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冲着美食电影去看的,但是事实上是景色很漂亮美食很一般。
尤其是第一个故事里他们在那个小瓜果摊子前的时候,景色和氛围简直太美好,像再看《疯狂动物城》里朱迪回到乡下卖胡萝卜一样。
至于美食…emm…有点难评。
我只能说干巴面包烤出花来也是很牛的。
所以日本人到底为什么那么喜欢吃干巴面包…貌似在大部分日本乡村美食片子里面干巴面包和莓果酱是必定会出现的东西,像是老搭档一样。
一开始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我想象到的是全程都是冬天的那种暖洋洋的画风,但是事实出乎我的意料,居然还蛮清爽的,冬天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篇幅都放在春夏的故事。
故事非常普通,普通且老套,也很俗,是一种生拉硬拽的大团圆。
这个女主总是淡淡的,大家都开心的时候她也是淡淡的,全程给人的感觉就是“她为什么不开心”、“她怎么又不开心了”、“她怎么总是不开心”说实话,确实没有被她治愈到,并且看着还有点儿堵心。
尤其是我不太理解这个女主最后说“我找到了我的玛尼”。
她在开篇的时候说她最爱的是玛尼,也就是说她把自己比做月亮。
女主在前面的剧情中一直没有找到她的玛尼,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这个女主一直以来都觉得男主配不上他,也就是说她一直都是不爱男主的,只不过是经历了男主一次又一次的付出,她才渐渐爱上了男主…真的很怪。
让我没想到的是旁白居然不是那只小羊,而是他们一直没有到来的孩子。
整部电影里我唯一一个比较喜欢的地方是那个“有好事发生时他们会把手里的硬币放进罐子里”,这个感觉是电影里唯一一个比较有意义又很有趣的事情。
还行吧。
这可能是我唯一讨厌的一部治愈系小清新电影,刚开始确实被美丽的风景和咖啡店精致的布景打动,但看到中间采购水果和鲜花时,突然觉得一切场景都像是经过各种摆拍构图打光的产物,导演只把精心搭配好的素材呈现出来,太刻意了,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与粗砺感,这是治愈系电影的大忌,场景矫揉造作像家居杂志,显得后面的情节越来越惺惺作态。
一开始就不喜欢女主的表演,说不上来的很假,可能她自己也不晓得自己在演的是什么吧,无病呻吟的感觉,男主还不错。
拒绝承认这是美食治愈系,比起其他的美食电影和剧,这部电影都是鸡汤和套路,为了圆满结局而强扭剧情,显得圆满也成了虚无。
有没有用心思考生活再来构建剧本,观众是能感受出来的,《小森林》和《深夜食堂》、《南极料理人》这些好的作品,都不是靠画面精美无缺来呈现治愈的,都有打动人的情感内核。
本以为昨天下载了《幸福的艺术》,今天看的时候才发现是《幸福的面包》。
故事虽然简单,仔细想来也不够真实,但如果能静静看下去的话,还 是值得一看的。
因为里面有美。
里面的物具有一种朴质宁静的美。
而主人公是端庄平静的。
出现的人物也多平和谦逊。
生活情境也营造得天然优雅。
至于里面食材的制作,尤其是面包的制作,看着便是一种享受。
将生活回归到本源,将技艺与工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当做值得付出心血的存在,并在其中得到满足。
与喜欢的人,生活在喜欢的地方,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奢望,令我们向往。
也许我们能在某一天实现。
也许我们能在明天,在自己的生活中实现。
最后一个片段的结尾,忍不住掏出手机影评,来缓解泪目的小尴尬。
标准的日系民族风电影,受到生活打击中的水缟夫妇在北海道乡下的月浦开间民宿,迎接内心迷茫的客人们。
月浦油画一般的的阳光,湖水,雪野,花田,月光不露声色的治愈我的眼睛,。
优雅的手风琴绅士,神秘的匠人女士,朴实爽朗的农户一家,元气满满的邮差先生叶肆意的播撒温柔。
月但原田知世式标准的微笑之下,隐藏不住父亲离世后心里的暗伤。
有时,悲伤不是忘在脑后就能解决的,治愈它,需要漫长的过程去理解和领悟。
水缟夫妇和三组客人的故事,简单的涵盖了人的一生,年轻时的相遇,中年时的相知,暮年时的相伴。
无论是失恋的少女,充满隔阂的父女,还是失去生活希望的老夫妇,在这家店里,都找到了属于他们这个人生阶段的味道。
而水缟夫妇的内心,也因这些凡世间的聚散离合,变得更加清晰坚定。
陪伴不是简单的满足,就像小男孩mani和月亮,就算我为你改变了自然规律,但却无法倾听你内心真实的声音。
哭点很高的我,看到老先生弯下腰强忍眼泪捡起勺子喃喃着“明天还吃 好的 明天还吃”的时候,眼角小泪花终于还是泛了出来。
谁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原本就五味杂陈,没必要可以逃避,但也不要停下追寻答案的脚步,也许某一天,打开一扇门,里面就会传出暖暖的面包香气,那便是生活本来的味道。
“和喜欢的人在喜欢的地方,过喜欢的生活。
”这些话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出生的人口中说出来,很多人都会觉得不现实吧。
就连做一份自己能够真心喜欢的工作的人也不多,不少人都还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
或者说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
但还是被这部片感动了,棉麻质的衣服,森林系的木质装潢,无污染的大自然,暖心又暖胃的特浓北海道牛奶。
我说不向往这生活是假的,比起住在钢筋水泥森林顶层俯瞰城市霓虹端着红酒杯高傲又寂寞的站在落地大玻璃往窗外看,还真的宁愿喝自己酿了很久的酒配刚刚烤好的香气十足的普通乡村面包。
达到前者高端的城市生活水准很难,后者小清新的无忧无虑乡村生活不用愁生活资金的生活更难。
丢掉工作去北海道生活前还是要有足够让自己活下去的资金啊。
另外一部以北海道为背景的电影【花水木】,北海道出生的女主角(新垣结衣饰演)为了考上早稻田大学为了去东京不顾一切,捕鱼北海道农民男一(生田斗真饰演)也不顾一切的帮助她去东京实现她的理想。
虽然结局最后他们还是回到北海道相见,但是已经物是人非。
看过一个关于日本农村的现实记录电视节目,农村人口往东京挤,有一条村子的小学不得不关掉。
所以说这部电影不现实也不是,东京生活工作累了向往北海道村间的简单生活。
北海道出生的孩子反而觉得村间生活太单调,电视中的东京繁忙都市很吸引人。
这部电影中平冈佑太那个角色最后去了东京。
他本来很想去,但是自己担心去到那里没工作没地方住所以只能作为理想,而刚失恋去月浦mani cafe住的一个东京女孩与他产生了情愫。
女孩给了他鼓励,然后就跟着她去东京了。
另外离家出走那个母亲想必最后也是去了大城市。
电影中小女孩的母亲和父亲吵架的片段虽然没有声音,但是她最后坐上一架轿车离开的那一段不免想象她吵架是因为觉得她在这个家庭看不到她想要的未来。
她觉得这个丈夫没有上进心,为什么不升职去到更好的大城市。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她没有带那个小女孩走,所以说这个丈夫品性醇良没暴力,放心孩子跟着他。
她要嫁个更好的人,就不能带着孩子走。
以上并不是做什么比较或者抨击什么,只是想说每个人的幸福定义和理想都会有差距。
其实不管我们出生于哪里,最后会在哪里生活工作。
会不会回到自己成长的那个地方。
能找到自己觉得幸福的理想,实现理想,那怕是实现了三分之一,也很难得了。
忠于编剧最后加一句,能和自己的companion分享一个面包,不管是在田野间;还是明天就是deadline焦头烂额加班的工作室里,也是一种幸福吧。
质朴、清新的味道会让我想起无印良品,虽然片中不时出现吃的场景,可我觉得他们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美好、温暖,美丽宁静的风光,人与自然的亲近,表现的是我们向往的生活,而不是真实的生活。
日本人对食物的尊重、珍惜,寡淡的味道,对比国人大吃大喝,油腻香辣痛快淋漓其实也说不上哪个更好,前者健康,后者活在当下。
拥有这样一种感情和开这样一家面包店一样奢侈吧。
我不知道为什么理绘在寻找Mani的同时还会和水缟在一起,大概是因为水缟对她的爱充满了宽厚、理解与包容。
他总是静静站在她的身边,她会难过,但他不问,他一直等着她。
最好的爱情从来都不是刚刚好,低等的爱情才总会计较付出多少总在避免得不偿失。
每次看到理绘和水缟坐在一张桌子前,他掰一半面包给她,她接过,两人一起将面包放进嘴里,然后彼此脸上露出笑容的时候我就觉得好幸福。
我想最好的爱情不过如此吧,没有太多的言语,也就是彼此做个伴。
我真心抱着虔诚而恬淡的态度看了这部电影,试图用最简单明澈的内容和画面洗脱一周工作的疲乏,但从始至终我都倍感沉重。
当乡间那栋二层木质湖景房映入眼帘时,我想,买一栋前无遮后无拦还能透过玻璃窗欣赏湖光山色的小别墅没个千万也得大几百万吧,即使在农村盖一间也要三四十万,前提是要有地。
当女主人用咖啡豆手工现磨制作咖啡给店里稀少的客人时,我想,这要卖多少杯才能保证盈利啊?
要知道仅国产的咖啡豆就要30-50元/500g,进口咖啡豆价格更是130-160元/500g。
当看到店内面包销售不寄产出,男女主人还时不时赠送,我想,制作面包的材料(中筋粉、高筋粉、全麦面粉、酵母、牛奶、鸡蛋、黄油等等)都是费钱的货,加上电费、水费、燃气费,这要怎么维持营生?
除此之外,每次女主人都能拿出样式不同的精美餐具,而店内装修及家具更是以实木为主,这应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当然这一切估算都是以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为背景,那么开一间这样的面包店存款尾数至少要有6个零。
我真的不想把一部纯美的电影搅和成成本预算,我努力压制这些现实问题从脑海里涌现,但与此同时我又不能百分之百地坠落进唯美的艺术表达。
我后来总结出来几点原因:一、我也想有朝一日过上这种与世无争又不愁没钱花的日子;二、我也即将成为适婚青年,房纸、车纸、钞票纸将成为头等大事;三、我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国企员工。
那么,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青年,明知大都会的浮躁与乏味怎么敢就此挥袖离开,怎么敢不顾一切为了梦想。
采菊东篱下才是最奢侈的生活。
上个星期,一个好友结婚了,为了趁楼市还未完全回暖时买房两人才领了结婚证,首付30万,还贷30年。
对,普通青年就是这么过的,结婚也可以变的不那么浪漫,挣来的钱是用来还贷的,旅游是可以暂缓的。
如果哪对小夫妻在年轻的时候就拥有那样一间面包店,我不得不猜想他们的父母来自温州炒房团,just kidding.当然,我还是相信情义这个东西,我还是相信以真心待他人也终有一日会被还之以真心,虽然不是所有。
希望是脆弱的小火苗,总会被猜疑、羡妒、犹豫、失信、沮丧吹得东倒西歪,但只要仅存就有盼头。
梦想是要挂在墙上的,要不然时不时会忘记、会妥协。
另外,梦想是用来实现的。
当然不是物质越丰富越幸福,但我不得不承认物质是幸福的兴奋剂。
它能帮助把幸福的假想化作现实。
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具有“心想事成”的魔力。
同时它也是抹杀幸福的利器,因为不是所有幸福都用物质换的来。
幸福的后缀到底有几个零?
这个谜面无解。
上大学时看过岩井俊二的一部电影,叫《四月物语》。
影片不长,像部散文诗般悠悠晃晃,随着镜头穿梭在东京漫开的樱花与春日傍晚的大雨里。
后来独自居住时,某个不用工作的夜晚,窝在沙发一角,在不大的电视里回顾这部影片。
看着17岁少女榆野卯月骑车前往山崎学长打工的书店,鼓起勇气与他交谈……在还算青春的年岁里遇见他人的青春心事,心中总会泛起咯噔一声的回响。
想起十几岁时曾喜欢过的某个人,擦肩而过时的缓步屏息,以及放学后在夕阳中骑车的背影。
那股好闻的洗衣粉味道终是挥散不去。
成年后虽然也曾遇见一些人,有过短暂的交集,却怎么也烙不下更多深刻的印记。
那些转瞬即逝的碎片也就成了脑海里无关痛痒的回忆。
四月的尾声,宅在家看电影,窗外是灰色调的阴天。
《幸福的面包》里的理绘小姐,大部分时间都面带微笑,偶尔也会没来由的难过。
她会凝望高悬的明月,月光洒在面包店旁如镜般的河面上。
丈夫水缟君往往会在她的身后静默,同时为她的难过而悲伤。
理绘在寻找着心中的玛尼,不管在东京,还是在月浦,那个玛尼似乎都在与她捉迷藏。
我曾一度以为玛尼是理想情人的象征,因为纵观整部影片里的几组人物,似乎都与爱情相关。
香织与时生,爱是纯粹的好感。
无关背景,无关职业,或许只需要一朵向日葵,一次吹着晚风的夜谈,我便愿意送你一路回东京。
小未久的父母,爱是放手的释然。
昔日的快乐是真的,无法包容的痛苦也是真的。
当爱已成往事,那便及时止损,把更多的温情留给需要你爱的人。
坂本夫妇,爱是长久的陪伴。
共结连理五十载,我有与你同赴黄泉的勇气,若你愿再为一颗红豆面包而停留,我亦可陪你看尽往后余生的所有月圆。
理绘在与水缟君用心经营面包店并治愈客人的同时,也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究竟玛尼是谁,其实就是愿意陪着她做任何事,最大的愿望便是让理绘快乐的水缟君啊。
我们要何其幸运,才会找到那么一个人,想你所想,爱你所爱,与你同样温柔,陪你走过高山低谷,为你在雪地中留下脚印。
你们也会因长久的相处而形成共有的默契,比如悄悄将衣服里的硬币收入囊中,掰开面包时自然的将另一半分给对方……彼此眼神交汇时的相视一笑,都会让阳光明艳起来,横扫心中的阴霾。
玛尼不会专程为你而来,但也许他(她)就在你身边。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包容对方,接纳自己,与现实握手言和。
终有一天,你也一定会寻找到心中的玛尼。
很羡慕,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个小店,一直生活下去是很幸福的。
故事分了几段,先是一个都市里的人,后来是个小孩,都有自己的困扰,但是在这家店里,渐渐的转变,是个很好的开始。
很小资的电影,很浪漫,很喜欢男女主角之间的那种默契,有点天长地久,每款面包都很好看,而且看着那些食物漂亮的让人有食欲,场景都像是梦里似的地方。
快进着看完,意兴阑珊。
因为心情不太好,想看点什么治愈系的,网盘里看到这部,想着叫这个名字的日本电影应该挺治愈的吧。嗯,那些小日剧这样就算了。电影我真的不可。
在唱起歌剧也不奇怪的地方,表现人类最美好最善良的优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治愈系佳作。
一般吧,没有那种窝心的感觉。
故事稍弱,风景极美。真应该去北海道啊。
森女生活指南
理解了悬浮的含义……
四星都给北海道超治愈的景色啊~
其实根本没有耐心看完啊= =|| 小清新得有点儿败...
故事好假 场景好假 台词好假 笑得好假 浪漫的好假 .....
晚上泡脚电影,剧情基本没细看,就看新出炉面包脆皮冒热气蘸着南瓜浓汤热滚滚现磨咖啡老妇人吃豆子馅面包满足的眼泪,听听音乐看看北海道,够了。日剧总是很治愈我~
温暖的小店,幸福的面包。。。
companion最初的意思是,一起分享面包吃的人,引申为同伴。
头一回碰到一部让窝半小时内弃的电影。。。。去尼妹的小清新,无聊的死
86不管身处怎样的繁华,都要守住心中的那份宁静。
2013.1.25
早饭吃面包赶脚还蛮不错的,晚饭叫你吃面包的时候就不由得卧槽了 过生日蛋糕是面包也就算了,可蛋糕还没切呢怎么还在吃面包啊【中岛美嘉脸
除了女主角老是情书式仰望天空太OVER,其他都很治愈,北海道太美了,一定要去一次。
夏天的客人
肤浅做作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