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是个好影片,结局很纠结,也许每个人都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但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一定要设这个绑架的局呢?
阿曼达的舅舅通过隔音不好的房间已经知道了阿曼达的母亲海伦在贩毒及私藏了“奶酪”的钱,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雷米、杰克等人,杰克他们只要做警察该做的事,搜集证据,伸张正义,把海伦及一众毒贩绳之于法,送进监狱,这时美国的社会福利机构会出来干预,阿曼达不再适合由母亲抚养,再通过正规途径领养她,这样不好吗?
都不用像雷米之前说的那个虐待小男孩的父亲那样,要通过“陷害”这种手段才让小男孩脱离父亲的抚养,海伦她都不用陷害,确实是犯罪了!
或者不能领养,由阿曼达的舅舅、舅妈抚养她也可以啊,为什么一定要那么复杂,设这个绑架的局来得到阿曼达的抚养权利呢?
失踪宝贝 (2007)7.82007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本·阿弗莱克 / 卡西·阿弗莱克 米歇尔·莫纳汉
被“绑架”还是回到妈妈身旁,小女孩会不会有自己的答案呢?
她太小也许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我作为旁观者也不能判断,到底哪个选择对她更好。
男主有自己坚定的原则,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决定会带来什么。
女孩妈妈是个烂人,但她也是个可怜人,女儿是她唯一的珍宝;姑妈不能生育所以对女孩也视如己出。
所以也不能说女孩一定会不幸。
三个男人看似在帮助女孩其实各有私心。
瑞米见过遭受虐待暴力的孩童,他可以不择手段的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我觉得这样极端的做法跟他童年也许有关,片中有个细节提到他还娶了妓女。
而且还有那笔钱的利益在里。
女孩的舅舅动机也差不多。
老局长死去的孩子是他一生的痛,他可以用小女孩来弥补和抚慰自己痛苦,他也觉得自己能给她一个美好的人生。
今天我做了一件……比较那个的事情……回到家,下午在街上逛,冷冷的,刚刚跟老爸吵架完,不想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
有三个四、五岁的小孩在路上拦着路人乞讨,所谓乞讨好像还不太合适,大家都经历过,那叫死缠烂打,软磨硬泡,不应该叫乞讨。
本来想不做理会,溜之大吉,但是不巧我跟一个鼻涕结干在嘴唇上、手上拿着破碗的小P孩眼神交错了……我正要拐,结果衣角被他拽住,再后来就是他坐在我的右脚,抱着我的右腿,死死缠在我腿上,嘴里嘟囔着我听不懂的话……我的天……因为是在市中心,实在是太尴尬,我一拖一拐的走了两步,然后妥协了,从兜里摸出五毛钱,然后看着他的眼睛。
今年全国雪灾,你的日子也不好过,但是那些叫你们来要钱的人……我心里这么想着,其实这样的报道已经见得不少了,在这些小孩的周围一定有个大人在指使。
我绕着周围看了一圈,然后问小孩:“告诉我,小朋友,叫你来要钱的人是谁?
”小孩委屈的看着我,然后摇摇头。
“告诉我吧,你告诉我,我就给你这5毛钱,怎么样?
我们来做个交易”,他盯着我的眼睛,在瞄了一下我手里的硬币,还是摇头。
我搜着裤兜,又掏出个一块的硬币说“你要是告诉我,这些都归你,你可以把它藏起来,不交给大人,只要你告诉我。
”他还是不说。
我再三询问,他觉得不划算,然后直接走掉了。
小孩还是聪明,用一顿毒打换一块五,不划算。
我在想,要是他告诉我了,我会这么做?
报警?
还是当场就把那个大人骂一顿?
还是把小孩带到派出所?
难道把他带回家?
想远一点,大人被警察带走,小孩被警察领走,如果运气好一点,会被送回家,他可能是被买给人贩子用来乞讨的,那么他父母为什么要卖?
因为养不活?
如果他没有父母呢?
谁来管他?
我只是做一个行为,但是很可能会改变小孩还有他大人很多。
但是结果是我想要的吗?
我当然是出于好意,但是好心办错事的事情,我也不是没干过,幸好影响不大。
感觉自己很贱,那掏出来的一块五也不好意思再放回去……我过去摸摸他的头,把钱扔进去然后转身走了。
对?
错?
不作为?
你选那边?
所有人做事情,都有他的逻辑。
至少他认为这么做是对的。
不同立场,不同利益关系,不同思维方式……没有人是统一的,朋友的争执,父母的吵闹……说大一点,毛泽东,布什,布莱尔……谁敢说自己总是对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实是出于什么?
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还有文化大革命……如何作为,关键取决于目的,也就是所谓的立场。
这是一个逻辑问题。
PATRIC这么做,他给出的理由是他对孩子母亲做出过承诺,他不想孩子以后怪罪他没有带她回家。
探长的理由是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还有弥补她失去女儿带来的情感空缺。
邻居们就更不用说了,这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至于法律,那些警察真的就没有权衡过法律和女孩生活之间孰重孰轻吗?
法律是人在一个历史时间定下来的,对于未来发生的事情没有先见性。
人的行为到底是根据历史性的条文进行还是根据利益弊端权衡结果进行?
道德?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已经讨论过了,是人希望别人对待自己就像自己对待别人一样而做出的相互让步的规则。
那么PATRIC的行为违反道德吗?
能不能有个人站出来告诉我,这件事情的道德评价是什么?
我觉得这件事情跟道德没什么关系。
一次行为,对于事件的结果的影响有可能是质的改变,在行为之后,结果并不见得真的会按照想象的那样去进行。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我只能做一个生意人,哪边弊端小,哪边利益大,我选哪边。
没有好人坏人,没有道德不道德之说。
历史自有评说?
我看它不见得评说得清……
剧本的切入点相当的自然,阿曼达作为一个事件的受害人却是唯一没有受到伤害的人,参与其中的人物围绕保护阿曼达的这个主旨所展开的各种事件,无论是阴谋或者救赎,不仅仅是选择,更是每个人在个人内涵中对于善与恶,是与非的判断。
善与恶,对与错,红与黑,生命与生活,答案都是一个柠檬。
无法定义的善恶,无法判断的人生,所以我们信仰,所以我们等待末日的审判,在人生的最后请求上帝的判决:我们的一生所作所为到底是对还是错。
本.阿弗莱克,在我眼中一直以来都属于总是红不起来的那类演员,但是也从来不会了无音讯,平淡的快达到平庸的演员事业显的很是尴尬,特别跟他如日中天的好友马特达蒙一比,你难免感叹这演员和演员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特别如今人们提起达蒙,再提起本兄,都难免语气一变,想必他心里也不是滋味。
但是,看过了《失踪的宝贝》之后,好了,阿弗莱克先生不用再受这些鸟气了,让不堪的演员经历见鬼去吧,现在他是备受期待的导演界新星。
虽然不能说《失踪的宝贝》是经典之作,但是,我要说看了这部电影,我衷心希望阿弗莱克从此了断演员事业(说实话,他弟弟凯西演戏比他好),从此致力于导演事业,说不定哪天和弟弟分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演员奖项,也算一段佳话。
当然,奥斯卡的那堆事情都只是猜测,我要说,《失踪的宝贝》是我喜欢的那类片子,有悬念、有演技、有思考、有余味。
从故事上来讲,我得承认,我一直被阿弗莱克导演牵着鼻子走,故事一开始就是老美特别爱用的孩童失踪案,这类题材几乎是美国刑侦类电视剧必用,犯罪电影常用的招数,孩子们的可爱面庞加上一个或者几个变态杀手,很容易挑起人们的情绪。
我一开始等着看的是一部悬疑片,看究竟又是哪个变态绑架了可爱的女孩阿曼达,故事的节奏开始加快,很快似乎真凶即将浮出水面,孩子即将得救,但是一场“意外”让故事一转,女孩似乎丧生深潭,追凶者陷入无尽的自责和痛苦。
但是,很快局面一转,几个变态杀手被发现,同时又有孩子丧生,似乎他们就是真正的凶手,但是阿弗莱克再次一转,让疑点全部聚焦的警局人员身上,难道又是一个坏警察的故事,一阵紧张的交锋,似乎坏警察丧命,一切即将平息。
但是,本片最大的转折发生了,也是这个转折让本片有了不同之处,原来没有真正的绑架,没有真正的残杀,没有真正的坏警察,而是一个受过丧女之痛的老警官和几个对孩子有深切的爱的同事对一个陌生女孩前途的拯救。
片中一直追查事件的私家侦探帕特里克此时面对的是莫大的道德困境,是“揭发”老警官,让孩子回到一个自私的,但是此时焦躁痛苦的“魔鬼母亲”手里,还是忘记这一切,让她跟随爱她的“陌生人”成长。
当我们的情感被本片带入到最后时,几乎大都会认为帕特里克应该让孩子跟随善良的老警官成长。
但是,对于帕特里克来说,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处境,正如他所说,他不愿看到一个孩子在陌生的家庭成长,孩子应该回到母亲的怀抱,此时他也应该认识到孩子在老警官这里会得到更好的照顾,但是他仍有期待,期待阿曼达的母亲能经受了一场几乎成为现实的“丧女之痛”后能好转,能爱她的女儿。
或许我们不能对帕特里克,一个年轻的带着对人生美好冀望的人过分苛责,虽然某种程度是他使得善良的人们入狱、被杀,自己与女友分手,而阿曼达的母亲没有悔改之意,可怜的女孩前途未卜。
帕特里克与老警官最后的对话正是一种美好希望与残酷现实的对话,一方是一个年轻人,对生活、对人性都依然寄予希望;而另一方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老人,他洞察了人心的险恶,他对人性更清醒,或者说更绝望。
最终,我们发现绝望的一方更洞悉了社会的真实,或许帕特里克在失落之余也不得不抛去理想主义的元素而残酷的成熟起来,或许他有天也会以过来人的口吻。
对一个激情澎湃的年轻人说,“你不知道我曾经历过的”。
善行是否一定导致善果,很不幸,我们常常发现不是这样的,比如一群激情澎湃的年轻人揭发了一个村子里的“罪恶工厂”,但是好的结果没有到来,工厂迁走,村民失业,他们面对“幼稚”的自责;比如一些善良的人要去找来媒体曝光一个花心的丈夫,但是结果是加速一个家庭的离散,但是妻子、丈夫、孩子都没有解脱之感。
还有跟本片最类似的情况莫过于解救被拐卖的孩子了,一些年幼被拐的孩子两三年后被救出,他们刚刚适应新的环境,刚刚与很多情况下待他们很好的父母结下感情,却又不得不去适应已经陌生的亲身父母。
所以尽管主流媒体通常有意的避开一些令人尴尬的场面,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买童的养父母们撕心裂肺的和同样满脸泪水的孩子分别,而孩子回到亲身父母怀中时的那种无助的眼神也令人神伤。
可是,这又能如何?
面对类似的场面,叫相关的干警们如何抉择,他们也不得不同帕特里克一样让孩子回到亲身父母的身边,至于今后孩子的发展只能随命运主宰。
善行常常面临道德困境,过去有,今天有,将来还会有,我们不应因为一些行善者最初也不能预料的结局责难他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我们还是呼唤善良的动机,更周全理性的行动,当然还有能将善行导向善果的社会环境和机制。
《失踪的宝贝》对于我这样对阿弗莱克多少有些偏见的人来说,无疑是部欣喜的作品,让我看片子时,整个时间都沉入其中。
同时,本还在展现导演才华之余,给了弟弟凯西一个展现演技的机会,加上《神枪手之死》,凯西在2007年的势头已经足够强劲,相信他会将其延续下去。
最难忘的还是帕特里克那迷茫的神情,最后,当他与前途未卜的孩子并肩而坐时,影片也有些忧郁的结束,留下的是道德困境下人们的无助和努力,怕这样一部留有余味的电影,阿导确实有让人值得期待的前景。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我迷茫的是,为了反应这样一类残酷的社会问题,至于要编那么复杂的剧情吗?
到头来,观众会苦陷于两个问题,一是在观影过程中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到那个错综复杂的骗局上,二是在影片最后把思路局限在该不该把那个4岁孩子送回去这样一个道德问题。
总之,该片从剧情上讲,充满了diversions。
但Casey的表演是没话说的,尤其是他那口含着石头的“周杰伦”式英语,带着脏字还能出口成章,台词也背得滚瓜烂熟。
赞一记!
再有,影片多次有Patrick大脑思维的闪回镜头,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像是美版《名侦探柯南》,而且几乎都不用调查取证,他就能轻易地把事情经过在大脑里编出来,忒神了。
叹一记!
Anyway,他哥哥Ben的处女座能拍成这样,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期待他们哥俩能继续合作拍些美版《柯南》的续集出来。
^_^
在看完奥斯卡档的大师系列之后,我发现沉闷而慢节奏的开篇似乎成为了“好电影”的标志。
于是我厌烦了,也许小金人并不厌烦。
不敢说那样的电影是烂片,但起码我看的艰难,除了科恩兄弟的叙事手法之外,我不认为其他影片的纪实式风格是高明的。
因为我终究不是美国人,也不关心他们曾经肮脏的历史。
往往一部电影结束,我都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是对社会的,还是对人类本身的批判?
大概是想让观众自己去悟吧,怎奈我悟性不佳,不得其意啊。
直到今天的这部《失踪人口》,情节很好莱坞式的悬疑,虽然烂俗,但不会睡着,手法并无独到之处,但题材令我拍手叫好。
加之我乃Casey Affleck的忠实粉丝,这部电影的评价给满分。
一个孩子是生活在瘾君子的母亲怀中?
还是将她夺走,送到富裕人家去抚养?
,从道德层面来说,很多人认为当然是良好的成长环境更为重要,若是呆在自己家里,这个孩子不出10年就成为了街头的小太妹。
也许结果是这样的,但谁有资格替她选择,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选择,唯独家庭不行。
影片里的警察都是好人,包括Casey Affleck的女友,但他们狂妄地认为自己是道德的法官,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只有Casey不这样想,他固执的决定把小女孩儿送回自己亲生母亲的怀中,即使她仍旧是个狗改不了吃屎的bitch。
于是所有人都开始恨他,直到最后似乎连Casey自己也并不觉得是做了一件好事,道德的界限是迷糊的,这时法律执行起来似乎更为简单。
无论一个多么富裕的家庭,他也不能夺走一个不堪家庭的孩子。
这就是法律,就好像Casey开枪打死一个恋童癖时的无措,从道德上来说,打死他是合乎情理的,但你是上帝么?
不是,所以你没有权利夺走任何一个人的生命。
Casey明白这样的道理,当remy问他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会不会开枪,Casey回答:no。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如果Amanda在警长家里长大,最终发现自己却是被人从生母那里偷来的,就不感到悲凉么?
这样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如何,那起码得坚守住自己的道德阵地,Casey坚持了,也许他的行为定义了法律,却没能定义大家心中的道德。
无论如何,这样的电影让观众去思考了,我们没有被导演牵着鼻子走,也没有被大师们调戏。
似乎大家都把自己置于了影片之中,每个人做着各自不同的选择,这样就已足够了,不是么?
如题所说的,不要随意的去裁决某个人的一生,不要自以为地决定别人的命运,因为,你没资格,也没必要。
所以,Patrick最后call了警察,把小女孩Amanda带回了她母亲Helene身边。
Patrick没有决定小女孩的人生,只是他同时也阻止了别人去改变小女孩的人生。。。
而Patrick能做的,就是如最后影片末尾,陪着小女孩,陪着她寂寞的看着电影。
是的,三个警察为了小女孩的以后生活得更好,为了使其脱离可能会异常疼苦的人生,进行了一场绑架秀,可是,这就是对的?
为了让小女孩活得更好的本意,我承认是绝对善意的,可以实现的方式有很多吧?
可是,为什么这三个人都选择了这种方式呢?
片里,小女孩的舅舅Lionel选择的方式是背叛了妻子Bea,甚至和Remy一起策划杀害了Cheese,而另一方,督察Jack Doyle也是因为失去了女儿,才有了私心想养小女孩Amanda,而且整个策划,他也有份。
为了让小女孩幸福成长,这底下可是垫了人命的,还不止一条,那么,这种做法可以么?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哦,是的,哪怕那个是杀人犯,你也不可以随便夺取他的生命,如果这样做,那你和杀人犯有啥区别”,不是有这样一说的说法么。
强调,我觉得这个才是Patrick之所以会吧小女孩遣送回来的原因所在,谁都没有资格去随意主断的决定这一切,何况还为此杀了人,而你所能做的就是陪着她身边。
给我,我未必就会像Patrick这样做,只是,能理解Patrick的做法,想法而已。。。
五星给原著,影片留下的人性豁口和讨论空间。
结尾长时间的定格长到让人动摇。
我恨patrick做出这样的决定。
但换做是我我会和他一样选择,不打死恋童癖变态和报警交还孩子。
宝贝,是的,其实没有人真的爱你真的在乎你,我只是自私的希望今生都不要有机会去替别人选择人生。
影片留给观众的是道德人性的挣扎和无尽的冷汗。
ben afflect导的三部电影我观看的顺序刚好和时间顺序相反,在我看来,这一步技术是最差的,前三分之二节奏拖沓,不耐心的观众肯定看不到高潮就翻篇了,我差点就在四十左右睡着了。
用风云变换黑夜白昼作为过场在城中大盗里也用了,别再这样了好么。。。
但是后半部随着真相揭开冲突层层上升高潮迭起冷汗尽出,但导演依然克制冷静的继续讲完故事没有批判没有赞扬,最后用一个颓长压抑的结尾给观众留下一个开放性的结局,黑幕落下时观众内心不会宁静。
铺垫和呼应也有照顾到,ben在编剧这方面确实很有才华也很用心。
但是选角问题,既然想前半段这么慢慢悠悠的讲故事抖包袱,是不是应该选些养眼一点的演技好一点的演员替你留住一些观众呢,你弟弟没有你的马脸,也没有你帅,但是和你一样不会演戏,脸上的表情就是放空和笑两种,不过他眼神比你活泼点,忽闪闪的有点要入戏的感觉。
别再演戏了,专心做导演吧。
本·阿弗莱克的导演作品,关于对错、选择的讨论暂且不谈,平心而言还算达标,不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压抑的开场注定就不是一部能让人舒畅的影片,凯西的台词功力需要加强!
小本的导演处女作。这家伙真是拍商业片的奇才,把一个儿童绑架案件讲述得如此悬念相扣而又发人深思。娃娃脸主角是小本的弟弟,果然是基因恐怖的一家子。他最后的选择就像一把双刃剑,坚守了原则但也划伤了孩子,有时候正确也是在做恶。
剧情拖沓散乱到一定境界了
不喜欢女主扣一星
不是给电影了,给Casey Affleck这B的
too dramatic. 社会意义与道德思考虽值得推荐,但表现手法过于直白。导演与编剧处理都发力过狠。
剧情混乱(估计一半原因跟字幕有关)拖沓,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了
哥哥照顾弟弟拍了骗子 弟弟也快跻身1一线了 片子有点长 如果短点是不是能更好
She's better off here. 看到最后我第一次有了哭泣的冲动。
life is a motherfucker, so is the law!
阴郁,无感,还有糟糕的字幕,其实主题不错
既要像毒蛇一样精明也要像鸽子一样清白
服了 小阿弗莱克你能不能别老演这么欠抽的角色!
蛇头虎尾?虎尾,不过是有点虎皮纹罢了。
改编得太次了,辜负了丹尼斯.勒翰的小说。节奏过于不连贯,层层抖开的包袱根本精彩不起来。巴巴型号小了;女主选得超逊。可能是预算比较紧张。
小本哥的首个执导作品,有点小小惊喜的感觉
小本的导演处女作就已经把一个普通的故事上升到了很高的高度,不过略感可惜是我觉得这个事件的起因并不能太站得住脚,毕竟人性是复杂多样化的,但这部电影所讨论所反映的问题是应该让人关注和警醒的
好想抽死男主,没个自己的坚定立场道德判断就出来当侦探打击犯罪,这么说的理由是他还被宗教法律的是非观禁锢着呢,那你还杀人啊,既然杀了你就不要纠结啊。既想伸张正义又不愿意弄脏自己的手,最自私的伪善了。不过正因为结局如此才让人印象深刻吧……小朋友就最后一句台词…其余时间彻底被无视…
很挑战人性。。。
剧本不行,为了转折而转折,逻辑各种站不住脚,想要夺走小女孩抚养权直接拐走就行啦,非得弄一出毒贩交易的大戏,整的这么复杂,高个屁智商,脱裤子放屁,最后男主还圣父病,劝毒狗向善呵呵
前半段催眠,后半段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