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受不了男主,太天真了……被仇恨蒙蔽双眼,没有理智没有情感,存活的唯一目标和意义就只是复仇,而且更让我受不了的是他的复仇方式竟然是在杀夫仇人手下帮忙干活、战斗成长(在此期间跟着他们各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然后一次又一次与其决斗,关键是还从来没赢过……一口一个战士的荣耀,只能光明磊落正正当当的与阿尔谢特决斗杀死他才能满意,其实父亲教他的真正的战士之道他是一点不懂也不去了解……实在是无法理解。
所以自然而然把目光从男主身上移开而关注阿谢拉德这个角色,不得不说这样一个角色塑造得太成功了,老谋深算身经百战武艺高超目光远大慧眼识人果敢干练天赋异禀,在剧中亦正亦邪的定位更是增添了这个人物的魅力。
剧情设计得相当精彩,基于真实历史锦上添花。
战斗画面流畅真实酣畅淋漓。
这是一部不同时代不同三观的作品 一开始我总和主角托尔芬的立场一样,总期望着能杀死阿谢拉特报仇。
随着托尔芬11年一路走来,跟着海盗互相砍杀敌人,随着海盗屠杀村庄,开始无比痛恨这群海盗。
然后发现这群海盗也有自己的村庄,和托尔芬的家乡村庄是差不多的,村庄的年轻人渴望加入海盗去杀敌去掠夺... 托尔芬和阿谢拉特的最后一次决斗,阿谢拉特说托尔芬真的是个笨蛋,花了10年时间还没杀了自己,而他当年只用2年时间的隐忍就乘自己父亲睡觉时杀死了他。
表伦在最后临死前说完全不记恨将他刺到重伤的人,反正海盗都是今天你砍我,明天我砍你,没什么好记仇的,能记仇的也就托尔芬一个人了吧。
开始意识到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那个时代的世界,在那个互相砍杀,认为战死才能上英灵殿的文化环境下,托尔芬为什么会记仇?
他并不是恨阿谢拉特,想单纯的杀死他,他是对当年父亲明明赢了决斗却被杀死感到屈辱,所以他不会像阿谢拉特那样做一个“聪明人”,去隐忍,所以他一定要通过决斗来证明当年父亲的胜利。
托尔芬和阿谢拉特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两条道路,阿谢拉特想做“聪明人”,只是为了目的去不择手段。
托尔芬追求的不只是结果,当年决斗的结果已经摆在那里,托尔芬只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再去证明它。
话说回来,如果托尔芬选择是想和阿谢拉特一样笑里藏刀,表面服从找机会暗地刺杀的话,当年走过同样路的阿谢拉特未必看不出来,他们两人的结局就未必如现在这样。
被朋友安利过来的,说实话这个番我一开始是很期待的。
一是我本来对这类题材的故事就很喜欢,二是这种题材在欧美剧里看多了,难免有些审美疲劳,所以我很期待这种欧美的故事用日式风格讲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本来会以为是一部东西方风格结合的动漫,结果却是一个披着维京皮的日式套路剧。
不管是从一开始的日常生活,还是后面的核心剧情,都是一股浓浓的日式风格。
特别是前面三集对村子里的日常生活表现,这哪里像是维京人的村子?
要说想体现出主角村与众不同的和平也就罢了,这人物说的话怕不是都被现代日本人夺舍了。
神tm老母亲给儿子送便当(没错动漫里原话就是便当🤣),临走前羞涩的表白,还有突然冒出来的“卡哇伊”一类的台词,雷的我外焦里嫩的。
我是看过维京传奇的,本来应该豪放好战的维京人做着各种现代日本人才会做的事,没事还给你整个脸红和卡哇伊的台词。
作者在逗我吗?
角色这部分也是标准日式模板,主角不说了,标准复仇主角,跟隔壁艾伦那叫一个小像,主角妈标准日式贤惠温柔的母亲兼妻子,主角姐姐倒是还好。
要说这些都是有点日式风格的人物倒也还好,但主角他爸直接颠覆我对维京人的认识,一个大老爷们天天说话细声细气的,对人怎么亚撒西怎么来,从不生气从不愤怒,说着各种超越时代超脱世俗的话,也不知道他这思想是在海底见到佛祖了还是见到耶稣了,整个人就跟超脱了世俗的仙人一样,关键是这种人居然能在维京文化的村子取得这么大的威望?
我怕是看了假的维京传奇。
最后再说个战力的问题,既然都是严肃历史题材了这战斗力写实一点不好吗?
一跳好几米登船还赤手空拳毫发无伤的撂倒一船人,你搁这拍武侠呢?
说到底,日本人大多还是小家子气,能写出厚重历史感的人太少了。
作者选了历史题材却根本没有驾驭这个题材的能力,这部剧就像是一群日本人披着维京人的演一部日式复仇剧,自以为演得很像实际上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是日本人在演又往后看了两集,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动漫跟北欧维京文化没有任何关系了。
在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必须掠夺的贫瘠之地大谈仁慈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我看过玩过的维京人的影视剧和游戏不算能算多但也不少了,起码也是看过北欧神话的。
以战神奥丁为主神的维京人,当逃兵是莫大的耻辱,战死在战场是每个维京人巨大的荣耀。
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先不说主角他爸是怎么会突然坐地成佛的,就凭当逃兵这一点,无论能力再强是不可能在回到军队的。
再有主角这个村,先不论这么贫瘠的北欧,他们是怎么在不去劫掠的情况下自己养活自己的,就他们这一堆老弱病残,没被洗劫一空也真是奇迹。
要说其他的地方还可以说是有点不符合维京人,这两点算是触及维京人的精神内核了。
掠夺和好战对于维京人来说就像国和家对于中国人一样,没有了这两个特质的维京人,跟北海道的大和名族有什么区别?
所以麻烦各位粉丝不要在用“维京文化”“北欧历史”“硬核”这几个标签去祸害别人了,你就算吹得天花乱坠也没法改变他就是一个日本作家yy出来的“维京”故事,它既不真实也不硬核,更不会吸引到维京文化的爱好者
丹麦国王的水平,连昆山龙哥都比不过拜托,前面还在让王子停在十步之外,现在就敢和对头贴身说悄悄话了,还是胁迫一个手上有武器的人,昆山龙哥好歹还是拿刀砍手无寸铁的人的呢。
你可是花了一整季来塑造这是个难以对抗的强大的,统领丹麦拿下英格兰的雄主,结果被阿谢拉德一刀秒了。
一屋子的首领也是一群虫豸,一个弓箭手都没有吗,还能熙熙攘攘往外冲?
这可是刚刚才论功行赏完,就要撂挑子了?
战斗民族的首领都这德行?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全靠索克尔和他的五百人拿下整个英格兰吗?
我知道你是要让王子出这个风头,但整个画面表现力实在太差,要是首领集体拔剑,跃跃欲试,王子当机立断,清理门户,阿谢拉德佯装不敌,撞剑而死还有点看头,一个五十岁老头在主帐里开无双,砍翻十几二十个人,是不是有点搞笑,你当是张艺谋的《英雄》啊。
1,男主,父亲死在眼前,选择跟着弑父仇人一路成长,聒噪中二。
第一季结局选择释怀,甚至不舍弑父仇人逝去,把弑父仇人当成了第二父亲,恕我无法理解这种病态的心理。
咱老祖宗管这行为,叫,认贼作父!
2,男主的弑父仇人,也是狠人,十多岁就亲手搞定自己的父亲,自己成为了自己的弑父仇人,并从弑父中获得成长和升华,一个字,绝。
3,男主弑父仇人跟的主子,王子哥,每天想着怎么干掉自己的父亲,最后由弑父哥搞定,至此,弑父哥一人宰三爹,我看到这都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
合着这哥们儿宰爹宰上瘾了还是咋滴?
最终,这三人的爹都被弑父哥一人给宰了后,三人都获得了人生的进步。
刨除掉打戏部分后,基本讲的就是这么个如何宰爹的故事。
改名吧:宰爹战记。
不推荐,一星。
看的时候一直不喜欢托尔芬,虽然理性上知道他背负的执念和痛苦,但总是无法产生共情……直到22集,他向阿谢列特决斗,失败后被羞辱11年了还没能复仇成功,像一条被肉吊着的狗……看托尔芬拖着伤躯在雪原上一步一步走着,最后跪倒在地,像野兽一样,痛苦地发出无法言说、无法宣泄的声音(这里声优真的是感人),我呆住了,我第一次为托尔芬感到心痛,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这个少年是多么的痛苦,他仿佛在一个心灵、知觉和语言全部停滞了的空间里承受了十一年的折磨。
我们都以为托尔芬要的是复仇,托尔芬可能也以为自己想要的是复仇,可我觉得为父亲复仇只是一个表面的动机,在更深处,某些曾经组成了托尔芬的自我的东西,在他父亲为信仰而死亡的那一天一同死去了,整整十一年来托尔芬既无法否定父亲的信仰,也无法接受父亲的死亡,对一个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真理的破灭,这种真理的、信仰的或者说是自我的破灭,才是托尔芬对阿谢列特如此执着的动机,可是托尔芬没能想明白他是无法通过向阿谢列特复仇来重新建立自我的,他和阿谢列特是不同的,阿谢列特可以只用2年时间的隐忍就杀死混账父亲,通过复仇来重新建立自我,而托尔芬唯有得到这个残酷的世界对他父亲的信仰的肯定,才能重新建立自我,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人是无法将“世界”“命运”这些抽象概念作为复仇对象的,这种永远无法宣泄的仇恨是多么令人绝望。
如果托尔芬心里只有为父亲复仇的执念,我想他总有一天能足够成熟、足够冷静地杀死阿谢列特,但实际上他每次与阿谢列特决斗时,就回到了6岁时目睹父亲死亡的自己,他不得不面对从那时起就支离破碎的自己 ,与其说他在与阿谢列特决斗,不如说他真正想要杀死的是自己内心的绝望。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总也无法打败阿谢拉特的原因。
如果说《心理测量者》里,慎也的执着是出于对自我的强烈肯定,那么托尔芬的执着则完全相反,他是因为失去了自我而陷滞在了这种执着里。
6岁的托尔芬对Vinland的向往,是一个孩子对未知的向往,一个航海者对新大陆的向往,一个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对温暖岛屿的向往,而此刻,对于17岁的托尔芬来说,那片放下武器也能生活的Vinland,也许是他否定眼前这个世界、从这个绝望的世界逃离、重新寻回自己的唯一方法。
—————————————————— 将遥远的Vinland视为向往之地的托尔芬,和立志要在此地建立乐园的克努特王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托尔芬,和当年选择移居冰岛的托尔兹一样,其实都是在逃避这个放下武器即死亡的世界,这是用个人的牺牲换取个人的和平,这种选择里逃避的对象是这个世界,而不是生活本身,在寒冷的冰岛开辟生活的托尔兹恰是生的意志最强烈的那类人。
当王子决意要将放下武器即死亡的世界改造成放下武器也能生活的世界时,他已经抛弃了上帝,因为这志向的背后必然是用一部分人的牺牲换取大部分人的和平,所谓王者,就是有这种觉悟的人吧。
王子理解了上帝的“爱”之后,却抛弃了上帝,真是让人非常……真的很难定义哪种选择更好,放下剑的托尔兹是真正的战士,可是拿起剑的王子又何尝不是战士呢托尔兹的理想世界需要每个人都主动放下剑,而王子的世界里只需要他一个人拿起剑。
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在一代又一代的王子手中,诞生出越来越多的托尔兹吧。
终有一天,世界再不需要有王子。
——————————————————虽然看完最后一集觉得意犹未尽,但还是觉得这动画少了点什么,可能是因为脑海里已经先入为主有了权游那种真人实拍的精美画面,可能是二次元人物形象给人感觉太单薄,可能是故事的情感非常克制、氛围很少有高潮,总觉得离那个顶点还差一点点呀,也许这样的题材并不适合动画吧。
在制作上这部作品绝对是有诚意的,但是对我而言,这是一部“没必要存在”的动画——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比真人拍摄更有意义的动画作品都是没必要诞生的动画…我不希望制作者选择动画这种形式,是因为相较真人实拍,动画是一种低成本的影像制作,或者是将动画视为整个项目中吸引资金流入的前期广告……我是不是太苛刻了ORZ
看《冰海战记》之前,我以为这番仅仅是又一部的热血少年奋斗史,看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这部作品比起少年漫更像是一个时代剧,是一个关于在那个血腥动荡的年代,人们如何生存,如何寻找信仰的故事。
如果我说动画第一季的主角是老谢,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异议,托尔芬在第一部还只是个年少失怙的愣头青,他的风头实在远不及老谢。
老谢这个人的一生,即使用最朴素的语言来概括也是颇有传奇色彩的。
老谢的母亲是威尔士贵族,也是英雄阿鲁德里乌斯的后裔,父亲则是掳走母亲的维京贵族。
母亲被掳走后沦为奴隶,生下老谢后就因病被抛弃在肮脏的马厩里。
老谢一出生便是奴隶,终日与灰尘马粪为伍。
在这种艰辛的生存环境下,老谢的母亲经常向他讲述关于先祖的传说,期望有朝一日英雄阿鲁德里乌斯能够从西方归来解救自己。
老谢11岁那年,母亲发了疯,神志不清中将自己的丈夫错认为能解救她的阿鲁德里乌斯,就当她差点被丈夫一刀劈开时,老谢拿起剑救下了自己的母亲。
因为出色的武艺,老谢受到亲爹赏识摆脱了奴隶身份。
可惜这个亲爹没想到,两年后自己居然被亲儿子阴死了在和女人厮混的稻草堆上。
老谢杀人之后不着痕迹地将弑父罪名甩给了亲哥,自己则顺理成章的成为财产继承人,开始在维京海盗的世界中生存打拼。
后面的事就像动画中那样,出于某种原因,在维京社会中混出头的老谢决定押宝在懦弱的丹麦王子身上。
不仅从英格兰人手中抢下了王子,还主动成为王子的侍臣,并最终为了保护王子和故乡威尔士而与丹麦王同归于尽。
幸村对老谢的描写某种程度上算是倒叙,先让你看看这个人外在是个怎样的烂人,然后又抽丝剥茧地告诉你他过去发生了什么,他内心真正所想是什么。
这种描写是很成功的,老谢是我见过层次感最丰富的角色之一,他的复杂性成功压倒了道德因素让我喜欢上这个角色。
刚登场的老谢是很典型的维京人。
这个人狡猾痞气,领着一群茹毛饮血的手下到处烧杀抢掠,燃烧的村庄和哀嚎的村民是他们司空见惯的场景,杀戮与掠夺则是他们生活的调剂品。
他们对被掠夺者没有丝毫怜悯,更没有同情,只是头脑简单地追求着战死,然后期待着万众景仰的女武神将自己带回英灵殿。
坦白的说,我没有什么义正严辞地痛斥这群人的欲望,世道如此,文化如此罢了,在这个以血腥杀戮作为底色的年代,个人意志大部分时候是微不足道的,就像克努特说的那样:这世上哪里有理智的人?
大家都一样,谁都不懂得平等地去爱每一个人,不明白生的意义,不明白死的意义,甚至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而战(漫画38话·摇篮外)为了生存,老谢很明显将自己融入了维京这个群体,并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为了掠夺而杀人对他而言是再轻易不过的事,然而他心里真的认同这样的生存方式吗,这样的世界是他理想的世界吗?
我想应该不是的。
老谢不止一次地明确表示自己讨厌丹人,“自己身上有一半丹人的血”这个事实甚至让年幼的他流下眼泪,他和克努特以及托尔芬讲的话完全表明了他对丹人和这个时代的态度: 那帮家伙真够单纯的。
单纯却又龌龊,完全是一群除了满足自己欲望之外什么都不会的废物。
那里不断有这种丑陋的家伙出现,而且都是有权有势之人,怎么杀都杀不完。
无论是阿鲁德里乌斯,还是诸神黄昏,或者是最后的审判,这些都无所谓,如果真的要来那就给我快点来吧!
(漫画47话·英雄不在)对丹人的痛恨,对这个血腥年代的诅咒,这才是老谢那副冷血狡黠的外表下隐藏着的真实,这是一个痛恨这个时代、却又不得不与其同流合污的人。
老谢对救世英雄显然是有向往的。
带着王子在英格兰躲避追兵的途中,老谢对某个被他拷问折磨的英格兰村民说过一段颇有历史感的话: 我来给你们这些无知的人上一堂课吧。
听好了,撒克逊人——不对,住在这一带的应该是盎格鲁人?
算了,反正都一样——这片土地本就不是你们的。
这里最初的居民是凯尔特人,他们住在森林里,崇拜精灵,是现在威尔士人的祖先。
后来罗马人来了,他们虽然是统治者,却和凯尔特人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教给他们文化、知识和技术。
再后来罗马人走了,你们撒克逊人和盎格鲁人又来了这里,这大概是500年前的事情。
你们没有给凯尔特人带来任何东西。
不仅如此,还把凯尔特人赶到了荒地上,自己独占了这片肥沃的平原。
如果丹麦人是禽兽,那么你们盎格鲁撒克逊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吧(漫画31话·禽兽的历史)在老谢的话中,这几批人在他心里孰是孰非很清楚。
罗马是惠泽一方的统治者,而盎格鲁撒克逊和丹麦人只是卑劣的强盗罢了。
姑且不论真实的历史是否如此,至少这里可以看得出来他内心肯定的行为绝不是掠夺与杀戮。
母亲莉迪娅曾经对老谢说过,当阿托里乌斯治好伤来拯救我们的时候,你一定要追随他,他才是真正的国王、真正的战士,总有一天你要成为他脑中的智慧,他手中的剑。
我相信这句话一直在影响着老谢,因为在他的确在寻找着能救世的王。
可惜王哪里有那么好找,他鬼混几十年好不容易才遇见一个托尔兹,然而造化弄人,这样的英雄很快就消失了。
老谢蹉跎了一辈子,眼看着要进棺材,还是没能找到满意的王。
于是丹麦王子出现的时候,老谢抱着最后赌一把的心态选中了他。
既然找不到,那就自己来造一个王吧。
正如叛变的部下问他你为什么要为那个软脚虾王子这么拼命,老谢的回答是:我已经老了,能全力以赴的时间没多少了,我实在等不下去了,等不到真正的王从阿瓦隆回来了。
事实证明老谢的赌运还算不错,克努特确实是个值得托付的王。
但是这样就够了吗?
等待着英雄出现、等待着被拯救,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伟大却虚无缥缈的存在上,这真是这个时代下的人生答案吗?
老谢在人生最初几年应该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剑朝母亲落下去的那一刻,他就明白了:如果此刻阿托里乌斯不来救母亲的话,那他永远都不会出现,那种情况下必须有人出手,不管这人是英雄还是神。
比起英雄或者神,老谢选择了自己拿起剑去救下母亲。
无独有偶,王子觉醒时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既然天父不肯给,那我们就亲手在这片土地上重建乐园。
不是依靠神明或者帝王、也不是被动地等待被拯救,而是依靠自己去实现信仰和理想,我想这才是《冰海战记》给出的关于这个时代的答案。
人活着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因为你不光要和天斗和人斗,你还要和自己斗。
有时候不光老天爷会给你一道坎,你也会给自己一道坎。
老谢也不例外,两道坎他都有。
克努特曾经问过老谢,你既是英雄的后裔,又深谋远虑,你为什么不称王自己去改变这个世界?
而老谢的回答是什么,他说我只不过是一个维京战士而已。
这段问答在我看来非常复杂,但也十分出彩。
老谢向往救世英雄,也明白信仰和理想要靠自己,可他为什么迟迟没有选择去追求自己称王呢,原因大概就是这两道坎吧。
老天爷给的坎简单明了,就是生存。
不管老谢多么恨维京人,为了活下去他都必须融入这个社会,托尔芬小时候的经历何尝不是在影射老谢的经历,这个世界在熟练地将小孩子培养成杀人不眨眼的战士。
老谢痛恨维京人,又何尝不是在痛恨自己。
至于老谢自己的坎,我想应该是关于他另一半的威尔士血脉。
五百年前的威尔士人是光荣的罗马凯尔特人,而现在不过是维京海盗掠夺侵扰下的“奴隶之乡”罢了。
不管老谢的故土五百年前的多么繁盛,现今只是群弱者的归属地。
然而即便如此,老谢依旧认同自己是威尔士人。
老谢为什么最后宁愿死也要保护威尔士?
平心而论,威尔士只有他母亲的坟墓而已。
在威尔士他没有亲人也没有势力,那里的人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好处。
他保护威尔士的原因只有一个,与他血脉相连的威尔士是他理想的起源之地,是光荣的先祖阿鲁德里乌斯的故土。
老谢与其说是在保护威尔士,不如说是在捍卫自己的理想与尊严。
写到这里,老谢不追求自己称王的原因也就很清楚了,因为维京血脉给他带来的自我厌恶,以及威尔士血脉被夺走的尊严,这两样东西将他拦在了王座之外,直到他遇见丹麦王。
丹麦王斯韦恩身上有着维京人最糟糕的那一面,自大,冷血,对弱者毫无怜悯,以践踏他人尊严为乐。
他的王位下堆满了无数战败者的尸骸,王冠则因掠夺来的尊严和财富而闪闪发亮。
面对阿谢拉特这个威尔士奴隶的儿子,丹麦王是倨傲的,老谢在他眼里只是又一个可以肆意侮辱的卑贱者。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不知道在老谢抽出剑并一剑斩掉他的头颅后这位王作何感想,不过那也不重要了。
老谢弑王这幕是我整部作品里面最喜欢的地方,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弑王时达到了顶峰。
这一刻的他既不是茹毛饮血的丹人,也不是丧失尊严的奴隶后代,而是光荣高贵的不列颠尼亚王。
他摆脱了来自现实和血脉的束缚,骄傲地说出自己那个伟大的名字,然后拿起信仰与理想之剑、代表不列颠尼亚向丹麦王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复仇。
The Fury of Britannia's King 托尔兹老爹说任何人都没有敌人,又说真正的战士不需要用剑,那么真正的战士是什么呢?
我想在《冰海战记》中,真正的战士应该是逆流而上的时代反抗者,托尔兹老爹是这样,克努特是这样,老谢毫无疑问也是这样。
尽管老谢可能鬼混了半辈子,但这并不能抹杀他生命最后一段的高光。
人生在世身不由己这句话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任何一个认真活着的人都会明白这句话的份量大得超乎想象。
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伟大的不列颠尼亚王卢修斯·阿鲁德里乌斯·凯斯特斯的一生是值当的,他无愧于他所生存的那个年代,更无愧于他高贵的血脉。
说了那么多,最后随便讲讲老谢和托尔芬吧。
这俩确实挺有意思的,杀父仇人变精神导师这种事乍一看荒谬至极,然而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他俩身上。
我特别能理解托尔芬骂老谢秃子,我甚至觉得他应该多骂几句,因为老谢值得。
最开始老谢对托尔芬肯定是手下留情的,不过也仅限于最开始。
托尔芬能活下来完全是靠着亲爹遗传给的超强天赋,跟老谢那个老流氓关系不大。
老谢的功劳最多只是在托尔芬这棵小苗苗抽芽的时候没有摁死他,至于浇水施肥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
托尔芬长大之后,老谢和托尔芬的关系更像是雇佣关系。
托尔芬凭着异于常人的天赋给老谢杀人放火,老谢按照功劳给托尔芬提供最基本的生存物料,我甚至觉得这个老流氓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托尔芬这个崽,我觉得在老谢死之前,他是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普通维京人那一套行事准则的。
就比如在冰岛知道老爹要去打仗,他马上就回家翻箱倒柜地找武器,甚至为了能上战场偷偷躲进木桶里面,这时候托尔芬还不知道杀人意味着什么。
后面跟着老谢了也是,老谢那群人哪里是什么好鸟,托尔芬跟着他们只能越变越像老谢讨厌的那种维京人。
但是托尔芬有一个维京人的优点,就是他有着战士的底线和骄傲。
老谢对这一点很清楚:托尔芬只想堂堂正正地在单挑中战胜我,他的骄傲和过去的经历把他限制住了。
我个人觉得老流氓本人是欣赏托尔芬这一点,不光如此,他甚至利用这一点将这个崽变成了自己忠心耿耿的工具人。
托尔芬对老谢的复仇到后来已经发展成一种有点扭曲的执念了。
老谢被手下那群人叛变围攻那里,托尔芬的暴怒差点让我以为老谢才是这番的女主角。
托尔芬这个崽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在决斗中杀死老谢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他唯一知道的生存方式。
联系下王子对自己国民的评价,这群人不懂生的意义也不懂死的意义,在维京社会中长大的托尔芬也不明白。
托尔兹过早的离开了他,没有人教他除了复仇和杀戮之外还有别的生存方式。
老谢很清楚这一点,但由于老流氓本人没有当爹的欲望更没有当爹的天赋,或者说,他知道这不对劲,但他没法让这个孩子改变,于是他就只是在一次次决斗中暴打托尔芬。
这点在两人最后一次的决斗中老谢说的很明白:毫无长进的家伙,我已经厌烦你了。
动不动就怒吼,拿着武器挥来挥去,蠢货才会这样打架。
真是的,你们这些人怎么都那么丑陋。
托尔芬始终没长进,始终看不开,直到老流氓临死前和他说了一段自己有生以来最温情的话:你想过以后,我死以后,要怎么生活吗,托尔芬?
哈哈,你什么都没想过吧,目光短浅的家伙。
是时候往前看了,人不能总是被这些毫无意义的事困在原地。
你是托尔兹的儿子,要勇敢的继续往前走,去看看托尔兹也未曾看过的更广阔的世界,这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战斗。
你一定要成为真正的战士,托尔兹的儿子 (漫画54话·The End of the Prologue)这段话我敲字的时候还挺感动,就凭这番话,你说老谢对托尔芬一点感情都没有我是不信的。
老谢利用自己的死给了托尔芬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虽然要找到生存的意义托尔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老谢至少给这个崽开了一个好头。
这爷俩啊,大部分的互动要么是老谢把托尔芬当工具人,要么是托尔芬无能狂怒。
但是温情的时候也算有吧,就比如托尔芬做噩梦醒了去爬山,结果偶遇老流氓在半山腰捡破烂,一边捡一边跟他讲:你起得真早啊,托尔芬,太阳都还没升起来。
是他们吵得你睡不着吗,算了,你就多担待点吧。
再比如托尔芬冲进火堆里抢王子,表伦跟老谢说:不过你肯定觉得托尔芬能把王子抢回来吧,不管怎么说,你其实挺信任那小子的。
总之,老谢对托尔芬肯定不怎么好,但也没那么坏。
老流氓的定位也不是温和宽厚照料孩子的长辈,作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货色他也没那本事。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英格兰储君小亨瑞(Henry the Young King) 受法国佬挑唆,起兵背/叛/他爹英格兰王亨瑞二世 (Henry II of England) ,这个孝子在亨瑞二世亲去自和谈的时候差点一箭射/死/亲爹,然而在得知小亨瑞的死讯后,亨瑞二世却说:他让我损失了很多,但我希望他能活着让我损失更多 (He cost me much but i wish he lived to cost me more),有时候人的感情就是这么微妙。
老谢作为托尔芬的杀父仇人,把这个崽从6岁打到17岁,不说认真教育,好歹也没让他走太歪。
有时候爱不表现在对你有多好,而是在于让你知道以后该走什么路。
至于托尔芬对老谢,他最后划克努特的那一刀真的只是因为克努特抢了他的猎物吗?
不管怎么说,那把复仇的刀已经不在了,他想要复仇的老流氓也死得透透的了。
接下来的人生,托尔芬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了。
The End of the Prologue
19年7月番剧《冰海战纪》(Vinland Saga)改编自幸村诚所创同名漫画《文兰萨迦》。
「文兰」意为草木丰茂之地,而「萨迦」尤指古代北欧的一种故事文体,多记载冒险经历和英雄业绩,类似于传奇或者史诗。
该作说白了就是讲述一群维京人寻找传说中的净土的故事。
在引进国内后,作品更名为直白的《海盗战记》,后又被和谐成了如今的《冰海战记》。
挪威/德国女声交响金属乐队Leaves' eyes发行的2005年专辑《Vindland Saga》正讲述了维京人前往文兰的故事。
动画版由曾制作过《进击的巨人》的,被国内观众称为「霸权社」的Wit Studio负责操刀。
可惜的是,受制于小众题材,它在国内遭遇了滑铁卢,成为了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冷门佳作。
作品围绕着战争与和平、复仇和博爱展开,意味深长。
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的背负和志向,而又殊途同归地引向一个共同的渴求:灵魂的归属之处。
一、雷夫:海的另一边,梦的起点在冰岛的一个小村庄,屋外风雪呼啸、天寒地冻,屋内的人们围坐火炉取暖。
戴着羽毛头冠的大叔自称雷夫·埃里克森(Leiv Eiriksson),给小孩们讲述着自己过去的荣光。
他说到,自己曾经海风的指引下到达过一片有着累累果实和茫茫大草原的新天地,他把这里取名为「文兰」。
帽子正是当地印第安土著赠送的礼物,属于战利品,而跟大海搏斗的自己则是「真正的战士」。
孩子们看着这个平平无奇的大叔,哄堂大笑了起来。
这个大叔是何许人也?
传说中的文兰,又是否确有此地?
雷夫·埃里克森雕像答案是,雷夫大叔和文兰都是真实存在的。
要了解维京海盗,就得提到两部萨迦:《格陵兰人萨迦》(the Saga of the Greenlanders)和《红胡子埃里克萨迦》(Saga of Erik the Red)。
据这些古籍记载,挪威的流亡海盗埃里克是发现格陵兰岛并定居于此的第一个欧洲人。
而剧中的雷夫大叔,正是埃里克的儿子。
雷夫继承了父亲的冒险家血统,发现并登陆了文兰。
而这个文兰,位于北美大陆。
也就是说,第一个发现美洲的人不是哥伦布,而是这位早他约500年的雷夫。
文兰在加拿大东北部沿大西洋一带。
在古诺尔斯语中,“vin”实际上指的是”草地“。
此处在1978年被评为世界遗产。
文兰之于维京人,是世外桃源的代名词,也是本作中「精神归属」的象征。
那里没有战乱和纷争,气候宜人,土地丰饶。
而此时听着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托尔芬,也将追随前辈的脚步,动身前往那片梦幻大陆,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二、托尔兹:仁者无敌10世纪末,那是一个维京海盗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
在那时的北海,存在着一个让人胆颤心惊的海盗组织「尤姆战团」。
本作中的战力天花板,主角的老爹「尤姆的战鬼」,却厌倦了厮杀和劫掠。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托尔兹只好在一次作战中假装堕海身亡,隐匿到冰岛的小村庄中过起了知足常乐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十多年后老东家找上门来,拿全村人的性命要挟他重出江湖。
村里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嚷嚷着要跟随托尔兹出海打仗,平静了片刻的水面,又开始暗流涌动了起来。
“我没有任何敌人,任何人都没有敌人。
”维京人老家在北欧的挪威、瑞典和丹麦。
古代北欧地区气温严寒,本地耕作及放牧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发展需求,海盗组织应运而起。
维京人不仅是凶悍的劫匪,更是优秀的航海家。
他们崇拜神王奥丁和雷神索尔,认为战死沙场是莫大的荣耀。
他们相信战死后会有女武神从天而降引领他们进入英灵殿。
在殿中,他们晚上纵情欢宴,白天兵刃相交磨练技艺,跟随奥丁为应对神话中的末日「诸神的黄昏」作准备。
女武神瓦尔基里托尔兹身处这样的大环境,只能用「我本菩萨心,奈何修罗命」来形容了。
赤手空拳迎战白刃、用八只羊交换一个将死的奴隶,托尔兹的种种举动,都流露出一种让周遭人难以理解的圣母心。
我认为他更像是一个精神标杆,一个理想符号。
像他这种忤逆风向的存在,注定被时代的潮流击得粉碎。
最终,儿子托尔芬成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让他不得不带着高洁的理想早早落幕。
托尔兹用生命给儿子上了最后一课,也道出了本作的核心主旨:真正的战士不需要剑。
Amon Amarth__Jomsviking(2016)*趣闻:瑞典著名维京/旋律死亡金属乐队Amon Amarth(厄运之山)发行的第十张录音室专辑《Jomsviking》就是指「尤姆战团」。
该概念专辑描写了被控谋杀的雇佣兵加入了尤姆海盗团,是一个关于爱与复仇的悲剧故事。
乐队名字取自托尔金小说《指环王》中的地点厄运之山。
三、阿谢拉特:诸神黄昏的渐近脚步阿谢拉特(Askeladd)为虚构人物,当之无愧的智力担当,也是作为托尔芬和克努特早期的精神导师。
其绰号出自Askeladden(Ash Lad),意为「满身灰尘」。
原型是欧洲民间传说中机智聪颖的小男孩「炭火仔」,能把巨魔(Troll)玩弄于股掌之中,这倒很符合阿谢拉特诡谲的阴谋家形象。
阿谢是个异常复杂的角色,而正是这些赋予了他特殊的魅力。
在初登场时,会让人觉得这个是精致利己主义的老阴逼,残忍且狡猾。
在得知其身世后,又会为其民族自豪感和鸿鹄大志感到敬佩。
炭火仔Askeladden(Ash Lad)阿谢的母亲是威尔士的公主,英雄王阿鲁德里乌斯(亚瑟王的原型)的后裔,后被丹麦的海盗掳走沦为奴隶。
因此阿谢是维京人和凯尔特人的混血。
他一边觉得维京海盗都是肮脏野蛮,被本能驱使的野兽,厌恶自己这部分的血统,一边又为自己继承了亚瑟王的血脉感到骄傲,当然他的身份认同是妥妥的后者了。
Lucius Artorius Castus是5或6世纪罗马帝国驻扎在不列颠尼亚的军事领主,帮助土著凯尔特人抵抗外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亚瑟王的原型之一。
精神崩溃的母亲一直跟儿时的阿谢重复着亚瑟王的传说:亚瑟王在战后到了妖精的国度「阿瓦隆」(意为苹果树之地)疗伤。
那是一个遗世独立的理想乡,在遥远的西方的尽头,那里没有衰老和死亡。
终有一天,亚瑟王会再度归来,保护他的人民;然而这是一个500年前的传说,如今的威尔士仍处在外敌虎视眈眈的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阿谢决定了,不能等待奇迹和英雄,故乡由自己来守护。
哪怕双手沾满血污,哪怕一将功成万骨枯,哪怕要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13世纪弗洛雷斯(Flores Historiarum)所作的亚瑟王(Arthur)加冕的插图*趣闻:在亚瑟王传说,有着佩戴圣剑「石中剑」剑鞘之人永不流血的说法。
Fate系列Saber的剑鞘宝具「遗世独立的理想乡」正是出自于此,该宝具具有为伤者治愈一切伤痛的能力。
四、克努特:最后的真王据记载在维京时期,海盗很喜欢抢劫北海沿岸的修道院。
这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基督教在北欧地区的传播,在那个时期便颇具规模了。
尤其丹麦国王「蓝牙王」哈拉尔(克努特的爷爷)带头皈依并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这就不难理解克努特王子的基督教徒身份和为何带着个神父了。
有次海盗问神父:“你觉得耶稣和奥丁,哪个比较厉害?
”神父说:“造酒的人才是最厉害的。
”海盗捧腹大笑。
耶稣有「点水成酒」的典故,故耶稣更好,仁爱比杀戮更好。
画女硬说男的官方吐槽,“美少女”克努特王子初登场的王子怯懦软弱、胆小怕事,只敢躲在贴身侍从身后唯唯诺诺。
后因侍从的死(被阿谢设计杀死)幡然醒悟,在与神父的对话中(神回的第18话:摇篮之外)领悟到了「真正的爱」。
家眷与君臣的爱,不过是差别对待的柔情。
死去了的战士才是真正的爱,他终于不再怨恨,不再争斗,把身体无私奉献给野兽和虫子。
这雪、天空、树木、群山,是真正的爱。
而背负原罪的人类却不知生的意思,不知死的意义,也不知战斗的意义。
天父啊我不再寻求您的救赎,我要用这双手在人间再建乐园。
男生女相,军事天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剑风传奇》中的“光之鹰”格里菲斯原本阿谢是把王子当作棋子,以傀儡师的角色为家乡换好处,见识了王子惊人的成长速度后,决定辅助王子登基。
阿谢在托尔兹和王子身上闻到了同类的气味,然而托尔兹和阿谢都属于旧世界的残党,是无法阻止的黄昏。
母亲对阿谢说,当英雄王归来,你一定要侍奉他的左右。
之于阿谢,克努特王子就是他的亚瑟王,是诸神黄昏里的崭新黎明。
北海帝国地图(粉红色部分)历史上的克努特王子究竟有多变态呢?
他是丹麦、挪威、英格兰和部分瑞典地区的多重国王,在其疆土上建立起了「北海帝国」,并大力推进基督教的传播,本人也被后人尊称为「克努特大帝」(Canute the Great)。
据说,面对大臣「你是大海的征服者」的谄媚,克努特曾把一张椅子放于海边并命令大海不准触碰椅子。
结果椅子被大海打湿,克努特训斥手下:“看到了吗?
只有神才是世间的统治者,而国王的权力微不足道。
”这似乎提现了西方政治中「君权神授」的思想。
他曾收编过「尤姆战团」为其效力,大帝之后再无维京人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
随着大帝的身死,维京海盗也退了出历史的舞台,风云激荡的时代画上了句号。
蓝牙技术的标记*趣闻:蓝牙技术由瑞典的电信公司发明,创始人Jim Kardach认为蓝牙王统一了丹麦,跟这项技术统一了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的通讯协议的全球标准是一样的伟大。
我们如今看到的蓝牙图标是哈拉尔·蓝牙名字的首字母H和B的古日耳曼文字的缩写。
五、托尔芬:我从地狱之心刺向你有句讲句,作为本作的男主角,托尔芬这季的表现让人相当失望。
就是个无能狂怒的巨婴男,怪不得观众调侃他为「Tool芬」,用阿谢的话说就是「被肉块吊着跑的丧家狗」。
父亲离世的那一刻,他的内心被仇恨所填充,肉身随时日锻炼成了战争机器,心智却在原地踏步。
而阿谢的死,更是直接把他一直以来的生存意义给全面否定了。
他没能看出父亲是自愿赴死,也没能听出阿谢刻薄语气背后的恨铁不成钢,就连那个被他讽刺为「公主殿下」的娘炮王子,都把他远远抛在了身后。
手中代表仇恨的利刃滑下,回忆从剑身走马观灯般掠过,封神的一幕当然,可以放心。
托尔芬原型是冰岛著名航海冒险家托尔芬·卡色芬尼(Thorfinn Karlsefni),他最终会跟随前辈雷夫大叔的脚步,带着家乡的移民队伍,到达文兰,成为第二个试图在美洲大陆上定居的欧洲人。
让我们对剧中托尔芬的后续表现拭目以待吧。
纵然前进的道路铺满了乱暴的荆棘,新世界的大门依然会如期敞开,结局终究圆满。
托尔芬·卡色芬尼雕像阿谢说过,人都是某种东西的奴隶。
正如《进击的巨人》中所言:「我所见过的家伙全都一个样。
酒精、爱欲、神明、力量……人如果不依赖于某些东西,估计连生活都支撑不下去。
所有人都是某些东西的奴隶。
你又沉醉于什么呢?
成为英雄吗?
」托尔芬毫无疑问是仇恨的奴隶。
扑向“杀父仇人”阿谢的托尔芬,正如《白鲸记》中因追捕白鲸而步向自我毁灭的亚哈船长:我将与你搏斗到最后,我将从地狱之心挥叉刺向你。
最终,失去了仇恨目标的托尔芬,成为了一具空壳。
不过正好,成了空壳,不正适合去重新填充新事物吗?
萨迦中标示的路线图:红胡子、雷夫、托尔芬只有摆脱了不断轮回的修罗场,只有到达了心中的理想乡,人才不会成为欲念的奴隶,不会成为被吊着的狗。
托尔芬啊,你也该向前走了,别一天到晚绊在这种无聊透顶的狗屁地方。
向着那遥远的前方,超越托尔兹到达的世界。
由你这个托尔兹之子继续前进。
这才是你真正的战斗,去成为真正的战士吧。
惊喜在风浪中,在异海的最深处,快随我扬帆起航吧文兰,是精神家园的比喻,它是维京人的追求,也是全人类的愿景。
背景比较陌生,欧洲奴隶史?
入戏有点慢。
第1集介绍背景慢节奏,一开始没看懂那个落海是“逃离”的意思。
村子的情况也没看懂,第2集才看懂点背景。
人物性格显露也较慢,也没有笑点调节。
第2集的反战主旨就出来了——“你没有敌人,没有人是伤害了也没关系的”,但是太天真了吗。。。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如何平衡?
喜欢里面神父说的:“凡持剑者,必因剑而亡”。
但神父说的关于“爱”的讨论就觉得挺扯,按照那个逻辑,生命的存在就是罪。
说“无我”的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爱”,但,没有“自我”,爱的主语是什么?
看到评论里有人科普这是某圣的“原罪论”。
另外个人认为,生命的存在很美好,我喜欢健康有活力的事物,认为这种“无我”的追求才是消极,对自然的哺育也是“感谢”比“背负罪孽的羞耻感”更健康。
古代,人们会利用“贞洁”教条,用“耻辱感”控制女性。
为什么她们“失节”会有那种强烈的“羞耻感”?
——他们的社会会给她们强烈的暗示、甚至明示,这些强加的“羞耻感”会剥夺她们的生命力,掌控力,思考力……羞耻是一种破坏力强大的情绪。
参考“耻感文化”盛行的日本,再思考我们为什么感到羞耻?
维基百科说,由“自我意识”带来的不愉快的感觉,有时和“羞怯”以及“被迫害妄想”联系在一起。
每个人“自我意识”的程度不同,一些人强,一些人弱。
“自我意识”强的人,不管在做什么事,都还是会有一部分注意力留在自己内在的情绪和想法上。
而“自我意识”弱的人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外部。
“自我意识”弱的人更容易达到“忘我”的状态,他们是那些能够在人前忘我地表现的人。
而“自我意识”强的人更不容易放开,更拘谨,也更容易把外界发生的事归咎到自己身上——他怎么往这边看了一眼,一定是我做了什么奇怪的举动,类似如此。
早在二十年前,就有研究证明了,“自责”和“羞耻”会带来造成“高自我意识”。
那些经历过拒绝、以及由痛苦带来的负面情绪的孩子,会更容易注意到内部世界,更频繁、更敏感地感知到痛苦的状态。
这个过程会进一步带来他们消极的思维模式,让他们进入“痛苦-消极思维模式-痛苦”的恶性循环:当他们恐惧,他们感知到的他人危险、自身脆弱,他们进而更恐惧;当他们羞怯,他们感知到他人充满吸引力,却潜藏着批评和拒绝,他们进而更羞怯。
研究发现,这一模式会在他们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
如果本文读到这里,你感觉自己有一些社交焦虑以及“高自我意识”,不妨仔细体会自己在人际中感到不舒服的瞬间。
你不难发现有一种“羞耻感”与它们密切相连。
你会倾向于把一些模凌两可的信号直接解读为拒绝,然后为这种被拒绝感到隐秘的羞耻。
或者你把一些无心的信号感知为别人的评价,然后因为被注视和被评价感到羞耻。
有研究认为,这种羞耻感的形成,和童年时的“被尴尬”经历有很大关联。
在童年时经常被开一些有羞耻感的玩笑,有一些困窘的家庭环境(如贫穷、不体面的父母、不能说的秘密等),都会带来这种尴尬,从而让羞耻成为后来的一生中经常被触发的一种感觉。
而羞耻是一种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感受。
——来源:公众号“know Yourself”然后18集王克努特顿悟后,为啥就”想成王“了?
逻辑是什么?
追求的“意义”,制定的“目标”都没有写出来,玄玄的,转变略感跳戏,有点突兀。
顿悟“真爱无我”,又怎么做出“我”的判断?
怎么通向“我”要改变这不幸的世界?
又是怎么通向对“上帝不仁”的愤怒?
为什么认为“改变这个不幸的世界”是我“应做之事”?
而且克努特那种“我顿悟我牛逼”,“你们都是愚蠢的凡人”的蜜汁优越感也很迷。
托尔芬作为男主性格也太单薄了,比很多配角都差很多,怕不是个工具人?
哎,就这吧,这种故事,真的无聊到爆。
还有op真的超级难听感觉青年漫好像都是这种,战争、打斗什么的,真没劲。
要知道小时候看电视最讨厌战争片了。
傻逼托尔芬,非要跟着爸爸去,这下好了,爸爸死了吧,还不都怪你日漫版的维京传奇?
哎,你小日本好好讲你自己的故事不就好了,还乱写别人的故事,太自大了吧,结果就是个披着武士道外衣的维京故事😓,真的很恶心日漫里的这些欧美元素(想什么吸血鬼、狼人……包括日漫里出现的龙什么的都是欧洲龙🦖,亚洲龙长这样好吧:🐉),你明明是个东洋国家,还自以为是去讲别人的故事,不是,你配吗?
第12集,这克努特王子真是窝囊废,一点王子的样子都没有第17集,阿谢拉德说的好,跟你们一起的十年间,让我打心底里厌恶你们,愚蠢的丹人,你们连猪狗都不如。
妈的,本质上就是一帮强盗第18集,妈的这窝囊废王子什么傻逼,就几分钟就醒悟了?
还有那个傻逼基督徒神父,恶心,还说什么爱什么天父,我去你妈的。
打心底里恶心基督教。
打心底里恶心基督教,不过是一群“圣母”自以为是的日式故事。
总之就是,没法理解,也没法共情,我不懂,一群烧杀抢掠的强盗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挺好看,会一直追的
看了一集,男主比较丑,除此之外各块都在八分以上。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比预想中好很多:情场失意的天选小学教师误入高中导致职场一并失意,给了牛郎可乘之机。。可见选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有多重要。
大蓝雀
這裡的影片中記錄下一個高中教國文老師在救一個被牛郎欺負夜店的學生因為他的學生的問題而再跟牛郎交友的老師墜入愛河時真實的生活是像傲慢與偏見。
啊?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说实话男主的颜值我没有很get到,第一集总体来看就是一般般吧
作为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美化牛郎ダメ。全集最神芝麻开门
38岁的语文女老师跟22岁的整容牛郎对戏,太辣眼睛了!
第一集就很有质感!对男女主角色开场的塑造,让天台上的那一段在夕阳下教写字的画面心动得很合理。这个角色简直是像是为Raul专门打造的一般!太美了全程舔屏!!木村文乃一如既往地演技在线,吉娃娃人设好适合她和Raul的体型差~据说是《昼颜》的班底制作就已经十分期待后续剧情了,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e1男主和母亲那段+女主教男主写保证书,会编+拍。但是,男主这颜,我……不行
木曜劇場 什么新型恐怖片啊
目前还可以,实际上老师跟男公关底层有点相似,都是真诚的人,不知道后续会如何发展,别整救赎爱情那套好么,两个人都更好生活,稍微活人就可以了
美智子姐姐又是客串吧,男主太丑,女主苦唧唧的我也不喜欢,一集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