证明就改成了自家的姓;还有谁的妈和奶奶见天在太阳地儿里对骂。
这些,表面上看着是是非,实际上都是生活的真相。
傻柱和许大茂穿越了一看《芝麻胡同》的海报,我就乐了。
倔强得说一不二的俞老爷子;夹在媳妇儿和爹之间两头不是人的严振声;要在内宅掌权又要顾着丈夫面子的林翠卿……嗬,真像我小时胡同里的那些人。
只不过,他们不是普通的人家,严振声是北京沁芳居酱菜铺的老板。
这部电视剧是以酱菜铺的兴衰变革为主线,向外延伸至普通人情冷暖,生活命运。
归根结底,讲的仍是老百姓的故事。
我看海报,还有一个乐,就是看到演严振声的何冰站在前排,画面最后坐着扮演国民党军官吴友仁的海一天。
得,《情满四合院》里的傻柱和许大茂又要杠上了。
一看他俩,就知道一正一邪,肯定有戏。
等着我看到其他熟悉的面孔纷纷登场时,才意识到这些演员绝大部分来自于《情满四合院》和《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多部刘家成导演的电视剧。
又是一部京味的大戏。
提起原汁原味的京味剧,最令人难望的莫过于曾令中国万人空巷的《渴望》,还有《四世同堂》片头曲那韵味十足的京韵大鼓。
京味剧有几个特点:四合院的场景、京腔京味的对白、北京地道的吃食,以及人情礼往的规矩。
毫无疑问,这些特点在《芝麻胡同》里都有,而且极为地道。
严振声家的大宅子先说场景。
电视剧里有几处民宅:严振声的家,豪宅阔气,几进的大院子。
主宅和下屋错落有致。
院敞极为旷阔,平日大太太林翠卿喝个茶,给下人“开个会”就都在院子里了。
俞老爷子家的院子就小一点,四四方方,有回廊。
虽然不大,但给严振声拾掇出一间屋子再娶一房媳妇儿,还是没问题的。
怕严振声没人伺候,林翠卿还派来一对下人跟了过来。
下人早起在火房吃饭,厨房看着也宽敞。
足以说明俞老爷子家肯定不是穷人。
当年因丢镖将小儿子振声过继给严家,也是实属无奈。
否则,就不会有大戏开场,大儿子陪小儿子去口外办货丢了性命,老头死活让小儿子再娶一房给俞家顶门立户的事儿了。
还有一户,就是牧春花的家了,小门小户,两间房子带个院子,没什么可说的了,普通人家。
这里有一点,我不知说得对不对。
就是那时的房子不值钱。
你看,牧春花要给父亲治病,她没说卖房而说以嫁报恩。
就是谁把我爹的病治好,我就嫁给谁。
另外,郭秉聪总是打牧春花的主意,一看严振声要捷足先登了,赶紧耍手段挣了点钱。
那时春花父亲的病已经好了。
他就租了一处宅子,几十块块大洋吧,我看院子的规模至少比俞老爷子家的阔绰。
再说语言。
这是我最喜欢这部戏的原因,京片儿语言真是门大学问。
如果看了这部戏,咱们平时网上传的那些北京话十级考试,都算不得啥。
戏里语言地道的就数扮演严振声的何冰和林翠卿的刘蓓。
他俩都是地道的北京人,腔调肯定没问题,但何时用何种语言的准确性,是演员的功底,也是编剧的实力。
比如北京话管“可能”叫“横是”,还有什么捯饬、拔份儿、逗咳嗽之类的。
这些方言,从外地人嘴里说出来有点觉得故意调笑,但从戏里的演员嘴里说出来,透着人物各种各样的性格,为剧情增色不少,有时也耐人寻味。
北京的吃食,我就不多说了。
这本来就是一部以吃食为由头的戏。
我在北京呆了十几年,还真觉得北京的六必居酱菜好吃,尤其是腌黄瓜,都是小细条的短黄瓜,还不咸。
看了戏里酱菜园的阵势,大概知道酱渍,不是我们常吃的大酱,而是面酱。
戏里用的是大酱加面粉,伏天就开熬。
这里插一句,戏中人常说,四九城打听打听……当时是1947年,四九城指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
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居住于此的,无疑都是老北京,因此,严振声说自己是在旗的人,后来还因为卖祖传的清朝顶戴花翎惹出了大麻烦。
满人重亲情满人规矩大,不知道是不是入了关以后文明开化的原因。
但满人之间抱团取暖,亲眷来往密切是真的。
说得时髦点,就是“重亲情”。
剧中严振声的儿媳妇的哥哥郭秉聪,能时常出入严家,又能提这个那个要求,一口一个“亲(音庆)爹、亲娘”,可见亲戚之间的帮衬很常见。
还有一个镜头,我印象很深刻。
严振声在俞老爷子家过夜,第二天早起吃饭,进了正屋,严振声先毕恭毕敬地俞老爷子鞠了个九十度的大躬。
我家是满族,到现在为止,过年拜年的规矩,还是大年三十午夜十二点时排队给直系长辈鞠躬,九十度的。
微信拜年,在我家不怎么好使。
总之,《芝麻胡同》的开始几集挺好看的。
如果说有什么担心,就是编剧太能挖坑了。
几条剧情线齐头并进,就这么几集,严振声的困难是一个接一个。
编剧这行里常说,主角的困难越难于解决,剧情就越好看。
真心期待编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要活着,就离不开酱和盐,问题总会解决的。
如此一想,就越发想接着看下去了 。
谢绝转载
重新来改分,预告看宝翔和太太在一块了!!
真能编啊,太烂了,您以为您是雷雨呢。
之前看人讨论说编剧不会因为解放后一夫一妻把太太写死吧。
没想到编剧比你想象的还牛批。
您还不如把太太写死呢,您是不是不这么能编,怕别人不知道您是编剧??
这个导演拍的四合院也是这样,开戏特别好看,味做的很足,越到中段越不能看,你以为看的是个风味的年代剧,里子还是一堆狗血感情剧的纠缠。
牧春花这个角色真是苦了导演编剧的硬捧了(只说角色,演员说实话演的还可以的)。
满心期待的进了米其林,发现人给你端了碗泡面上来,然后告诉你,这泡面煮的不一般啊,水是雪山水,火是果木烧的。
但您端出来的还是泡面啊。
两星全给演员的,配角,反派,演技全在线,连前期的反派海一天,演的都让人没那么讨厌。
有一天,我妈正在看电视,听见有何冰的声音,我就(搂)了一眼,原来是BTV正在播电视剧的预告,我问她什么剧?
她回我:芝麻胡同,许大茂还是演坏人。
我说:像是《情满四合院》的班底啊,还是老北京的故事呗,怎么女主角换人了?
看着像是有民国的戏份啊?
我妈怼我:我哪儿知道,咱俩看的是一样的东西。
得,我只好自己上网扫听,果然,还真是《情满四合院》的班底,故事也真的是从民国讲起的,打1947年起,到1978年止,将近半个世纪。
再仔细搜了搜资料,原来导演刘家成导过一系列京味儿题材的电视剧,除了《情满四合院》,还有《正阳门下》等,也是地道的北京人,做了这么多北京相关的剧集,想来对北京的感情不浅。
这份感情我特懂,今年恰好是老舍诞辰120周年,前一阵儿读了老舍两本自传性质的书,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是为纪念,也为表达那份共鸣,因为我可是地道的北京南城人,总有一些生活的印记和骨子里刻下的习惯“顽固不化”。
比如那口京腔,即使不在异乡,也不能见天的都听到,更别说大语言环境都在削减俚语的使用频率,北京也不可幸免。
看了前几集,我很喜欢《芝麻胡同》在剧本上的讲究,有一些现如今生活里不那么常用的词儿,瞅不冷子就会蹦出来,让你觉得特别得劲儿。
我平常很少用到北京的俗语,只有在进入像《芝麻胡同》这样的京味儿剧的时候,才会跟毛兔子一样往外冒,搂都搂不住,这才发现,它们一直在那里,藏得很深,这就是北京人,特别是老一辈的人尤其爱看京味儿剧的原因,为着一点念想。
这念想里除了熟悉的京腔,自然还包括旧日的影像,在北京近30来年的翻天覆地变化中,最后的一点熟悉也几乎消失殆尽,低空回旋的鸽哨、胡同里的扯闲篇儿,院子里的柿子树,人是变了几代,成长的环境却始终如一,渗透进骨血中,北京人的禀性却始终一脉相承。
《芝麻胡同》其实也还是在写北京人,严振声的酱菜买卖,一下就让我想到了六必居,打探到的消息是编剧刘雁确实跟六必居的师傅请教过制酱菜的手艺,但并不是说像《天下第一楼》那样来一出老子号的兴衰,据说一度也想写棺材铺,只是进入的门槛有点高,于是放弃了,所以这剧还是回到了《情满四合院》的路子,就是讲北京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
我姥爷家祖上也是买卖人,还是个老字号,做糕点的,经历过什么不得而知,反正手艺和衰败的过程并不能从长辈那里得知一二,一直极为遗憾。
早年间北京这样的买卖不少,不过随着时代的裂变,大多数都消失了,所以看《芝麻胡同》的沁芳居也有着另一层的亲切感,跟随着那里的场景,仿佛回到了旧时南城,以往北京城只有东城西城和崇文宣武,后两区称为南城,而剧里开篇就提到了南城,我也在镜头里寻着蛛丝马迹。
虽然电视剧刚刚开演,但是当熟悉的画面跃入眼前,总是能够击中埋藏在最深处的情感,不过一路看下来,前面多少有些急,悲喜情绪过渡的不太流畅,慢慢的才渐入佳境,当然,50多集的体量,我也很好奇后面的走向,似乎有不少伏笔,比如严振声失踪的儿子,总感觉后面会出现,而林翠卿与牧春花的正面对决非常值得期待,所有的戏剧冲突还都没有展开。
说到演员,我对北京人艺的老戏骨一直很喜欢,像最具代表性的何冰,从他眼袋还没那么深的时候就关注了,年轻的时候,他还会把话剧的习惯带到影视表演中,有时候用力过猛,后来就好多了,最关键的是他身上那种地道的京味儿几乎形成了一种断层,后来的年轻演员,很少有人能接上档的,在他年龄增加,颜值下降后(开个玩笑),尤其遗憾。
而刘蓓重回荧屏真是最大惊喜,浑然天成的那股劲儿,太让人舒服了。
最后,因为对于剧情的走向还不够明晰,暂就不做过多评价了,京味足,演技硬,《芝麻胡同》算是开了个好头,很期待后面的表现。
扭曲的三观荒唐剧,还有人说“两个都是正室,这就叫老理儿”,发春梦吧你呐!
刚看了个开头,演员感觉还行,剧情说实话不是很有意思,希望后面能好点。
虽然有一些北京土话听不太懂,但不影响剧情。这里47年的北平和以前的印象不太一样,热闹得多。何冰和刘蓓的对手戏旗鼓相当很好看,王鸥也还好,不出戏。节奏很快,先四星预定一下,慢慢看。
二女共事一夫,封建糟泊太恶心,一星都不想给,女主演技尴尬格格不入
4星半,话剧级别的台词,老戏骨级别的演技,价值观不合是那个年代的问题,很是很值得细细品味的。
很喜欢刘蓓,2星全给她!但是这剧的三观实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赶着做平妻,还找王鸥来演,说话还那么难受,完全看不下去!不是野花粉,特别讨厌她!
看演员就值五星
从小就看何冰 京片子就得这么说的才地道!这种滋味可能本地人体会的更深些吧 舒坦。一堆人在这骂王鸥,您不爱看就请换台 别为了一个人就打分不公道了!还有骂这剧传达错误男女关系的。对 是不支持这观念 可这才民国 解放前!过去的遗毒到现在还没清完呢,比如迷信思想 比如重男轻女 何况这说的才民国时期,这往后的剧情,解放了 人俩人业离婚了,您比他娶媳妇还急呢!再说有人觉得这北京话不地道的,这北京话要再不地道 还哪找地道的去,我们就是凡事要论清楚个理儿,话不能说的太绝了,事也不能办的绝户了,有人情味儿有道理的,北京人凡事还都个脸面 这有时也确实挺烦的 但就这毛病没辙,冯小刚那伪老炮儿不就这股子劲儿吗!这里面有北京人的局气 有北京人的感情 也有北京的奸懒馋滑,外地的您要不懂就少特么瞎bb!
王鸥真好看
何冰,戏好,牙好,佩服!
感觉有何冰和刘蓓,这戏就有的看了
那个ID叫糖糖糖糖的,头像唐嫣的,可不是唐嫣粉哟,点进主页有惊喜
宝翔和振声共一个媳妇,友仁和振声伙一个媳妇,黑子差点和振声伙一个媳妇(宝凤振声睡过一晚),宽子福子伙一个媳妇,这个芝(八)麻(大)胡同里秀妈最干净!
他家大儿子也太惨了吧,老婆以为他死了就改嫁,改嫁还不说还要给儿子改姓,自己腿还瘸了,老妈还要被休,老妈跟他家厨子搞一起还又生了个妹妹,就他当过兵这事如果再过些年被发现还会有事端,好惨一男的。
第一集不到一半主角遭遇危机,节奏还挺快,总算跟我妈有一部剧能看到一块了。不过这两天特别想吃馒头配酱菜~
补标
看不下去了。正妻被公公、老公、小妾等众人欺负,活得憋屈。
原谅我 怎么看都觉得春花白莲花绿茶婊…
辣鸡剧,我都不好意思标记看过
剧本有些问题,何冰还是更适合演一些小人物,但这评分也太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