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自己太没有文艺情调吧,整个电影节奏缓慢,而女主这种偏执的相信丈夫的感情 也有些难以理解,心中一直有种 no zuo no die的感想。
但后来看完别人的影评,有了一些别的感受。
1.绝望的主妇:电影的一个核心,可以通用到现在的就是:我们到底对自己身边的人了解多少?
那些我们自以为是依靠,是信赖,是希望的人,我们真的了解他吗?
女主在经历战争,整容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找husband,可见在过去的时间中,husband算是她的一个支撑。
也许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女二告诉她这件事情之后,还是不愿意相信丈夫的背叛,并且还幻想通过练习的方式重新回到原先的生活。
2. 少年PI: 经历战争的人和没有经历战争的人,到底谁在书写着故事?
女主经历了一切,但在practice 的过程中,发现丈夫根本不愿意相信,或者女主通过 husband的反应得出结论: 人们根本就不在乎!!!
当女主回到房子,跟husband讨论:人们一定会问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怎么活下来的?
但最后发现也只是想太多,而自以为曾经的好友们,也只是举杯:欢迎你回来。
女主是痛苦的,但我相信生活中也有和她一样的人。
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在经历了折磨,怀疑,踌躇之后,不得不接受所谓的真相。
整整两小时,我在觉得女主窝囊,犯贱。
但在结局又突然意识到,我们认清了partner的本质,朋友的本质,好吧,这些都不是好人,但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最后也无非就是相看一眼,然后转身离开吧。
这一刻我觉得女主已经把一切都留在了过去,决定走向人生的下一章了
其實想想劇情不是很懂,劇本並沒有花什麼時間幫觀眾解釋來龍去脈,說好聽一點是信任觀眾,並且創造出曖昧的空間,但一不小心也可能會讓人困惑。
當然這樣的一個故事:二戰後毀容的女歌手換了一張臉回到德國,遇見已然不認識她的丈夫,他卻要求她假扮成他以為過世的妻子以詐取財產。
電影在向迷魂計致敬之餘,也明顯可以有政治上的聯想。
劇情的一個懸念是丈夫到底有沒有背叛妻子,當初妻子被送入集中營是否是因為丈夫的洩密?
女主角不相信深愛她的丈夫會做出這種事,但戰後照顧她的女性友人卻堅決不信任這位丈夫,這裏幾乎是女同暗示的三角關係了。
原以為會是某種大時代電影,但情節幾乎都是發生在幾個不同的密室中兩位角色之間的對戲,主軸放在女主角從創傷後怎麼找回她自己的身份與自信(所謂鳳凰的隱喻),並且找到她和丈夫之間的真相,大量的細節放在男女主角的對戲上面,她要如何地在丈夫面前假冒自己?
這其中有不小的張力但也讓故事規模比預期的小品。
最令人不解的是,如果真的換了一張臉丈夫就認不出來,那女主角假冒自己的身份又要如何騙過她那些戰後倖存的親友?
男主角堅持在髮型和衣著這些符號上重新創造他過去的妻子出來,卻沒交待其他不知情的人如何去認一張新的臉?
因為整型這件事完全是個秘密。
一直想不通這其間的邏輯,這讓劇情顯得非常怪異。
最後結尾當然是重頭戲,關於身份的揭露,雖然按常理來說早就有太多可以認出身份的線索,不過這段戲劇性和美感都處理的很好,強烈讓人感覺編導就是為了這一場戲才搞出整部劇本,而最後沒有交待清楚的開放結尾(兩人之後怎麼了?
),不知道會不會讓觀眾搞不懂狀況?
其實中文片名就已經道盡了一切。
德国电影。
身为歌唱家的女主侥幸从集中营中活了下来,但却彻底毁了容。
在好友的帮助下,她整容,换了张脸。
她一心想找回丈夫,好友告诉她,她当年入狱,就是她老公告的密。
但她还是要找,终于,在一间叫“不死鸟”的酒吧,找到了已经穷困潦倒的老公。
老公看见了女主,虽然认不出,但觉得女主气质身材都和以前的老婆一样,顿生歹计,和女主密谋,让女主“扮”成女主,去拿回他以为已经“死去”的女主的财产。
女主一直眷恋以前和老公的美好日子,一直不点破,让老公一直训练自己成为“自己”,然后,在最后,当老公弹起钢琴,自己放声高歌,老公听到熟悉的声音,看到女主手臂上集中营的号码纹字,恍然大悟,而女主,转身飘然而去...德国版的“妻子的诱惑”?
面对背叛,面对不诚实,女主既眷恋过去美好的感觉,又无法摆脱如今感情的窘困,她一直告诉老公,“如果”女主活了下来,绝不会像老公所说的那样,穿着漂亮的衣服,高兴的回归,而是经历了磨难,再也没有幸福的眼光。
电影挺沉闷的,故事倒是挺发人深省。
感觉如果是看书,会比较好看,电影就真的太沉闷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集中营回来的女人寻找她丈夫的的故事!
故事从她进入柏林开始,在其朋友的帮助下,不得已以另一种容貌生活,生活的痛苦并未将她打到,一直极力寻找失散的丈夫。
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她丈夫,然而深藏在她内心深处的爱并未消失,深爱的丈夫却以一种陌生人的态度对待“已故”的妻子。
两人在完美的谎言之下,最终以她丈夫期待的方式见面。
看似风平浪静的剧情,却隐藏着女主人公丰富的心里情感波动。
这个世上钟情的男人不多,钟情的女人也不少。
这部电影却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若其说到夫妻之间的感情,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一二。
《不死鸟》讲述的是一个在二战背景下的故事 奈莉是个犹太人 被纳粹关进集中营后由好友莱娜救出 但她面部的伤使她不得不面临改头换面继续生活 变了一个样子的她还在不断寻找消失了的丈夫 试图回到往日恩爱时光 而丈夫强尼在看见她的第一刻就将她当成一个很像妻子的可以帮助他骗得妻子遗产的人 他日夜培训她成为“她自己” 奈莉充当着一个很傻很天真的角色 她看穿却没说穿 随着故事推进配角莱娜的退场 强尼的阴谋逐渐展露 剧末在一曲speak low中一切戛然而止 强尼的恍然大悟和奈莉的重获新生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也成就了这部冷静平稳一板一眼的德国电影。
本片的叙事有个很鲜明的特点:剧情虽然平淡展开,但是采用了大量的留白。
片中借助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和情节设计,传达很多言外之意,不写之写。
观影中,有一种读小说的趣味。
比如:在强尼对比字迹时,她双眼热切的望着他,那一刻,她多么希望强尼能认出她啊,然而并没有,她的双眼瞬间黯淡下去。
此时没有一句台词,却让人心碎。
影片并没有直接展现强尼如何出卖她,她如何被捕,也没有直接展现她在集中营中的遭受的苦难。
这一切都出现在,她与朋友,房东老婆,强尼的对话的只言片语中。
她躲藏在游船上的生活多么提心吊胆,多么艰辛,也没有直接描述,只用一个镜头交代了她曾经躲藏的暗门后面的空间。
一切都不言而喻。
女主奈丽在二战后,从集中营幸存归来。
虽然通过整容手术修复了受到重伤的面部,但是她心中的创伤和阴影却难以平复。
在影片的前半段,她的眼神总是惊恐不安,走路也步履蹒跚,畏畏缩缩,好像依然戴着镣铐。
她迫切的需要寻回往昔,特别是爱情——她的丈夫强尼。
正是重见强尼的执念支撑着她,度过了集中营的艰难时光。
然而,当她找到强尼,却发现对方已经认不出自己。
甚至强尼根本就认定她已经死了,只是在一门心思盘算如何获得她的遗产。
当强尼发现这个长相“酷似”妻子的女人后,就想利用她来冒充。
她的朋友一再告诫她:正是强尼出卖,才导致她被抓。
可是,她此时是盲目的,怎么会听进去呢?
强尼是她长久以来的唯一精神寄托,她甚至替强尼想好各种借口来洗刷他出卖自己的嫌疑。
直到朋友自杀,强尼已经与她离婚的铁证出现。
此时,她才终于开始抛弃幻想,认清现实。
影片的最后,她轻轻唱起《Speak Low》,刚开始,还略显生涩,然而当唱到第二段,她终于找回了的感觉,放开了歌喉。
那一刻,她如此光彩照人,似乎重回了昔日的舞台。
强尼终于认出了她,惊得忘了弹钢琴,几个听众目瞪口呆。
两相对比,她是如此自信如此动人,照得周围诸人的嘴脸一个个就像小丑。
一曲终了,余音未散。
她翩然离去,只留下一个决绝的背影。
冒充自己,这是一个荒诞的设定。
要不是过程如此心酸,我还觉得挺幽默的。
在这个看似荒诞的设定下,其实是直指强尼这类人,丝毫无法正视自己的丑恶。
奈丽问道:如果他们问起集中营的事怎么办?
强尼说:他们不会问的,没有人会问。
后来,奈丽告诉强尼:果然没有人问起。
他让奈丽穿上从前在巴黎买的衣服,盛装打扮得像过去一样。
奈丽说:集中营出来的人不可能这样回来。
他却说:他知道集中营回来的人都是各种惨状,但是大家想要看到的是过去的奈丽啊。
这些人只想掩耳盗铃,假装一切都没发生过,只要自己开心活下去,回到从前就好了。
至于那些受害者的血泪就忘了吧,那些自己做过的丑事都忘了吧,干脆提都不要提起才好。
这和刚开始的奈丽多么像啊,急于追回过往,回到昔日的幸福时光,活在自己罗织的旧梦里。
当她看清了强尼这类人毫无悔意,自欺欺人。
也就意识到自己的天真,终于明白一切都回不去了。
我观影的时候,很想知道她知道真相后会怎么做。
血腥的报复吗?
像她朋友说的那样,一枪打死强尼。
当面痛斥吗?
她有足够的理由骂他个狗血喷头。
可是都不对。
她只是扶着钢琴,轻轻唱起这首爱的挽歌,哀婉动人的歌声却像利刃直刺人心。
这样含蓄的结尾真是不能再恰当了。
影片最后戛然而止,导演把选择交给了观众。
我想她不会原谅这些人的背叛,但是也不会背负仇恨。
她会决然离去,开始新的生活。
因为她已经告别过去,找回自己,开始了新生。
☞ 谁懂!
看个电影看得我心都要碎了,那种直捣心窝的痛,后劲大到好几天依旧久久不散!
🎬《不死鸟》二战后的柏林,犹太女歌手奈莉在集中营幸存,但容貌被毁,重建面容后,她回到柏林寻找丈夫强尼。
强尼竟认不出她,反而提议让她假扮已故的妻子以获取遗产!
奈莉陷入一场荒诞的“扮演自己”的旅程,并期望强尼能认出她。
然而她逐渐发现丈夫可能从未真正了解她,甚至是他背叛了自己,更为讽刺的是为以求逼真,强尼要求她刺上假的集中营囚犯编号。
这次奈莉拒绝了——因为她苍白的手臂上,早已刻着那个真实的编号,那是她无法抹去的伤痛与身份的烙印!
她的声音、字迹、语气、甚至如火的目光丝毫未改,那份坚韧的爱依旧如初,可丈夫却是从囚犯编号中认出了她,死亡的集中营,她拥有希望;真实的世界,却让她失望。
最终竟是那个支撑她度过战争的男人,何等的讽刺啊!
一部看完令人心痛不已的电影,它的痛不是直白的撕裂伤,而是深入骨髓的隐痛。
随着剧情的铺展,故事、真相、情感逐渐拼凑,越是完整清晰,心也越痛越沉重,非常喜欢影片的结尾,在明媚的日光中,她穿着橙红的裙子,再次唱起那首歌《Speak low》!
奈莉终于把爱埋葬,她既是战争的幸存者,也是爱情的幸存者,歌声戛然而止,她身着红裙,消失在光影中,苦难与折磨并没有摧毁她,爱的满溢撑碎了她的心脏,一只浴血而生的不死鸟涅槃重生。
人生若如初见,却道故人心易变,她已经完成了比死亡还深刻的惩罚——愧疚!
影片讲述二战的视角较为特殊,是讲述女主从集中营存活下来但已面目全非,整容医生重新给了一张另一个女人的脸,女主随后找寻精神支柱——心心念念的丈夫,然而当她逐渐发现丈夫是出卖其元凶,并准备私吞其财产时,她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自己。
战争不但是物质消失,而且使人性泯灭,使爱情、信仰等等美好成为粉碎,这也是一种涅槃后的重生,在重拾信仰及情感后对过去的抛弃才能重新生活。
影片整体比较压抑,节奏过于缓慢,在叙事及写意之间摇摆。
战争可以将很多爱情成就的荡气回肠,但绝不包括本片中的故事。
女主Nelly的悲惨程度不弱于《魂断蓝桥》的玛拉,却没能拥有罗伊对玛拉的坚贞爱情。
影片的色调和画面感和我以前看过的《窃听风暴》很像,都是严峻冰冷的基调。
Nelly在家人都死于战争,自己也在威斯康辛集中营被枪打中脸部后奇迹般的活下来了。
好友Lene希望Nelly能和自己一起去巴勒斯坦找到一个犹太人能活下去的地方(想想如今的巴以冲突,真是讽刺)。
Nelly不切实际的想要恢复以前的容貌,执着的想要找到以前的丈夫。
在一片废墟的战后西柏林,Nelly穿梭于黑夜做危险让人担心的事,不得已,Lene只能告诉Nelly她的丈夫背弃了她。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她的决心。
中国人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一个从集中营中活下来的女性,为了爱情不珍惜生命,一再涉险,颇有点作茧自缚的味道。
这个世界从来不乏深受内心折磨的情痴,诸如阿黛尔·雨果。
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Nelly还是找到了她的丈夫。
毁容后还未完全恢复好的不安让她退却,第一次她跑开了。
第二次回到酒吧,改名、不再认识她的丈夫倒是主动和她攀谈起来。
因为她的丈夫以为妻子死了,这个很“像”她妻子的女人可以帮他得到遗产和赔偿。
她一次次的想提醒她的丈夫她没有死,却得到“不要假装Nelly,你要骗的不是我”的回应。
曾经她的丈夫是她活着走出集中营的动力,现在她的丈夫明摆着只想借她骗钱。
她还觉得她的丈夫爱着“死去的Nelly”,活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
当局者迷,自己主动跳入局中就更加愚蠢了。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除了不愿接受事实的Nelly,观众都明白她的丈夫只是平凡的小人物,拥有一切平凡小人物的特性,从前的确是真正的爱Nelly,为了自保,在纳粹面前毅然背叛她、战争结束,只想要Nelly的钱也是事实。
Lene的自杀遗书,让Nelly终于得知她的丈夫在她被捕前就和她离婚了。
全片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Lene的死,犹太人要宽恕德国人,让她觉得恶心。
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她所承受的心理创伤未必少于Nelly。
Lene只能以坚强示人,因为还有一个更脆弱的Nelly需要她照顾。
她除了Nelly,一无所有。
而她拼尽全力救下的Nelly,选择固执的留下、宽恕伤害她的德国人,而不是陪她前往巴勒斯坦。
“我已无路可走”。
提起奥斯维辛的编号,当她的丈夫想要人为加上那个编号时,她终于准备按Lene所说的拿枪崩了他,最后还是没有付诸实施。
走下火车,一切按照剧本进行,当她走向她的丈夫时,背景音出现了强烈的心跳起伏声。
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都会按照Nelly丈夫写好的剧本演下去。
“在基督诞生之前,有一种笨鸟名叫凤凰,每隔几百年它就筑起一堆柴火自焚。
它一定是人类的一等表亲。
但是每回它自焚之后,又会从灰烬中跳出来,让自己重生。
看来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一遍又一遍,但是我们有一样要命的本事,是凤凰所没有的。
我们知道自己做过的蠢事。
我们知道自己千百年来做过的所有蠢事,而只要我们知道这一点,并且随时把它搁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们会停止堆筑柴薪,停止跳入火中”。
我相信本片的创作受到了《华氏451》这段独白的影响,Nelly不是阿黛尔·雨果,而是拥有人之灵性的不死鸟。
结尾达到了影片的高潮。
她吟唱着love appears gone...everything is ends too soon,露出了手臂上的集中营编号。
伴随着真相大白,她一步步走出房间的背影在朦胧的光影下逐渐模糊。
大概四五年前看过的片子,前两天又重温了一遍,当年看完这部电影立马变成尼娜霍斯的小迷妹,她在影片里面展现出来的独立清冷、坚韧内敛的特质让人过目不忘,尤为着迷。
电影在讲故事的时候,身为局外人我们把丈夫赤裸裸的背叛看在眼里,大概都会觉得这个女人太傻太天真甚至太蠢,从集中营里面死里逃生,回来还要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是转念一想,女人大多如此,包括我自己第一次看的时候,也会跟着女主一起幻想,男人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认出自己,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心存幻想还不够,最终莱娜的死才真正意义上让内莉的这种幻想破灭。
电影里面每一帧画面都很有质感,其中特别打动我的几个点,第一次内莉和丈夫在树林里为后面设计的重逢桥段演练,内莉给丈夫的拥抱缱绻深情,对爱人所有的爱恋情思都饱含在这个深沉的拥抱里面,真的让人无比动容,等到第二次真正在火车站两人相拥,明显能感觉到内莉的心是冰冷的,眼神冷漠而抽离,把女人得知全部真相认清眼前人彻底接受事实以后心理上的转变展露无遗,还有最后演唱片段,也是全片高潮所在,内莉那段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情绪表演,值得反复观看。
至于莱娜为什么会自杀,我想这或许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人性是如此的深幽复杂,即使让内莉知道了全部真相,面对生命挚爱,她或许还是会选择原谅,但是因为挚友莱娜的离开,从某个层面来讲对于背叛者更多了一个绝对不容原谅的理由,当然整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如此特殊,莱娜的自杀更多的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思考。
总之,这是一部不会让人快进的电影,感兴趣的朋友观影前后可以对那段历史深入了解一下,直面历史引人深思,影片最本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个好似我们身边常见的小品,却有着多么痛的领悟
集中营,易容,负心汉
Speak low darling, we're late, the curtain descends and everything ends.连战争与苦难都击垮不了的不死鸟,却唯独败给了爱情的谎言。
这片其实也可以叫“模仿游戏”。
真爱稍纵即逝。
前面平庸的像一场噩梦,最后收尾还不错
有点可惜的本子,把故事格局过多局限在寻回爱情上了,留白和内敛最终依然是无声的倾诉,情感得不到喷发,说不下去的线就草草了事,如果不是还有个稍强的结尾就基本废了。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太相信这个故事……喜欢开头几段,找到丈夫后反而看不下去……
这么烂的片子 结尾居然收住了 呵呵呵
二战背景的一个小格局故事,冷静克制含蓄得恰到好处,只是故事格局限制了全片的发挥。
不过也太多不合理了,可能吗?这小说感太强烈了,有点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一个没有被纳粹营打败的女人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最后那戛然而止简直吓死人咯,复仇成功哦。
2.5 镜头和两位主演的演技救回来一点,但剧情设置实在太蠢了,无法让人信服的故事也无法让人感动。
佩卓尔德总能把离奇的故事讲述得令人信服,克制的表现让人物有了强大的力量,从集中营死里逃生的女性又死去了一次,最后一切尽在speak low的歌声中
其实可能是可以给个三星的,但我原本的期望太高了,我以为你纳粹集中营可以严肃沉痛,没有;我以为你改头换面回家复仇,没有;真狗血剧情,外媒为什么要捧成这样
片尾女主《Speak Low》的歌声让人潸然泪下,贫穷和战争让善良更可贵,也让懦弱更卑劣,让痛苦更深沉,也让失去更悲惨……毁容与整容的梗本是狗血,却在二战的背景和演员一流的演技下,戛然而止在爱语低吟的音符中。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与尼娜霍斯的完美合作再次完全征服我。情节剧大师佩措尔德的强势,在于他不着痕迹的情绪铺展与杰出的节奏掌控。演技女神尼娜霍斯的强势,在于她能完全吃透一个究极复杂的伤痕型角色,化身为一只爱意未改、痴情依旧的不死鸟。结尾一曲speak low断人心肠,镜头模糊,故事结束,一切恰到好处。
8.1 情节粗糙,而情绪细腻,观感既轻巧又沉重。结尾强悍无比,Nina Hoss宛如不死鸟浴火重生,真正的自我从歌声中扶摇直上,那是一个我们会凭借着影像爱上某个演员的时刻。
佩措尔德太擅长营造一段荒谬,在他惯常的幽灵般的柏林和二战布景下,荒谬比真实更真实,残忍:比如教人护身却自杀的无罪者、比如让一个人练习更像她自己、比如不得不说德语(她以为那是她的母语)、比如重逢的场合都经过排练、比如任由野蛮发生,比如她提起多少次他都判她已死去。从最后二十分钟车站那场戏开始爆哭,无人可共的孤独和痛苦,speak low, my darling, 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
极致的残酷+极致的浪漫,情节铺设如悬疑片。“他将我塑造成了Nellie.” 与《迷魂记》互文。片尾一曲Speak low动人心魄。想到了会有角色死,也想到了左轮手枪一定会用,但没想到是那个人,以那种方式。
在還行與較差之間糾結想想我也是憋著尿意看完的,前一個小時好無聊..後半小時比較有劇情的意韻,可惜太累了不怎麼看得下去。色調什麼的我都挺喜歡,配樂也說得過去雖然單一了點兒。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女人拋棄了忠犬去找渣男最後奇蹟般地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