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大悟给洗澡堂老奶奶入殓,那时他是怀着给亲人送行,给亲人擦拭的心和眼神去完成这件事。
也是这一次工作,让他的妻子和朋友明白了他工作的可贵,也突然知道了他为什么去做入殓师。
更多的还是从心里去开始尊重这个职业了。
老师推介我们看这部电影时说过,任何一种职业都值得被尊重,何况是这种还是在你最后一程为你化上美丽妆容的职业,让你可以美丽,安详,放下这个世界的一切,祥和去到另一个世界,更值得被认同,被体谅,被尊重。
有台湾网友通过搜索“河豚鱼白”访问了杀猪网,估计也是刚看了《入殓师》,对片中吃河豚鱼白的桥段感到好奇。
我这才想起来,光知道好吃,还真不知道河豚鱼白是个什么东东呢。
于是谷歌之,呃,受益匪浅呀。
看电影《入殓师》时,望文生义,以为“鱼白”就是河豚鱼白白嫩嫩的腹部,谁知谬之甚矣。
这个“河豚鱼白”,按照术语来说,原来竟是河豚鱼的……精囊。
都知道河豚有毒,其实河豚的毒素,只要集中在鱼的卵巢、肝、血液、皮肤等处,而鱼白(精巢)和鱼肉无毒,所以食河豚的正确方法是:趁鱼鲜之时,剖腹去脏。
将鱼肉片下,反复洗净,至鱼肉雪白无血丝,再用清水“拔”过,即可安全食用;食用鱼白时要摘去鱼自周围的血丝,然后稍加盐、矾搓去粘液,再反复冲洗,换水浸泡,即可烹制各种佳肴名馔。
河豚鱼白另有雅称,说出来肯定都知道——叫做“西施乳”。
至于这个名字的源由,估计是取自苏轼的名句“甘美远胜西子乳,吴王当年未曾知”。
苏轼对河豚的热爱众所周知,除了那句著名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外,朋友吕原明曾问他河豚究竟怎样美味,才气纵横如苏轼,憋了半晌,也只说出一句“值那一死”。
后来这个典故传为佳话,清朝崔旭《津门百味》诗中便有“直得东坡甘一死,大家拼命吃河豚”一句。
天津产河豚,而河豚鱼的最鲜美处,便是雄性的鱼白。
关于河豚鱼白,《天津县志》中有载,说河豚“脊血及子有毒,其白名西施乳,三月间出,味为海错之冠。
”知道了河豚鱼白是个什么东东,我们也就了解了《入殓师》里的老先生为何要说:“这东西好吃啊,好吃得让人为难……”再好吃,毕竟吃的是人家的精囊,这个事情,有心理洁癖的人多少难免会有些为难……杀猪网http://shazhude.net
看名字知道电影主题是讲述死亡与离别,因为是日本电影所以很期待,以为他们能够用日本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职业专注来讲好这个故事,前面觉得很有意思,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失望越想冷笑 没有别的,即使努力的让死者的死因和身份多元且哀伤也掩盖不了一股父权男自恋的臭味 男主的妻子,甜美纤细温柔可以原谅男主一切的缺点,站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一切,老公失业了早早回家静坐她晚下班回家还得给老公做晚饭,可以说是哪儿需要往哪儿搬的工具人,不然无法解释这么一个温柔得体的妻子会知道男主成为入殓师后会扮演神经质的恶人(我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觉得丧仪职业人员脏,我家人以前是出殡乐队的鼓手,外人知道后都是表达惊讶和赞叹,所以在我看来与死人打交道的丧仪人员和法医医生没什么区别) 她的作用就是给予男主一个外部压力,又在结尾升华处扮演新生希望的人肉载体,孕育生命的母亲不是主角,肚子里那块没成型的肉是,十成十的美丽工具人 再说后期男主为父亲入殓也算片里的一个高潮,男主六岁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开了小酒馆供养他学习大提琴并支撑他出国深造,母亲去世时男主在国外上学,最后还给他留了房产,至少让从东京回老家的他和妻子还有一个栖身之地,可以说这位母亲是一棵树热了给他乘凉冷了给他挡风,死了也要给儿子当暖身的柴火保他一世安定,结果男主对这位母亲回忆也仅仅是一家三口去河边捡石头(这个回忆的主角的还是父亲而非母亲) 期间父亲一次也没有回来看望这对被抛弃的母子,也没有送一分钱,死后的遗产更是薄薄的两个旧箱子,但是这位无情的父亲占据了本片大部分的煽情,更在结尾处得到三十年未见的儿子的亲手入殓,仅仅是因为这个薄情寡义又毫无责任心的父亲手里攥着曾经跟男主交换的在河边捡的一块石头,天啊这如何不能让我这个女观众瞠目结舌,给了他一切的母亲孤独死去,弃他不顾的父亲反而得到男主真心的伤感和温柔庄重的告别,我被这种男本位的深厚父子连结搞得想吐 以及女死者都要浓妆艳抹才能算好好上路,死了都要继续服美役谁看不能说句东亚女的苦(片里主要靠给死去女人化妆来制造泪点,就连跨性者也要用女妆来找回一点点作为性少数的尊严,内核和其他电影里被杀人狂残杀的女性受害人区别不大,在男性视角中女人的美和逝去是悲剧的核心,他们把女人的破碎当成一种被品鉴的艺术品,变态且无聊至极)说到标题,为什么说这部电影同唐山大地震一样呢,就是你知道这部电影有泪有痛有感动,但是他不是给你看的,不是给女人看的,那种客体感太过强烈以至于让我在观看电影的每分每秒都是一种煎熬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
怕死亡,怕尸体。
“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
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
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
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
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
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
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
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
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
原来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对待,原来人在死后也可以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
——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直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
”是啊,后会有期。
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
那一直以来我们怕什么呢?
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
但《入殓师》却一直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
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终于原谅了父亲。
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
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电影评价很高,于是选了它作为午夜要看的电影。
边上的朋友还哼唧说万一很恐怖怎么办,我安慰她,有我在,别怕。
一开始就知道会是一部温暖的片子,演员很温暖,风景很温暖。
小林君是天生的好人,眼角下垂很容易作可怜状。
乐团解散,面对自己刚刚高价购入的大提琴只有沮丧和焦虑,丝毫没有怒意。
广末饰演的美香是家庭天使,即使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也只是弱弱地说,只有这次,求求你,听我的吧。
即使是澡堂老板的儿子一开始恨恨地说,找一个正经的工作吧,也在母亲被火化,火花窜起的那一刻,失声恫哭。
小林夫妻离开了东京搬去了乡村,从此温暖的乡村风景便一发不可收拾。
雪山,湿地,溪水,白鹅交织着小林君的大提琴声,划过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日本是个矛盾且极端的民族。
一边肆无忌惮地拍着AV,一边缓慢细腻地用几近艺术的方式贴近你,青春,死亡以及终极关怀。
一方面设计各类变态的情节虐待演员,一方面用无比虔诚的方式让你相信他们内心的强大,纯净。
但是无论如何,它在这两个领域都做得很好。
中国是一个终极关怀做得很糟糕的国家,死亡是让人恐惧的,人们粗暴地回绝它。
小林君在给他父亲擦拭的时候,紧抿着嘴巴泪水从眼角滑落,他是如此温暖和柔软地对待曾经抛弃他的父亲。
澡堂的老头说,作为看门人,他每天都要把不同的人送出门到另一个世界,然后微笑地和他们说,路上小心,会再见的。
前不久看了鲁豫给侯佩岑作的访谈,她说,父亲在火化以后只剩下一具白骨,工作人员和她说,父亲的骨头很好,烧了以后还是很白,她听到的时候很高兴,但是当工作人员要把骨头一一敲碎,放在盒子里时,她就哭了,骨头再好又怎么样,最后都是要变成一堆灰烬。
她说,后来才发现人生不是结果,因为人人结果都一样,而是旅途,不能只有简单快乐,也必然要有难过之事,这样才完整。
我们每走一步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得到便成幸福。
考试,升迁,结婚,但其实结果连同它得到的过程便连接成了一生。
好的你要经过,不好的也是经过。
所不同的是,你是否在感谢光明的同时依旧感激黑暗;你是否在难过的时候能一如既往地温暖和柔软?
之前在做葬礼文化对比的资料搜集,加上久石让的强大诱惑力,我知道这套电影于我来说是必看的....而它最终所带来的共鸣也是我始料未及。
一边观看,一边想起曾经送别重要亲人的情景,眼泪终究抑制不住。
中式葬礼因其步骤的繁复和讲究,在西方人眼中一直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因此,《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也可说是理所当然。
在东方文化中,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
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前就为自己买下墓地,而这一切在东方文化中都是鲜见的。
小林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后,对妻子肉体的摸索也是为了表现其对死亡所带来的冰冷感觉的恐惧,他迫切地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以帮助他逃离那些阴暗的情绪。
入殓师主要负责的是葬礼流程中被称为"小殓"的部分,简单来说也就是为亡者进行仪容着装的最后整理,兼有进行“大殓”的职责。
一般来说,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基本上没有机会看到入殓师如何帮助死者整理仪容,我们可以做的只是挑选死者生前喜爱的衣物,然后交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处理。
在影片中,导演多次将焦点放在入殓师把遗体的双脚交叉,用佛珠将双手缚上,从中国习俗上来说,如果不用线拴住手、脚,死者便会在回老家的途中,被其他的野鬼招引走,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这样安置死者,那么死者的灵魂就会出来扰乱活着的家人,如果捆好了再埋,死者就会保佑家人平安。
当然,这一举动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是否一样,有待研究。
正如片中余贵美子所饰演的那名女职员所言,无论棺材做得有多么华丽,睡在里面的感觉其实也一样,何况死者根本一无所知。
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
但其实,这一切更多地都是为生者而做,它给了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意愿。
正如片中开头的第一位死者,最终选择哪一种性别的化妆,也是由他父母所决定。
或者,很多人会说,这样的片子很肤浅,不过就是用一种职业来重复死亡的意义的话题,一切都是老生常谈。
但我佩服导演的是,能够将这么沉重的题材,拍得更富于人文关怀。
拍摄手法是否高明,桥段是否创新,有时并不是衡量导演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如何用平淡的情节来反复突显相对深刻的主题,并能在当中扣入细腻的情感,有时更考功力。
我个人认为,《入殓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打破东方文化“不知生,焉知死”,绝口不提死亡对人带来的影响的惯例。
关于生死的题材与表现方法是很多,但《入殓师》在主题处理的手法上,切入点主要在生者面对亲人离别时的情绪反映,通过此来引申出人们的生死观。
以它的中心来看,它强调的是一个对“死亡”的接受过程,因此如果依照部分影迷的意愿,太强调深刻的生死意义,感觉上会有点偏离了原定的主题。
最起码,从题材上来讲,这是一个突破,每个人都会想到却没有落实去拍的主题,滝田洋二郎选择了将其用这种方式搬上银幕,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对它嗤之以鼻呢?
《入殓师》再一次印证了久石让不愧为音乐大师,用大提琴的演奏来代替安魂曲的旋律,处理得当,让人印象深刻。
而主角在空旷的野地上演奏大提琴,突显了他的内心对入殓师所面对的压力的释怀,与对死亡恐惧的克服,内心情绪的平静表现。
这是他灵魂深处的安魂曲,也让观者在经历电影前半段的压抑后找到一个释放的平衡点。
对于普罗大众中一员的我来说,《入殓师》的感染力,与对主题的诠释,是大放异彩的。
正视死亡,尊重死亡,这就是我的观感。
=================================================3.25在这里有部分豆友指出我对"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对中国文化绝口不提死亡观点的错误,这点我承认,也谢谢他们的指正。
但在原文中我就不作字眼的更改了,毕竟这是我的错误,没必要掩饰。
以下这位豆友的观点是比较正确和中肯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作参考:goto9:誠實可靠小郎君 看來理解上的確是有偏差 樓主在解釋“未知生,焉知死”的時候也說不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 怎么到了後面卻說成只關心生,沒時間關心死了呢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儒家最大的主張是慎終追遠 終就是死亡,遠就是故去的人 儒家對待死亡的態度不是輕鬆不是解脫而是慎重悼念 這是和基督教本質的不同 新生這個概念基督教里恰恰是沒有的,因為基督教不講輪回,沒有來生 而講救贖,等待末日審判 在基督教看來人死是投歸上帝的懷抱,并非新生 懺悔是為了消除自己的罪孽以得到上帝的寬恕 塵歸塵土歸土的意思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生與死是無關聯的 所以在基督教的葬禮上你甚至可以聽到親屬們輕鬆地回憶死者的過往,或者幽默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在儒家的葬禮上,這就是不敬,因為在儒家的觀念里,死是生的歸宿,是生的延續 所以敬重死者就是要供奉他儘量地象徵著他還活著的樣子 中國俗話說,人死為大,死對於中國人是最重要的東西 喪祭禮占據了儒家禮儀的大量內容,而禮儀基本上就是儒家的外在 可能和古典文化隔絕得太久,所以現代的中國看到日本人保留著的儒家的內涵,反倒覺得很新奇可敬 日本人大概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吧,這叫禮失而求諸野
这个世界上最擅长表现死亡之美的民族也许是大和民族。
日本江户时代,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用7年的时间写成了一本叫 《叶隐闻书》的论语集,这本册子的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切腹、复仇和独特的死亡观念,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死亡之美的强烈崇拜。
而后世证明,《叶隐闻书》所表现出的这种独特的死亡观恰恰就是所谓“武士道”的精髓所在。
日本人这种对死亡审美的态度在中国人看来始终是难以理解的。
旧时的中国人对死亡充满极度的恐惧,认为死亡是绝望的,充满无尽的苦痛,于是世俗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部分人安分守己,寄希望于尘世“积德”,以免死后去阴曹地府受苦。
另一部分人则骄奢淫逸,极力填补自己无尽的欲望,甚至动用一切手段来延长自己的“阳寿”,最突出的范例就是那些寻求仙丹的古代帝王。
而这种不同生活态度的人们往往有着明显的阶层划分。
但对死亡的终极恐惧则是两者共通的源头。
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很难做出一个孰优孰劣的选择,因为我们知道,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并不来源于我们文化本身中的独特之处,而是来源于人类的本性。
只是我们文化中很难真正找出一种成分,它是能够帮助凡人克服这种恐惧之心的。
但大和民族却找出了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
而这种方法就是“武士道”中独特的死亡观。
一般来说,人类习惯逃避死亡,而武士道则是要直面死亡,要思考怎样去死,并且致力于实现死亡瞬间散发出的“美学价值”。
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他们赞誉为所谓的“落花之美”。
在美学上看待死亡,那些残忍血腥的死亡场面所带给人们的那种恐惧感会被最大限度地冲淡,并且升华成为一种极致之美。
听起来似乎有些变态,但这确实是他们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的核心部位。
而日本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核心部位的守护和传承,其坚决程度是身为邻邦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
在这个时代,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来源于那个岛国的文化产品,能够非常充分的说明这一点。
而电影作品则更是一种直观的表现。
获得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是近期的热门话题,这部电影如今引起较大范围的关注,很大原因上是来源于它获得的奖项。
不过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影片的死亡主题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个主题原本在日本电影中所沿袭的悠久传统。
而在这个传统中,《入殓师》实际上还算不上其中一个尤其突出的代表。
基于文章所探讨的主题,仅以“审美态度下的独特死亡观”这点来进行影片的分析和探讨,(篇幅有限,其他涵盖的意蕴暂不赘述)你会发现,《入殓师》没有更深入或更独特地展现出原本能够展现出的价值。
(在技法运用的层面上也很平淡)而《入殓师》的胜利也不应归功于电影本身的胜利,也许更大程度是大和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胜利。
而西方世界对这种谜一样的民族文化特质难以掩饰的痴迷使得这部原本略显平庸的作品被装点上炫目的光环。
“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扇门,象征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入殓师》中的这段台词我们似曾相识,村上的小说中有很多段类似的独白,譬如:“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而《入》片中对“死”“生”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的朴素唯物主义生死观也在《红胡子》《楢山节考》等片中一脉相承。
但这些并不是大和民族独特死亡观中最富有魅力的成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一个闻名于世的诗题,其中最先否定的,便是“生与死”。
生就一个凡人,我没有先哲和诗人们的超凡脱俗。
在细细观完电影《入殓师》之后,自己是那样强烈地感受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那样无奈地充满着每一段人生...... 究竟,何处最遥远?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面对面的亲人,满怀亲情或爱情,却无法读懂对方的心。
当美香得知丈夫从事那样一个冰冷职业时,她感到羞耻与肮脏。
她是那样善良,那样贤惠的妻子,却在苦苦哀求大悟辞职无果后,选择默默离开。
从家到车站,并非有多远的路程,却将一对感情甚笃的夫妻,分隔到了天涯海角。
深切的爱与小生命的出现,终于让美香回到大悟身边。
澡堂老板娘的逝去,让她彻底理解、读懂了丈夫的心。
同时同地,老板娘的儿子却是那般追悔莫及。
凝望母亲灰飞烟灭,他失声痛哭,说出无数句“妈妈,对不起”,可即便如此,也难掩当日,他无法理解母亲坚持经营澡堂,要求母亲关掉澡堂的过失。
作为母亲最贴心的儿子,他永远没有机会,读懂母亲那一颗虔诚而坚定的心。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亦是明明难当心中的思念,却因为歉疚,带着满心的遗憾和可怕的孤独离去。
一念之差,大悟的父亲离开了温馨的小家庭。
悔之晚矣,三十余年无颜踏上回家的路。
一份写有地址的记录,一块承载着对儿子无尽思念的石头,成为他心中难解的痛楚。
当日离开年幼的儿子,是那样大步流星、义无反顾;如今想念温暖的家庭,却是愧疚满怀,举步维艰。
直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刻,能带走的,也只是三十年的遗憾与亏欠,还有手中石头饱含着的,对儿子的思念。
其实,在我心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还是生与死。
大悟与美香,因为互相读懂对方的心,得到了美满的爱情与家庭。
可即使澡堂老板娘的儿子读懂了母亲,即使大悟的父亲得到了大悟的原谅与爱,又能如何?
往事,已过往,纠结,已成歌。
再多的感情与善心,也注定无法成就一切完满的结局。
生与死,还是那最让世人痛彻心扉的鸿沟。
希区柯克对后辈导演们开示说:让观众知道接下来你想做什么,但让他们担忧你要怎么才能办到。
《入殓师》的剧情没有意外,中规中矩,观众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然而还是动人。
小林大悟从不情愿的入行到认同并热爱入殓师身份,以及周围的人逐渐了解入殓工作及其价值,这些故事都是线性推进的,然而该片的导演用丝丝入扣的配乐、恰到好处的细节和朴素的哲理渗透为观众解除了担忧,把一个老套的故事讲得情味盎然,让自负聪明的观众深深入戏、且笑且泪。
希大师可以给滝田洋二郎批个优。
音乐《入殓师》中久石让沉厚庄严的大提琴,可以媲美《卧虎藏龙》里谭盾紧张急骤的鼓点。
不过,除了常规的营造气氛、渲染情绪,《入殓师》中的音乐还有叙事功能。
因为主角是一个大提琴手,他的生活和音乐息息相关,即便后来转行也没有把提琴束之高阁,而是时不时还拉上一曲。
刚开始的乐团演出,小林大悟在一众乐师之间拉大提琴,为一出交响乐贡献音符,他的琴声消弭在合奏中,扮演着音乐技工的角色。
后来从事入殓工作,一番世事历练,万般感触到心头,何以解忧,唯有音乐,于是在乡间长堤上独奏,以自然为舞台,以天地为听众,雪山静默,天鹅高飞,境界超拔,此时的琴声不再是指挥示意后照着乐谱机械的应和,而是打上了强烈个人色彩的情感宣泄。
后来在圣诞夜,大悟为社长和同事演奏,他的琴声在融入了对生活、生命感受之后,变得很有感染力,打动了仅有的两位听众,此时他不再是个技工,而是真正的艺术家。
小林大悟对音乐的理解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他逐渐坚强自信、成长成熟的过程,这里音乐是一种潜叙事,琴声如诉,说不尽的世事如烟。
鱼白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又名西施乳,甘腻细嫩,味为海鲜之冠,以至民间有“不食鱼白,不知鱼味。
食过鱼白,百鱼无味”的谚语。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尝过河豚之后,曾发出“值那一死”的赞叹。
而佐佐木社长对鱼白的美味如此赞叹:好吃得让人为难。
当时小林大悟打定主意要来辞职。
还没说出口,社长请吃河豚鱼白,一番晤谈,大悟打消了念头。
鱼白这种高级食材充当了社长大悟之间隐形谈判的筹码,功效巨大,犹如杀手锏。
社长的居室摆满了盆栽植物,连饭桌上都放了一小钵开花的仙人掌。
社长说只有植物不要靠吃别的生物为生,一个要靠死人维生经常接触尸体的人,对植物的清新素净自然很是喜欢,在植物的环绕中,尸体带来的不适会消散,这里植物相当于自然疗法的药物。
然而人毕竟不能像植物一样无欲则刚,欣赏植物但自身不能变为植物,得满足身体的各种需求,于是社长在小植物园里烹制鱼白,享受美味。
社长说不想死就要吃,吃嘛就要吃得好。
鱼白,象征了生之欢愉,享受鱼白就是善待生命。
而给死人入殓,维护死者尊严,也是善待生命的方式之一。
入殓工作收入丰厚,能给人善待自身的本钱,此其一,入殓善待了生命的遗蜕,安抚了亲人的痛苦,此其二,基于这两点,大悟一口鱼白下肚后,也把辞职的话咽了下去。
影片还有很多涉及吃饭的镜头。
如两次吃鸡的对比,第一次大悟刚刚着手新工作,第一次亲见尸体,看到妻子准备的鸡肉火锅,联想到尸体的惨状,大吐特吐。
第二次圣诞夜,和社长、同事聚餐,大啖烤鸡,狼吞虎咽,大悟还问社长好吃吗,社长重复了吃鱼白时的台词:好吃得让人为难。
此时大悟已经是思想彻底改造,业务精熟了。
另外还有许多大悟一个人兴致勃勃的用餐、开车赶工作时大口吃快餐等镜头。
包括鱼白之宴,这些吃饭的场景无非是在传达同一个生活理念: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好好享受生之欢愉。
静美死是人人有份的事情,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
土葬、水葬、天葬、火葬,死后的身躯总要有个归宿,葬礼仪式的不同,体现了文化的分野。
古波斯拜火教教义有云:生亦何欢, 死亦何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熊熊圣火,焚我残躯。
这无疑是主张火葬的宗教,对待生死有一种慷慨悲歌的气度。
西方有神父牧师包办生死事务,生则洗礼坚信,死则天堂地狱,最后还有末日审判,可谓是一条龙服务,有清晰、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大家耳熟能详,没有神秘感,其生死观似乎颇为制式。
而中国,则明显的是乐生恶死,有人问孔子如何看待死亡,老人家回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还是专注解决活人的问题吧,把一个大问题轻巧的避开了,中国人提倡向死而生,连老了都要老当益壮,还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说到日本人的生死观,却是颇为奇特。
1903年5月22日,17岁的日本东京帝大资优高材生藤村操来到日光华严瀑布,在一棵树上刻字曰:悠悠天壤,辽辽古今,五尺之躯想不透如此大哉问。
贺瑞修之哲学,值多少权威?
万有之真相,一言以蔽之,即不可解。
怀抱胸中之恨,烦闷,最后选择一死,既已站在岩上,胸中了无不安。
始知最大的悲观竟等于最大的乐观。
把这些天问刻完,他就跳瀑布自杀了。
很多青年对藤村操“美丽的哲学的死”心向往之,纷纷效仿,一时华严瀑布成了自杀圣地,来了断生命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波所谓的“明治自杀潮”。
二战后的日本还发生了一波“作家自杀潮”,其中不乏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这样的大家。
川端康成把死看作是一种极致的美,他十分欣赏自杀身亡的画家古贺香江的一句口头禅:“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对死,川端并非叶公好龙而是知行合一,最后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含着煤气管自杀了。
这就是日本人的死亡观:他们认为死是美的。
为了追求死之美,居然不惜自杀。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句话也透露出了对死亡的亲近之意。
了解了日本人的死亡观,就不难理解影片中葬礼上的笑声。
泰戈尔有诗云: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入殓是给死者做告别舞台的定妆,是一份创造死之静美的工作。
作为入殓师的小林大悟其实仍是一个艺术家。
其它影片除了表现人的生死,也表现了行业的兴亡,如乐团解散、澡堂关张、佐佐木的事业差点后继无人。
从人生扩展到社会,从现实关照到历史变迁,全片是一阙宏大的死亡赋格曲。
然而《入殓师》也高扬了生的欢愉,结尾大悟和怀孕的妻子和解,他们将一起呵护即将出生的小生命,影片也是一首生的赞美诗。
豆瓣的影迷们,大家好。
我是泷田洋二郎。
由我执导的电影《入殓师》在经过4K修复后,终于在大银幕和中国观众见面了。
这部电影凝聚了很多值得尊敬的创作者。
久石让先生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无与伦比的音乐。
我也还记得本木雅弘为了这个特别的角色花了很长时间去观察和学习,甚至每天在拍摄后练习大提琴。
《入殓师》这部作品让各方面的才华在其中碰撞,并产生了最大的化学反应。
回想起来,在创作初期,我们完全不知道它将会成为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更多地经历与他人的分别,亦会被深深触动。
大家当然是对生离死别是敬而远之的,连想都不愿去想,当然也不愿去彩排和预演。
但人既然生在了这个世上,内心都知道那一天早晚总会真正来临,所以会有种想偷偷窥视一下的心态。
离别,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避免的一课,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出发点。
我们以“人人终将面对的事”为线索,不停地做采访,甚至亲自参与到入殓仪式中,不断摸索我们为自己设下的课题,《入殓师》就在这样的摸索和尝试中诞生了。
也是拜它所赐,我们有幸体验了一些其他人未曾有的经历。
影片到最后也赢得了大家的褒奖。
13年后还能像这样,以修复后的面目重新上映,是我作为导演的无上荣誉。
这次能够在影院公映我简直像做梦一样,也希望能多多听到大家的反馈,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去中国的影院悄悄地看大家的反应!
还请大家多帮我们宣传哦,非常感谢。
还可以,音乐喜剧。不过我还是睡着了。现在看美国电影,不会点西班牙语还不行了。
很喜欢木偶的形式,但是感觉受众很尴尬,感觉定位是家庭片但是故事还是蛮幼稚蛮简单的,多一星给可爱的布偶和台配
布偶…………
我是真的很爱了,啃了个连英文字幕都没有的布偶秀,但我真的超爱啊…
我的片源为什么只有00:49:50?
作為一個在萬聖節看的爆米花電影真的很不錯!
歌曲很好听,很适合万圣节
挺有意思的迪家ip项目联动特辑,歌也好听,喜欢Kermit和Piggy的互换万圣节装扮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