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写在短评的,没想到超过字数限制,被迫转成影评,初次写影评还请多多包涵。
下文涉及鄙人对剧情的理解和推测,涉嫌严重剧透,未观影前请停止阅读,以免影响观影体验。
孩子是哥哥和妹妹的。
电影在最后以及中间有多次暗示,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推断,这里不在赘述从小哥哥和妹妹就德国骨科。
关于描述性侵事发的那一夜,提到第二天父亲单独出去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妹妹还说父亲也挺可怜的,如果父亲是一个禽兽,这里逻辑就说不通了,以及母亲在最后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推测当年是哥哥妹妹德国骨科被发现,在回忆的描述中被嫁祸给了父亲。
一家三口是哥哥杀的。
即兴杀人,还是初犯怎么会清晰的记得捅了多少刀等等诸多细节,其次受害男性是靠坐在墙边,明显是正面搏斗过的,以妹妹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打过一个成年男性,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受害者家门口整整齐齐摆在四双鞋,如果哥哥只是过来处理现场显然不会把鞋子摆放的那么整齐,推测哥哥假借记者身份出其不意杀死的一家三口,以及在影片开头哥哥说要跟踪这个事件时,主编随口提到过了这么久除了当事人谁还会在意这件事。
这部电影非常遗憾!
剧本很强大,复杂的人际由四个小故事讲的非常精彩。
整个电影批判日本阶级社会。
被杀男对应野心,玩弄女人,借女人上位;被杀女对应心机,靠心机进入内部生,抢男,卖友。
然而电影最主要的故事即男女主的共同杀人,却在穿插递进中毫无升华,导致电影看的非常不爽无无趣。
关于悬疑的剧透:男主是一个精致的混乱制造者,为什么精致呢?
第一他并没有像被杀男那样的野心去上位,但他有被杀女一样的心机去制造混乱,去做一个事后的混乱制造者。
问他什么动机,就像蝙蝠侠里的小丑,没有动机,就是纯粹地制造混乱。
为什么片名叫《愚行录》了吧?
此片内容多关系杂,如果就按男主调查的动机,不管是真查凶还是掩盖真相还是为妹妹脱罪还是杀知情人,都会与整个事件产生不可阻挡的矛盾。
1.父亲上妹妹之后,男主索性以爱之名将妹妹占为己有,这也是后面事件的创伤来源2.男主跟踪妹妹,在妹妹大学期间实现“人生追求”的过程中保持不干涉和消失,但一直在看着,适时寻找制造混乱的机会。
但妹妹实现杀人时,不管有没和哥哥或暗示或商量或合谋,关心妹妹的哥哥在妹妹杀了渣男之后,哥哥杀了渣女及女,并在杀后淋浴。
3.男主为什么调查这个事件?
事情快过去一年,而男主也是半年了才见妹妹,这期间男主极度无聊乏味,以致于影片开头让个座都要假装瘸腿的为让座事件制造人为混乱,导致劝座人良心受挫,公交车小社会整体一片混乱。
而男主调查这个事件一开始也是因为想制造混乱。
而男主为什么先找渣男的朋友调查起?
是因为渣男与他和妹妹更无关联,仇恨由浅入深去玩比较好。
4.调查男主后没有替罪羊可找,也就是没有好制造的混乱,就去找渣女的朋友。
也就是咖啡店老板娘,讲到渣女抢了她男友时,男主就想好给咖啡女当替罪羊了,顺便取走了她前男友的香烟以便后续之用,嫁祸咖啡女或者另用。
5.莫名电话的出现让男主慌张了,关键打电话女还说知道凶手。
结果一见面又是一个靠老爹找男友的受伤女,这和他和妹妹的家庭背景极度反差,以致于男主盯着那个婴儿一直想谋害。
然而他在这两个傻女面前犹豫了,因为有两个,要杀都得杀,但另一个傻女还要费工夫去找,太麻烦,而且这两傻女的唯一交集即渣男已死,混乱就不制造了。
6.咖啡女重来电话,并告知男主光子有作案动机,那么这时候不制造混乱还是男主吗?
于是杀了这咖啡女,并用香烟嫁祸给她前男友。
并在新闻报告上写诸如类似咖啡女和其前男友因情感纠纷相爱相杀自然让人联想到当初那个小三即渣女的死因。
彻底地制造这一整个事件的混乱。
7.孩子是男主和妹妹生的。
妹妹是爱哥哥的,也爱孩子的。
妹妹有人格分裂。
幼儿一是近亲出的残废,生命微弱,二是在监狱外的父亲即男主相当于没有父亲,母亲又因人格分裂虐待幼儿坐牢,这种幼儿死是最好的解脱。
8.律师和母亲。
这律师明显是个bug,她的理解应该是孩子是野种,因此要偷生,并且妹妹以此泄愤。
母亲却差点说出了孩子是哥哥的,母亲有了新家庭,本着置身事外的态度不再多说。
影片结尾的秘密和开头呼应,即兄妹之恋。
9.最后主动让座,这位年轻的孕妇像极了他可怜的妹妹,仅此而已。
当我在长途旅行飞机上第二遍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就知道我必须要写篇影评,因为在今年早些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狂吐槽《怒》的影评,引起了很多争议和差评。
当时的自己心高气傲,总有一种要跟网友争高下的心理,但是现在却无比平静了。
毕竟人们看电影的心理不一样,比如说觉得《怒》很好的人,可能只是碰巧被导演戳中了某个自己生活中的点:比如恰好是同性恋(这是目前在我看来的主要原因)或者腐女,还有就是我原文中分析的太感性比较容易被感动之类的特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似乎一边倒的好评。
不过作为被很多人痛骂的影评,点有用的人竟然比没用的多,让我意识到我大概也是戳中了某些人的点吧。
说完废话,回到《愚行录》这部片子,它和《怒》有太多相似性,都是群像照,都是涉及精神病患者灭门(对不起一开始就剧透了),也涉及边缘人士被排挤,而且最关键的主角都是夫妻木聪(我不追星)!
但是我个人觉得它比《怒》要高明出很多,在于导演在每个人娓娓道来的过程中,把两个自私不择手段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彻底地暴露在了观众眼中,而让我觉得更高明的,是他从来没有用过任何刻意煽情的镜头,电影里的人大多除了冷漠就是呆滞,也比较符合我对日本人一贯的刻板印象(不要再追着我打说我武断了,纯粹是个人观点),最关键的是,在看完这部片子,我完全相信了导演的narrative:那就是日本社会本身的阶级固化是导致惨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这比最近国内某情怀电影用了吃奶的力煽情最后却让我一点都不同情主角的结果显得要有力得多(Again, disclaimer: 我本人不喜欢那部电影不代表你的喜欢有问题)。
我对那个被灭门的家庭在片子结尾处自然不会有太多同情感,但是同时我也在思考,难道现代社会上(包括中国社会)大部分人不都是这样的人吗?
当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都会心理扭曲,不论平时作为键盘侠怎样在网上展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所以我无法彻底把他们当成“坏人”,这也是我觉得人物描写最成功的地方。
还有一点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在于,导演从来不会像喂食一般告诉你剧情的走向,而是在这里撒点线索,那里放点蛛丝马迹,让故事在最终完整起来的瞬间在我看来变得特别掷地有声,而且首尾呼应的长镜头加上悲鸣的背景音乐也彻底感染了我,让我更加佩服导演的执导能力。
而为什么我觉得它会比《怒》高明?
在于《怒》在我看来把所有人的动机都解释得模糊不清逻辑混乱,但是又企图通过各种声嘶力竭的大喊大叫让观众去产生共情感。
这无异于有人在大街上直接拉着你就开始一边哭一边卖惨,最终让我产生了生理厌恶感。
而故事类似的《愚行录》,对于精神病人的描写则更加符合我所了解到的精神病人的状态,而且对于她病因的产生,也做过很详尽地铺垫和解释,让最终的崩溃变得合理起来。
而对于周围其他角色的描写,也比较符合我对常人的认知,即使最后夫妻木聪做出来惊世骇俗的事情,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他那么做的原因。
故事有没有完美到没有逻辑漏洞?
当然没有!
比如虽然导演隐晦地表达了光子的孩子其实是她和哥哥乱伦的产物,这里容易让观众产生迷惑的情绪,比如:她哥哥是不是也是施暴者?
虽然没看过原著,我的认知是这个孩子是夫妻木聪送给她的“礼物”,也是他们相依为命的主要纽带。
因为假设他也是施暴者,那么光子不会对他有那么温柔的依恋感,包括片子最后去透过窗户抚摸他的脸。
但是假设孩子真的如我上述所说,那么夫妻木聪怎么会允许妹妹把孩子彻底饿坏的情况出现呢?
难道他对孩子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嘛?
这是在我看来电影没有交代清楚的地方,片子似乎透露出来他并不知道孩子是谁的(也许只是在撒谎?
)可是光子至少说了两遍“这是我们的秘密”又让我觉得他不知道的可能性很低。
但瑕不掩瑜,我不会因为这一点小问题就否定这部电影的优秀。
最后,镜头的运用是我认为这部电影很高明的地方之一,我后来去做了些功课,发现这是导演的首秀,而且他是拿着政府奖学金在波兰学习了电影制作。
他的镜头和我印象中的日本片的确不太一样,静态镜头特别多,而且远景也很多,更像是欧洲导演的风格。
会不会有人觉得这部片子不好?
当然!
而且我觉得原因恰恰就是导演讲故事过于沉闷了,这对于看惯了art-house films的我来说完全不是缺点,但是相信可能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点。
毕竟大多数人习惯了被动思考被动煽情,所以当导演把这两个元素都去掉之后会让很多人不知所措觉得自己看了部莫名其妙的电影。
在这里我觉得他的手法有点点像我最喜欢的导演Michael Haneke,而他的电影也是经常在大众中褒贬不一的,因为他从来不会带着你思考或者主动带动你的情绪。
总结一下:《愚行录》这部片子在我看来做到了《怒》特别努力尝试做到但是却失败得一塌涂地的效果,在我个人看来是值得看很多遍去研究的片子。
《愚行錄》確實是部佳作!
「別用對白解釋劇情」是布萊克史奈德的電影編劇守則之一,然而本片卻反其道而行,充斥著大量對白,解釋了所有背景跟劇情,是一步險棋,下得不好便滿盤皆輸,慶幸導演石川慶總能不時地在情節中,安插一些足以震懾觀眾的爆點,好讓觀眾不至於因大量的對白而感到枯燥,對於首次執導便有如此功力,我著實感到佩服;另外,滿島光的演技,的確無愧影后二字。
(女主角滿島光,演技精湛,值得為她額外放張圖) 《愚行錄》主要的敘事觀點是透過男主角妻夫木聰與其他配角進行訪談,調查一家三口的滅門血案,眾人娓娓道出以往求學時的情況,這種查案式的訪談,不自覺的想起《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這部片,但《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的風格,側重於諷刺一些網路跟媒體亂象,敘事詼諧,屬於黑色幽默電影;反觀《愚行錄》的風格,沉鬱壓抑,挾帶一股濃厚的悲哀感,裡面提到的階級制度、性別歧視,並未隨著封建制度的瓦解而跟著灰飛煙滅,依舊在人心中紮下強壯的根,電影當中因為階級制度和性別歧視所衍生的事件,會令所有觀眾對人性、社會產生失望或質疑,但導演用他平淡不帶任何情感的鏡頭語言,向觀眾宣告:這就是人性的正常發揮,不意外!
整體來說,電影調性、敘事手法、劇情節奏,導演石川慶掌握得相當不錯,但仍是有所缺點,《愚行錄》有些地方不夠細膩,試圖耍小聰明掩飾情節上的BUG,例如用一根煙蒂就能栽贓,讓真兇逍遙法外?
別忘了真兇身上可是沾滿了鮮血,一身血衣還有兇器,以及店內的工讀生見過真兇來拜訪,都是能構成破案的關鍵,未免太低估警方智商;不過我承認,當下看到那一根煙蒂時,畫面太過震撼,滿腦子只會感到人性的黑暗,那一瞬間直接把劇情的邏輯性拋到九霄雲外去,這就是導演的小聰明,用一個震撼的畫面,讓劇情的合理性變成支微末節。
《愚行錄》的結尾跟開頭,彼此互相呼應,這兩幕的場景都在公車上,背景音樂也相同,此時的男主角妻夫木聰卻做出與開頭時不一樣的舉動,這與小說家史鐵生〈命若琴弦〉這篇小說的手法雷同,前後場景相同,而當中的主角心境已然蛻變。
至於《愚行錄》中,男主角妻夫木聰心境是否有所改變,是真心還是偽善,屬於開放式結局,端看每個人的各自解讀。
最後,用一首十四行詩點評: 愚行錄讓人深感萬念俱灰, 文明雖進步人性反而倒退, 開宗明義點出這階級社會, 階級依舊分明仍存有權貴, 底層人民無法跟權貴匹配, 別妄想有朝一日出雙入對, 權貴玩弄女性從不覺有愧, 他們的字典不存在著理虧, 攀龍附鳳上枝頭注定枉費, 不如活出真我將尊嚴悍衛, 我覺得導演沒有批判意謂, 因為這是人性的正常發揮, 越了解這個世界會更傷悲, 有人在的地方就沒真善美。
歡迎關注我的豆瓣主頁→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50455877/ 九品中正制度評分:三品,上下之作。
(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今天刚刚看完愚行录,为了小七和这个题材看的,心情还是有点沉重,上次看的类似的片子也是小七的《怒》。
去溜达一圈看了很多有关真凶的推理,我并没有看过原著,看完片子之后并没有想太多,从小七杀死宫村的时候我就认定了小七是凶手,而光子的自白则是她和哥哥秘密的一部分——即将哥哥的杀人罪揽到自己身上的一种暗示。
自此,我对小七的定位并不好,我并不觉得一个好人会和妹妹乱伦发生关系,并且在电影开始哥哥探望妹妹时的表现,我看出了妹妹对哥哥的爱以及小七的逃避。
但我确实忽略了假如哥哥是真的爱妹妹是怎样,毕竟如果不是真的爱妹妹,不会为了妹妹去杀死一家人,如果这样,妹妹和哥哥间的秘密中又多了他们彼此相爱,并育有一个孩子。
我看一个豆瓣影评,相当精彩,是说田向的前女友稻村是凶手。
附上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06724/那我们假设稻村是凶手,线索有哪些呢:一、稻村向小七暗示她的孩子是田向的,稻村确实很憧憬田向,因此即使田向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还能自我欺骗跟他在一起,但她又确实痛恨田向,就是在这样的爱恨交织下,她居然为田向留下了一个孩子!
(不是很能理解)生下孩子是她爱的体现,而后杀人便是恨的体现了。
二、稻村的父亲在五年前破产,由此稻村从大小姐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普通人,可能在这时田向对她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成为他杀人的动机。
三、稻村对小七说的那一番话中,将凶手描述成只有自己是不可能被填满的容器,从而导致崩坏,借由暗指自己。
至于有人将凶杀案现场门前的第四双登山鞋确认为女士而暗示同样是登山社的稻村是凶手,我实在没看出来那是女式。。。
如果稻村是凶手的说法成立,那么小七杀死宫村的动机那就只能是因为宫村对光子出言不逊,由而引起小七的不满,进而下杀手,然后嫁祸前男友,可能是小七觉得他们都是一丘之貉,都间接造成了光子大学时的悲剧。
但是假如这个假定成立,那么电影中的好多细节可能就失去了意义。
细节一:小七在第一次去到案发现场时遇到的路人说原来的一家人是善良的一家人并说杀死他们的事恶魔的时候,小七的面部表情变化。
截的不太全,连续起来看可能会更有感觉,我觉得大概有些:那家人才不善良,没错我就是那个恶魔的意思。。
细节二:凶手杀人之后洗澡的片段,的确像个男人。
而且凶手也不大可能是通过正常做客方式进入,那样断然没有女主人不在一起接待而是陪女儿睡觉的可能。
细节三:深夜小七独自在出版社值班,接到电话有人自称知道真凶的时候的停顿,已经颈部的僵硬扭动,这里就不截图了,可以看出此刻小七的内心必定波涛汹涌。
细节四:当田向的前女友稻村向他描述凶手的时候,小七的表情特写,
而关于稻村对凶手的描述,我觉得她应该认定凶手是同样被田向利用的一个可怜女人,并且将她对自己的认知,定位到了她以为的凶手身上。
如果按照小七是凶手解释,那么在开始的时候他确实有动机去重新调查这件事,不管是害怕调查到周边人从而得知自己与妹妹的关系从而怀疑到自己好,还是更想保护妹妹好,都可以解释。
但我现在转变了对小七的态度,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冷血自私的人,从他在得知千寻死讯的时候,走廊中那孤单寂寞的身影可以看出他的难过和寂寥。
而关于妹妹对于杀死田向的过程了解的如此清晰,是否是她杀死了田向而小七杀死了母女,我觉得不大可能,我觉得一个心情压抑的单身母亲和一个爱好登山的壮年男子的体力还是差距悬殊的,而且还会惊动楼上。
最后我们来分析下电影中的其他人物群像。
宫村: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小七第一次去找宫村在一旁等她时,她对她的店员说的话,大概是你做错了事情就要承认,不要找借口,我并不是那么小气的人。
事实上,说出了这种话,你就是一个很小气的人啊。。
由此也可以看出她并不是那么无辜,也为她后来被杀死做了铺垫。
宫村前男友:这种傻直男就不谈了。。
夏原:真的让人想到《白夜行》中的雪穗(自从舍友知道不读雪hui而读雪sui之后。。
看到这个名字好出戏啊,哈哈哈),但是一个是心机女的胜利,一个是心机女自己走向灭亡。
我不清楚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人,这样不惜毁掉别人从而让自己向上爬的人。。
挺可怕的。。
影片结尾兄妹俩母亲的幸福生活仿佛是讽刺,对她真的无法不厌恶。。
写了这么多。。
感觉写的烂尾了。。
最后,再次表达对小七的喜爱,以及对他演技的肯定!
愚行录 愚行録 (2016) 小七和光妹的新片,有点社会推理派的意思,一件灭门惨案和一桩虐童案的双线索叙事。
随着记者对死者社会关系的采访,从不同人的口中渐渐还原出死者的面貌,而随之渐渐清晰的是一个黑暗,冷酷,无奈的社会悲剧。
鲤鱼给8分。
妻木夫聪扮演的田中武志是一名期刊记者,一年前发生了一件惨绝人寰的灭门惨案,一年之后案件凶手仍然逍遥法外,田中武志不愿放弃,决定对死者的社会关系再做一次深度采访。
满岛光扮演田中武志的妹妹田中光子,身陷一桩虐童案中,她漠视女儿的存在,致使女儿严重营养不良。
女儿被送进医院抢救,而对光子的精神鉴定,将决定她是否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被灭门一家的男主人田向是一位事业小成的大企业白领精英。
女主人夏原则是一位全职主妇,夫妇两人养育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儿。
一家三口过着令人羡慕的美满生活。
而一夜巨变全家都被残忍的杀害。
田中武志分别采访了男死者的同事和大学时的女友,女死者的大学女同学和大学男友。
通过几人分别的描述,死者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而灭门惨啊的真相也若隐若现的浮出水面。
先说说电影,电影的叙事结构挺有看头。
电影的第一男女主角分别是田中兄妹,而还有一对潜藏男女主角则是田向夫妇。
而对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来说,田向夫妇的重要性丝毫不弱于田中兄妹。
而田向夫妇在电影一开始就挂掉了,他们的人物形象完全借由其他叙述人的旁述拼凑起来,有点像《公民凯恩》的意思,但是就像先前所说那样这部的主人公其实是四个人,受于篇幅的限制,自然就无法象公民凯恩那样丰满,这也就是很多网友感觉这部空洞的原因。
电影表达的东西很多,我倒觉得导演已经讲清楚了,之所以很多地方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则是留白的技巧,观众看过电影之后的思考是观影快感的一种延伸,至于答案未必只有一个。
电影是艺术,不是数学,不需要真理的唯一性。
下面的讨论严重剧透,想看的可以先看电影,之后再来切磋。
关于案情我认为真正的凶手是小七,而光的孩子也是和小七兄妹乱伦所生。
这种结论我接受不同意见,但是要说出道理。
这部其实是非常黑暗的一部,导演非常克制内敛的,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个细思极恐的黑暗社会。
导演表达的东西很多,这部从很多侧面深入分析都是一部好电影,而鲤鱼最感兴趣的则是阶级社会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电影是岛国的,而这种压迫是全世界的。
屌丝逆袭现在好像是大家都喜欢的话题,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实一直以来我认为人一生中最难成功的一件事就是社会阶级的提升。
当然如果世界观认为伟大的无产阶级必将解放全人类,也就不难了。
一个人就想领低保,住廉租房,做零排放的环保人士,应该不会太难。
现在社会普遍价值观应该没几个人甘心一辈子做无产阶级。
人生最难的是从无产阶级到中产阶级,或者从中产阶级到资产阶级的这种阶级跨越。
而月收入三千变五千,或者一万变三万,则无足轻重,而且生活品质变化也不大。
但是这里注意了社会阶级不能决定一个人人生是否幸福,只是社会底层阶级如果不是个人修养和心智都十分强大,真的很难幸福。
回头再说这部电影,电影中日本社会阶级划分也和全世界一样,资产阶级,田向为了找工作主动联系的前女友,把田向当备胎那个女人,大学里玩弄光妹的富二代;中产阶级婚后的田向夫妇,注意了是工作以后的他们,大学时代他们还不是;社会底层田中兄妹。
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导演没有站队的,不是对小资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进行批判,这部不是一部具有左派现实主义批判的作品。
不是某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而同一阶级为了逃出升天,对同类的自相残杀,这一点对于理解整部电影很重要。
之前说了田向和夏原夫妇是这部的主角,这两人很好定义,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另一个则是名副其实的心机婊。
这里必须再次强调一点大学时代的他们,也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强大的社会人脉支撑。
环境可能比小七和光妹好些,但是也是屌丝。
最终二人靠着不择手段爬出了社会底层的泥沼。
看过电影之后我翻了翻豆瓣的影评,基本上大家对二人是持痛恨态度的。
这个很好理解,只要年纪稍大一点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同一时期的好朋友几年之后总会有一小部分脱颖而出。
而这些人阶级提升之后,往往脱离原有的社交圈,而在原有社交圈子里他们口碑往往极差。
这背后的原因,可以这样理解,某一时代大家是在同一起跑线的,可一小部分人世界观价值观和大部分发生了背离,而之后这些人看起来过得比大部分要好。
这就是为了向上爬,不择手段。
可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疑问一定大部分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是正确的吗?
而这部电影也提出了一个更残酷的疑问,这些踩着同伴爬上去的人该死吗?
电影里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光妹真的是无辜的吗?
我看电影时是对光妹的角色有怜悯之心的,小时候被母亲虐待,被父亲性侵,与哥哥乱伦,大学被闺蜜出卖给富二代当玩偶,编剧心够狠,怎么把这么多事都压在一个角色上,这是多么悲哀的人生啊。
但是看过之后我一直在想,光子没有脱离苦海的机会吗?
有的她考取了名牌大学,这不是个可以过上正常人生活的机会吗?
可怎么就会成为了富二代的玩物,而毁了一生呢。
这都应该归罪于夏原吗?
可能未必,夏原是不折不扣的心机婊,她把光子献给那些纨绔子弟,当然不只因为光子美貌,而且她洞察了光子有接近这些纨绔子弟的主动意愿。
光子没有吗?
如果说利用这里是互相利用,夏远利用光子讨好富二代,而光子利用夏原接近富二代。
这里要注意一个关键的细节,在别墅的聚会里,夏原和光子都去参观了富二代的卧室,参观之后夏原主动消失,而光子想和富二代继续交往。
这里光子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她是被灰姑娘的童话骗了而不是夏原。
之前我说了阶级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而跨越几个阶级的飞跃基本就是童话。
当然这世界出过戴安娜王妃,可妹纸们长点心吧,这是特例而不是惯例。
换句话说王妃也未必幸福。
而夏原真的很有心机,她在那些纨绔子弟中长袖善舞,可最终选择和田向这种同类幸福的生活,就是她的过人之处。
最后说说杀人动机,无论最后下手的是谁,动机都是当夏原漠视的从光子身边走过,而光子发现此生都没有机会和夏原一样幸福的生活。
绝望之下,毁了夏原拥有的一切。
本来拥有一切的并不可恨,最可恨的是本来和自己一样一无所有的人,现在拥有了一切,而自己却永远也无法拥有。
我这样理解对吗?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此时光子的孩子已经出生了。
非常冷酷的一部,冷得不寒而栗,看不看随你。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lydysc2017
(劇透) 這樣的開場實在讓香港觀眾太有親切感了:巴士上的「西裝友」逼令男主角給別人讓座,男主角拐著步離坐,還在走廊上跌倒,在其他乘客面前羞辱了自以為正義的「西裝友」。
然而都是戲一場:是非對錯不能看表面,其實看裡面依然無法分辨。
故事以追查懸案的形式展開,導演以緩慢的節奏推進,線索鋪開了,卻不全收回來,看來鬆散,甚至最後謎底也含糊其辭,預期看一齣懸疑犯罪類型片的觀眾可能會失望。
但《愚行錄》要說的正是尋根究柢之不可能,而「線索」這回事本身就曖昧吊詭,既隱且顯。
男主角被設定為記者實在巧妙;這種本來要把隱藏的秘密發掘出來的職業,其實也可以掩藏真相。
「為甚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是誰人造成?
」人們著眼於因果與是非,卻忽略了解釋往往也是掩飾。
對照一下原名《愚行錄》與英文名Traces of Sin,暗示愚蠢的行為與罪惡的人性是一體兩面。
然而太強調人愚蠢的一面,有否忽視犯罪者責任之虞?
戲中最不討好的角色,攻於心計,玩弄感情,卻是最能代表社會大多數你我他的人--他們只是盡力在階級社會中向上奮鬥而已--正是兇案的受害者。
相反,犯下按常識所定義的「罪惡」的人,卻正正是引起觀眾同情的主角,使人情感上難以批判。
不過創作者並非宣揚甚麼「大愛」與「包容」,而是讓觀眾看到這個可能性:即使愚行/罪惡之網絡張開,我們卻仍然無法找到追究道德責任的入口。
有一說法叫「結構性的罪」,罪人也是受害者,一個人犯錯背後總有其錯綜複雜的因由。
然則都是社會的錯?
但社會亦由人組成,孰雞孰蛋難以分辨。
罪惡是一面鏡,人陰暗的心理結構映照著殘酷的社會結構。
犯罪有情有可原;生為富二代不是原罪;用盡手段上流亦是常情。
似乎人人都有錯,人人都錯唔曬。
死者和兇手的行為與遭遇缺乏普遍性,《愚行錄》終究不盡是讓觀眾對號入座的社會隱喻圖。
然而這故事猶有深刻的寓意:查案也好,研究社會現象也好,追尋「真相」若是為了「對症下藥」,終是徒勞。
沒甚麼可以改變,不論是殺人者還是被殺者;更絕望的是,不是富人,下一代連生存也不能。
(刪節版原載於am730「730視角」2017年9月5日)
男主从开篇的被迫让座,以致心存不满装作瘸腿引对方心生愧疚,到结尾主动看到孕妇起身让座。
公车上的乘客还是那样该说笑的说笑,该睡觉的睡觉,该交谈的交谈。
一切看上去变了,又似乎确凿没变。
这个社会,好了吗?
片子一上来压抑、灰暗的气氛,伴随着沉重缓慢的配乐声,一直一直持续到了片尾。
仿佛要把这个社会上,所有的阴暗面都挖出来似的。
日本呢,不是一个格差社会,而是一个阶级社会。
而隐藏在这背后的裙带关系、原生家庭、阶层固化,自然带出了“上层圈子”、“我想成为的那种人”等等极度内含“羡慕”色彩的概念。
而这“羡慕”,在严酷现实下就会一步步转化成嫉妒、嫉恨、甚至记恨。
这几种情绪,主导着光子、淳子和夏原三人,及其所在的大学圈子。
也是这几种情绪,引着她们不断作恶。
夏原身处食物链上端,她靠作恶维持自己在群体中的优越感,耍手段告诉像淳子、光子等“外部生”:“你们想得到却怎么也得不到的东西,我轻而易举就能得到”。
家境一般的淳子夹在中间,她一边恨夏原能拥有自己得不到却想要的东西;一边还蔑视着光子这样比她条件更差的人。
为其所害而又加害于人,是她作恶的方式。
光子和她们不同,她没有那么多的虚荣心。
她努力生活,渴望成为夏原那样“幸福”的人,可终究被这社会的恶吞噬,终究被无穷无尽只黑暗之手所包裹、淹没。
最后留给光子这样没钱没势的人只有一个选择:杀人。
说几个个人觉得有意思的点吧。
1.被杀的夫妻:夏原和浩树——“幸福的精英上班族”。
当人物形象慢慢铺陈开来后,会觉得他们简直官配:除了一样虚荣、一样势利;一起构建出他人眼中最幸福的家庭景象、一起自知且甚至自豪地践行着社会中的恶。
2.和光子一夜情的富二代说:“虽然都说我们是靠祖荫的纨绔子弟,但又不是我们选择的父母啊,却把错都怪在我们身上。
”这大概是压垮光子心理防线的倒数第二根稻草吧。
3.和浩树关系最近的同级渡边,说起和浩树结缘的原因,一是同乡;而是经历相似,能互相倾诉不满,因此两人频繁相见的场所便是居酒屋了。
这既是“惺惺相惜”的友情,又带着几分本质上难以向其他圈子融入的无奈,听起来也是可悲。
4.开头男主去被灭门的浩树家原址采访,路遇街坊,妇女说,“这大概是魔鬼干的吧。
”很明显,片子中的魔鬼并不单纯的指向杀了人的光子,而是广义上这社会、人性中存在的“恶”。
这种感觉有点像电影《恶人》的主旨了。
5.关于“愚行”,当恶渗透到社会规则中去了之后,以恶制恶也好;顺势为恶也罢,都似乎只是在阴影中愚行。
谈到被杀过世的浩树,惠美说:“说到底每个人都很愚蠢,不过我觉得田向(浩树)的愚蠢,也是他的聪明之处。
”其实哪有什么聪明,惠美自以为聪明,想依靠父亲人脉关系牵制浩树报仇;浩树自以为聪明,以利益为目的同时和几个女性进行交往。
可最后呢,又有谁善终了?
6.后来,光子怀上的“我最爱的男人”的孩子,愿望实现了。
可孩子不会笑,日子也没有好。
再后来,孩子也因光子的虐待,死了。
愚行,愚行。
在这样社会中,怎样前行才不是愚行呢?
出于对光妹和小七的喜爱,上影开票前我就瞄准了这一部。
顺利抢到票,昨天踏着轻快的小脚步走进了大光明。
片终,列完所有工作人员后,亮灯,观众鼓掌,离场。
仪式感十足。
或许散场的人潮里,你也在其中,和我一样内心无法平静吧。
日影要么不讲人性,一讲就特别深刻。
一部悬疑电影,集合了乱伦、虐童、灭门、校园派系、桃色交易、人性、社会阶层分化……石川庆导演的第一部长电影,画面和配乐都诠释着日式美感,也一如既往地压抑暗黑。
光妹不愧是影后,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
小七也演得好,但是戏份没有太多,爆点不够。
想讨论的是最后杀了那对夫妻的人是谁。
光妹?
小七(哥哥)?
光妹+小七?
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光妹和小七一起。
1. 片中虽然光妹有承认是自己杀的人,但她说这段话的时候并没有听众。
是对着空气说的,简单来说,很像是背台词或者练习台词。
为哥哥承担这个罪名并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全片没有一处讲光妹使用暴力的段落。
2. 哥哥主动请求调查这个案子,且在咖啡店主怀疑妹妹时没有犹豫地果断杀掉了店主,说明哥哥是这个案件的知情人。
那个放烟嫁祸的举动更是微妙,哥哥是有策划地接近店主和前男友,为了杀掉接近真相的人。
3. 在死掉的丈夫的ex打电话到杂志社时,画面明显分外紧张。
应该是哥哥内心紧张情绪的映射。
4. 哥哥是有暴力因子的。
不止是杀店主,在小时候妹妹被爸爸侵犯时,哥哥无意识地打爸爸。
5. 开头哥哥从坡道下来进那间凶屋,和妹妹从那个地方下来进去画面重合了。
5. 哥哥从事的调查记者,肯定采访调查过很多案件,对警察找出凶手的线索、从人际关系排查出凶手等是清楚的,所以有反侦察意识,这个案子才能一直悬而未决。
如果是光妹的话,不可能做到那么好的善后吧。
6. 最后结尾公车上小七让座后明显情绪奔溃了,不知道是因为女儿死了还是因为杀死了一家三口里那个小女孩。
7. 光妹描述杀人过程时,对丈夫的死有很细节化的描述,砍了几刀、肋骨断了等等。
但对妻子的死,就仅仅是她抱着孩子睡觉,一刀杀了两个人。
妻子的死对比起来缺少了很多细节化的表述。
她不一定有看到这段。
所以我更倾向于小七杀的人,杀人的时候光妹也在。
光妹不一定有上二楼。
有没有人一起来讨论啊!
顺便安利我的公众号Panic_pub 有对愚行录更丰富的剧情理解
也可直接点击查看:《愚行录》人性丑恶 人生艰难
导演的第一部长篇电影就憋了个大招。
看到日本导演对日本社会、日本阶层、日本人性的各种揭短真是大呼过瘾👏👏👏首先是一年前一桩灭门命案。
动机不明、一家三口全被自家高级厨房利刃所杀……接下来爱演戏的记者出现在命案现场、紧接着奇怪老太太出现并阴阳怪气地说周围的邻居因为害怕全都搬走了、能他妈干出这事儿的根本不是人、是恶魔。
恶魔才不会害怕呢!
老太太说完看着记者、记者看着她哭笑不得心想:“你牛B呀、我就不害怕呀、嘿嘿”接下来是被杀男主人早稻田大学和被杀女主人庆应大学的映射。
作为日本名门私立大学的映射、给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比我们大学生相对成熟的心机绿茶渣男女的生活百态高级黑。
随着男一记者一一对死亡夫妻身边的同事、曾经的同学与恋人们的调查、发现这对儿夫妻还真是绝配。
于是收藏了和女死者大学时期抢女同学淳子的前男友面谈时的烟头。
记者甚至发现淳子似乎对自己有好感、为了泡自己总是抬高自己贬低身边所有人、大晚上的约我喝酒想灌醉我。
记者心想:“我是一个容器、早就坏掉并且漏了的容器、怎么可能喝多……”边喝边听淳子自以为是的自作聪明的吹牛B、我觉得淳子叫蠢子吧、你说你说谁不好、偏说我的好妹妹可能是凶手。
那可是我最爱的妹妹、虽然现在她饱受煎熬、但是我妹是爱我的、从小就是爱我的、所以我要保护她。
为了和我妹妹在一起、我可以不要父母。
如果有人欺负我妹、我一定杀了她。
既然淳子说我妹是杀手、那我就杀了淳子吧、反正她是大SB。
不像上一次被SB偶像接吻给抢了周刊的头条、记者这次写的灭门命案文章终于获得好评与头条、同时成功把杀害淳子嫁祸给被杀女主人和淳子的前男友。
欧耶、我要回医院看我的孩子;不、是我妹妹的孩子;不、是我和我妹妹的孩子;虽然我妹很喜欢千寻、但是千寻谁都不喜欢、因为千寻从来不笑、也没有表情、眼睛也不动、像个近亲乱伦生下的弱智一样……怎么办?
自己的孩子杀了也犯法、那就饿死吧!
虐待儿童还是被发现了、幸好我和我妹商量好了台词、还是按照剧本演比较好。
因为我和我妹这事儿打小起我爸我妈知道、之后我爸出走、我妈另组家庭、根本没人管我们。
我要把我爸塑造成一个混蛋、把我妈塑造成一个小孩儿生小孩不负责任的母亲。
这样我和我妹就可以继续在一起了。
就算警察查到灭门命案是我妹干的、我妹目前也有虐儿的精神病做挡箭牌、所以她一定要在法官会医生面前一定要按照哥哥的剧本演好精神病虐儿的角色、尤其是听见千寻死去时的表情、我也要显得精神病一点。
哪怕医生上厕所的空闲时间、我妹也要练习杀人的想象……我妹虽然很漂亮、但是她很单纯。
虽然被女同学利用人性的弱点引诱破坏她、但是她却没有勇气对抗、敢爱不敢恨、只是继续堕落着。
这些事情我也是在一年前陪她去超市买东西时她告诉我的。
当时在超市她看见大学时期崇拜的女同学、于是准备上前打招呼。
但是女同学看见我似乎不想说话、面带嘲笑带着孩子径直走出了超市。
我妹知道女同学不理她的原因是自己曾经作为大家共享的食物被这个女同学利用过。
我妹和我坦白她的遭遇后、我和我妹尾随女同学来到了她的门前、我让我妹在门口等、一会儿等我处理完洗澡时再让她进来欣赏。
我妹点了点头、退后藏了起来。
之后我摁响了门铃。
中产阶级都喜欢自己被采访、于是我假装记者采访放松了对方的警惕、进屋放好鞋后我走到厨房找到一把好刀、于是我回屋傻了房子的男主人、接着又上楼解决了女主人、还有孩子。
就算不杀孩子、没有父母的话以后也会变的和自己一样扭曲、还是一起杀了吧。
之后男一发现身上也搞脏了、于是去下楼洗澡。
这时我妹悄然无声走了进来欣赏着尸体、于是她的内心平和了、可是我还在想、自己的孩子要怎么杀?
要么饿死吧……不会演戏的记者不是好杀手;不会自言自语的精神病不是好帮凶。
原来和《某个男人》是一个导演,一样的故弄玄虚,以及用狭隘的视角看待世界,再扣一星是因为配乐特别讨厌。
乱七八糟的家庭确实很容易毁掉一个人。你以为你能走出去,结果又被不怀好意的社会荼毒了。光子不应该想着靠男人,她还是太善良了。
从一开始就猜到了……
看着真是“愚”,人性、阶级,绕了这么一大圈,感觉很多废话。日本电影不少精神病人。。。
一星半不入,叙事的控制其实颇见功底,但情节为奇而奇,最终变成扯蛋。表现在线性上,神秘的张力是够的,节奏也是不错的,但分岔的情节一旦交汇,神秘转化为惊奇,惊奇引发反讽复归,叙事的可靠性由此完全消失,神秘成为虚假神秘,整体的结构性瞬间就崩坏了...
强行编一个变态至极的故事,你累不累啊。
只去做想做的事,是愚蠢。只去做正确的事,是邪恶。支线太多,显得主线缺乏力量,反转牵强附会,和同期的怒相比角色不够丰满剧情亦推进的过于仓促。光妹子的告白感人,可惜她和小七都不是太适合演这种压抑沉重的角色,小出惠介演起坦荡的渣男来还蛮带感的
冷峻,疏离,放眼皆是虚伪,淡漠之中的一丝人情味,仅限于兄妹之间,原生家庭的悲剧渗进血液,阶级固化击碎平民女孩梦想,妻夫木聪和满岛光厉害,满岛光去哪里都像带着一道光,对着空气自述那一段很动人,妻夫木聪婚后丢掉偶像包袱,继续挑战不同性格的角色,这个片子要进旬报十佳吧。
卧槽,第一个场景就震惊了,两次反转!后面不得不说看不懂了,罗生门的结构,但是台词太多,电影性不足,仿佛是讲阶层对人的异化,但故事看了个七七八八。适合小说,电影拍出来差点。如果说人性黑暗,我看过白夜行过来的,感觉没新意。
片中所述太过扭曲,旁观者视角,毫无人情味可言,光姐自述一场戏牛逼。
每一天,每个人,愚者,愚行。
1. 虽然剧情非常清晰,悬疑到后半部分,满岛光一出场就已经猜测的差不多了,但这样完美的一个闭环真的很好吗?2. 开场公交车众生相,妻夫木聪真是美得太突出了。一众女生里面,虽然剧本说那个松本若菜是校花,但禁不住仔细看,连端庄都说不上,满岛光一来无论是灵气,还是深刻都秒杀了她。
乱伦 虐童 杀人 挖掘真相的人原来是掩埋真相的人
反高潮,反套路,故作高深,其实都不如《寄生虫》的一半深刻,主要是批判阶级鸿沟的态度暧昧,即使是看到自己无法跨越,还对上流社会存在着一丝妄想,一丝谄媚。
我也用了大部分人生感受这个或许不那么固化、但仍然冷如寒冰的阶级社会。愿有一天这个世界可以不那么拥挤让我们不再彼此倾轧,愿你的阶梯通向光明与梦想,前路漫漫,求仁得仁
抱歉 看得我真的好困 全称影片大多以对话为主 真的很需要耐心看 我是没这耐心看下去了~
3.5
和预期不太相符,敲东墙还砸西墙的叙事乱乱的,看不下去啦…
剧终时感觉整个电影院的气氛都凝固了……连鼓掌都没几个人鼓……家庭背景带来的阶级分化,不管在哪个国家都一样吧。光妹在这部里真好看啊,大学时代那个奔跑的镜头,特别像四重奏里的小雀,看得我都想跟她谈恋爱。
6.7(4⃣️),极度阴冷的氛围像骇人的迷雾一般笼罩着这个相当病态的故事,但一直等到大雾散去,才发现导演也只是老实本分却又十分刻意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引诱和满足观众,他可以牺牲文本的逻辑性与剪辑的自然感,借调查之口缓慢又急切地把线索和动机主动剖开,再匆匆带过,最终目的就是让这黑暗的真相强行给荧幕前的眼睛狠狠的错愕与震撼。原生家庭创伤与阶级矛盾的议题看似是深层的内核,但更像是故事猎奇外观的装饰,整体实在是有些煞有介事的刻意。妻夫木聪和满岛光的表演与影片的氛围还算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