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和爱情是很不一样的。
有些人再怎么好就是没办法爱上对吧,所以也没有可不可惜这一说。
但是这一次,我为简遗憾的频频叹气:简,你怎么就不能爱上卫斯理先生呢?!
唉,我这真是瞎操心。
现实里的卫斯理先生究竟怎样,这没法说,毕竟生活不是小说,哪怕简再讨厌他,在小说里以他为原型创作出个惹人厌的家伙,你也不能说,瞧,卫斯理先生就是这个样!
谁知道卫斯理先生怎么样?!
说不定他好得很,只是简恰恰没有爱上他罢了。
所以,真正的卫斯理先生什么样,我不去说。
就看这电影里,我要说,如果卫斯理先生真是这样,那简,你可是损失大了。
影片里卫斯理先生第一次出现是在格雷谢姆太太家,奥斯丁太太缓解气氛提到舞会的事情,这个时候镜头切到卫斯理先生,看得出他之前一直在出神,听到奥斯丁太太的声音才转过头,他之前一定是一直看着简。
她姑妈说他不喜欢这些(中间有个镜头他还是看着简)。
镜头又切到卫斯理先生,明显困惑不解的表情。
接着镜头切给奥斯丁太太,然后给简,注意这个地方,简说But,sir之后卫斯理先生的镜头:先抿一下嘴唇,抬起下巴这两个小动作,靠啊,这不是表示对说话者感兴趣的潜意识动作么!
接着简巴拉巴拉说完,卫斯理先生先看了姑妈一眼,然后说自己改变主意了,这个地方也很有戏啊,微笑一下,再点一下头。
这一点头,赤裸裸的要做你坚定不移的backbone啊!
这一段我是不是说太多,这演员实在好,我其实不大会看演员的演技,平时和朋友聊起哪个演员的演技我也插不上话。
但是这次扮演卫斯理先生的演员真的给我留下很深很好的印象。
接着说,之后就是卫斯理先生和他姑妈到简家,奥斯丁太太问喝不喝茶的时候,卫斯理先生站的好笔直,而且,他一直都是这么站的!
我喜欢这个样子的男人,不管在等什么,等人等车都好,都站得直直的。
倚着靠着上蹿下跳动来动去多动症不得闲的男人都退下吧……囧也许影片想描写一个木讷又有点呆的卫斯理先生,但是风度翩翩又充满爱意的男人很难有人会讨厌的吧。
还是这段,格雷谢姆太太给两人创造机会让他俩到一边走走,这个时候注意卫斯理先生有个明显害羞和不确定的表情哦,太萌了!
简走开的时候他的眼睛也一直跟着她。
这一部分最棒的时刻出现在从简故意走开,到奥斯丁太太用责备语气说:“Jane?
”之间的这几秒钟的一小段,卫斯理先生看着乔治,微笑了一下,算是打了招呼。
这个简直绝了,太自然了!
完全真情流露!
要不就是这个演员真真是个上等人,要不就是这个卫斯理先生实在太好,要知道这个时候乔治并没有出镜,你演员光看着那里也行,故作深情的继续追随简的身影也行,可是他并没有啊!
竟然还微笑了啊,真迷人。
都说爱情的双方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现实中是不是会说得多做到的少,这个我不清楚。
简走掉坐在长椅上写东西,他姑妈还没明白她在干嘛,卫斯理先生脱口而出“writing”,一瞬间我都觉得很感动,请试想同样的话从奥斯丁太太嘴里说出来和卫斯理先生说,是有多大的不同!
接着就是求婚,不知道编剧是不是想带着观众一起反感卫斯理先生,让他在求婚时说自己有2000镑的年金啥的,想让观众一起厌恶他用钱买爱。
但是失策了,卫斯理先生知道以金钱为求婚筹码是失礼的,也承认了。
这一点最起码比甜言蜜语说一大通本质却一样的求婚高尚多了。
而且卫斯理先生也说了,如果我们结婚,这都是你的。
不知怎么,我就是反感不起来,也许他傻也许他呆,我听到的全部都是他爱你,他的钱是你的,他的房是你的,最重要的,他的人也是你的!
他的那句“有时候,感情就像害羞的花朵,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会绽放”很美,但更美的是直面这简的那一鞠躬,算作告辞。
说到这我插一句,英文讲得再好的中国人,在和外国人聊天谈话结束后很少会说上一句“nice to talking to you”之类的话,自己不说不觉得,待对方跟你说过之后立马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礼貌……现在说舞会场面。
他从人群中走来,文雅的鞠躬,面对面站着,从侧脸也感受得到他的激动和紧张,小心翼翼的跳舞,目光始终没有离开简,牵着她的手,还会偷笑。
(可惜旁边的简是个苦瓜脸,摊手……偷笑这表情我看了好几遍,实在太自然了。
跳舞这段真的是分得再细都有的写,一定一定要仔细看卫斯理先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包括四个人手拉手转圈的时候卫斯理先生对另一位姑娘点头致意,太有心了,就感觉有些人的贵族气质真的是自然散发出来的。
)正跳的开心,麦克沃伊来搅局(我后面再吐槽他),俩人眉来眼去一番,卫斯理先生再次牵着简的手往前走的时候脸上表情有变化,是不是也意识到情况有变,有了危机感?
一曲结束,已经明白的差不多的卫斯理先生趁简还在望着麦克沃伊的是时候适时走开,我的那个心碎哦。
好么,反正麦克沃伊还不是挽着别的姑娘走了走了之后简你还不是又落了单,卫斯理先生又挽着你,还把你郑重的介绍给别人,唉,我心碎不说还加上一声叹息。
后来劝说麦克沃伊他舅的失败,准姐夫的阵亡啥的都没啥说的。
我怎么都想不到简怎么会质疑那信是卫斯理先生写的!
有骑士风度的上等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
简也想得出来!
好吧,这一场戏里卫斯理先生无论是欲说还休还是无奈沮丧,还是握紧帽檐的一个个小动作,再一次迷倒了我。
卫斯理先生的最后一场戏是在教堂门口,他姑妈墨迹着不愿下车挑三拣四,是卫斯理先生挺身解围,简说:“难道旅行也是犯法的?
”卫斯理先生也为简的聪敏对答让姑妈尴尬而窃笑。
末了用力关上门,坚定的表决心。
后来跟着简在河边散步,言语所说的,肢体表达的,都是一个有气量,执着,心地美好善良的男人应该表现出来的,也使我为之倾倒的。
好了,卫斯理先生我都说的差不多了。
影片结尾很美,海瑟薇的发型要漂亮很多,简和姐姐一生未嫁,麦克沃伊结了婚,给长女取名简。
卫斯理先生应该也结婚了,一定是他爱也爱他的姑娘。
关于这个,我只想说一句:靠啊!
那姑娘为啥不是我!!!
=================我是吐槽勒佛罗伊的分割线============看的时候觉得槽点很多啊!
那发型我好不喜欢啊!
那人物性格冒冒失失花天酒地像猴子啊!
舞会人家明明挽着男伴还跟人家调情好cheap啊!
舅舅一发火立马闪人啊有没有?
不知道爱情忠贞啊有没有?
是离开人家过不了才回来找人家的啊!
想要勾引人家姑娘私奔看着很美好其实很恶劣啊!
有没有为姑娘想过啊!
板球那是你的个人秀好么?
姐不喜欢这么高调好么?
我脚着,麦克沃伊,你还是脱了假发继续赎罪吧,赎罪里面你多美啊
徜徉在《傲慢与偏见》的蜜海中时间太长了,已忘了悲剧是什么滋味。
幸好是在读完英文原著又看了BBC95版的《傲》之后才来欣赏这部片子,timing刚刚好。
由本片知道了《傲》的创作背景,感觉意味非凡。
我从蜜海中品出了一丝酸涩,简奥斯丁把自己无法实现的快乐赐予了笔下的简,喜剧幕后的作者竟演绎着如此悲剧。
A man with a fortune,在那个时代是那么重要,如果把fortune广义化,它在今天也仍然举足轻重。
爱情路上,永远阻碍重重。
好莱坞的噱头在于,一开始把你的胃口吊得老高,可看到中段就已经觉得乏味了。
而这种古朴、平淡、缓慢的英伦味儿,还有镜头的处理,能掩盖本片的其他所有缺点。
一般所谓传记电影多多少少会给主角的传奇色彩做做文章,这样做无可厚非,毕竟要在短短2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塑造一个完整深刻的艺术形象,需靠些手法增强戏剧感染力。
不过,被无数次搬上银幕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原著者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传记电影却是给人的却是平静中精彩纷呈的感受,就如同她的作品一样。
简·奥斯汀的作品没有什么惊天地气鬼神的故事,看过的改编电影《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还有最近的《诺桑觉寺》,都讲述是英国上流社会中如今看来平凡无奇的爱情故事,但几百年后这些故事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传世经典,归功于故事的精巧别致,归功于在司空见惯的男女结合中放大出最为可贵的人格特质。
所以,这些背景结局大同小异的故事可以一代一代的跨越时空传承下来,不在乎有多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所在乎的可以《成为简·奥斯汀》中的一句台词所形容——“故事的真谛”。
《成为简·奥斯汀》所选择的叙述重点和表达方式是极为合适的,从一个平凡的活泼任性女孩切入,以幽默喜剧的序幕将观众带入这样一个举世闻名作家的生活,进而深入她终身遗憾昙花一现的爱情故事。
这一段爱情故事尽管一波三折,却不像一般爱情故事那样用各种手法刻画的刻骨铭心,就像简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那样静静叙述,直到私奔那一刻,一个情窦初开初开的女孩的言行无形中瞬时爆发出她的善良与责任感。
这段以失败为结局的爱情经历最终成就了《傲慢与偏见》这部传世经典,她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情却没有让这个经典故事走向悲剧,相反成就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
影片终了,成名后的简和已经有家有卷的Lefroy多年后的重逢,简的优雅大度完完全全展现出了一个优秀女作家的大度与优雅,一段贯穿电影始终的爱情故事虽然只是简的一个侧面,但正是这一段爱情发展的经历折射出了简一生的个性品质的人生态度。
简·奥斯汀的扮演者曾经是让众人谓之倾倒的古灵精怪“小公主”安妮·海瑟薇,在由迪斯尼拍摄的两部《公主日记》中,这个一夜间“麻雀变凤凰”的公主惹人喜爱有佳,之后与梅丽尔·斯特利普合作《时尚女魔头》中自强独立的成熟女性,再到如今《成为简·奥斯汀》中标准英式发音的伟大作家,一连三级跳,让观众相信这个有着一双迷人明亮大眼楚楚动人的美丽姑娘绝非靠脸蛋吃饭的花瓶,而是一位真正拥有超群素质的优秀演员。
她的出色演出让她完全有资格凭借《成为简·奥斯汀》这部优秀作品稳拿明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看《成为简》前囫囵吞枣地看完玛甘妮塔.拉斯奇的《简.奥斯丁》。
其中对于简与汤姆.勒佛伊的那段“年少之恋”简单带过。
就如同简给Radecliff女士的评价“生活表面平静如水”一样,简的这段芳龄20之时的爱情就如她生命中许多未能解开的谜,留给读者的永远是问号。
简是只把这段感情视为年少之爱?
还是在内心深处一直爱着汤姆?
《成为简》正是大胆却又不失合理地填补了这段空白。
简的生活平静如水,尤其是在我重温了玛格莉特.莱恩的《勃朗特一家的故事》之后,我忍不住这样想。
但在电影为简的这段初恋的补白几次弄得我鼻子发酸之后,我认定那是在夏洛蒂丰富、完整(较之简)直抒胸臆的书信与勃朗特研究者日后渐渐挖掘的愈来愈多关于她们短暂生命痛苦的佐证所书写的动人篇章下产生的错觉。
无论简与夏洛蒂拥有多么不同的读者群,她们俩的生命多么令人遗憾的只有短短2年的交集,毕竟同为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英国工业革命动荡岁月中的妇女,伊莉莎白年代也好,维多利亚年代也罢,她们经历的辛酸--妇女地位低下所造成的关于婚姻、关于事业的重重困阻怕是相同的吧!
频繁的死亡与抑郁孤单的日子成就了夏洛蒂那从表面就能让人垂得一把辛酸泪的一生,而简的辛酸则是掩藏于她那六部小说风趣嘲讽的背后,在一个个微小的细节中,诉说着那个远去的年代的女子的不幸。
《成为简》有着优美的景色,精制的镜头,悠扬的音乐。
这一切都令我们感到熟悉,因为不胜枚举的简的作品的改编电影已向我们展现出简的生活的那些丰盈的细节。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中流畅的镜头,比如卡桑德拉得知噩耗时下的那场雨;简与汤姆互诉衷肠的户外的那幕也十分唯美,清辉在黑夜中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色调虽冷,却挡不住观者感受到那爱意融融的暖意;在汤姆对简与他的未来表示悲观后,简与姐姐在海边散步的那段,同样展现了以相反的元素来表现人物的手法:大海无垠、蔚蓝、沉静,本该让人舒畅不已,但此时刚刚失去汤姆的简悲伤难抑,爽朗的海风中感受到的只是凝重的苦涩,可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简与汤姆的故事是以两人都不富有而最终劳燕分飞画上句号的吗?
私奔的桥段是真实发生的吗?
然而无论属实与否,我以为这样一来更强调了简的性格,除了表面的雄辩,才气逼人,更有一份能为真爱向世俗挑战的勇毅。
但简不是莉迪娅,她深谙受人接济的生活的艰辛,因此她选择离开,就像她选择和汤姆远走天涯时一样果断。
影片结尾处给了30多岁的简一个长镜头,那细微的鱼尾纹、消瘦了的脸庞、端庄的发型,让人唏嘘年华的易逝。
戏剧性的,简与汤姆再次相逢,而一阵令人难堪的尴尬被一位父亲轻柔又略带责备的“Jane”所冰释。
那一刻,简心中那块柔软的角落一定被触动了,她挽起汤姆的女儿的手,她知道,这个特殊的读者的父亲是给予她青春甜爱的人,这份爱她未曾遗忘,他也未曾遗忘。
安静的字幕打出,我们知道了简始终没有向缺失了爱情的婚姻退步。
我们更温暖地知道--也许与导演构想出所有的起始源时一样的惊异--汤姆给他的长女起名为“简”。
对一个女人来说,最容易被诟病的就是不结婚了,无论身上有多少优点,最后都会落得一个庸俗的结论——“哪又如何呢,她又没嫁出去”。
对于一个女性创作者来说,虽然让你关心上她的是作品,可是让你谈论的还是会滑向她的私生活,添油加醋之后变得更无比回荡,八卦好像真的似的。
可想而知,200年前没有结婚的简·奥斯汀面临的是更加艰难的处境,刺耳的声音像泡沫塑料之间的摩擦,让人浑身难受。
简·奥斯汀200年诞辰纪念日,我跟BBC的记者一起在她故居外的草坪上做采访,路旁的古树是她当年亲手载的。
相比较与巴斯的短暂住处和温彻斯特的临终之处,这里被奥斯汀称为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
我们有红学,英国有简学。
举行完仪式,有一些学者发言,其中讲到她生前为什么不结婚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团队的摄像大哥静默之中地掏出了薯片和瓜子,露出吃瓜群众的目不斜睛,口水都要滴在器材上了,我保证他对《傲慢与偏见》没有对这八卦更感兴趣。
可我又好到哪里去呢,耳朵竖得的像天线。
简·奥斯汀的姐姐卡桑德拉·奥斯汀小姐,就曾恐惧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的窥探,也担忧学者们的无端揣测以及不怀好意的流言蜚语,她焚毁了大量妹妹生前的信件,可我们还是在落网之鱼身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伦敦警察纠察开膛手杰克还卖力。
发言的研究员读到简·奥斯汀给她最心爱的侄女范妮·奈特回信中的一段话:“Nothing can be compared to the misery of being bound without Love. If his deficiencies of manner strike you more than all his good qualities, give him up at once.”当时范妮·奈特正为自己的婚姻问题苦恼,向来睿智的姑母给出自己最直击的价值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危险的。
六本小说都是关于爱情,恋爱、调情、婚姻面面俱到,当时觉得,这个女作家一定感情经历很丰富吧,至少也是行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人。
不同于张爱玲,简·奥斯汀总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她是不是一个对爱情持有乐观精神的人呢?
这种揣测正暗合了人们对于女作家这种生物的猜想。
像是她们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最好还得配上泛滥的爱情体验,阅人无数才能攒够写作的素材吧。
而简·奥斯汀的一生,简直是对这一刻板印象不动声色的回击。
简·奥斯汀毕生住在汉普郡乡间,所著的6本小说,都在描写她最熟悉的、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充斥着卷发、印花棉布和交际舞会。
简·奥斯汀生长的家庭,正是她小说中集中描述的那一类,在乡间不失体面,却也未及富贵。
她的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母亲有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背景,并在婚后常提及自己是因为爱情下嫁给简奥斯汀的父亲。
虽然家庭背景体面,但由于父亲做牧师的工作薪水微薄,所以全家长期面对经济拮据的窘迫。
尽管如此,她和姐姐从小却不得不学习各种才艺,音乐、跳舞、绘画、针织,旨在培养出一种气质,以便增加未来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
11岁,她在父亲的海量藏书中,获得了另一种安慰。
同很多与她时代远隔的作家一样,文学成为简·奥斯汀不满现实的唯一救赎。
16岁时,简·奥斯汀亲眼目睹自己貌美的姨妈,为了金钱不得不远嫁印度,最后牺牲了后半生的快乐。
她以此为雏形写了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愤怒地反问,“难道为了金钱而结婚,最终失去快乐的人生,是值得的吗?
”然而,一己的愤怒,如何撼动如山的现实,那个时代的英国女性,经济来源只有两种,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丈夫。
婚姻制度更像一个复杂的经济决定,女性的财富与婚姻市场息息相关。
女性的财富由父亲传给丈夫,丈夫控制着她们的财富直到她们去世。
大量女性为了金钱订婚,男性也会倾向娶一个能为自己家土地和生活方式提供资金的妻子。
关于这一切,简·奥斯汀写下:“没有钱,女性就没有自由。
”200年前她就说出了至今都不过时的经典之语。
尽管在小说中,她创造出女性通过婚姻获得金钱,最后爱情金钱兼得的大团圆,但遍布暗讽的桥段,让我怀疑她是否真的相信或期待这样的人生。
简·奥斯汀一生唯一的爱情,在电影中已经演过,19岁时,她爱上一个爱尔兰年轻律师,却因为对方家庭嫌弃她不够有钱而失之交臂,从此两人再未相见。
这段爱情之后,简·奥斯汀一生未嫁。
并非没有机会,而是她拒绝了所有建立长期关系的可能。
1802年,21岁的简被朋友的兄弟哈里斯·比格-威瑟求婚,对于当时的女性结婚年龄来说,简算相对老的了,而比格-威瑟比她小六岁。
她接受了求婚,第二天醒来就后悔了,又解除了婚约。
200年后,我坐在她故居前的草坪上,想着她当时何以有这样的透彻,或者叫坚持。
我相信她忠于自己,绝不让自己成为婚姻市场上金钱的交换物。
并且,在那样细致地观察过同时代女性的婚姻生活后,她对此也有了清醒的认知。
“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
一对爱人婚前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非常相同,这并不能保证他们倆就会幸福。
他们总是弄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烦恼。
你既然得和这个人过一辈子,你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多少身在婚姻中的局中人,一生都难了悟这样的现实。
或许是因为她一直是局外人而能看得更清,也可能她根本不再对当时的婚姻和爱情抱有玫瑰色的幻想。
如她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说出:“女人们往往会把爱情这种东西幻想地太不切合实际。
”一个女人的清醒,可以拯救自己的人生。
一个女作家的清醒,可以唤醒许多沉溺于幻想中的人。
一百多年来,英国发生过几次在文学趣味上的革命。
大部分作家都无法跳脱出这样的宿命,即因读者的趣味变化,而造成声望的上升或坠落。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作品竟能红过200年。
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曾说过:“在所有伟大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丘吉尔等一大票直男,嘲讽她小说里只有男女之间磨磨叽叽的日常琐事,没有悬疑或冒险,不担心法国大革命,也不关心拿破仑,茶杯中的文学,算不上伟大。
要我说,也要看如何定义什么才是人间大事,她的小说里承载着历史背景、女性地位、婚姻法和习俗、财产制度、遗产法、生活方式、社交、变革……每一条信息可都是国家大事啊。
“简·奥斯汀敏锐地观察到了人们的荒唐愚蠢、自命不凡、装模作样和虚情假意,但她并不为此苦恼,反而觉得有趣,这实在令人钦佩……实际上,即使在她最具讽意的言词中,我也看不出任何恶意;她的幽默是真正的幽默,是以精细的观察和坦率的心态为基础的。
”简·奥斯汀所写的,从没超出过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
她在给亲戚的信中提及,她所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
”当时的英国摄政王非常痴迷简·奥斯汀的小说,但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却建议奥斯汀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简·奥斯汀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
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
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
”正如古代的希腊人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下他们认为人一生最重要的问题——认识自我。
认清自我,忠于自我,才是简奥斯汀一生坚守与追求的真理,无论面对人生还是写作,还是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勇敢的爱情和婚姻的探索者。
在我们的文化里,诞生了许多诸如“搭伙儿过日子”这样的短语,可见生活对于老百姓来说,稀里糊涂的也能过。
往往越是清醒的人,越是跟简单易行的世俗背道而驰。
不过,拥有老公、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未见得就比独身幸福,孑然一身也不意味着就悲惨,选择每一种生活都有其的未知和风险。
爱打探女作家隐私的我们,最终没得到多少消遣,打破沙锅难免发现了世间残酷的真相:爱情里的浪漫总是转瞬即逝的,幸福的婚姻全靠运气。
你会爱上简.奥斯汀吗?
她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出身并不富裕但是接受了良好的知识与道德教育,学问渊博对人生和未来都充满梦想,容貌清秀仪态端庄,有点小清高,有点小俏皮,骨子里面那些小倔强时不时会蹦出来发作一下。
她对世界怀抱真诚而警醒的目光,敢爱敢恨心地善良,对感情的态度是憧憬灵魂的共振并且绝不将就。
她永远坚强独立清醒自信有原则,但渴望温暖,只要一点小小的温柔就可以将她融化。
这样的女子,你会爱上她吗?
有人说,我爱。
他叫Tomas Lefroy,来自爱尔兰,成长在伦敦。
又是怎样一个男子呢?
英俊聪明,博览群书,见解独到。
出身贫穷,努力向上流社会进军,并且胜利在望。
对了,还是个盛名在外的花花公子。
有一天,两个本不相干的人在乡间村落宿命般的相逢了。
不出意外,上帝就是要他们彼此相爱,并且深爱。
于是他们冲突,他们试探,他们挑衅,他们惊讶,他们理解,他们在彼此的眼睛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欣喜若狂,相逢恨晚。
按我们所理解的那样,这样的青年男女不在一起简直对不起天啊。
可是命运,就是爱开这样的玩笑。
他们在花园的角落里长久地亲吻和拥抱,他拉起她的手勇敢地奔向未知的旅程,因即将要来临的幸福婚姻激动得满脸通红。
但残酷的现实,正站在路口冷笑着等候他们。
生活真实的模样并非我们所想,当情感碰上理智,爱情碰上责任,鲜花碰上面包,我们的选择就来得那样力不从心而鲜血淋淋。
怎样才是幸福呢?
二十年以后,Tom成为了苏格兰的最高法官,Jane成为了著名的女性小说家。
彼此衣着考究,在上流社会里游刃有余。
她看见他,挽着年轻少女的胳膊,安安静静地站在她面前。
那一刹那,以为是当初热恋他的Lucy表妹。
女孩崇拜地说:今天可以为我们朗诵一段您的作品吗?
他皱眉:Jane,别这样。
时光霎时流转,初见时针锋相对的男女,草地上大笑奔跑的男女,舞会上翩翩起舞的男女,大雨里狠狠亲吻的男女,铁心私奔的疯狂男女,以及……她含泪离去,他默默无言的男女。
他们终究没有相守。
他结婚,生子,给自己的女儿用她的名,她则终生未嫁,延续着才女难售的铁血定律。
二十年后,Jane为年轻的同名少女破例朗读:“她开始理解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百分之百是一个最适合她的男人。
纵使他的见解,他的脾气,和她自己不是一模一样,可是一定能够叫她称心如意。
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女方从容活泼,可以把男方陶治得心境柔和,作风优雅;男方精明通达,阅历颇深,也一定会使女方得到莫大的裨益。
可惜这件幸福的婚姻已经不可能实现,天下千千万万想要缔结真正幸福婚姻的情人,从此也错过了一个借鉴的榜样。
”众人鼓掌,Jane轻轻仰首,看见Tom依旧像年轻时那样紧拧着眉,深深地凝视她,尔后,终于在唇角凝聚出一抹欣慰而伤感的微笑。
她亦含笑。
双手轻轻交叉放在膝头,那洁白光滑的无名指,毫无点缀。
他不曾遇见比她更好的女子,娇俏,锐利,通透,潇洒,单纯。
她亦不曾遇见比他更让自己心动和热血沸腾的男子。
他们是彼此心底最深刻的烙印。
曾经相爱,永远深爱。
如果是你,你会爱她吗?
会不会拉起她的手在英格兰的乡间公路上狂奔,会不会在她为了成全你的家人选择放手时冲上前拦住她的去路?
她是《小王子》里的那只狐狸,看上去清高又难搞,实则躲在玻璃窗后面眼巴巴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心里默默念叨:驯服我吧……她的地久和天长,静止在谁的手上?
而你,会爱上简.奥斯汀吗?
Tom再次见到Jane时,他说。
当时的他们都已为爱憔悴不已。
他们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于是他们决定私奔。
如果注定要结婚,一定是要和相爱的人。
无论是两百年前,还是现在。
我以为他们真的会私奔。
那个花名在外的Tom面对如此一个心灵契合的人,纵使她来自他瞧不起的乡下,几乎是背弃了一切。
他还有6个兄弟姐妹靠他养活,他都宁愿担负一切。
也许,每一个女孩,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乡村少女Jane,是如何成为伟大的作家Jane Austen的。
她在理智与情感中,放弃了一生都难以追寻到一次的爱情。
于是她毕生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她的爱情的影子。
我未看过她的任何一部作品。
但只是她本身的爱情故事已让我感动。
我不是鼓励每一个女人都过于理智的考虑爱情。
Jane说,如果爱情会摧毁一切,我宁可不爱。
这一刻,两个人都无比的清楚,爱情有多伟大,爱情有多弱小。
纵使Jane如此的理性,但仍然那么伤。
她已然明白,这辈子已经不能再爱了。
是不是只有女人才会因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一辈子甘守孤独,男人呢?
他这么爱Jane,但却还是结婚生子。
我们不怪他。
如果不是这个人,换作其他的任何一个,还有什么区别?
当二十年后两人再次相见,Tom挽着那个有着和她一样名字的女儿出场。
刹那间,我以为看到了当时迷恋他的表妹少女Lucy。
我以为他们在一起。
我的心猛烈的跳了出来。
他们怎么可以在一起。
如果他们在一起,连我都不同意。
我盼望了那么久,他们的相逢。
但那是他的女儿,他给她取名,Jane。
又回到了二十年前。
那个少女深长的一个吻,和两颗如此契合的心灵。
物非,人非。
她为了他的女儿,破例当众朗诵。
她望向他,向他表达了那么深远的爱情,20岁时的初恋芳华——这一生一次的爱,隽永深刻的爱。
是他递给她的那一本小说,让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让她的成就永恒,让她的生命就算短暂,也充满意义。
我承认我在看到的第一眼,就如同Jane一样,爱上了这个饰演Tom的男人。
他花心,他放纵,他不羁。
但我们看到的都是假象。
面具掉下来,他其实有那么沉重的负担。
我只是很遗憾很遗憾,他们没有在一起。
我宁愿没有伟大的女作家 Jane Austen,也宁愿他们在一起。
我想让这爱情一直存在。
事实上它是这样。
在永远的Tom和Jane心里,永垂不朽。
看多了好莱坞的嘘头,偶尔一部真实古朴的英国电影也可以无限的冲击我的灵魂。
Jane Asutin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叛逆,或者说与众不同。
Jane拥有一个让人钦佩的世界,它不被世俗降伏,拒绝被爱,细腻而又高贵。
虽然只是一身乡土气息的女孩,但上帝给与灵魂在她的眼中拥有着一样的平等。
她的心灵独立而又脆弱,她一如既往的在世俗的目光下坚持着自己的追求。
她能不顾一切的抛弃自己的家庭的腐朽去寻找真爱,却在对待别人的爱与责任面前永远的牺牲自己。
这是一个人类灵魂的精华,也像是在教育着年轻一代担负起一个正确道德的价值观,Becoming Jane, Becoming a pure and shining soul.
从来只有女人为了男人终生不嫁,鲜有听闻男人为了女人终生不娶?
这就是男女有别。
人生苦短,数十载的人生中能遇上一个自己爱的人,恰好那人也爱自己,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可是世事哪有如此完美?
选择题出来了:A、与自己爱的并且也爱自己的人私奔,受尽世间的唾骂,过着艰苦平实而卑微的生活;B、与一个不爱的人结婚生子过着外人艳羡的有钱少奶奶的生活;C、独自一人品尝着思念的味道写着美好结局的文字留芳百世?
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情。
婚姻,却是两个家族的联盟。
才知道原来这不仅是中国的专利,多年前的英国也如是。
“绝对不和不爱的人结婚,即使爱了也未必结婚。
”Jane亲身验证了这句话。
这种勇气即使现代社会也没有几个女人能有的,在岁月流逝中,挂念着一个远方的爱人,只能用文字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来证明自己对于那个人的爱,影片结尾Jane看似不经意的将自己并无戴戒指的右手展露给Tom,这是最让人心动的告白,看吧,我爱你,对你的爱让我终身未嫁,而你却带着一个成为了我书迷的女儿来见我,尽管她的名字也叫Jane,这是你对我的爱的回应?
如今剩女太多,那些被称为文艺女青年的大龄剩女依旧苦苦支撑着自己心中对爱情的理想,Jane的选择不是她们想要的,但是她的姿态是让她们称赞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爱情理想,但是面对现实总得做一个选择。
题外话,倘若Tom和Jane重聚在现代社会,或许会是一出让人动容的婚外情剧本。
文字很乱,一直组织不好语言,只是将看片时的一些心情摘录下来。
其实,奥斯汀姐妹俩都是坚贞的爱情捍卫者。
无爱情,不婚姻。
(笑)
百般激动中下完了《成为简》,忙不迭地开始看。
和以往的英国片一样,故事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也谈不上扣人心弦,一如既往的乡村宁静生活,优雅而毫不张扬的英式小楼和古堡,令人目不暇接的乡间舞会和英伦岛上独好的风景,熟悉的一切,却可以让简迷们为之兴奋很久。
几乎没有一个女孩可以拒绝简•奥斯汀,这个一生写出6部爱情传世之作却终身未嫁的女人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捧,这些追随者自发成立了各种组织,总称“简迷”(janeite),《成为简》应该可以被归入“简迷”对这为女作家的私人生活做的诸多白日梦中的一个。
奥斯汀是“剩女”吗?
《成为简》是一部非常现实的影片,如果说是改编串联自奥斯汀本人的著作,那么毫无疑问,奥斯汀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女作家,她谈到的爱情、婚姻、家庭问题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而奥斯汀本人,却当之无愧可以成为“剩女”的始祖。
剩女是“3S女郎”的总称,就是Single(单身)、Sen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
所谓“剩女”可以理解为,长得漂亮,学历高,有思想,有个性,有 原则,有品位,有理智,感情丰富,心思细腻,十分自我,清高,孤傲……却没有男朋友的女孩。
那么奥斯汀呢?
她对自己的评价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乡村姑娘”,这点就足以成为她高傲的资本。
当下的“知本家”都可以闪亮一时,更遑论19世纪的英伦乡村?
这样的女子,把持着最后的细腻和高贵,灵魂独立而脆弱,在世俗的目光下永远坚持自己的追求。
奥斯汀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有美好的爱情,爱情在她的心中应该是沟通文学、互诉衷肠,“司马相如卓文君”式的惺惺相惜。
显然,木讷的韦斯利满足不了奥斯汀的要求,他总是那么拘谨,跳舞时踩到奥斯汀,打球时出尽洋相,连求婚都显得唯唯诺诺,唯一可说的就是自己可观的收入和姨妈的财产继承人。
市场经济下不时流传着一句“文人总是清高的”,清高并不仅仅表现在对人对物,更是对自己的过分完美要求。
在财产和爱情面前,奥斯汀还是倾向于后者,在情感与理智的较量中,理智输给了情感。
而在对汤姆的感情中,奥斯汀又没有伊丽莎白和达西团圆的结局,出于对汤姆名声的考虑,奥斯汀最终选择了放手。
那种文艺女青年的含蓄隐忍又升华了,我甚至暗暗用《廊桥遗梦》的结局去设计《成为简》,白发的简看着以自己原型写的书,想到那个人,那些事,没有哭,却是无声的内心翻江倒海……倒是影片很直接地安排了俩人见了面,当得知汤姆为自己的长女起名为“简”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奥斯汀始终没有向缺失了爱情的婚姻退步。
因为执着,因为信念,奥斯汀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向世俗低头,怕前一刻嫁给了委曲求全,后一刻遇上了真命天子,她就那么等,等等等等等成了“剩女”。
情感和理智情感和理智,翻译成白话就是“真情与金钱”的较量并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特有产物,在你周围你可以处处看到这样的人,有些仍忠于自己的感情,找不到我爱的人决不罢休;而更多的却是倾向了金钱,正如奥斯汀母亲说的“爱情令人神往是锦上添花,金钱布帛菽粟必不可缺”,婚姻已经不纯粹是你情我愿的结合,“有车有房,父母双亡”无形中成为金科玉律。
正因为如此,《傲慢与偏见》开头一段“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同样被用到了《成为简》的片尾。
小时候乍一看这段话觉得可笑之极,不是恋爱自由,爱情万岁了吗,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事实上,这却是一个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奥斯汀早在190年前就作出了结论。
女子要嫁的不仅仅是男人,更多的是他的财产,他的事业,他的所有社会关系总和,“门当户对”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标准。
因了这些,爱情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关乎双方家长,双方的社会关系。
总会有男生感慨做男人不容易,想找个条件不错的,对方最基本的要求惊人的一致:有车有房。
因此,许多男生已经摸索到,还是找个不错的乡村姑娘结婚算了,人家对你没什么要求,还不时会带着崇拜的眼神膜拜你,既没有压力,又满足了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
那么女生呢?
并非她自己愿意变得功利和物质,实在是环境造人。
我曾经无奈地告诉那些个绝望的男生,中间层的女生不要找!
细究:中下等女生,正如他们自己说的,天真的只会崇拜你而不会对你有要求;中上等女生能够自食其力,自然对你的物质要求会小很多;只有中间层女生从小奔小康,物质生活很不错,欲望也跟着逐年上涨,她期待的是更富足甚至更挥霍的纸醉金迷,至少不能比现在差吧?
那么做这类女生的另一半,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反过来,这类女生又是最焦心的一群,也是最容易落入“剩女”的一类。
她们一边忠贞于爱情,轰轰烈烈也是梦中常有的情景,一边又不能在物质生活中亏待自己,贫贱夫妻百事哀。
所以我一直对《成为简》这个片名唏嘘不已,很想当然地认为编剧是看清了现实的物质和功利,才以这样暗示性的文艺片来教育人。
受过应试教育的人总喜欢把某个定义按到一件事物上,这点挺可悲的。
不管怎么说,这是我喜欢的片名,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成为简,I want to be Jane。
她的高尚,真诚,热情,不为所动;她的理智,她的信念,她为自己一生所做的决定。
很喜欢她对于真爱的态度:真爱绝不迫于时间、金钱、制度以及阶层,更不迫于生活。
(最后一段引用豆瓣朋友的原文,在此表示感谢)
爱情输给现实,相爱不能相伴相守,治疗伤痛的只有时间。Tom在舞会上一个转身一笑出现的瞬间我的心都跟着漏拍两下。多年后重逢,这遗憾还是痛的让人想落泪。抛开演技不说,海瑟薇是真美,一美则是更美更闪耀的让人动心
瓊瑤片——女主選角失敗@@
3.5。据说跟历史不符,好在还是个动人的故事。跟小说对照,显得简·奥斯汀的犀利讽刺背后有颗格外柔软的心。风景加分,海瑟薇的口音不太对。
真的没有比被现实摧毁的爱情更悲哀的东西了,因为没有败给特别宏大的东西,所以显得特别无能为力。
安妮海瑟薇是蛮好的演员,但不适合奥斯丁这个角色,其脸部也不适合如此多的特写呈现。除此之外是很稳当的英国电影,几个推镜很有想法之外其余蛮扎实,私奔一段有些草率却又有最好的视觉语言(马车后窗晃动的透视)。很像是迈克·李或詹姆斯·伊沃里的电影的简化版。对于成为一个作者,剧本没有给出任何呈现,反而成了一部单纯的爱情片,失望。
靠,你丫真以为自己是傲慢与偏见啦
如果没有当初不想独占你而让你卸掉责任的突然理智,又怎么会有最后一幕的伤感与美好。—— 英伦影片的质朴和田园。喜欢的时代,喜欢的传记,喜欢的演员和喜欢的爱情。
杀了我吧怎么这!么!虐!终于看完了中间简直都不敢看下去。。。有多少人能像jane一样明白能毁掉家庭的爱情也能毁掉它自己 她的传奇值得被世代传颂 ps一美是真美啊没有肌肉的小矮子还是那么美啊!pps海瑟薇有特意发英音嘿嘿【。
10/02/27 同样是英国 同样是简·奥斯汀的英国 纯正的英式英语 美仑美奂的英伦风情 却是不一样的简·奥斯汀爱情 不一样的AnneHathaway 奥斯汀不完整的人生 是为爱情的坚守 爱情的祭奠
因为《傲慢与偏见》,片子很好,只是安妮海瑟薇一点都没有Jane的味道,失败。而那谁,很帅
Entertaining enough. 7 out of 10
十几岁初看成为简奥斯汀,不屑于残喘在世俗枷锁下的乡绅爱情。凌晨重看,一遍遍回放舞会上汤姆一个错身突然出现在简面前的场景:他挺直的身体透着自制,亮蓝色的大眼睛却写满调皮、得意、愉悦、期冀和爱。故事的尾声,简在惶惶然的混乱里,透过摇晃的马车那窄小的后窗,匆匆向爱人投去无望的最后一瞥
我看的版本翻译很差
all my charactors have happy ending, all my novels have a base on reality. To be a writer, 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 are equally essential.
她开始认识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是百分之百最适合他的男人,纵使他的见解 他的脾气和自己不尽相同,却都叫她称心如意,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她从容活泼,让男人心境柔和 作风优雅,他精明通达 阅历颇深,让女人也得到莫大的裨益,可惜这样的幸福婚姻已不可能实现。
So different from the Brontës
整理库存发现这部下载于2011年的2007年老电影,那么从名字上拂过至少十多回了,今儿就看了罢。感觉相当一般,主要是英国老贵族之间的那点事儿,让我实在难有什么代入感呐。
这么狗血的故事本来想看在是真人真事的份上给个好评,可问题是连历史都没有这么狗血的好吗= =为一段已经很狗血的历史添油加醋想让人感动,双份狗血的成果,真是让人会消化不良的……
Jane Austin's love story ended when she was so young. very touhing, but also very sad!
Becoming.Jane.2007.REPACK.DVDRip.XviD-A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