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就直截了当地说我没有看懂然后跑来找影评了- -不要喷我,我觉得没看懂的应该不是我一个。
嗯。
是在火车上看的,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回来看完另一半。
整体的格调就是,压抑,压抑,压抑。
演技很到位,剧情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整体feel也很赞,画面感很强。
但就是总觉得差了些什么。
不是很长的电影却看出了一种韩剧又臭又长的感觉。
不过就是一个失魂落魄的高富帅坐在豪车里的一天。。。
然后去理发,还没理完。
好吧大段的对白没办法消化。
就只知道这部影片是在晦涩地想表现一些什么(原谅LZ一开始真的没看出来。。
)还有最后为什么会扯到慈善。。?
求解。。
(原載於《時代論壇》第1309期.2012年9月30日)美國再發QE3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有多大?
歐債危機還可以撐多久?
「中國模式」和維穩政策到底能否消解洶湧躁動的民情?
究竟是一個傑出的作家有先知之靈感,還是日光之下無新事,才會讓《墮樂迷城》(Metropolis)看來像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寓言?
《墮樂迷城》改篇自美國小說家唐德里羅(Don DeLillo)的作品《大都會》。
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富可敵國的年輕金融才俊Eric Packer早上心血來潮,要到紐約市的另一邊理髮。
他的巨型轎車與其說是一個流動辦公室,不如說是一個太空船的中央指揮部,一邊運籌帷幄通曉全球市場資 訊,一邊輪流接見下屬和朋友。
飾演Packer的Robert Pattinson延續他在《吸血新世紀》的形象,繼續面無血色、神情呆滯地演繹一個深藏不露的厲害角色。
這個資本家像一個外星人,坐在車裡就像處身在另 一個空間似的,但明明又是在這世界中──車外的人群情洶湧,有反資本主義遊行,也有剛暴斃的繞舌歌手的龐大送殯隊伍,但豪華車廂平靜無礙,車窗彷如電視屏 幕──那些景象是真的嗎?
Packer是個矛盾的角色,他的知識和決策觸及全球,同時卻對其他人漠不關心。
也許找Pattison來演這角色,就是為了給 人一種印象:太過富有的人就像吸血鬼,愈來愈不像人。
不是的。
這趟車程因為各種群眾活動,也因為總統的車隊經過市中心,極度緩慢,慢得足以讓一個麻木的吸血鬼變回一個人。
若把一個工人比喻為機 器,Packer就像是一個控制眾多機器的中央系統,他的車廂也令人想起《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續集裡的「建築師」(那個弗洛依德造型的人)的房間。
因為極 度富有,Packer並沒有(或並不需要)一般人的人情常理:他可以粗暴地決定買下大洋彼端的一所教堂,不論對方是否願意出售;裸體作前列腺檢查時接見女 下屬,毫不避忌,更說她的身體語言顯示出「sexual tension」;與另一鉅富家庭的千金(也是詩人)新婚燕爾,卻已疏淡如水,也不忘淡然地問「我們何時可以做愛?
」,彷如問及「今晚在哪裡吃飯」一般, 但絲毫不見熱情。
他彷彿只是一個資本主義極致之象徵,錢、權、慾三位一體的化身,卻已到了臨界點──錢、權、慾都已不能帶給他快感,雄激素再多也只是麻 木。
Packer和華爾街那些炒賣專家一樣,賺大錢就是靠高風險的投資,風險愈高愈能帶來快感,不能自拔,直至泡沫爆破。
Packer炒賣人民幣失 利,瀕臨破產。
他的臉看來仍然像白淨無波的湖面,不料暗湧已翻──這反而成了他回復人性的契機。
也可以說,他是資本主義的象徵與人性的合體,然而兩者並不 和諧。
如海德格爾所言,人面對著死亡而倍覺其存在;本來對外界漠不關心的他,看到示威人群中有一個自焚的僧人,感到驚詫;喜愛的繞舌歌手猝逝,他抱著歌手 的監製同哭。
但Packer也生出了自毀傾向,也許意味著資本主義內部不斷推延但終必招致崩壞的弱點。
即使保鑣不斷提醒「有人發出了死亡恐嚇」,他卻更想 走出車廂之外──麻木太久,他反欲自招痛苦與危險。
他叫女保鑣用電槍電擊他,又殺死最貼身的保鑣,丟棄他的槍。
最後Packer乾脆叫司機把他送往恐嚇者 的住處,離開那豪華轎車的保護。
那時,他的金錢帝國瓦解,妻子要離婚,保鑣、司機和車子等排場也消散,只剩下一把舊式手槍。
他找到那個恐嚇他的人,一個前任員工,但 Packer已對他全無印象。
這個被解雇的員工,離開了Packer掌管的經濟體系,彷彿失去了身份,滿心憤懣,起了殺心。
Packer決定把最後一顆子 彈打在自己的手背上,既是讓痛苦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也是與恐嚇者合作──脫離使人麻木的既有體制後,他們需要對方,一個要殺人,一個要死亡,在罪孽中尋 找「我是人」的確據。
資本主義是這樣終結的嗎?
那似乎是○八年金融海嘯給觀眾的闡釋餘波。
電影沒有說明故事發生的年份,但原著小說在○三年出版,故事背景是公元二千年。
那不是過去了嗎?
我們已經歷了多少次「末日」?
熟悉柯南伯格70s-90s作品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大都会》是一部无法利用以往的观看方式进入的电影。
这并不是柯南伯格首次涉足文学改编领域,1991年的《裸体午餐》便是一部典型的,具有浓厚“柯南伯格风”的改编作品。
通过对比两部作品,我们能更好的发现20年来柯南伯格作者风格的演进,即去奇观化和“异质感”的营造。
理解异质感,便是进入《大都会》,乃至《星图》的钥匙。
进入正文之前,必须要先说明一个常见的观影误区:以完全的文本角度切入,深究电影内涵,是无法发现柯南伯格10s后的作者风格的。
也包括一些阅读原著后,试图在对白中找到侵略性,欲望具象化特点的观众(我本人)。
否则就会认为《大都会》是一部缺少作者风格的,常见的影像化作品。
观众应当使用一种直接,简单的方式切入电影以避免被困在文本漩涡中。
于《大都会》,对话情境编排,递进的流畅感应是最先被注意到的。
人物进出情境,背景交代的环节被省略,模糊角色的身份及目的,直接阻碍了文本方面的切入。
高效的情境切换及单一的车内视点成功消除了观众对时间的感受能力,而唯一反映时间观的介质,便是车窗外的街景。
而当观众试图通过观察街景以寻找证明对话先后顺序的证据时,就会发现车外环境始终被模糊,失真的数字滤镜所笼罩。
异质感也由此体现。
柯南伯格在《星图》中利用人物僵直的表演方式营造惊悚感,并以此讽刺对好莱坞影星的阴奉阳违的为人处世。
而在《大都会》中,构图的不均匀,正反打镜头中传递出的机械冷感以及人物空洞,机械的状态都有效地增强了异质感的流动。
观众则需要自行发现这些隐性的视听元素,并察觉它们对整个观影体验的影响。
车外环境的未知以及随后街道上发生的暴动有助于观众对车内环境产生依赖感,并将其视为一个安全,具有秩序的空间。
一旦主角离开轿车,走向外部环境时,观众便会立刻感受到一种不安感。
无论是与其他角色发生交集,还是进入其他的场景,情节递进间逻辑性的缺失与异质感的流露时刻让电影处于一种危险的氛围。
这种不安感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结构的理解,即从有序走向失序,内部世界缓缓崩塌的过程。
之于同年的《神圣车行》,两部电影在影像层面上都展现出一种“业余感”,而后的发展趋势则截然不同:卡拉克斯解构并实现了电影的自反;柯南伯格则在文本漩涡中创造出一系列表面纯粹,内在混沌的情境和异质影像。
但他们都实现了相同的目标,即一种叙事解放。
当观众的视点不再局限于故事,电影的可能性将会是无限的。
柯南伯格精准的改编能力在这部作品中又一次得到了证明。
完全重现了原著后现代的思想气质,这在几乎完全忠实的情节和适当精简的原著对白中体现突出,同时它准确重建了在原文中构建出的景象,即一种同样气质的影像,沉静冷漠又悸动暗涌。
所以不得不说,帕丁森的本色出演恰好符合了该人物的需要。
与此同时,这些又刚好契合了柯南伯格独特且谙熟的处理方式。
当前呈现出的这种模式,让人甚至有种重新阅读原著的错觉,对于这种后现代小说来说,这样利弊参半——这种“不改编”的改编,确是可取的(像《守望者》),但也许还有其他更好的改编方法(像《审判》)。
最后,不可避免的是,就当前这个模式来说,柯南伯格对于该片的部分影像处理还是过于温和,没有达到我之前的设想与期待,甚至他还将原著中极其重要也极具冲击力的一段情节彻底删除,这使得故事情节不完整,导致其表达的意义被大幅削弱。
这是相当遗憾的,可谓是离圆满只差一点,功亏一篑。
亿万财产青年Parker是位少年得志的风险资金经营者,电影叙述了他的一天。
Parker 的一天基本在limo里渡过这一天里他共与其参与了十五次对话,其中包括了:被首席保安告知有人要杀他与两友聊科技与信息,与两个女人交媾,顺便聊了古董股票投资,与老婆吃了早中晚饭,检查了一次身体,发现自己的睾丸不对称,与首席理论世讨论了时间与金钱的关系,观看了了某当代鲍勃马利的葬礼,与老婆晚餐后离了婚,去夜总会逛了一圈,路上被反资本主义革命者砸了馅饼,枪毙了自己的首席保安,剃了头,换了车,找到了要杀自己的人,进行了一天中最长的对话,最后生死未卜。
电影拍得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也没什么好。
男主角演得也没什么好,但也说不出哪里特别不好。
David Cronenberg的风格一贯如此,虽不空洞却干涩得要死,大段大段的对话让人不好消化,缺少情感的渲染使故事变得沉重而漫长,如其说是电影还不如说是臃肿不堪的纪录片,无高潮风格。
在a dangerous method里还能看看Viggo Mortensen的出彩,在这里就完全无看点了。
男主角一个劲地憋着嘴,与其说要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精炼与冷静,倒不如说表演得像个机器人,且是个了无生趣的机器人,长得也比较抱歉。
Juliette Binoche的出场也不精彩,草草了事,女主角很美但对本片贡献不大。
如果要找高点的快感不如看Don DeLillo's 2003年的原著。
花几十百八块RMB去影院看这种电影,的确可以算坑爹!
建议至少像麻辣诱惑的菜单一样先提个醒儿,括号仅供敬仰柯南伯格的人士观看!
看不懂的省了骂柯南的力气,看得懂的省了骂看不懂的人的力气!
我怀着莫大的希望来欣赏这部此次戛纳我最看好的影片 结果最后是极大的失望和怀疑 想打两星来的,还是定三星吧柯怪的想象力和诠释能力退化了吗?
最擅长将公认不可影像化的小说影像化的导演拍得让我想去找原著或者一本哲学著作来看了,因为如此枯燥无味为什么还要看一部电影呢?
最擅长把性拍得无比物欲邪恶恶心却又让人欲罢不能的导演玩得几次车震都索然无味 crash里汽车和性的莫名关系的摩擦激情在哪里呢?
我印象中柯怪最近多年的电影从暴力史开始就比较内敛和极简了然后突然在影片行进中间给你来那么一下子让观众震撼到死,这片子也是内敛和极简的也有突然那么一下子但是 这哥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话痨了到和理论家讨论什么cyber capital什么时间的配合车窗外的示威那块还让人有兴趣,没想到影片继续还在说 一个小时多点的时候,保安队长被打死 我还以为高潮该来了呢 结果直到结尾都是侃大山 世界轰然巨响 你以为是恐怖主义炸弹实只则是导演放了一个屁据说这部后现代小说很有名不过我没看过,影片的对白和推进倒是很明显的后现代小说的风格 元小说 破碎 解构 颠覆 虚无 反讽 拼贴 伪科幻 无意义 脑残叙事 (无贬义)我们的主角是个亿万富豪 叫喊不惜代价把教堂买下来,安保实时监控 基本足不出豪车,前列腺是对称的然后天天玩好几次车震 每次做的都很难看 虚无 悲观。。。
同时,外面也太危险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老大在朝鲜被人扎眼睛还是现场直播危险分子在叫嚣老鼠 老鼠要当货币人民币的比价(黄祸的升级版,yuan重复了n次)让我们的高富帅频临破产自己的老婆拒绝做爱,并且说我第一次发现你的眼睛好蓝,然后天天躲在书店这是什么末世图景咧。。。
他有句话对此认识的很清楚:we are dying everyday 我们每天都在垂死挣扎他在垂死,资本主义的世界也在垂死问题是难道就要靠往人家脸上扔奶油蛋糕来发泄咩?
还是靠打死个别的富翁?
这就是虚无主义的态度,不过呢,目前谁能提出什么实质性解决办法吗?
没有。
你想,垂死的东西,怎么会有救呢?
!un monde pourri、maudit et moribond!
电影有三处见血镜头,电视上资本主义代表人物被杀埃里克突然打死自己的保安队长 希图挣脱走向自由埃里克用枪给自己的手掌打了个洞 这是啥 感受痛苦吗?
和老婆的三次见面 我闻到你浑身散发性的味道,两人的冷漠让我想起秃头歌女和三个女人的对手戏,第一个好无聊 比诺什大婶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来演第二个就是在做著名的“前列腺对称”,同时对方在挤压瓶子体现性焦虑第三个终于露点了 对方还那把枪在他身上乱扫哦 对了 还有那个讨论资本主义时间消费的理论专家也是女的要说诠释后现代小说 这电影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就是话太多,说这么多废话 不如去再看一遍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或者老马的资本论说到底还是异化的问题 那异化的话还不如柯怪拍得裸体午餐 录像带谋杀 那才是完美诠释结语:在餐馆,他老婆说,我操,“这是我点的?
”(我操是我加的)
个人很喜欢Eric与研究泰铢的前员工对话。
二人对秩序、均衡、规训的共感,先表为某种看起来无法逃脱的传染病——“我的前列腺不对称”,“我也是”。
而前员工试图启发Eric失衡的重要性,并据此推进了这场对话。
伊卡洛斯( Ίκαρος )们通过对话互相投射和自审,反身性的思辨如刃,来自不同阶层的“病友”在这一区流血前的交流,确如司机警告那般,“你若跟他们讲理,会耗更久,他们会先挖出你的内脏”。
前员工对Eric完全自我中心化的否定是理解Eric这一人物的线索。
当这种完全自我中心化的状态在外力冲击下逐渐解体,“他者”的必然存在所强调的差异带来的神秘、威胁,进一步加剧了主体的瓦解。
差异在本片中的讨论不再聚焦于性别种族阶级,也无关它们交叉之下的内化,而聚焦于差异本身孕育着的无穷破坏力。
回顾他与一女人坐在车中,车外是暴动狂躁的示威人群时,女人这样说道:“科技和财富的幻影,虚拟资本的力量,会把人送至贫民窟作呕并死去。
人类理性的瑕疵为何?
是什么?
假装没看到其所建体制末端的恐怖和死亡。
这是对未来的抗议,他们想要抵抗未来,他们想要促使未来正常,避免淹没现在。
未来终究是个整体,无差异性,大家都趋于极乐,所以未来才会衰微,并非我们想要创造的悲欢之地。
”差异性将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推向顶端,由社会集中的资源带来的动力所推进的未来被末端抵制是历史的常态,处于金字塔顶端的Eric本来也难以与车外疯狂的人群共情,然而“差异”也吞噬到了他——它们不仅带来来自末端的刺杀威胁,更重要的是,他内心对未来的欲望也即将走向湮灭——第一次表现在他怂恿女保安对他使用电击枪,第二次则在他于前员工家中试图拿枪自崩却转而射手。
Eric的堕落一方面是因摸不透“元”而失手破产这件事所代表的:一个年少有为的天才,在其完全自我中心化地设计、建构、实践看似完美无缺的商业体系并借此攀上顶峰后,面临了这一体系的失效和均衡的崩盘。
这一败局让一个封闭的球形有了缺口,让一个在车内无忧、日理万机的预言家打开了车门,并意识到世上确有无法被他一手掌控的变动,而这正是代表“他者”的“元”送来的大礼。
另一方面也因影片中借Eric一直得不到与诗人妻子做爱机会、买不到觊觎已久的展画教堂所表达的,科技、资本、理智在精神、性爱上展现的无力,让习惯借力于前者的他屡试屡败、束手无策。
前员工显然先Eric一步经历过这样的崩溃,他说:“有些事会稍微倾斜,你追求完美的均衡,我懂你,但你该追踪元的抽动和突变。
”二者共历的性器官变异,在男性的身体上发生更象征着侵略力的萎缩——正如玛丽·道格拉斯所言,身体本身是个容器,里面盛满变动的因子,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
无论是富者Eric还是贫民前员工,一但被这充满差异性的社会所击倒、淘汰,侵略力也不复存在。
前列腺灾难和自我中心者的崩溃是柯南伯格式的灵肉合一。
前员工为Eric准备的一枪崩头,被他称为伊卡洛斯坠落式死法,嘲贬之中带着自怜悲情,在他犹豫不决的枪口之下,我们最终都不确定这一为自我中心者说出的临刑判词之后,到底是谁的死亡。
因为时间现在是共同财产了,它属于自由市场这个系统。
“现在”变得更难寻找。
——《大都会》《大都会》的同名原著描写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个二十八岁的亿万富翁,生活在纽约。
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断攫取新的东西。
二○○○年四月的一天,他打算乘车穿过纽约市去理发。
路上,他不停和相关人员开会,商讨日币的涨跌情况;他遇到一场反对全球化的游行示威——后来这场示威变成了一场骚乱;他的车子穿过一支送葬的队伍;安全主管向他报告:有个精神错乱的前雇员正伺机杀他。
2003年出版的《大都会》被认为是近年来美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百度百科)作为风格化的作品,特别是柯南伯格的作品,《大都会》晦涩难懂是必然。
以《暴力史》最为出名,貌似柯南伯格每部作品都会谈论“暴力”。
《大都会》原著谈论的就是暴力——与互联网经济泡沫挂钩的暴力。
这样题材的小说被柯南伯格拿来改编一点也不奇怪。
首先,这是一部话痨电影;其次,柯南伯格cult电影的风格在《大都会》里被大量运用:肮脏的街道,大篇幅的城市夜景,突然而来的暴力。
从视觉观赏角度来说,本片风格化的影像很具观赏价值,本就故事性不强的电影,看的就是一种“柯南伯格式”的感觉。
怪异的台词,角色们总是死人一样的表情,柯南伯格就是要让你感到压抑和不适,末日般的氛围贯穿整部电影。
简单点说,主人公艾瑞克是个不快乐的年轻人。
他的不快乐源于孤独,迷茫,和外界带给他的焦虑。
在这个角色的塑造上,我觉得柯南伯格是成功的,他把艾瑞克这个人物塑造得很饱满,镜头也几乎每秒不离男一号。
艾瑞克经常表情僵硬(孤独);每天都要体检一次(忧虑);很喜欢做爱(压抑),还喜欢与别人谈论经济现象,但资产上亿的他真的在意吗?
我觉得答案是不。
除了片尾知道自已要被枪杀那场戏,艾瑞克就只是在影片中段,得知自己喜欢的嘻哈歌手去世后才情绪激动,泣不成声。
影片穿插这段戏是有点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个人觉得那是为了侧面表现艾瑞克对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并真正不在意而为之。
关于这点,最有力的论据在影片最后一段戏——艾瑞克与他精神错乱的前雇员时长几十分钟的对峙。
前雇员一直在指责艾瑞克的种种行径,还试图为杀艾瑞克找一个“正当理由”。
而艾瑞克总是说些有的没的,仿佛他就是一个受到别人的威胁后很直接地保护自己的动物。
综合来看,艾瑞克代表了华尔街那些衣装革履、冷酷蛮横的企业家们。
有时候,复杂的问题之所以被简单地解决掉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使用了暴力。
艾瑞克真正崩溃是在被一个混混恶意地抹了一脸蛋糕后,而他崩溃后的直接表现就是使用暴力,用保镖的枪杀了保镖,之后去理发的那场戏——无厘头的经典一幕,大段无关紧要的台词和行为很“昆丁”。
这段戏多次聚焦了艾瑞克那张死人一般的脸,有让人不寒而栗的效果。
似乎“暴力”是一个贬义词,但我们真的很难真正评判社会上那些企业家的暴力“行事”是对是错,经济社会之复杂程度难以想象。
甚至在一些地方,经济的目标和功能被无限制地引伸和泛化,经济头脑彻底置换了文化头脑,导致文化建设的弱化和扭曲。
我不知道《大都会》是否在主要表现这点,但我确信这是它所要表达的一个事实——这是一个让人无望的、用金钱堆积起来的反乌托邦的世界。
由此,我觉得《大都会》有它自己的艺术魅力,并且与现实社会达到了连接后这种艺术魅力就升华为了艺术价值。
作为罗伯特·帕丁森想证明演技的作品,他给人的感觉是百分百投入的,这值得鼓励,当然也离不开柯南伯格对他的辛苦调教。
帕丁森在念台词的时候就给人一种阴森感,再配上那张冷峻的脸庞,柯南伯格选择他饰演艾瑞克颇具成效。
出场很短的朱丽叶·比诺什奉献了出位的表演,和帕丁森“擦枪走火”那幕很有视觉冲击力......《大都会》有一个关键的元素,那就是“无政府主义”。
“经济泡沫”的破裂引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示威一旦失去被约束性就会失去控制,从而演变成骚动、暴乱。
可以清楚地看到艾瑞克对外界的暴乱并不在意,仿佛一个磕过药的亿万富翁在享受着“噪音”把他拖入迷幻深渊的感觉。
老鼠,这个不受普遍大众喜欢的动物,在《大都会》里被暴动者讽刺性地比喻为流通货币,拜金主义的崩塌,往往正是这种暴动所提倡的“信仰回归,文明回归”所致。
试想一下,如果某一天老鼠真的变成了货币流通,那这种原本被人们厌恶的动物会不会变得人见人爱呢?
原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90046/这个比那些只知道说人家是嫩牛五方的评论要好多了……最后似乎看出点门道,男主因为发现自己前列腺不对称而对自己之前的所有理念加以怀疑。
不过隐约感觉导演还有很多隐含的东西欲说还休啊比诺什演的女人41岁,最后那个要杀死男主的人也41岁。
男主28岁,男主车上的第二个朋友(就是一直玩平板电脑的那个)也是28岁。
应该不仅仅是巧合吧?
拍得还是很用心呢
Cronenberg s’est frayé un chemin assez abrupt pour matérialiser sa vision portée sur le déclin du capitalisme faisant ainsi appel volontairement à la théâtralité, aux dialogues d’abscons et aux métaphores qui frôlent souvent le didactisme.
WTF?
男主角长的真J8丑
原先一直以为是科幻片,竟然不是,这真是个惊喜;原先一直以为会是预告片那般,竟然不是,这也真是个惊喜。要不是对大段来自文学的对白和戏剧化了的空间不感兴趣,可以四星。
Robert Pattinson obviously tried too hard to steer away from Twilight, he fell into the abyss of over 'artistic' moaning emptiness.
本片的最大尿点:想象一下,那些暮光脑残粉们看到五方脸的海报后心急火燎冲向电影院后所观看的将是怎样一场盛宴啊~~
台词都非常有深意,原著应是大师之作。但是就电影来看,戏剧冲突拖沓,整体气氛沉重,感觉无比沉闷。而且人物的交流太多长独白,有对观众说教的嫌疑。——到了后期我总处于害怕谁突然拔枪把对方爆头的恐惧中,而旁边的友人却深深深深地睡着了。
6.5,除开吸血鬼帅哥的一撮阴毛,我觉得这是柯南伯格最让人难懂的一部电影。连其最喜欢的暴力、怪异场景都一个没有,只有喋喋不休晦涩难懂的对话,以及万年不变的阴郁气质。柯南伯格要是知道豆瓣有这么多人骂他装B,一定会笑死了“老子装B这么多年,你们发现的太晚了,无知小儿也”
柯南伯格的电影没有中间量,要么你看懂了,爱死;要么你看不懂,恨死。话痨有话痨的价值,还就装这个逼了,五星。
柯南伯格也开始清谈论道,是否大师越老就越不屑于叙事?
就那样吧...
海报预考都是假象,漏点也不能带给我们任何快感的流水帐影片
柯南伯格怎么改变风格来拍话痨片了,而且装得高深莫测的干啥啊,还生拉活扯把抽象画也放进来,反而落了下乘。很多对白其实很简单,说得很复杂。总的说来他探讨的主题我还是欣赏的,摄影师的镜头也不错,拍狭小空间这种功底很值得表扬。只是,没必要把电影拍得跟贝克特的戏剧一样嘛,我们已经有后者了。
看完之后实在是连脏话都骂不出来了。还是在又热又脏的Les Halles。豆瓣分类里还有人写“文艺”,这真是强奸了文艺两个字啊。难道要我发下毒誓,以后只要有暮光之城剧组人员参与的电影一律无视吗。这位面无表情的男猪脚是想要多少颗一星啊。好吧 至少这电影告诉我们Robert Pattinson的前列腺是不对称的
看着一张张喜欢的脸絮叨絮叨絮叨絮叨 每一句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不落 斟酌
柯南伯格改编的另一种末世寓言。加长豪车与纽约城区共同构成两个随移步换景而渐次败落、衰退、险恶的空间场域。阴森压抑的气息愈益浓重,也与主人公由富豪到濒临破产的戏剧性变化相得益彰。不无哲学思辨的话唠台词和面无表情的模特式表演亦强化了诡异氛围。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美国资本带来的恐惧与灾难,未来挤占现在并成为体系化的逼迫力量,每天在车内让医生全面体检,老鼠作为货币&餐厅里丢老鼠并预言“幽灵徘徊”的闯入者,街头的恐龙怪兽游行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彩色喷漆,与妻子不断见面却无法得到Sex许可(“你全身散发着性的气味”),马修·阿马立克饰演的全世界偷袭名人拍蛋糕上脸的糕点师,语音解锁的格洛克手枪&保镖的暴毙,不对称的前列腺与剪了一边的头发,夜晚的杀机与自残+紧张中猝然终结的开放式收尾。(9.0/10)
成片和预告片完全风格不和,话痨片。
鬼魅. 人物, 场景设计以及配乐都怪异鬼魅. 经济和科技观同样荒谬, 老鼠作货币, cyber-capital. 柯南伯格越发沉淀, 抛弃以往视觉上的正面冲击, 在慢节奏以及大篇幅的对白里探索资本, 系统和个体. 台词赞, 进入暴动人群前后的对白最精彩. "A specter is haunting the world - a specter of capit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