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个影片的时候,过分单纯的NELLO已经象被蛛网粘住的蜻蜓一样,被暂时失明的ANGELA迷住。
显然是感情投入极不对等的一对。
ANGELA是明火执仗地利用他,为了证明自己仍然有诱惑并操纵男人的魅力;而35岁的NELLO第一次在拉丁诗人的诗歌之外发现了自己沉眠觉醒的爱,对ANGELA无怨无求。
在离开Bologna之前的那一个夜晚,ANGELA或许是有感动的,因为NELLO对她毫无保留的倾慕,或是因为在她无奈失落的这一刻,只有赤诚的NELLO对她一往情深。
他单纯,但不笨。
他知道恢复了视力的ANGELA会一路向前,把他留在黑暗里。
在她衣香鬓影的光明世界,她并不认得NELLO。
她是他的女神、生命的狂喜,或许将是唯一一次狂热的爱。
而他对于她来说,象是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彻,微风抚过即轻轻抖落。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茨威格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里,无论男女,或是少年,他们的情感炙烈而毫无保留,却注定是单向的、得不到回应的。
这些故事会弄得你心情非常复杂,被感动到翻江倒海却不能痛哭流涕,你绝对不希望自己是主人翁,甚至祈祷不要碰到主人翁一样的人。
在我看来,满脸色斑象一粒鹌鹑蛋的ANGELA,看不出一笑倾城万人迷的魅力。
而在第一眼看到NELLO的时候,他充满圆润弧线的脸有一丝丝MR. BEAN的滑稽感。
但很快我就被NELLO的笨拙、单纯和平和所打动。
在《il Cuore Altrove》里,所有的人都够坦白,ANGELA的前男友放浪无赖得够坦白;ANGELA的父亲对女儿的轻佻挥霍够坦白;NELLO的父亲偷情偷得够坦白;NELLO对ANGELA的痴迷,就象深蓝夜空的皓月一样坦白。
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方式执拗地活活着。
与执拗地放浪着相比,执拗地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应该更难得吧。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以NELLO的口吻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无论在黎叔之前还是之后。
因为NELLO并没有怨尤。
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他子承父业成了一个好裁缝,她回复到名媛的角色。
当他们意外邂逅的时候,一个心潮汹涌澎湃,一个无知无觉。
在ANGELA 走出他的视线的那一刻,NELLO朗声念到:“伊人秀发如穗,当为我心所归”,那是他们初逢时他忘情的感叹。
ANGELA回过头来,看到NELLO脸上绽放的笑容犹如灵魂出壳一般空洞。
看过一些其他的评论,有一篇的题目叫作“LOVE IS BLIND”觉得最为贴切,最尖锐的是:明目者为爱而盲目,而失明的那一个予与予求。
片名的其他译名中除了《The heart is elsewhere》外,还有《Incantato》或《Enchanted》;中译也很奇怪《芳心他乡》、《芳心不在家》。
我看的叫作《芳心他属》,而我没看出来ANGELA 的芳心属于任何人。
NELLO的扮演者倒确实是一位喜剧演员,片中其父的扮演者应该也是戏骨级的优秀演员,而ANGELA的扮演者是一个SHOWGAIL,应该也是当红火辣的明星吧。
对于我这样的对电影周边背景信息不了解的人而言,对这个片子的认识应该跟本土的观众差很多。
就象他们看《夜宴》之类,对葛优的认识会跟我们差很多一样。
看完整部片就觉得,男主角的爱注定是如此陷落的。
很值得的是,他爱过了,他没有遗憾。
会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悖论?
男主角的感性,热爱诗歌,注定他是热情的,向往美的。
但可悲的是,他内向寡言不善表达的这种性格,注定了美丽的女子在健全的时候是不会选择他的。
他们真正的爱情只在黑暗中。
这个结局是真实的,现实的,当千金又重获光明后,她的婚姻价值将被重新评估,那个老男孩的分量明显轻多了,虽然她盲的时候看起来差不多。
也许再也没有人能像老男孩那样爱她,她是他的全部,可是,她不生活在爱里,她生活在现实中,明显她几乎完全忘了他,那时的一根稻草。
谈恋爱的时候,女生会问很多傻傻的问题,"如果那什么什么,你还爱我吗?
"基本男生都会持肯定的回答,并且加油添醋,“就算你怎样怎样,我也依然爱你”。
请不要相信这种承诺,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不同心境,不同选择,真到了那一步,你才能见分晓。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所以他的心,在别处。
The heart is elsewhere。
一部风景画一样的意大利电影。
电影被很艳俗地翻译成《芳心别处》。
我倒宁愿按照字面意思来直译,心在别处。
那颗在别处的心,既是那个天使一般美丽的安吉拉的动荡的心,也是那个天真内向痴情的尼禄的沉静的心。
35岁的尼禄来到小城纳波里做拉丁文教授。
身为教皇裁缝的父亲害怕这个儿子和他叔叔一样变成同性恋,为此,把他送往外地,希望他能在外乡认识异性恋人。
尼禄很纯洁。
虽然这样形容一个35岁的男人很别扭。
他在课堂上讲授离经叛道的拉丁诗人,兀自沉浸在诗人的忧郁中;他在同屋面前笨拙地从大腿上掏出大把大把的钞票;他在晚餐的客厅里对别人对他家世的议论憨憨笑着;他在理发店里被修指甲的女人职业性地调戏,却以为那就是爱情,拿了一把鲜红的玫瑰,定了上好的餐馆,等女人下班……到这里,尼禄还只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纯洁的老男人。
直到他在盲人院里遇到了安吉拉。
这个天使一样的女人,美丽,骄傲,还有刚从云端跌落的失落。
本来以为美貌可以占领世界,却不曾想被突如其来的眼疾打倒。
从来都是自己决定别人去留的她,被未婚夫所抛弃。
不甘之中,碰到撞上来的尼禄。
是的,她能听出他的痴迷的眼神,她能摸到那个男人的颤抖。
她在这个陌生人唇上印下一个吻,带着好奇,带着挑逗,带着绝望,只是为了验证自己是否魅力依然。
尼禄被击中。
他心甘情愿地跟着她。
做她的影子,做她的傀儡,为了她可以做一切不堪的事情。
即使知道自己不过是被她抓在手中的一根稻草。
他狂喜,他甜蜜,他沉醉,他悲伤。
安吉拉在离开纳波里的头天晚上召来了尼禄。
也许,这个时候,她对他的付出有一点点感动,所以,会在最后找到他来安置自己被迫离开家乡的无可名状的悲凉。
她虽然盲了,但是柔软的身体仍然绽放光芒。
尼禄在醒来的早晨站在窗边,对着教堂的钟声暗自饮泣,“我要看着我人生中最悲伤的一天是怎样开始的。
”安吉拉是感动了的。
因为在所有人找了各种理由搁置她的时候,他仍然坚定地对她说,“你在哪里,快乐就在哪里。
”而天使没有和老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必然的桥段,安吉拉的眼睛出现转机,赶赴维也纳就医。
尼禄绝望地来到教堂,虔诚地对着圣母祈祷,“我要为我的未婚妻祈祷,希望她永不见光明。
”并不是他恶毒,只是再老实的人也知道,黑暗中得来得爱情,无法在光明中保存。
安吉拉嫁给了医好她的医生。
尼禄回到家中,子承父业。
重新开始的生活不算晚,对女人的挑逗没有了反映。
直到教皇庆典的那天,身为裁缝的他,奉命去为一位女宾补衣服。
他颤抖着双手,第二次靠近这个曼妙的后背。
他伏下头去,轻轻地、慢慢地咬断线头,只是为了重新深深呼吸她的芬芳。
他一言不发地做这一切。
妇人急匆匆地离开。
他在背后,缓缓地背诵着他们初次见面的那首拉丁诗歌。
妇人急匆匆地一边回头一边往前跑,惊讶,惶恐,还有陌生。
是啊,这是个她从未见过的男人。
离开教堂,尼禄最后不自觉地走进了神学院学生的队伍中,不自觉地跟着他们唱起了圣歌,越唱越响,越走越远,直到走到一个人的回廊中去…… 是否这次我要真的离开你。
是否春水不再向东流。
是否应验了那句话,情到深处人孤独。
爱情,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事情。
他的快乐,来自她的存在。
而她,并不一定在意自己是否在他面前出现。
“你在哪里,快乐就在哪里。
”类似的台词,被六人行里著名的花花公子崔比昂尼深情地说出来,对着自己的女友。
女友几乎就要感动了,几乎就要放弃自己的原则了,几乎就要软软地靠在他身上了,却被崔比昂尼一个闪身侧过。
原来,他不过是在练习明天面试的台词。
爱情,不过是一个人的事情。
和他,或者和她,无关的一件事情。
这样的爱情才可能永远铭记。
因为没有希望,不会褪色。
所以到达灵魂。
这世上还有这么单纯的男人么?
35岁却从未尝过情滋味,对女性更多的是美好的想象。
奇怪的是,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这样的男人注定会遇到一个感情经验丰富的女人,为她神魂颠倒,付出所有的爱情。
如果不是失明,安吉拉不会和尼洛相遇,也不会有短暂的情缘。
我想她真的被尼洛的单纯感动过,但是当她重获光明时,她还是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生活。
没有了爱情,尼洛回到父亲身边开始裁缝工作,过世人眼中的踏实生活。
意外的一次重逢,尼洛激动地念出旧诗,伊人仍是匆匆离去。
片尾尼洛跟着一群神学院的学生边走边唱,他唱得比他们都要响亮。
爱情就像是投入平凡生活的一颗小石子,掀起阵阵涟漪。
当生活恢复原有的宁静,谁又知道爱情是否真的来过?
/ 芳心他属在看之前,我从未料到单方面的热情也能酝酿出这般极致的浪漫。
木讷的教授初见美人第一面,就失了神,却下意识的吟诗:「 有美一人,白凝如玉,金髻似泻,心向往之。
」教授得益于美人的意外失明,才有机会与她交往,挽着她的手臂,坐在她的身边,亲吻她的嘴唇,与她共榻。
美人骄傲,在抛弃她的旧情人面前假装已经与教授订婚,为了证明自己早已有了新的爱人,用尽了蹩脚的伎俩。
美人坦荡的利用他,他也甘之如饴。
最后他站在美人的房间里,向她求婚。
那是我见过最卑微也最深情的告白。
他说他知道美人复明后,很有可能会与旧爱再续前缘,可是他还是想与她共结连理。
他说:「 The place where I don't love you doesn't exist. And if it did, I wouldn't go. 」「 红尘万千去处,无处不钟情于你。
所有此处,我也不会前往。
」
“男人应该在了解女人之后再与她们交往。
可要了解她们你又必须跟她们交往,这是科学常识。
”尼洛与他的理发师室友开场便讨究着这个理论上与实际中的问题。
接着就出现了剧中最激发狗血的一句话。
“伊人秀发如穗,是我心之归所。
”这句话本身美好但不成立,受到奥维德蛊惑尼洛成为一个钟情于金色头发的人。
不知道谢逊的出现能否激起尼洛心中波澜。
往往现实是如果谁能因为一戳头发而爱上一个人,那么也会因为一坨鼻屎而埋汰一个人,记得很久前有个段子讲的是,一个男人终于得到心驰已久的姑娘,美好从此芬芳,不到数日终归纷飞,究其缘由竟是嬉闹中发现藏在女神鼻孔的秽垢居然也如此令人作呕。
实在可笑有极。
男人和女人之间除了生殖器官的异别未必还存在人类同外星生物之间的分歧。
这类亵渎情感的方式怕是故意荒诞无稽,刻意自证傻逼。
《圣经·林前》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早告诉世人,爱是包容,是永久的磨合。
一见倾心固美妙,再见恶心亦枉然。
尼洛是一个老实男人,第一次见到学生时招呼打的唯唯诺诺,在教堂给逝去老师悼念时尼洛倾我释放,说明每个人情绪终的需有放矢之地。
而他却不幸的成为了别人安放负能量的温所。
安吉拉的悲悯是所有移情别恋片的延续。
而她仅仅是失意又被人甩了时需要旁人宽慰,正好有个傻挺身而出,充当工具。
她对尼洛说“知道吗?
,我被宠坏了。
我发现你越来越有魅力了。
”前半句倒属实,后半句可以翻译为:“乖乖,我发现你越来越听话了。
”类似的生活中被所谓三高渣男抛弃的各类婊,突然偶遇一纯真屌丝,还无邪。
仿佛自己尝到的薄幸寡义有了正当理由释放到无辜人身上。
尼洛傻逼似的回应着:“我爱上了她,尽管她在我面前言语始终议论别的男人,可她给了我希望”。
无知地错把欲望当希望的架势。
就好比被强行上完的屌丝,事后:“你爽吗?
”屌丝受宠若惊,忙呼快哉!
仿佛厕所的苍蝇看到了来人,你不知它们是为即将来到的新生大便欢呼还是为久未逢人雀跃。
靠着四处卖弄苦楚过往,博来同情,骗取感情的背后是忘恩负义。
他人痛苦着你的痛苦,抚慰着你的伤楚。
事后你的态度仿佛叫好的小姐,付钱就完事。
痛苦的经历谁不曾有,不堪的人生不乏其人。
好的女人只会从中汲取教训,顶多蜷缩在无人角落兀自悲悯,或是仨俩闺蜜怀中怨天尤人。
泪过之后,愈发坚韧。
更让人欣赏的女子擎住处变不惊中能保持安详、工作、读书,依旧善良,一切如常。
看到这里你会知道冯小刚《非诚勿扰》的灵感所出,秦奋对梁笑的爱恋便是这类畸形,不对等的痴情。
但冯不喜欢尼洛那类淳朴老实的人物特征。
于是就有了葛优近乎本色的滑头不失质朴,老练不失善良,嘴油却也痴情的人。
让影片更有不至枯乏。
受到狗血句式的影响,这部影片被给出的评分有8.2的高分。
跳出情节,尼洛身上单纯执着的特质弥足珍贵,获取影人认可的必然让满幕满布同情。
放入情节沉醉他特性的人又很无知。
而这种自欺欺人似的人性却也无奈的贴合现实。
电影终归是生活的艺术形式,现实的生活里的情感形式最是难分难解。
清·魏子安《花月痕》中“自古多情空余恨,岂是拈花难解脱”分明也提出古来情字是难关。
有段话贴切地道出了这些情感的所谓理性:“我们总会在不设防的时候喜欢上一些人。
没什么原因,也许只是一两句闲言碎语。
可能未曾谋面,可能志趣并不相投,却牢牢地放在心上了。
冥冥中该来则来,无处可逃,就好像喜欢一首歌,往往就因为一个旋律或一句打动你的歌词。
”
就情节而言,这部由曾经就读于兽医学校的意大利导演普皮•阿瓦蒂所拍摄的电影讲述的只不过是一个关于“好”男人和“坏”女人之间的老套故事,一个善良的男人为心爱的女人付出一切,可是最终并不能留住女人的芳心,正如它的英文片名所揭示的那样: The Heart is elsewhere。
芳心总是飘落在别处,留下声声叹息。
然而,就内涵而言,这部电影的完全可以说得上是一部具有灵魂的作品,它的灵魂不单单来自于电影对一份刻骨铭心的男人之心的入微的刻画,还在于画面无处不在的宗教氛围:那座充满了基督教气息的城市,庄严而悲悯的教堂,华丽而肃穆的神职圣衣,拨动心弦的赞美诗,以及男主人公尼罗身上体现出的温柔、单纯、善良的神性光辉。
这些宗教因素的注入与电影中伤感的情节交融在一起,使这个发生在20年代意大利的一个普通男人的爱情故事成为一场爱神和上帝之间的较量与和解。
从现代人宽容的角度来看,爱情和宗教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它们都强调纯洁与奉献,都力图超越世俗对幸福的定义,把人生的价值定位在精神层面。
然而,现实却是二者从洪荒开始就具有的强烈的排他性。
这或许源于古老的圣经故事,正是因为夏娃对亚当的爱,所以没有独吃智慧树上的苹果,而是分给了亚当,使得人类从此走上背叛的道路。
从此以后,爱情和宗教壁垒森严,各自占据自己的领地,犹如井水与河水,黑夜和白天。
而当一个人把自己献给了宗教,就不能在踏入爱情的领地。
西方的小说里不少这种叛逆者的形象,《红字》中的牧师丁梅斯代尔,《荆棘鸟》中的神父拉尔夫。
在这些故事里人的心灵成为爱神与上帝之间较量的战场,两者都想独占这片珍贵的资源。
而在电影《芳心别处》中,则为我们提供了两者另外的和谐的可能性,两者放下了各自得武器,为了一个男人的柔情。
主人公尼罗生于紧挨着梵蒂冈的罗马城,这就注定他与教廷有着的联系,虽然他并非神职人员,但却被神父们认为是一个生来就适合服侍上帝的人。
尼罗的世界本来与爱情绝缘,34岁还没有没有谈过一场恋爱,他甚至不会和女孩打交道。
只是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哀歌体的情诗里精神世界里汲取着爱的养料。
直到他遇见了一位让他一见倾心的女子安吉拉。
如果说尼罗是属于天国的男人,那么安吉拉却是一位凡间的女人。
为了讨安吉拉的欢心,尼洛说道:“我先给你念几首诗。
”安吉拉的回答是: “我喜欢有钱人,不过学校老师不是很有钱,你是不是很有钱呢?
”为什么尼罗会爱上这样一个女人,也许是爱神对尼罗的戏弄,也许是上帝想让尼罗从对纯洁爱情的憧憬中清醒过来,让他知道世间的爱情是如此的荒谬和虚幻。
尼罗结识安吉拉的时候,正是安吉拉人生的低谷,一场车祸导致她眼睛失明,因而被自己的男友甩掉。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安吉拉才会接受一个其貌不扬、性格内向、家境一般的普通老师的爱,尼罗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对安吉拉说过一段令人心碎的话: “我也没做什么,如果你觉得我做了很多,那是因为我爱上了你,我可以每天都为你做这些,多少遍都行。
你还爱着他,而且是不会变的了。
说不定哪一天,他还会来找你,与你同床共枕。
那是我伤心的一天。
可我不在乎,我还是愿意跟你结婚,希望和你生活在一起。
没有哪个地方能让我把你忘掉,就是有这个地方,我也不去。
我喜欢你,只有跟你一起才有这种感觉,一种证明我还存在这世上的感觉。
”这是一种近乎宗教的爱,任何一个可以得到此种爱情的人是幸福的,可是安吉拉不懂,在她治好自己的眼睛之后,就匆匆地嫁给了别人。
很难说最终是谁赢得了尼罗,影片的最后,尼罗在永远失去自己的心上人之后,挂着眼泪,含着微笑,跟在一队过路的神学院学生后面忘情地歌唱圣歌《空中的云雀》。
也许这时上帝和爱神都在为这个男人默默祈祷。
影片由意大利导演普皮·阿瓦蒂执导,非常擅长镜头语言的塑造,还有对爱情氛围的捕捉,让观众触及到最真实的爱情,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这部电影中,他营造出一个小心翼翼期待爱情的男人形象,外表木纳,内心深情,愿意为喜欢的人付出一切。
尼洛对安吉拉的感情,是纯洁真挚的爱情,不掺杂肉欲,他一厢情愿地爱着对方,无论对方爱不爱他。
不过他也有着爱情上的自私,在安吉拉回到瑞士治疗的时候,他请求上帝不要让安吉拉的眼睛复明,他知道只要安吉拉复明,她将不再属于自己。
电影画面精美,从光线到画面都恰到好处,把男主那种委婉、真挚和深沉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格外真实感人。
女主有钱任性恋爱经验丰富,吸引了循规蹈矩的男主。
客观上讲,男主的收入养活不了女主,出身和阶级不同。
导演设定女主眼睛看不见其实也是想表面她眼里没男主,男主其实也明白如果女主眼睛没问题,他是完全没有机会的。
虽然最后没有在一起,但是男主认识了自我,体会了一次爱情的滋味,虽然求而不得,终身遗憾,但也不妄经历过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人生如果曾经遇到过真爱,奋力去爱过,哪怕最后遗憾的没有在一起,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
#豆瓣春日影展# Nello在学生面前有点像《死亡诗社》里的老师,在爱人面前却卑微到尘埃里了。单恋是一种病…当他发着抖向Angela靠近时,眼角那一点泪光让人心有戚戚焉。风流的意大利人也能拍这么纯情的故事,配乐好柔情啊。
开头看着还很有新鲜感,但是到后来比较沉闷,不再吸引人。一般般,能看。
另一种释然~
是遗憾也是无奈吧!就很现实的社会立场和阶级问题,所谓的门当户对吧!
无聊的时候看看电影真好,跟着剧情喜怒哀乐,不错,有和我一样的吗?
老实说,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这部电影的剧情实在是太悲伤了,纵使是日常的桥段。
温存之夜,安吉拉叫错了尼洛的名字,于她而言这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尼洛也深知明日就是苦痛的开始。除却门第,尼洛也并非是可以吸引安吉拉的男人,在她的爱情里痴情不是优点,善良不是美德。| 有美一人,白凝如玉。金髻似泻,心之所往。
浪漫,悲伤,沉默,爱……“有美一人,白凝如玉,金髻似泻,乃我心之所往;伊人秀发如穗,当为我心之所属。”
当尼洛说他希望安吉拉的眼睛不要治好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还不懂爱。
最后以为会是血溅教会,还是很温柔的一个人,影视剧真的很会塑造这种“单纯”又“固执”的男性,看似也很美好,现实生活是几乎没见过,每次看的时候割裂感都会比较严重。
这居然是2000年后的电影?这个质感。
面朝奥斯卡体系的表达方式,可谓屡试不爽。以男性为主旨的情爱输出,同样屡见不鲜。即便Pupi Avati手笔再克制,始终难杜绝文本的老旧俗套,选入主竞赛单元没必要。
特别舒服的视觉,像老油画中的意大利。一个纯洁的男人一颗诗意的心灵。一个看上去极美丽的盲眼姑娘,像是爱的化身,实际却有一颗荡妇的轻佻心灵。男人因为爱美所以爱上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尤物,愿意为她做一切 哪怕荒唐。问题是,这样的姑娘必然会让他经历劫难,他怎么可能得到爱情与婚姻?这部电影提醒我,不要把你的梦想例如美,诗意 ,浪漫放在神坛,那只会让你栽跟头。而是要用神的话语与真理去过滤。就像结尾,男人跟随圣诗班走向了上帝。
我觉得一整部影片最精彩的就是最后,两人相望,却无言以对,就那一眼似乎就是整部影片的浓缩。
配乐还行。但是阿紫和游坦之......
伊人秀发如穗,当我心之归宿,所谓爱情,不过一场梦,脑海荡起那首歌,its sad。so sad
心里很清楚自己只是她低潮时的玩物,不管她爱着谁,我只是无可救药地爱着她。男主角表演得太好了。
不能草率的说这是猴子捞月一场空,可这又确实算不上一场恋爱。人生来孤独,倘若找到心之归所,哪怕被拒之门外,也是可以满足幸福。当人做一件事情的目的单纯下来,往往勇敢执著痴迷享受的像疯子像傻子,酣畅了当局者,心酸了看客。
当时我心都快碎了。爱情,有时候根本由不得你爱或者不爱。。
盲目的错位才有了乱爱的温床,复明和归位将虚荣心机女和卑微不敬业备胎打回原型,回瑞士治疗前的告别已经预视了结局,男主抱得用力因为知道即将失去,女主没用过心,临别的话也还是赌气的爱情游戏。有趣的是,男孩猜出了女孩的自恋,女孩说的“如果能看见,最想见你为我痴狂的样子”,又何尝不是很多人恋爱的实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