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创:战纪》译名很二,看到有疑似电影公司的人解释是因为不能影响没看过、没听过《TRON(电子世界争霸战)》的观众掏钱买票围观这部事隔二十多年的续集,所以不能叫它《电子世界争霸战2》。
那么第一部对第二部,究竟是好影响还是坏影响呢?
它在中国根本没上映,在网络上被Geek翻出来,也还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
而在1982年那时候,我还没出生,苏共还存在。
如今重新审视《电子世界争霸战》,故事说得很不讲究,节奏也是温吞水,但是视觉效果前卫(即大众难以接受)。
票房难产,影响深远(Geek圈、特效圈)。
而如今的《创:战纪》故事说得也很不讲究,你能看到压缩后的《黑客帝国》被塞进去充当故事的背景板。
节奏在Daft Punk的带动下倒是一路过瘾,不过很多人抱怨说是在看超长MV或者坐在电影院里听原声。
但是1982年没有《阿凡达》的珠玉(3D特效)在前,《电子世界争霸战》即便是当场仆街,也能在日后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过《创:战纪》似乎开场就落进一个不愠不火的境地,其实它更像是一部经过升级重制的“TRON2.0”版。
很多的复制改良与回归怀旧,而视觉特效与视觉风格放在如今这个纷乱万千的时代,也成了一目了然的过眼云烟,对于大多数人(没有看过《电子世界争霸战》的人)而言它不会造成比友邻推荐的某个豆瓣相册更持久的记忆。
其实自己倒是很喜欢这类视觉风格的电影,比如被大家骂得狗血喷头的龌龊司机姐弟的《极速赛车手》。
相比《TRON: Legacy》的黑白极简,它则是另一个极点的色彩绚烂。
而二者的故事内容、人物关系看起来都还有点大同小异,不过Geek扮酷党还是强过低幼合家欢。
最后说回《创:战纪》的3D效果。
它很令人迷惑,好像大家都在说它的3D效果如何顽强,但是从我坐在第一排看完《阿凡达》的经验出发,这部的3D效果实在很伪娘,除了片尾的3D演职人员表。
另外在预告片中有亮相的一段精彩的摩托车对抗“门”字飞船的特效戏码意外的没见着。
不过本片的视觉效果与场景、人物的设计风格,还有化妆特效(那个能算化妆特效么?
)都还是令人激动的。
20世纪80年代,电子软体天才凯文·弗林(杰夫·布里吉斯 Jeff Bridges 饰)创建了英康公司,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可是在辉煌的时代开创不久后,凯文神秘失踪。
在此之后,凯文年幼的儿子萨姆(加内特·赫德兰 Garrett Hedlund 饰)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实际工作则由其他工作人员主持。
萨姆天资聪颖,充满冒险精神,经常给英康的高层们惹来麻烦。
这一天,他得知一间荒废已久的工作室内竟传来父亲的讯息。
萨姆前去探查,结果竟进入一个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
这个世界的掌控者克鲁(杰夫·布里吉斯 Jeff Bridges 饰)与父亲有着同样的容貌,却野心勃勃,邪恶无比。
萨姆被迫卷入一场充满阴谋的电子争霸战中…… 这次的故事就承接Tron,主角则是Flynn的儿子Sam……(就如同星战,也有一个爸和一个儿子……),Kevin从电子世界回来之后还一直回去,试图在电子世界中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他有Tron的帮助,不过还不过,因此他以自己为原本创造了另一个程序——Clu,随着他,Clu和Tron对电子世界的不断开发,一种“新生命”诞生了,那就是电子世界自发创造的ISOs,一种自我创造的程序,Kevin认为那是一个奇迹,因为一直以来只有用户——也就是进入电子世界的人类才能够创造程序,即使是像Clu和Tron这样的高级程序也只能毁灭或者改变某个程序,但是追求完美的Clu并不喜欢ISOs,也不喜欢Kevin现在创造的世界,他叛变了,并且展开了对于ISOs的大屠杀,Kevin逃走了并相信Tron为了保护他而死了,因为无法靠近回到现实的大门他被封存在电子世界,直到Clu向他的孩子Sam发出一条讯息,Sam从外打开了门并来到了电子世界,以为是父亲在求救,却不知道这是Clu的阴谋——Clu的野心随着自己的力量而越来越大,他感到电子世界是困住他的牢笼,他也没想到要黑入别的电子系统,他想要到现实中来,以他的力量办不到,但是如果他能找到躲藏起来的Kevin并且获得存有Kevin一切的身份盘的话他就有办法把他自己和他洗脑后的程序大军传送到现实中。
《创:战纪》属于那种专门为电影院而准备的时尚货,在IMAX超大银幕和5.1声道超级音响的催化下,电影里那所谓的荧光特效构建出了超炫的视觉观感,3D技术加强渲染了宏大的CG场面。
这些养眼悦目的画面可以是观众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好莱坞大片。
相反,如果是在家中电脑上观看该片的下载版或者影碟的话,那么《创:战纪》这些效果不但未能得以体现,反而会被片中缓慢的节奏和俗套的剧情严重拖了后腿。
前作之影响 在说到本片之前,先来认识一下《创:战纪》的前作,这部于1982年上映后名不见经传的作品《电子争霸战》并没有像当时火爆得《星球大战》和《ET》那样描写虚无缥缈的外星世界,而是将目光瞄准了计算机时代。
也许该片在目前看来新意不大,但是在25年前,在计算机还未普及的情况下,《电子争霸战》的意识形态可谓超前。
片中提出的“虚拟空间”概念至今影响了科幻电影的发展路线。
包括《黑客帝国》、《13阶梯》等著名科幻电影的灵感均来源于本片。
而且电影在当时采取的大量CG特效也是前无古人,使得后世科幻电影争相模仿,最重要的是,《电子争霸战》中“赛博”和“极客”设定改变了流行趋势,对如今互联网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无论从任何角度,时隔25年后的《创:战纪》无论从任何方面都只能算是一部续集,要想达到前作的成就,在这个网络极客横行的年代,本片显然已经被25年间多如牛毛的类似科幻电影冲淡了新意。
所以迪斯尼之所以搞出这么一个不占“天时、地利、人和”的作品,并且砸下了3亿美刀(一说1.7亿)的制作费,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利用超现实的视觉效果和前作的影响力来争取观众。
而本片不负众望,的确在视听上做到叹为观止的效果。
必须之叹:电子美学的奇观 本片导演约瑟夫·科金斯基拍广告出身,懂得如何利用花哨的技术来取悦观众。
电影中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带有明显单位次时代质感,利用电子设备的光影对比效果创造了美学的奇观。
片中所展示的那种纯粹、技术、硬核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本片借助电影CG生成的效果不同于《阿凡达》色彩斑斓的画面,而是一种新潮和复古杂糅之后的新奇视觉享受。
电影所塑造的电子世界延续前集的视觉风格,漆黑的背景加上单线条的荧光色,而效果更胜后者万倍。
大量的三维制图和层次感分明的画面使电影极具劲酷的视觉效果。
本片中电光火石般的夜光摩托飙车,电子飞轮的火花碰撞,高耸入云的门式飞行器,以及夜光战衣战衣的角色设定,都极具现代的科技时尚感。
《创:战纪》有着与众不同的视效外观,电影没有美轮美奂的风景可供沿途欣赏,却有次时代下未来现实主义的神韵。
大量恢弘的场景设计不算复杂,单线条勾勒出的场景简单而且复古,导演的建筑学常识使得本片在CG特效上有一种机械化的美感。
就好比用铅笔去勾勒出毕加索的作品一般,没有了思维的抽象,却有艺术的美感。
在3D技术和IMAX大银幕的展示下,本片的视觉效果显得前卫而又立体。
极客时代下的电子世界,无论从细节方面还是整体效果,均比起同类电影显得极为另类,本片就像一个炫目多彩的娱乐设备。
既然本片是发生在虚拟的网络时空,那么很自然的能将其于目前的电子游戏联系起来。
所以本片在视觉风格上也是向游戏靠拢。
片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开场不久后的飞盘大战和死亡飞车竞速。
飞盘大战实际上就是躲避球游戏,随手扔出了眩光飞盘挂着电光四处飞舞,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死亡飞车竞速活脱就是《极品飞车》的夜光版。
极具速度感的夜光摩托在自由的赛道上上下穿梭,时而闯入隧道,时而腾空跃起,而摩托车路线上划过的夜光带,像极了超音速战机的尾迹,充满了速度之感。
而且熟悉好莱坞定律的观众一定会发现,开场后山姆驾驶摩托高速穿行于公路中林立的汽车之间,这种纯炫耀技术的情节设定在后期一定会派上用场。
所以到了竞速中,山姆的飞车技术得到了第二次发挥,也给了主人公一个胜利的理由。
相比于这两场超炫的视觉部分,结尾大战明显有些底气不足。
原本程序大军集结的宏大场面让人对结尾部分有了极高的期待。
正当观众希望见证一场《星球大战》般的空战时,复制人Clu却只带了几个飞行器和主人公玩起了追尾游戏,让人有些失望。
不过这一段战斗还是像极了游戏,山姆在尾部炮塔上的扫射又让人想起了《皇牌空战》或者《装甲核心》,也就是电影中游戏角度的前卫设定使得本片为数不多的动作场面极具观赏性,更不要说那纯CG生成的背景了。
大量的夜光条在黑暗的场景下显得极为突出,虽说色彩单一,但造成了对比明显的视觉冲击,堪称电子美学。
不得不悲:平淡剧情拖后腿 再来说本片的剧情。
说实话,在这样一部纯视效电影中讨论剧情实在没有太大必要,但是一个好剧本是电影的基石。
《创:战纪》的视听效果显然做到了喧宾夺主的目的,而电影的故事反而被放在了其次。
拍广告的约瑟夫·科金斯基讲故事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片中平铺直抒的剧情,平面化的人物和结尾一如既往的煽情怎么看都感觉似曾相识,最为致命的是除了卖弄特效的部分之外,冗长的节奏也压沉了影片。
总而言之,本片的剧情并未太大漏洞,但总体也就是好莱坞流水线产品的级别,也有些过于平淡。
这一点,也严重影响了本片的票房走势。
电影背后的意义 虚拟空间的定义也许在25年前会让人觉得很酷,但如今在互联网的E时代,虚拟空间已经不再是一个能广受瞩目的话题。
在1939年的《绿野仙踪》里,首次将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从而在观众心目中植入了现实世界是美好真实的,而虚拟世界是邪恶虚幻的。
这种观点在诸多电影和游戏中都有出现。
而《创:战纪》的虚拟世界与主流观点虽说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是在本片的虚拟世界中,人是作为上帝的身份出现的。
也就是说人类创造了一个世界,而自己反而被禁锢于这个世界中无法自拔,西方电影固有的人与人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在本片中则变成了人与世界的对立。
可以将本片想象成为一部《诸神之战》般的神话电影,主人公作为造物者要逃离自己创造的世界,而这种对于不同世界之间身份的叛离也是以往电影中比较罕见的。
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最后又不得不亲手将之毁于一旦,就好比《机械公敌》中机器人桑尼那个梦一般,不同的是这里主角的身份不再是造物工程的一个异类,而是造物者本身。
所以本片在哲学角度的深远性值得深究,尽管无法做到像前作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其本身所包含的现实与虚幻的二元对立已经不再复刻之前电影的论调,如果对电子空间的描写可以算一种“科技创世”的话,而是一种造物者对自己所创造世界的反叛。
特别提示:音乐给力 再来说下电影的音乐,来自法国的电子二人组Daft Punk为本片奉献了气势磅礴的背景音乐。
一向主打电子乐的Daft Punk出乎意料的为本片谱写了恢弘的乐章。
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搭配动感十足的电音,更加突出了电影的超现实主义与时尚元素。
《创:战纪》的原声音乐应该算是2010年最好听的OST之一,即便没有歌词,那些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足以让听众走入那么虚无缥缈的时空。
有意思的是,这二位还在电影里客串了一回,酒吧里那造型前卫的DJ就是Daft Punk。
目前在圣诞档期北美公映的《创:战纪》票房不俗,但过两亿基本无望,这个票房绝对不能算是失败,但对于耗资甚巨的电影来说,这个不上不下的数字也属于砸锅类型,而这个票房也将之前米老鼠CEO打算复制《阿凡达》路线的雄心壮志抛向了虚拟时空。
究其原因无外乎剧情平淡,还有题材不占优势云云。
但《创:战纪》的主打就是视觉效果,片中的特效也绝对值回票价,称得上精彩纷呈。
《创:战纪》因其被掏空的题材和平淡冗长的剧情注定无法续写前作的经典,那么就让养眼悦目得效果冲淡电影的质量吧。
为什么有那么多2B的伪文艺青年给低分?
多好的电影,这个是好莱坞的精髓,商业片就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迎合观众的口味,这个电影就很好,视觉,音效,情节什么的。。。
科幻片不是用来矫情装逼的,伪文艺速度退散,看了别违心的打低分。
over
我文笔不太好,就简括的说说我的感觉吧剧情确实比较一般,但也没其他人说的这么差,主要是有些地方没看第一集是看不懂的,虽然开头有简单的介绍,但明显是不太足够,例如使用者和程序的分别,还有Tron的身份没清楚交代等等...而画面方面,3D效果确实没宣传说的这么好,但已经是数一数二的,比诸神之战那些骗人的3D电影好多了.而且整个场景可以看的出基本都是用电脑结构出来,光影和色彩之间配合非常好,看起来还是很给力的.当然我最后想说的是配乐实在太棒了!很久没看到和画面结合这么好的配乐了,基本可以说是不能再好了,daft punk很好的把自己的音乐特地融合在电影配乐里面.我在看之前下载了原声,觉得有点单调,可是和画面一结合,实在震撼啊.看完电影后竟然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继续坐着听片尾...今年最佳电影配乐,没有之一这套电影要看就看imax吧...看普通的我就不太建议了...我觉得就为了配乐这套电影就值了,只下原声的是感受不了的题外话:现在的3D技术明显不够成熟,而且成本过高,我觉得imax的最大卖点是音响...imax的音响系统十分震撼,大场景基本都是整个院子在抖,当然大屏幕也是卖点,3D技术现阶段还是可以忽略的
《创:战纪》是第一部30年后再拍续集的电影么?
也许迪士尼等了那么多年是有道理的。
最明显的理由就是《电子世界争霸战》是部很糟糕的电影,虽然它因为在CG方面的成就可以在电影史上写上一笔。
今天再看《电子世界争霸战》,影片显得语无伦次甚至无病呻吟,如果这是出现在电视剧《神秘科学影院3000》里也许还看得过去。
当年看《电子世界争霸战》的12岁孩童到今天成了40岁的中年人,他们也许对影片有着无理性的怀旧感。
实际上,《创:战纪》还是相当酷的。
当然,那大多归功于建筑风格、室内设计以及先进的赛车追逐戏。
但它们都不过是些令人愉悦的补偿——你还会看到杰夫·布里奇斯的两个(或者三个,取决于你怎么计算了)化身,这也是个不错的买卖。
尽管影片最后变成了就半小时还不错其他都很一般的片子。
影片本应拍成一部精彩的商业片,尤其在3D效果方面,但本片远达不到最出色的科幻/奇幻电影的高度。
最近最接近《创:战纪》的应该是沃卓斯基姐弟的《极速赛车手》:同样是滥用高科技手段,同样是格斗游戏式的风格,同样大公司阴谋控制一切的视角,同样表现永恒的父子亲情以及同样根本的愚蠢。
不过公平点说,本片还显得更引人入胜一些。
影片仿佛在模仿《绿野仙踪》:第24分钟开始,2D画面变成了极好的3D效果,如同单调的颜色让位给了OZ国中的缤纷色彩,萨姆进入了虚拟空间。
他仿佛被丢进了狮群,不得不驾驶着摩托开始逃命。
这段高速的死亡追逐在一片黑暗的斗兽场般的场景中进行,那空间大得似乎能把整个芝加哥都装进去。
这个场景不仅是影片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它更可以成为比较新老两版特效发展水准的段落。
老版的赛车看起来都是些几何图形组成,样子像儿童画板上的东西,或者那种连环境贴图都没有的一维游戏。
对比之下,新版的设计元素绝对是一大亮点。
Philip Johnson风格的发光围墙与夜间的背景形成强烈反差;皮质制服与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摩托醒目地用光和色彩区分开来:橙色与红色的是虚拟世界中系统派出的战士,白色和蓝色的则是外来者。
车辆的轨迹极具3D感,同时Daft Punk的配乐创造出新鲜和动感的风格。
影片结尾部分的大战效果也算漂亮,可惜故事却陷入了冗长乏味的多重结局中。
影片中杰夫·布里奇斯的年轻版看起来令人信服。
讽刺的是,这部《创:战纪》最大的遗产(影片副标题直译为遗产)恐怕不是成为一部经典的科幻电影,而是让那些中年演员相信他们还可以主演青春浪漫电影。
首先,您得知道一个真理,在电影界最扯淡的就是科幻片,比科幻片更扯淡的就是爱穷嚷嚷的影评人,故:科幻和影评皆不可信,不管是中国科幻还是外国科幻,不管是北京影评还是好莱坞影评,最靠谱的唯有自己的眼睛。
从剧情上来说,《创战纪》确实是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是充其量也就是烂到了个变形金刚生化危机2012的水平,比科幻奇葩《火星人玩转地球》《黑衣人》系列是不足,但比起《日本沉没》《海云台》《哥斯拉》还是大大有余的,所谓电影工厂,说的就是好莱坞批量生产规格相似、质量相当的电影,所以再烂也是好莱坞平均标准,充其量就是烂俗罢了,人迪士尼目标受众8岁-80岁,不能指望它弄的跟《盗梦空间》似哒,再说啦《歌舞青春》您们都没嫌弃他没剧情,嫌弃《创战纪》这不脑子有问题么。
尽管看完出来确实会出现满眼都是亮条条的症状,我还是不得不承认,这电影在视效实现上完全突破了人类惯有的想象力,看《阿凡达》的话,至少还能自己演一下类似“这只动物一定是用河马和鹦鹉合成的,这棵树一定是树+蒲公英+海蜇”的内心戏,但是看《创战纪》则完全找不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只能在心中默念“这都是神马呀神马呀神马这都怎么弄的啊!
”。
《创战纪》能带给我们的high点在于:电子世界里面的人吃的用的都是充满科技感、设计感的走苹果臭拽路线的高级货,连打的雨伞都带光盘程序,还有蠢朋克,竟然扮演的是两个MP3播放程序,头顶镶满16排大钻的太空头盔,以其惯有的演出形式向全球人民致敬。
各种的blingbling各种的后现代各种的华丽丽,连节日的焰火都跟能着节奏动,这是何等的高级啊,简直就是为爱赶时髦的电子迷们量身定制最搞笑的是,尽管影片开始正邪两派实力相差悬殊,但是当大反派走进他地球来的造世主的房间时,却面对麻质瑜伽垫露出了孩子般好奇的眼神,观众朋友们,要知道这位大反派可不是真有其人,他可是完全通过CG和面部神经捕捉在电脑里鼓捣出来的啊!
最后,大反派自卑心作祟,觉得自己没见过地球货显得特别没见过世面遂恼羞成怒,气急败坏,愤然离席!
这样的剧情和CG技术水平,让我等不禁羡慕嫉妒恨的发现在电影界,中国的水平和想象能力真的还只停留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水平,而且是没参加过奥运会被帝国主义国家看不起的那个时代。
当然,3D方面,是远远赶不上《阿凡达》的,有人甚至表示她后来一直摘了眼镜看,除了字幕花儿点,别的没啥区别。
所以,归结起来:1、这是一部质量颇好的科幻片,没影评人说的那么可怕,甚至有点想象力惊人,但是您大可选择省点钱看普通的2D版,反正他在现实世界的部分本来也是2D的。
2、有很多朋友反映,他们看的过程中快睡着了,所以我觉得,这片也许不适合所有人,比较适合对科技、科幻、未来、外星人、阴谋论、光照派、大灾难、游戏机等命题充满激情的盆友。
3、剧情诚可贵,科技消费高,若为省钱顾,可等download。
PS一点,影片部分内容极有参考了中国奥运会开幕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嫌疑。
三个字,亮条条,是我对这个片子唯一的印象。
去台湾的时候看的,因为美丽华广场号称有全亚洲最大的imax,虽然在香港也看了好几次imax,但是跨年夜的,还是全亚洲最大的imax还是让我流着哈喇子进去了。
屏幕很大,我要不停地扭头观看屏幕上的人物。
声音音效不错,挺立体的,挺震撼的。
故事太雷了,老头弄出来一个自己,后来假的自己牛逼了,真的自己就杯具了。
然后在乒乒乓乓的摩托车大战的时候我睡了……醒来的时候女猪脚惊鸿献身。
一直以为女猪脚和他老爹有点啥,但是没想到这个儿子生出了妖蛾子,真是让他爹情何以堪。
故事前后连贯性不很强,节奏也不引人入胜。
电影一去不复返,满脑空余亮条条。
--我是亮条条-----我是亮条条-----我是亮条条-----我是亮条条-----我是亮条条-----我是亮条条----耀---眼-的--亮-条----条-
TRON LEGACY看下来之后的第一句感想竟是:杰夫布里奇斯的演技真是牛,一人分饰两角,依旧演得很有味道,老戏骨就是老戏骨。
第二点是,TRON的3D效果真的是非常的好,“超越阿凡达”这句话绝非虚言。
今天在UMB影城,我真的是叹为观止。
这么好的效果,不到电影院去看绝对可惜。
好的3D效果是好在景深感而不是凸出感。
而TRON的景深感和立体感都非常的强,在这方面感觉比阿凡达做得还要好。
整体视觉效果非常好,之所以让我很激动的原因,是那些闪光的衣服和武器让我想起了星球大战的光剑,特别是那些卫兵拿的矛,还有一个黑卫士拿的“剑”,还有杰夫布里奇斯的斗篷,最后杰夫布里奇斯不知道是用什么力量把克鲁吸回去的,应该是原力吧,哈哈,STAR WARS永远是科幻片绕不过去的高峰。
不过这次迪士尼制造出来了一个绚烂的虚拟世界,无论是其中的飞行器,降落器,建筑,武器等等,都很有新奇感。
还有现实世界主要用2D表现,3D表现虚拟世界,这种方式在影片开头和结尾所造成两个世界的强烈对比,加上布里奇斯苍老的面容和苍白的发须,更使人有在电子世界大梦一场的感觉。
有人说电影就是一场奇观。
在电影奇观这个方面TRON还是充分满足了我。
还有这部电影的电子朋克乐很带劲,配着耀眼的镜头很是刺激,但刺激中旋律还稍带有点感伤,竟让我联想起了东邪西毒的配乐。
至于剧情,想挑刺的话也很容易,如果严谨地想的话,几个人跑到电子仪器中去玩命这怎么想怎么荒谬,可是人家就是敢这么想,而且做出来了。
敢想就是一种伟大,敢把自己想的做出来便更是了不起。
我不太苟同IMDB这些评分网站倾向于把高分投向教父式的“现实主义”作风的电影,我觉得像TRON这种具有超级想象力的作品也应该受到青睐。
不过其中也有些情节真的看不懂,比如TRON是作为电影名字,但Tron这个角色却不是主角,而且在整部电影中的作用一直很不明显,一会帮使用者一会帮程序的,这里处理得确实不是很好。
某种意义上来说,1982年的TRON的剧情比这部续集更有意思,那些很独特的想法在TRON当中就已经有了,只是那个时候的特效做得还不够让人满意罢了。
TRON LEGACY里有很多致敬老版本的地方,比如最开始小Sam他的卧室里就贴有1982年的TRON的海报,潜入“宙斯”的扇区时能看到的几辆电子坦克驶过(可惜没有像1982年的TRON里的坦克战啊,不然应该很有意思的)。
总之,这部续集在视觉效果上有着大步的飞跃,而剧情的设置上依旧是原地踏步。
这不得不说是小有遗憾。
但是,最完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世界观也还能让人接受,不算蹩脚的且还比较紧凑的剧情再配上炫眼的画面加PUNK的音乐,能让观众好好娱乐两个小时,也算是够完美。
可以说本片是给粉丝的杀必死,前作的宅点华丽再现。
粉丝要的就是怀旧,飞盘大战、光轮摩托都在,反正这片剧情神马的本身就是浮云,看的就是效果。
不过这场的光轮摩托炫则炫矣,反而紧张感不如前作,要说是为了把高潮留给后面的空战吧,空战也不紧张……总之,如果没看过前作,这部电影会比较无趣。
虽然片子交代了基本背景但是观众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奇怪规则的赛车,high不起来。
如果看过前作但是期待不一样的东西,当然除了不同款式的模型=玩具之外,也会觉得不够给力。
就好像原本期待2.0版会有核心改进,结果只是UI做得漂亮了,加了几个新任务,其实是1.2版。
最后喊一句无关的,开源万岁!
只能在一片漆黑的空间里看的电影,除却过程中的白痴与结尾的神棍行为,本片唯一得称道的是一个具有探索价值的赛博空间体系。可惜陷于商业巨制,这么精彩的科幻背静被噱头化了。
看了全球首次媒体场,音画效果超棒!3D效果更是真人电影里看过最立体的了。虽然故事有点太简单,结局有点扯,但是影音震撼绝对让人难忘。BTW, 原声也大爱!
很酷,就是来体验3D画面和音效的,剧情可以忽略。
短发纪!
Cool!
不喜欢...
看IMAX居然能看睡着,真的服了这烂片了....
弘大程度介于阿凡达和月球之间,和爱情无关,父子情也很薄弱,自我怀疑也不是很严重,没有猎人的虚拟世界有趣。
纯看特效的吧 忍不住快进啊.....
出乎意料的精彩。
结局能不能不要总是猪脚一下子变成大智若愚的样子啊啊啊啊啊啊!!!
如果发生在现实世界我肯定会给至少三星。。不过加上电力灯管大战的噱头,反而碍眼
看视觉和音效就值得了。
制作精良,非常炫
炫是炫啊没看懂到底在演什么
高科技啊!
老套无聊加上男主角不好看
果然有一种看[潇洒小姐]MV的赶脚
特效挺华丽 看完眼睛里全是星星
完全没有营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