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把Marley & Me下部看完眼泪哗哗的最后 marley 安乐死 john 一直陪在他身边我就想起 我家兔兔 是 孤独的去世的 直到第二天我才回家也是用毯子包好她 放了她爱吃的 苹果 胡萝卜埋在小区的草坪里A dog has no use for fancy cars or big homes or designer clothes. A waterlogged stick will do just fine. Dog doesn't care if you're rich or poor, clever or dull, smart or dumb. Give your heart and he'll give you his. How many people can you say that about? How many people can make you feel rare and pure and special? How many people can make you feel extraordinary?我想 所有养过 宠物的人 都会 有这种感觉吧今天看的一个文章里还有一点 说 我们为什么会对kids & pets 很好 而不是 人 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对于K&P 来讲 Give your heart and he'll give you his而人完全不是这样Jennifer Aniston演的就是她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就算她一辈子 都这个戏路 我还是很爱她(brad。。。
你后悔去吧)all in all电影里所演的 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以前看导盲犬小Q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以后不要再看这种煽情的电影了。
可是,我还是看了这部电影。
自己一个人傻傻的抱着电脑哭啊哭的……真是没出息。
喜欢这段话: A dog has no use for fancy cars or big homes or designer clothes. A waterlogged stick will do just fine. Dog doesn't care if you're rich or poor, clever or dull, smart or dumb. Give your heart and he'll give you his. How many people can you say that about? How many people can make you feel rare and pure and special? How many people can make you feel extraordinary?一只狗或许没有名车、别墅、名牌衣服那么值钱有用,给它一根泡过水的树枝,它已经很满足了。
一只狗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聪明还是愚蠢,机智还是笨拙,你用你的真心去爱它,它也会报以你真情。
茫茫人海,有几个人能做到那样?
大千世界,有几个人会让你觉得珍贵、纯真和特别亲密?
狗的这种忠诚和可爱似乎正是现代社会部分人所缺少的……
好久没用豆瓣了,看过好多关于狗狗的电影,也流了好多泪水,这一部最接近生活,最让我感同身受。
生活就像电影里面演的一样,不停的抉择,不停的妥协,不停的沮丧,又不停的充满希望。
婚姻并不像想象中的幸福美满,丈夫不是憧憬的面面俱到,孩子不是看起来的乖巧聪颖,工作不是如鱼得水,即使你多才有能力堪称完美,步步为营,也不能完全按照写在本子上的计划去生活,生活这玩意儿本来就充满了未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马利的出现也不是计划的一部分,不过这个出现改变了好多,对于狗狗改变生活的感触就更为深刻了。
我的狗狗也不是计划中出现的,开始也觉得闹腾,累,辛苦,觉得以前好多自由的时间都被占据了。
生活遇上失意,结果是她陪伴在我身边,我哭,她就舔我的手我的脸,那时候突然觉得,那胜却千言万语,看着她,没有虚情假意的安慰,没有幸灾乐祸的关怀,那一刻感受到什么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我知道,我能信任她,就算全世界都忘记我了,我还有她,泪水就突然从伤心变成了感动。
一点一点对它好,它也能一点一点慢慢回报你,这是真的,真如最后男主说的:狗不需要高档的汽车,很大的房子和名牌的衣服。
有根阿涝棒就好了,狗不会在乎你是穷还是富,聪明或是愚蠢,英俊或是丑陋,只要你用心对它,它也会用心对你,它只懂得喜欢你,在它的眼中,你是最特别的。
从狗身上学会的还不止是这些,当你遇上这么一只顽皮到不行的狗,你选择了她,你就肩负责任,毕竟是你选择的一条生命。
当你喂养她,处理她顽皮后留下的废墟,一边你狠的咬牙切齿,一边你就体会到当父母的苦,更别说养小孩了,整夜哭闹睡不好觉。
有时候觉得能给她的还是太少了,因为即使给她吃上好的肉,买柔软的床,我都觉得这些物质上面的东西和她给我的真诚,忠实比起来好廉价,也许现在这个社会爱狗人士越发壮大,正是因为这个社会越发虚假,人们越发虚荣,所以身边那点滴的“真”觉得如此珍贵。
我很感谢我家狗来到我的身边,感谢她对我的期盼,信任,感谢她带给我生活那么多笨拙的乐趣,感谢她陪伴我,让我从未感受过孤单。
宣扬family value的标准米国中产阶级家庭片. 所谓宣扬family value就是在告诉你你必须把你的家庭建设成这个歇斯底里、外人看着都烦、并且把你绑得死死的无聊的存在, 并且不断粗暴地给你洗脑说这个家是对你来说是异常珍贵的你要爱它珍惜它。
除了狗狗可爱以外一切都很无聊, 他们的家庭生活简直烦人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我大概在三十分钟以后就开始不断地想怎么还没完.还有小孩真是恐怖的东西.
朋友说Marley & Me简直不好看。
她以为是一部浪漫喜剧,或者是可爱乖巧的狗狗有着各种特异功能帮助主人脱离险境,最好还是当当月老牵牵红线。
闺蜜说Marley & Me实在是好看。
因为婚姻和家庭大多数时候就是这样,幸福中伴随平凡,平凡的日子中有很多无奈,失望,失去,但是也有很多快乐。
真实的生活不是一块巧克力松露蛋糕,不是每一口咬下去都是甜。
不是每一只狗狗都乖巧听话,不是每一个丈夫都对妻子言听计从,不是每一个妻子都似有三头六臂能兼顾家庭和工作,不是每一个故事都必须要有巨浪般的跌宕起伏。
昆德拉说,其实是人们总是无法忍受自己生活中的平凡,一些枯燥无味的焦灼,向往着自己的生活其实是应该在别处。
然而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累积着一点一点的平凡,累积着时时的不如意,小纠结,小痛苦,却存在着它本身的意义,只要坚持和耐心地体味,我想我们会学会,在生活的同时,发现并且珍惜,那些看似一直存在却异常珍贵的小感动和小收获。
当一些人和事物,一些生活中的元素被抽离的时候。
不要过度悲伤。
本来就应该是如此。
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个停留在自己生活航程里的伴侣,宠物也好,亲友也好,爱人也好;那么在说再见的时候,心里应该更多的是一种满足的平静。
所以Marley & Me写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最喜欢的狗狗电影,前大半段并没有着墨太多与Marley身上,但明里暗里Marley都是主人公生活节奏转变的一大推力。
Marley的成长伴随主人公的成熟,让我觉得狗狗真的自然而然是家庭的一份子,而非宠物。
狗狗带来的欢乐与烦恼让人身临其境,前半段真的让人笑到窒息。
时光易逝,家庭圆满、事业有成,而狗狗虽顽劣不减当年却也垂垂老矣,镜头不知不觉更多地放在了Marley的身上,看着他做一切幼年时做过的事情,仿佛他克服了时间的疲劳。
当所有人的目光落在Marley身上,当主人陪着上不去楼的他在壁炉旁身披毛毯躺下,就像时光也不舍他离去……“试问,茫茫人海中,有几人能做到?
”
娶个老婆,住个大房子,养一条狗,生一群孩子,还有两辆汽车,这是当年新东方课堂上某老师描绘过的美国生活。
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讲课的哥们儿其实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要命的是人家有理想啊。
看这部电影是冲着安妮斯顿去的,同预想的差不多,演技有进步,但并不是主角,在电影事业上夺取奥斯卡的距离似乎依旧遥远,这其实是一部讲述“我”和狗狗的故事,那条性格奔放的狗才是主角。
看别人的影评,说是感动的哭了,因为故事朴实无华,但似乎又处处充满了平淡生活的感动。
一家人在Marley葬礼上的表现煽情到了极点,有一瞬间,眼泪真的就要完成使命了,但心里琢磨琢磨又不对味,与狗狗朝夕相处,有深厚的感情容易理解,但影片的表现似乎是这种感情甚至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人顿生无限悲哀。
一个资深的新闻从业人员,就可以住带游泳池的大房子,可以负担三个孩子的费用,还有可以养活全职太太的生活,以及两部汽车,这就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让人心生羡慕,又忍不住妒忌,人出生就是不平等的,有人可以住在那么如画的海边别墅,而非洲穷苦人甚至还喝不上一口干净的饮用水,更为不平的是,这种差距,是很多人一生都无力改变的。
共同住在一个地球,面临着迥异的生活图景,一家人可以为狗而落泪,但还有很多人为生存而焦虑。
美国人也许是占有了太多的资源,普通的中产阶级都住上了那么宽敞、豪华的别墅,突然想起之前看过有人对美国金融危机原因的评论,所谓次贷危机,就是你没有付出那么多劳动,或者你付出的劳动根本就没有那大的价值,但是你还要住豪宅,更直白点,就是你不想劳动但还贪图享受,结果就产生了泡沫。
通过电影的方式,顺着时间的脉络,夹杂着生活片段的叙述,并以此来表现生活的平淡和真谛,是对电影讲述能力的巨大考验,妄图在不到两个小时的胶片时间内展现跨越很多年的生活的真实面目和生命体验的累积,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当你占有着不平等的资源,过着富足的生活,身在福中还刻意表现生活的平淡,对一条狗郑重其事的大发怜悯和哀悼时,突然就感觉这个场景透着无可救药的伪善和堕落。
一位伟人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对于它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现在大家纪念它,可见它的精神感人之深。
我们大家要学习它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一条狗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狗,一个纯粹的狗,一个有道德的狗,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狗,一个有益于人民的狗。
”要讲述这条狗的故事,还得从它的主人先说起。
它的两位主人来自南密歇根。
OK 对于对美国地理没有什么了解的同学们,南部密歇根相当于。。。
恩。。。
恩。。。
mid of nowhere!
中西部,五大湖区,淳朴,安宁,与世无争,最大的特色就是没特色。
是老人的天堂,年轻人的地狱。
一对年轻人在这里结婚最后的结果就是。。。。
对啦,搬去迈阿密。
迈阿密,海岸旅游热点城市,沙滩,椰树,海风,还有热浪。
是有钱人,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创业开始人生的最好地点之一,容易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年轻人,尤其是美国年轻人,都是从最底层干起。
坐办公室的只能端茶倒水,跑记者的就只能在报纸的夹缝中写点豆腐块。
一切都按部就班,四平八稳,你虽然才起步,但是老婆能挣钱,也够贷款买个房子,稳定下来了。
稳定下来的结果就是开始无趣空虚,得寻找刺激点。
生孩子够刺激,但是工作才安定下来,生活才开始,是不是能再等等。
电影的主人公,Marley就是这个缓兵之计的主将。
不能养人咱养狗。
好管还不烦,但是还是得挺用心,绝对是用来分散女人精力的法宝。
虽然你的人生被工作和家庭还有狗占据了,但是还是能时不时从free-lansing的老友那里听到令人兴奋的故事,看看他用你的狗把妹。
人生在你们俩面前展开了不同的画面,你有狗有房有家室,他无忧无虑无牵挂。
男人,尤其是美国男人,需要有一个爱冒险爱玩朋友在身边,有的时候羡慕羡慕他的自由自在,有时候暗爽一下自己的温馨小窝。
没有比较就会以为别人什么都好。
有了比较就知道咱这小日子,无聊是无聊,但是比开心的时候游山玩水,孤独的时候一个人都找不到的日子还是好的。
无聊也不是坏事,尤其是你的工作就是专栏作家。
每天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屁事,写完张家写李家,时不时爆爆自己隐私,也不知道别人爱不爱看。
最后实在没辙,不写人,咱写狗,一样有卖点。
专栏越写越带劲, 工作稳定了,旧的问题又浮上水面了。
但是这次咱有房有车也有白头发了,是时候研发下一代了。
怀孕,尤其是美国人怀孕,基本上是想来就来,但是想走就不能走,不想走偏要走。
这头咱按下不表了。
总之最后下一代终于研发成功了。
但是在那里养下一代又是个大问题。
大城市,尤其是美国的大城市,充满机遇和挑战,朝气蓬勃。
但是另一方面,这里钱多人杂,治安差。
养儿子肯定不能在这种地方。
那就给搬到更安全的富人区。
哦,还有一件事,mom‘s knockuped again。
母亲,尤其是美国母亲,都是家庭观念很强的职业女性。
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她们都愿意放弃自己的职业,做个家庭主妇。
你看啊,孩子多了一个,家里挣钱的少了一个,还多了一个新房子。
虽然咱写码字的算术不好,但是也知道得多挣钱了。
老板,尤其是美国的老板,都是通情达理,有原则又赏识人才的。
在充满热带风情的Bosanova版《lithium》的伴奏下,主人公一家搬进了有着湛蓝游泳池的景观豪宅。
然后,恩,男人四十了。
迈阿密不再适合你了,即使是迈阿密的富人区也不适合了。
中年人,尤其是美国中年人,是要回到他们最熟悉最舒适的地区,东北部的乡下去养育子女成长的。
你看,大的跟masion一样的house,长着大树飘满落叶的yard,淳朴的乡村风情,这些都是在迈阿密找不到的,在费城也找不到。
更重要的是,孩子,尤其是美国孩子,在乡下不容易学坏,在城里就很难说了。
到这里这个美国家庭已经完整了,这条美国狗的故事也走向完结了。
也许你会奇怪为什么这条狗好像其实在故事中是可有可无的呢?
好像没有这条狗,故事仍然可以这么继续。
是啊,Marley&Me,we start with Marley, but after all, it's all about Me.
首先,不要被这个简单的电影名字误导了,其实这不是一部典型的宠物电影。
与《零下八度》、《导盲犬小Q》那样的片子很不一样——所以在类似影片推荐里,我没有写上一部有关宠物的电影。
是的,这部电影里没有忠狗救主,没有狗狗大战坏boss,甚至没有刻意去描写主人与狗之间是如何的亲密无间。
这倒正是我喜欢本片的地方。
影片实际是一部家庭电影,有关如何建立家庭,如何在事业、家庭之间取舍,那只叫马利的拉布拉多犬,其实只是把主人公生活贯穿起来的一个符号:找一个心爱的人,生几个可爱的孩子,养一条漂亮的大狗,拥有一处大房子,做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不就是标准的美国梦么。
也许正是这种平淡是真,这种对美国梦简单平实的描述,才能让这么部不大的片子拿下了1.5亿美元的北美票房。
如果仅仅是为这条拉布拉多犬最后的离去而感动,那其实大可不必看这部片子,想必《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这类更能让你哭得稀里哗啦。
影片的男主角在结婚之后,不希望妻子马上进行她想要一个孩子的计划,于是听从朋友的劝说养了一条狗狗。
说到底,这个男人还是处在“孩童”的心态中:他的梦想是做个出色的记者,满世界跑,与危险作伴,写出轰动的报道来。
然而事实却是他无意间成为了写情感絮语的专栏作家——多亏马利这条被称作是世界上头号坏狗的家伙,让他的生活有了丰富的色彩。
这家伙因为扑倒了相信“狗性本善”的训练师而被开除出狗校,气走了号称喜欢狗的看家小姑娘;一打雷下雨就不停地狂叫;带它出去居然差点跳出车窗……随着这只淘气“恶”犬的长大,孩子一个个降生,主人公陷入了一种混乱生活的恐慌,他担心自己被困在这种生活里,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和自己老婆吵架,差点下决心送走马利;于是换了地方,换了工作,换了房子——但仍然感觉不对,做了记者却又怀念起可以自由发挥的专栏作家时光。
生活这事儿,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象中的光鲜漂亮很可能只是个幻境——就像马利这家伙,带来了如此多的麻烦,却最终让你明白它仍然是一条真正可爱的狗,值得与之相伴一生。
主人公在不断折腾之后,终于消停了,释然了,成熟了。
马利也老了,它不再闹人,甚至几次独自跑出去,长久地躺在树下,平静等待着那个时刻的来临。
当结尾主人公带着年老的马利去看医生,一人一狗坐在金黄的原野上,远处有美丽的夕阳、间或一两个骑车的路人,你会觉得他们是一个家庭,一对儿朋友——不管有怎样的生老病死、沉浮变换,有家人、朋友和一条狗,这就是最完美的生活。
对了,喜欢《穿Prada的魔鬼》的朋友一定要看看本片,因为都是一个导演的作品,同样具有流畅、有趣、清新的风格,不时带着点讽刺或者小幽默。
还有就是欧文•威尔森和安妮斯顿表现得都很不错,虽然还是本色演出。
安妮斯顿在片子里很显老了,倒是很符合影片那种真切的感觉。
我想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拒绝看这类电影了。
美国式温馨感人的东西似乎到处都在,大多数很滥情也很烂。
但也许就是太久没有看,也许真是这部电影的一些片断打动了我,总之哭了。
就是这样,结婚,迁移,找工作,找房子,找狗狗,生孩子,辞职,又生孩子,再生孩子,又迁移,换工作,狗狗离开,生活需要继续......只是这里有太多故事。
他们折腾地活,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想要却得不到的,也为了家人做出牺牲,然而一种无可替代无法言表的幸福却藏在其中。
生活简单而美好。
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是怎样成长起来的。。。狗狗还是很可爱的~扮演大儿子的正太很不错!其实我想说最后那段话有点说教意味,巴特,圣诞档期咯,总是要让辛苦了一年的老美放松一下温馨幸福一下的吧~
这是欧文·威尔逊主演的,恨喜欢他。他 已经老了。不过还是那样的帅。呵呵一部记录一个家庭和狗狗的生活琐事,虽然是有点平淡。没有怎么抓住我的心,电影也没有拍摄太多感人的画面和故事出来只是平平淡淡的,这也可能正是导演想表达的。生活中没有那么的感人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多的乖狗狗。
T--------------T
感觉演得有点过了
❀嘻,就普通的千篇一律的喜剧。可是还是抵挡不住狗汪![哈哈]
还记得平时我都跟你说你很烦人,说你是世上最糟糕的狗么?别相信那些话。一句话都别相信。因为你知道我们不可能找到比你更好的狗了。你知道,你之所以是一条好狗,是因为你每天都爱着我们,无论如何。这真的很棒。你知道我们多爱你吗?我们太爱你了。我爱你胜过爱一切。Marley。你是一只伟大的狗
比起《Quill》差得悬远,既想表现人与狗的故事,又想表现家庭,结果两头都没搞好,故事让人找不到重点,光凭几个人和狗嬉戏的镜头是无法刻画出两者之间的感情交流的
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的,不能用计划表一项项打勾来完成,梦想不一定都能实现,一心一意要去追逐的职业或许并不适合,总是觊觎自己没有的东西,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之前不曾料到会不堪负荷……但往往关闭一扇门之后又能打开另一扇窗,最终我们渐渐成熟轻松明朗,或许收获的并非一开始预计的,却也是另一种盛大的幸福。而最让人感怀的,是某个人,某种物,陪伴并见证了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
第三颗星给JENNIFER ANISTON
4.3/2012 Markey有2/3的时间都感觉是在打酱油。不过如果真的是一只狗狗陪了你他所有的年华,怎么能不痛苦。现在看什么狗都想到Arielle
宣扬family value的标准米国中产阶级家庭片。。。除了狗狗可爱以外没什么价值。。。我大概在三十分钟以后就开始不断地想怎么还没完
好容易止住了眼泪……除了电影感人大概也因这两天的压力。Marley名字来自Bob Marley,这让我禁不住想到“我是传奇”,巧的是那里面也有一条狗。人的感情太丰富又善于遮遮掩掩,所以人与人之间总怀有芥蒂。狗不一样,像影片结尾男主人公说的,你用心对他,他也用心对你,这样的感情哪里找?
一般般吧 如果夫妻对狗倾注了爱,训练了不会是这个样子 结尾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拍摄给狗打了镇定或者麻醉吧
爱狗人士不可错过的片子,因为marley真的很可爱。不过剧情好鸡肋~没耐心的同志可以免看了。
我不喜欢狗,至少电影里这条我不怎么喜欢,我喜欢里面的人物。
比忠犬八公还催泪还温暖人心 我想我家那对一黑一黄的小土狗母子了 我爸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 不用溜自己会出去溜达 爱打架 我爸的摩托车才到巷子口就立马飞奔出去接他 不畏抓狗的恶人 从他们手中死命挣脱 回到家脖子上还套着那铁丝做的套狗绳 我爸对他们比对我还好 也是 毕竟多年来一直陪着他的是它们
庸俗家庭剧一枚。
可能没有国外拿狗当亲人的传统……无感……
本来不褒不贬打算给个三星半,但是最后的结局加半星。毫无意外的哭的稀里哗啦。不离不弃的亲人间的情谊体现的很不错。即使我们迷失了自我,即使我们累得崩溃,但是,所有瓜分掉我们时间的那些人和事,最终都变成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什么时候也能和狗狗一样,用真心换真心,而不是用真心换来各种虚伪和欺骗。哭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