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我看日本电影太少,或者最近看韩国电影比较多,总感觉日本电影是活在一种幻想的虐变中(包括最近看的《伤痕累累的恶魔》)而韩国电影则是现实的残酷。
电影前半部分聚焦在虐杀中,后半部分却又想展现一些人性,可是都是嘎然而止的,真的无法引起我的感触。
参观现场而死到底是个什么鬼...可能我不够变态,竟然想不出最后蛙男要男主一起来演的艺术品是啥...片尾的彩蛋也够牵强的,偏偏这个小孩经历了压力就来了创伤性紫外线过敏...好吧,编,你继续编...如果时间不充裕,不建议看
第二十届SIFF打卡,比想象中好看很多……有血腥有惊悚虽然有一些疑点但剧情丰满最重要的是栗子演技颜值在线必须五星!
最后一段小男孩在阳光下也开始挠痒…细思极恐…难道又要有第二部…蛙男小时候过敏是心理性的,后来父母死亡后媒体记者一直闪光灯拍照加深了蛙男的阴影以及过敏。
片子后来小男孩和妈妈走路被记者骚扰,好像有点映射日本媒体的肆无忌惮…硬伤就是这个蛙男如何在栗子家里装的监视器?
有人说是日本汉尼拔真的不太合适吧!
”恶魔蛙男“漫画版——日本漫画家巴亮介的人气作品,以悬疑、恐怖、血腥为卖点,在广大漫迷引起不小的反响。
”恶魔蛙男“真人版——大友启史执导的又一部漫改作品(上一次改编了《 浪客剑心》),由小栗旬、妻夫木聪联合出演,完美还原惊悚变态杀人事件始末。
”恶魔蛙男“——讲述了警视厅刑事泽村在探案过程中与“蛙男”形成的孽缘,为解开“蛙男”之谜,泽村以身犯险,最终水落石出。
当“漫画”遇见“真人”改编,能否擦出新的火花?
能否有新的看点?
能否吸引漫迷的眼球?
一个个问题在我脑中浮现出来。
不多说了,直接看片、一一点评。
I. 一致的重口味作为一部猎奇、暴力、血腥、残忍的漫画,许多内容,不忍直视,这样的大尺度画面如何搬上大荧幕?
我一直怀疑。
可是当第一个案发现场出现在大荧幕上时,我的顾虑消除了。
导演用最本色的方式,完完整整、毫无掩饰的将漫画中那些画面植入了真人电影版,没有一丝含糊,真是惊悚至极。
(画面过于血腥,图就不放了)
II. 同样的推理不够,智商缺失缘何说“推理不够”(当然这部作品不是探案系列,弱点罢了)?
从蛙男的作案动机来说,两个字“变态”。
“变态”的选择作案对象,“变态”的采用私刑手段,“变态”的与刑警产生了关联。
原作者将这些“猛料”抛出,都是噱头,意图简单,用“惊悚”之感冲淡剧情衔接的弱项。
回头再看电影版,同样情况,导演没有丝毫的改进,而是照单全收,直接导致整个事件缺少有机的联系。
如”日本刑事裁判中的裁判员制度为何盛行?
“、“蛙男为何如此执着的针对泽村?
”、“泽村又是如何推断出蛙男的属性?
就凭借他怕日光?
”如此不甚连贯的情节,如此缺失正常思维理性的推理,着实让作品整体的成色降低了不少。
III. 似曾相识的片尾原作的结局与电影版的尾声”似曾相识“,却略有不同。
原作版特意强调了泽村的心理阴影,暗示他与蛙男的故事只是暂告一段落,至于以后如何发展,需要看作者心情。
电影版则略有小回味,怎么讲?
聚焦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伏笔)——摄影机内泽村的孩子一直在用手挠脸颊,何意?
明显暗示孩子“得了日光过敏症”,这个与“蛙男”早期的症状一样,讲的深入一些,这个画面可能是预示“这个孩子同样有着心理阴影、生理缺陷,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蛙男’”。
这是为了拍续集而设下的“局”。
写在最后,真人版基本原汁原味的copy了漫画版,有利有弊。
画面血腥暴力感十足,故事悬疑解疑感羸弱,社会内涵深度锐减,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准确的说,是缺少适当的改编),照单全收的处理方式让人觉得略微不妥。
尤其是作品中提及“童年创伤导致蛙男的变态行径”这一桥段,有些过于随意,一笔带过,思想性明显降低。
导演★★★☆☆(执行力一流,实际操作三流)演员★☆☆☆☆(妻夫木聪饰演的“蛙男”,可圈可点,小栗旬成了日版“马景涛”,其他人基本上忽略不计)剧情★★★☆☆(忠于原著,可惜沿袭了太多原作松散、脱节、推敲不够的弱点)视效★★★★★(日本做恐怖视效一流,满屏的血腥味和不忍直视的变态道具)音效★☆☆☆☆(无感)推荐人群:心理强大的人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昨天,大学同学突然在微信群里跟我推荐了这部电影,说是很变态,很血腥,我应该喜欢,于是就找来资源看了。
一开始看名字,还以为是人类与青蛙变异,后来才发现并不是。
影片看似是一部悬疑恐怖的探案片,其中不乏有各种新奇有趣的死法,什么活生生被狗咬死、从上往下一分为二、直接冻成人体标本、吞一千颗针扎死……但其实它是一部男男密室囚禁的基番,讲述的是男主和反派相爱相杀、至死方休的故事。
下面我来详细梳理一下剧情。
影片一开始,男主躺在家里,家里混乱不堪,到处都是啤酒瓶子,一看就是单身狗的日常嘛。
不过人家不是单身狗,只是妻子对夫妻生活不满,带着儿子离家出走了,临走前还甩下一句,你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看到混乱的家里,和妻子的那句你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我就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肯定有问题。
接着男主接到电话,去到案发现场,碰到了看到案发现场会孕吐的小受受,了解到死者是被狗活生生咬死的,而且被咬的面目全非,看不出来是谁!
现场还留下一个字条,写着狗食之刑。
我立马脑补,这是一个罪犯替国家惩恶扬善的故事?
日本版的暗黑者Darker?
同时也对死者很好奇,死者到底是什么身份,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推理?
结果一个偷看剧本的小哥,立马跑过来说,死者是一个女性,喜欢养狗,但是因为和男友同居搬家,男友对狗过敏,只能把狗抛弃了。
我立马推测,很可能这个女孩只是叶公好狗,不是真的喜欢狗,看上去很喜欢狗,其实背地里说不定怎么虐待小狗狗呢。
第一个案子还没有头绪,接着就是第二个案子。
一个28岁的二次元啃老宅男,爱动漫女孩(满屋动漫女孩画像),爱玩游戏(废寝忘食地边打游戏边骂娘),好吃懒做(妈妈上班还要提前给他做好吃的),满腹负能量(有的吃就不错了,还抱怨不好吃,还说人家送快递的是人生输家肉体劳动者,那你是什么?
蛆虫?
),简直是一堆行走的肥肉。
接着他就被我们闪亮登场的蛙男,从脸颊上割下与出生时相同重量的肉,搞死了。
留下的纸条上写的是,感受为母痛苦之邢。
看到这里,还没等警察们反应过来,我就立马开始搜寻两人的共同点,觉得很可能那个女的真的背地里虐待狗,所以会得到被狗咬死的惩罚;二次元死宅男在家啃单亲母亲的老,所以是感受为母痛苦之邢。
这时我联想到男主,他对妻子儿子那么不关心,很有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他被惩罚的理由是,不关心妻儿之邢。
可是我这一套还没推下去呢,那个偷看剧本的小哥就又跳出来了,说是找到共同点了,这两个人都是当年女童树脂填埋杀人案的陪审员!
看到这里我想不怀疑这个小哥偷看了剧本都难啊!
毕竟这两个人的共同点应该有太多了吧,比如都住在某个小区?
都上过某所学校?
或者都是社会渣滓?
明显这两个都是社会渣滓,被我们伟大的蛙男惩治的可能性更大好吗?
你怎么能那么快就抽丝剥茧挑中了真正的主线呢?
小哥,你赶紧去买彩票吧,肯定会中个几千万!
偷看剧本的小哥一说共同点,我们的男主就慌了,因为他妻子也是当年的陪审员之一!
警方赶紧部署,准备找回男主的妻儿。
男主去找妻子的闺蜜,警察去闺蜜家,男主跟闺蜜啰嗦了一大堆,就是不说妻子可能有危险,所以闺蜜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堆,就是不告诉他妻子在哪儿!
而警察去到闺蜜家,闺蜜的男朋友说她在医院,让警察去医院找她。
警察找到闺蜜和男主,男主这才说妻子和儿子很危险,闺蜜一副哔了狗了的表情,你怎么不早说啊,坑队友嘛!
而且她告诉警方一个信息,她根本就没有男朋友!
所以那个人是坏人!
到闺蜜家,蛙男刚走,男主看见了他,追了上去,结果被搞得遍体鳞伤。
在这过程中,又有另外几名陪审员华丽出场!
劈腿出轨的检查官是平分爱之邢,被从上往下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情妇,一半留给妻子和女儿;靠骗各个男人钱,来维持自己青春靓丽的四五十岁大婶,是永远美丽之邢,被用了某种酸,直接冻成了标本,不过依然青春靓丽如少女;还有一个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的人,是吞千针之邢,嘴里插了一千根针,我也没数,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根,反正就算被针扎死了?
而男主的妻子是参观工作之邢,不过还没死。
男主因为家人涉案,不被允许调查案件,找到那个一到现场就孕吐的小受受,让他从警察内部拿些资料给自己。
看到这里我觉得,难道蛙男是这个小受受?
要不然他的戏份怎么这么多啊!
而且都没什么用,结果蛙男直接在两个人面前出现了,愤怒地朝男主大喊:你太TMD笨了,老子才是凶手!
于是两人跑去追,于是小受受就光荣地领便当了!
直到看完整部片,我也搞不清楚,这个小受受的角色到底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难道就只是为了让男主看到,蛙男在阳光下妖娆性感地挠了下脖子?
好的接下来,我们的男主在饭店,看到一个对虾过敏的男子发一顿神经,然后去偷看了下剧本,觉得蛙男肯定是脖子过敏,所以才总是选择雨天出来。
这个推断我觉得还稍微靠谱一点,不像上一个,他和小受受在饭店吃饭,看到一个人手上贴着创可贴,立马想到凶手在割二次元宅男脸上肉的时候,很可能被二次元宅男咬到了手!
结果后面我特意留意了一下蛙男的手,并没有问题!
蛙男他姐姐的手,也没什么问题。
所以这一段,纯粹是为了给小受受加戏!
之后男主开始在各大医院找脖子过敏的患者,然后找到了蛙男姐姐那里,姐姐一阵傲娇,欲拒还应地说:我不给我不给我知道也不给!
结果给了!
就算男主不要她也会给的吧,毕竟是自己弟弟一直喜欢的男人!
然后男主开挂一般,从那么多名单里,一下子就找到了蛙男!
本来我在想,那么多人,病情严重的应该不止蛙男吧,他是怎么一下子就找到的?
接下来警方跟随男主的踪迹,也找到了蛙男姐姐,蛙男姐姐明明让男主拿走了名单,很可能知道他去了哪儿,却告诉警方她不知道,我立马觉得,她肯定有问题,但是她到底是谁呢?
为什么要这样做?
难道她是真正的蛙男?
蛙男其实是蛙女?
还是说她帮凶?
可是影片不给我们推理的时间,立马告诉我们,她就蛙男的姐姐!
然后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男主能从人群中一眼认出蛙男了,因为姐姐故意的!
如果姐姐不想让他认出,大可以不把弟弟的记录放进去,为什么还要放进去,为的就是让男主找到!
说不定还在蛙男那里加粗标红呢!
电影演到这里,一半过去了,接下来的一半,都是男主和蛙男密室囚禁PLAY的时间!
蛙男每天给男主汉堡包和可乐,让他在密室里,一边吃着汉堡,一边喝着可乐,一边玩拼图!
而蛙男则负责看他吃汉堡喝可乐玩拼图!
正在我好奇,到底汉堡是香辣鸡腿堡,还是双层牛肉堡时,突然想起,其实这是美味人肉堡!
而我们的男主在密室又谜一样地回忆起了他的爸爸,交代他为什么要当警察。
蛙男一边偷看着男主在里面直播,一边笑得嘴都合不拢,这不是爱是什么?
你问我为什么蛙男要抓住男主关起来,而不是直接解决掉,蛙男这时候的深情表白回答你,原来人家在调查男主妻子的时候,对男主就产生了兴趣!
最后男主走出密室,看到冰柜里,妻子和儿子的头时,忘情咆哮呻吟!
而蛙男则在电脑屏幕里,男主的咆哮呻吟声中,达到了高潮!
看到妻儿的头时,我一下子觉得好心痛,妻儿能不能不要死,好希望有人剧透一下,她们到底死没死!
结果导演直接就剧透了,她们没死!
你问我为什么蛙男不把她们搞死,毕竟那么多人都已经死了,她们为什么这么特殊?
我告诉你,是因为蛙男喜欢男主啊!
蛙男让男主妻子扮成蛙男,让男主杀了扮成蛙男的妻子,就放了他儿子。
蛙男孩给出了三种结局:1、男主杀死妻子,男主和儿子活下去,和蛙男一起,过着三男一宅的性福生活;2男主杀死蛙男,一家人幸福地生活下去。
从这个两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蛙男就是在逼男主,在他和男主妻子之间选一个,你爱的到底是她还是我?
爱我就杀了她,爱她就杀了我!
如此决绝的感人爱情啊!
但是还有3,蛙男杀死一家人,既然你不选我,那我就毁了你!
最后蛙男被赶来的警方抓住,男主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男主却忘不了蛙男,看到儿子挠脖子,立马想起蛙男,想起那逝去的爱情……当然不是啦,开个玩笑,嘿嘿……其实一开始,男主去第一个案发现场时,手里捧着个青蛙,就已经预示着,接下来他即将和蛙男对决。
这部电影怎么说呢,你不能一句话说它是烂片,毕竟它有很多良心的细节,比如警察去第一个死者家里,问了句,是刚搬过来的吗?
旁边就放着还没摆放的箱子,说明这句话不是凭空问的;而蛙男之所以那么疯狂的追求艺术性,其实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当年他父母就是从事美术品买卖的,而且死后碎尸又被拼接在一起,可能给了他启蒙……但是它还是有很多没用的东西,比如那个爱孕吐的小受受,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随便找个路人杀死,杀死之前蛙男挠挠脖子也没什么不行;还有男主回忆起老爸,交代自己当警察的原因,没有人想知道好吗;男主和小受受在吃饭时,谈到蛙男有可能手受伤了,结果完全没这回事,既然没用可不可以不要演了……槽点也到处都是,比如蛙男杀那么多人,竟然只是证明自己的版权,当年女童树脂填埋杀人的手法,是他独创的,不是被判死刑的那个人!
他竟然责怪起那些陪审员了!
你父母死的那么惨,你不去找凶手报仇,反而搞起无辜的人,真是有病啊!
本以为你是杀社会渣滓,为民除害呢,结果你是瞎几把乱杀,差评;还有蛙男和男主的谜之关系,难道是因为男主长得美?
你被他的美色吸引,所以才不杀他们一家?
别的人都那么干脆利落,反而到男主这里就下不去手了;男主有很多次都可以搞死蛙男的,却偏偏不理他,比如蛙男把小受受推下去时,你怎么不去抓蛙男啊,小受受已经掉下去死了,你在那里哭个毛线啊,追了半天好不容易追上了蛙男,就那样让他走了;男主回忆老爸那一节也是笑喷了,男主老爸好歹也是警察啊,不说练过几手吧,起码能干架吧,结果就那么抓住匪徒的腿,等死!
就是不出手,你这是被葵花点穴手点住了?
最后的结局让人不寒而栗啊,蛙男的姐姐跑去把他搞死了!
她是蛙男的姐姐,为什么要把他搞死?
仅仅是为了不让他继续承受痛苦吗?
还是因为他知道什么秘密,姐姐怕他说出来?
之前姐姐为什么把带有弟弟的名单给男主?
难道是故意要把弟弟推出去当挡箭牌吗?事实上从小姐姐的控制欲貌似就很强,为什么弟弟会跟着姐姐一起,穿着长裙子呢?
是不是姐姐逼他那么做的?
那么现在的杀人呢,是不是也是姐姐逼他的呢?
为什么会有一个记者,跑去问男主妻子那样一个问题,将一个无辜的人逼死是什么心情?
难道仅仅指的是当年那个被误判的自杀的人吗?
会不会其实这个蛙男,并不是真正的蛙男,毕竟真正的蛙男杀人绝不拖拉,他却一直关着男主的妻儿不舍得杀!
是不是导演在暗示,其实这个蛙男也是无辜的?
而最后男主在拍儿子时,镜头越来越近,儿子在挠脖子,是男主的镜头在拍吗?
看角度似乎不是!
儿子似乎也患了那种皮肤病,而这种皮肤病,姐姐说了,是心因性的,也就是说,儿子心里可能也种下了阴影。
可是男主难道就没有阴影吗?
短期内父母双亡,性格孤僻,或许也就是因为这样,他对妻子和儿子才不那么关心,这是心理病!
还有我也是搞不懂了,为什么这种蛙男啊,《突然变异》里的鱼人啊,就不能找一个普通人演呢,那样岂不更加绿色环保,省掉很多片酬吗,难道岛国的演员片酬不像我们国内已有,那么不可理喻?
我一看到蛙男是妻夫木聪,鱼人是李光洙,我内心是哔了狗了,我要这颜值有何用?
普通人演这种能差到哪里去呢?
不过建国倒是挺让我惊喜的,竟然看不出来他就是建国!
上次看他还是在《无间双龙》,和Tomato一起,这次竟然是和妻夫木聪!话说建国难道就喜欢演这种男男设定的剧本吗?
本片的豆瓣评分还是挺公证的,我也觉得,6.5差不多了。
我能想起来的,关于栗子饰演的泽村警官的片段都是他喘息着,犹如困兽一般在挣扎着寻找真相、和杀人魔做纠缠。
或许这样的表现符合人设,但论到表演的层面的话,太外放了。
泽村真是一位容易冲动的警官。
不过有一个惊艳的片段。
栗子打开冷冻柜见到妻儿的头颅时往后退时的眼神是到位且不过分的。
丰叔这个角色,出场不多,一旦出来,演技秒全场。
说到杀人魔这个角色,我明明也不排斥杀人者犯罪是出于艺术表演的心态,但对于本片里这位罪犯却完全无感,并且对其定义为无趣。
作出彩的地方太少了。
不过光头小哥哥对着管道说话那一小段好评。
说是悬疑电影,但唯一令我不寒而栗的只有最后小孩子在抓挠的镜头。
我相信片子是可以缩短时长的。
1日本这个民族,日本人就像是一个木偶或者是玩偶一样,他的情绪就是极端,有情绪就是极端的激动,就比如说一有发泄情绪就是大吼大叫,没有情绪,那就是极端的平静,就好像十分抱歉,这种口语的常用。
就好像只有这两种状态菊与刀。
这本书研究日本就研究的特别的精准,就是极端,两种极端。
这就是他们的文化制度导致的,在一个极度多的一种规矩之中,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最后就会把人压的崩溃掉,发泄情绪的时候就只能这种爆发性的发泄,因为他正常的发泄,人们不接受,不听,不会尊重他们个人的这种意志,所以他们爆发情绪的时候都是会扩大自己的情绪,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因为平静的发泄,别人不在意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变态的文化,像他的黄片儿啊,像他的各种东西啊,女性的职场文化呀,他的恐怖片为什么那么的恐怖,还有女性出轨率世界第一,等等,为什么他谦卑的时候像条狗,翻脸的时候像条恶狗,其实都是在发泄,男主角为什么突然间就打同事,因为他实在是难受,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痛苦,他就想发泄,他就想活得像一个人一样。
他想发泄,但是日本的文化里没有说发泄,没有失控这两个字,他不能正常不允许去发泄,不允许去表达,更不允许去失控,但是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越压抑失控的时候越失控,并且这样的文化是不可能教他们是如何去发泄,如何去表达他们没有一个正常的途径,没有不会正常的方法去表达去发泄,所以他们的发泄都会非常的极端,非常的变态。
出轨,打人杀人等等,都是以一种别人难以理解的发泄的方式去发泄,平时生活中的东西。
并且给外人看来那样一件小事根本不足以去激发他这样的发泄,但实际上他是积压了多少年的那种东西,一次性爆发,我倒是很能理解。
虽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如此的微小,别人看来这么微小的一根稻草,不足以你这样去痛苦,但是让他痛苦的根本不是这一根,不是最后的那一根稻草,而是之前的痛苦,他从来不能够去正常的表达,没有正常的发泄掉这就是这种情绪,正常情绪得不到正常途径的表达,只能以一种极端极端的方式变态的方式才能表达出来对于旁观者来说,看到日本人就是非常的奇怪,我不知道他们平时也是那个样子,还是影视作品中表达出来才是那个样子但是影视作品都是那个样子,哪怕是使用了一种。
夸张的手法。
但是他们平时也一定有这样的趋势。
总之给人感觉就像设定好的情绪,就像一个玩偶一样,表达就是愤怒大吼大叫,没有情绪不用表达的时候,那就是平静,异常的瓶颈,各种敬语,各种谦词,各种不好意思。
就是非常清楚的感觉到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的那种压抑,没见过他们开什么玩笑。
就好像犯了什么错一样3少看日本的东西,影视作品不要接受,这种文化会被影响,这是一种非常低端的文化。
不能表达情绪,不能正常表达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水平都不够。
不要被他们影响,看的多了就会被影响的,好像表达情绪就那样表达,不是的,那就是个狗屁,那是他们无能的表现2也算是有自己的创意了。
最起码模仿七宗罪,但是最起码那个名称罪行重新是别的没有按照那个一模一样的弄这可能也是一种学术上的创作,也可以模仿这种吧,最起码这个七我是可以模仿的,那个醉的话人家已经给出了方向,我再换几个方向不就是了吗?
你要是真是一模一样的抄,那才真的让人鄙视了
熟肉刚出就跑去看了,没想到豆瓣评分这么低。
结尾之前我其实也觉得这是粪片无疑了(不要误会不是男主儿子意味深长的彩蛋)。
杀人犯阳光下说:“新闻会报道我,学者会分析我,说不定还有人同情我呢。
” 没错这就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根据自己得到的一星半点的消息得出片面的结论并深信这就是真相。
杀人犯怎么了?
他拥有令人同情的悲惨童年,总有圣母心会表示宽恕理解,那无辜的死者呢?
这样的诘问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答案,每个人也不过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去评价一件被媒体涂改过的所谓真相罢了。
最后,记者采访男主妻儿,不正是凶手想要得到的么?
所以看到这里原谅了老套的日影犯罪片套路,还有无限的主角光环甚至是细思极恐的结局彩蛋,这都是日本特有的中二表演人格型犯罪片,不过希望导演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些而已吧。
大友启史导演在片中展现了出色的节奏掌控能力,而且对惊悚氛围的营造也十分不错。
尽管在人设和故事情节上,诸如忽视家庭的工作狂警探、被警察组织禁足却一意孤行调查深陷险境的展开,有一些似曾相识的套路,但循序渐进地揭开谜团和人物身世的过程仍然抓人。
主演小栗旬展现了出色的演技,他匍匐在地上狼狈痛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而妻夫木聪出演变态杀人狂也绝不单纯是造型上的牺牲,在邪魅狂狷的笑容之下可以看出他试图接近“变态”的努力。
整部电影讲述的是男人因为工作疏于对家的陪伴,没有陪伴相当于慢性谋杀,而蛙人也是利用了慢性谋杀。
整片看似破案,实则是关于爱和陪伴的拨除雾霭,层层递进,那么先看电影里面的几个案件,这里称为爱的死亡艺术:死亡艺术作品1——弃爱。
往往犯错的开始源于抛弃:因为找到所谓新的陪伴而抛弃过去陪伴的宠物狗。
死亡艺术作品 2——生育之痛。
亲人为你忍受身体剧痛,而你不予理睬选择遗忘。
死亡艺术作品 3——交流。
距离源于0交流,没有对白等于死亡。
死亡艺术作品 4——青春。
时光在前行,而你选择忽略,我想留在最好的时刻。
死亡艺术作品5——平衡。
人永远会不知足,吃着碗里的记着锅里的,又要老婆也要孩子……到底能不能平衡?
不知道蛙人的比喻很有哲学,一方面井底之蛙比喻人眼光的局限,暗喻男主人公对于家庭是井底之蛙,蛙人自以为是是井底之蛙。
蛙人小时候的照片很庄严,酷似死神,庄重感疑似暗喻天道。
“天道”先是创造杀人案的同时等待时机,接而创造“失去”的恐惧,不断创造线索,一步一步将主人公绑架囚禁,最后让其在天平上做选择,但最后谋杀失败,却完成救赎——重回家庭,生命的美好在于家人,在于一种精神的传承。
而最终种下不良的种子——给孩子埋下阴影,孩子先天不足以抵抗。
正如故事所诉:只有爱能化解心中的阴雨。
几点思考:• 艺术可以更狂野一些,打破常规逻辑,且运用逻辑。
• 如何描述家庭?
——家就是相处和陪伴,哪怕是一起迎着阳光去趟便利店;家就是互相知道彼此的承受,哪怕不能解决;如果没有陪伴,普通慢性谋杀;家里只有爱和精神能传承。
• 如何描述孩子应该有的成长环境?
——青蛙🐸的原生家庭消失于一场惨案,孩子的成长夹杂着原罪,充满反艺术和嗜血,一步一步走入深渊;警察👮♀️的原生家庭毁于母亲的离去和父亲不可原谅的迟到,灭于父亲伟大的因公殉职,孩子的成长伴随亲情的破灭、世界观的破灭、之后人性的重拾、家人的理解、对意义的深谙,也正是这次的毁灭,却让孩子重生了。
• 如何描述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意义?
——答案是心的指引。
人生道路不可能满是阳光,也不可能尽是阴雨,在阴雨中的人渴望阳光,而在阳光中人却不自觉的一步步走向阴雨,当你在绵绵阴雨中习以为常你会拒绝和惧怕阳光,而阳光世界的你一个趔趄发现你已深陷阴雨,只有忍耐阴雨学会走出阴雨,那么阳光会格外珍贵与温暖!
人生之路即是如此。
选择充满阳光之路,不惧阴雨来袭,拥抱阳光☀️!
• 如何描述命运?
——命运的轮回总是惊人的相似。
很多人开始不相信命运,最后开始认命;还有一些人不认命,有句话叫“我命由我不由天”,听似对天命的对抗,认命的那群人会嘲笑此等人,认为就是无用的挣扎,而用一种佛学观观之则图穷匕见,天道轮回意在历难,挣脱所谓“天命”即是一种自我重新突破,是“新我破茧”,在一次次轮回中破万重难,此时便可渡世间一切苦难。
命运的一切相似性不是宿命,而是勇者的永不言败,可以选择输,但是成功永远无法选择,必须经历一次次南墙,一次次头破血流,方可。
如果把这个由漫画改编的电影当推理小說,那么一定是硬汉社会派的推理加上一点乱步的元素与阴暗。
小栗旬演这样的角色太合适了,而且也演了不少,如果译制引进翻译成同一个人,一定大火。
(当然本身也火) 看完之后,可能出于工作本能,马上就想到应彩云老师常提的,「用一生去弥补童年」的话来。
这是对罪犯之所以陷入这种变态的解释。
当然,我们一般人即使童年再不幸,也不至于陷入这样的连环杀人之中,不过也难掩某种感同身受,因而各种背负某种悲哀。
杀人者固然变态,可是陪审员就仅仅因为报道和舆论就定人死亡吗?
这恐怕就是在反省日本的99.9%的定罪率和陪审员制度了。
忽然想到狄更斯其实也有过推理小说的创作,并且其实在过去的一些小说里有过一些自己的发想。
在皮普去伦敦前,某日律师在酒馆里当众斥责伍甫赛先生这种不负责任的仅凭借新闻就将人定罪的做法。
(当然其实这一段并非犯人的想法)所以,对于很多看不清楚的事情,「安乐椅」侦探并不合宜。
最后,不得不说,社会派和硬汉这两种本格之后的推理小说类型真的很适合改成电影。
而与谜团相关的雨的元素真的就是将答案就摆在你面前,你却只能熟视无睹。
毕竟,雨夜跟连环杀人真的很合。
人性中阴雨幽暗的东西都会被激发出来。
范仲淹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七宗罪》+《杀人回忆》+《电锯惊魂》+《月光光心慌慌》。这电影有个不能不说的优点就是“道具做的太精致了”。最后一幕是挠痒痒的将太。
到后面三个人对戏的时候就是大喊大叫,感觉日本演员演戏全靠吼。小栗旬和妻夫木聪牺牲都好大,不过小栗旬倒是越长越糙了。
低配版七宗罪
黄暴黑暗系,泯灭人性的犯罪题材和阴暗画风不讨喜,“变态”题材岛国不稀奇,但有一众知名演员参演,意外受瞩目,我只能说,这片子很一般。
结尾强行反转有意思吗
没有很强的节奏,剧情太拖,人物塑造不强。小栗旬基本全靠吼。感觉更像真实事件还原一样,如果是那样还可以理解,打个四星也很正常。但可惜又不是
为建国疯狂打call,小七演的娃男真的一点看不出来,太变态丑陋了。看到绞肉那里,以为建国吃的是自己妻儿的,如果是真的话那简直不要更变态了。最后因心性寻麻疹这个的伏笔很好,也是蛙男最后的一个作品。
结尾拖太长
原作后半段确实有问题,但被大友改得问题更多,“蛙男”只停留在“符号”上,很难感受到深层次的恐惧,这种作品不是画面惊悚,主角吼两声就OK的
妻夫木聪的颠覆出演,确实带来很大突破,小栗旬也很拼。追凶过程和案件本身还是很吸引人的,但两人之间的对峙关系设置的并不充分,节奏不稳,主题凌乱。
节奏混乱,胡编乱造
影片在残忍场面上的表现还是不遗余力的,甚至为了达到反转效果把观众往更加邪恶的方向上误导,不免还是有些猎奇了。前半部分的悬疑氛围制造得不错,一宗宗血腥的杀人案勾起观众对剧情走向的好奇,直到蛙男和警察在密室里的对峙段落就有些过火,蛙男这个角色的心理设置也不够深入,演员们都很棒。
前半部七宗罪模式明顯死亡創意還算不錯,後半部警察犯人的直接對話反而墨跡到死,因為是漫改很多疑問待解,而作為懸疑片bug又多到無法直視,埋線太多又都不到位,不知道是不是為續集做鋪墊
抄七宗罪, 死亡笔记, 电锯惊魂, 人骨拼图, 恐怖蜡像馆, 抄得好就是牛逼,是吧
庆幸吃掉的不是妻儿,否则也太绝望了,没有开挂的男主每一步都好艰难。此外,愣是没敢认我家阿七,看眼睛很像查了演职员表,只想说:不愧是你,七!
结尾的暗示有毒。。。。。。没想到蛙男如此执着于一家三口这件作品,给效率低下的警察预留了足够的侦办时间==母子居然没有被蛙男制成蜡像哎==嘴唇发白的周平针(zhen)不(ke)戳(ai)。。。不良少年健太郎针(zhen)不(ke)戳(ai)。。。
原著党表示:这片子的症结在「早泄」、「不举」,将原漫画开放式的结局改得索然无味。前半部分的蛙男嗜血杀人,堪称「雨夜屠夫」,后半部分的蛙男在谈情说爱,摇身成了「艺术宅男」,落差不是一丁半丁。小栗旬的演技倒是个不小的收获,妻夫木真的有出场吗?
这种二逼怎么当上警察的? 同志被推下楼的时候明明有机会制服罪犯,我理解失去同伴的痛苦,但是也太不理智了吧??要是那时候制服罪犯有后面那么多屁事?
自小栗旬饰演的警察得知他的妻子有危险之后,智商就再也没有上线
硬伤太硬,太多,太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