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间道》登上《艺术人生》开始,香港警匪片彻底尝到了塑造卧底形象的甜头。
其文化成因应当可以归结到“一国两制”的后97情结——在《基本法》保证了港人能在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后,香港一直游离在伟岸无比的国族文化母体边缘,港人身份认同的纠结始终挥之不却,用卧底形象来做隐喻,也算恰到好处的彰显了香港文化中那一缕发自肺腑的乡愁。
《龙虎风云》中发哥做卧底,虽有理智和情感的杀伐,依然做得豪气干云;《无间道》里梁朝伟做卧底,却是忧郁压抑,再加上刘德华饰演的那位对警队进行反渗透的黑道卧底,“卧底”一词,已然变得有些光怪陆离;而到了《线人》里,无论是张家辉饰演的专门联络线人的警官李沧东(向韩国电影致敬?
)还是谢霆峰饰演的线人“细鬼”,几乎都成了与魔鬼订立契约的当代浮士德,按理说是为了匡扶正义的现代司法体系服务,然而一次次的背叛与出卖,却让两人的灵魂始终在生不如死的无间地狱里苦苦挣扎。
“细鬼”第一次听闻让他做线人的要约时,淡淡的说了句“出卖朋友的事我不做”,但沦落风尘的妹妹很快让他放弃了这一若有似无的道德底线。
廖启智饰演的老线人说得好:“线人没有朋友”,其实,这也是当代社会的普遍写照。
在这个社会里,几乎每一个人都以出卖为生。
这就是商品社会的交换规则:我把我掌握但可以放弃的某些东西出卖给你,你把你掌握但可以放弃的某些东西出卖给我,然后,我们两相情愿一拍即合来者不拒多退少补——现代社会就这样生生不息的繁衍运转着。
交换本身不是出卖,但是背地里悄悄的交换就是出卖。
线人跟警察接头时是这样,当代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
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算计着,甚至面对爱人也不例外——那些感情或肉体出轨的红男绿女们莫不也是在出卖着别人对自己的真爱?
桂纶镁饰演的黑道女阿弟出卖了先出卖自己感情的黑道老大华天(可怜年近不惑的陆毅依旧洗不脱一身小白脸本色,继《唐山大地震》后,他再一次承担了让女主角未婚先孕的播种职能),然后便与以出卖为生的细鬼相依相偎。
悍匪的追杀给两人爱恋笼上的道德面纱还未罩严实,林超贤便安排了一场B级片式的残酷搏杀,钝刀割肉般的痛楚给这出关于出卖的杯具盖棺定了论——对俩人来说这个结局并不坏,须知出卖就像习惯性流产,搞多了就成了习惯,两个资深出卖者混在一起,保不齐最终还是以出卖告终。
从叙事风格和电影语言上来说,《线人》几乎就是《证人》的翻版,班底基本照旧,最大的差别只在于张家辉和谢霆峰的警匪身份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而《线人》最后的老照片Flash秀,也与《证人》中最后勾勒出的撞车大戏有着异曲同工的交待人物前情之妙。
不过两相比较,《证人》用一场车祸纠结起几个家庭的黑白是非,颇具匠心;《线人》中的闪回则有些蛇足,除了阿弟、细鬼相识的那场猫鼠追逐有些情趣,其余的都乏善可陈。
不过从《证人》《火龙对决》再到《线人》,林超贤导演似乎迷恋上了用车祸来枢纽剧情,堪称华语影坛的“车祸帝”。
片尾,李沧东私吞公款转交给细鬼的妹妹,算是给了观众唯一的安慰。
然后,张被同事带走,办公室里灯光逐次熄灭,满墙的线人资料也就隐遁在了黑暗中。
一个线人倒下了,千万个线人站起来。
我们在电影院里心安理得的对出卖者施以道学家的挞伐,一俟大幕落下灯光亮起,我们便走出影院继续操练着出卖技巧,而且,我们一定会出卖得越来越巧妙、越来越精彩。
痛并出卖着,其乐无穷。
一切都是商品,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交换来获取;谁都不能信任,所以我们必须悄悄的出卖。
个人如是,族群亦如是。
1997到2010,香港走过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历史路径,回首这些年的风风雨雨,香港影人乃至整个香港社会,是不是也会觉得出卖掉了什么珍贵的东西?
天机不可泄漏,出卖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8月25日)
PS:非影评,单纯性的一些感慨。
当然由电影而发的。
所以想了解影片的,请直接右上角。
越是到如今,越是人大了,越是难以去相信什么人可以毫无条件,至始至终不受任何流言蜚语所影响,实心实意的信任一个人!除了你的至亲,你可还有其他人,可以用这样一份心去信任?看老港片,英雄江湖,兄弟情义。
四手合一,并肩战斗。
背背相对,把自己盲点的后方,留给兄弟,信任他的能力,信任他的友情。
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份感情。
我钟爱这样一份兄弟间的信任,大概就源于现实中说信任是多么难。
你相信那些高高在上的人讲述的一个又一个“一定”么?就像影片中那样:“如果他能让我们抓到人,钱是一定会给他的,没有问题。
”然而人抓到了,不足以判罪。
要让线人以必死的处境来出面指正嫌疑人。
“他一定要出来指正,指正了,他的安全我一定会保证。
”若是人死了呢,便会有如此说辞:“他的家属我们一定会负责照顾的。
”然而多年以后,又有谁来为这句诺言负责到底。
即便影片中的命运过分追求惨情,信任的自主权全不在手,无可选择。
悲剧似乎早已命定。
就算是我们稀松平常的生活,也都是轻诺的多,付诸实践圆成诺言的少,而且多数人礼貌性的不拒绝,事事说好,似乎也都成了惯例,所以认真你就输了。
那些武侠中刀光剑影的侠义道,那些官场中提拔之恩的仕途道,那些战场上并肩作战的兄弟道。
好似都与这个信仰稀缺的时代脱节了。
每日出入办公室一个又一个的格子间,看着各自忙碌的身影。
哪个心里没有一份期待可以寻得一份信任,同时自己亦被信任的感情。
然而各自忙碌各自怀有心事,各自不敢稍稍放下提防,又何谈什么信任。
没有信仰,单靠法律的束缚难以管制人性的善恶。
没有道德的准绳,加之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信任而付出代价,这考验能有几人经受得住。
若是张家辉扮演的警察,不是因为前面廖启智扮演的线人的悲惨遭遇而内疚,是否会对谢霆锋扮演的混混细鬼格外的“仁慈和不忍”?张家辉的上司不是就根本不在乎细鬼的死活,单单想求得这次行动出成果么?有了成果,对于上司来讲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你能讲那上司因为是警察,是正义力量的象征,他抓犯人天经地义,那么他就是善的么?既然信任在如今变得如此飘忽,为何细鬼还要相信,他自己不也说:相信警察,还不如相信大象会爬树。
但是没得选择,没得拣,这或许就是小人物的悲哀。
命运从来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不相信的话,谁来解救他的苦难。
不相信的话,难道咩都不做,看家人受难么?我们做学生的时候,相信好好学习一定会天天向上,将来考个好大学。
我们工作了,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得到嘉奖,得到晋升。
我们恋爱了,相信珍爱自己,用心爱人,一定会家庭幸福美满。
然而呢,这些简单的相信,有几个被证明了?即便一直未得到证明,我们还不是一步一步按照这个在走,还不是一代一代这么想着。
因为人总得有点希望,总得有点寄托,才能一步一步走下这不平静的道路。
人生无常,而不如意事又十之八九。
若难以求得一份信任,就让自己去相信点什么吧。
相信才能坚定前进的路。
最后赞一下小谢的演技真是日进千里啊!让我很惊讶。
而廖启智不愧为老戏骨。
几个镜头我已潸然泪下。
同样是谢霆锋和张家辉主演,林超贤这一次将两人的身份对调,很有意思的是证人成就了当匪徒的张家辉金像金马双影帝,而线人成就了当线人的谢霆锋金像大满贯。
两部电影本身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个人更喜欢线人多一些,对于人情味从冷漠到无奈,从反抗到绝望,诸多人物塑造得都很饱满。
廖启智是张家辉的线人,抓捕毒贩的行动败露导致性命受到威胁,被尹扬明带人报复。
没想到智叔并没有死,而是疯疯癫癫的流浪,靠张家辉和社会救助机构度日。
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作为线人的他,还是给了张家辉很大的触动。
能够违反上司命令和警队记录,去拿公款救人帮人,这是廖启智的作用和影响,堪称电影的灵魂所在。
张家辉口口声声说不要和线人做朋友,结果智叔差点死掉,谢霆锋真的死掉,前后两代线人的情景加上苗圃的死,绝对是双倍打击。
而他上司,彻底成为压垮他的救命稻草,不免让人有些气愤。
虽然监守自盗的行为并不鼓励和提倡,但对张家辉来说,这反而是一种心灵上的解脱,不然他永远不会安乐。
为了新的案子,张家辉将目标锁定在了谢霆锋的身上,没有武功光环加持的他注定是个悲剧,打不过别人又没什么计谋,为了还父债救妹妹,只得合作各取所需。
目标人物是陆毅,手下是姜皓文、金刚等人,重点是阿嫂桂纶镁,曾经与谢霆锋有过一面之缘,如今再见居然产生了火花,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而且桂纶镁也很有手腕,串通金刚准备黑吃黑,直接影响了剧情的走向。
警察高官想着抓大贼人赃并获,根本不会考虑线人的安全,为了一百万的线人费,谢霆锋也是豁出命去搏。
陆毅打劫很顺利,警方抓人也很顺利,可黄巾已经熔了,高官居然要线人出庭作证,简直是推他去死。
为了避免廖启智的悲剧重演,张家辉决定挪用公款,正好赶上姜皓文来杀人灭口,救下了桂纶镁却没能救下谢霆锋,自己也锒铛入狱成了罪犯。
电影没有赢家,只有压抑和愤慨,却成为了另一种谈资。
《线人》,一部难能可贵的香港电影。
林超贤此前的一部《神枪手》就已经把自己的动作片风格不留余地的暴露无痕了,那就是追求惊险火爆的同时不会无厘头的延伸过于夸张的劲爆,这点在影片《线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影片《线人》必定是一部林超贤超越以往水平而出的佳作。
影片重在阐明人性,通过人性的诸多不同的表现来支撑故事框架。
香港电影中的警匪斗已经见怪不怪了,这可以说完全归功于香港电影中警匪片拍摄手法上早已有了一种较好的流程,所以,《线人》中的警匪部分几乎做足了香港警匪片味道,同时也是给了影片本身一份保障。
结合着一帮香港本土电影人的合理制作,让这部看似平常的香港片达到了自身的最高水准。
影片穿插的人性若隐若现,大致可以从影片中看到三种人性曲线的凸显,那就是,好人的善;表面上是坏人实际是好人(线人)的善;坏人的恶。
影片中,三种人性交织一体,不在影片剧情的延伸下我们很难定位,于是,自然而然的又给影片平添了几份诱惑色彩,这点很好的达到的吸引的效果。
不难发现,人性在电影这一艺术手法中是永恒的话题,即使在这般低调手笔而成的小制作影片中也一样表现的精彩纷呈。
这也是促使影片成功的手法之一,《线人》在这一面做得甚是精彩。
当然,立招牌为动作片少不了的是打斗。
《线人》的动作虽说不多,但压制住失控的瞎比划让影片的动作戏份做得非常真实。
尤其结尾,堪称完美。
影片结尾就是拖着惊悚色彩在铺张剧情,看的也时不时流露紧张之感,显然,这般的制作手段已然不是一般动作制作班底可以相媲美的了,惊悚的动作加之人物精湛的演绎,让人看的过足了一把惊险动作瘾。
倘若同题材影片能照《线人》这样的范本制作,一批批经典之作必定会争先而出的。
影片给出的电影本身的艺术感很是到位,感情与信任交织一体,即便是老套的“为钱卖命”这般的剧情也会因为穿插着感性而大放异彩,表面上看,影片最终以悲剧收尾,但这就是电影本身的艺术感。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即使用我们平常的眼光来欣赏这部《线人》,用平常的感觉来衡量绝对只有一种语调,那就是好看。
影片中至始至终没有多余的剧情,特定的场景定位出的剧情没有表现出生硬之感,剧情与剧情的衔接恰到好处,即使没有多么壮观的爆破和惊险,但实打实的惊悚加上紧张的剧情编排足以让影片立于经典的行列中了。
在此之前,对于林超贤的作品几乎报以冷态,不过,这回的《线人》看的是激动不已。
个人并没有想浮夸影片何等高尚,全部出于初衷的感受,一部挑不出什么刺得佳作,没有弊端为什么要平白无故的乱找碴呢,这不就等于是好肥肉里硬挑刺么。
影片同时带出了不少感动,一是被影片中感情戏份感动,一位警察和两位线人之间的故事让人看的倍感交织;二是被影片中人物的演绎所感动,影片中几位主角的表现几乎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认可,唯一感觉稍显别扭的就是演反派的陆毅,听闻是陆毅的初次反派角色演绎,过于温柔的黑老大让恶没有在他身上表现出极致,倒是几个扮演反派的配角表现的淋淋尽致;三是被制作方所感动,能带来这样一部极好的香港电影。
判断一部好电影的立场就好比判断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喜欢就算别人再怎么指指点点也认为其毫无瑕疵。
个人对影片《线人》就如同这般感觉,同时,也非常热衷的推荐,《线人》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港产警匪片在《英雄本色》这样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现之后,经过近二十几年的不断挖掘,在题材创意方面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各种可能性,而大量不思进取地对之前的题材包装一下又重复利用的影片的出现,透支了观众的信任,审美疲劳加上97后整体大环境的衰弱,港产警匪片也随之落入低谷。
2003年横空出世的《无间道》被当做港片重振的标志,也被视为警匪片重新崛起的标志,但最后却被证明只是回光返照。
期间虽有杜琪峰的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系列影片获得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赏,但实际票房却只是差强人意。
在合拍片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港产警匪片不能像《黑社会》一样过于突出个人风格,同时题材上不能出现坏人最终取胜的结果,这就表明了像《非常突然》这种全灭的结果将是不被认可的。
受限于题材的范围,于是香港影人只能在传统的好人战胜坏人的前提下寻求更具有时代性的表述手法。
一个方法是利用火爆的动作场面来掩饰剧本的平庸,例如《男儿本色》和《导火线》;另一种是试图挖掘警或匪的人性来赋予罪案发生的合理性,一如《伤城》和《窃听风云》。
而毫无疑问林超贤的《证人》是做得最好的一部。
片中采用的多线叙事类似于《撞车》,在最后追溯回原点的时刻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无能为力的宿命感;同时片中对人性的刻画也颇具深度,张家辉的心狠手辣背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挣扎令人侧目,其出色的演技也为他斩获了香港金像奖影帝的殊荣。
因而《证人》也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保障。
时隔两年后林超贤带来的这部新作《线人》集齐原班人马,前作中表演出彩的谢霆锋张家辉廖启智悉数到场,只是张静初换成了更具有人气的台湾美女桂纶镁,有理由让人对这部片子抱有较高期待。
但实际情况却是,《线人》只不过是林超贤在重复前作中的元素,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续集,但却让人处处看到前作的影子。
谢霆锋和张家辉调换了警和匪的位置,但都是一样的背负着往事的罪孽最终失控;一样的是被逼到无路可走而奋死一搏。
苗圃继续了悲情女人的边缘角色。
桂纶镁颠覆以往形象扮演起了女悍匪,却与张静初扮演的检察官一样平庸。
而陆毅,简直毫无悍匪风范,纯粹就是剧组为满足合拍片要求和表现“邪不胜正”这一主旨而加入的打酱油角色。
同样是打劫金铺,完全没有《冲锋队怒火街头》的气势,甚至不如80年代的《省港奇兵》。
在《线人》里,林超贤甚至放弃了《证人》中对叙事手法的追求,而是一味地利用画面的惨烈来突出线人在警与匪之间夹缝求生的残酷性,企图博取观众的同情心,姑不论影片中直逼三级片的血腥场景是否突破了大陆公开放映影片的底线,这种毫无必要一味比惨对刻画人物形象其实没有一点帮助,如果要看撒血浆的话,那还不如去看经典港产cult片《力王》。
重复以往的成功通向高票房的捷径,但却不会是影片质量的保证。
虽然这部《线人》和《证人》无论从名字和骨子里都十分相似,但却再难复制《证人》的成功。
当然这个警匪纠结的题材还可以拍出一系列的《罪人》《恶人》《犯人》,只是这条路走下去仍难免重蹈透支题材的覆辙。
林超贤若想再有所作为,仅仅凭借谢霆锋和张家辉这两个金字招牌是行不通的。
香港人拍电影总喜欢讲人性和生命循环,这次循环的不错。
中间本只想给个3分,但看到后面让人觉得中间的拖沓和浅显的伏笔并不是那么无关紧要。
张家辉演技虽然不错,气场上还是弱一些,可能需要岁月的积攒,谢霆锋很好,演技一如既往的差,不过还好没陆毅差。
陆毅一出来我就笑场,太平哥的气场都压住他了。
不过话说陆毅不愧是内地人,知道钱不值钱去抢金条,物价上涨纸币贬值,金价飙升。
导演努力在三个男人和各自爱的女人中挖掘。
找共通,找绝望,找着找着,大家发现 其实本性就那么回事儿。
无论你是警察,线人,还是贼,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好。
那么这么说,这应该是部爱情片?
从一开始线人和警察的矛盾,到后面上司说只要抓人,牺牲线人完成大我。
那这么说,应该是部社会主义片?
张家辉第一个线人在刀下疯了,第二个线人谢霆锋有个nb爸爸,妹妹身不由己,哥哥也无能为力,张家辉更是摆出公事公办的线人工资,条条框框明明白白让他觉得还钱只能靠犯法。
桂纶镁“被赌博”“被卖人”“被大嫂”甚至“被怀孕”。
大家都是没有其他办法,那就该是部命运片?
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的压力,你的部门线人就是你的压力。
这倒让我想起了,香港前很久阵子的“巴士叔叔”既然大家都有压力,那我不干了,你好过我也好过。
张家辉最后这么做了,被拷了起来。
似乎成为了宿命他照顾好了几个他原来不能当朋友的朋友,大概也不会做噩梦了。
不过这要是放在内地,也就是个挪用公款和防卫过当,而且防卫过当也没人证明他在现场。
顶多写份检查,要他是dang员,就叫他好好改过就完了。
不过我们不能这么看电影,这么看就变成政治片了。
刚看了《线人》,不像警匪片,到像社会问题片,虽然血腥,但更多的是悲情。
制作不差,确实喜欢港剧的观众可以一看。
《线人》其实是展示香港线人这一行业的现状:靠出卖人为生,生活暗无天日,没安全感,随时都有遭到报复的可能。
该片意在通过这个阶层某些人能够在如此大的生存压力下还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来烘托诸如“良心”、“诚信”等社会价值。
香港的黑帮片说到底是推广商业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比如“言而有信”,比如“情义无价”,再比如“道德底线”.....该片的主线是高级督察李沧东(张家辉饰)与刑满出狱的赛车混混何细鬼(谢霆锋饰)之间合作抓人的故事。
副线是李沧东一年前因无法保护线人废噏(廖启智饰)而导致对方发疯、李妻(苗圃饰)自杀的故事。
李由于废噏的遭遇深感愧疚,到欢场买醉,染上梅毒,并传染给了怀孕的妻子。
妻子在流产的绝望中跳楼自杀,未遂,但失去记忆。
女方家仇视这个不争气的女婿,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开。
由于李处于主线副线的交点上,加之面临无奈的选择较多,内心纠结,故而显得格外丰满,大有冲击最佳男主角的潜质。
相比之下,谢霆锋扮演的细鬼这个角色简单多了,延续了他在《十月围城》里一脸无辜的神色,被迫陷入一场纷争,在过程中显出仗义的气概,最后壮丽而悲凉地死去,令人扼腕。
不过,这一次比起《十月围城》,又多了一份在局外人与圈内人之间徘徊、扭曲的张力:合作中见倔强,抵触中有妥协,既能讨价还价,又能舍身成仁。
总之,更加无奈,也更加有个性。
可喜的是,谢扮演小人物貌似已经驾轻就熟,完全摆脱了偶像派本色演出的局限。
最坏的坏人是大盗华天(陆毅饰)。
我一直认为港片最好不要请大陆演员去,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港片,都最好不要请大陆演员,训练的方式不一样,总觉得节奏上要慢半拍。
类似反面例子很多:《唐伯虎点秋香1》中巩俐把秋香演成了秋菊;《枪王之王》中李冰冰把漂亮的白骨精弄成了俊俏的突击手,《唐伯虎点秋香2》黄晓明把才子整成了财子......这一回,一向高大全的陆毅把坏人演得跟卧底一样帅,即使是背信弃义乱泡妞,看上去也并不那么可憎,倒是有一股“我行我素,爱谁谁”的文艺霸气。
不像温兆伦,演好人感动你,演坏蛋气死人。
说到底,大陆的演员,尤其是戏剧学院毕业的,都有一种字正腔圆的架子在,端着的,狠不出花样,怎么狠都是阶级敌人那个路数。
桂纶镁倒是碰了一个好角色,敢爱敢恨,立场模糊,但坚持自己的爱情路线。
当知道细鬼就是线人时,她还舍命相救,未有丝毫杀人灭口之意。
桂有点打女的气质,尤其是都市打女,俏里带冷,颇具立体感。
当然,香港演员演大陆的文戏也有问题。
好在他们很少试水历史正剧,否则怎么弄都像野史,很“萌萌”的。
我之前对证人不抱幻想,反正港产都烂了此片能好的到哪里去?而且又是个不知名的导演拍的..悬!!没想到看完后满惊喜的,对结局惊喜.对能说好一个故事的惊喜,对演员的表演更是惊喜.不知道为什么,感觉线人的剪接有点混乱.有些预期它发生的场景没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场景发生了又没再继续.比如说,桂纶镁出现就有点老套,出现的时候我就知道,哦又是小弟泡大哥的女人的戏码.和谢霆锋的那一吻少了一些铺垫,吻完又完全正常了?最后背叛陆毅也是.突然就背叛了,难道就因为钱和陆毅的不忠?怎么说陆毅也救过她一命,我觉得有点过于突然.难道就因为那一kiss?桂纶镁长的算很有特点,看不能说的秘密就知道,但不属于那种非常漂亮那种,属于能拍电影的.有一张能让人记住的脸,这在电影中很重要.桂纶镁也中规中矩吧,演大哥的女人还是有点over,表面化.陆毅的一出现全场就笑了(另一笑点是桂纶镁和谢霆锋互相被人追杀那段),刚从唐山剧组赶过来的吧.黏上胡子还像一点,有一点狠角色的味道.没胡子的陆毅也就只会当一当总让女朋友打胎的坏男友吧.这种纯港片黑暗题材还是杜绝和大陆艺人进驻,不然显得很扎眼.要不像第一部苗圃那样不说话,要不就配音.其中苗圃的设置还不如之前证人里那个瘫痪老婆的角色设置好更有戏剧张力,线人里让我感觉纯粹就是为了保持这个阵容而加的这么个角色.其中因为丈夫一夜情染病流产跳楼失忆又想唤起老婆记忆还要逃避岳父,又看起来太复杂了.有点冲谈了线人的主线剧情.后面的发展情形不像电影更像是现实,有点突兀.比如被张家辉岳父打的满脸血(夸张的多),苗圃逃出门被车撞死(有那么倒霉么?),张家辉受不了选择自杀..线有点断断续续,感觉导演就是为了悲剧而悲剧.着墨又太少,没让我感动.做电影院里看线人的悲剧,反而不如当初下载看证人时的触动.不过好像这导演比较这样的随机事件,例如证人里小女孩被沙土埋了.剧情设置不好就有点突兀,设置的好就很惊喜.除了结尾,之前几场动作戏,追踪和追车戏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看了后不明白为什么"突然"要追,为什么要跑,为什么那么难跑为什么那么好跑.这次线人没有了上次证人结尾互相连接让我惊喜一下的戏码,中规中矩的演让我有点失望.我如果打7分,完全是看在演员拼演技的份上的.现在开始鬼扯两位主演:都演的实在是很敬业,终于不用看地沟油香港喜剧了,谢霆锋这厮我真是越来越要看了.每次看到谢霆锋,在我眼里他什么时候最红?就是在他顶包案从门里走出来媒体菲林狂轰那耀眼的画面,我都快被亮瞎了..我心想这小年轻是要给毁了,出来后也不行了.恰恰相反,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我觉得就是因为这顶包案让谢霆锋成长了很多很多,出来后的他让我感觉不到古惑仔的气质了.包括在小鱼儿与花无缺里,里面他也是耍帅但总是觉得身上多了些历练和沉稳,没以前那么狂放.艳照门后的淡定和敢于负责和敬业精神令我渐渐敬佩他了.同样年纪的同学陈冠希,比谢霆锋貌似幼稚了5年,还在处于耍帅阶段.看了他的<狗咬狗>还期待他真能利用好他这份坏的魅力拍个好电影,结果出了这么个事情.神枪手继续耍帅..同样的事情谢霆锋展现出负责的一面,他却相反..引得封杀和鄙视(当然不包括女生)希望这次小谢能拿个最佳证明自己在赚奶粉钱同时演技也显著提高.线人 里谢霆锋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张家辉中规中矩.记得第一次看到张家辉他叫"化骨龙"纯搞笑角色,因证人能获得影帝也是对他来说是最好的鼓励和证明吧.
很多悲剧的原因并不是人为的过错,好像,好像只是莫名其妙地,事情就是这样子了。
最没错的那个人应该是细鬼了。
出了狱,想救妹妹,唯一的办法是当线人。
重视亲情如他,怎么可能不干?
而干这行的下场,本就是无人预料的到的。
开始觉得沧东有错。
难道警察不应该去阻止贩黄么?
怎么还可以利用这种事情去逼迫别人呢?
可是,话说回来,如若没有一点点的胁迫,大概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做线人的吧。
如若没有线人,警察没法破案,到头来,还是危害社会。
说到底,好像是小家与大家的概念。
很残酷。
那个一直态度恶劣地逼着沧东的警司,错了吗?
他也没有错。
如果华天不能定罪,出来后遭殃的恐怕不是一个两个人。
他也没错。
阿弟,从小一个人拼命,后来一个人混社会,好不容易碰上个男的以为有幸福了,结果却是这种结果,任谁都无法接受的。
她拼了,却搭上了细鬼的一条命。
结局怎样呢?
当初的线人彻底疯了,现在的线人再也不能看他妹妹一眼,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东哥也因妻子和细鬼的接连离世而感到绝望吧,进监狱或许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可以不再面对世间的种种。
继续残酷吧,这个残酷的世界。
现在港片导演都不拍传统老派的警匪片了,都说香港电影的活路在内地市场,可惜的是内地有广电总局,所以这种题材要重新找切入点。
众多的限制和最后的剪刀总是极大的限制导演的创意和剧本,再加上我们这边看电影的观众由于长期信息受限制,所能接受的电影题材也有限,于是那些依然想拍警匪片的导演们就不得不抛弃自己的想法而去迎合咱们的市场和制度。
我一直觉得陈木胜和林超贤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陈木胜利用自己拿手动作场面和双男星的气场来拍好一个故事;林超贤也在证人后摸到了门路用人物和故事的魅力来打动观众,只是林超贤的故事必须要有一个大家认同的人物来演,之前的火龙对决的故事性和线人的故事性大体上是不差的,但是黎明和任贤齐对比张家辉和谢霆锋在演绎那种有悲剧背景的人物的感染力时就差别很大。
张家辉再次将证人中那种黑暗中木然演的很好,他的演技经过这么多年的浸泡后是不用置疑的了,只是电影里的人物我开始在剧情简介上看到的对与李沧东这个角色的形容不一样,简介上说张家辉演绎的是一个为了破案不择手段的人。
我当时就想广电总局能容许对人民警察这样抹黑的角色么?
结果进电影院一看果然!
张家辉演的警察就是一个高大全人物,本身是一个有着莫名其妙悲惨结局的警察,却在自我归咎责怪的情绪下照顾着过去的线人廖奇志,而且对现在的线人谢霆锋也很照顾,甚至最后背着犯案帮着他老妹还债。
港片的的警察总是一个有着正义感但是喜欢不按规矩做事的人物,张家辉剧中的这个人物他背景非常悲惨,但是这种凄惨设定让人难以代入,我们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喜欢什么都往自己身上背,为什么这么拼,只能满怀同情的看着他。
并不是说张家辉演的不好,而是难以感同身受。
谢霆锋的扮相让人想起十月围城里德仆人苦工,谢霆锋男儿本色后就丢下偶像的包袱一直打算在演技上突破,他角色本身就是一个很压抑的人物,以保护亲人为底线为了亲人铤而走险。
但是我觉得这部戏的演绎有所重复。
谢霆锋在和桂纶镁的感情那部分表演的也很木然。
比如在开车逃避警车追逐那部分我是一直记着桂纶镁那一抹低头的微笑,那是全片最浪漫的部分了,音乐和慢镜头剪辑的很好,让我记忆深刻。
虽然同样充斥着警察、线人、黑暗之类的元素,可是线人并不是那种枪战场面不断的动作电影,反而着重於对于几个人的描绘,也用一种带点讽刺、有点心酸的角度,来看待命运的荒谬黑暗与自我挣扎,但是整部剧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悲惨的所有角色最后全部沉没在心酸的结局里,林超贤过于陷入了这种追求悲惨心酸了。。
为了通过审核最后的结局并没有受外力的影响,只是把结尾放在一个废弃的教室里,把几个悲剧人物丢在一起互殴,虽然我们很希望谢霆锋和桂纶镁能逃离,任意一个都行,但是电影取向是不允许的,做坏事的人必须都没好结果。
所以谢霆锋死了,桂纶镁肯定会被抓然后起诉陆毅,而张家辉牺牲掉自己成全谢霆锋的死,反正他是本故事最大的悲情人物。
所以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说张家辉有多惨有多悲情。
桂纶镁,台湾电影喊你回家吃饭
这是一部很残忍的电影。不看第二遍。
一般
最后为啥把张家辉铐了?因为他弄死了那个混混?
煽情过度,气场紊乱
绝对经典,好久没看这么好看的港片了。
小谢真惨。。。小美一露面,整个气场就变了。。。
整体是6分的片子,结尾加了分。
流水线式警匪片,毫无野心,各方面都不太行啊,尤其是节奏~张家辉和苗圃那条线就是又尬又无意义的废戏,严重影响观感!陆毅那种文质彬彬的气质随便怎么看也不像个悍匪,这大概是全片最莫名其妙的地方了…
张家辉和谢霆锋的演技确实不错,可圈可点啊,,,前面的部分情节太多累赘,纯碎是为了凑足一部片子的时间。然而影片的后半部分还是演绎的不错,有点曲折,有点惊心...
当年明月在,难照彩云归。
还行
俗套的老港片 桂纶镁和陆毅怎么看怎么怪
演员演技烂,剧情就是比比谁更惨。港片成了垃圾的代名词了。
你少破一件案子警局不会垮,但我会死。。。。
可能此类电影我看的较少,好看足矣
结局太悲惨了...
谢霆锋近几部电影《警察故事》《十月围城》《线人》感觉都一揍型~桂纶镁还是踏踏实实开自己咖啡店吧~你不适合走黑道~整体来说61分
二星、三星之间,比证人差好多,甚至不如火龙。再次证明江湖告急是灵光乍现。要没有桂纶镁痛苦的存在,这个电影实在基情四射,照顾线人要像照顾女朋友一样,难怪李沧东这么痛苦,跟多重失恋似的。可怜李沧东,不好好拍电影,唉!
突然感觉谢霆锋很帅~如果有一个女孩可以和你奔走天涯,那个女孩叫桂纶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