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电影院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小影院的《月满轩尼诗》已经下了,还刚好没看见《岁月神偷》那几个小字,于是带着已有的有色眼镜看了这部老徐翻拍的《杜拉拉升职记》。
因为原著已经看过了,所以对某些情节是抱有某些期望的,老徐刚好帮我一一敲破了……好吧,我来罗列一下几宗罪:1:目前的老徐太老太胖,实在不符合传说中的拉拉:南方女子,姿色中上。
除了和拉拉一样有点黑以外,别的都不符合……2:王伟这个名字给我的印象应该是有张比较方正的脸(这是我自己的臆想咩),可是黄立行同学最近是不是瘦了……脸部越来越长,而且虽然David在书里写的也是有些工作狂和小心眼的,但是这里边给改的,还真是,嗯,我该怎么形容呢?
绝对不符合我理想………………3:个人还是很喜欢莫文蔚这名演员滴,不过,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演员群体严重老龄化,曾经紧致精致的小脸有些松懈了,美腿还在,但始终不是我心中的玫瑰,我脑海里的玫瑰是一个精明的有些心狠手辣的女人,很清楚她要的是什么,也坚决不拖泥带水,莫文蔚实在是演的太有人情味,嗯。
4:海伦是谁?
海伦是八卦的美丽的不思进取的有亲和力的,吴佩慈是谁?
不过相对于伊娃,海伦这个角色,我还算蛮喜欢了…………5:化妆师是哪一个??
你还记得最后拉拉和王伟见面时候的样子么?
拉拉的脸好白,身子好黑,颜色对比真鲜明,可不可以让拉拉变白的柔和一点而且,老徐从近DB一直到和王伟再次相遇,除了一点点的时装上的变化,其他的气质表情等等等等,真的没什么变化,我想,考验老徐演技的时候,真的到了……6:后期剪辑的问题还是这个小破影院的问题?
很多关键的话都“嘎”的一下过去了,我好多时候都在想,到底是胶带抽筋了还是我的脑袋抽筋了……怎么一瞬间就过去了…………7:我不太清楚这部电影的定位是什么,是商业片么?
还是才女老徐的得意之作?
这部片子商业气息太浓,铺天盖地的广告,马自达的,某某银行的,高姿化妆品的,立顿各种茶的,nokia的,让我想想还有啥哈,嗯,想不起来了……广告太多啦实在是,我难道是进影院看广告的么姐姐…………8:老徐,你这部片子,是单纯为了拍一部片子还是怎样?
原著的精髓,应该是拉拉很努力,最后赢得了自己该拥有的一切吧,为什么最后变成了爱情是主题,甚至连这个主题都不明显呢……果真像某些人说的,还是花絮最好看,还是花絮有思想。。。
说了一大堆,都是个人看法,支持的就哼一声,不同意算了……总之,看了这部电影,很愤慨………………
所有的高楼大厦,一朝开放,曾经的旧厂房顿时富丽成中国CBD。
姿色中上、独立进取的杜拉拉在27岁,终于进入了理想的职业圈层。
我对这部电影表示失望。
它显得那样的虚无、不切实际、毫无意义。
黄昏的阳光透过大大的玻璃门照进城铁的候车厅。
阳光中姑娘的长发镀了金色的光辉。
与此同时的三里屯有多少酒吧正在灯光扑朔迷离进入一天的营业高峰。
多少公车上塞满了沙丁鱼罐头里沙丁鱼般的白领。
多少隔断间、地下室里住着终日不见阳光的外省青年。
如果我们把视线投在离三环并不远的小店、黑桥。
你会看到加盖房子的沉闷声,穿着脏衣服的小孩子嘻笑打闹。
那里即将拆迁,那里的农民工将再一次在城市的圈地运动中背井离乡。
那里将会成为CBD东扩的新商区,这是多么伟大的变革,多么的盛世繁华。
这就是2010年的北京。
这个充斥着文化、商业、政客、灯红酒绿与乡村气息的首都。
每天有无数人的中国梦在这里实现,每天也有无数人的梦想在这里破灭。
城市无法记住每一个匆匆的步履。
每一个人的名字都稀薄如空气。
这个城市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换工作,找工作,丢工作…平均遇到的每十个人有一个会打手机,整个城市信号在空气中密密麻麻,如果信号的信道固化,从上空来看,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做茧自缚的蚕。
北京春日的十七点二十八分。
你在微笑还是哭泣或是面无表情。
下班了,一天又过去了。
每周六晚,每一个电视机里都传出非诚勿扰的片头曲。
徐导没有看到。
没有看到真实的生活。
500强公司以外的生活。
这是一部快餐式的爆米花电影,一本有声有色有动人广告的《悦己》。
这部电影不是职场指南,一点一点往上爬的故事被淡化。
杜拉拉顺风顺水,从月薪2800元的行政助理到6000元HR经理到12000元HR主管到25000元HR总监。
小挫小折都未能阻挡这位姑娘对于升职的向往。
生活并非电影,不是此般易事。
不是所有努力的姑娘都能顺利得通过试用期,不是所有的员工都会在电梯里遇到老板,不是所有的男上司都会恰巧和美貌有才高薪的女友分手,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在事业与爱情之间选择事业。
杜拉拉运气好,人好,有一些特质有一些理想。
27岁以后,她逐渐告别一锅汤喝一个星期,一个人吃巧克力的日子,她开始给自己买名牌、买车、出国旅游,顺理成章。
看上去很美。
徐静蕾眼神我很喜欢,莫文蔚版的玫瑰也不错。
黄立行演王伟与小说原型有差距。
其他几人只是完满完成任务,俊男美女齐聚一堂并无亮点。
看上去很美。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充溢着这个城市,越来越多的梦想在这个城市里爆炸,越来越多的车越来越多的房越来越多的辞职与升迁。
等到生活一朝一日磨灭了曾经的梦想。
回过头,才知道曾经的自己有多么美好。
只是,没有人能再记住你的样子。
高跟鞋、职业套装、大牌服饰、立顿德芙、马自达丰田、登机拉杆箱、光影迷离的职场聚散……一个20几岁做了外企高管的姑娘说她每一天都活的虚张声势,每一天早上醒来,都要把活不活下去重新变成一个问题。
后来,她很平静的在QQ上告诉我她得了重度抑郁。
她离开了年薪近50万的工作,回到她很小的家乡,疗养,给一所小学代课,每个月工资900多,她说和以前朋友们在一起吃一顿饭的价格差不多。
到头来,还是被生活打回原形。
当你站在马路上,车水马龙的大街,独自拖着个行李箱,看见自己的整个世界像个豆腐渣工程一样稀里哗啦地倒塌,后面是无法追回的年华。
工作、升职、爱情、浮躁的生活,就这样,一回头,三十多岁了。
那些风尘初定,忍心疲乏的时候,倾吐出来的故事,引起阵阵惊羡,可你幸福吗?
到最后,也不过是一句whatever。
昨天看完《毒拉拉》之前是因为要画画,所以翻本电影看,又想着眼睛基本不会盯着屏幕,所以看本中文的比较知道在说什么所以就看了这大烂片静蕾大妈,细数下你的广告,当看到莫文蔚从马自达上款款而下,我就开始汗了然后是款款的体贴的立顿红茶各种各样的lenovo智联招聘……虽然吧,现在商业大片经常出现广告,钢铁侠也能在多拿滋上惆怅啊,变形金刚要靠google啊但是起码保证有看头嘛这个烂片也好意思放广告你这不是逼着人去想“香飘飘,蚕丝精华”的流星草原嘛打了2星,给莫文蔚和黄立行一人一颗静蕾大妈你的演技实在太差了,真的很差,说台词到表情根本就是杯具谁给她惯上才女的称号的?
应该直接拉出去TJJTDS让人受不了的烂片啊烂片烂片!!
烂到匪夷所思另外说一句,大妈,你的粉底好厚啊,但是请把脖子一起涂涂白,请!!
1,徐静蕾在《杜拉拉升职记》里讲述了这么个故事:有一家五百强的公司,员工手册里规定,同事之间不能谈恋爱,否则要有一个离开,于是,主人公们开始了角逐……2,第一个镜头,视角一下子转过来,出现植入广告五个……3,公司里,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到实习生,每个人不论在公司还是在家里,电脑全是联想,用的都是立顿的杯子,喝的是立顿的红茶,开的都是马自达的汽车,汽车上放的都是益达口香糖,并且徐静蕾还当众吃下了N盒德芙巧克力……4,徐静蕾真的是老了,眼角纹比植入广告还多,而且老徐好黑啊,身材也真是糟糕5,莫文蔚还是蛮漂亮的6,《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徐静蕾津津乐道,片子上映之前就收回了成本。
《杜拉拉》则恐怕是上映前就开始盈利了,不然就冲着影院里那么几个人的票钱,恐怕……
http://zone.ku6.com/viewfilm/4077.html 你是来调情的还是上班的?
——《杜拉拉升职记》悍客.罗电影一开始,先来一排CBD的特写,俨然一副职场电影的范儿。
但是主角出场,镜头语言交错切换,杜拉拉站在喷泉旁边换鞋的时候,英姿飒爽的莫文蔚拉风滴走过——我就知道,这他妈绝对是个爱情片。
你见过哪个职场片里男女主角斗嘴斗到莞尔一笑,party趴到酒店肉搏,甚至连喷泉里洗脚也楞是拍出了查泰来夫人在雨中的感觉。
倒是有几幕颇借鉴了青春偶像剧的手法。
比如韩剧式的泰国逃跑,男主角拉着女主角抱着一身累赘,直跑到三点满布的海滩——躲过坏人的追逐。
日剧式的许愿树上挂卡片,男女主角多年不见,然后在异乡故地重逢。
于是上演了一出难舍难分的尔侬我侬。
至于台湾偶像剧常用的楼道里唱歌,港剧里常用的电梯事故,大陆言情剧常用的办公室三角恋——尤其是杜拉拉喳喳呼呼敲门进来,莫文蔚回转身来,那种尴尬与默契,是只有大陆中年人才能体会到的经典情境。
当然,他们在调情的同时,也会偶尔想起自己的本职工作。
杜拉拉同学主修办公室文秘,兼职负责装修等一切事宜,还在百忙之中抽空做了一本公司历史的画册——并且因此于一年之后终于被老总发现且在员工大会上提出公开表扬,甚至又过了一年之后的第一次升职,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老总对杜拉拉画册的好印象。
男主角负责出差、旅游、度假,飞到美国看望母亲,躲到泰国旅游景点开餐馆;或者在百忙之中抽空让杜拉拉联系一下全国各个大区的负责人;他还要跟莫文蔚探讨家里修下水管道的问题,跟杜拉拉探讨辞职及徒步远游的问题,还要抽空在办公室所有人面前把吴佩慈骂得狗血淋头——关键是,在吴佩慈离职之前,要每天表演至少一次。
其它的工作安排是这样的,莫文蔚负责开人——也许是因为她的英文名字叫Karen;吴佩慈负责被骂和被开除,业余负责告诉杜拉拉一些八卦,同时自己也杯具的成为了别人的八卦;其他龙套还有负责倒咖啡的伊娃和负责发现杜拉拉画册从而推动剧情发展的老总。
总之,每个人都很忙,而且都在百忙之中抽空完成了本职工作——最终,大家实现了导演心中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杜拉拉升职了。
因此,我郑重建议,在富士康中国所有分部重播此片——你看,一个负责装修的办公室文员,不声不响经过两年时间已经月薪过万,经过五年时间已经成为世界500强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这是多么赤裸裸的励志故事,何况还有伟大到掉渣的艳遇和爱情。
生活如此美好,也许可以不跳。
披着杜拉拉的外衣,老徐自导自演了一部我在世界500强的情欲史,当小资与白领这样的词已经演变成骂人的粗口,升职不如生殖来得猛烈,这里没有职场励志,只有喝着一杯又一杯的立顿,冒充加班来挑逗黄立行到底行不行。
在国产片耍无赖般的骗取票房的今天,别说去电影院了,这样的片儿买盘浪费钱,下载浪费电,我阴险的用网络播放器看完,用骂街来表示我对此电影的关注是支持国产电影最仁至义尽的做法。
在将美好青春耗尽在文艺之后,老徐发现梦想不能照进现实,于是她投降了媚俗,此片毫无疑问的会成为老徐最卖座的商业电影,没有之一。
大批白骨精都会相互相拥的去看看这部号称职场宝典改编的电影究竟怎么样,看看自己或者自己憎恨的某个同事能不能对号入座。
结果必然是失望的,老徐装嫩的穿越在杜拉拉与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文惠之间,生拉硬凑的表演着一部三流的台湾青春偶像剧,除了一夜情之外,看不到任何杜拉拉能升职的条件。
Lala与David在喷泉戏耍的一场戏,毫无情感铺垫,谁都是谈过恋爱的,煽情煽不好就是煽自己嘴巴,而第二次泰国相遇这样的安排简直就是侮辱观众的智商了,如果说有钱人终成眷属,那么也请费些周折,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人群之中就这么你看到我,我看到你?
咱不带这么敷衍的好么,要浪漫先浪费,之前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这点胶片还不舍得?
黄立行不像销售经理更像是消瘦经理,也难怪,被美色掏空了身体,作为ABC来说,这孙子满嘴外国话,但我必须说一点,作为一个中国地区的销售经理来说,他又实在是言词不清口才笨拙了,这太不贴合实际了,基本上能做到销售经理级别的人物,嘴里能跑火车,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白的说成黑的,能说的两口子分家,寡妇再嫁,没个准主意的,他三两句话能把你支到新疆去,回来,您还得给他带葡萄干,这就是中国特色,而黄立行,不行。
莫文蔚的气场很适合那个角色,至少很模版化,让人容易辨识。
其他人在打着酱油的同时,衬托着一个又一个的植入式广告。
不明真相的群众问:什么是白领?
看了杜拉拉之后得到的答案是:开着马自达,喝着立顿茶,穿着阿玛尼,用联想手提上51job网站找工作的人!
有人倾羡北京,中国顶级城市里四通八达的地铁,二十四小时的便利店,霓虹灯般的三里屯,传奇般的商业大亨、政客、文艺青年。
于是念大学,找工作,纷纷跻身于这里,却也纷纷撞得头破血流。
有人倾羡外企,世界五百强的光环耀眼,朝九晚五工作日,高得惊人的加班费,传说中比食堂好上百倍的工作餐。
于是姑娘们脚踏高跟鞋,黑丝袜,高盘发,男士们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说着半中半洋的外企话,最后忘记爬过的桑树,丢过的手帕,忘记捉秘藏时躲过的乱坟堆,忘记曾经熟练使用过的家乡话,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一颗螺丝钉就可以自以为伟大。
有人倾羡杜拉拉,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特殊背景,受过良好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有自己闪光的事业与辉煌的爱情。
于是一本书苦读十几遍,处处笔记摘抄,一部电影看来看去骂声不绝要看的奋斗史怎么变成了外企办公室恋情外传,只恨自己不是徐静蕾不然演绎杜拉拉比老徐不知道会好多少倍。
生命原本应该是丰饶的沃土,事业应是人一生中开出的最好的一朵花。
杜拉拉原本应该是好好工作天天向上的好榜样,徐静蕾再怎么也强过有胸无脑可以算才女一枚。
可这个被物化的世界,在人与人,工作与工作的对比中,职场枯燥成每日的勾心斗角,业务提成,朝不保夕的惶惶恐恐。
演艺圈中永远有比你年轻的,比你美丽漂亮有身材的仙女们成群结队下凡来。
于是,这样一部广告云集的电影,灰姑娘变身白雪公主还顺利遇上了白马王子的剧情,谁信?
一部电影高票房高骂声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比如这个时代的浮躁浮华浮夸。
当杜拉拉这个名字像当年雷锋一样家喻户晓时,“向杜拉拉学习”已经成为职场的人尽皆知的口号。
电影开头,炒掉不正经老板鱿鱼失业了的杜拉拉要在这个看起来无比繁荣,对自己而言却是华美衣裳,镜中花水中月的大城市里重新奋斗,从五百强公司的小助理到秘书到HR,对于杜拉拉来说是水到渠成,付出就有收获,对于焦头烂额的小职员们,杜拉拉的轨迹是一种物理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得排除一切外力,处于一种理想状态,没有风吹,没有摩擦,没有空气,什么都没有。
这不是一部让小麻雀白领一夜变成金凤凰主管的职场电影。
它远不能告诉你你想知道的全部。
它没有义务和职责,在你二十几岁的时候重振你的人生。
它给你看一眼浮世绘,你自己的那张还要自己去描绘。
杜拉拉们的积极向上,永远斗志昂扬,永远在那里,职场人生的美好的生活,永远在那里。
没有211大学的名头,没有500强的管理培训生基础,没有明确的职场生涯规划,没有过人的履历,这一切都不可怕。
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争取,只要你像杜拉拉一样聪明能干善于分析和学习,那么,像可以复制的SOP一样,杜拉拉的成功模式也一样可以复制,你也可以成为职场高手,外企丽人。
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要在这片令人窒息的土地上过日子,需要不懈努力和很多很多的运气,有时甚至要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
原本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就是褴褛衣衫。
电影版的《杜拉拉升职记》本身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把焦点放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所看到的,就是华美壮丽绚烂澎湃,杜拉拉身上不断变幻的世界名牌。
对于光线照不到的角落,即便里面有灰尘,甚至有死耗子,谁会注意呢?
老徐能对外展示的,别人看到的杜拉拉,还是繁华,而繁华下的沉重,感受不到,拍出来也没有意义。
不如去问问身边月薪三千的小白领,她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她可能住在650元一月没有窗户的隔断间,可能每天挤地铁公交上下班,可能每周要吃三天方便面才能在换季时买件不打折的品牌衣。
嫉妒电影里里穿比基尼的泰国旅游,嫉妒电影里的杜拉拉和王老五的恋情,嫉妒那些植入式广告商的巨额投资,而无数个自己却在漫长无聊苍白的职场中,不知不觉地就被剩女宅男。
所以现在纷纷躲在最好最坏时代社会压力的名称下,以这样的方式过完青春苟延残喘的尾巴。
如果运气陡然降临,想挡都挡不住的升职,最新款的香车,新来的美女同事,温泉五星级酒店,新马泰旅游……这些是什么?
就像影片中的德芙巧克力、立顿红茶、联想笔记本……它们都是代表和象征着你存在的符号。
我们在玻璃球和作业本里度过了孤独的童年,港台流行乐是扭开电台最爱听的歌曲,麦当劳和肯德基是最好的犒赏。
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是一种生活品质保证,更重要的是,它也许代表一种时髦。
当上班长、学习委员、小组长,小红花装点自己,还有大队长小队长中队长的共青团袖标。
父辈母辈的铁饭碗并没有让我们对于工作有明确的概念。
他们的工作一成不变,他们的工作已经僵化成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从来没有一块自己耕耘和浇灌的职场、事业。
我们和杜拉拉们所面临的世界与老一辈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必须权衡生活与工作,致力于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找到一个自己的立锥之处,在职场的红茶与生活的清汤之间,在公司的律令与生活的爱情之间,杜拉拉是做得很好,徐静蕾也是。
在世界上,职场与生活,除了我们思维领域或科学技术达不到的我们解决不了,其他问题没什么不可商量的。
一定有一把钥匙,或是一个通道可以把两边的门打开。
只是,有时候双方都把钥匙当宝贝藏起来。
事实上,你藏自己的钥匙不让人进,你也出不去。
杜拉拉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站在局外,掂量一下两边的底限,找把钥匙,给两边建个通道,然后各取所需。
这是她成功的原因。
职场与生活的平衡。
在You Deserve it与whatever之间,你做出的选择至关重要。
片中随时可见的植入式广告商之一的联想公司有一个著名的slogan,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那么人类失去杜拉拉,职场将会怎样?
但是我发现这是一个无需忧心的问题,杜拉拉们总会如雨后春笋般一茬又一茬得长出来。
比如我那刚高考完的小表妹,已经坐在床上捧着联想笔记本,边上放着立顿红茶,幻想她的外企生活了。
多一星是给我的女神莫文蔚男生有个非常莫名而霸道的逻辑——女生很容易jealous of同性,哪怕是我这种也喜欢女生的也是一样。
老徐刚出道的时候我就看她不顺眼,理由easy得不能再easy了——老娘最讨厌的女生类型就是她在《将爱情进行到底》里面演的那种,彼时用我们的方言说叫做“作”(发第一声),now有个更合切的词叫做“乡愿”。
小时候分辨能力不行,hate角色to演员。
不过我真的第一次公开发表这种不待见是在老徐第一次执导电影的时候,像我这种zhuangbility的惯犯特别不能忍受她这种装不到位的,对“才女”的virgin作大放厥辞,自此之后I就“被”jealous of老徐了。
several番辩白无用后不得不拜倒在这个“没有她美,没有她才,于是必然jealous of her”的强大逻辑下。
名份已定,我也不用再乡愿,就直接邪恶了,很乐意没事踩吧踩吧她作为消遣。
最近因为工作的pressure很big——今天下午才去见客,开会开到八点才放我回来,明天大早要take火车去跟上头讨论code和算法,周末要stand by客人大爷突然一拍脑门想到的idea,下周一大morning就要去现场检查设备,下午还要整场陪笑face像我这种lazy的人不免大吐苦水,声称“老娘tired to death, going to傍大款了!
”,于是被介绍去看这部movie——介绍人说这NC片是老徐自导自演的,我一定can从攻击她的过程中释放我的pressure事实上,看完这片之后,我的mood的确大good——倒不是因为能找到由头攻击老徐。
而是because杜拉拉这种role——I没有read原小说——本身给me莫大的安慰。
看到一人比我老,薪水还比我低,干的活又比我多,假期还比我少,EQ又比我low,讲的笑话还比我cold,我那颗想要去傍大款的心suddenly平衡了,happy了,relax了。
而且she还升职得so顺利,让我觉得将来回国前途一片光明啊。
其实公司装修,尤其是这么大的公司(号称全球500强呃)要装修确实个很大project——除了涉及到budget,各departments之间的宿怨旧仇厉害关系这些problems之外,主要是很考验人的协调性、全局观和细心程度,就是我们以前上管理课时候学过的时间管理项目管理那一套。
indeed是个烫hand山芋,一般来说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就等着倒霉罢。
however,像我这种low EQ的人也不可能对着部门经理狂吼一通理应只有yellow马褂或者little honey才能吼的台词,吼完了之后还学old黄牛似的喘粗气,喘完了之后再拍拍ass走人。
尤其这还是销售部经理,people精当中的people精啊人家要是真的不move,你还真dare把人家的资料都给扔了?
吓唬三岁小孩呢吧,要我是那个manager还不趁机搞dead你个小秘书——只要宣传搬家过程中有什么材料被搞丢或者外泄了,小秘书就等着被fire吧……而500强里IQ比三岁小孩还low心肠比雷峰蜀黍还好gut比我还小的manager有年薪50W啊。
而且像Hellen这种连个会议都搞不掂的也能进500强做高级秘书(话说“高级”秘书是个what概念?
我觉得她们的工作根本不hard啊,弄得嘎恐怖做啥)。
而且在国内月薪1W出头就能买跑车啊啊!
——前途一片光明ing。
让人焉能不happy?
of cause,拉拉同学能如此平步up青云说穿了还是傍了大款的,而且还是very不地道地rabbit eat窝边草。
如果拿拉拉同学当职业woman的典范肯定有很多独立而能干的women是要气死的。
但是whatever这个大款不cute吧(sorry了,黄立行的fans,我实在没看出he哪里charming了,讲话也讲不利索,他第一出场的时候我还以为那群花痴女是在说他旁边的那位“帅”呢),不过毕竟young有为啊,还有六块腹肌。
而且傍的过程很有girly言情novel的调调就是傍那也是有“乡愿”特色的傍法,傍出了true love,傍出了personality,傍出了romance。
最最重要的是,这个大款多好傍啊,不用pretty face(I积习难改还是想吐老徐一句:你的lip色和skin色是发生what事了?
为什么总是一付重症病人的感觉?
),不用wonderful figure(最重要的是his ex是美腿JJ莫文蔚啊!
这位大款how重视心灵beauty啊,这种man在这个world上都快绝种了!
),不用taste(我说老徐跟其他人用的不是一个造型师对不对?
为什么莫长腿与吴美女都这么in,老徐感觉就这么out呢?
),不用IQ,不用EQ……啊呀,我真的越看这部movie越觉得前途光明啊,比点了光明灯都光明。
何况,还有我一向很心水的莫JJ出来做fashion show(妆实在太漂亮了!!!!
卷发太妩媚了!!!
下车时候的动作太风情了!!!
莫JJ你是我的女神,goddess!
)虽然故事情节zero,表演naive,剧本simple,台词childish,剪接chaotic,但我真的看得很开心,真的很少有电影能让我看了以后突然发现自己的value的(当然我happy不代表我like it,烂片依然是烂片,烂得阳光灿烂)。
于是我决定以后不对老徐这么evil了hence以后老徐再拍什么难看的片子,也不用叫我去观摩了,因为我pass被jealous of她的这个阶段了。
大家都move on了嘛,我现在想想都不懂以前何必要特意关照她……果然年纪小的时候缺少分辨能力。
PS:大家please不要太care这里夹塞的english——人家说外企里就是这么讲话的。
有关单位已经发过好几回报告了,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有两亿人,绝对数字是大,不过除以总人口,还不到15%,反映在电影里,自然是广大观众们对中产生活的向往,而不是反思或批判——所以,《杜拉拉升职记》在国内电影市场一定会大卖,而极端波西米亚主义的《在云端》和消解中产家庭价值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纵使被内地院线引进,多半也是个门可罗雀的结局。
很佩服徐静蕾姐姐的商业嗅觉,在经历过《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梦想照进现实》三部文艺片后,这位写博客、做杂志、出书的才女终于义无反顾的投入了商业电影的大潮,于是,我们在《杜拉拉升职记》里看到了无处不在的植入性广告——开车时要在前窗放个口香糖罐子;喝茶时要把茶杯上的logo特意转向摄影机;就连拍摄男女主角吵架分手时,镜头也要死乞白赖的拉开,好让电梯门一侧的楼宇广告完整入画。
当然,商业没有错,广告也没有错,问题是电影中的广告妙就妙在“植入”二字,做得如此刻意,难免让观众的观影过程不停的被打断。
应当说,《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想赔钱都难的作品,有庞大的读者群和话剧改编的基础,而且又填补了内地白领职场题材的空白,只要稍加整饬,肯定会是一部佳作。
不过通片看下来,《杜拉拉升职记》实在差强人意,缺少戏剧冲突,剧情转圜也莫名其妙。
看到一半,我以为是三角恋大搏斗,结果不是;看到三分之二,我以为要揭穿外企背后的职场潜规则,结果也没有;看到结尾我才明白,原来这是个熟女熟男版的纯爱戏,而且戏剧逻辑如此的牵强——黄立行的工作证照片遗像般的挂在泰国芭提雅一棵来历不明的所谓“爱情树”上,好嘛,纤绳荡悠悠,情侣再聚首。
那你让Karen进来干什么呢?
全公司就她一人有点海归知性女白领的气质,还承担着杜拉拉情敌的重任,不过Karen依然知心姐姐般陪着前男友远赴重洋面见重病的准婆婆,纵使撞破了前男友和杜拉拉的地下恋,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成人之美了。
杜拉拉进公司前总要换双高跟鞋,可这个细节纯粹是为了拍而拍,没有任何叙事功能,这样的赘笔不胜枚举。
杜拉拉的弟弟和弟媳在影片里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推新人也不是这个推法吧。
而杜拉拉的升职历程更是顺畅得可怕,连《丑女贝蒂》里的打拼都看不见,在中国当中产阶级,首先要学会中国社会的厚黑学,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上升通道。
而在影片里,杜拉拉跟上司的一夜情,那绝不是不道德的交易,而是干柴烈火、情之所至。
伟大的杜拉拉,在时下的中国,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进入外企后平步青云的黄梁美景,只可惜,看似独立的女强人还是逃不脱“二女争一男”的姨太太情结。
中国梦,对外是大国崛起,对内其实就是迈入中产的梦想,可惜海量的观众都不在有关单位的统计范畴里,于是,在电影里过过瘾,把照不进现实的梦想构筑在洋鬼子的企业里,然后看着徐姐姐常换常新的耳环,体味一下夹杂着英文单词的中文对白,再享受下若有似无的消费主义画饼,电影的功能达到矣。
当女演员,要靠罩杯说话;当女导演,要靠才华说话。
似乎徐姐姐这两点都不咋地。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4月10日)
昨晚看了徐静蕾版的《杜拉拉升职记》,看完就觉得,还好我没去电影院看,为这种片子花100块钱我肠子都会悔青的。
我就不明白,徐静蕾拍出这种水平的片子还敢以才女自居,请问你才气在哪里?
片名虽然是杜拉拉升职记,但在徐静蕾的改编和演绎下,杜拉拉就成了一个任性、自私、只为自己考虑的讨厌鬼。
完全跟书里那个踏踏实实、像老牛一样勤奋苦干的杜拉拉相背离。
当然人家说了,剧情是根据改编过的,但是别忘了,这部戏有3个编剧,徐静蕾本人也是其中之一,却还是改的乱七八糟,整部戏的重点都放在party party party上,试想一个全球500强的美国公司,又是以效率著称的,怎么可能让员工只是每天穿的光鲜亮丽办轰趴。
来说说跟书里背道而驰的情节吧:1、书中海伦本是杜拉拉在广州办的前台,后来因为其聪明伶俐升职为拉拉的秘书。
片中吴佩慈饰演的海伦成了王伟的秘书,这不算什么,但是是一个常常做错事被王伟臭骂最后还调职的秘书。
2、书中玫瑰和王伟几乎没有关系,任职于两个部门,一个是销售总监,一个是想升级一直被李斯特压着不让升的助理人事经理。
片中两人却成了前任男女朋友的关系,还让杜拉拉撞见后尴尬不已。
3、书中杜拉拉进入DB是作为行政秘书,因玫瑰故意请假而由杜拉拉主办了公司内部的大装修,片中杜拉拉却对身为销售总监的王伟大呼小叫,几乎可以说是以毫不尊重上级的方式大声勒令他们搬,一个小秘书对总监这么放肆,我看是不想干了吧。
完全没有把杜拉拉应对难题该有的沉重冷静拿出来,只是凭着私下和王伟有点小关系肆无忌惮。
4、书中杜拉拉一直是任职于行政部门的,片中却一跃成为销售总监的秘书,在2年后还竟然内部竞聘HR主管,不要忘了,这是完全2个部门的事情,这只能说明老徐没有常识。
杜拉拉升职不是那么简单的通过一次装修工程就晋升的,她在DB任职期间进行过多次内部培训,都是在人事和行政这块的,片中却直接跳过杜拉拉该表现的勤奋努力。
5、书中杜拉拉是归李斯特管的,因为李斯特一心只想安全退休,所以在工作上对杜拉拉几乎是不参与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让拉拉深感工作的被动,才让杜拉拉无路可走跳级去求助何好德,因何好德对拉拉能力的赞赏和允许才使拉拉办起事来稍显顺利。
影片中可好,直接把杜拉拉升为王伟秘书一职,等于顶头上司就是王伟,完全把拉拉和李斯特之间的拉锯战忽略掉,大大削弱了拉拉在工作表现上的可看性。
6、年会后公司会和王伟解聘,玫瑰为了旧爱辞职,拉拉却还小心眼乱吃醋叫分手,作为一个彼时已经晋升为HR主管的30+的职业女性,这似乎有点太小题大做了吧,而且徐静蕾你以为自己还是25岁的小姑娘啊,动不动就喊分手,边喊边摇头晃脑,你晃个什么劲儿。
情节几乎没有可看性,从国外重金礼聘的造型大师也并没有给我很强烈的时尚感或视觉上的享受,大概一个普通的杂志时尚版的主编也能有这样的效果吧,如果能借到这么多衣服的话。
另外老徐,你真的老了,作为一个女明星肉松成这样,皮肤黑成这样,胸部这么扁平就是你的不对了,看看同剧的其他女演员,哪个不比老徐漂亮身材好,吴佩慈又白又高又漂亮,莫文蔚整个气场就压过了徐静蕾。
其实可以更好--------
老徐演28岁的少女实在很难忍啊
其实也还行~感受了一把正常白领的生活~
徐静蕾明显年老色衰了
借拍戏泡男演员,就这点出息
比连续剧版本的好点.
Karen太有范兒了!多兩星給你~
对于2010年没看过原著和、不了解片中广告的我来说,这样一部浪漫都市爱情喜剧电影还是看得挺愉悦的,记得当年 1次主动+2次被动 地看了 3遍。—— 2014年在江苏宜兴,朋友看此片的时候,我听到外放的声音就凑过去看了一点,几分钟后就选择不再看了,因为担心以前对本片的好感,如今很可能会变成嫌弃?!
我觉得蛮好看 徐静蕾是真·美女 吴佩慈也好cute
明显的意淫
谁他妈有空等你两年啊
好吧~~
徐静蕾挺有才的~
抛开原著,帅哥美女还是能给人不错的观感
哎 那些OL见到黄立行干嘛花痴成那样 狂说他帅 其实说有魅力就可以了...
挺烂··
我是对办公室有抵触的
服装真的很难看。。。。黄立行真的很难看。。。。。徐静蕾真的老了。。。。。。但还算是一部时尚电影吧。。。。。。。
冲着老徐 我给打了四分以怀恋并纪念我记忆中那个纯粹的笑容明媚的女子~~
五光十色的垃圾。老徐你这柴禾妞上过一天班没?装什么白领啊?瞧你扁嘴咬唇的小样儿,一看就是草莓族。这片应该改名叫《徐静蕾实习记》!只有莫文蔚还值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