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欣喜地看到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真实和立体地感受着在sara疫情中,面对生死考验,有着这样直面生死的英雄人物。
每每见到这样场景,当我们作为旁观者,我们会成为哪一种人?
其实人性怯懦/恐惧/自私等,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逃避,所以即便面对那些躲避在办公室中而不敢出来一群医护人员,其实也应当给予一份包容。
同时也相信善良在某一刻也会被无限放大,这就是人性的可贵。
第一种人,诸如阿河/出租车司机,善意一直主导着他们的人生,我们身边或许也有这样的人,但是说实在并不多见;第二种人,诸如夏医师,面对生活种种,考虑自己在先,但是深藏的善良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被激发出来,勇于赴难;第三种人,那批因为恐惧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的人,最终或许也能自己走出来,这些人往往是生活的大多数,我们并无权苛责,因为他们并没伤害他人,只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之下,因为恐惧而选择逃避而已;第四种人,那批在b栋坚守着的人,没有放弃自己工作职责,他们在影片中默默无闻,但是同时也是一群无名英雄。
观看本片时,总是在多个场面中让人感动不已,这份感动来源于人物真实感。
在a栋和b栋之间,好似人间和地狱,经过一到黑暗的路程,已然是两个世界一般,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疫情的严重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同楼栋间的第一次抢救,那是一种绝望体现,不仅在于两个患者最终的离开,也是两个患者无奈的选择,一个对于生活的绝望而上吊自杀,一个是女儿失去妈妈的悲痛。
这种绝望感,将影片的情绪打到了最低点。
同时也恰恰同是抢救,一个面对sars患者急救,一个面对孕妇的大出血,最终在人性光辉之下,也给大家带来了希望,正如那个小女孩走向光明一般,给了我们生活希望和战斗的勇气。
同时,影片中记者在院中搜集和传送新闻,绝对是点睛之笔。
新闻媒体在危机时刻,不是躲躲藏藏,不是大唱悲情赞歌,而是真实客观报道,这才是媒体本质,却也是现今媒体最为缺乏的功能。
其实看到片名,第一直觉肯定是在讲新冠啊,但没想到的是,原来是在讲非典。
海报上,有一句话——希望,绝望,都会传染。
实在是实在不过的大实话。
故事很真实,真实到让人“怀疑”,但大概是这份真实实在太少见,电影击败了以尺度闻名的“19公分不含头”,实至名归。
故事聚焦的医院的群像。
在这个医院里头,有一个长久的病患,正义感爆棚的男护士知道病患的情况,建议采取积极治疗。
然而,病患和他的孩子都不愿意。
这是个问题,男护士以为病患不知道严重性,但其实病患老早知道;男护士以为病患的儿子不知道,但其实病患的儿子也知道。
这世间,太多无奈的事情,大概会发生在医院。
有机会,谁不愿意活着,只是,这样的机会需要付出重大代价,又有几个普通家庭能够承受。
毫无疑问,病患是痛苦的,但做出这样的决定,病患的儿子更痛苦。
这是一个和“非典”没有关系的病例,有没有“非典”,这样痛苦的案例也是时时刻刻在医院这个“事关生死”的地方发生。
故事最后,病患选择了自杀,他用这种方式自我成全,只是无奈的无奈。
现在,好多人都签署了无需急救的意愿,如果毫无尊严的活着,选择体面的死去,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故事里头的主角医生,家里头的麻烦事儿一大堆,压根就不想在医院。
只是阴差阳错被隔离在了这里。
当得知自己接触过传染源后,慌张得一塌糊涂,一遍遍的量体温。
这完全没有“高大上”的形象的角色,很真实。
谁在面临生死时不会害怕,不害怕的那是莽夫。
他想着第一时间撤离。
这种举动,也遭遇了很多医生的鄙夷,但身为曾经的学姐,谢盈萱站出来力挺,这有什么问题,符合程序为什么不行?
一个医生,在需要你的时候,你想着跑路,这本身就是问题,心里嘀咕也就罢了,敢说出来,谁给你的胆子?
但是他敢,感觉不是他胆子大,而是因为,本来就没有“秋后算账”这种事儿。
而谢盈萱也是,身为领导,这下属这么不懂事儿,不想着怎么给他穿小鞋,反而大大方方满足下属意愿,这特么以后怎么管理下属啊,自己的威信何在?
故事开始,疫情还没扩散。
医学生的日常也照顾到了。
为了论文,医学生在医院,也是拼命的抓住每一个机会,一个能写论文的病例,其实也很难遇见的,大部分的时候,医院收治的,大概还是常见病例。
那个曾经送医生的的士司机,也阴差阳错的被困在医院。
还有一个护士长的女儿,也被困在了医院。
护士长没能撑过去,懵懵懂懂的女儿,一瞬间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她还没能明白失去的意义,灾难就这样无情的碾压过去。
男护士其实是有一个医生的女朋友的。
但彼此的情愫还需要时间。
男护士的过去,是一段伤心的过去,也影响了他“尽力救人”的思维方式。
他本来也要离开的,但疫情比他更早来。
因为接触过疑似病人,又自愿去隔离区送饭,男护士被同事疏远。
说起来,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心里总是会感觉不是很舒服吧。
后来,男护士选择了去隔离区,那里是个战场,很快就被感染了。
故事一直到最后,也没说男护士后来的状况,镜头停留在了男护士和医生彼此的对望上。
那个一直想走的医生,也没有走。
害怕,但选择面对,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那种大义凛然的慷慨激昂,总是感觉有点虚无缥缈,让人总是有点怀疑,反正不这样以后也没好日子过,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索性。
而在隔离区的医护,也是撂挑子不干的。
这种问题,也能直接拍进电影里,宝岛是没有剪刀吗。
其实,一开始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点,拍一部“非典”的电影。
可是,仔细琢磨琢磨,大概还是很有意思的。
“非典”是个预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的。
可是,这差点忘记的过往,其实已经被忘记。
当更大的灾难卷土重来,我们依然一败涂地。
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我们也是一贯的没有记性。
疫起 (2023)7.2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林君阳 / 王柏杰 曾敬骅1. 其实有点差,因为节奏很怪,我不知道导演到底是想去做疫情源头调查的剧情片,还是想拍几位主演因为疫情发生人物转变的类型片,还是想弄一个疫情之下在这个医院发生的事的纪录片,没有侧重,没有主导,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很混乱。
2. 只能说氛围还不错,群众的反应和大家对于疾病的恐慌,偏见,都拍得不错,很有代入感。
3. 给各种支线的爱情,亲情,善良再加一分吧。
剧情太散了,全篇没有一个主线串联起来,这边讲一点东西那边讲一点东西,要讲的东西太多太杂,好像什么都涉及到了一点,但这两个小时看得我还是如坐针毡。
尤其是哪个出租车大叔,人太好了,好到我以为他身上还有什么别的戏份,结果他就是当一个小女孩的保护者,他有什么样的生活呢?
他只是回来送个东西,借个洗手间,然后就被突然隔离了。
他的家人不担心吗?
他最后一个镜头是接到电话,我还寻思着,终于接到亲人的电话了。
结果不是,是那个小女孩。
(这工具人属性真的太强了)小女孩儿也是,她妈妈最后还是死了。
她怎么办呢?
是被困在这个医院里,还是能有人把她送出去?
说到出去,夏正演得很好,不愧是主角,是少数能立得起来的人物。
他最后选择留下是我一开始就能猜到的,但是他真的选择留下那一刻,我还是为之动容了。
然后是他的好基友,那个记者。
记者这个角色我居然觉得很有意思。
夏正一开始就说他很健康,我在想,他当时如果出院了,他根本不会被困在医院里感染上SARS。
如果不是他一直想搞这个大新闻,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
但他是一个记者,记者敏锐的观察力,大胆又好奇的求知心理,使他留了下来,最后再也出不去了。
但我想他应该是不后悔的,这个人物身上有很纯粹的源动力。
然后是曾敬骅的泰河,他一亮相,我就从他身上感觉到一种熟悉,后来想起,是有点像他那部《做工的人》里的小杰。
发型啦,气质上啦,都有点像。
他这段感情戏,其实删了也没多大影响。
估计导演觉得,还是得来对情侣,拉满flag。
我觉得他还是有些可惜,本来无症状的,被同事挤兑着去了B栋,然后感染上了,还奋不顾身去救人,可惜了他的无国界医生梦,再也不行了。
医护人员罢工这段拍得可以,这点国内估计不敢拍。
我其实很反感神化一些职业,像医生,教师,警察,消防员,律师这类。
人家也是人,也有家人朋友,也要赚钱吃饭的。
不是靠喝花露水百毒不侵的,这种无预警无措施直接封控,真的就是等着他们自己死掉啊。
总体来说,可以看。
但事实上,拍疫情题材,是很难出好片的,你总忍不住要往里面塞很多东西,但是你一旦塞得多了,杂了,你这故事就乱了。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散。
它没有清晰的主线,它没办法把所有人都串联起来,顶多做到了所有人沾亲带故有点关系,一面之缘也给你算上。
然后故事线呢,就各走各的,互不连接,互不干涉。
PS:我看得不算仔细,记得泰河打了好几个电话给淑芬,淑芬是谁啊?
我看到的是人性,说的是非典疫情,但是我在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性,是千姿百态的人心,医护人员也不是神,他们也会害怕,一直想要逃避想要回家的夏正医师,在最后为了病人也去了B棟;一直貌似无畏无惧的记者病人金在中,在得知感染源的时候,键盘上的手都在颤抖;好心的计程车司机,只为了还医生东西就被困在了医院,但却一直善良地帮助小女孩小瑜;小瑜,一个人逆着人流进入医院来找妈妈,我记住了,你的妈妈是护士长王丽芳,她一个人孤身闯到B棟去找妈妈,但是她妈妈最后却没能挺过来;A棟的护士们,因为害怕,有人倒了没第一时间救助,因为恐惧,把安泰河赶去疫情严重的B棟,自己躲在休息室罢工,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小护士婉清,封锁时不在医院,被妈妈说干脆辞职好了,但还是回来了,貌似一直在害怕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但学姐们全部罢工的时候她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还有非常非常非常多的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安泰河,他的梦想是无国界医生,一直非常关心病人,但是在被赶去B棟后,从一开始的害怕,到后面的习以为常,最后自己病倒了,自己测体温,自己监测心率,自己给自己注射药物,对面病人倒了还爬过去抢救病人,他一直记着他没抢救过来的护士长,最后大家在扶病人他自己从病房爬出来,真的看的我眼泪要掉下来,为什么没有人管他啊,他现在也是病人啊,或许他觉得值得吧,因为他救回了这个病人,最后一个镜头夏正和安泰河对视,两个人都在B棟,两个人都感染了,但安泰河那边是昏暗的蓝光,夏正这边是日出的阳光透进来,我不知道这是告诉我们会好吗,是曙光终会到来吗,还是结局的一个对比隐喻的镜头而已,希望他们都好。
不同于内地的类似《中国医生》这样的电影中医护“伟光正”的形象,这部影片中的医生和护士更自私,但也更立体。
影片以2003年非典席卷台湾的危机为例,揭示当不可抗的病毒危机来临之初,医院内最真实的一幕幕景象。
zf一声令下,封院。
到处是惊慌混乱的人群,没有任何类似经验的医疗体系几乎崩塌。
谁是源头?
谁又是疑似?
到底谁该被送去B栋隔离,谁又有资格留在A栋这个相对来说较为安全的地方?
影片一开始对夏正夏医师的刻画是功利的、缺乏同情心的,或许是工作多年,见惯了生死,才练就这般看似冷漠的心性。
影片中他一直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先的,包括他托关系想要第一批撤离医院。
但是夏正在整个过程中又呈现出了一种极为复杂的矛盾性,一边你可以说他自私,但是一边他在抢救患者时又拼尽全力。
尤其是当他得知自己极有可能感染非典后,主动留在了B栋支援,战斗到最后一刻。
不得不说,这样的夏医师才是最真实的医师,没有人天生是英勇无畏的,人性的复杂未可知,但总有一股力量推动人向善。
心妍这个角色我个人不大喜欢,感觉刻画的很失败,太正义太无畏了,感觉她和那个找妈妈的小女孩都是刻意塞进电影里的角色,缺乏真实感。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导演愿意去花大量的篇幅去拍人性的自私和丑陋。
绝望的医护人员因为害怕被感染而罢工,将自己关在休息室与外界隔离,完全弃病人的生命于不顾。
他们有错吗?
我认为没有错。
在绝对的灾难面前,自保是人的第一反应,有余力,才去救人。
更真实的画面恐怕无法拍摄和播出。
没有人知道那时的武汉是什么人间地狱。
不禁自问,当生命受到威胁,你是否还扛得起肩上的责任?
我不知道。
相关的视频,片段看过太多了。
知道,了解。
所以看这一片就感觉不大。
相对于只能宣传伟关正的片来说,还是不错的。
毕竟人性中还是描述了一些负面。
标准的台湾普通话腔。
依然把SARS疫情的突发和演变,叙述到位了。
没有大毛病,但也不是特别耀眼。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讲的是2003年的SARS,主题很符合现在刚度过新冠的人们的心理,2个小时把这件事讲清楚真的很考验功力,结尾确实是结束的有点仓促,感觉前面的事件还没有达到高潮的地步,然后就结束了。
故事主要是4组人物,代表医护人员的年轻医生护士情侣,有家室的医生和患者记者,代表普通人的,癌症晚期老人和他儿子,无端卷进来的出租车司机阿伯和护士长的小学女儿。
年轻医护:对患者的关切、想当无国界医生家室医生:因为很少时间陪伴家庭,所以极其热衷下班,但接到手术也是立马回医院,依然有种医德记者的话主要是记录类型患者是和临终关怀有点关系,就是要不要继续痛苦的治疗其他的是普通人,还有医院的群体描写,比如抗议罢工,怀疑同伴感染孤立……前面很不错,但是结尾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一个转变和具体的结局,它给观众有更多想象空间,但也因为不够具体而让人容易有落空感。
「那一天,人類回想起了曾一度被支配的恐懼,還有那被囚禁於鳥籠中的那份恥辱。
」這是《進擊的巨人》的一句名台詞。
現實中人類的恐懼和恥辱族繁不及備載,人類從來就沒缺乏過記憶的素材。
電影《疫起》同樣令人回想起某種恐懼和恥辱,導演林君陽曾拍過《我們與惡的距離》。
雖然本片講的是沙士抗疫,但箇中善惡美醜,其實與卡繆《瘟疫》和COVID的抗疫故事別無二致,如有雷同,亦非巧合,反正都是自古以來沒什麼長進的人性。
男主角之一夏正,是北臺聯合醫院的胸腔科醫生,在平凡的一天放工回家,準備為孩子慶生,半路卻被召回醫院給病人做手術。
由於醫院有人感染了沙士,被記者金有中揭發並向外界公佈,因此醫院被警察封鎖。
及後的故事,全在醫院這個場景發生,醫院只進不出,裡面的人就像被綁架了一樣,但痛苦的是,不會有人能把他們營救出來,因為封鎖他們的是警察。
這就略有醫療cult片的味道了,不由得令人想起杜琪峰的作品《三人行》。
恐懼感和羞恥感貫穿全片。
在醫院裡,病人後悔住院,醫護後悔沒及時放工,而明知有瘟疫被急召回來幫忙的醫護又心生憤恨,越想越覺得自己當初太笨,早知接電話的時候辭職不來就算了——晚走一步即脫不了身,觀眾應該不難共情吧?
接下來,醫院發現每天有新的發燒個案,隔離日期又得重頭計算,醫院中無論醫護和病人都彷彿走進無間地獄,出院無期。
癌症病人在被封數日後上吊自殺,夏正為他搶救了半小時仍然救不回來,當他得知門外站著病人的兒子等待他去交代時,他握住門把手,深呼吸一口氣,才開門去見病人兒子,這個鏡頭把醫生開門見家屬的畫面,處理成如同話劇演員在紅色幕佈後候場一樣,他緊張地整頓好妝容、準備好台詞,才開門展現一個符合社會理想中的醫生角色於人前。
沒過多久,醫護和病人按捺不住,開始在窗外掛橫額抗議,聲稱自己沒染病、不願意和病毒待在一棟樓。
後來,醫護甚至發起聯署罷工,他們將自己反鎖在同層的不同病房裡,抗議政府不提供配套政策支援醫護,質問要他們照顧病人而誰來照顧他們的家人。
就算同為醫護的女主角之一李心妍趕到病房門外,如何對罷工的同事曉以大義、痛罵他們不負責任,他們仍然不依不撓,直到影片結束都沒有放棄躺平抗命。
這一段立意實在太好了,即使病毒綁架了你,你還可以設法不被工作和別人的期待和成見綁架,不必成則白衣天使、敗則白衣魔鬼,也不必動輒被「救死扶傷」「光榮偉大」「無私奉獻」這些漂亮大詞剝削。
醫護應該獲得與其他打工仔一樣平等的尊重,應該有不被道德光環綁架的權利。
那些企圖用虛無縹緲、大義凜然的說辭去勸人自我犧牲的人,才正是要全人類提防的。
北臺聯合醫院有A、B兩棟大樓,其中B棟是重災區,A棟發現感染者都會送往B 棟集中隔離治療。
這樣一來,B棟的負擔會越來越重,那麼,哪些人活該被分配到B棟照顧病人,而誰可以豁免?
哪些人又可以爭取優先撤出醫院?
很快,充滿正能量的防疫工作,開始轉變成權力尋租和分贓的骯髒政治角力。
外科主任吳敏媗答應夏正,把他納入優先可撤出名單,以便他為女兒補做生日,並告知若他願意去B棟幫忙,滿七日就可以撤出醫院,且每天補助一萬元。
夏正被指派到B棟送便當,他緊張地推便當車走進了通往B棟的狹長走廊,走廊是一片死寂的漆黑,迴蕩著他一個人的緩慢腳步聲,他每一步都像步向地獄,像警匪片中向劫匪和人質送食物的人一樣,可能隨時被躲在某個角落的劫匪意外擊殺。
走到B棟,送完幾層樓的便當,來到B棟的重災區——八樓。
夏正在八樓的簾子外喊叫,如果有人出來,本可以交接便當,可是無人應答,他突破心理關口推車進去,就像一步步走進深淵。
類似的遭遇發生在另一男主角安泰河身上,他和同為護士的李心妍是一對年輕情侶,憧憬著一起到香港面試無國界醫療團隊。
但有一天,安泰河被「好同事」紛紛舉薦去B棟工作,原因是,他曾經短暫到訪過B棟,於是他在別人眼中已經是個「不乾淨」的人,平時能聊幾句的病人得知他曾去過B棟,便在他面前戴起口罩,嚴肅地防備起來,人性中最惡心的猜忌心展露無遺。
於是這對醫護小情侶被分隔在兩棟大樓工作,李心妍每日用電話詢問男友在B棟的工作情況,而安泰河則每回冷靜地對女友報平安,稱自己工作少、沒有接觸過沙士感染者,實際上在人手奇缺的B棟根本忙得不可開交,而他每天接觸的感染者不計其數,甚至曾被咳嗽患者嘔吐一臉——這些事情他對女友全部隱瞞,或許不想女友擔心,也或許恥於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骯髒不堪的形象。
每回照顧完病人,安和泰都急忙脫掉裝備、用力洗澡,除了想洗刷掉自己身上可能的病毒,更想洗掉別人眼裡的骯髒形象。
畢竟病毒再可怕,也沒有怕變成別人眼中的異類和髒東西可怕。
那一刻,安和泰不僅被囚於工作中、被囚於危險中,也囚於別人的眼中。
他比病死還難受。
李心妍和安和泰的對話給觀眾做了個roundup,也即醫院的A棟和B棟已儼然成為了兩個修羅場——B棟掙扎於忍受著疾病帶來的反胃,孤獨地去搶救患者,A棟則陷入無休止的猜忌、無盡的悔恨,以及罷工和反罷工的角力。
影片將近尾聲,夏正與安和泰都感染沙士了,醫者終成患者,整齣電影的孤獨感和絕望感被推向高潮。
夏正摘下了佈滿汗水和蒸汽的護目鏡,給感染沙士的孕婦止血;安和泰走出自己的隔離間,一邊咳嗽,一邊給暈倒在地的沙士感染者做心肺復甦——他們想逃走,但荒謬地都逃不出去,等到有機會了又不知為何突然選擇放棄出走。
他們順著自己的道德直覺,在不同的岔路迅速做出不同的選擇,不知路通往什麼目的地,只是一直選擇著,一直走著。
生活把他們壓縮成僅憑本能活著的、盲動的低等生物,角色們在一片虛無中疲於奔命、原地兜轉,與從未謀面的病毒君搏鬥和周旋。
醫院的生態系統裡,既無生的歡愉,也無死的痛苦,恐懼居高臨下,化為口罩,籠罩著每種情緒,人們無暇悲喜,彷彿只有空厭惡、喘氣和冷漠——無不展現出生活和命運的巨大荒誕。
片末,夏正與安和泰各自救治垂死的病人一夜後,坐下喘息,屏蔽門打開了,他們望見對方,一言不發。
美國作家David Denby說:「如果你因為恐懼而喪失你的自由,你一定得把它爭回來。
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並面對自己的恐懼,這是重新獲得自由的關鍵,你可以發怒,可以報仇,但不要自我憐憫,不要軟弱。
」醫院還在繼續封鎖,病毒還在繼續蔓延,醫護還在繼續罷工,他們的作為各不相同,但他們無不在努力地對抗著恐懼。
時窮節乃現,生死關頭,浮現了平日少見的人性被考驗的不堪面目,也看到了善惡之間不是堅定的對立,而是掙扎和搖擺。
大概每個人的願望跟安和泰差不多——一切回到以前一樣。
回到哪個以前?
那大概就是還沒有遇見試探、尚且遠離兇惡的日子吧。
2023年拍2003年的非典。
經歷過covid的人反過去看二十年前的那段日子 心情真的會很複雜 下一次個病毒來的時候我們又有誰保證還可以倖存呢?
在封閉的醫院裡,人性中的自私,恐懼被無限放大;人性中的偉大和無私同樣也被放大到極點。
當勇敢的力量感染了整個氛圍,總會有人站出來。
江國榮一出場,觀眾就覺得他是一個熱心腸,善良的司機伯伯;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人也逃不過命運的殘酷。
病毒來臨之前,每一個人都在熱烈地生活,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奔頭。
可是病毒把所有的未來都打破了——安泰河可能沒有機會和李欣妍去香港了;夏正也可能沒有機會出去給女兒補辦生日了;金有中可能會在醫院裡寫他人生最後一篇獨家。
夏正和安泰河隔著長長的走廊對望的那幾秒鐘,仿佛刺此刻他們的命運相通,也許第二天夏正也會住進同樣的病房。
但他們都在各自的陣地繼續救人。
也許林君陽是抱著希望選擇這樣的開放結局 即使可能每一個觀眾都覺得——他們都會死,但誰知道呢?
夏正身後的陽光那麼燦爛,也許他們都活過了非典。
感染非典的孕婦病患讓新生兒在病毒中出生,它是希望,阿長的女兒現在很安全,夏正的女兒也同樣保持著純真和希望。
導演用這些角色表明新生的一代所代表的希望的力量。
20年前的非典和現在的covid又有什麼不同,人類在被病毒打敗的同時也總有新生的出現,曾經會,未來也會。
没头没尾啊
不做道德预设、审判或歌颂的真实人性群像,残忍但却现实而鲜活。背景上,虽是2003年的非典,但对过去不久的三年新冠仍有某种指导意义,这里特指疫情题材在华语影像上的呈现。叙事上,导演不从宏观语境出发,而是切实对准了仓皇民众和幽微人性,并直面各色抉择。这样的表达,是否比赞歌更有意义。
没啥意思,普普通通。 更加反映出我们超强的动员能力。
作为致敬医护人员的电影已经很棒了。谁都有资格害怕,但确实很多人选择了牺牲……
【7】本应该是这类任务电影的最低标准。奈何这个,奈何那个,或许根本就没有奈何罢了。用最高标准的制作班底给林君阳抬咖拍成这样肯定是不如人意的,煽情略重,情绪过满,欲求不满的感觉。但它最聪明的地方是具有共感性,2003年SARS历历在目,2019年的Covid浮想联翩。两个小时的室内戏拍出了惊悚感和流动感,人物有了属于他们的感情,属于他们的话语权。人物的每一种选择,每一个想法,每句话,每一个剧情设计,都是合理的,过脑与自觉性的,是发自人本能的。极力抹去的“被选择”的任务片感,跟我们要宏大,要叙事,要煽情相比。用电影中夏正那句话来说:“你根本没有那么伟大。”王柏傑很棒!~~~~@高先剧院
很多人都在说煽情,我倒觉得已经很克制了,而且连《中国医生》10分之一的眼泪都没有,以非常写实甚至带点惊悚片氛围的方式展现SARS初期台湾一间医院的众生相,不仅仅是借着SARS来讲述新冠,更重要的是展现医疗人员在面对未知病毒时候的表现。没有歌功颂德,没有宏大叙事,导演把镜头对准了个体的命运,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坚定。虽然前半段确实比较电视剧叙事,但是后期还是有很多戳人的点的,结尾的戛然而止收得非常高级。为什么看一部讲述SARS时期的电影可以给人如此强烈的代入感?因为全世界那些高高在上的人都从来没有真正的从灾难中学到什么,当然,受苦的永远是普通人。
看过
3.5 确实很多煽情的东西,但它同样敢表达私欲和人性。没有结尾的结尾是这部电影最好的呈现方式,不论是二十年前还是三年前,故事一直都没有结尾。
经过了近年Covid的洗礼,二十多年前的那场非典似乎很难被打动到了。煽情也有,病毒肆虐,人性的善恶,人类的渺小也都有,可是总觉得比想象的还差点意思。
在SARS的阴影下每个人都在挣扎与等待,大家的故事看似饱满,但其实蛮浮的。一直毫无怨言的司机大哥成了最虚假的角色,那个一心想回家给女儿过生日的王柏杰就不要临时倒戈了,靠你一个人能怎么样。还有经过一阵输出演讲之后自私的护士走出了房间,也不会让我觉得欣慰。只看到了所有人被推着往前走,每人都心怀大义,反而假到了极点,疫起这个名字我从见到的那一刻就不喜欢。
故事很简单也不复杂,但却觉得很平淡,最后的结局更是游总没演完的感觉。。就凑合吧。。没想到湾湾也会拍这么主旋律感浓厚的电影。
谈不上多牛,但至少在华语片领域里已经是最敢贴近现实的那一类了(不包括纪录片在内),没有太多的歌功颂德还有英明神武的一声令下,就是单纯去拍灾难突降时的群像展现。密闭空间内尽可能做到紧张感,只是故事还没展开就草草收场了,更像是一个剧其中的某几集。应该会是年底马的提名领跑吧。这个如果都能打一星那中国医生还有穿过寒冬拥抱你咋办?负十颗星吗?
并无拍摄成电影的必要,演员越努力表演,越显得一厢情愿。创作者应该意识到,以一种“正确的集体回忆”的方式走入这段历史必然是错误的。
电视电影既视感,叙事平铺直叙,剪辑细碎而奇怪,聚焦2003的非典,映射2020的新冠,面对灾难如出一辙的应对困境,电影没有宏大的观感,镜头对准小人物,记者,司机,医护人员群像的各切面,结合真实新闻画面的物料记录,有惶恐不安,有人性考验,有克难精神,但都呈现碎片化的堆叠处理,每条线都有周顾和描写,但都以草草收尾的方式告“结”,没有纪录片的触目惊心和身临其境,所以情感调动薄弱,空间内故事的发散性还有局限,也就全靠配乐和煽情来撩拨,以及经历过这两场无妄之灾的观众或许更容易被共情与拿捏,想想早起核酸处处健康码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5.9 故意煽情 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弧光 人物的人性转变也非常生硬 看的很尬
拍的和中国医生比差远了,墨迹,太磨叽,看到一个小时看不下去了,看的快睡着了!一点都不惊悚!
7分,讲述抗疫故事的电影,在其他同题材低质量电影的衬托下能把故事讲得真实已经很珍贵了。突如其来的封闭让人措手不及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和工作压力。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既要保护自己,也要尽力挽救更多命悬一线的人,因为这是他们的使命与信仰。
电影故事整体很一般,但作为非典20年,刚经过新冠,电影里似曾相识未言明表达的伤痛,会充满每个人的心里。记录所有的伤痛和牺牲,才是最大的敬意。最后结尾很仁慈,片尾曲青峰的歌寄哀思了。
在新冠的时候拍起了非典的电影。—— 医护人员也是平民百姓,面对突如其来的未知疫情难免也会产生担忧与恐惧。没有临阵脱逃、选择勇敢面对,值得赞扬。
医护大规模抗疫罢工,很湾湾,医护靠人性就是这样,靠党性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