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不好不要怪档期,不要怪排片,不要怪营销。
就是电影不好看。
超哥是一流的演员,这点毋庸置疑,可近些年不是奔跑吧兄弟,就是五哈,过渡搞笑过渡曝光,败了观众缘。
这片子票房惨败告诉我们,你要挣那一头的钱,就别挣这一头的。
再说,中国乒乓球队,在老百姓心目中无可战胜带着这样的固化印象,片中再说什么低估说历史上的不如意,都犹如隔靴搔痒。
这部片子票房的惨败,告诉我们,不要试图挑战观众(消费者)心中的固化期许。
中国乒乓不是自信到谁也赢不了吗?
打奥运会就像对内训练。
可涉及到了真人真事,涉及到了体制,涉及到了意见不和,就不敢用真名了?
极其极其极其别扭,一边看片子,还要猜哪个是丁松,哪个是马文革,哪个是王涛,哪个是不懂球的胖子,哪个是孔令辉。
简直……从夺冠,到中国乒乓,这种极度的不自信提现的淋漓尽致,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拍。
最后再说一句,貌似体育题材万变不离其宗的真理是刻苦的训练,玩命的工作。
可有谁又能成为真正的运动员呢?
国内从来没有哪部片子告诉观众,乐在其中,享受其中……还是在用苦大仇深,视死如归的态度再讲体育项目。
正如杨振宁老先生说得那样:学海无涯乐作舟。
如果训练你都不快乐,为国争光你都不快乐,比赛你都不快乐,学它干嘛?
练它干嘛。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6分。
邓超、俞白眉导演,邓超、孙俪主演作品。
传闻“邓+白”基本是烂片,这一部还谈不上烂;又传闻夫妻档拍电影,总归票房不太行,看来是真的;还传闻邓超同志大部分时间都耗在综艺上,耽误正业,看来也是真的。
看完全片,有几点看法,仅为个人观点,还谈不上影评:1、挂“中国”字样的影片看来是要告一段落了,连姆·尼森搞营救系列都不行了,咱不能紧着给观众上一道菜。
事实上,陈可辛导演的《夺冠》就已经很倒胃口了;2、全片拍得十分中规中矩,相当于邓超同学写了一篇合格的流水账文章。
此前有网友说,本片没有编剧,因为全部照搬的历史,然后找特性演员完成拍摄;3、确实全片只有邓超最出戏,演得特别像邓超,没有哪一点能看出这是国乒队总教练;4、孙俪好像变丑了,故意变丑的?
总之,怎么看都像一个中年妇女孙俪。
体育题材很不好拍,电影的成片质量比个人预期中要好。
剧本还行,整体很工整,除了几个配角的表演稍微弱一点外,没什么Bug。
在个人这里,前半段6.5分,后半段8.5分,整体能给到7.5分(满分10分)(当年摔跤,个人好象给的是8∽8.5分),完全可以看。
另外,中前段有一首歌听着还不错,好象是邓超唱的?
《中国乒乓》比想象中要好不少,但问题是,所谓的好,几乎完全是因为此类题材本身的刻板所反衬出来的,就好比之前的《夺冠》,让人印象最深的台词无非是“我郎平从来不装”,但《中国乒乓》中是有点缀的幽默在。
但这种几乎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喜剧点,想来并不是本片编导自身的功劳,而是因为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能多加。
如果任由邓超“人来疯”一样的发挥,即使把人名与事件全都改了,影片本身也可能会是场灾难。
我一向认为,喜剧的本质是厌倦,而这厌倦并不特指对于人生,或人际关系……而是所有一切无法创新,停滞不前的东西。
《中》中的喜剧点谈不上什么创新,只是因为限制与反衬,于是成就了某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可贵”,而邓超此番归根结底也只能说是正常发挥……想来他除非遇到极大的人生挫折,或者奇迹般的顿悟,不然,像他这样的电影人,对于喜剧,甚至正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认知,都是不太可能再有精进的,而这种奇迹的发生,其几率可能跟彗星碎片在某一特定时刻,撞碎地球上某一特定乒乓球,一样大。
观后不得不感慨,果然无论二次元还是三次元,关于青春和赛场的故事永远是最好看的。
进电影院本就想图个轻松愉快,于是选了《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没想到是个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热血燃片。
在此之前一直以为中国乒乓自始至终是全世界绝对的王者,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曾经的中国男乒在当年还有过这么一段在低谷中挣扎的时期。
想想也是,有句话叫——“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
对比当时的瑞典运动员,人家有更强壮的高大体格、更先进的技术设备、更充足的资金投入,甚至连国际规则都更偏爱他们,同场竞技,失利在所难免。
而我们,只有心中的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玩儿命练”。
如片中戴教练所说,我们的国家队员每天六点十分起床,六点半开始投入训练,瑞典人在悠闲地吃早餐时,我们在练;瑞典人在轻松地喝下午茶时,我们在练;瑞典人去度假去滑雪去享受生活,我们都在练。
他们如果练了一千次,那我们一定会练到一万次。
可能因为自己小时候也是田径选手吧,看到训练的部分差点跟着哭出来。
上世纪职业选手们的运动生涯有多么艰辛和痛苦,影片中描述得很真实。
那时的运动员还不是“体育明星”,即使是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也很难拥有如今的商业价值。
一个家庭但凡有别的选择都不会让小孩去搞体育,就因为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并且根本看不清前途的荆棘之路。
顺便一说刚好最近在补《blue lock》(足球动画),片中最初传递的“职业比赛说到底只是一门生意,世界一流的选手就是要踩在倒下的队友身上登顶”这个观点,属实震撼三观。
对比之下,如果说“自我主义至上”的理念是运动作品中的“邪道”,那么《中国乒乓》必须是王道中的王道——队员们在汗水和泪水中共同成长;主角经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多重考验;团结一致互相扶持的训练;写做“敌人”读成“朋友”的强大对手;和充满速度感和跃动感的比赛画面,很好的平衡了【友情·努力·劲敌·牺牲·胜利】这五边形。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牺牲”这一片段。
片中的陈文做为男乒队里弧圈第二人,明明自己也一样是天才,也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出类拔萃,却一直是团队“秘密武器”龚枫的陪练,极少上场比赛。
所以竞技体育就是这么残酷,没有什么大家手拉着手齐头并进,第一名的位置永远只有一个。
陈文就是千千万万名日夜辛苦训练,却最终没能收获至高的荣誉,也没能得到万众瞩目的运动员们的一个缩影。
他们同样为团队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始终默默无名。
“只要乒乓整盘棋能盘活,哪颗子都不重要”这句话的背后,又有多少冠军垫脚石在怅然若失。
看到他离开球队那一瞬间,我的心中满是怅然。
他热爱的,他为之献上了全部青春的,可能从此与他无关了。
多年后已经成为烧烤店老板的陈文边忙活生意边在电视上看到曾经的队友赢得比赛,忍不住当着家人和客人的面失声痛哭,大喊:“我也赢了!
”然而除了妻子并没有人能理解他。
所谓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事例平时听上去那么的假大空,但在陈文这几个镜头里却如此真切,如此悲壮。
电影表达得有血有肉又相当细腻,周围人都在悄悄抹眼泪。
片中饱含戏剧冲突的情节还有很多。
有关平衡事业与家庭,有关承担责任和处理同事关系,有关队友之间的竞争与矛盾,还有一点点恋爱的小插曲……总之全程没有低潮,节奏急缓有度。
并且,因为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所以看的时候玩一下现实角色连连看也超级有意思。
我对乒乓宇宙了解得不算多,基本上只知道最知名的几位选手,但也能一眼看出来刘国梁、孔令辉谁是谁。
如果之前就了解这段历史,知道原型的故事,我想观影体验肯定还能再上一层。
真心推荐去看看《中国乒乓》,去看看那时的豪情壮志和飒爽英姿,感受一把热血沸腾的感觉,给自己今年的工作生活鼓鼓劲。
挺好看我喜欢这种燃的片子。
上岁数的人应该更能共情,大背头的蔡老板带着马文革王涛丁松,毛头小将刘国梁孔令辉,一句过关斩将拿下盖庭赛服击败小瓦的瑞典天团最终捧得斯韦斯林杯!
蔡老板跟王涛说的好,瓦尔德内尔吃早点的时候我们在练球,佩尔松在喝下午茶的时候我们还在练球,他们能练1000小时,但我们练10000小时。
我们中国银不一定最有天赋但是最勤奋的!
喜欢邓超这个演员,不装嫩不卖老,有演技,把中年男银的油腻要面子责任感胸怀暗自委屈落泪演的惟妙惟肖,赞。
带着全家人一起看电影,在今年神仙打架的春节档里选择了《中国乒乓》。
一来国球运动老少皆宜,二来邓超的国民度也够高。
观影时,家人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叹息,仿佛看的不是一场电影,而是世界级的直播比赛。
果然,这个电影选对了。
影片开头是意大利的街头,邓超饰演的兵乒球教练戴敏佳被抢劫。
这段戏紧张又戏谑。
紧张在于异国的夜晚,偷袭的不法分子,荷枪实弹却不辨是非的警察,戏谑在于这些不辨是非的警察抓的是一个足够让他们登报道歉的人。
然而这微妙的尊重只是让戴敏佳更加想念自己的国家了。
与此同时的中国,吴京饰演的大李悲愤卸任中国乒乓男队主教练,交出证件,转身走进雨里。
雨水浇熄了内心的不甘,只剩下遍地的无可奈何。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乒乓男队的至暗时刻。
彼时中国的传统打法被封禁,连制作球拍的胶水都未能幸免,男乒在国际大赛上屡屡折戟,1991年的男团比赛甚至只得了第七。
“中国人根本无法抵挡欧洲人的力量”,此类说法甚嚣尘上。
满场的倒彩,媒体的诘问,成为了国人心中隐隐作痛的倒刺。
就在这个时候,戴敏佳背负着他的使命感回国了。
然而只有使命感是不够的。
他竞争主教练,言简意赅,放话两年夺回斯韦思林杯。
他搞千人大选,全国各地四处搜罗队员,组建新的国家队。
可他自己连男单冠军都没有拿到过,实力被质疑,豪言壮志也沦为笑柄。
又有各种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资历深的教练员被气跑了怎么办?
没有资金购买先进的摄影记录设备怎么办?
傲娇队员不守规矩怎么办?
队员肩伤发作了怎么办?
秘密武器被提前暴露了又要怎么办?
当上主教练的戴敏佳一路见招拆招,坎坷前行。
再来看看他的队员们——肩伤不愈,苦苦支撑的球队主力;年近三十准备出国的失意老将;左眼一千度,右眼一千二,只会削球的邮局打工人;初露头角,尚不成熟的懵懂小将。
用旁人的话讲,“老的老,小的小,伤的伤,瞎的瞎”,一帮残兵败将如何在两年内夺回斯韦思林杯?
这种配置的团队,在观众看来,可能颇有些少林足球的味道。
但在真实的故事里,没有武功,没有特效。
靠的唯有练。
六点半起床,看门大爷开门的那一刻,队伍奔跑着出去。
雪地里,穿简单的运动服,用热血抵抗寒冷,偶尔经过的路人裹着厚厚的冬装侧目。
训练室里的乒乓球飞来飞去,落了满地,人在乒乓球间穿梭,累并成长着。
一副副打烂的球拍,一双双穿破的球鞋。
像在看热血少年漫,在办公室里久坐的身体也跟着沸腾起来。
按照一般励志片的套路,克服了如此多的困难,一路披荆斩棘,到约定之期的哥德堡应该就要大杀四方赢得最终胜利了。
这部片子却打破了观众的期待,哥德堡的世乒赛他们依然输了。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也就更具备现实意义。
现在的人大多焦虑,怕失败,怕得不到,怕被人嘲笑。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你可能经历了九十九次失败,第一百次的时候依然会失败。
你可能努力到了极致,也依然达不到目标。
你可能建立了坚不可摧的自信之后,也会一朝坍圮。
不用焦虑,不用害怕,你是可以失败的。
关键是失败了之后,依旧要奋起努力,依然要做好绝地反击的准备。
像大李说的,如果生命走到了尽头,依然没有达成目标,那至少可以安心地闭眼。
木心说过,滋味最浓的胜,是反败为胜的胜。
这句话适用于竞技体育,也适用于我们不断乘风破浪的一生。
电影的结局足够令人欢欣鼓舞,1995年的天津世乒赛,中国男乒在主教练戴敏佳(原型蔡振华)的带领下,3比2打赢了强大的瑞典队,时隔8年,重新站上了世界乒坛之巅。
中国队也继1981年世乒赛后第二次包揽全部七项冠军,在主场书写了一段恢弘的历史。
说是结局其实也不是结局,小将侯卓翔答记者关于他未上场的提问时,歪嘴一笑说,这才刚刚开始。
当你知道他的原型是刘国梁时,这话的分量可就太重了。
这份胜利不是昙花一现,自此中国男乒走出了低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影片除了主线的宏大叙事外,还穿插着一些细腻的情感戏,时不时地揉搓着观众的心口。
人们只看见了天降奇兵龚枫,他背后的陈文却鲜少有人问津。
因为弧圈打得好,成为龚枫削球的陪练。
可谁愿意一直当“垫脚石”,谁不想成为主力首发呢?
陈文内心积攒的愤懑爆发,打了畅快的一架。
违纪退役,是他的解脱。
他说要下海经商,不想再让小董翻跟头拉赞助了。
他和队友打架,可他最心疼的还是他的队友们。
他和师父道别,师父没理他,却在他离开的时候,托人送来了他的队服。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但人心是温热的。
天津世乒赛夺冠的那个夜晚,有一个烧烤店的老板哭得撕心裂肺,这也是他的胜利啊。
中国乒乓的冠军不仅仅属于场上的队员、教练,也属于许许多多为中国乒乓作出贡献的幕后英雄。
大多数的人都成为不了龚枫,我们可能是陈文,可能是其他都没进过国家队的选手。
我们共情他的那一份酸楚,销售部的第二名,没拿到奖学金的大学生,舞台上的B角,那些光环以外的人都将与他产生神秘的情感联结。
队友之间的情感戏份饱满,夫妻之间更是亦然。
孙俪饰演的王盈,是戴敏佳的妻子。
她的戏份虽然不多,但也十分令人动容。
老戴被调查时,她先是高姿态地阴阳怪气了一番随后又忍不住啜泣。
她替她家老戴委屈,成为了观众们的嘴替。
老戴手术时,小孩子不知道爸爸正面临什么样的危险还在跑来跑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王盈,坐在手术室外一动不动埋首等待。
因为紧张和担心,已经没办法去管跑来跑去的幼子。
虽然观众看不到她此刻的表情,但已然能体会到她此刻的心情。
冠军背后的队友、家人,这些主线外的笔墨让整个故事更有温情,更打动人心。
总之这是一部燃但不鸡汤,有笑点但不低俗,有泪点但不煽情的合家欢影片,带家人去看绝对不亏。
也别被邓超+俞白眉的组合劝退,他俩这回真可以!
惊喜巨燃!我爸妈看得比我还激动!昨天刚看完《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点映!!全场高燃,到了片尾曲都没人离场!!真的高于预期!!中途我有被看哭好几次,有两处是孙俪的台词。
这是一个完整的时代故事,有真实原型,尤其是爸妈经历过那个年代,他们看完比我还激动!!整部电影有笑!!有泪!!有热血!!后半小时沉浸式观赛尤其兴奋!!仿佛我也在现场看比赛!!一直都以为乒乓不可能败的,没想到还有过这么艰难的时期!更能体会当运动员的不易!!记得剧中有句台词:选择了当运动员,就是选择了世界上残酷的路。
纯纯的白描式电影,90%以上的还原历史,演员都找的是跟真实人物很像的,最像的是两位领导——神还原徐寅生 李富荣。
马文革当的技术指导,把扮演他的许魏洲涂成了“包公”,突出一个黑。
其他刘国梁的贼,孔令辉的帅,王涛的胖,丁松的“瞎”都很传神。
人物名字也索性按真的来,梁超演的晓东教练就是李晓东,找胶水的飙教练对应的是黄飙,俞灏明演的削球手王遥对应的是王浩(不是后来的王皓,是当时的秘密武器王浩)。
小彩蛋也有不少,比如一个矮小梳小辫的女乒队员跟一个叫志刚的男乒队员搭讪,这明显指的就是邓亚萍和林志刚这对情侣,申雪赵宏博和他们的女儿赵雪儿也友情客串一小下,等等。
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卡尔松,赛弗。。。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这些名字想必都记忆犹新。
王涛95年世乒赛最后扔拍倒地那一下,是中国体育史上的名场面,经典性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那个激动得滑倒的小伙有一拼,电影里也如实还原了。
总之,这是邓超俞白眉电影里故事讲得最好的一部,因为不用他们编剧,照着历史拍就完了。
三个彩蛋:1. 片中人物姓名应该是想用真名来着,后来不知因为什么改了。
孙俪在怒斥来调查的领导时,说你们上哪儿再找一个戴敏佳,口型很明显说的是蔡振华。
2. 主角原型蔡振华,有个儿子叫蔡宜达,就是片中学说话很晚的那个小孩的原型。
他现在当演员了,在本片中饰演丁松的原型,近视一千度的削球手龚枫。
3. 如今因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而大火的小婉管乐,拍本片时还不太出名,演了两个出场五秒钟的小角色,就是韩国啦啦队员。
提起中国乒乓,我们能想到的也许会是“马龙”、“樊振东”、“金牌”、“制霸”这些词汇,而影片副标题“绝地反击”则告诉我们,故事的讲述时间是在中国乒乓以往的那段灰暗岁月。
作为体育片题材,电影抓取了群像视角,并且围绕着以蔡振华为原型的教练(邓超 饰)作为主视角切入。
从邓超的视角看来,展现了很多不同于运动员为主体视角的东西,同时也回望了那段中国男乒队的特殊时光。
对手崛起、技术更迭……面临着各种压力的男乒队,该如何走出这样的泥泞关口,是电影主线要讲述的一部分内容。
在这持续多年的漫漫长夜里,这位教练临危受命,不愿服输地带领着大家走出阴霾。
尽管我们以经历者的角度回望过往,但还是会忍不住为他们担忧——在这么困难的时刻,他们到底是怎样“重返巅峰”的?
这种忧虑能让我们对角色命运产生关心,除此之外,在体育片题材,一场场刺激的比赛永远能调动观众们的情绪,也能牢牢抓住大家的共情。
电影也花了些笔墨展示应对比赛的过程,分析战术、训练、调整战略,各种接地气的细节让剧情也显得真实。
《中国乒乓》在比赛呈现方面,也追求着高水准比赛的对抗感。
有的比赛即便你知道结果,但还是会提心吊胆地观看着整个过程,在这种状态下,一种极度紧张的悬疑效果也产生了。
动作特写的镜头搭配着解说,似乎真的置身于比赛现场一样,周围的观众都看得很投入,部分镜头也会让大家忍不住叫好。
整部电影的完成度不错,观感也很可以。
虽然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这部体育片里面的那些热血和情绪,真的可以穿越时空,非常能够共情。
在年初选择这样一部影片,我觉得非常能振奋人心。
我总是会被这些运动员努力拼搏的身影所打动——他们登上了巅峰,又再开始新的旅途。
我想大部分观众,在观影结束后,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勇气和力量吧。
邓超以后还是乖乖去演戏吧,别导演了,而且也别老拽着媳妇儿,体育题材的电影能拍成这样,压根是没想到的,各种慢镜就不吐槽了,就这动不动大逆光,动不动天神下凡德造神运镜,最不能容忍的是开篇都用上noirfilm了,救救观众吧
竞技体育没有捷径
网络4K版资源 当年的比赛看得确实激动人心 电影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塑造都一般般 拍摄比赛的镜头更是差劲 当不能用真实姓名 连比赛进程都给改了 绝地反击也只能给两星半了
平淡无奇的反击
现在电影不超过两个小时是不能上映嘛 又冗长又无聊 前面组队的情节感觉和《五个扑水的少年》比较相似 剧情走向大多都能猜到 没有什么惊喜的地方 孙俪有句台词应该是吃螺丝了吧 竟然没剪掉 真的出戏了 还有俞灏明上场那段的乒乓球表演感觉不咋专业啊 就大国千方百计的打压中国的情节拍的还不错 真的只有自强才能不被别人欺负 还有那个董帅是真的帅哈哈哈
节奏太工整,情绪分蛋糕。这种电影我称之为气氛电影,还是需要一群人一起看才让人有那股兴奋度。
在陈文哭着说“我也赢了”时,鼻子一酸,眼眶湿润,这里成为全片最触动我的点。全片整体上完成度还可以,但有点散,拍比赛的节奏也没有控证到最佳。
能看出来的不是好技巧。但还挺好看的。
电影拍得不错,就这镜头调度和滤镜调色碾压一众国产片,可惜的是每次中国电影奶谁,谁就要黄
映后比电影精彩😬。
描绘一个中国乒乓崛起的时代。影片整体质量还是过硬的。看来只要不刻意搞笑,邓超和俞白眉还是能讲好故事,之前的《银河补习班》就很让人回味。这次的“中国乒乓”也很真实而且热血,对当今国人来说,这个故事可能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传奇,人物有深度,还有鲜活的群像。《中国女排》扑街之后,想不到还有人愿意尝试中国体育题材,值得一看。可惜多少有点生不逢时。
看得热血沸腾!每一秒每一个打球比赛的镜头都那么让人激动,看见赢了替他们开心,看见没打好跟着一声叹息。剧情紧凑,演员们都练过,就像真的运动员在比赛一样。比想象中好看多了,值得全家一起来看。
国内这类题材这样拍也能到及格线啦。
因为邓超俞白眉组合的下限太低了,所以每一次只要更好一点,就会让观众都觉得还不错。宏大叙事的中国乒乓,大家都能知道结局的故事,陈文哭的那瞬间是最打动我的时刻,邓超演教练演得有点太黄晓明了些……(我直到看演员表才认出许魏洲,再看剧照还是不认为他是许魏洲,希望能保持肤色……
无疑是邓超俞白眉最佳,也可能是国产体育题材电影新高。除了场内比赛部分的扣人心弦,更有趣的是幕后条线的呈现——教练与队员的排兵布阵、个人与家庭的抉择,以及整个体育体制的大背景。它很好地展现了那个年代,以及乒乓球之所以能成为“国球”的精神内核所在,这也使得赛场上的那些热血沸腾更值得被铭记。
两星半吧,一种熟悉的劲儿,一种熟悉的制作层面的水平。
不如看国乒比赛直播。并不是纯靠慢动作就能拍好竞技体育!哪怕给一个球落地的特写呢?哪怕给一个汗水滴在桌上的特写呢?比赛镜头基本只有大全景和观众reaction??你们是拍电影呢还是真在转播呢???
哪怕能够说出这个片子的一百个不足,群像塑造僵硬,高潮段落太平,剪辑点也很奇怪,但这次确实是讨厌不起来。主要是,片中有一句台词“干事的人就是会被不干事的人骂,这就是干事的人的命”(大意),如何解读这句台词决定了该如何看待这部片子,甚至影片背后遇到的那些波折,退出国庆延档春节什么的,其实都在这句台词上得到了验证。从这点来看就觉得,哪怕它是个主旋律,但还是能感受到创作者的一点劲劲的“反”的意识,挺不容易的。当然了,不会有人为了一句台词而拍一部电影,而回到电影本身,那些问题也是难以忽视的。个人认为,真要拍主旋律表忠心的话,还是放过体育运动题材吧,放到现阶段的市场来看,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整体的话,观感的确是邓俞组合最舒服的一部了,两星半。
忘了来豆瓣备注下。才7分?太苛刻了吧!这部电影拓宽了中国体育类型片的边界。马上正式上映,希望票房能大卖。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电影在于《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态拍的片子,所以也避免了夺冠的种种问题,一切都是尽可能的简单直接粗暴戏剧化,所以也不可能有任何深度。如果不是最后把成功归功于体制之功,三从一大,它本可以获得一个及格分。蔡振华身上有值得挖掘的地方,譬如可以将他的成功归功为改革派的成功,但电影只是想打爱国主义鸡血,并由此去拼命矮化丑化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