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的时候其实一直处在阮经天还蛮帅的看脸状态,长达十分钟的旁白,说实话让我不太容易进入状态,再听到外号哑巴时,有一种很强的违和感,所以这是个脑内无限弹幕的哑巴?
当然我很快发现自己错了,其实这是个文艺青年,孤傲的文艺青年并不愿意和非文艺同志讲话,他们都不懂我,而我也不想懂他们。
这是一部很有年代感的作品,有头脑却不思进取的包打探,痛恨革命一心想要逃脱的“大小姐”,有一腔报国热血却选错了手段的军二代,父母双亡眼镜失明还有拉扯弟弟长大的善良的盲女,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在舞厅醉生梦死的富人永远不关心外界的生活,贵族学校的大小姐却需要外国管家翻译才于外人聊天。
这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所以“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配角都很出彩,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小猴。
从只知道我要报仇的小孩子,变成哑巴哥的好帮手。
尽管小演员台词功底不算好,但是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的节奏把握的很好,逃生那一段的配乐剪辑都很出色,紧锣密鼓的逃亡中,还是有一种诙谐的味道。
阮经天是真的被打得很惨,杨子珊初见阮经天的时候那段骂人的词也表现出了一个“大小姐”的愤怒,周冬雨对唱曲的那一段让我印象深刻,而阮经天和杨洋的打戏更是精彩。
尽管阮经天还是有一点港台腔,但是可以看出来他还是很努力了,不会让我出戏,杨洋的低音炮简直是声控享受,果然原音就是好=================这是花痴的分界线=======================杨洋真的好帅啊!
大荧幕上看杨洋就是爽啊!
打戏很赞啊!
舞蹈功底就是不一样啊!
从杨洋出场开始我就处在一种双手捧脸的花痴状态了!
混响啊!
什么叫余音绕梁啊!
杨洋你怎么那么帅啊!
理科狗不会写诗啊!
可是真的好帅啊啊啊啊啊啊啊!
“救国是没有讨价还价的”苏死我了啊!
有些不太能看明白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为一部民国片却没有拍出一点民国片的意味。
本片的剧情方面不太好评价,看完后让人云里雾里的。
大概是讲一个神探拯救旧社会两个女孩的故事吧。
周冬雨应该是第一次饰演盲人,她把一个盲人形象演绎真的非常传神和逼真。
杨子姗的造型也很惊艳,表演也相当卖力,不过还是少了很多之前作品中那种古灵精怪。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以文艺之名的失败之作。
这部电影想要给我们表达的是什么呢?
一个黑暗的时代?
一群走卒小人物如何救国?
显然不是,只有对那个虽然黑暗但是依旧充满了希望的年代雾里看花般的卑微理解。
导演和编剧给我们看到只是对革命精神的扭曲:一个只懂得复读一两首时间还对不上的诗歌的男主角,一个满口洋文依靠颜值便认定也让那个很小的上流社会圈子认定是中国未来支柱的富二代男二号?
两个只知道拿着钱票花枝招展逃往南洋的女主角?
而敢于在那个年代抛开婚姻束缚勇于面对革命的却是一个被丑化的媳妇。
在这场闹剧之中没有一个角色让我们看到在那个黑暗中仰望光明的时代中先驱们的坚定和对祖国不变的忠诚,有的只有只因为没有条件而没有吃喝嫖赌但最后恢复到好色本质的走狗,懦夫般的大小姐,看起来清纯却最后证实不过是渴望花枝招展的盲眼少女……也许在其中唯一出彩的只有那个似乎有着理想富二代官二代,当然他父亲那一串可笑的名号编剧竟然好意思放在一起真是让人无力吐槽,还是说回富二代的理想——铁血,军政府,军事斗争。
虽然不切实际但有理想总是要强于其他人百倍。
特别是像整场电影中那无时无处不故意显现出的充满小资的“文艺范”,这样的人物怎么有资格去满口郁达夫的革命诗歌?
可笑无知庸俗,只能用此来形容装作文艺的这部电影。
无论如何,写上这些只是希望中国电影中能少一点这样的“文艺”,多一点对历史的严谨和尊重,多一点深入的思考。
浮夸,小资,对国人和先辈多一点尊重。
大家都是有着正常世界观的,请不要侮辱我们的智商和对文艺的理解。
你们都在讲阮经天我不高兴。
这片子讲什么的?
不知道。
演员演得好不好?
不知道。
剧情怎么样?
不知道。
好笑吗?
不知道。
那你去看什么了?
杨洋出场的十五分钟。
——就是这么干脆。
你们都在说理科生对不对得起片子好不好笑老上海是什么样子的阮经天长得像不像陈柏霖沉沦是不是一本好书逃亡的时候该不该背诵再别康桥两个女主角到底该选哪一个这种肤浅的问题(这种问题有什么好讨论的!
),只有我,发现了这片子的奥义,那就是——半个银幕出现了杨洋的脸,麻麻,我见到了天堂。
123分钟的电影,我只记得后面杨洋出现的15分钟。
这15分钟我还因为脑供血不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昏厥……还记得小旅馆里从墙洞里窥视看到宋小乔和男朋友的床戏(大雾)吗?
镜头扫过了这世界上最好看的臀,最美的腰线,最想让人犯罪的肩,和一张挑不出什么毛病的侧颜。
这个镜头出现的时候,脑子被“放开那个女人让我来”“卧槽好好看”“咩君我等你等得电影都快演完了”“我要再看一遍”“我的床欢迎你”等等诸多想法搅得一团浆糊的情敌们你们在哪!
请举起你们的双手!
让我看到你们!
举起手了吗?
好的拖出去全部打死!
咩君是我的!
又过了很久……穿西装的咩君!
你好!
请捧我的脸!
我不会泄露你的秘密的!
求求你啦!
【姐姐脸又过了没多久……制服咩君你好!
请鞭打我!
请用枪指着我的头!
我的头很大很好瞄准的!
打戏好帅!
男主你居然打他!
情敌你们在哪里!
打死那个男主算我的!
不过……舔脸并不耽误我看电影,比如说,我跪给了咩君的远大理想。
但这并不要紧呀!
咩君你想成立军队是嘛!
请问军队里收女兵嘛?
上过大学的那种,会舔脸会暖床(特指咩君的床)会洗衣服做饭会算高数大物结构力学古建园林的那种!
求求你收下我吧!
我有一颗报国心!
我要整顿这个世界!
我也看过沉沦!
咩君你为什么要把女主绑起来还换了一套衣服……你可以绑我啊!
我肯定不逃跑!
女主你疯了吗?
选择帮谁的时候可以看看脸嘛!
可以吗?
【看我真诚的脸咩君你不要和男主打架啦!
你去和导演打一架吧!
让他给你加戏!
加一分钟我多贡献一次票房!
咩君!
咩君?
咩君……你怎么死了……你死了为什么还要给一个侧颜特写……啊呀好好看哦我也死了……失血死了。
临死之前请让我再说一句话——左耳什么时候上映!
一(理科生对不起)看过很多可以打五星的好电影,也多次有写影评的冲动。
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第一次让我安静坐在电脑前花费时间去回味,去思考,甚至去码字的居然是一部在豆瓣评分只有5分算是“烂片”的电影。
电影初看几帧的时候,我以为这又是一部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烂片。
诙谐侦探神剧的鼻祖《粉红豹》之后,越来越多的电影在效仿,于是近年国内有了很多不三不四却套路类似的电影,比如文章的《不二侦探》,五阿哥的《甜蜜杀机》……主角无一不是屌丝扮相,性格奇葩,然而关键时刻脑洞开到黑洞,不走寻常路,像开了挂一样逆袭,然后就破案了,然后就完满了。
所以当我看到,阮经天穿着一身灰棕灰棕的糙大衣间或配着我不想去形容颜色的高领套头毛衣,顶着油的像五百天没洗过头的中分刘海(还有几缕飘飘荡荡在脑门前),戴着复古文生却只起了装逼作用的圆框眼镜,胡子邋遢地出场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醉的,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然而当文艺的像段子一样台词一句句接踵而来,铺设在旧上海摊十里洋场的繁华与破败里的时候,我不仅沉醉,已然沉沦。
电影的宣传海报上有斗大的标题,“理科生对不起。
”没错了,这部电影理所应当就是个文艺片,风格另类,极挑观众。
本该是部悬疑侦破题材电影,却用着破案的逻辑视角,在逻辑上披着奇特的文艺怪腔调,在文艺腔调中呼喊着郁达夫的沉沦,沉沦里竟又镶着诙谐的段子。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同一背景同为侦破同样手法的同时期文艺烂片《一步之遥》。
然而不同的是我是在煎熬中看完一步之遥,且从头到尾内心只有三个大字:“什!
么!
鬼!
”无疑《暴走神探》是成功的,不仅仅是在剧情台词人设,最重要的大概是,演员整体的颜值的截然不同带来的视觉反差也是天昏地暗的。
毕竟,看着葛优姜文已然大叔沧桑的年纪却依然端着文艺内心显然是不接受的。
所以当我第一时间在微信向我的文艺同志—密司特叶推荐这部电影,他第一时间表达了他平日也想像主角一样拿腔作势的愿望的时候,我也第一时间阻止了他:你若帅成阮经天,没人当你是神经!
“二(我浑身是伤,但不妨碍我一本正经帅气地装逼)上海,还是一九二四年的上海。
法租界,还是法国人的租界。
在旧上海滩,十里洋场,租界林立,妖孽辈出,钱多人傻,浮华与罪恶并存。
我们的主角,范如一,无疑是钱不多人却傻,一路徒惹妖孽,却只得三样东西:倒霉,倒霉,和倒霉。
“鄙姓范,草字如一。
法租界最悠闲的巡捕。
”“只是我还未醒悟,大祸临头。
”于是,在接手了一个离奇的任务后,我们的小范的确开始莫名奇妙的大祸临头从侦探变成嫌犯。
而全剧120分钟,有100分钟范如一是身上带着伤的,在轻松舒缓美妙的小提琴伴奏下,他先后接受了无数酷刑,添了无数惨烈的伤痕血迹。
就是没有死。
凌乱的发更加凌乱了,拉碴的胡子更加拉碴。
但他依然是一本正经的,帅气的,装逼。
“是谁差使你去的客栈?
”“个人兴趣。
”“什么兴趣?
”“谈文说艺。
”“这和宋小乔什么狗屁关系!
”“她是文艺上的同志。
”“什么!!
”“文艺上的同志。
”“你找她做什么?
”“谈郁达夫咯。
”“谈……谈妈的什么……”“作家郁达夫。
你一定要看他的《沉沦》。
”“沉他娘的什么沦!!!!
”砰,于是范如一被一枪穿透了耳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装逼要适度。
然而,我们的小范并没有因伤痛而畏惧收敛,包扎包扎伤口,依然又是文艺上的好同志,依然始终如一,手握《沉沦》,嘴含劣质香烟,誓要一生装逼。
三(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明白了郁达夫先生的描写:呼吸紧缩起来,胸前在乱跳。
”当然,和所有文艺片一样,这怎么可以少的了红颜知己。
小范的少年阴影使他无法接触地球上的另一半。
慧兰的出现拯救了他,将他扶上在花花世界谈情说爱的正轨。
当然,又和所有文艺片一样,一个红颜知己怎么足够。
不同于慧兰的腼腆清纯温柔可爱,初次见面就泼辣十足对着范如一劈头盖脸破口大骂:“白吃,臭虫,乌龟,无赖,狗贼,流氓……”拿捏着文腔骂人且不带重样的宋小乔又是范如一的另一道坎。
而我则欣赏他们来来去去的对话和台词,欢脱轻快,爽心,赏目。
带着宋小乔乘船逃亡的时刻,月色正好,树影婆娑。
两个不会游泳的文艺同志船头船尾坐,于是宋小乔有感而发,朗诵了一首《再别康桥》。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很美,很应景。
然而这根本就是荒谬的段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于1928年的,又怎么穿越时空出现在1924年的上海月夜。
导演大概是不小心忘记文科生不仅只是会背诗而忽略了一个大bug。
又或者导演是再无法找到比《再别康桥》更加适合更加应景的诗。
嗯,我更相信是前者。
但我原谅她了。
至少,从此,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会再只局限联想到《何以笙箫默》……四(他五官端正,眉宇间带着一股英气)整部电影最令人爱不释手是台词。
最令人惊艳的是杨洋饰演的占士吴。
不同于范如一的邋遢,占士吴一身帅气亮堂的黑猫警长装,头发梳的一丝不苟,眼神凌厉,皮笑肉不笑。
为了建立斯巴达式的铁血政权,不惜残杀小孩,毫无悬念的成为本剧最大的反派。
然而,惊艳亮相十分钟后,就被一枪毙了。
反派被毙,洗去嫌疑。
上海,依然是一九二四年的上海。
法租界,依然是法国人的租界。
范如一,依然像打不死的蟑螂,欲开车引爆生命的最后一抹烟花但还是顽强不屈的活下来了。
故事到了尾声。
慧兰和宋小乔坐上华盛顿号双双离开了上海,去往美国留学,做新时代的好青年。
范如一则浑身纱布,一脸衰字,横躺医院。
然而阳光打在他的脸上,他还是幸福的。
因为他还在回味当盲女慧兰问宋小乔范如一的长相时宋小乔的回答。
他在回味,回味到眉眼里都是笑意。
“他五官端正,眉宇间带着一股英气。
目明聪慧。
鼻梁正直,有骨气。
整体而言俊朗英伟。
”(完)
一个创作者,总会有这样一种状态会伴随创作出现,那就是你能做出好东西,但囿于耐性或懒惰或外部因素,总是会把起了一个好头的东西最终做毁掉。
烂尾是这些东西的结局,当然创作者是不想让自己的东西最终变得那么混乱和不堪的。
他也想清清楚楚的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但讲着讲着,讲故事的人自己也乱了。
本来是想诠释一下时代,然后不得不顾及一下片中的爱情,爱情有了,黑帮和政府的问题也要说一说,顺便应该再吐槽一下爱国的狂热分子。
剧情到了后面有些理不清,那就干脆来个反转,然后让没说清楚的配角去海外吧。
这样的电影你不能说人家没有诚意,这其实也不算是敷衍影迷,只是能力问题。
我欣赏两类人,一类是真的大神,随便一个点子,都能整得舒服、透彻、极致。
还有一类,就破罐子破摔,我不求质量,我只求自己想创作,就提笔胡写瞎拍,作品堆成山再说。
前一类人,咱不用说,那是才华。
后一类人,是有精气神儿,有不服输的骨气,破罐子破摔的牛逼之处,就在于人家一直敢摔。
藏拙要是一直这么藏着,连给人看都不敢,也就别出来搞创作拍电影了。
当然自己没做好,要承认。
时间紧任务急,我也就做成这样了。
或者干脆就告诉大家,这东西我做着做着兴趣就没了,热情也消散了。
话没那么多了,凑数凑成了这么一个东西。
这么说下去,我都能原谅。
哪儿有那么多大才,创造烂片且自知的,就值得再期待。
你看王晶是烂片之王吗?
他片子我还是想看。
进步是一步一步的,我对罗卓瑶还有期待。
就这样。
2015年4月7日
说说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几个点吧:1.小猴说,让姐姐死吧,马上要打仗了,要逃命,要逃荒,还不如死了,死了最好。
范如一的回答原句已经复述不来,但说的真好。
到这里我觉得范如一的角色立了起来,明白了他的坚守,他的理想。
也是到这里,我才真正的认同了这个包打探,人性之美。
2.慧兰卖唱。
那个长镜头把周冬雨拍的实在太美,目光不由自主的流连在卖唱女柔软的嘴唇上,随着她的口型抑扬顿挫,浅吟低唱。
这段是苏州评弹吗?
真美啊,节奏美,词美,女孩美,声音美,光影美,无一不美。
所以范如一笑着流泪了,那一刻我也想流泪了,一丝甜蜜,几分感激,剩下的全是美。
3.湖上泛舟。
宋小乔的眼睛里仿佛洒满了星子,闪闪烁烁,浮浮沉沉。
这里是全片少有的舒缓场景。
镜头里的两人暂时放下世俗生死,尽情享受这偷来的片刻宁静。
配乐很美,好像在说,这里有音乐,有星光,有诗,的文艺同志的心。
电影的色彩,光影,音乐都可圈可点,处处透着导演的用心。
之前宣传里一直挂在嘴边的“腔调”二字,绝对是足足的。
尽管我不是什么文化人,但我也能体会到里面的情怀和风骨。
我觉得这真的非常难得。
--我也必须来个理智分割线--最后是什么呢?
当然是我的初心,我的杨洋,我的占士吴,我的妄图建立铁血军团建立理想国的又帅又狠的中二病统领!
范如一用一句台词完美的形容了占士吴:无道德的知识分子犯罪才最可怕。
满脑子虚妄的冷血青年,貌似最有信仰,其实最自私最狭隘。
我很喜欢一个细节:当劫后余生的密斯王想要扑到视作信仰的James身上时,James立刻露出的厌恶与反感,哈哈,我简直要笑出来了,还能更贴切一些吗?
完全理解,他谁也不爱,他最爱也只爱自己。
这种人大概活到100岁,也只能成为一个资深中二病患者。
但这不妨碍占士吴的魅力,大概任何东西到了极致,都会让人着迷。
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
杨洋的声音简直,是我最大的收获和意外。
我想这里是很体现导演的功力的,杨洋的台词出乎意料的流畅,清晰,有表现力。
只要杨洋出场,我就总要在全身心的享受这个声音和注意情节画面之间不停地切换,“回教堂!
快!!!
”那就是一把大锤!
在我心上咣咣咣咣咣的无情的砸!
砸!
砸!
......占士吴这个角色挖掘了杨洋身上“狠”的一面。
那刀锋般的面孔,你不演狠角色谁演啊!
少年人够冷,西装那段戏,我可一直觉得身上凉飕飕的。
之后教堂出场,占士吴面带微微笑,慢慢踱着步,不紧不慢的说着凉冰冰的话,艾玛......我还很喜欢“...蠢驴”那句台词,说的我都想挂上讽刺的笑容了。
不足也有很多,我感觉最明显的就是,稚嫩。
有些肢体语言还有些生涩。
总体来说,还是过了我的及格线的。
想想还有啥,其实想写的话还有很多,面对喜爱的人,15分钟的戏份也足够我挖掘并且表白。
但这次观影还是被杨洋扰乱了心,我想下礼拜第二遍一定还能看出些什么来。
不得不说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片子。
影片的风格比较偏卡通化,但在动画特效的使用方面还是相当克制,片中的人物造型、背景、道具都是力求用最贴近还原真实的效果。
由于是表述民国时期上海滩外忧内乱的腐朽情形,整部电影的镜头画风都像阮经天的胡渣一样阴郁。
值得称赞的还有人物对白,片中的主角范如一是一名混迹于上海滩法租界黑社会头目的差役,影片对其的背景做了大量的铺垫,交待其虽身处乱世却有一颗文艺青年的精忠之心,故主角的每句对白都经过一定雕琢,既精炼又带有一些当代文学的味道;而除此之外的角色几乎都使用不同的方言,比如“老板”说的一口上海话虽有点台湾味,但是话中不乏本土化的所谓“黑话”、歇后语,是非常值得文学青年玩味的;影片不光注意到人物的语言风格,在使用词汇以及人物表达的时候表现的还是张弛有度的,这方面我觉得要比《一步之遥》做的好。
剧情方面整体没有太多瑕疵,作为一部侦探片确实把谜底留在了最后,不乏跌宕起伏,有惊有喜,而影片的灵魂始终围绕那两句耳熟能详的现代诗,“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吧!
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最后夸一夸图像,片中不乏一些人物特写,画面感可以用”优质“来形容,这一点可以表现在如果你把电影在任意时间段暂停,呈现的画面都不会显得仓促,但是也不像《太平轮》那样侧重一个大头像4、5秒镜头不动,因为影片的剧情节奏很快,场景变化非常迅速;其中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长时间停留在人物表情的镜头是周冬雨饰演的慧兰在舞厅拉琴卖唱,安详的表情配以背景民国时期上海方言歌曲的悠扬,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影片的核心内容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从各方面来说,我都觉得值得一看而且值得回味的影片。
难怪名字要叫《暴走神探》,如此的姿意任性,疯颠魔幻,且不拘一格,完全不顾讲故事的逻辑。
结构很散漫,情节也不管紧凑不紧凑,一个劲的任性自由到底,大笨伯范如一一口一个文艺青年、郁达夫、徐志摩。
他的一句“我以文艺同志发誓”“最近我太贵族了,伤害了人家的自尊心”奠定了本片的格调就是带着戏谑意味的文艺青年内心的狂想曲。
两人在奔命逃亡途中,竟还饶有兴致的吟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何等的有情调、浪漫。
而结尾如一驾着车横冲乱撞,头发散乱,眼神迷离,嘴里还吟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时的阮经天,眼中含泪,嘴角一抹说不清楚酸甜苦辣的笑,这个时候的他最迷人。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醉眼摇曳中的旧上海,夹杂着浓郁地方口音的吴侬软语,迷离灯光中,我几乎忘却这是侦探片,仿佛耳边传来咿咿呀呀的老黑胶唱片的声音,时不时的还跑个调,哧溜出几个稀奇古怪的小音符。
处处在强调爱国救世情怀,却被玩得疯魔不已。
故事其实没有什么可推敲性,所谓的线索也乱七八糟,经常出现跳跃不连贯出戏的地方,这并不能当作一部合格的侦探片来看。
那杨洋饰演的反派,铁血兵团的救国理想,这杀人绑票的动机也太LOW了吧。
不过杨洋颜值很高,制服装扮帅到爆,还是很值得欣赏一下。
倒是比较喜欢里面恶搞的台词。
诸如“册那娘个,你撞车是撞上了毕加索的屁股了啊,冒出了三个眼睛六个耳朵”这话用来形容这个参杂了各种风格的片子再合适不过。
在这部电影里,一些脏话也成了这片子的风格组成部分,带着十足的反讽社会的腔调。
画面、色调的风格是低调奢华的复古风,看着还挺舒服。
讲述的方式是疯魔文艺的手法。
情怀却是文艺青年愤世嫉俗的一腔热血。
只是全部杂揉在一起,故事讲得不太好,所以有点欠缺。
另外演员虽然颜值颇高,但缺些风骨。
郁达夫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作家,片子里反反复复的提到他和他的名作,这导演多少有着和郁达夫一样的人文情怀。
感慨一句“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我能听到导演用戏谑的腔调在呐喊着。
有点拖沓,结尾仓促不过配乐和前20分钟的调调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杨洋的死亡戏那里,真的眼前一亮或许文青也是需要耐心,骂人的还是不要了导演想说的太多了,反而不好表达了总的来说,细节安排不合理,但表达了许多东西,瑕不掩瑜。
还挺好的,得多看几遍电影篇幅有限,内容过多,表达不出来,
没忍完。
不太清楚这片的定位是什么,你说是喜剧吧,笑点生硬,批判现实吧,又有点不伦不类的,整个片子就是一股浓浓的中二味道,不过占士死的时候我还是难过了一下
评分被低估了,可惜。这种暗黑文艺风格的片子,导演确实该剪短个半小时,干净利落会更招好感。最后编剧把所有线索集中到一个根本没有政治野心说服力的小小二世祖那里,撑不住这么长的阴谋论铺垫和小天的搏命演出,但前一个半小时的调调我是非常喜欢的,罗导演对革命的调侃,莫名想起金庸老爷子的鹿鼎记。
看不懂
缘分今天才到,今年看到的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绝对是被低估了。值得多刷。阮经天不愧金马影帝,演技和台词都特别棒。
本来是奔着杨洋去看的,抱着看烂片的心态去,结果发现还蛮好看的嘛,虽然有些地方有待改善,总体上讲也不是看完会觉得不值的电影。最后,杨洋的镜头好少,不过好帅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居然只有5分多,有点可惜。在飞机上无聊看的,本没有抱多大希望,你知道的,这两年国产片有多烂。但它很有情调,也会幽默的我时时会心一笑。可惜片名有点瞎了这片子。后来想想之所以喜欢这部片子,大概是因为我和它都是“文艺上的同志”~
垃圾,回老家没网看中央六的常态
感觉剧本是把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自叙传小说和黑色幽默杂糅一通的产物,所以带着无处不在的话剧感,不过大概能理解为什么阮经天会接这个角色,范如一是个看似迂腐油滑实则固执驯良但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的过时之人,表演方面完全阮经天个人秀,结局还算不太落俗吧
我觉得还不错啊 干嘛大家打分那么低 至少台词布景都挺细节的啊
喜欢这个调调:“你我是文艺上的同志,我们早点完成任务坐下来谈文说艺。”音乐,画面,还有被糟蹋得阿妈都不认识的阮经天(不仅脑补当年在“绿光森林”里他嫩嫩的西装革履拉小提琴的阳光可爱的样纸)以及最后对“为了革命而牺牲个体生命”的探讨,都深深刺中我弱弱的小心脏……
罗卓瑶还是蛮有风格的……
人生苦短,如果不找个文艺暖男相爱,那该多无趣啊。
果真文艺,全是自白和调调配乐。也确实有灵光,故事呢?《师父》是一流,《罗消》是二流,暴走只能算三流了。一流讲故事,二流玩结构,三流耍腔调。
"你认为是你摇电话重要还是我读郁达夫先生的小说重要?""对不起,惊扰了。"“我们都是文艺上的同志,应该互相帮助。”可以说是非常文艺和戏谑了。
那三根威亚是几个意思????
好看的地方在于这个侦探蠢不啦嚓的,没有机灵精怪和无数巧合,破不了案猜不到真相,各种追赶蹿跳事后炮
一星给阮经天真的帅。这片就是简单朴实的难看,又想搞悬疑又想搞文艺又想搞喜剧又想搞情义,结果就是四不像。
好无聊的片子
做作………【cct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