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女猪脚太累。
她是自己掉下桥摔死的?
一声尖叫掉下去。
不对重来。
她是被人推下去的?
一声尖叫再摔一遍。
也不对再重来。
她是先被人推一下然后自己掉下去的?
一声尖叫又摔一遍。
又不对还得重来。
她是先被人推一下坐在地上然后再被人推下去的?
一声尖叫又尼玛摔一遍。
这回似乎对了,罪犯伏法,七年出狱,证人揭开真相,她是先被人推一下然后施救未果。
伴随一声尖叫,以第五种姿势再摔一遍【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片名叫《摇摆》,这是最初吸引我的地方。
前一半的影片下来,让我对结尾充满期待,然而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摇摆”这个意向在影片中反复出现,除去写意的空镜外,人物内心的摇摆痕迹清晰可见:1、生活的知足与不满这是长久以来潜伏在哥哥内心中的“摇摆”,当弟弟从东京返回小镇,这个“摇摆”剧烈的运动起来。
2、优越感与罪恶感弟弟同哥哥相比,优越感自不用说,无论是从经济上、外形上、还是身份上,然而弟弟却始终认同哥哥为道德偶像,在他的面前自惭形秽。
3、道德与欲望弟弟发现哥哥同智慧子关系亲密,心里虽然希望哥哥幸福,嫉妒却不可抑止的滋长。
男人对于他认为美的女性,具有本能的占有欲,一如著名的“俄狄浦斯情节”。
然而在得到了智慧子后,弟弟却又陷入自责。
4、一瞬间的善与恶桥上的重场戏,哥哥因为一瞬的恶念,将智慧子推落桥下。
在即将落下的一瞬,善良重新主宰了哥哥的身体,然而最后挽回的动作并没有达到效果。
5、自责与自欺由于弟弟的袒护,落桥事件被认定为意外。
然而哥哥由于自责,在进入警局后,主动交代了推落智慧子致死的罪行。
然而在庭审的时候,哥哥却推翻之前的口供,以自欺的方式为自己开脱。
6、拯救者与帮凶落桥事件发生后,弟弟竭力帮助哥哥隐瞒真相,哥哥自首后,弟弟倾其所有为哥哥辩护。
弟弟此时的身份像一个拯救者。
在哥哥表现出邪恶的一面时,弟弟心里也得到了某种道德上的平衡感。
因此,当哥哥在法庭上说谎时,弟弟便觉得自己成为了帮凶。
至此,兄弟间的道德天平完全颠倒。
弟弟惊讶于哥哥在法庭上的表现,惊讶于他可以将罪恶遗忘的一干二净,惊讶于他竟然可以自欺欺人。
于是,道德偶像的形象瞬间瓦解,弟弟为了维护心目中完美的哥哥形象,在法庭上指认哥哥。
这是导演的解释。
而且从之后弟弟对哥哥的厌恶态度中可以感受到这种失望,顺着这样的情绪,结尾却忽然逆转:弟弟看小时候的录像,看到了哥哥拉着他的手,忽然想到哥哥也曾试图拯救智慧子,于是情感决堤,重新完成带有愧疚的偶像认同。
无法想象这样一部影片为什么会有如此牵强的结尾,情绪的伪高潮虽然使我得到一些感动,但回味起来却觉得十分虚假。
破碎的认同感绝不是靠人性一点点善就可以修复的,更何况兄弟之间的矛盾已早非正直与邪恶这般简单。
看来,不仅影片中的人物在“摇摆”,导演似乎也在“摇摆”。
AS 导演 西川美和主持 朱君翻译 中山大树 余梦娇 第一次中国放映《摇摆》。
关于从《蛇草莓》到《摇摆》~我不是在学校学电影的,一开始也不想当导演,先写剧本,当编剧。
是枝裕和导演让我拍,我就拍了第一部作品。
第一部拍完后,朋友问会不会拍第二部。
做了个梦,两个人性爱关系有变化,后来他们的立场有很大变化。
我把两个人的关系变成兄弟,有了这个故事。
关于从梦到电影~我做的梦是我的一个男性朋友把喜欢的女孩子推倒了瀑布口,我看到了这样的行为。
我改编成电影的时候怎么改,能让更多人理解这个故事。
男女关系太复杂,改成兄弟可能更好。
从梦改编到电影,花了一年半时间。
关于选角~香川照之的话,是因为看了《鬼子来了》,觉得这个演员很不错,所以决定用他。
小田切让是跟我同一年代的,2000年代代表日本的电影明星吧,所以想跟他合作。
合作起来两个人性格很不一样。
香川照之他说这个角色跟自己非常像,所以他对演这部戏是非常热情的。
比如说两个人在看守所见面,隔着玻璃谈话,他也练打拳,做他的状态。
小田切让是非常酷的人,他对角色的评价也是,“你写的这个人物真的很坏啊”,但是开机的时候可以很快进入状态。
两个人反差很大。
关于对犯罪类型片的独到见解~虽然我用的是这种悬疑的方式,但是我更想表达的是这两个人物关系的变化,他们内心内藏的东西往外出来,两个人的关系就反转了。
我用的形式是法庭或悬疑的关系,是吸引观众的手段,想让观众走进他们的心理。
关于是枝裕和导演的建议~忘记了。
因为我们经常互相这样提出来自己的意见。
比如是枝裕和写完剧本、剪辑完也会给我看,给他写长长的邮件。
《摇摆》并不是特别的,所以我也不记得了。
当时是枝裕和导演想把这个故事更明确化,到底哥哥有没有做,需不需要证据,他是提了这样的建议。
但是我是不一样的。
我不想把这个哥哥他的意图明确化,到底他是不是有恶意的做了这样的事。
我看了是枝裕和导演写的建议以后,发现现在的剪辑,看的人是会想这样的问题的。
我应该改一个方向,做另外的剪辑的结果、故事。
可能是枝裕和的建议对我有这样的影响。
关于同名小说~小说是我拍完电影以后写的。
做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但是我准备的时候会写很多,这些人物都背景啊,他们家庭的历史啊,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写在笔记本上。
可能很多导演都会这样做,有很多这样的笔记本。
电影里表达的只是一部分,我觉得有点可惜。
就像是用冰箱里剩下的食材做一道菜这样的感觉,我写了这本小说。
可能电影和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在小说里可以写更多的看不见的他们内心的东西,用文字很丰富地表达。
因为我写这个小说是很久以前了,我也记得没有那么清楚。
好像小说里有一部分是女孩从桥上掉下来以后,她的讲述。
已经死的人说话,这是小说才能表达的吧。
对我来说,拍电影过程中要考虑预算啊,几十、几百名工作人员要怎样用啊,是非常烦恼的。
小说可以更自由、更轻松。
观众提问 关于和中国演员的合作~黄轩。
看了娄烨《推拿》。
《地久天长》主演王景春,斯密马赛,没记住他的名字。
关于为什么选择弟弟视角~也有不同的视角来表达的这样的方式吧。
其实我一开始写故事大纲的时候给是枝裕和导演看了,是枝裕和说这个故事原来是《罗生门》啊。
《罗生门》是三个视角嘛,我想以别的方式,一个视角来进行这样的故事。
可能自己的记忆,以前自己相信的东西,各种信息有变化,不能相信之前的记忆的时候,可能人是有恐惧的。
主人公以前一直相信自己,没有怀疑过,通过这次事件,不能相信自己了,可能是很恐怖的故事。
可能写这样的人物比较合适。
关于吃饭的戏~我去年看《坠落的审判》的时候也觉得很像。
吃饭的戏,那个女孩子死了之后,父亲和兄弟三个人吃饭,父亲愤怒,这个戏我经常看,我特别喜欢。
没有女人的三个男人,默默地吃东西,这是没有颜色的,像黑白的,冷冷的镜头。
像是枝裕和那样拍很美好的吃饭的镜头也是很好的,可能我下次会尝试吧。
关于最后弟弟对哥哥的指控~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回答了你的问题。
弟弟在审判过程中那样说,他应该是说了他的心里话的。
因为通过这个事件对自己的哥哥有了一种怀疑,他觉得这是哥哥对我的某种阴谋、生气,如果他说起来这样的话,那哥哥要去监狱,他也知道。
但是他这样说是他想找回他哥哥原有的他们之间的信赖和爱。
所以他为了找回这样的以前的哥哥,他说了这些。
这是弟弟对哥哥的一种爱的告白吧。
关于小说写的上一辈的恩怨~因为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两个小时,影院放映次数少了,观众少了,票房少了,回收不了成本了,这是制片人非常强调的一点,所以时长不能超过两个小时。
如果可以拍四个小时的电影的话,也可以描述这样的内容的。
电影是艺术也是生意,要剪掉很多的内容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写小说的时候写了这些。
最后我想加一句,因为我拍完这部影片已经很久了,你们是刚刚看到,印象比较深刻,我可能回答不了你们的问题,有点不好意思。
可能很多导演都一样,如果要拍下一部片子都话,需要忘记以前的作品。
如果一直想着以前的片子的爱呀、感情的话,这样的力量是到不了下一部作品的。
所以要忘记。
现在在筹备下一部作品,希望你们看了给我感想。
谢谢。
文章内容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裴三说电影更多内容敬请垂阅关注公众号 日本导演西川美和2006年的片子,这部电影令我第一时间想到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2011年的那部《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这两部片子相同的地方主要在于都是利用精巧的剪辑造成剧情关键场景的缺失从而引发观众对故事本身的多重解读。
但这两部片子显然还是有所区别的,《一次别离》最后告诉了我们事件那缺失的一幕从而展示了故事的真相,而这部《摇摆》最终却并没有告诉我们那缺失的一幕,所以事件的真相就只能让观众自己去解读。
不少电影会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但这部电影却别具一格的在剧情关键点上用一个开放式的悬疑设置来让观众自行解读。
早年外出发展现已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弟弟(小田切让饰)因为母亲的离世回老家参加葬礼,他有一个哥哥(香川照之饰),哥哥一直呆在家乡小镇帮父亲一起经营一个加油站。
相比于哥哥和父亲间融洽的关系,外出闯荡的弟弟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就明显紧张了许多。
初回小镇的弟弟很快发现自己早年的女友(女人当年似乎是不想跟他一起外出发展从而导致两人分开)在父亲安排之下就在他们家的加油站工作,而且他随后得知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想撮合哥哥与自己当年的女友在一起。
某日,兄弟俩带着女人一起到他们小时候经常玩的一个山脚下的溪边游玩,那里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吊桥。
到那里没多久后,弟弟就一个人走过吊桥到对面树林里去拍照,对弟弟旧情复燃的女人随即跟过来上了吊桥,放心不下的哥哥跟着也尾随女人上了吊桥。
在吊桥上女人最终向哥哥表态说对他并无好感,大受刺激的哥哥随即在吊桥上与女人起了一番争执,争执之下女人从桥上坠落而死。
影片从这里开始转入一个意想不到的叙述视角,这不由得令人想到今年的那部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
女人的死因同样成了一个谜,她的坠落到底是个意外还是哥哥一手造成的?
而当时身处对岸树林中的弟弟究竟有没有完全目睹这一幕的全过程?
一切显然成了巨大的谜团,事件开始不断反转。
先是哥哥主动在警局承认女人的死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接着在法庭上他又否认说那只是一个意外。
作为当时唯一目击者的弟弟在一开始一心想替哥哥开脱罪名,但到了最后一刻他却又站出来指证说哥哥当时的行为完全是蓄意为之。
影片的叙述重心由此完全出人意料地一下子从对这起死亡事件的真相探寻转而变成探讨兄弟两人间的复杂关系。
不难判断的是,事发时的真相除了哥哥本人之外根本不可能有另外的人会知道,就算弟弟当时站在对面的树丛中完整看到了这一幕,但他也拿不出绝对的证据证明事发过程的真相。
女人是自己失足跌倒的还是被哥哥推倒的、女人跌倒后哥哥那伸出去的手是想拉住女人还是试图进一步想把女人推下去?
这些站在对面的弟弟也许都能看清,但当最后一刻哥哥伸出去的手拉住身体已经完全掉落的女人的手后所发生的事情,以弟弟当时身处的距离显然不可能看清。
那一刻是哥哥故意松开了手还是女人主动挣脱让自己掉了下去,这是哪怕再近的距离都不一定能看出来的。
一切显然成了一个谜,一个只有哥哥本人才知道的谜。
所以弟弟最后的指证就明显让人疑惑,按照正常的逻辑和兄弟间的感情,弟弟这时候应该作证为哥哥脱罪才是人之常情。
但出人意料的是,弟弟却在根本不可能了解事件真相的情况下甘愿冒上兄弟反目成仇的风险最终反戈一击指证哥哥从而令他担上了可能并不一定存在的罪名。
弟弟如此反常之举的用意何在呢?
这显然是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
正如电影的片名一样,摇摆这两个字实际上既包括了事件真相的摇摆,也包括了兄弟间感情的摇摆。
影片的真正意图显然不在于前者,事件真相在这里只不过是个楔子而已,兄弟间的感情关系和各自的人生境况显然才是这部影片聚焦的重点。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兄弟关系显然还包括父亲与叔叔间的关系。
两代兄弟间的关系在这部影片里就像是一种对照,早年外出闯荡的叔叔事业有成当起了大律师而父亲却是守着小镇上的一个加油站一辈子碌碌无为,同样外出闯荡的弟弟成了一个自由潇洒的摄影师而哥哥则只能与父亲一起守着那个小加油站人生像是永远被困在了这个小镇一样,而且对哥哥来说打击更大的是自己爱慕的女人却明显更加心仪自己的弟弟甚至还是他早年的恋人。
对于哥哥而言,这样的人生只能用憋屈来形容,他不想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但却又不得不过这样的生活。
鲜明的对比之下,身为兄长的他那长期压抑的心态显然早已扭曲崩溃,所以在探监室里原本温厚老实的哥哥却一反常态地隔着玻璃向弟弟一脸鄙夷地吐口水自然成了完全可以理解的事。
所以哥哥当时的行为是不是蓄意谋杀显然已经不再重要,对于哥哥来说当时的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起事件本身就已经成了架在他心头的枷锁。
而最后终于意识到这一点的弟弟显然是想帮哥哥卸下心头的这个枷锁,所以他在出人意料地指证哥哥之后才会说出“想要找回原来的那个哥哥”这样的话来。
而从一旁的哥哥那一脸的平静甚至是欣慰的表情来看,这显然也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对他而言,事实上的有罪还是无罪其实早已不重要,能不能卸下心中的这个枷锁才是他的人生是否可以重回正轨的关键。
显然这是兄弟两人之间真正的彼此了解和互信,也是这部电影独特视角之下的精彩之处。
就在最近几天,经常刷B站的我,关注了一位UP主,刷到了她以往的一期视频,里面提到了《摇摆》这本小说,我就想起了自己几年前在优酷上曾点击过这部电影,不过就只是看了一个开头,从此就被搁置了。
于是我就将《摇摆》这部电影看完了,写一点自己的小感触。
幸好在B站有免费的资源,可我不得不说那“机翻的字幕”真的是很让人抓狂,弹幕上也一直有人在吐槽,它已经不只是翻译上有偏差了,完全就是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体验感极差。
顺便再吐槽一波,电影简介里明明写的是,弟弟的名字叫早川猛,可字幕里从头到尾都是高石武,看得我真是怀疑人生!
有的野生字幕君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好心地将正确翻译打在来了弹幕上,可也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
电影里的哥哥有着那种老好人的性格,隐忍、善良、靠得住、让人信任等很多优秀品质。
而弟弟相对来说就更任性一些,他那向往自由的性格使他选择去了东京,成为了一名摄影师。
这次因为要参加母亲的葬礼,所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个安静的小镇子。
由于哥哥无意中与自己交谈,他便知晓了自己的前女友即将成为哥哥的妻子,在送前女友回家的路上坦白了自己很嫉妒哥哥,便与她发生了关系,他当晚并没有在前女友家留宿,开着车回到了家,简单地和哥哥交谈了一下后,哥哥就已经知道弟弟做了“横刀夺爱”的事了。
(就这个鬼翻译,我都不知道他哥哥是怎么知道了这件事的,是有人在影片结尾处通过弹幕告知的)哥哥趁着弟弟回老家这段期间,于是就组织了这趟“三人行”(哥哥、弟弟、哥哥的未婚妻,即弟弟的前女友)。
三人到了河边,哥哥欢快地下河里去抓鱼,留弟弟和未婚妻两人闲谈,而弟弟却有意逃避似地去山上摄影了。
可能是那一晚她和弟弟的亲密接触使其唤醒了对他昔日的爱意,想抛下哥哥跟着弟弟去东京。
本就恐高的哥哥突然在桥上抓住了她,哥哥一时间只是想要阻止她去找弟弟,在拉扯中还对她起了杀意。
可在哥哥看见了摔倒的未婚妻,脑子瞬间清醒过来,于是就把手递给她想要将其扶起来,可是她如同惊弓之鸟,不慎掉落桥下,命丧于这条河里了。
弟弟也看到了这一幕,山上和桥上离得太远,听不见他们的对话,他只能根据画面去猜测。
弟弟看到之后,飞奔到哥哥的面前,选择相信哥哥,甚至自己掏钱给作为的律师的伯伯,只希望哥哥能平安无事地归来。
他最初是这样无条件地支持着哥哥,可却在这个案件的审判接近尾声时,他说出了相反的话,说自己看见哥哥将她推了下去。
他这样做,好多网评给出解释:说是诉讼官太过于明察秋毫了,看到了检验报告中的某一页:她的身体里残留着男人的精液,却不是作为未婚夫的哥哥的。
弟弟害怕事情对自己不利,所以才会这样做。
反而是哥哥,尽管知道弟弟“横刀夺爱”,却没有对弟弟问出一句质疑的话,面对步步紧逼的诉讼官,依然守口如瓶。
七年过后,哥哥出狱了。
摄影师的弟弟翻出了儿时的兄弟两人在河边玩耍的录像带,瞬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弟弟从蜻蜓点水般地落泪到放声大哭。
看到这时,我还是很懵,不是很懂这股情感的由来。
弹幕出来解释:弟弟看到了这个录像带,记忆被哥哥的温柔唤醒了,他了解到是自己被怀疑的情绪欺骗了,从而扭曲了真实的记忆,错怪了哥哥。
影片的结尾处弟弟隔着车来车往的横道,大声地喊着:“哥哥,哥哥,我们回家吧!
”哥哥看到他,脸上挂着微笑,影片结束。
最后哥哥是选择从此离开这个小城镇,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还是选择原谅弟弟,回归于家庭的温暖,无人知晓,留给观众的是无限的遐想。
关于影片的名字“摇摆”,我认为在哥哥和弟弟身上都有所体现。
弟弟在对信任哥哥与不信任哥哥之间摇摆不定,哥哥在对弟弟劈腿自己未婚妻这件事上,在质问与沉默之间摇摆不定。
然而两人最终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弟弟选择了怀疑哥哥,哥哥选择了隐忍,让事情随时间淡出记忆。
我看到网友给这部影片定义为“隔阂”和“人性”这两大基本主题,我个人更偏向于“隔阂”吧,用“人性”去揣测弟弟的行为真的太“阴谋论”了!
儿时的兄弟两人亲密无间,互相信任。
长大后,各自都因使命或是理想选择了不同的路,彼此的信任随着时间和距离的拉长而慢慢褪色,也就产生了隔阂。
“隔阂”在我们长大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吧,毕竟时间在流动,人也是在变的嘛。
就算很久以后我们彼此都变成对方不认识的样子,于某一天不经意地触发回忆的机关,能与曾经的伙伴在记忆里相遇,足矣。
此外,我看到弹幕里说懂事、谦让、隐忍这类品质基本上是每一个长子所必备的东西,影片里面的哥哥在小镇子继承家业更是长子的宿命!
因为自己是独生子,不了解作为长子的心情,所以很难去下定论!
可是本片给出了这样一个线索——继承家业的父亲和在东京以律师为职业的伯伯不也是兄弟嘛,并不是长子的父亲就继承了家里的加油站啊!
我最后吐槽一次,因为自己也看了上百部的日剧和日影了,就感觉有时候字幕组翻译称呼是比较随缘的。
比如「おじさん」,翻译成中文可以是叔叔、伯伯、舅舅,但是大部分时候都翻译成“叔叔”,这部日本电影里也是这样,直到影片接近尾声时,我才看到父亲对“所谓的叔叔”叫了一声「兄さん」,我才知道原来父亲并不是长子,所以说长子就一定怎样怎样的言论直接被推翻!
可能是我国称呼习惯的影响,导致我看到这种随缘的称呼就很别扭,好像在英语里也是本着不差辈的原则来以示尊重,其他语言我就不太清楚了,像我国在称呼上这么严谨的国家好像并不多吧!
综上,我觉得还是个人的性格决定命运吧,长子在家庭里虽然担负得责任更大,但如果你不想做,别人真就没办法逼着你,有那个时间不如交给更值得信赖的、靠得住的人去做!
虽然哥哥的性格非常好,让人可以安心地依靠。
但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样的烂好人才是最容易“表明平静,内心崩溃”的。
弹幕一直强调里说老实人发起飙来可是相当可怕的,这就是因为“物极必反”,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最严重的就是那根弦崩坏了之后,人格上有可能会呈现出“反噬”。
虽然哥哥直到最后留给观众的还是那么一个美好的存在,我真心希望他活得不要那么累,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相反比起快乐的时刻,那些负面的情绪会占用我们更多的生命,学会释放、排解、倾诉才是人生必要的课题!
这就是我看完这部日本电影《摇摆》的全部感受了。
怀疑的情绪影响着记忆,慢慢地完成了自我催眠,最终记忆被改写成另外一个样子,这是本部影片给出的解释。
不知道是自己阅历不够还是经历太少,我是真的理解不上去。
也许,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生活或人生可能会给我上这么一课,到那时它会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回溯,可能领悟后的自己会瞬间豁然开朗吧!
西川美和好厉害。
看得我脑袋好疼的一部电影。
她好会写本子好会拍。
台词、叙事节奏、空间和光影都极其精密。
太喜欢ゆれる-摇摆这个主题了。
证词、想法、被认为的真相、可表达出的语言、两人的关系都是无时无刻不在摇摆当中的。
所有真正想的都不被表现,言语是思想的外沿。
作为意象的是摇摆的桥、漂流的鞋子、摇动的汽车与光影。
兄弟两个都是出于自己意愿为对方相互保护与掩盖,反而更深地伤害了对方,因此猛的放手是一场纠结羁绊的解脱。
双方都觉得对方是在过更好的生活,恨意与爱意缠绕双生。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佯装坚强,越是装坚强,破碎就愈发伤害巨大,这是开头法事时点出来的。
真木阳子本身是一个自我毁灭的开始。
她妈妈根本不在乎她的生死,希望她是被害的而非自毁,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未来。
她对乡村秩序的消极反抗,是哥哥想做却不能实现的。
哥哥温良表相下深刻的暴力欲望,用父亲这个角色作为镜像表现出来。
哥哥是一个剧烈的摇摆,完美负责的男人与一个暴力或自毁的魔鬼只在一念之间(检察官说得好,向你的受害人不断伸手,本身就是你在有意加害),在事发后的摇摆却很细腻。
香川照之真是无敌变色龙。
虽然...但真厉害啊。
小田切让帅得我头疼。
“你的生活丰富多彩,做一般人做不了的工作,见很多人,赚很多钱。
看看我,我的工作了无生趣,女孩儿们从不正眼瞧我,我在家做饭、洗衣服,听爸爸的教训,不仅如此,我还是个杀人犯,这多好啊?
为什么,为什么你和我的差距那么大?
”稔在探视间,突然朝着弟弟怒吼,吐唾沫。
这是稔善良面具下狰狞面目的原貌,淡定笑容里暗藏的变态心理,因为这个剧情上的拐点,相信当时绝大部分观众都已经相信稔是有罪的,他是杀害智惠子的元凶。
他在法庭的供词,只是以精湛的演技博取陪审以及所有人的信任。
而非真相。
我们回到故事的开端。
哥哥稔的生活井然有序,淡而无奇,放弃了对更广阔世界的追求,在小镇上过着按部就班的日子,子承父业,并赡养双亲。
而弟弟猛则截然不同,浪荡不羁,随心所欲,就算做些离经叛道的事也理所当然。
他可以对母亲的离世不屑一顾,对父亲出言不逊。
他可以抛下女友去追求新的人生,他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作出任何的解释,或对谁有任何交代,只要追随自己,过想要的生活。
而女人总是迷恋这份洒脱。
呵呵。
智惠子不介意猛曾经抛下自己,并一心希求他可以带着她离开小镇。
而此时此刻,点亮稔人生的花火的恰恰是他对智惠子的爱。
有些人的爱只是鱼水之欢,而另一些人的爱则代表承诺和相守。
稔背负了太多,生活隐忍而找不到出口,连最后一丝爱的力量所给予生活的美好都被自己的弟弟亲手剥夺,并且还要欣然接受。
这促成了他把智惠子推下吊桥的动机,酿成这一惨剧,整个过程猛亲眼目睹。
但惨剧的发生,激起了弟弟猛的负罪感,他理解了哥哥的愤怒,理解了哥哥的嫉妒,理解了哥哥的压抑,所以一心想要救出他,不惜花光所有的积蓄。
但是整个审判过程中,稔分庭抗礼的那些无罪的说辞,完美的不容置疑,最后猛决定忠于自我,出于正义之道,说出事实。
他选择相信自己的眼睛,却忘了他离那吊桥的距离,他从来不曾怀疑过自己。
故事的结尾,很讽刺,猛无意中翻看起童年时和哥哥在河边嬉戏玩耍的录影带,同样的场景,哥哥走过吊桥,每一步都胆战心惊,双手牢牢抓着他。
对,哥哥的恐高并不是谎话,哥哥对童年的描述和怀念也都是真实的。
猛潸然泪下,回忆的闸门再次打开,他看见哥哥像他说的那样,正伸出手,试图救起坠落吊桥的智惠子。
故事往往都是朝着我们愿意相信的那个方向发生的,我愿意相信,稔没有撒谎。
最大的玄妙就是哥哥到底杀人了没有,其实从弟弟的视觉看过去,可能他看不到事实的全部,他看到的是有他内心相信哥哥是否无辜,一开始,他以为哥哥有罪,但是处于保护哥哥,拼命为哥哥辩解脱罪,但是他心底是认为哥哥推了,在哥哥道出“你从不相信任何人,你对任何人都要怀疑”的时候,弟弟恼羞,在法庭上指认哥哥是凶手。
弟弟很自私,他怀疑哥哥的动机,坏人只会把周围人想象成伤害自己的人的思维。
最后,他彻底了解到自己的自私,相信了哥哥,才会出现哥哥清白的影像。
最感动的,最后一幕,哥哥,我们回家吧。
眼泪都标出来了。。。
“你的感觉和你的命运同样可怜,但愿我从来不知道你这个人。
”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潘多拉的女人,这个集阿佛洛狄忒的美貌、赫尔墨斯的机制狡猾以及阿波罗的多才多艺于一身的女人却拥有一个神秘的魔盒。
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之后会有什么呢?
日本女导演西川美和的《摇摆》中在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之后,我们看到了罪恶、嫉妒、奸淫、偷窃、贪婪、怀疑,然而这一切恶之花所结出的果实到最后不过是让我们明白了人生只不过是一座摇摆不定的天平,什么狗屁理想、执着信念、至死不渝都是扯淡,面对各种选择题时,谁没有动摇过?
故事开始于离家多年而回家奔丧的东京摄影师阿猛。
在家乡的小镇上,父亲拥有一间加油站,现在是哥哥阿稔在负责,而跟两兄弟青梅竹马的智惠子也在加油站里帮忙。
影片中的哥哥阿稔淳朴、善良、认真并且值得信赖,他选择了小镇加油站的平淡生活,而反观弟弟阿猛,他颓废、叛逆、放荡不羁,两人虽为亲兄弟,但个性迥异,但兄弟俩唯一共通的地方便是他们都爱这个叫做智惠子的女孩(虽然“爱”的时态不尽相同)。
正是兄弟俩的个性迥异和两地相隔才维持着彼此的秩序(平衡的天平)。
然而阿猛这次回家奔丧与智惠子的不期而遇,动摇了兄弟之间彼此的秩序(失衡的天平)。
一次三人到溪谷游玩的时候,在溪边拍照的阿猛看见哥哥与智惠子在吊桥上的争执,随后便是千惠子坠桥身亡。
故事发展到这里,按照以往家庭伦理剧的模式来看很有可能即将以一个充满着悲剧美学的结尾来收场,然而在《摇摆》中,西川美和要告诉我们的是,这只不过是故事的开始。
影片中的吊桥犹如一座天平,以千惠子作为支点,兄弟两人各据一端,从而使之平衡。
直到支点渐渐往弟弟一方移动,天平于是开始上下摇晃,最终致使整座天平失衡,而摇晃着两兄弟的,究竟是谎言,是爱情,还是亲情?
其实对于在吊桥上发生的“谋杀案”,观众以阿猛的视角来看,整件事情始终是处于一个模糊地带。
就在阿猛过吊桥之前,智惠子曾向阿猛表达了她想与阿猛重归于好,跟着他去东京,但习惯自由的阿猛无法给智惠子一个肯定的承诺,他过了吊桥来到小溪边拍照。
智惠子想过去,来到吊桥中间时才发现桥摇晃得厉害,而此时一向有恐高症的哥哥阿稔鼓起勇气主动来到桥上想扶起智惠子,却遭恼羞成怒的智惠子呵斥,羞愧慌乱的阿稔愤而推了智惠子一把,智惠子跌坐在桥上,根据后来在法庭上阿稔的供词,他马上跟智惠子道歉,并伸手要把他扶起来,谁知智惠子不但不领情,反而越发地往后退,最终翻落下吊桥。
而此时阿稔已经抓住了智惠子的手,这个隐忍谦卑的男人此时此刻内心的天平已经被弟弟的归来以及恋人的移情别恋剧烈地摇晃着,一瞬间的邪念让他松开了手。
《摇摆》的重点不在于到底是才是真正的伪君子,而是人们怎样去维持自我这座天平的平衡以及失衡后的种种境况。
影片的名称“摇摆”隐晦地揭示了全片的主题,于是一对兄弟和一个女孩之间诡秘的关系,通过小田切让与香川照之精湛得对手戏,激荡出人性底层的丑恶,然而在影片的最后,导演在人性的暗夜中还是给予了我们一个温情的开放式结尾。
这样一个由爱生恨、爱恨缠绵所导致的悲剧故事,若我们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而不是以一副道德家的嘴脸来看的话,会发现影片中兄弟俩内心天平的失衡具有普遍意义。
阿猛与阿稔相比,言语中始终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无论是长相还是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上,他都要高于自己的哥哥,然而阿猛却始终把自己的哥哥作为自己所崇拜的偶像。
在每个男孩的成长历程中,始终会有一个现实偶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他们或许不像电影中的英雄那样高大英勇,但在每个男孩的心目中这个现实偶像是必定会存在的,而这个现实偶像则大多数是自己的兄长或者邻居家的哥哥等等。
但作为阿猛来说,他虽然知道哥哥与智惠子的关系亲密,心里也希望哥哥能得到幸福,但作为男人的本性来说,这种嫉妒却是不可遏止的,发自本能的占有欲实施之后又会使他陷入深深的自责。
而反观阿稔,淳朴、谦卑、善良的性格使这个老实的男人一直都生活在这个偏僻的小镇里,他也有过炽烈的幻想、也有过远走高飞的冲动,但是最终他还是安于现状,因此他看到生活随性、放荡不羁的弟弟归来时,内心其实是有一种羡慕甚至嫉妒的情感在里面的,尤其当弟弟介入到自己与智惠子之间的关系时,内心天平的“摇摆”更是剧烈地运动起来。
对于整件坠桥事件来说,弟弟对于哥哥的袒护一方面出于兄弟之间的感情,而更重要的是出于弟弟的自责,从某种程度上说,智惠子的坠桥身亡是由自己对于智惠子的拒绝所间接引发的。
而在法庭上,当哥哥内心的天平完全失衡后,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表现出邪恶的一面时,弟弟心中的现实偶像顿然坍塌,对于一个有过偶像的人来说,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看着自己心中的“神”变成“魔鬼”,于是弟弟原本的自责此时便开始幻化成一种报复,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报复,两人间的道德天平才可以保持着某种平衡。
两兄弟之间的这种天平两端的关系,导演在片中使用了各种“隔阂”的意象来表现。
三人出游时,阿猛在溪边拍照,阿稔则在吊桥上,两人之间隔着一条河;阿稔入狱后,阿猛去探监,两人之间隔着一道玻璃墙;影片最后那个温情的结尾,阿猛隔着一条马路呼喊着哥哥的名字,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这更是隔阂。
这种充满隐喻的“隔阂”除了表现出两兄弟间渐行渐远的关系之外,更是突显出两人内在关系的混沌与不安。
导演用了一个温情的结尾来结束这个开满了恶之花的故事,或许是想让我们在这个人性的暗夜里看到些薄暮之光,这样一个温情的结尾我猜想肯定会赚取不少廉价的眼泪,然而事实真的如影片最后哥哥隔着马路对弟弟的莞尔一笑那么简单吗?
支离破碎的关系和失衡的天平难道就靠着这一点点彼此间的简单认同就得以修补吗?
我想起了《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真相后,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歌队唱道:“你的感觉和你的命运同样可怜,但愿我从来不知道你这个人。
”对于影片这个玩味的开放式结尾,我们不知道隔着马路哥哥对弟弟莞尔一笑后到底将何去何从,然而我们可以大胆猜想他最终还是会踏上那辆长途班车,因为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除了各种恶之外,还有一座摇摆失衡的天平。
片子很有一种静谧的气质,却无处不藏着矛盾冲突。
隐藏在各自内心世界的东西只有彼此去感受。
如果不再信任,如果你的心动摇了,你的眼睛也会被你的心所欺骗。
就像那个著名的佛经故事,晃动的不是旗帜而是你的心。
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前前后后通过弟弟猛的视角叙述。
从一心保护哥哥到最后自己作证把哥哥送进监狱,罪在何方?
无法去信任的人到底是谁?
最后审视自己内心的猛寻找到了答案也找回了哥哥和自己。
两位主角的演技都不错,尤其香川照之。
早川稔和早川猛是一对兄弟。
稔的女友智惠子也是猛的青梅竹马,她后悔当初没有和猛在一起,于是在稔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猛和智惠子发生了关系。
第二天,三人观光旅游。
稔和智惠子在桥上发生冲突,智惠子不让稔扶她,在一瞬间智惠子从桥上坠落身亡。
究竟孰是孰非?
对于哥哥稔来说,他不会伤害智惠子,但是比自由和真相更重要的,是尊严和父亲以及弟弟的接纳,他虽然对莫须有的罪过矢口否认,但是缺乏坚定的洗罪决心。
而弟弟出于内疚,很渴望通过自己的种种努力救出哥哥,四处奔走,力图证明这只是一场意外。
稔说自己不怎么受女人欢迎,可以从他对智惠子的把控不力看出,其实他如弟弟猛所说,是个十分善良真挚的人,也许只是偶尔的失控,对于女友的性命又怎会轻忽。
哥哥觉得弟弟的奔走只是不想让自己成为杀人犯的亲人,导致了猛的反转,他明明目睹了桥上所发生的一切却又在法庭上说,自己并未见到桥上发生的情景。
稔被判牢狱七年,七年后他和弟弟猛重遇,微微一笑泯恩仇。
对于稔而言,剥离生活的本质和真相并不是最重要,他看重的是兄弟间的感情,在他的认知系统中父亲和弟弟就是他的一切,猛会处处敌视顽固不化的父亲,而稔却顺从父亲。
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养成了稔某种情绪化的内在性格,外在和顺却也无法掩藏内心的虚空。
对于猛而言,他可以萍水相逢,做一夜的花花公子占有智惠子,却也因稔的态度而埋没了真心。
他有他的欲望,也有他的桎梏,他相比温厚的哥哥更多的是任性和恣意,倥偬之间的一晌贪恋化作乌有。
猛的摇摆和顾左右而言他伤害了稔。
稔在电影末尾的那个微笑才是他的本质,他的所有的热力和欲望都在生活的蚕食倾轧下毁损,有些不幸的人耽溺于舔舐伤口,有些人也会拖沓了前行的步伐。
而稔其实更为心平气和,他的舍得以及自由与否都不是人生的难题,他只希望猛和父亲能感知他的情,他的依赖。
猛是一名摄影师,七年后在杂乱的影像中——发现小时候同游吊桥时哥哥的温柔,自然的本心渐渐复苏,而不是沉沦在记忆的懊恼和悔恨之中,热泪盈眶就是情感和力度的证明,荆荆棘棘统统斩去,名制之后的真淳开始进行统一之前杂乱纷扰的自己,再也不让情绪将自己碾压侵逼。
这是一部真挚到不留盲点的影片,导演编剧颇为真实的刻画,使得此片有了某种诗化现实主义的特色。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猛,心念高蹈愤世,纵逸任情;也可能是稔,坚忍无奈之中也要以温和的方式求取心的共鸣,只有在这样的人格统一体中才能渐渐参悟人生的本质。
但愿灵魂不再孤凄。
没圆起来。与坠落的审判对比一下,模糊的真相同,但是
真难看,像是枝裕和的一些,在人性里进行反复兜转又不精妙的挖掘。退一步讲,男性的自恋自怜与嫉妒,威权的震怒无力和共谋,也根本承受不住这样反刍的节奏,到最后一切都变成像是毫无意义的玩弄。@杭
能清醒看完全片的我敬你是红牛本牛
看了五分钟才发现,原来以前看过了,也懒得换了,又看了一遍。在大城市混的弟弟回家奔丧,分分钟就把哥哥暗恋了n久的妹纸给上了(当然以前也有瓜葛),哥哥内心崩溃,次日三人一起郊游,妹纸从桥上跌落丧命,到底是自己跌落还是哥哥丧心了... ...算是人性的拷问吧,很微妙。
#西川美和电影展# @资料馆。一年半时间完成的剧本非常扎实,两位主演都贡献了不凡演技,不过以庭审戏对比去年那部大热,就感觉西川在导演方面还是缺了点天赋。
同样是部很闷的电影 不过第一次觉得小田切让很性感
3.5 看得好累啊!好复杂的兄弟关系!记忆的不确定性让好几次桥上的画面闪回亦真亦假,但是好像不太重要了(夹在兄弟中间的女主好可怜,哎)前半段小田切让车里画面的配乐真不错,他真的好帅啊!大银幕感受我简直无声尖叫【踏入谎言的河流——西川美和电影展武汉站】@独放
#西川美和电影展 @资料馆小西天 场景的失衡让我对这部片喜爱不起来,断桥-法庭成为主要的场景构建着整部影片,场景的“摇摆”也带动着角色、观众近乎所有的东西跟着一起,分裂。但最后导演似乎想凭借着“电影之神”来将这种“薛定谔的猫”的存在状态定帧,按下记忆-影像的暂停键来直接观察这种量子状态,当然居然是直接就锁定到了,微笑、哭泣。但我认为这样粗暴的“按下暂停键”是放弃前面整个叙事状态,是使得弟弟这个人物成为某种“独裁”的观察者。
#江南分馆 总觉得香川照之的表演有一种疯狂的、变态般的冲击力,演这个角色太合适了。西川美和的联想/闪回很自由,声音设计也很有心思(音乐/突如其来的静默etc),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小田切让站在门口对哥哥说谎的那段里门关上的那个瞬间,小田切让从「正像」变成剪影。
哥哥最后说出的不是现场的“真相”,而是他心情的“真相”,猛追求自我的代价是对他人的疏远,哪怕对伴侣,对话会经常掩饰,所以哥哥除了对命运的愤怒,也对这份信任缺失表达了失望(此刻,哥哥可能打定主意为这份双向的不信任献出7年)。西川美和这种缺乏点明的铺陈方式不是太喜欢(即:酝酿很久最后只给出几个可能性),如:弟弟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拆散这个家,或者让父亲更亲近自己(其实与哥哥心态相同),在铺陈技法上,更喜欢深田晃司。不过好的一点是,要是是枝裕和肯定拍弟弟的大城市落寞,归乡想重新融入,而西川美和却拍哥哥的反噬,其实是挺新鲜的角度
非常沉闷无聊,兄弟、父辈兄弟,别扭的关系一再延续,因死亡事件而爆发。弟弟猛是脑子不好还是眼睛不好,关于目击事件的记忆摇摆不定,我的耐心也被消磨殆尽。小田切让还是帅的,伊武雅刀老先生技艺了得,既可以是口蜜腹剑的鸟教授,也可以是心力交瘁的老父亲。
到底杀没杀啊
哥哥的家人都在有罪推定的基础上为之努力。让他心寒的不只是女友甩开的手,还有全家人的不信任。爱情、亲情、友情早就跟吊桥一样摇摇欲坠了。
日本片看了不到15部,小田切让的占了一半。永远无法抗拒这种糟乱的邋遢之美。
互飚演技还算可看 镜头冗余好多的感觉 - -
这个电影比较糟糕的是把扣做到了弟弟的记忆上,所谓摇摆也是弟弟记忆的摇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弟弟得了记忆错乱症一样,老实讲会让人觉得剧情很无聊,情节推动乏力。小田切让和香川照之表演都相当不错啊,这么无聊的戏还演得挺带劲儿
早于「坠楼」十几年的「坠桥」,很厉害吧,试听也做得好。但遗憾也是因为它太早,很难想象这个以兄弟情为底色彻彻底底男本位叙事的电影是女导演……后半程观感极复杂,阳子的角色别说客体化了完全工具化……好吧年代宽容,幸好现在我们也有了「坠楼」这样的电影。@小西天|西川美和作品展
风格摇摆不定 曲水但不流畅
去年看的好像,印象不深。
好看,越到后半段越精彩,于无声处听惊雷。剧本编排精巧,兄弟、父子、叔侄关系互文,细品有味。吊桥上行走的孩童,成长为怎样的大人了?可惜没看到翻译准确的版本,画质也非常模糊,期待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