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蒙娜丽莎的微笑

Mona Lisa Smile,蒙罗丽莎的微笑

主演:朱莉娅·罗伯茨,克尔斯滕·邓斯特,朱丽娅·斯蒂尔斯,玛吉·吉伦哈尔,金妮弗·古德温,多米尼克·韦斯特,马西娅·盖伊·哈登,托弗·格雷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03

《蒙娜丽莎的微笑》剧照

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2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3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4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5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6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3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4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5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6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7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8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9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20

《蒙娜丽莎的微笑》剧情介绍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0年代,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表面看来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里,教师们教授学生,仍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她们的心里素质。美丽成熟的凯瑟琳(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饰)大学毕业,怀揣理想和热情来到该学校担 任艺术史教师时,便因想散播自由的种子碰壁连连。 然而因为风趣、率直、热情、渊博,凯瑟琳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她的几个学生,想同男孩一样干出一番事业的琼(朱丽娅·斯蒂尔斯 Julia Stiles 饰)、活泼好动的丽薇(玛吉·吉伦哈尔 Maggie Gyllenhaal 饰)等,也慢慢地展露出真性情。然而,另一名学生贝蒂(克斯汀·邓斯特 Kirsten Dunst 饰)要结婚的消息,又将自由浪漫的氛围打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音琴魔千禧愿86号营地大器晚成第三季谈判冤家30枚银币第二季奇迹的女儿玫瑰的战争老千3:独眼杰克杀手们舞影随行脱离纵他入局追凶贼王恶老板2102真狗魔力家族疯狂人字拖斗士新世界动物王国古剑奇谭之悲歌咒北京女子图鉴之整容大师龙虎山张天师寒鸦经山历海你丫闭嘴!冤家变亲家追杀横路靖六

《蒙娜丽莎的微笑》长篇影评

 1 ) 开学典礼

只看了开头一点,我觉得开学典礼很有意思,也很受启发。

学校应该是学生求知的地方,那么应该由学生主动求学,老师被动传授,教学相长。

可惜,中国的状况是老师家长学校逼着学生学习。

中国的学校开学典礼通常都是学校领导讲话,继往开来之后就是一大堆鼓励、逼迫学生学习的言词。

而任何学生都已经厌倦这些繁文缛节。

 2 ) Monalisa Smile --喜欢Jone

又重温了monalisa smile, 很讨巧的一部女性电影.没什么大的情节起伏,没什么人物戏剧化的冲突,但是风景如画,美女如斯;一部抛开了贫穷的电影,什么都会变得温情脉脉.电影反应的是美国50年代的女权思想的暗潮涌动,具有革命性的超前意识的女教师要改变一群以婚姻为最终职业的绝顶聪明的女学生,结果她以自己没有料到的结局离开.我喜欢这片子就是因为有一段我看得非常过瘾,Jone结婚了对Catherine说的那段话,因为她的"心甘情愿".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误区,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决定,然后苦口婆心劝说他人,特别是那种天性热心或是忧思过虑的人更是恨不得倾力亲为.在Catherine眼里她人为Jone是聪明优秀的女生,她应该上哈佛,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以婚姻结束自己的远大前程.可是Jone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相爱的人结婚并放弃了学业.我在看到Catherine听到Jone说她结婚了那时刹那的面部表情,居然有些残酷的幸灾乐祸.原谅我的俗气.我就是不喜欢Catherine这种人,但是同时我非常尊重这种人,也非常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甚至同情他们的挫败感.可我更欣赏在Jone说话时脸上露出的倔强.和她的同学Betty的婚姻不同,婚姻对她来说是自然的归属,其实betty也没什么大错,只是女人的过分的虚荣心磨灭了他丈夫很少的一点爱.很可喜,在影片的最后,Catherine还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保持自己的不妥协同时保持对她的女学生的生活选择的尊重.人们常常会追问自己什么是自己需要的?

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或是自己应该干什么?

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受到挑战时,很多人无所适从.其实很简单,坚持自己的内心,以宽容之心看待他人的选择,象catherine, 象Jone或者象betty,在遭受挫折后自愿或不自愿的勇敢的延续自己的生活.

 3 ) 有没有那么一朵玫瑰

【“性别研究”公选课作业,视角奇葩,语气攻击性略强,观者请见谅,莫与吾辈无知妇孺一般见识。

】      香港歌手谢安琪有一首歌,叫做《祝英台》。

  我原以为这又是陈词滥调地重复一遍梁祝的爱情故事,却不料词作者周博贤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的歌词:“为什求活到精彩,须将女身卸下来,自我盖掩不自爱?

会否等得见未来,女共男,均等竞赛?

”  古代的中国男女大防极严,女子至多读一读《女诫》,学一学三从四德,自不必指望如书生般摇头晃脑地诵经读史。

科举从来都是男人的天下,女子哪怕碰一碰《诗经》,都好似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五十年代的美国,金发美女与家电器具的广告席卷了荧屏。

  时至今日,当时流传下来的颇具特色的广告画仍是被印在明信片上,销量仍是可观。

从前我亦不曾想过,女人为何总要与琐碎的居家生活联系在一起?

戎马倥偬属于男人,金榜题名亦属于男人。

男人成了无定河边骨,女人仍旧凝妆上翠楼——好像自古以来,这些画面都是理所应当的:男人就应该洒热血打天下,女人则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在春闺里消耗光阴。

  哪怕是在自由民主的美国,黑人不受歧视的宣言已喊得震天价响,女人的地位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电影里最嚣张的女人Betty,看谁不顺眼就一篇社论让其陷入非议,自小听从母亲的教诲,学会了一套完美的假装的艺术。

她可以光鲜美丽,她可以刻薄冷漠,她挽着丈夫的手臂,挺起胸膛捧着书本握着吸尘器,俨然一副母仪天下的风范。

  到了最后,她却选择与一个她母亲一直看不起的浪荡女孩一起租房,她选择了在当时的人看来十分之不完美的离婚,她对她无懈可击的母亲说:“做人不能只看表面。

”  对啊,蒙娜丽莎在微笑,可是谁知道她快乐么?

作为欧洲中世纪的贵妇人,她不得不戴上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面具。

微微一笑不过是礼仪,或许她前一晚刚刚用泪水沾湿了枕巾。

  又或者,她已经“幸福”到,连流泪的真实触感,也早已忘记了是什么滋味。

      女主角Katherine,不能不说是一位极端的女权主义者,虽然我个人很欣赏她,而且十分怀疑她与我同样都是狮子座。

  世上最难搞定的星座,就是狮子座的女人和处女座的男人。

  Katherine与《死亡诗社》的男主角Mr.Keating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希望主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人生的名师,而他们最大的不同是,Keating并没有Katherine那样的攻击性。

  Keating是在学生耳边提醒他们“Seize the days”,而Katherine到底是女人,她会失望会流泪会情绪化,会因为Betty那充满挑衅的社论而在课堂上发飙,对学生说:我输了,你们赢了!

  其实教育真正的作用不在于课堂上硬塞的知识,而在于潜移默化的行为处事。

所以尽管个性迥然相异,Keating和Katherine都收获了同样的结局:他们离开了学校,然后所有的学生——无论曾经关系亲近的抑或是对他们嗤之以鼻的,全都真心实意地来送别,而且永远都会记得这短暂却深刻的教诲。

  Oh,Captain,my captain。

      记得在大二的现代文学课上,周佩瑶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女作家都活得比冰心洒脱,但没有一个人比她更幸福。

因为在中国,你想要幸福,就必须学会妥协。

”  其实何止是在中国,哪怕以自由著称的美利坚英吉利,女人的地位何曾超越了男人?

  是的现在女人可以当国务卿可以进白宫,英国更是有至高无上的女王,可是先摒弃社会属性不论,大自然赋予女人的一切就远不及男人来得优厚。

  渡边淳一在他的《男人这东西》里面曾说:只有性成熟的女性才能感觉到性高潮,女人真正的性快感来自于和心爱的男人结合,而男人的肉体只能产生原始低等的快感,无论与其交合的是否是他心爱的女人。

  除此之外,用情更深的永远是女人,繁育后代的是女人,痛的是女人,伤的是女人。

女人会因为曾打过胎而遭男人嫌弃,而男人,从来不会因为曾经制造过几个胚胎,而被谁看不起。

女人很容易患上妇科疾病,甚至因此而早夭,而男人大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嫖,只要注意卫生,丝毫不用担心染上什么意想不到的病症。

  更不消说东亚男人令人鄙夷的处女情结了。

  我现在作为一名二十岁的老处女,对非处男的处女情结还是无比的鄙夷,听身边朋友说的种种切身体验尚且觉得胆寒,也不知等哪天亲身体验了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对男女之别的想法会不会与现在不同。

  我只知道,无论将来是否遇到值得的男人,我一定不会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忘记了自己。

      最后,回到妥协这个问题。

  电影女主角Katherine有些攻击性过强了,我觉得Jone放弃去耶鲁法学院、选择爱情与家庭,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谅解的事。

诚然,对于一个有梦想的人来说,这的确有些令人气馁,但倘若梦想与家庭好比红玫瑰与白玫瑰、好比山中高士晶莹雪与世外仙姝寂寞林,有得有失自然会意难平,可清楚知道自己更需要哪一方,不是比什么都可贵么?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照你的意愿去生活,她们的选择或许不够光明,但也不能称之为谬误。

  正如我也无比地鄙视那些挤破头考公务员的人,这些多多少少都是对于现实的妥协,都是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选择了随波逐流的弱者。

但鄙夷归鄙夷,我不能去指责他们,更不能妄图去左右他们的人生。

  有的人选择做非同凡响的主角,有的人生来就只是做配角龙套的料。

有的人可以把一条孤独的路走得精彩纷呈,有的人即便亲朋满室也盖不住内心的平庸和寂寞。

  当然我的用词也还是太尖酸刻薄了,只能说,我非常赞同Katherine的想法和做法,同时我也希望那些选择妥协的人能觅得现世的安稳——但那样的安稳,毕竟不是我所欣赏的。

      女作家亦舒如今过着她梦想中的生活——大房子,下午茶,闲写几笔文章,静下来就听听风的声音。

许多人看了她的专访便要感叹,美中不足的就是,陪在她身边的并非大家当初所想的人。

  相比之下,她的侄媳妇周慧敏就截然不同。

当年艳惊香港的玉女,与风流才子相恋多年,抵不住湿吻门和外界舆论的压力宣称了分手,但不到几天便又传出了婚讯,女方还称:“他犯得起这种错误。

”  周玉女大可以自豪地套用TVB经典台词:“幸福不是在乎别人怎么看,做人最重要是自己开心。

”但在吾等观者眼里,她所选择的幸福,无疑是妥协的伴生物。

建立在委屈之上的所谓幸福婚姻,宛若宝钗蒙了尘,当真还有它本身的滋味么?

  这位不老玉女,如今依旧美得无懈可击,想必她微笑起来,也不会比蒙娜丽莎逊色。

  所以,为什么男人事业有成加独身,就是令人趋之若鹜的钻石王老五?

女人事业有成而独身,就是美中不足宝玉微瑕?

  为什么想要幸福,就一定要学会妥协?

  如果可以,在故事的结尾,我愿如Katherine般坐上一辆永不回头的车,朝昨天挥挥手,毅然奔向浪漫的欧洲,找寻自己心中的艺术。

  如果可以,我愿做那样一朵骄傲的带刺的玫瑰,永远不做妥协的纸屑。

 4 )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随记,草稿,之后改这电影就是谁都想讨好,谁都没讨好成。

与时俱进想跟上时代,却实在是抑制不住刚从土里爬出来的腐朽味儿。

处处透露着欧美女权的“自由”气息,是是是,你们当然拥有向下的自由,你们当然拥有结婚的自由,当然拥有当别人情妇滥交的自由,虽然你们没有尊重单女,但单女一定要尊重你们。

导演只会拍一些不错的片段,整体松散的不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整体的叙事就稀烂。

我承认导演那个时代整体氛围就是这样,但拍出来结果这样很难不让人想到导演夹带了不少男权私货。

给老师的感情线不会写大可以不写,那个男的师生恋!

完了没感觉跟女主心有灵犀处境相同其实也没有魅力,就是油滑!

猥琐!

女主不是先锋吗,先锋是瞎眼先锋吗,其他人都知道那个男的不行,先锋你是要多瞎眼才会爱上他,完了还找补的很差,都do完i了说一句答应我不要跟学生搞,导演你可以不给女主创造人物高光,直接给她创造阴影也是自成一派。

开头铺垫半天,我以为琼要当律师了,蜘蛛侠女朋友会当作家,蝙蝠侠女朋友很受艺术触动要当画家,致命女人可能是跟拉大提琴的相关。

结果吭哧吭哧刻画半天,琼要回归家庭,蜘蛛侠女朋友当起了反派,蝙蝠侠女朋友交代了一下原生家庭开始给滥交?

致命女人找到了爱情,拉大提琴这个才艺让那个男的更喜欢她,导演你不是接女主之口讽刺这种行为吗,才华当婚姻的嫁妆不行,当爱情的就行了?

导演你分裂不分裂。

嗳,所有人几乎原地踏步,一点人物弧光都没有导演你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厉害。

整半天我以为要改变教育体制,带领学生找到除了家庭主妇的人生意义啥的,最后的落脚点居然是婚女教单女做人。

这些学生们她们课程拿全A,可以预习完上课的所有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妙语连珠反唇相讥,给老师这个“权威”一个下马威,她们洞察人心,机灵,敏捷,刺头。

但是拿全A是为了让自己更配得上未婚夫,即使未婚夫的作业都是她写的;可以废那么大劲对抗老师却不敢反抗自己的父母;什么洞察人心妙语连珠,是为了更好的伺候丈夫。

在报纸上怼人一套一套的,充满期待的打开柜子我以为里面最起码是珠宝吧,居然是两台洗衣机我大为震撼。

这就是你们的梦想吗,拥有两台代替自己没有意义的工具吗。

当你犹豫的说你想当律师的时候,后来都没有让你放弃家庭让你兼顾都拒绝,我以为开始是学法女生太少你不敢想,不不不,搞半天学法这个想法是您婚姻生活的绊脚石,是你追求崇高婚姻过程中微不足道的考验,你真诚发誓自己以后绝对不会后悔自己不去学法,害怕法律玷污了您美满的婚姻是莫,这就是你们的选择吗。

怪不得父权社会几千年呢。

导演您让她卧薪尝胆百转千回就为教老师做人,学会尊重别人当家庭主妇真可以。

开始的时候看到她们对婚姻的态度我直呼离谱,看完了看到她们对婚姻的态度依旧直呼离谱。

要找一个不晦气的女性群像剧多么难,刚开始对这些学生刻画的越优秀,我就越心痛。

刚开始对这些女性的群像的性格刻画的越好,后面就越生气,对刚开始的高开多期待对后面的低走就越无语。

我以为她们要大展拳脚,成为厉害的人,结果她们要成为可能都不那么厉害的人的老婆。

女主让你们找寻自己人生的意义就是其心可诛,你们被社会洗脑让你们老公压榨你的劳动生育价值就是应该被尊重。

哦对了,这篇影评就叫“好言难劝该死的鬼”,甚至这电影都应该叫这名儿。

就这我刚上豆瓣看到评论里面说觉得老师激进女权,太爱安排控制别人的人生。

我真的:蛤?

这叫激进,这叫控制?

你随便看看什么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

都是为了学生好让她们找到人生的意义而且女老师阻力多更不容易男老师就是人生导师难得一遇但女老师就是多管闲事控制欲强啦。

我合理怀疑这个男导演拍了不少他自己的意淫,并且夹带了不少私货:女人怎么能离开男人还能活呢。

她们在美好前途和亲亲老公之间一定选男人啦,她们离不开男人的钱,离得开钱也离不开情,离得开情也离不开吊。

对父母最好的叛逆就是给人当情妇,对爱情最好的绝望就是滥交啦,总之女的就是要围着男人转啦。

导演你自己看看这符合逻辑吗都。

导演是想借这个给大家洗脑要和这个电影一样哟,真女权就要这样损己利人哟,这样我们才会承认你哟。

晦气!

我以为新版小妇人是女性群像剧的及格线,没想到是佼佼者,以后男导演碰这种题材的时候谨慎行不行,不行就别蹭。

我承认我来看这个电影本来是是因为最近沉迷于朱莉亚罗伯茨的美貌和这电影里面她的穿搭我承认我非常肤浅。

我就不应该在看了预告之后,发现是女性群像教育题材对它有多余的期待。

欧美女权果然就是裹了糖衣的答辩,哦不,美国女权。

怪不得你们现在连堕胎权都没了。

朱莉亚罗伯茨你长那么大女人,我以后为了美貌看你电影的时候,你不会几乎每个电影都自由气息都这么浓厚吧。

你不会最大女人的作品是你穿西装领奖的街拍吧。

 5 ) 蒙娜丽莎的微笑

1953年的深秋,一位教龄只有一年的年轻女教师凯瑟琳沃森来到卫斯理女子学院,在这里她将负责教授为期一年艺术史的课程。

这所女子学院坐落在波士顿以北10英里的地方,素有“女子哈佛大学”之称。

深秋的枫叶飘浮在爽朗的天空,落在校园的小路上,洋溢着古典的浪漫气息。

钟声响起,一位戴着红色贝雷帽,的女孩,踏着轻快的步伐,带着精致的妆容,雀跃地穿过人群,跑到了礼堂的门口,她稍微细致地整理了一下仪容,拿起一个精巧的小木槌,哒哒哒,敲响了礼堂的大门。

“是谁叩响了知识殿堂的大门?

” 一个浑厚响亮,又严肃的声音响起。

“我是所有女性中的一员。

” 女孩镇静而坚定的回答。

“你来此地寻求什么?

”“通过勤奋的学习唤醒我的灵魂,并将我的一生奉献给知识。

”这就是卫斯理女子学院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

初来乍到的凯瑟琳沃森,带着学士帽,傲然挺立地站在校长的旁边,目不斜视地看着洒下金色阳光的礼堂中心,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

电影片段截图但是不久后,她便发现,这所学校的所有课程设置,都是为了教授学生如何在婚姻中更好地相夫教子。

即使是外语课、文学课、艺术课,也只是为了让“主妇”显得更加得体端庄,学校所想要培养的是“一边替丈夫熨衣服,一边背诵乔叟诗句”的高端知识分子型主妇,一种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却唯独没有自我的精英妻子。

那些在课堂上聪明伶俐,将作者和作品简介背诵的一字不差,敢于大胆质疑她“如果你没有其他可教的,我们宁可自学”的女孩子们,心里最在乎的,最想了解的却是如何在厨房测量牛肉的重量和体积,为丈夫量体裁衣。

这位刚刚从UCLA毕业,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艺术史老师,决心改变。

她准备的是学生们翻遍课本也无法找到的图片。

第一幅是苏蒂恩《屠宰后的牲畜》,一具怪诞丑陋的腐肉残骸,透着鲜血明亮的颜色,观者都能闻到尸体发臭的气味。

这与传统画家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甚至不可以被称为艺术。

但是在沃森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观察和思考,“我觉得它很具有侵略性”,“我觉得它很色情”,“什么才可以被称为艺术?

”,“由谁来决定?

”,这幅古怪黑暗的画作,不讲究构图,也无高深技巧可言,难道就不是艺术吗?

沃森通过一系列的苏格拉底似的发问,鼓动着这群女孩子去质疑,去思索,去挑战一切循规蹈矩和“至上”的权威,抛弃一切陈词滥调,为自己的想法勇敢发声。

苏蒂恩《屠宰后的牲畜》在一个阴郁的雨天,她带着一群学生穿梭在一个破旧的废弃工业大楼里,空气中弥漫着油漆和铁锈的味道,耳边还时不时传来雕刻锤凿材料的声音。

“这是杰克森波洛克。

我已经习惯无聊的主题了,先说长蛆的烂肉是艺术,现在轮到这个。

”学生们纷纷不耐烦。

画面上线条纵横曲扭,色彩变幻无常。

一眼望过去,构图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认,是一个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

“你们不需要为此写一篇论文,不需要去喜欢它,你们要做的是观察它,然后思考。

” 画家波洛克独创性地运用甩、泼、滴,任由颜料在画布上滴流,创作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

没有中心、没有起点、随意之间充满了戏剧性的偶然效果,激情四射且充满了色彩的张力和狂野,不拘一格,却有着令人愉悦的美。

这位前卫画家的抽象表现主义直到50年代初才为人赏识,他”追求与过去的断裂,拼命设法逃离艺术上对于技巧的要求,拼命去寻求自己的内心”的精神,正通过这幅画展现地淋漓尽致。

这也是沃森想要启发学生去亲身感受的。

电影截图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的一节课上,她并没有拆解这幅画,分块去研究,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幅画的独特魅力,以及梵高追求自我的精神。

“这是他的自画像,没有渲染,没有伪装,纯粹的真实。

” 当她把分解《向日葵》数字绘画的复制品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很讽刺对吧,梵高拒绝为了大众品味改变他的理想,为了保持人格完整,拒绝妥协,我们却把他放在小盒子里面,复制它。

所以选择权在你们,你们可以按照别人的期望去做,也可以做你们自己。

梵高《向日葵》凯瑟琳沃森就是通过这一幅幅画,去引导学生们形成自己的想法,拥有自己的声音,并逐步积累追寻自我,坚持自我的勇气。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校董的女儿贝蒂。

她原本在威严的母亲的影响下最坚定的传统观念的维护者和男权社会规则的捍卫者,然而她所维护的一切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是丈夫的背叛和嘲弄时,她也逐渐放弃了曾经笃定的观点,不再在乎世俗的眼光,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本片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琼的故事。

片中琼一个聪明有想法,十分优秀的女生,却放弃了耶鲁大学法律专业的就读机会而选择了回归家庭,当沃森听到琼选择结婚而放弃自己的远大前程时,感到诧异和挫败。

然而琼清晰的,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要一个家,这是我不可能牺牲的。

你觉得我会某天早上醒来后悔没当律师?

不会比放弃家庭、放弃抚养更让我后悔,这是我想要的。

”这时候的琼已经学会了完完全全由自己主导人生了,不论是谁的意见。

这个人物丰富了女性主义的内涵,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它并不是一味地去定义女性角色,成为叱咤风云的律师,或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而是意味着女性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无论是什么职业,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是内心想要追寻的,就不应该放弃,并抱着势必坚持下去的决心,并且十分清楚“为了别人而改变,就是对自己的不诚实”。

本片取名之所以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次贝蒂在质疑她虚伪的母亲时,略带失望指着这幅画,问“ 她在微笑,她真的幸福吗?

她看起来幸福,所以有什么关系呢?

” 人人都只关心表面的美好和祥和,而隐藏的真实感受又有谁真正在乎呢,除了你自己。

当然,凯瑟琳沃森,这位独立、富有创造力、标新立异的艺术史老师,被学校当作激进的、潜在的破坏分子。

她必须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计划去教授才可以继续在学校待下去。

虽然她舍不得学生,但她不愿意违背自己,不愿意妥协,最后选择离开。

电影最后的一幕是她坐在车里扬长而去,而那些深受她影响的学生,卖力骑着自行车追赶着,为她送行,风扬起了她们的学士服,飘逸地在风中摆动。

“我听说她把没有目标的漫游者称作懦夫,但并不是所有漫游者都是没有目的的。

特别是那些超越传统,追求真理的人。

超越定义的限制,无法描述。

” 贝蒂最后一次为校报撰写社论时写道。

 6 ) 如何追求并获得一段真正值得珍惜的爱情人生?

昨天夜里,偶然的情境,让我想起来该看看那些搁置好久的电影了,于是,鬼使神差地,挑中了《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

看完了,不知不觉想写点什么,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吗?

是的。

但也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影片。

在《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中,朱丽娅·罗伯茨饰演毕业于加州柏克莱大学、满怀自由改革理想的女子凯瑟琳·沃特森,1953年到知名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

为了鼓励女学生在传统社会价值的束缚中勇于追求人生目标,这位年轻的女老师面临了一连串挫折与挑战。

其实不仅仅是鼓励学生,片中凯瑟琳·沃特森自身也在不断地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

看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到我们自己,想到我们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该如何做一个自己,一个真正不枉此生的人。

也许很难?

但是那样的追求会让生活过的真正精彩啊!

有人似乎说过我喜欢挑战,但是追求人生目标就是喜欢挑战吗?

喜欢挑战自己的人,是不是挑战本身成为了目标呢?

喜欢挑战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一种好胜心理,一种不算非常成熟的、不算非常健康的心理而已。

追求人生目标,应该是追求冥冥中似乎本来就应该这样本来就应该那样的生活,不断尝试,不断尝试,也许有一天找到了,可不可以,能不能够停下来享受人生呢?

认识不是永远也不能满足自己呢?

会不会不断地冒出新的目标呢?

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是否就是一种苦行僧似的生活呢?

呵呵,其实,我们说他苦行僧,他自己未必觉得吧?

为苦而苦,真的有这么傻?

电影中的凯瑟琳·沃特森老师,深得学生的喜爱,最后她选择离开了女子学院的教席,车子缓缓开出学校的时候,一群学生骑着单车来送她,那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而感动!

一部好片子,不但看了一个好故事,而且引发了观众自己的思考,就不简单了。

但是罗伯茨的表演,略微让我失望,真正的老师,应该更有激情,更有思想,更有深刻的表达,但是影片中让我喜欢的场景并不多,或许因为她没有真的做过老师吧?!

做你真正想做的任何事情,是影片的主旨,但是这够吗?

凯瑟琳·沃特森能不能找到她真正喜欢的学校呢?

是不是应该更理智地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凯瑟琳·沃特森离开了女子学院,这部代表她失败,也不代表她成功了。

她成功之处是把关于人生的追求植入了学生的心灵,但是如果我是她,我不会特别开心,毕竟我还需要一个职位来引导更多的孩子,我不能终日流浪任人摆布。

凯瑟琳·沃特森的追求,是不是一个人的长征呢?

我想这部电影引发的更多的是思考,而不是答案。

影片中的凯瑟琳·沃特森为什么找了罗伯茨来主演呢?

这个大嘴美人,使我想起来男人和女人的关系。

凯瑟琳·沃特森九是一位不依赖男人的“前卫”女性。

但是在影片中,她受到了不少优秀男士的追求。

她的容貌估计也是赢得票房的一大因素。

想想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女性,往往要求男士百倍地疼爱她珍惜她,可是,凭什么呢?

男人并不是离开女人就活不了的;女人同样不需要依赖男人而活着。

男人和女人同居一个屋檐下,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但是起因是什么呢?

电影里的爱情故事,往往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男士对一个绝代佳人一见钟情,然后是一场轰轰烈烈或者温馨浪漫或者肝肠寸断的爱情长跑,有的跑到了皆大欢喜的终点,成了喜剧;有的则有缘无份,令人扼腕叹息。

但是不管如何,一见钟情,女士的容貌是出众的,男士的才华或者财富是丰实的,这样的才子佳人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赢得了武术的票房收入。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青年男女,却难免不受这些主流媒体的影响,男士希望找到貌美如画的佳人;女士希望找个温柔体贴而且家底丰实的男人。

然而,凭什么?

凭自己的资本吗?

那也只能是一种物理世界双方必须保持一定距离才能维持的吸引力而已。

要想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求对方对你百般呵护千般支持万般顺从,需要两个人从长期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中找到各自欣赏的精神气质,只有精神气质的吸引,才能克服物理世界的过近或者过远的距离带来的引力变化,从而保持长久的张力,延绵不绝。

尤其是现实中众多相貌并不出众的女士,家底并不丰厚的男人,大家都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如何追求并获得一段真正值得珍惜的爱情人生?

足够的交流和了解,足够的精神气质,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

别光指望整容,有空,还是好好修理修理内在吧。

别指望一见钟情,还是在生活中找一个你足够了解的人吧,在一切都靠不住的时候,熟人还是可靠一些,尤其是有机会共同成长一段时间的年轻人。

以上是我对爱情的一些零碎的思考,每个人常常想想自己,想想自己到底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呢?

想想对方吸引自己的到底是什么?

双方合适吗?

想清楚了,别后悔!

呵呵,不过,后悔也是可以的。

影片中的凯瑟琳·沃特森就经常后悔。

回到电影吧,据网上评论说以大学校园、师生互动关系为剧情主轴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被好莱坞媒体拿来与1989年罗宾·威廉斯主演的温馨教育片《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相比,被喻为“女性版的死亡诗社”。

呵呵,看来下一部电影就是他了。

 7 ) 美国丽人

看这种电影愿意去寻找和感悟它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当然这样的东西是不能让人轻易发现的,况且,各自还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我以为,电影要让女教师凯瑟琳教会学生们独立女性的生活观,指引她们前进的道路,然后找到真爱。

可是显然,经典电影不可能走这样俗套的路数。

转变首先出现在她对于爱情的行为上,她在和Paul的恋情里不可否认地当了一个背叛者,虽然她很想他,他的到来也让她欣喜,但她还是把Paul叫成了bill。

她到底是不愿意被束缚,还是没准备好,或许男人早已失去了原有的主宰地位,女性可以拒绝他们的求婚,也可以夺走他们的工作。

凯瑟琳并不是全知全能叙述者和改变者,新男友bill虽然口碑不好,还惯于说谎,但这句话是说对了的:“你在这里来不是要帮她们找到方向,而是要帮你自己找到方向。

”凯瑟琳帮助琼申请耶鲁大学法律系,并告诉她婚姻和学业可以二者兼得,但最后琼放弃了学习的机会,打算跟随新婚的丈夫一起去其他的城市陪读,她对凯瑟琳说,我必须选择,我不想放弃我的家庭。

凯瑟琳对新婚的学生贝蒂说,我希望你每堂课都来,每一份作业都做,要不然我会把你当掉。

她教导她要有自己的事业和朋友,而不是为了婚姻放弃一切。

贝蒂写社论,习惯用自己的眼光刻薄地评价别人,但她一直没有意识到,她的刻薄都源于她对生活的恐惧和对她所得不到的东西的欲望。

被别人评价为妓女的吉赛尔深爱自己的老师bill,因为得不到他而疯狂,她去与其他的可以做她父亲的人约会,和陌生的男人调情,她和她的老师、女友一样,在爱的选择中痛苦。

其实,就如最后,凯瑟琳放弃了在卫斯理任教的机会,她来时想用她的思想来改变这个学校,但是最后发现她不能,环境和制度、特别是传统,并不是一朝一夕靠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她于是离开这里前往欧洲。

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有一个人来教导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看世界,而是需要找到自己而不是别人的观看世界的方法和目标。

学生们都找到了,家庭、事业、爱情,她们都围绕着这些,追寻着自己的脚步。

当然凯瑟琳也是如此。

蒙娜丽莎的微笑并不是旁人能够参透的,这些无论是新成长起来的、还是步入中年的美国丽人们,即将拥有完全自我的不可复制的生活。

 8 )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

这部上映于2003年的电影应该算是一部对我有女性主义启蒙影响的影片了,已经记不太清楚看过这部片子多少遍,但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每一次刷新都会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要讲的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具有前卫女性独立思想的艺术史系老师凯瑟琳·沃森(Katherine Ann Watson, 朱莉亚·罗伯茨饰演)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一所著名女校卫斯理安学院(Wellesley College)任教的故事。

影片情节设计紧凑,画面精致,对不同人物的细节与刻画也十分到位,剧中的音乐布景都颇具有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风格,而剧中的每一位女性都个性鲜明,真实而饱满。

卫斯理安学院这所在美国颇负盛名的女子高等教育学院(没错,就是宋氏三姐妹曾经就读的美国大学),被誉为女性的“常春藤大学”。

这里的学生都聪慧过人,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从小接受精英式教育。

这所女子学院培养的女学生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美国最富有先进思想与涵养的女性形象。

而Katherine来到卫斯理安的第一堂课就迎来了这群聪慧过人的女学生的挑战,故事由此展开。

故事主线 1953年的秋天,Katherine作为艺术史系新聘任的老师来到卫斯理安学院任教。

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流畅,Betty在Katherine到任后的三篇社论可以作为故事的一条暗线穿插整部影片的冲突与高潮。

1.避孕套风波 Betty的第一篇社论激烈地抨击了校医Amanda向学生提供避孕器材的行为,由于Betty家族在学院校董会中的影响不可小觑,再加上Amanda一贯的激进作派与学校正统保守的作风背道而驰,最终Amanda被校方解雇。

避孕工具的使用本身是对女性的保护,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家对性的态度依旧保守,主流社会价值观对婚前性行为讳莫如深。

整个事件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如此荒诞,正如Amanda在影片中所控诉的,大家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想明白是谁在保护女性的安全,谁才是真正需要保护的那个对象,而大家在奋力维护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结果让Katherine很是同情Amanda,也体会到了这所规则森严的学校背后的重重枷锁。

这些枷锁有来自权势的压迫,有来自男权体系对女性性自由的禁锢,有宗教文化的约束,甚至还有女性自己对自己的贞操洗脑。

2.女性生来被赋予的角色?

从Katherine走进韦尔斯利学院的第一天起,这位前卫的女老师似乎就一直在提醒这群才华横溢的女孩子她们未来的人生不应该以婚姻为坐标。

她自己的人生轨迹清晰地秉承了她对自我价值的定义,她至今未婚也并没有将婚姻作为必选项规划在自己的生活里。

对于Joan毕业后去耶鲁进修法律的想法,Katherine十分支持并在Joan迟疑犹豫时坚定地鼓励她可以同时拥有学业(事业)与家庭(婚姻)。

从Katherine与Joan的多次交谈可以看出,她并不认为女人为结婚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与事业是明智的,很明显,对她自身而言,她将这两者排在了婚姻前面。

而Betty的一波操作明晃晃地站在了Katherine对立面。

Betty在学期中途举行了婚礼,并以结婚为由多次旷课,由于她家族的威望和社会对女性结婚生子寄予的极高期望,这样的行为得到了学院的默许。

然而这样的做法对Katherine来说是匪夷所思的,她正面对Betty的旷课行为进行了批评,并表示如果Betty继续怠学下去,她将无法通过这门课程的测评。

很显然,习惯了其他课程优待的Betty对这位雷厉风行的女老师很是不满。

另一方面,Betty对Katherine多次劝导Joan去法学院进修的行为极度反感,她认为这样的老师是在误人子弟,耽误Joan的婚姻幸福。

因此Betty在第二篇社论中写道,Katherine激进的行为是对婚姻的宣战,是在怂恿女生们放弃她们“生来就被赋予”的(生育)使命。

3.全新的视角 Betty婚后的生活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从新婚时的雀跃到婚后的千疮百孔,Betty很快地意识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婚姻。

从丈夫老以加班为由的夜不归宿和相处时的貌合神离,到最终发现丈夫在外面的风流韵事,Betty感受到的是对婚姻的绝望。

这段婚姻并未维持很久便以Betty的一纸离婚诉讼告终。

这时候重回课堂的Betty才猛然理解了Katherine的良苦用心。

Betty在Katherine的课堂里重新找回了那种自由追求知识的氛围,在这里她重新看到了女孩们眼神的专注与思想的光芒,而这样的状态是如此的美好。

女孩们眼睛里的光并不是靠婚姻就能获得的,而是靠的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就像Katherine临行前给Betty的信里写道,to change for others is to lie to yourself(为了别人而对自己的人生委曲求全是对自我的叛变). 女性不应该因为所谓的世俗条约而选择放弃自我成为婚姻的附属品。

女性应该有足够的自由去选择她们想做的事情,去追求她们想要的人生价值,无论是在事业、学术还是家庭方面。

Betty在最后一篇社论里写道,Katherine是一位卓越的女性,她给大家带来了看待这个世界全新的视角,真正地做到了超越传统,追求真理,她所树立的榜样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故事最后在学生们送别即将踏上欧洲执教旅程的Katherine的画面中结束,学生们骑着单车依依不舍地跟在Katherine的出租车后一声声道别,泪水浸湿了Katherine的眼眶。

我想Katherine内心应该是无比欣慰的,她完成了她来到Wellesley的初衷,打破传统的藩篱,为女孩们开启更加自由独立的人生观。

Katherine人物剖析 超前的人与事物在她所在的年代都是不被接受的,甚至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

Katherine的一举一动和她特立独行的作风,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如此格格不入,即便是放在当今的国内社会环境来看,也是不太能为常人所理解的。

Katherine生活的时代背景很有意思,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战后的经济复苏,物质水平大大提升,而在此前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战争的需要,大量女性开始涌入不同工作领域。

要知道在一战前,妇女是基本没有工作资格与选举权的,二战后的妇女们不仅解放了双手,思想上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在此之后的70年代,美国更是迎来了女权运动的顶峰,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的进步给女权思想提供了成长的养分,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不同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意思的是,这部2003年在美国上映的女性影片,却是由男性导演Mike Newell执导的。

这位曾经执导哈利波特影片的导演在电影中对女性主义的表现也是颇具艺术性的,将Katherine这个女性角色的独立个性与人格魅力刻画的淋漓尽致。

Katherine这个角色,放在1950s是勇敢的,是先锋性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但是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来看,她的所言所行都不过是在坚守自我的本心而已,如果不夹带性别这个滤镜,这对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说是极其简单自然的事情,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于全世界的女性来说却是历史的巨变。

一个惊人的事实是,直到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第一次承认“女权是人权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直到1995年,女人才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作是具有独立性的“人”。

反观妇女的受教育权,选举权,生育权乃至堕胎权等问题,都是从上个世纪开始才慢慢得到人们认真的审视。

而Katherine这个角色设定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先驱性,她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女性人生的多样性,使得更多的女性意识到自身的潜力与自由选择的权利。

几位配角 毫无疑问Betty是所有配角中最具个人特点也最为重要的一个。

Betty在剧中代表的是当时主流的价值观:女性的优秀不仅在于学历更在于婚姻与家庭。

Betty尖锋利锐的个性也让她在整个影片中多次站在非主流事物的对立面:她对Giselle与男教师William交往过密,约会有妇之夫等行为嗤之以鼻,她对长相平平的Coney的感情生活一度充满鄙夷甚至误导,她将Katherine评价为30岁而未嫁人的老女人,她对校医私自向女学生分发避孕套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可以说Betty是男权思想浇灌下的产物,这样的角色设定也在一开始就给她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Betty像是男权正义的“代言人”,她以自己的出身、家族、婚姻为傲,却在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家族利益与婚姻契约中的牺牲品。

盛大的婚礼、精美的外表最终被证明不过是家族权势的博弈与既得利益者包装下的一副空壳。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终日独守空床的Betty在回到娘家之后却被母亲训斥要回到她“自己的家里”,发现丈夫出轨后母亲对Betty的劝慰却是她已经和男方的家长沟通过了,她们之间不会离婚,家丑不能外扬,调整一段就好了…因此Betty的婚姻是可悲的,但在当时是典型的,女人作为婚姻的第一主体却从始至终被当作一个客体任由家族、父母、丈夫甚至社会舆论摆布。

Joan作为Betty的闺蜜,在剧中的戏份也举足轻重。

相比Betty而言,Joan是幸运的,她有一位真正相互欣赏的伴侣,她的学业家庭从剧中来看是符合她内心所想且顺遂的,她有属于自己的志向也有指点迷津的恩师,她所做的决定都基本遵循了她的初心。

虽然Joan最后仍然为了家庭选择了放弃进修法律硕士,多少在大家看来有点可惜,但或许是编剧有意的安排,这里给了女性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事业与家庭一个open answer,因为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的答案,you only live once,一切选择跟随你当下的内心便是值得的。

Giselle在电影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相比于Katherine的特立独行,Giselle更像是一个要出走于男权社会的叛逆小孩。

我们暂且不评价她在感情上的一些非同常人的操作,从片中我们可以知道Giselle本身出生于犹太家庭,父母在战后离婚,无论就族裔还是家庭状况而言,在当时的环境下都属于社会中的“那一小部分”群体。

可能是过早地体会到了婚姻的脆弱和家庭的破碎,Giselle骨子里透露着对男女关系的怀疑却又带着一种潜在的恋父情结。

Giselle在感情上是早熟的,她大胆地尝试婚前性爱,她喜欢和比自己年纪大的男人厮混,她对Nancy教的所谓“女德”课程嗤之以鼻。

这个角色让整部电影更加立体丰满,看似怪异却又不乏其中的合理性,看似疯癫却又异常真实。

Coney这个角色会让我想到生活中的大多数长相平凡的女生,在以男性凝视为主导的社会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小自卑。

但是我喜欢这个角色,因为她从不自怨自艾,对于美好的事物不吝于憧憬与争取,最终靠着自身的才华与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她是编剧笔下的一个看似普通却充满张力的人物角色,就像剧中Coney陶醉地演奏大提琴的样子。

至于片中的房东太太Nancy与校医Amanda或许就没有这般幸运了,前者因为自己的“至爱”在战争中丧生而孤单地过了大半辈子,最后却戏剧性地发现原来这只是对方的一个谎言;后者与自己的伴侣在学校相互陪伴了大半生,却因为与众不同的婚恋模式而遭受别人的议论,最终因为自己的一些“颠覆性”的行为被学校开除。

Nancy这个角色的设计或许是编剧用来起反讽作用的,她像极了那些被爱情洗脑最后深受荼毒的女性。

对比Nancy,编剧设计了Amanda这样一位勇敢、清醒的女性,只可惜所处的时代不同,历史的审判与主人公的命运走向也变得不同,Amanda并未因为她的独立善良而获得社会的认可。

一些有趣的细节在影片开头校董因为Katherine对欧洲艺术的独特见解,询问她是否之前有去过欧洲。

Katherine非常诚实地说自己从未去过欧洲,意思是个人的分析与见解来自于阅读与文献,诚恳直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意大利语男老师之后为了追求Katherine却谎称自己曾经在欧洲参战,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英勇的“战争英雄”,直到Katherine与他的一位故友聊天,才发现原来Dumba教授其实从未去过欧洲。

这样一个小小的乌龙情节,是编剧独到有趣的讽刺设计;男人为了取悦自己想要的女人往往可以大言不惭的夸大事实甚至撒谎,在被Katherine抓包后,Dumba教授竟然可以用“You’re so perfect - it’s impossible to be honest with you”的鬼话来为自己开脱。

这样的例子,放在职场其实也同样耐人寻味,男人总是能够自信地夸大自己的能力范围,对于向往的职位抱有更大的野心与进攻态势,而女性往往容易倾向于保守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片中为女孩们开设的“女德“课看似可笑,实际上是在侧面反映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义。

女性无论接受了多高的教育,她们被社会期望的仍然是一个辅佐丈夫的形象,就像课中所教的如何为自己的丈夫赢得上司的赏识诸如此类,女人接受高等教育最终还是难免于被规劝走上相夫教子的道路。

剧中有非常多关于Katherine人物特点的小细节刻画,自我又自在。

譬如Katherine男友从加州过来看她时,房东Nancy说Katherine是不是该把乱糟糟的房间收拾一下,男友幽默地回答“This lifetime?

It never happens!

”,真是可爱又宠溺,说明男友对Katherine的不修边幅早已习惯。

又如Dumba教授在酒馆里对Katherine说,如果他是K的男友,他不会让她只身跑到东北部来教书,Katherine随口就是一个反攻 - 如果他是自己的男友,她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寻求他的允许,直接把Dumba打的脸疼。

Kathrine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她自我地如此自然且清醒,她知道果敢地做自己想要做的选择,而不是受制于某个男人或者性别。

Nancy那个美丽“爱情故事”的破碎,也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剧情设计。

女人为了心中所谓的完美爱情与壮烈英雄,不惜苦苦等待了大半辈子,一直未婚,却在一次酒会上意外地遇见了“已故”的爱人,并且得知对方早已成家,这是多么讽刺的故事啊。

像极了你所听过或者遇到的那些痴女的故事,而男人的爱情往往没有女人想象中的那么坚定,甚至连最终分手的套路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为了玩消失,竟然可以假装战场牺牲,断了书信往来。

关于影片中艺术的话题。

在片中的某节课上Katherine给学生介绍梵高的画作,其中一位女学生不经意间透露自己家就有收藏其本尊的真迹,可算是狠狠地凡尔赛了一把。

这个细节也从侧面反映了女校学生家庭背景的优渥。

还有一节实践课上,Katherine带学生们观赏了美国现代艺术家Jackson Pollock的画作,这个设计也十分巧妙。

因为Jackson Pollock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滴画”,本身就是美国现代艺术史极具先锋性的人物。

他的滴画成了无拘无束的美国性格的典型表现,也成为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

在艺术领域,波洛克是一位反传统的人物,正如片中刻画的许多反叛的女性形象,十分耐人寻味。

而至于影片片名为什么要叫《蒙娜丽莎的微笑》,个人的理解是女性的美就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一般,美好而神秘,不应该被定义,也不应只停留在表面,只有那些更深层更内核的东西,才能与女性之美相映成辉,丰富而深刻。

 9 ) 喜欢吉赛尔

茱莉亚罗伯茨的品味,她喜欢的电影一定会热卖,这远高于“小鸡电影”的女性电影。

喜欢吉赛尔的真率不羁。

像一匹不受拘束的野马,走在哪都可以提起前蹄,骄傲地嘶吼。

她是那个时代的先驱,是现代美国女性充满风情的侧面。

凯瑟琳华森是前卫的,吉赛尔同样也是超前的。

记得其中吉赛尔在镜子面前说:“我像她吗?

凯瑟琳华森。

”吉赛尔的着装,裸露的腰,背,无疑都在挑衅着那个时 代的婚姻观,价值观。

凯瑟琳代表着一个权威,一个能够影响一群人的领导形象,而吉赛尔,她是一个普通人,没有艺术的熏陶,但家庭给了她足够的能够改变自己的观念。

艺术家的前卫,来自自身的修养也来自毫无修饰的本质。

遇上一个人,懂得艺术家的故事,读懂画里画外艺术家的感受。

遇上对的人,对的时代,腐肉是艺术有什么不可以?

看着电影里的女子,一身要围绕着一个男人转。

太可悲了。

那个时代的中国,女性是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看看周围,我身边的女性,现在还在受着那样的传统束缚。

结婚,是幸福的开始还是自由的终结?

不要让婚姻绑住我们的思维,不要让男人成为世界的中心。

 10 ) 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价值的优秀影片

看完突然热血沸腾的一部电影。

好久都没有这种感觉了!

仿佛我的血液已经好久不循环,今天突然有活力了。

关于一个加州艺术史教师来到很保守的卫斯理女校的故事,另:我国的宋氏三姐妹也上过的学校。

有个背景就是,五十年代中期美国的风气是回归家庭,那时人们的观念很保守,女子要穿紧身衣、塑腰、穿腹带、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

当然六十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马上就到来,反越战,然后就是性解放,最后是七八十年代的传统家庭回归。。

扯远了。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1954年,Katherine,不要叫什么Miss Watson来到卫斯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加州开放的思想通过艺术教育无形的传播给她的学生们。

其中有处在母亲严厉监督下没有自己思想主见的Betty,为了一个连碰她都不碰她的丈夫,严守妇道做出了让人啼笑皆非但自己又发狂的事情。

有努力追求爱情的Giselle,她父母离异的事情在当地竟然隐瞒的很好。

再有兼顾家庭且勇于选择的Joan,我最喜欢她,很聪明又善解人意。

Connie和她男友的误会,有一段是她闯男生宿舍,好像青春的记忆又回来了,看着亲切想笑。

Katherine的微笑是那么让人温暖,在无形中感染其他的人,也感染了我。

当她给她的学生看抽象艺术大师波洛克的画时,学生很不解,她说的一句话:我不让你们写什么论文,也不希望你们喜欢它,只是希望你们思考。

另:这幅画是那么的大,整幅墙的尺寸,上月在美术馆来的波洛克的也就18乘18cm,当然还是看的比较清楚的。

Katherine把美好带给别人,希望用创造改变生活,但是卫斯理的女校长却在她的新合同里加入了不合理的课程监督制,约法三章,结尾,她最终辞职了。

但她的独立、创造、标新立异、坚强、有爱心还是改变了那里人们的生活,让他们突破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羁绊。

教师好像春风化雨一般的影响着学生,更不用说这么一位老师了。

Betty在结尾与Katherine道别的方式让人感动,她也勇敢的迈向自己的生活,而不再活在她母亲的影响下。

Katherine对于三个月没有联系的男友的到来显得冷静,为了自己的意识,男友不解,只得离去,坚强的她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没有去找他。

卫斯理女校估计现在还是美国最保守的大学,可笑的是女权主义和性解放接踵而来,看来物极必反是不破的道理。

现在看来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那里面的做法中国十年前就全部开放了。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谁说的忘了。

但它给人希望。

尤其是在颓废时看这部片子会更有治疗的效果。

当然美国的男女也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平等,中国的男女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前很平等许多。

电影虽然演完了,思考却在脑中久久凝固着。

它的思想性不是一部黄金甲所能比拟的,也就是为什么黄金甲在奥斯卡失败而归的原因了,黄金甲能反映现实的问题么?

六十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对于全球的影响虽然不是直接的也是起间接作用。

这部电影是从正面描写了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价值的优秀影片,其中探讨了包括离婚、结婚、婚外恋、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等等,女性应该如何活着,如何有价值的活着。

如果影片能让人得到思考,它的意义就不再如看过后一点滋味都没有了。

《蒙娜丽莎的微笑》短评

我配音比赛被那个放弃考yale的女孩配过音:>可惜没进决赛…

8分钟前
  • dayday
  • 还行

晚上特别想吃蛋炒饭,只好翻出喜欢的演员的电影来看。心灵成长类型的电影很难写,简练精髓又会过于说教,太散又觉得你到底想干嘛,在这一点上这个电影并不算太好。

13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说是女版放牛班的春天算是过誉了,剧情没那么好,但算是比较早的一部探讨那个年代女权主义觉醒的电影吧。

18分钟前
  • 菲兹西蒙斯
  • 较差

天降贤师凯瑟琳以特立独行的先锋教育理念挑战迂腐僵化的传统办学方针,她的到来为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女子学堂注入了宝贵的新鲜血液和青春气息。春风化雨的浸润下学生们纷纷踏上了重塑自我意识实现个体价值的觉醒之路。尤其是父权和夫权阴霾下依然迈出果敢坚毅步伐的少女贝蒂7.3/10

20分钟前
  • 观察人类
  • 还行

设定符合常规,结尾可以预知,其实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自己才能判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2分钟前
  • Beryl
  • 还行

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为打破旧时女性传统 为被束缚的女性力量而奋斗 与顽固的女学生教化 切入正题太慢 还有顽固女学生对女主角态度转变太快 没有直接的事情发生来点出为何转变对女教师的看法

23分钟前
  • 多田
  • 还行

"By the time you read this, she'll be sailing to Europe, where I know she'll find new walls to break down and new ideas to replace them with. I've heard her called a quitter for leaving, an aimless wanderer. But not all who wander are aimless. Especially not those who seek truth beyond tradition; beyond definition; beyond the image. We'll never forget you..."

25分钟前
  • 毛栗子爱果果
  • 推荐

还春风化雨的女生版,简直扯淡

30分钟前
  • 蒲公英
  • 较差

也许老师这个形象本身的不完美让我觉得更真实…

31分钟前
  • Yveline
  • 力荐

挺女版《死亡诗社》啊,而且难得我不待见的几个女演员全在这片子里

32分钟前
  • Nineveh
  • 还行

我的天哪,这电影到底是怎么打到7.8分的,我看6.5分最多了,也成了豆瓣的装叉电影了。白瞎了罗伯茨和那么多漂亮的女演员。非常非常American的电影,但整个一个乱糟糟,完全没有主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或许我智商不够,反正是没看太懂,看到最后好像刚看明白点主题:女性不要被束缚不要结了婚就当家庭主妇?结果马上又跑到老师和女学生乱七八糟的桃花史上了,什么婚外情神马的?实在太煎熬了,说什么女版死亡诗社的,别侮辱死亡诗社了好吧。一星给罗伯茨这个还算有气场的女老师,一星给制作和服装,其他0星。

37分钟前
  • 雨路
  • 较差

感觉有点闷,试着想看完,每次都看不下去了,第四次才成功看完。

41分钟前
  • Najtumham
  • 较差

It has big ambitions and good actresses, yet turned out to be such a cliche.

42分钟前
  • AK
  • 还行

突然想起这片真是丑逼开会奇葩片,这几个女的都像一个子宫孕育养出来的,清一色大饼脸加五官下垂

47分钟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很差

《死亡诗社》翻版

48分钟前
  • 海若
  • 推荐

不好意思,不喜欢《死亡诗社》,更别谈这部电影了,矫情做作

51分钟前
  • Keind
  • 很差

为数不多看不下去的电影,把恐婚当女权?说的天花乱坠,对结了婚女学生那么敌对 三观炸裂。

55分钟前
  • 良子
  • 很差

闷,贾正选

59分钟前
  • 阮aa
  • 很差

i like rebels

60分钟前
  • 还行

最低级的女权主义。

1小时前
  • 剃刀的锋利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