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女教授艾丽嘉,40年来陪伴母亲生活,没有男朋友,习惯于独自看A片,用捡嗅别人用过的纸巾、偷窥、刀片自残阴部来宣泻性欲。
某日,年轻英俊的学生华德开始追求她,却被她奇怪的性要求吓退,一番哭笑不得的纠葛后,二人各自重回自己的生活轨道。
“如果我哀求,请你绑紧些。。。。
越紧越好,然后用我预备好的旧丝袜,塞进我的口,大力塞进去,接下来请把眼封起,坐在我面上,拳打我腹部,令我伸出舌头,舔你屁股,这是我最贴心的欲望,手脚被反绑,锁在我母亲隔壁房,她可近而不可即,只到翌日早晨,别担心母亲,我会处置她。
把住所的所有钥匙,全部带走,一条也不要留下。
” 任何一种性欲的非常态表现,都有隐藏很深的心理根源。
造成艾丽嘉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她专横的母亲。
被虐狂的表相之下,是对母亲“束缚之爱”的反抗,她需要另一种力量,将她从数十年母亲制造的阴影下拉开。
这种力量必须是男性的、暴力的,可以说服她在逃离母亲时,感觉到的内疚之情。
然而,华德迷惑而厌恶地问:这会带我到什么新天地?
是的,追求新天地的是她,而不是他。
他所有的,不过是年轻人冲动的爱情而已。
未曾走过黑夜丛林的人,不会懂得光明的可贵,未沦陷于幽暗迷惑的心灵,无法理解生命中的至痛。
语言在此刻,如此苍白无力。
压抑的欲望底下,不同的心理诉求,说出就是错!
艾丽嘉将自己的渴望,用信件表达给爱人看,其可悲又可笑处正在于此。
四十年的压抑,发出的求救信号,年少的男子惊吓于其“变态”,无法读懂,那么,有爱又如何,他救不了她。
语言是沉默的,那么音乐呢?
艾丽嘉与华德通过音乐而结识,他们似乎有共通的感受,仍然没有用,音乐中,痛苦变得诗意,而生活中,痛苦就是痛苦,扎扎实实,象片末艾丽嘉扎在自己肩上的那一刀。
在艾丽嘉最喜欢的作曲家舒伯特和舒曼的音乐中,她凝神细听,貌似坚强独立,心中绝望。
“狗在吠,锁链不停响,人睡了,沉沉在梦乡,梦着他们没有的,不论好坏,翌晨全部烟消云散,这又如何,他们曾经尽兴,他们期望留下的,在枕上等待他们。
” ”寻找荒幽小径,漫漫风雪荆棘满途,我并无行差踏错,我不必顾虑李下瓜田,何来愚蠢欲望,诱我在荒野闯荡。
“ 说实话,我不喜欢艾丽嘉,当她出于嫉妒,设计割伤女学生的手掌后,忽然醒悟:任何一种欲望的扭曲压抑,都有可能变成双刃剑,刺伤自己的同时,伤害无辜他人。
而作为被人们尊敬的,高雅有教养的钢琴教授,她在工作中,更展示专横冷酷的一面,即使面对年轻学生的求爱,仍然企图发号施令,不懂得如何委婉坦露心声--怪谁?
也许是社会迫她戴上坚硬外壳,也许只是因为困锁自我太久,一根稻草便能使之急不可耐。
她只是一个不能正常享受生活与欲望的女人,自我拯救的道路是如此艰难,一切努力,竟只能换回这一场冰冷而傲慢的绝望。
“艾莉嘉是一个职业钢琴家,于维也纳古典音乐学院当音乐教授,40年来陪伴着妈妈一起生活,多年来没有男朋友,长期禁欲,习惯独自欣赏春宫片,偷窥及自残性器官来宣泄欲念,后来遇上年轻学生华德,更发展一段病态的关系。
”Isabelle Huppert把艾莉嘉这个角色演绎得相当精确、精彩,影片里给了很多她的脸部特写镜头,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总是她的眼神:时而庄重,时而无助,其实这两种眼神就涵盖了这部电影这个角色的所有。
电影里的自虐,变态而畸形的爱情往往是许多观看者最关注的也是最后的结论,逻辑似乎往往会被推到萨德现象上去,但实际似乎并非如此。
有人说,这世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我觉得这所谓“第三类人”的“女博士”只是一个泛指。
以前听说很多有名的人的成功往往是由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性压抑,想来确实有一定道理。
那些正值青春期天天奔自习室从早到晚泡在里面刻苦的,没有正常社交的同学,其实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把学习当做性压抑的释放。
据说类似于《钢琴教师》中女主角的这种现象在社会上一些非常成功的人群当中相当普遍,他们不同程度上经历着长期的性压抑导致性取向畸形。
第一遍电影是可谓完全不知其所云,只是看到了一个十分有才华的女教授,对音乐相当有造诣,相当苛刻,是个完美主义者。
但40岁了却还和妈妈睡在一个床上,电影断断续续地反映着她那变态的性取向:到成人用品店的包房里观看色情电影,并在纸篓里取出别的男人用于拭秽的纸巾大力地如同呼吸新鲜空气般地嗅,在露天汽车电影院偷窥青年做爱以及在自家浴室用刀片割伤自己私处等等。
直到帅气有才,又充满阳光与活力的男主角出现,电影的“色调”才貌似暖起来了一点,本以为会发展出一段才华惜才华的忘年恋情,没想赶到却迎来一场令人作呕的畸恋。
终了,有些感触,但毫无头绪,也没体验到所谓的震撼,对整个电影各个镜头的用意完全没有方向,除了脸部特写的那双眼神……于是乎再看了一遍,却发现了许多,或许只是我个人的揣测。
影片单从钢琴教师艾莉嘉来看,从两个方面讲述了这样一个特殊人的两个方面的寻求解脱。
一个是精神理智方面的,最明显的场景是练琴房,当她聆听自己的学生弹奏着她钟爱的古典音乐钢琴奏曲的时候,她喜欢倚在窗边眺望,循着音乐的思路望着窗外,昭示着她的渴望,渴望脱离一定的空间,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暗含了她的“囚笼”。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像在冰球赛馆那次偷情失败后她冲出库房,冲进外面的世界等等。
另一个是感性肉欲方面的,是通过展现她变态的性取向来表现她寻求解脱。
在遇到男主角之后,她想控制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构想中的游戏去命令他。
她诱惑他,却又故意不给与他满足,直到最后男主角华德厌倦了这种病态的虐恋,对她的崇拜、欣赏与爱情被一次又一次的令人作呕的病态行为所打击殆尽后,他决定报复,用她自己“渴望”的手段报复她,虐待了她,强奸了她。
在最后影片音乐会开场之前进场时,面对这位钢琴教师的殷切盼望,却只是如同泛泛之交般匆匆给了她一个十分礼貌的微笑,伤透了已经爱上华德的钢琴教师的心。
她拿起刀,狠狠地刺进自己的身体,却十分平静,身体已经麻木了,精神同样,如同行尸走肉般已经僵死了。
这一切都源于长期母亲严格得病态的管教,社会对于这种优秀的特殊人群的封闭与他们的自我封闭,导致了艾莉嘉根本不懂得爱情,40岁了没办法获得一场真正的爱情,一切经验只能从成人用品店中重口味的色情商品中获得。
在遇到男主角之后,仿佛遇见了她牢笼外的阳光,她一直在琴房窗边眺望的阳光。
她很想留住他却不知道如何适当地表达,居然写信要求男主角性虐待她。
华德太年轻了,根本无法理解她的这种行为是她企求他帮助自己寻求自我解脱的信号。
40年没有爱与性的滋润,似乎身体失去了知觉,甚至需要用刀片割裂自己的私处来释放自己,来向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
电影描写的当然是社会上这类特殊人群,但似乎却又紧紧叩问我们每一个人。
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其实十分像一排重重的“栅栏”,艾莉嘉她推开一道门,又推开一道门,又推开一道门,终于来到了“外面”,却又走入了一个新的“栅栏”……好似在问我们的主人公能否逃走,又似在问我们自己是否能逃走……让我想起了《围城》……
他以为爱情是什么呢?
月光下一个花哨的香吻 或者是房门打开一束带有露珠的玫瑰花?
言之凿凿“不相信爱情,男女间没有爱情”的耶里内克看似走上一条女人控诉男人爱情文盲或者无情的老路级数吓人的《钢琴教师》 不要搂着你的女朋友去不要挽着你的男朋友去看《钢琴教师》年轻带有无知的资本一再重复爱情模式的Walter要遇见从来没有爱情的要为爱情献生的老女人Erika法斯宾德的《爱比死更冷》男人上了火车,不相识的金发美女递来苹果随后扯下自己松垮的衣服 露出肩膀 象征色诱的苹果让人类记忆回到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的游戏Erika的苹果是什么颜色呢?
当钢琴教师的她平静老练把碎玻璃放进自己学生的大衣口袋里是因为看见Walter和那年轻女孩子谈笑还是因为那女生擅长演绎舒伯特而担心她更接近舒伯特?
总之 反正 都是嫉妒那种颜色一定是看一眼终身难忘摧毁万事万物的颜色把自己烧毁把你也一样全部烧掉的颜色于是 他逃了“你有病,你要看医生”是的 她的要求简直就是变态 那是因为Erika不懂 因为没人教她 她以为爱是提要求 当她的要求无法满足 最后她愿意屈尊满足你的要求 哪怕没有尊严 忘记一切 因为忘记一切 连自尊也一并忘记了但是 他不懂她是不懂的 这和他理解的不一样 他的爱情是轻快年轻的橙色他大概顾不了那么多 口渴了没有可乐 他愿意改喝其他口味的汽水 他的爱情不过是过过场面 像遇见不熟的点头之交 不过是应景的一句 好么?
或是一场伤风头疼 于是 Erika在音乐厅门口等来他搂着另一个年轻女孩迎面她给爱情配上了所有成本 无一所剩她又一次拿出刀 往自己身上狠狠戳去 往他们虚伪的爱情戳去你以为那些是真的么?
说爱 说爱你 说很爱很爱你不过是敷衍和和虚伪的前戏你简直就要听见耶里内克不厌其烦道在苏伟贞的《旧爱》里自杀的女人很可怜的在日记里说:我要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爱。
网上经常有很多电影榜单,而《钢琴教师》一般都会出现在“女性必看的十大电影”里。
这样做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会迷信这类榜单的人,大多会觉得这电影很讨厌吧。
就像我之前和高中同学一起看《白日美人》,她既没弄明白德纳芙的白日梦怎么那么色情,也完全搞不懂她做家庭主妇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跑到妓院去。
拿这两部电影作比较未必科学,后者是自愿地顺从欲望,逃离一潭死水的生活;但在《钢琴教师》中,艾丽卡从头到尾都没有拥有过什么,她被动地遭到一个年轻人的追求,试图通过他来实现她玫瑰色的幻想,结果当然是被打回冰冷的现实。
同样地,我原本以为这部电影是讲她如何在欲望中逐渐沉沦,中年女人往往和欲望联系在一起,因为虚无所以走向堕落。
但这部电影完全不同。
艾丽卡就是一潭死水,有人扔了一颗石头进去,搅起一些水花,不多久还是消失了。
它从头到尾都是冷色的,像生活一样平静。
女主角上一秒还在弹钢琴,下一刻已经出现在成人录像店里。
她睁大眼睛,像少女一样期待又平和地看着屏幕,即使上演的是赤裸得让人难受的一幕。
艾丽卡的少女姿态反复出现在电影里,出现在每一个与观众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的地方,好像这些事在她都理所当然。
其实她像不像一个小姑娘?
渴望爱,对爱抱有幻想,但是举止笨拙,没法正常表现出内心的想法。
连她走路的样子都带着少女的姿态,僵硬和不知所措,与她矜持的表情大相径庭。
只是她的幻想有些病态——过分压抑造成——但所谓的对疼痛与性的渴望毕竟也带着玫瑰色的纱幕。
况且她也不再年轻了,没有人会原谅她的笨拙。
她为什么到了四十岁还是这副样子,自然还是因为家庭教育。
她被保护得太好又太不好,永远都涉世未深,坚守着自己一套被压抑的行为准则。
作为单亲家庭的女儿,她和母亲的关系大抵就是争吵与拥抱。
她无法忍受母亲的控制,但最终还是要与她和解。
因为只有她在爱她,只有她会给予她无条件的爱。
毫无疑问艾丽卡的生活是需要“爱”的,但她无法得到爱,因而只能转头来寻求母亲的爱,又因为后者而进一步封闭和扭曲自己,如此循环往复。
单亲家庭的母亲大多不易,也许她的母亲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万箭穿心》里的李宝莉,辛苦许多年来养育这个孩子,只是这样的人往往不懂得如何去爱,生活也没有其他的指望,因而粗暴蛮横,以控制来表达爱,渗入到她女儿生活的每一个侧面,牢牢地抓住她。
片尾男孩把她锁在房间里,而在房外对艾丽卡施暴,她大叫着不许他伤害艾丽卡,是她体现出的难得的温柔。
但即使是在这种时刻,艾丽卡的母亲依然是她最私密生活的旁观者,她实在是没有任何的自由。
所以艾丽卡才会那么渴望被强硬地对待。
她的生活中缺乏父亲的角色,母亲的控制无法弥补她对男性的幻想,相反只会进一步地压抑她的个性。
因而她若无其事地走进成人录像店,却又在浴室自渎后紧张地清理痕迹。
她的性格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之处,渴望被控制,又渴望控制别人。
毫不在意他人目光,又过分注意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形象。
一方面,她深深地遵循着母亲的教诲,压抑自我来符合母亲的标准;另一方面,她又急切地希望能得到解放。
电影既然强调控制,自然无可避免地要谈到男权和女权对比。
而这部电影则体现了在这场战争中女性的全面失败。
首先,艾丽卡需要一个男人,她的自虐和她母亲的陪伴都无法填补她内心的空缺,因此她才会这样胡乱地投入一个追求她的小男孩的怀抱。
而因为力量对比的悬殊,来自女性的控制往往都是虚假的,她在最初占上风,但在真正的对决中总是落入下乘。
他内心的懦弱,可以用力量来弥补,通过施暴来掩饰,获得一种虚假的勇气,维护他的男性尊严。
艾丽卡的母亲总是表现得无比强势,但当她被男孩锁进房间,也只能听着女儿受难。
况且想想她的身份,一个独守着女儿这么多年的母亲。
她的人生重心完全是艾丽卡,她其实是牺牲了自己来成全下一代。
这还不是传统社会角色的最好注解?
同样,艾丽卡并不真正希望在她和男孩的关系中占上风。
她在开始时就是被动的。
他能有多么吸引她?
没有他对她的感情吸引她。
面对对方的求爱,她假装表现出矜持和高傲,以钢琴教师的身份,通过斥责和拒绝找回心理平衡,但却偷偷跟踪他,并且因为嫉妒女学生获得他的关注而弄伤她的手。
她爱他吗?
爱来得有这么容易吗?
她大概只是因为被爱而受宠若惊。
但是她又没法接纳爱,这才是她的悲哀。
她错误地理解了对方的爱。
他说“他爱她”,他的爱也是一种幻想,一个高傲又天赋异禀的钢琴教师,他对她的爱里包含着崇敬。
年轻人对年长女人的倾慕,往往是激情而短暂的,《毕业生》大概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
他从罗宾森太太那里告别童贞,就想要寻求自己的伊莲了。
而艾丽卡就更糟糕了,她甚至没法满足对方的仰望。
剥开作为教师的高傲,露出她作为女人的本性后,她笨拙、反复无常,但绝对不是以他可以理解和欣赏的方式。
这只能招来厌恶不解,而不是更深的征服欲。
艾丽卡自己对男孩表现得若即若离,好像要控制他,但其实只是她没法与人相处,笨拙又小心翼翼地自我保护,她最后想要的还是被他控制。
但是她理解中的控制又是什么呢?
她也曾经尝试自虐,但那也是戴着镣铐的疼痛,她怎么可能真正伤害自己?
归根结底她缺的是爱,所谓的控制,只是希望自己能被以一种更强势的方式拥有。
但当男孩冷冰冰地给予她疼痛时,她大概终于明白自己的幻想是多么天真。
钢琴教师是一个很微妙的职业。
与艺术有关,但她不是艺术家。
她可以挑剔地责骂学生,但对于真正有天赋的人,她也不过是对方成功路上的一点小小助力。
电影中反复有人提到“天分”。
天分,就像欲望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东西。
谁能支配自己的天分呢?
所以人也不能控制欲望。
她更不能决定自己的家庭,不能摆脱母亲对她根深蒂固的教育。
这样看来,艾丽卡的命运好像有种宿命式的悲伤。
她注定是不能被爱的。
而另一方面,这职业已经足够高雅了。
她提到舒伯特,提到那些微妙的情感,提到自己对他与众不同的理解,仿佛是净化了自己,超脱于凡人之外。
可是艺术懂得再多,和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思想和行为完全是两回事。
在旱冰休息室,她对男孩说“我非常干净”,但得到的只是对方的嘲弄并将她推出门外。
她跌跌撞撞地闯进冰雪地里——那一片纯白实在是太有象征意义,到底什么是干净的,什么是脏的?
又有谁是干净的?
我原本想说,像她这样的人实在是谈不上“爱”。
但接着我想到,照这样说谁又能谈得上呢。
她在走极端,她的行为太过僵硬和愚蠢,她的渴望又有些过分阴暗。
可是归根结底艾丽卡和大多数人也没什么区别,一个破碎的家庭,追求艺术却没有足够的天分,以及对爱和父权的渴望。
有自尊就会有自卑,有渴望就会有不安,只不过她在天平上倾斜得远一点。
但即使她把一把刀插进自己的胸口,只要死不了,这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插曲。
生活还是会继续下去。
她看着他轻快的背影远去,把长长的餐刀插入自己的身体,毅然决然。
不,不是殉情寻死,是想给此时的痛苦切开一个明晰的出口,让肉体的疼痛暂时覆盖精神的绝望。
她走出剧场的大门,顺着任何方向。
字幕升起,没有音乐,静默的黑暗重重压在我心上。
她40岁,面庞并不漂亮,而是料峭的孤独和清澈的钢琴曲锻造出的那样一种美丽,凛冽,冰冷,傲慢,还有无法限量的被集聚和暗藏的幽深的热情。
他则是任何意义上的英俊。
年轻,明亮,生猛,诙谐,温柔。
学习工科的他对钢琴有一种说不清的天赋和亲和力。
他们的爱情来的有些突兀,一闻一见下的钟情。
毅然决然势不可挡。
没有强调年龄的巨大差距,爱情面前,灵魂的煎熬是平等的。
仿佛一场战斗。
她一边极端轻蔑的拒绝他,一边因为爱的妒忌毁掉一个女孩弹琴的手。
这样残忍的示爱让人触目惊心。
亲情也同样针针见血。
相依为命的母亲对40岁的她像对小学生一样的看管,无处不在的电话追踪简直令任何一个正常的人疯狂。
她的忍耐终于崩溃,她们对打对骂然后哭泣相拥。
相爱就是要彼此伤害吗?
或许,也只有相爱的人才能伤害到彼此。
她说他已经等待他很久。
我疑惑了这算不算爱情。
还是一个困于井底的人,等待有人路过扔下一根绳子。
她以她惯常的傲慢和冰冷企图控制他。
她认为爱是无条件的满足对方。
她的若即若离和病态索求让他愤怒的后退,他说她有病,让人恶心。
但是他仍说爱她,自以为爱她。
童话中的爱丽斯掉进了树洞,下面的地道是如此之长,她向着地心坠落,手舞足蹈但没有任何东西抓的着,她想说话没有人听得见,她的脑海里开始出现种种奇思妙想,如果并没有奇境中的草地等待着接住她,当这样的坠落持续下去,当阳光的画面不注闪现又消失,爱丽斯一定会感到绝望。
甚至尝试企图抱住空气。
深夜她哭泣着压住母亲的身体,狂乱的抚摸。
你疯了,疯了。
母亲惊恐的喊叫。
她哭了,我知道其实她心里想的是谁,这并不是绝望。
现在还觉得心被撕裂,当看到之前她坐在浴室里,用锋利的刀片划伤自己最柔嫩的地方寻求快感。
那种熟练到程式化的动作和若无其事的姿态与肆意流下的鲜血形成了极为惨烈的撞击。
绝望的气息由此弥漫。
而此刻,她终于忍受不了孤独和自我的煎熬,正视自己的欲望。
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渴求需要另一个人。
对于她的病态,我更愿意理解成某种纯粹的极端的表现。
就像曾经一度喜欢的suede的音乐,迷离颓废略带病态的歌声里有一种单纯干净的东西。
她也是。
请别因为表面的病态扭过头去,做出鄙夷的样子。
许多东西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深层次的动因是相通的。
就像对幸福的标准不同,对幸福的渴望和感受确是人所共有。
在我眼里,她是单纯洁净的。
她渴望受虐,痛楚让人如此清醒的感知自己的存在,那是任何生命事物与外界发生关系中最强硬深刻的一种。
她期望有人用此把她从平静到濒临窒息的孤独中拯救出来。
他深夜闯进她的家,终于嫌恶的,狠狠的给了她一拳,又一拳。
鲜血淋漓。
你要的是这个吗?
这感觉对吗?
啊?!
她瘫坐在墙角,哭泣,摇头。
然后,他终于占有了她,不是拥有。
她被她期待并深爱的人强奸。
肉体扭曲愉悦的时候,灵魂被搁置何处?
她躺在他身下,无声哭泣,不再作任何反抗。
爱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满足的喘息着说。
我曾经那样期待看到,他用年轻的身体炽热明丽的情感救她与无望的坠落中。
而当他压在她身上气喘吁吁的说出这句话,我的心凉透了,闭上眼睛。
不忍看到她的表情。
爱丽斯继续向下坠落,不再思考和企盼。
把自己的身体交给虚无。
都是索取,忘记了给予。
母亲索取女儿的青春填补自己的孤独。
她单纯的索取他的爱和牺牲满足自己。
而他自以为是的爱情很快就变成了占有她的身体以挽回自己被拒绝伤害的自尊。
同样是绝望,《离开拉斯维加斯》尚有真诚的互相温暖,可以清楚的感知爱情的质地。
而这里的爱情似乎只是一种幻象。
对于她,也许更是溺水的人乞求的一根稻草?
对于他,吸引或厌恶都发生在顷刻。
爱终结于性,忘却比弹响一个音符更轻松。
每个人都丑恶,每个人又都显得那么真诚。
那些赤裸裸的欲望借助爱的光环在阳光下招摇;那些生动而痛苦的灵魂在夜幕低垂时挣扎于绝望的边缘。
展现生活的极至是超越美丑。
说不清他和她以及她的母亲是美,是丑,我只知道他们都残缺,渴望爱又不知爱为何物,绝望而真实。
我看到了我们自己。
看到了无数灵魂共有的那一个。
这是一部强劲的电影。
力量的散发有内而外,心里的一根弦始终被绷得紧紧的。
它把情感与欲望纯粹到残忍的一面表露彻底。
炽热而凛冽,冷静并绝望。
导演的沉着,演员的表演都无可挑剔。
《钢琴教师》讲述40岁的钢琴教师埃里卡在母亲的监管下,身心都像个婴儿,她在自己的学生克雷默尔的追求下,想要摆脱母亲的控制,过一种正常的自由的生活。
可是,在母亲长期的控制与监管下,埃里卡已经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她极力的想反抗母亲的压迫,同时又极度的依赖母亲。
而且,埃里卡将母亲控制她的那一套措施拿来在克雷默尔的身上开始实践,结果遭受到克雷默尔的报复与性暴力,受伤害绝望后的埃里卡将刀刺向自己的肩膀,回家去。
《钢琴教师》是一部令人心悸憾人心魂的电影。
由迈克尔·哈内克导演,原作者是诺奖得主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简直是一场接近完美的结合。
年届四十的维也纳钢琴教授艾莉嘉长期与专横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母亲用爱的名义限制她的自由,不许她晚归不许她买式样稍微出格的衣物,用电话监视她的行踪,一切都在母亲的控制之下。
就这样,没有爱情没有男人没有生命的热力,每天一成不变地与母亲就餐甚至同睡一张床,演出时也有母亲陪同。
这简直要让人颠狂,她也恼火母亲的无处不在,甚至母女发生过激烈打斗,却仍只能囿于在这个残缺畸形的家。
作为一个社会人,她有符合她高贵职业的淡定与内敛的气质,盘发,着黑、白、灰的衣裳,她的脸几乎没有表情,抿着嘴,头微微昂着,露出长长的颈项。
她内心骄傲,睥睨一切,待学生严苛。
看上去是个中规中矩的教师,清心寡欲。
而下班后,她会神情自若地去色情录像厅,视男人们打量的眼光不顾。
她会捡起别人污秽的纸巾放鼻子底下嗅,同样的面无表情。
她会偷 窥情侣做爱,被人发现后仓惶逃走。
她会躲在浴室里用刀片自残,然后娴熟自若地冲洗干净血污。
她借种种变态行为来渲泻长久压抑的性欲。
如果没有学生华德的追求,或许也算找到了自已的方式来平衡身体的欲望。
华特是个健康而精力充沛的年青人,他爱上了艾莉嘉。
艾莉嘉越冷漠,他越有征服欲。
他点燃了她,打破了她固有的平衡,表面一如止水的她原来有得是毁灭一切的激情。
起先她仍冷漠地拒绝,但华德在演奏会上宽慰她的学生令她妒火中烧,将碎玻璃装进学生的衣袋里,毁了她的手。
那一刻华德意识到是她所为,也意识到她其实对他怀有强烈的爱欲。
在卫生间找着她时,她替他口交,却不许他渲泻。
她控制着他。
她开始着有颜色的衣物,柠檬黄、铁锈红令她柔和。
然后,她郑而重之的写了封信给华特,她把她最隐密的性幻想全部诉于华特,她说有好几年希望有人重力打她,在母亲的隔壁绑了她,与她粗暴地作爱。
在她的理念里,或许这就是爱。
然而华特鄙弃了她的病态。
陷入泥淖中的她,开始茫然无措,她屈辱地向华特投降,想顺从他的方式,却不能,总是挫败。
业已扭曲的她已丧失爱与性的能力。
后来屡屡刺激却无法释放的华特,冲进她家以她信上的方式强暴了她。
当她幻想成真时,却并没有快感,只有叫人痛不欲生的伤害。
华特临走前说:爱情其实算不了什么。
爱在此时也消殆已尽吧。
只是年青的视爱情为游戏的华特可转眼就忘了她,而在她,是全盘皆输,彻底崩溃。
身心被严重摧残践踏的她仍回到母亲身边,最后只能向一个不断伤害自己的亲人索爱,看着叫人伤心不已。
演奏会再次遇见华特,他仍愉悦而轻松地向她招呼。
她脸上尚有淤痕,她转身,抽了刀,向自己的肩部刺去,一朵血花残忍而美丽地盛开。
收好刀子,她仍面无表情地向大街上走去。
外面黑夜弥漫。
艾莉嘉的扮演者伊沙贝尔的表演当得上震撼人心。
她几乎从头到尾面无表情,却能精细地传达出急管繁弦的内心世界。
僵硬的手、微微牵动的唇角、眼神的细微变化、局促不安的脸,她的世界一分为二,光明与阴暗,优雅与猥琐,漠然与激情,安宁与喧哗都在这张不表情的脸里。
无为胜有为,克制的力量摧枯拉朽。
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悲剧。
以爱情为刀剑,砍劈一个已经游走在崩溃边缘的可怜人。
刀刀见血,剑剑穿心,她于血泊之中茫然四顾,神经质的抽搐,习惯性的忍受,等待最后致命一击,带她离开这郁闷窒息的一生。
然而持剑的少年,却只是个逐流在青春欲望里的空壳,既不能用他声称的爱给予持之以恒的温暖,亦无法提供一个经验丰富的情人恰到好处的刺激,他只是凭着本能莽撞的劈碎了一切,然后被自己闯的祸吓得头也不回跑掉了。
隔天晚上,他姗姗来迟,终于出现在剧院里,跟她打了个欢快温暖,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的招呼,这才现了原形,一个用X他妈的避孕套吹大了扎起来的懦夫。
她只好自捅一刀,带自己离开这个鬼地方。
哈内克对Walter这个人物的形象设计堪称阳光,彬彬有礼,懂得关心弱者,在女生中间颇受欢迎(譬如在溜冰时、在听别人演奏小提琴时),因此我偏向于片子内容并不是两性权力的争夺,而是Erika根深蒂固的病态心理把两人带往了极端处境。
这种病态心理和她母亲有关,也和长久以来传统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态度、女性解放过程中的自我要求等等有关。
Erika是女权斗争过程里的产物,是女性自我压迫的牺牲品。
本片要讲的是Erika在这种压迫的心态里找到出路,找到自由和爱。
开场母女对打中间插入的一段电视画面其实道出了影片的主题。
三位医生(两男一女)在缝合一位男士的嘴巴,男医生说,我看了那节目,这位先生提议如果狗主人不替宠物善后就应该罚款;女医生接着说,这个人明明是在支持女性是低级物种(être inférieur),于是男医生开始有施暴倾向,而女医生开始对男病人暴力相向。
男性并没有也不必争夺话语权,但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造成了两性矛盾的激化,而女性间的相互压迫(母对女的压迫、女人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厉害。
导演用Erika与Walter的关系暗指德国社会中,这一时代的两性关系。
Erika其人Erika是个40出头的钢琴教师。
女人,说是女人,却没什么女人味。
骨骼长得很精致漂亮,但皮肉败坏,这是从内里渗出来的。
长期过着非人的压抑生活,让她内分泌紊乱,老年斑星星点点爬上了脸。
她似乎不太化妆,但把自己收拾得很干净,遇到Walter之前,她用性冷淡色彩、质感光滑的风衣把自己包裹起来,戴犀利的皮手套,头发束起,并用夹子把碎发夹起,干净利落。
她带一个皮包,也是简单的皮质,四四方方。
她的性格冷酷压抑,是个追求完美的工作机器,生活是与钢琴为伍,弹起琴来一丝不苟,业余时候不过是一个人在这座空荡冷酷的城市闲逛。
走起路来身子笔挺,全身没有放松、柔软的迹象。
声音低沉,坚硬。
开场配合着钢琴出现的指导声利索有力,雌雄莫辨。
她讲的话也利索,从不多说。
孤独,没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讲法语,也许带着法国血统,又生活在德国。
SM情结的产生和建立哈内克并没有像原作小说一样重复童年闪回的部分,展现她是怎样一步步有了SM情结。
但是在B线故事中,我们得以窥见。
她的女学生这一人物设置,即是她童年的自己,也是她假想的情敌。
她要成长,必须“打败”这个女学生。
女学生的生活环境:陪伴她的永远是强权的母亲,父亲不在场,她在钢琴方面小有天赋,但在母亲和老师的双重压力下练琴,自我评价过低,会因为害怕有不能登台演出的可能性而哭泣,母亲给她的不是鼓励,而是“听见了没,不能去玩”这种威逼。
母亲和老师谈话的那场,画面中的她夹在两个成年女性之间,背对着他们哭泣。
她是不满的,但是失语的她,无法对抗这种强权的,她只能哭,或者发展到后来,由生理反应来对抗这种强权——拉肚子。
(男性在这里,反而是温柔而深情款款的形象)Erika用碎玻璃划伤了她的手,对母亲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对女学生来说,反而是彻底的解放,她笑得难得的轻松自在。
能够想见,Erika小时候也因为一点天赋而被母亲逼迫,父亲也是这种过度而霸道的“女权”的受害者,以致成了精神病人离开了这个家庭。
Erika在母亲的逼迫下学琴——母亲说“没有人能弹的比你好”——这句话本身就是爱和强权统一的双关。
开片第一场里,她晚归,母亲从画外的黑暗中“突袭”,争执一番,最终一起撕破了她新买的充满女性化风格的衣服,两人扭打起来。
女学生母亲仅有的台词里,多次暗示了她和Erika母亲的相似甚至是同构性,她向Erika哭诉自己孩子的手被扎伤,忿恨地说“应该砍了他的双手”,这和Erika母亲在开场说的一样“竟然打你母亲,应该砍了你的双手”。
而最后一场,女学生母亲看了Erika母亲的座位号,说“on est juste à côté”,也是她们相似性的描述。
母亲是压迫的来源也是安全感的来源。
在这种一次次的压迫与相依为命的循环下(有点亲子间的斯特哥尔摩综合症的状态),她自然把爱与暴力联系在一起,产生SM情结。
但她的这种情结并非不可解,和Walter相处的过程中,虽然她意识层面依旧是个明确的SM爱好者,但潜意识层面,“爱”的感觉已经慢慢在她身体里复苏,单从她的服道化、发型等就可以看出,她的状态变得舒展。
Erika与Walter关系的构建、发展、毁灭在这部片子里,哈内克非常注重用封闭空间来表达Erika的处境,这也可以当作帮我们解读Erika寻求“自我解放(爱)”的线索。
Walter第一次出场:Erika和母亲在电梯(笼子)里,Walter绕着她们一圈圈转;Walter刚要自我介绍,被阿姨打断,他跟随女人们进入“房间”;他关于伯克纳见解被Erika回击,Erika(为了自我保护)压制对方。
Walter第二次出场:闯入排练室(密闭空间),和Erika说想当她的学生,被冷淡对待,Erika依旧在自我保护;Walter第三次出场:Walter入学考试弹琴,触动到Erika,但Erika投Walter的反对票,对自由情感的抗拒;Walter第四次出场:Walter进教室,向Erika表白,她反应冷淡,Erika去溜冰场看Walter(此时Walter虽然在“室内”,分镜构思上反而是Erika被铁栅栏拦着,而Walter处在自由的场域),表达了Erika对自由的向往;Walter第五次出场:Erika和Walter同时看排练,女学生迟到,说自己腹泻;Walter安慰女学生,女学生表现超常,Erika嫉妒,占有欲的爆发导致对女学生的仇恨;Walter第六次出场:去洗手间找Erika,两人拥吻;(此处的空间关系——Walter进入了女厕所,即女性的私密空间,他关门的动作因为折返而被强调,而Erika此时不在洗手台,而在更深的半封闭空间里,Walter翻身进去把门打开,拥吻)Erika并非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应对这场性爱邀请,导演让观众以为她选择让Walter高潮,这种方式是禁欲甚至牺牲式的,但在最后来了个反转——Erika不让Walter达到高潮,又是对正常情爱的抗拒,或是权力的宣告,Walter第一次意识到这场恋爱的非常态。
但在结尾,Walter开心地跑出洗手间,他此时依旧能全身而退;Walter第七次出场:这次出场,是从Walter弹琴的手开始,这是他被异化的开始(开篇三位学生出场都是由弹琴的手开始,就是为了这场来表达Walter被异化)。
Walter第一次处于一个封闭空间中,而不是进入。
这里Erika斥责Walter不会弹激烈的舒伯特,因为“舒伯特很丑,以你的外表完全无法体会”,Walter反击“你为什么一直要破坏我们的和谐”;Erika给他信,Walter开心,希望能引导她打开封闭的心,但又被排斥,同时,Erika在引导他进入自己最封闭的内心。
这场戏,并不是以Walter走出“封闭空间”结束的,Erika占据主导地位;Walter第八次出场:Walter跟踪Erika回家,一路进到Erika的卧室,这是Erika最封闭的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Walter说“别怕”,Erika说的是“我不害怕,我想要的和你一样(这句话后来又重复了一遍)”、“其实爱的基础很可笑”,即Erika认为男性总是要奴役女性,是她受虐心理的直接表述。
而后又有“从今开始,是你发号施令,你来选我穿什么”(印证了全片开头的电视里的对白:女性认为男性思维中,女人是低等物种),Walter说“我发誓我爱过你,可惜你完全不会明白。
现在你令我反胃”,离开。
(离开后的电视里放了西班牙马自由奔驰的画面,是Erika对自由渴望的外化。
而后对母亲施暴,说爱母亲,即是说恨,说反话是哈内克的惯用伎俩);Walter第九次出场:这次溜冰场前有了铁丝网,Walter内心也开始被囚禁。
Erika的呕吐让Walter感觉受侮辱,Erika跑到白色的溜冰场上。
此时的Erika意识到自己真正渴望被平等地爱,渴望自由,却发现隔阂已经太深;Walter第十次出场:Walter“强暴”了Erika,Walter说,“你不能这样侮辱一个男人”、“有一点爱不会死的”。
Erika想要得到爱的时候,却换来了对方的粗暴对待;Walter第十一次出场:Walter像个陌生人一样对Erika打招呼,Erika并没有得到对方正常的爱,她彻底绝望,用刀插向自己。
Haneke par Haneke附上哈内克自己对本片的解释:A:我们看到了您重视的命题:在物质和理性世界的严酷面前,所有感性情绪的慢慢消亡...哈内克:我不觉得。
我觉得当今世界,情绪更加激烈了,就像片子里表现的那样。
“知识分子(受教育的人)”试图把生活中所有导致混乱的可能性根除。
但这是种假象,因为这不过把所有问题拖延了。
我们总是濒临深渊,但我们现在比从前更明白怎么更好掩饰(问题)。
这不表示我们现在比以前更明智了,事实是恰恰相反的。
顶着名义上男主女主悬殊的年龄差异,这部电影并没给人一场道德伦理大讨论。
相反,这是一个爱与性的精神分析案例。
40岁的Erika可以看做是个女性符号。
盛年已过更年期将至。
说自己彻底理解舒曼处在将疯未疯之前的理智的黄昏的感受;说舒伯特的维度并不是从低音到高音而是从耳语到尖叫。
一切她的言论都表明Erika是个过于典型的女人:她的情绪化,敏感和对痛苦/快乐的渴望都是被提纯了的浓度大的让人受不了。
而她的年龄只是个道具,是个让一切提纯后的特征可以体体面面摆在上面的盘子。
也只有用这个盘子,其中的陈列才会让男人不舒服。
若换个20多岁的盘子,这些情绪化,敏感和欲望都会被青春活力所稀释,在男人眼里就怎么看怎么喜欢,一切都好一切都能忍了。
所以Erika这样的“纯”女人也只有18岁的Walter敢接受。
在此盛年,激素还没有走下坡路,所有的雄心壮志正熊熊燃烧,自然觉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以为没有爬不上的巅峰没有登不上的军舰。
加上一副俄罗斯艺术家的金光闪闪的长相,C罗一般的背肌,工科学霸又会弹勋伯格。
各种理由让他喜欢一个超常规的女人,没有理由让他会因为这种超常规而退缩。
于是双方要过招了。
小男孩什么的最可怕了,看似直来直往做事不过脑,比如为了勾搭老师就跑去上大师课,为了献殷勤就当场弃掉勋伯格叛变舒伯特什么的可实际上他对女人的行为都是秒懂:看到某个女生的手被毁就瞬间理解到Erika对自己有意思真的是太超人了。
Walter开始和Erika隔着一段距离,这段距离让他以为她一切的诡异之处都是情欲之路上的小障碍,只会激励自己更加勇往直前。
等到Erika的信赤裸裸的揭露了她的受虐性幻想,连超人都崩溃了。
对小男孩来说是睡一觉就忘掉的沧海一粟,对老女人来说是黄昏的结束夜幕降临。
异性恋什么的就是这么二逼。
你以为她要的是愉悦,其实她要的是痛苦。
你以为她在拒绝,其实她是在爱你。
等她真的被打动,让你进入她的内心了,你又多半会被她的心里面的摆设吓到。
然后掉头就跑,等她自己给自己补刀。
如果遇到个喜欢自虐和虐待他人的,那就更加悲剧。
诗经早就告诉我们 士之耽兮 犹可脱也 女之耽兮 不可脱也。
因为脱不了,老女人就选择了爱的痛苦而不是爱的愉悦,因为前者更永久。
╮(╯▽╰)╭其实,哪个女人生命中没有遇到个把小超人呢?
我也会喜欢小超人,可也只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
看狂风多霸气,可是抓到手中也不过是空气而已。
所以奉劝大家都把真挚的感情放在买包上吧,看得见摸得着。
对男人还是轻描淡写一点比较好。
很难讲这是不是病态?
男主角像方力申气质的吴奇隆。
“就算我有感情,也绝对战胜不了我的理智。”艾丽卡最终却败给了自己的感情,也道出了这个社会的男权主导地位。哈内克的镜头总是很扎实,电影里多次出现的门也颇有象征意义。更是从此喜欢上舒伯特。
把原著繁复的叙事剪掉之后叙事节奏的确明朗不少,但是压抑感还是承受不住。
闷 不喜欢法国片
比原著差……
没意思
【4】观看体验异常不适,感官完全处于压抑状态,但正因此让观看能更好感受病态而扭曲的倾向,依托心理描写与人物运动,一切被剥皮抽筋般展现。男女主角关系的演进相当出彩,“角色”逃出画框式的收尾很好,她逃出了画框,但能逃脱自我压迫吗?是救赎还是毁灭,也许是更接近深渊。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xsh,多Do i就可以不变态,do 自己的i少管别人的闲事,残缺的家庭老寡妇亲妈都是造成女主抖M的原因。
女主很牛~
恶心
就是一部变态电影,我怀疑有多少人能看懂其中的意思,恐怕都被变态的情节吓倒了吧。
实在是莫名其妙的结尾啊
。。
没认真看,无从说起
sick...
神经病啊神经病~~~
家有控制狂母亲导致性意识形态扭曲,核心真没什么值得细扣的东西。又不是音乐片,还搞那么多冗长的音乐片段真的多此一举,并且观影全程给我一种阻塞的便秘感……这电影对抖m恶意这么大吗?
我真是腻了这种把主角设定为生长在残缺家庭,不懂自我救赎而扭曲了人格的电影。
冷静,克制,极有控制力,既说哈内克,也说于佩尔。非常欣赏于佩尔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达,将导演想表达的矛盾极端结合的非常好。欧洲艺术家真是敢于直面人类内心的欲望,极高雅与极猥亵的场景/气质竟然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结合的很好,让人想起莫扎特给表妹的信和安徒生的性幻想。欧洲人真是很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