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美国夫人

Mrs. America,美国太太,美国女士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萝丝·拜恩,莎拉·保罗森,玛格·马丁戴尔,乌佐·阿杜巴,伊丽莎白·班克斯,崔茜·尤玛,约翰·斯拉特里,詹姆斯·麦斯登,艾莉·葛瑞那,亚当·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美国夫人》剧照

美国夫人 剧照 NO.1美国夫人 剧照 NO.2美国夫人 剧照 NO.3美国夫人 剧照 NO.4美国夫人 剧照 NO.5美国夫人 剧照 NO.6美国夫人 剧照 NO.13美国夫人 剧照 NO.14美国夫人 剧照 NO.15美国夫人 剧照 NO.16美国夫人 剧照 NO.17美国夫人 剧照 NO.18美国夫人 剧照 NO.19美国夫人 剧照 NO.20

《美国夫人》剧情介绍

美国夫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70年代,保守派活动人士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凯特·布兰切特 饰)领导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对“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运动。让我们通过她与一众第二波女性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罗丝·伯恩 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特蕾西·奥尔曼 饰)、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乌佐·阿杜巴 饰)、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玛戈·马丁戴尔 饰)和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伊丽莎白·班克斯 饰)——重新见证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是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魅影特工快乐的暴力团转地球白昼如焚安全后卫骑士时刻假面骑士帝骑VS时王/帝骑馆的死亡游戏冠军奔腾年代第一季癫狂之旅第二季绝机折射西班牙女佣寻龙契约2龙炼偶像大师灰姑娘女孩剧场第二季从爱情到幸福记忆折叠超能金刚男友意面情迷绝对不要模仿希望的大地最遗憾是错过你太空异旅危险的斜面我们在这里:生活在地球上的注意事项震撼鲜师维尔·达斯:大笑若愚经营婚姻极道鲜师3信使追捕辅佐官2:改变世界的人们

《美国夫人》长篇影评

 1 ) 被反对是女权主义者的宿命

在平权法案早已不再争论的今天,再回头看当时家庭主(贵)妇们担心的“我们的女儿要被征兵去蹲战壕,厕所将不分性别,传统家庭会解体,美国会完蛋”当然很可笑,但那些因担忧自己会失去性别红利而反女权的金丝雀女士们依然存在,当时存在的非议和反对,现在依然存在甚至更糟,直至现在美国甚至都没有过女性的副总统,而希拉里和沃伦都相继经历了竞选和名声双重滑铁卢。

回头再看70年代的女权主义者,其实能给我们上很好的一课。

第2集,Gloria Steinem 冲 Bella Abzug的一段:Bella: This might not be the right time.(推进堕胎合法化)恐怕还没到时候。

Gloria: Well, when is the right time? 什么时候才是到时候?

Bella: After we put McGovern into the White House. 等我们设法推举麦戈文进白宫。

Gloria: So what, (after) a year? two or maybe a decade? How long are we supposed to wait? How many more women are going to die from botched abortions while we wait for men to feel comfortable with us having control over our own bodies? How many women are going to be forced into giving birth to babies that they can’t afford to feed while we wait for housewives who have no idea what it’s like to have to work to survive to feel comfortable with women having power? How long do we give people to adapt to change? 所以呢?

那是一年?

两年?

十年?

我们究竟还得等多久?

究竟还得有多少女人因为拙劣不正规的堕胎手术而死,而我们在等男人对女性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这一概念不再感到不适?

究竟还得有多少女人被迫生下自己养不起的孩子,而我们在等对工作毫无概念的家庭主妇对女人可以拥有权力这一点不再感到不适?

究竟我们还要给大众多少时间去适应变化?

Am I the only one who’s fucking tired of waiting?只有我一个人受够了这种等待吗?

(McGovern始终没有当上总统。

)这一段让我特别触动。

尤其这两天在看胡适的《容忍与自由》,其中说到一个观点,什么是道德?

旧社会人们认为女子离婚是不道德的,却认为男人三妻四妾道德得很。

道德只是社会习惯的总和罢了,想改变这些习惯的人往往被斥之为不道德。

女权主义者做错的事,就是呼吁和推动改变。

不但得把大众拉着走,推着走,还得给他们时间适应这种变化,变化太急剧是错,即使是为了挽救生命。

第3集,竞选总统的黑人女性Shirley Chisholm被施压要求退出并支持民主党大势所趋的候选人,否则之后仕途不保(结合实事,今年Warren因为没有endorse任何候选人也遭受了巨大的非议,尤其被Sanders的支持者骂惨了)连Bella Anzug也来劝说她,因为担心“表现出不团结”有损女权团体的形象。

Shirley: I’m not going to roll over every time the men press too hard. If I do, it’s just gonna keep up the pressure and I’m going to keep rolling over.我不会屈服于施压,如果我屈服了,这种压力将一直镇压着我。

记得我刚开始自认女权主义者的时候,也是爱惜羽毛得不得了,并认为这是维护“女权”相关的理念和群体必须做好的策略性公关。

当时跟微博上激进女权的博主来来回回辩论好几个回合,其实都是我在劝她,要注意形象,不要授人以柄,不要落人口实,不要让一点点的不慎毁掉我们要拥护的理想——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傻得可爱。

好像只要你小心翼翼,就不会有人多方面找角度来攻击你,就不会有人冲上来就用脏话辱骂你,就不会有人罗织罪名来诽谤你一样。

我居然用了那么长的时间,才明白,被反对是摇撼习惯和传统、寻求变革者不可能不去面对的宿命,而这丝毫不值得害怕,至少不值得因为害怕而停止继续坚持。

而只有冲破了被反对的恐惧,才真正会感觉自己有力量。

让那些欣赏着我们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滚远,镣铐是用来砸碎的,不是乞求别人打开的。

我无意封女权主义者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只是越来越清楚,在变革中,别说想讨到所有人的好,就算想讨到一半人的支持,都是很难做到的。

马东说过,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那么被反对就是女权主义者的宿命。

这就是我选择参加的斗争的真相。

 2 ) 什么人以何种理由才敢反对男女平等?

《美国夫人》是一部罕见的以“反派”为主角的剧集,大魔王凯特 ·布兰切特饰演的菲莉丝是一位反对女权主义、反对同性恋平权以及反对堕胎合法化的保守派代表。

一个人什么样的人,究竟有是以何种理由,胆敢反对这些今天看来天经地义无比正确的东西?

(因为大家对大魔王的外号更加熟悉,所以下文提到女主都用大魔王代替)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解释大魔王作为保守派的反对理由;第二部分,介绍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平权法案修正案的失败;第三部分谈一下大魔王作为女性在政治圈的困境以及剧中不太明显的褒贬表达。

本文不是历史事件堆砌,而是要讲明白美国女人们在奋斗什么,以及其中成败的原因。

一,保守派为什么反女权反男女平等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大魔王反对的这个《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 Equal rights Amendment ,简称ERA)究竟是什么?

其实法案很短,只有三句话:第一款 在法律之下权利平等,美国或任何一州均不得由于性别关系予以否定或限制。

第二款 国会有权采取适当的立法以实施本条的规定。

第三款 本修正案自批准之日起两年后发生效力。

这个看似天经地义的法律有什么可反对的呢?

其实主要是大家对“平等”一词的理解不同。

这里我们结合第一集结尾大魔王的一次演讲来解释。

大魔王说她不反对女性外出工作,这是个人的自由,她反对的是人们向家庭主妇的“开战”。

就像现在我们社会中对家庭主妇的敌意,好像一个女人不工作就有什么地方不对,就好像成为了丈夫的“寄生虫”,更进一步的很多女权主义者把婚姻比喻为舒适的“集中营”。

另外反对的是把男女抽象意义的平等理解为男女一样,比如女性也要强制参军,比如无性别的共用洗手间。

现在的加州已经在调查问卷中把性别一栏扩展成了6种,而且在多所公立学校实施了第三性别洗手间。

(美国1973年之前还是实行的征兵制,也就是参军是抽签决定而且是强制的,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自愿兵役制)

这一切的理由就是不顾男女的不同而强制追求一刀切式的平等是不切实际而且弊大于利的。

上帝是用亚当的肋骨造的夏娃,是大魔王经常引用的论据来源,当然对于中国人这个论据略显牵强,但是对于当时有着强宗教传统的美国人,这一点是不能质疑的,也就是上帝造人的时候,男女就不一样。

(当然不信宗教的我们也会同意男女天生就是不一样)这就直接导致了,军队、警察等工作男性占压倒性多数,护士、舞者等工作女性占压倒性多数。

生孩子也只能是女性,当时很多美国州都通过了保护妇女就业和人身权利的法律,可以理解成美国版的《妇女儿童保护法》,如果真的要求完全绝对意义上的平等,这些保护措施也应该取消。

再加上美国人离婚中一般男性会付给女性赡养费,如果绝对平等,是不是这一权利也会消失?

我国宪法家庭主妇的工作和男性在外的工作同等重要,抚养孩子的责任在传统家庭中一直是女性的角色,而且孩子是人类的未来,所以任何诋毁家庭主妇的言论,一定会遭到女主角的反击,尤其是大魔王的角色在剧中有6个孩子。

当然她在演讲中提到的,女性被征兵以及男女共用的洗手间,大概率不会出现。

但正是这一提法,让反女权运动成功阻击了平等法案修正案的通过,因为调查中现实大多数投票反对法案的人都相信,法案的通过就代表上面两件事将变成现实。

大魔王和原型大魔王的反对理由说到底其实就是右派保守主义的典型观点(不要被名词吓到),其实很好理解,也就是大魔王认为现在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都是有原因的,不要动不动乱改,很有可能越改越糟。

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强调大体上男主外女主内的自然分工。

相反剧中自由派的观点,就是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大魔王眼中无疑是对美国传统的破坏,而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可以把她理解为捍卫美国传统文化的斗士。

另外在美国一般来说共和党持有保守主义主张反对同性婚姻和堕胎合法化,民主党持有进步主义主张,支持二者合法。

二,美国政治风向转变中夭折的女权运动很多人都听说过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其实这就是美国1950年到1970年的民权运动的一部分,本剧中争取男女平等的运动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女权运动在美国的第一次浪潮是1910年代以投票权为争取对象的斗争,最终1920年,全体美国女性都有了投票权。

《平等权利法案》是第二阶段的代表,开端可以看做是剧中那本《女性的奥秘》的出版,但是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当然失败的理由有很多,其中美国政治的风向的保守化转向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

1950年到1970年代,美国的黑人平权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嬉皮士运动此起彼伏,而且在首席大法官沃伦为代表的最高法院通过了多项里程碑式的自由派改革希望看到的案例。

比如在罗诉韦德案中确立了堕胎合法化,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判定种族隔离违宪,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确保了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

本剧中就略微提到了女权运动的第二个目标——堕胎合法化,最近出的新片《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也是关注的这个问题,我再该片影评中谈了美国堕胎合法化的历史和现状:《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特朗普是否会让堕胎变成一种特权?

但是随着1969年曼森家族成员闯进导演波兰斯基家中滥杀无辜,整个社会风气开始转变,到了1980年里根上台,新保守主义大获全胜,而《平等权利法案》正是在政治风向的转变中夭折。

走进男人俱乐部本来该法案在1970年8月10日在众议院以350票比15票的压倒性多数通过。

两年后又在参议院以84票对8票通过。

按照宪法第五条,一个宪法修正案在参众两院通过后,还要四分之三以上的州议会通过。

这一过程开始还是比较顺利,到1973年底已经有30个州通过,可是后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但通过的州越来越少,1977年之后再无一个州通过,就连原来通过的州也有的做出了撤回决定。

于是1982年6月30日,各州投票的截止日期到来的时候,只有35个州通过,距离最低需要的38个州只差3个州。

(当然撤回是否作数,以及截止期限问题在法律专家中有分歧,所以该法案理论上还是有通过可能性)三,保守派电视台的宣传?

本剧是福克斯有线电视网和Hulu合作开发的剧集,而我们知道该公司一直是美国著名的保守派媒体,虽然剧中对女权运动人士的描写都没有刻意黑化,但是大魔王的形象无疑是本剧价值观的体现。

其中比如Gloria吸烟以及和政治势力的妥协,其实和大魔王完美的形象和死磕精神产生了对比。

注意裤装剧中大魔王的表演当然是一如既往的初衷,包括她作为该运动领袖在面对男性占主导的政治界的无奈,以及她必须扮演的好主妇给她带来的压力,都表现的十分到位。

具体来说就是必须扮演好家庭主妇的大魔王在面对丈夫的那种要求时,虽然同意却十分无奈,这个镜头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

再加上她在华盛顿的时候,面对男性占绝大多数的政治圈,她没有抱怨或者说什么自己被压迫,而是用自己的犀利观点,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即便刚刚被男人要求当个给大家做笔记的角色。

其他一种老演员也都是老戏骨,剧集在服装道具上也十分用心,大魔王为首的家庭主妇永远是高雅的裙装,而女权主义者们则是五花八门,而且裤装居多。

本剧一共9集,今天才播出3集,后面剧情的发展应该更加精彩,非常想看大魔王逆境中如何击败对手,下周拭目以待,而且应该会更新更多解读。

最后放上之前写过的两篇关于女权和保守派价值观的长文,有兴趣可以看看,解释的更加翔实:天堂辩论《冰雪奇缘2》而说出的女权真相从《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看平等与自由的百年恩怨

 3 ) We Shall Overcome

请永远不要忘记,你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是无数女权主义者用血汗牺牲换来的,不是你老公施舍的,所以,当她们战斗的时候,可以沉默,但请别添恶心添堵。

“列宁在1917年革命开始时,你觉得他告诉人民“与我们并肩战斗,我们会给你们食物短缺、审查制度、政治恐怖”了吗?

不,他承诺了和平、土地,还有面包。

起初是一部简单的法规,就像《平权修正案》,之后他人受了鼓励,要取消赡养费、孩子的抚养费、还有寡妇的社会保障金,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生活在女性极权的噩梦之中了。

”格洛丽亚作为较温和的女权主义者屡屡受挫令人深思。

女权团体内部的分歧和斗争也很有趣。

从傲慢的自由派精英,到保守右翼的吊诡话术。

这也是这部美剧值得一看的原因。

非女权主义者看完,可以从无数细节中看到女性权益受到压迫和阉割的现实。

女权主义者看完,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因为激进、傲慢的主张将已婚女性傲慢地踩在脚下。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第八集一样不带情绪和偏见,理智和冷静地坐下来聊聊彼此的主张,什么时候性别平权才能够成为可能。

幸好这部剧里还有很多让人觉得充满希望的片段:片中羞涩地说“我不喜欢出风头”,拒绝与Phyllis在电视节目上辩论金斯伯格日后成为激励了无数人的金斯伯格大法官;大会上的女性们彼此揽着肩膀微笑着合唱起《We Shall Overcome》;当Betty被总统辞退后,其他女性排着队向白宫上交辞呈,骄傲地说出那句“I resign”;片尾播放每位女权主义者后续的贡献和抗争......这样的场景总让人热泪盈眶。

正如《We Shall Overcome》所唱的那样,我们无所畏惧,我们团结向前,我们总有一天能战胜一切。

 4 ) 《美国夫人》刻画了一个不同的女权主义者:反女权的那种类型 + ERA历史背景简介

注:并非剧评,只是一篇历史背景简介 + 剧组采访翻译Phyllis Schlafly在20世纪70年代帮助挫败了《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平等权利修正案 (ERA)》历史简介ERA意在保障公民无论性别均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旨在改善薪酬平等,家庭暴力,孕妇歧视等。

ERA早在20世纪初就被拟好了,这个修正案也曾得到艾森豪威尔,尼克松,肯尼迪等总统的支持。

但一直到1972年,国会参众两院才表决通过,但还需四分之三的州批准才能生效,即50个州里需38个。

1973年已有30个州通过,但同期对ERA的抵制也开始了。

1980年共和党政纲删除了ERA,里根公开反对该修正案。

在最后批准期限之前,仍差3个州,所以ERA未能生效 (具体时间线见文末图片)。

在1972年至1982年间,各种民调显示,民众对ERA是很支持的,这也包括那些没有批准ERA的州。

但最后为什么没有生效?

这就要提到挫败ERA的关键人物:Phyllis Schlafly

右边举牌那个即Schlafly很多人以为1974年尼克松的辞职代表着GOP的陨落,但到了1980年代,他们就重塑了党派形象:代表小人物,代表普通美国家庭的党派。

这对后来右派的崛起很重要。

其中一位比较突出的人物就是:Phyllis Schlafly. 她在大学学的是政治学,对国防有些研究。

她早在50,60年代就开始进行政治活动了,她曾在1964帮助Barry Goldwater拿到总统提名,她反女权的运动主要体现在她职业生涯的后期。

反ERA运动是70年代GOP转型的直接催化剂,重振了势力被削弱的保守派。

Schalafly擅长演讲辩论,很会利用媒体,善于将保守主义的思想转成更通俗易懂,广为接受的话语,就像是今天的Alex Jones,Rush Limbaugh这类人物。

在表达观点时,她经常靠民粹主义,真假参半的话术攻击两党中的自由主义者。

Schlafly的观念非常非常的传统保守。

她觉得薪酬差异不是问题,女性就该在家养孩子,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她有个儿子是gay),认为洁身自好的女性不会遭遇职场性骚扰。

ERA支持者的一个失误在于先在国会建立起了共识,然后才把注意力转向了各州。

而Schlafly正是利用了草根的力量,利用了当时家庭主妇觉得女权主义者看不起她们这一点,以及她们对同性婚姻合法化,女性参战的恐惧等,动员家庭主妇写信,送自制面包苹果派给议员们,表达反对ERA的意愿。

她的政治活动体现了共和党的转变,即1950年代自由主义者、温和派主导,转变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保守派。

推动这种改变的力量更多体现在基层,而Phyllis Schlafly就是一个非常擅长动员基层民众的人现在提到平权,很多人会想到第十四修正案,其中的平等保护条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 就被用在了著名的Roe v. Wade案来保障堕胎权,但第十四修正案在很多方面仍有不足,在很多话题上不是很奏效,Jessica Neuwirth的书“Equal Means Equal”对此有解释。

所以最后才有ERA的提出。

ERA全文:Section 1:Equality of rights under the law shall not be denied or abridged by the United States or by any state on account of sex.Section 2:The Congress shall have the power to enforce, by appropriate legislation,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rticle.Section 3:This amendment shall take effect two years after the date of ratification.片场采访翻译,原文链接:‘Mrs. America’ Depicts a Different Kind of Feminist: The Anti- Kind这部由FX出品的新剧集由凯特·布兰切特出演,饰演Phyllis Schlafly,她在20世纪70年代帮助挫败了《平等权利修正案 (ERA)》,并为这场延续至今的争论定下了条条框框。

多伦多片场——"欢迎来到反女权主义者的游行行列”,FX限定剧《美国夫人》的执行制片人Coco Francini说到。

她的身后,在多伦多郊外的一个游乐园的停车场里,几十个身穿厚呢大衣和高跟鞋的背景演员正走来走去,举着自制的标牌,高喊着 "女同性恋回家去 "和 "趁你还能,快读圣经”。

镜头转到凯特·布兰切特,她戴着一对珍珠耳环,一头挽起的金发戴着一顶古板白色系带女帽,她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她的臂弯夹着一个纸板,背面贴着一个红色的八角形贴纸,上面用白色的大写字母写着: "STOP E. R. A."《美国夫人》将于4月15日在Hulu平台上首播,由同样是执行制片人的布兰切特出演,饰演右翼活动家和政治组织者Phyllis Schlafly,她在20世纪70年代带头成功挫败了《平等权利修正案 (ERA)》。

这部剧集由《广告狂人》的编剧Dahvi Waller创作,揭示了一段颇具启发性但又似乎被人遗忘的历史时期——一场关于女性地位,永久地改变了美国保守主义和女权运动的进程的政治斗争。

最后产出了一部蔓延交错,雄心勃勃,跨越十多年的系列剧,有着2020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视演员阵容之一。

对于布兰切特来说,Schlafly是她在美国电视剧里的第一个角色,是一个挑战简单分类的角色。

Schlafly在2016年大选前去世,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极力倡导传统女性的形象角色,然而这却让她走出了自己的家门。

她到处说教宣扬女权主义对美式生活的危害,然而她本身也能算作是一种女权主义者。

"我们都是充满着矛盾的女人",布兰切特在她的片场拖车中说到,她褪色的牛仔裤和运动鞋与那精心修理的Schlafly式假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妈妈之前对我说,'你怎么能去演这样的角色呢?

’我回答说:'正因为你刚问了我这个问题,我想知道她是怎样一个人‘"

Cate Blanchett饰演Phyllis Schlafly《美国夫人》讲述了两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一个是关于女权主义者为得到E.R.A.的批准而付出的努力,另一个是反女权主义者试图阻止它通过的故事。

ERA版本之一曾于1923年在国会首次被提出,它将修正美国宪法,在法律上明文规定男女平等。

它于1971年重新被提出,国会在1972年通过,并立马得到了总统尼克松的支持。

到1977年,在所需的38个州中,有35个州批准了该修正案。

在整个1970年代,Schlafly一直致力于动员大家反对ERA,她持有的女权主义的危险性,美式家庭的神圣性的观点,传达到了数百万保守派的家庭主妇中。

这些以白人为主的妇女,不停写信,在厨房的餐桌上分发小册子、给议员们送去自制的面包。

她们汇聚成为了一股基层组织力量,可以与知名度颇高的左派抗衡,比如Gloria Steinem (Rose Byrne饰演),众议员Bella Abzug (Margo Martindale饰演) 和 Shirley Chisholm (Uzo Aduba饰演), 以及Betty Friedan (Tracey Ullman饰演)。

Schlafly是一位自费出版的作家,也是一位激进的反G人士,她曾在国安纲领的国会竞选中败下阵来,她这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推动她成为政治明星的话题。

从左到右:Steinem, Abzug, Rep. Shirley Chisholm and Betty Friedan当天的拍摄开始前,坐在片场拖车里布兰切特说:“我第一次听闻Phyllis Schlafly是她出来支持川普的时候;所以我开始倒推逆向研究她在基层草根中的影响力,来理解我们今天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隐形的桥:尼克松的倒下与里根的崛起》一书的作者,研究美国右派的历史学家Rick Perlstein称Schlafly为 "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最重要的政治组织者"。

布兰切特说,Schlafly清楚地知道许多美国妇女并没有把女权主义看成是解决她们的问题的答案。

"那些一直以传统的方式在家工作的妇女,感到被批判被边缘化",布兰切特说,"她们觉得女权主义者在告诉她们,她们的地位不高。

" 而Schlafly非常成功地利用了这种被轻视的感觉,但她始终未能在共和党建制派内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夫人》并没有把女主描绘成反派,而是将她刻画成当今电视剧中最常见那类角色的更合理的女性版本:非正统派主角/反英雄式角色。

编剧Waller注意到她的编剧成员大部分都是女性,她说:”我们已习惯看到男性反英雄角色,当出现一个女性反英雄角色的时候,她基本上是个(性转的)男性,而不是真正的女性。

那么,真正的女性反英雄角色是什么样子的呢?

"自2015年, FX凭借《美国犯罪故事: 公诉辛普森》大获成功以后,FX 炮制了一系列基于各种头条新闻的剧集。

但《美国夫人》讲述的是一个更鲜为人知、不那么轰动的故事。

执行制片人Stacey Sher说,希望《美国夫人》 “杀手打线[注]”般的演员阵容足以吸引那些没有意识到Schlafly那完美美国女性的愿景有多大影响力的观众。

([注] Murderers’ Row: 1927年纽约洋基队,被认为是史上最出色的球队组合)"我肯定有因没有亲自烘烤纸杯蛋糕而被评头论足的时候",Sher说。

Waller和Sher在2015年开始构思一部以Schlafly为中心人物的剧集,当时很多人对希拉里·克林顿成为美国总统还抱有希望。

在川*当选后,Walle开始将Schlafly不仅视作是反女权主义者,还是 "里根革命中的一个步兵(位低任重)”,宗教右翼崛起的一个关键人物。

布兰切特承认,要与这个角色找到共同点并不容易。

她说: “也许是因为我和Phyllis这样的角色不管是感知上还是实际上都有很多不同点,我必须得挖掘一下才能找到些共同点。

”, “我被她处理多任务的理能力所惊艳, 我被她惊人的基层组织能力所震撼”。

对Waller来说,Schlafly反对《平等权利修正案》这场争斗是一部政治戏剧的理想载体,这部戏剧没有把女性塑造成受害者,而是把她们塑造成寻求并希望掌权的人。

“无论你爱她还是恨她,你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个不平凡的人”,她说,“还非常有趣的是:当你发现自己在为她鼓劲的时候,你也会因此恨自己。

"尽管如此,要推销这样一部电视剧仍是一个挑战,因为:90% 的演员都是女性,内容有关数十年前女权主义政治斗争,以一位中年保守派女性为中心,而且她的姓氏还挺绕口。

据Waller回忆,执行制片人Francini认为布兰切特将是该剧的完美主角。

“我们当时想,多半不可能”,Waller说,“她从来没有拍过电视。

"但布兰切特马上对剧本做出了回应,并以主演和执行制片人的身份加入。

她的参与是FX决定在2018年收购制作该剧集的关键因素。

FX的总裁John Landgraf说:"她就像是个巨大的磁铁,吸引到了剧组里其他那些非常棒的演员。

”Sarah Paulson曾与布兰切特一起出演过2015年的电影《卡罗尔》。

她这次抓住机会再次与布兰切特合作,在剧中饰演Schlafly的朋友,角色是虚构的。

她被该剧对女权和平权运动不寻常的切入点所驱使。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说,是由于凯特,“因为凯特,除外还是因为凯特,然后是凯特,接着是凯特,再有一点其他原因是凯特,除了凯特之外还是凯特”。

Sarah Paulson饰演的虚构人物布兰切特是个很有想法的人。

她提议了一些歌曲,与服装设计师Bina Daigeler合作,精心设计了关键服装。

她挖出了以前的采访和文章。

布兰切特说: “对我来说,我对这个剧感兴趣的理由里这个角色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 她补充说,她说到底是被这个故事与我们当前政治时刻的共鸣所吸引的。

John Slattery在剧中饰演Phyllis的丈夫: Fred. 他回忆说,他在片场第一次见到布兰切特时,就被她惊叹到了。

“她进来时状态极好,非常迷人,她扔下剧本,说:'那么,这里的第一场戏...' 我花了一分钟才回过神来”,他说。

"她非常注重细节,人方面的细节。

"

John Slattery饰演的Fred Schlafly《美国夫人》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同样引人入胜的20世纪中期的女性形象。

在Phyllis的世界里,各场景是以一种非常传统、经典的方式来拍摄的,Ryan Fleck这样说到,他和Anna Boden一起执导了该剧九集中的四集。

“她(Phyllis)处于中间位置ーー她总是在画面的中心。

剧集截图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拍摄时,Fleck补充到:镜头“更不稳定” ,“受梅索斯兄弟、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纪录片,及彭尼贝克的摇滚电影的启发”,这一真实[注]美学手法拍摄的中心人物是:Gloria Steinem. 她也许是《美国夫人》中最为人熟知的人物了。

对于扮演者Byrne而言,演Steinem 代表着继出演FX的获得艾美奖的法律惊悚片 《裂痕》获得广泛关注后的第一个重要的电视角色。

但这个角色也带来了独有的压力。

([注]vérité: 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制作风格)Byrne谈到Steinem:“她是如此具有标志性的人物,而且还活得好好的,这绝对是令人生畏的, “而且她的头发非常美,我想,如果我们不把假发弄好,那我就不可能开演。

Rose Byrne饰演的Gloria SteinemElizabeth Banks饰演共和党的堕胎权活动家Jill Ruckelshaus,说:“这个剧集非常棒的其中一点在于,它让你看到了女性的形象不是单一一体的”, 她补充道:”而我喜欢扮演Jill 的一点在于,这提醒我们,我们之间共同点往往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多。

"

Elizabeth Bank饰演的Jill Ruckelshaus演员们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那就是她们饰演的角色曾讨论的东西和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讨论还是一样的。

在许多方面,《美国夫人》中描述的事件为我们自那之后一直进行的文化战争奠定了环境,写下了剧本。

今年1月,弗吉尼亚州成为第38个批准了E.R.A.的州,但这是在国会设定的最后期限的近40年后才出现的,而且修正案似乎很可能在联邦法院中陷入困境。

对于布兰切特来说,《美国夫人》是一个退一步看大局的机会,“对我而言,去回溯一个历史时刻的唯一原因是找出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 部分其他采访传送门:Showrunner Dahvi Waller on her starry FX on Hulu limited seriesCate Blanchett on MrsAmerica, politics, power & pandemics.Exec Producer on How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Helped Shape the Series’ Narrative (Guest Column)Cate Blanchett on being the most hated woman in ‘Mrs. America’

ERA时间线- 部分其他演员宣传照一览:

 5 ) 【笔记】Mrs. America 片头自习笔记

01 烫头与杂志

opening 截图烫头的场景在第一集就出现过,主妇们烫头时人手一本杂志,看上去这是个当时他们非常重要的社交场合,和现在也很像:)

ep01 截图其中每人手上拿着一本杂志。

左起:redbook (《红皮书》),McCall’s (《麦考尔》),Good Housekeeping (《好主妇》或称《好管家》)。

这三本杂志与其他四本女性服务性质的杂志并称为”The Seven Sisters(七姐妹)”。

- The Seven Sisters 七姐妹「七姐妹」的杂志内容,共同点是从传统妇女的角度谈如何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品质,在当时广受欢迎。

根据数据,1979年「七姐妹」的总发行量达到4500万。

「七姐妹」的7本杂志包括:Family CircleGood HousekeepingBetter Homes & GardensWoman’s DayredbookMcCall’sLadies Home Journal- redbook 杂志目前属于美国赫斯特集团(Hearst Corporation)名下。

创刊于1903年5月的一本美国女性杂志(当时是叫The Red Book Illustrated ),发行至今。

官网:https://www.redbookmag.com/- McCall’s 杂志最早麦考尔公司(McCall Corporation)是有一名裁缝James McCall创立。

他去世后,1873年公司出版了一本名为The Queen(皇后)的小型服装杂志。

之后更名Queen of Fashion 。

1879年9月,再度更名为McCall’s ,并于1963年销量达到巅峰——822.1万份。

- McCall’s 杂志发刊于1885年5月2日,双周刊,发行至今。

它的第一位编辑对这本杂志的目标是:"produce and perpetuate perfection--or as near unto perfection as may be attained in the household."赫斯特集团收购于1911年收购此杂志,并与1922年发行了英国版。

1966年,杂志的月发行量达到550万份。

1926年,报刊架上售有Good Housekeeping(右中) 和McCall’s (右上)(上图出处:Lee, Russell, photographer. "Yreka, Calif., July 1942--Magazine stand in front of liquor store; each magazine cover (Women's home companion, McCall's, True romances, Good housekeeping, True love and romance, and Screenland) features a U.S. flag." 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正片中的另一本杂志 Ms.Ms.是一本美国自由女权主义杂志,有第二波女权主义者和社会政治活动价Gloria Steinem和Dorothy Pitman Hughes联合创立。

Ms.第一次是在1971以插页的形式在New York 杂志上。

1972年1月起开始独立发行,目前是季刊。

ep02 截图在第二集中 Gloria进入古根海姆前有记者问到了有关杂志封面的问题,这是展示的就是杂志1972年第一次独立发行的preview issue(先行版)。

preview issue的封面局部起初,Gloria Steinem只是像以newsletter(通讯)的形式发布——就和Phyllis Schlafly的一样——但最终还是被伙伴们说服,发行杂志。

ep01 截图:Phyllis Schlafly的通讯一则关于杂志的名字,Gloria也想过很多。

最终决定用“Ms.”是因为这个称呼正被广泛地推广。

在男女平等的思潮下,女权运动者们任务既然男性有不反映婚姻状况的Mr.(先生)称谓,那么也应该有不反映婚姻状况的女性称谓,Ms.就此走上历史舞台。

这一称谓的积极推广者Sheila Michaels,她认为使用Ms.可以反映她的状态是:not being "owned" by a father and not wishing to be "owned" by a husband.(不属于父亲,也不希望附属于丈夫。

)* 一个小联动在本片的最后一集中 Gloria Steinem 准备将“Ms.”杂志转手,说不希望它成为下一个(走下坡的)McCall’s 杂志。

而在之后的烫头场景中, Gloria还在用McCall’s 杂志挡脸or消遣:)

ep09 截图02 活动口号与logo之后这三个杂志的封面被支持ERA的活动宣传物所覆盖。

这里出现的活动口号与logo也可以多次在正片中看到。

opening 截图

ep01 截图同样,保守派的标语和派面包的场景也出现了片头和正片中,包括婴儿车、推车和喇叭等元素:

opening 截图

ep02 截图- 缩写的NOW和STOP第3集中Phyllis Schlafly和朋友们在商量自己团体名字的时候,最终确定用“STOP ERA",并以stop为缩写扩充了相应的意义:Stop Taking Our Privileges.

ep03 截图类似地,在支持者的这一边“ERA NOW" 的now,也是一个双关。

除了本意之外,NOW 还是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 的缩写,即(美国)全国妇女组织。

-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官网:https://now.org/

(左)ep02 截图;(右)NOW的logo1966年6月30日,NOW在华盛顿特区成立。

该组织致力于为女性争取生育自由、经济正义、宪法平等,反对种族主义、家庭暴力,支持主张同性恋权利等。

在当天举行的第三次全国妇女地位委员会会议上,由28名女性宣告 NOW 正式成立。

联合创始人还包括同年10月 NOW 第一次大会上的另外21人(包括男性和女性)。

《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一书的作者Betty Friedan被推举为 NOW 的第一任主席。

(上)The Feminine Mystique;(左下)Betty Friedan本人;(右下)Betty Friedan剧中人03 Springfield

opening截图以下内容主要来自wiki——即斯普林菲尔德是美国伊利诺州的首府,同时也是桑加蒙县首府。

伊利诺伊州(State of Illinois,简称伊州,是一个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州,州名源自曾在此居住的伊利尼维克(Illiniwek)印第安人部落。

“Illinois”这个名字就是法国殖民者根据此部落名称变形得来。

1970年代开始(即本剧所处的年代),伊州经历了去工业化和逆城市化带来的衰退,多个城市因为税收锐减和市中心空心化出现了高犯罪率和高空置率的问题。

伊州(红色)在美国的位置伊州是 Schlafly一家生活的地方,也是Betty Friedan出生的地方。

在第五集中,Brenda和Phyllis两家的夫妻混合双打辩论发生的地点就在Springfield。

ep05 截图04 ERA

opening 截图这里出现的正是ERA的具体条文:Section 1. Equality of rights under the law shall not be denied or abridged by the United States or by any State on account of sex.第一款 在法律之下权利平底,美国或任何一州均不得由于性别关系予以否定或限制。

Section. 2. The Congress shall have the power to enforce, by appropriate legislation,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rticle.第二款 国会有权采取适当的立法以实施本条的规定。

Section. 3. This amendment shall take effect two years after the date of ratification.第三款 本修正案自批准之日起两年后生效。

在第一集中 ,一位议员(?

抱歉我不确定他的身份)认为ERA是个无足轻重的法案,并谎称自己已经看过条文却不知道有第二款。

ep2 截图一个不确定的点: CHISHOLM TRAIL

opening 截图公交车的车身上上写着“TAKE THE CHISHOLM TRAIL",字面意思为“取径奇泽姆牛车道“ (也有以为齐泽姆之路、齐泽姆车道等)。

奇泽姆牛车道顾名思义是一条运输牛的道路,主要在美国内战之后被用来将牛从美国南部的德克萨斯州向北一直运到美国中部的堪萨斯州。

由于之前的内战,南部两地的牛价差异非常大。

南部为4美元/头,北部和东部地区则为40美元/头。

Chisholm Trail以其建立者之一的商人Jesse Chisholm命名。

1867年至1885年间,预计5百万头牛在牛仔们驱赶下沿着Chisholm Trail成功迁徙。

但在片头为什么要出现Chisholm Trail,我不是很明白。

因为片头的人物主要分为ERA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两类,这个画面中大概率出现的是支持者。

那么,可能是说她们作为进步主义的代表沿着Chisholm Trail去往了南方?

因为美国南方的保守主义非常强盛,第一集中也出现过“have to be a man to win downstate"。

ep01 截图又或者,看到网上有说法:成功走过Chisholm Trail的幸存者也被视为牛仔英雄。

这里可能是个隐喻,将平权之路比作Chisholm Trail、在平权之路上抗争的人比作牛仔?

还有一个不知道有没有关系的点,进步主义阵营的一位重要成员Shirley的姓也是Chisholm。

(左)Shirley Chisholm本人;(右)Shirley Chisholm剧中人如果get到新的点可能会补充。

以上

 6 )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为特朗普站台,劝女人当家庭主妇,不去工作

我和电影爱着你《杉姐影院》 作者:杉姐,影评人、编剧、导演,微信公号《杉姐影院》01每每提及“女权”这两个字,平静的人群,都会立刻沸腾。

女权主义者把它当作积极、先进的代名词。

而反女权者,把它当作贬义词,当作“讨厌鬼”的代名词,甚至用这个词来揶揄那些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女性。

而且,cue到它的人,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众矢之地。

比如《余欢水》,因为大结局中的一个对话,触怒了观众,一夜之间评分从8·5降到7·4。

比如郭涛,因为在自己在新书《男性的力量》中写下打女人、女演员容易出轨,女人就应当温良恭俭让等言论,短短里时间被大家的骂声送上热搜,成为厌女症代言人。

我们整日提及的女权,这两个字背后到底包含了多少内容、多少故事呢?

它真正诉求是什么?

几百年来,女权之路为何走的如此不平顺?

我想,当下大火的美剧《美国夫人》大概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02《美国夫人》是神级电视剧,豆瓣9·2,烂番茄新鲜度96%,一播出就直接预定了各项大奖。

很难相信,这部大家都看好的美剧居然是一部狗血的“反女权”斗争史。

整个故事围绕着1970年代,美国的女权主义者们都在推行的《平等权利修正案》。

其实,《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内容其实只有三句话:1.美利坚合众国及其各州不得拒绝或者削减基于法律的男女平等权利;2. 国会有权强制执行该法令;3.本修正案自批准之日起两年内生效。

这部保证女性与男性平权的法律受到很多先锋女性的追捧。

她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婚姻就是卖淫”“赡养费就是战争赔款”“我们不再需要男性保护了”。

《女士杂志》的记者格洛丽亚希望通过这次的《平权修正案》来实现堕胎的合法化。

一些男性政客也因为这部法律足够时髦、亲民,举双手赞成,虽然那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所以,这场平权运动在“政治正确”的氛围中,开展的轰轰烈烈,一切都看似水到渠成。

但在关键时刻,却冒出来一位叫做菲利斯·施拉夫利的女人,她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平权运动,推翻了这部法律,成为改变美国历史的一百位人物之一。

菲利斯是位不折不扣保守派。

有人叫菲利斯小姐时,她一定要坚持纠正自己是太太。

每次在公众场合演讲,她一定要先感谢丈夫的允许。

她把自己的反对平权联盟称为“施拉夫利鹰女”,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忠贞如鹰,只有一任丈夫。

当有人提出,应当支持一下女权运动时,她马上会回击“你们给她们的已经太多”。

她坚信自己作为女性,从未受到过歧视。

菲利斯认为:两性薪酬差异不是问题,女性应当坚持传统家庭角色,守护家庭,反对同性恋(她的大儿子就是同性恋)、反对堕胎合法化。

她认为女权运动最终会导致两性无差别。

2016年,她还曾为特朗普站台,公开表示自己支持他的排外移民政策。

当然,这样的奇葩女德代言人,绝不是随随便便的家庭妇女。

菲利斯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政治学专业,硕士学位,二战时做过炮手和弹道技术员,对国防和核战争话题的表现出浓厚兴趣。

1964年就参与政治,在国家共和党机构工作,甚至帮助巴里·戈德华特拿下过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还是个畅销书作家,一本书曾卖了超过三百万套。

他的丈夫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高级检察官,育有六个孩子。

妥妥的人生赢家。

当女权者提出,我们要向男性一样享受权利,同时也承担义务之时。

菲利斯却说:女儿和母亲可不想被征兵,家庭需要女性来照顾,家庭妇女的权利需要被保护,平权运动会带来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当然,她的这些言论,丈夫在家就能反驳她,大家不想让女儿去战场,也没有人想让儿子去战场,我们希望的是没有战争。

以及没有人能保证家庭妇女的权利,当她的父亲失业时,母亲不得不打两份工来养家。

但菲利斯依然坚持这个观点,并希望事情继续发酵。

当女权运动的拥护者大声抗议之时,菲利斯却带着家庭妇女们走进政府大厅,为大家送上面包。

她们人畜无害的温润形象和激进女权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家庭妇女身着套裙,激进派大多穿牛仔裤)香喷喷的面包,以及“持家者送给养家者”的温柔话语,让男性政客和中产家庭开始怀念家庭主妇的美好形象。

这次的平权运动自此开始了大反转。

那么,反对变革的菲利斯真的拥有绝对美好的生活吗?

并不是。

相反,她也是处处被歧视的那一位。

菲利斯在一众男性的发言中,表现的非常专业。

却被打断讲话,只因为现场缺一个笔录员,言外之意,女性天生只适合做秘书。

丈夫口口声声说支持她,却从未想过她能真正赢得竞选,只因她是女人。

丈夫甚至认为女人绝不能离开家工作。

菲利斯所谓的从未受过歧视,是她要穿上泳衣为丈夫站台,被台下的男人们吹口哨,是她要随时随地保持八颗牙的微笑。

她一面劝说妇女们留在家中,一面自己争取权力,四处奔走。

(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贝蒂·弗里丹,在辩论中这样抨击菲利斯)她处处表现出弱势女性形象,但当女儿对游泳表示出恐惧之时,她说我的女儿不能示弱。

(强迫女儿跳水)她所谓的平等,话语权,完全是自欺欺人,以及懂得如何在男权社会中利用柔软身段,游刃有余。

(躺在一堆文件中也要保持身材的菲利斯)菲利斯为什么是这种性格,剧中略有交代,她的母亲也是这样,明明对自己的造型不满意,却要大夸造型师。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中,麦瑟尔夫人拒绝为她的广告配音。

菲利斯在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不单单是因为她睁眼说瞎话,而是因为这场反对平权修正案运动自始自终就是一个阴谋。

在本剧的最开始,她根本不关心女性问题,也明确提出自己不想靠女性问题赢得竞选。

但,当她明白,关注女性问题意味着赢得四千万家庭妇女的选票时,她欣然挑起了这场战争。

小姑子刚刚跟她倾诉过单身老女人的痛苦。

她转身就把小姑子当作反面教材,在演讲上大说特说。

反平权联盟的队伍里出现了种族歧视者,她不仅没有将这些人踢出局,还为了留住她们给了她们权力。

所以,她根本就不想为女性争取权益,而是她为了赢得竞选,不择手段。

03《美国夫人》是一出群像戏,除了菲利斯之外,还讲述了当时在这场运动中的其他代表性人物。

谢丽·奇瑟姆,第一个黑人候选人当选美国大党总统的候选人,也是第一位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妇女。

(左:真实人物,右:剧中形象)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实现与男性的真正平等,那这种象征意义上的选举不过是巨大骗局。

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女士杂志》的记者,激进派领头人。

因为年轻时,自己的堕胎经历,坚决推行堕胎合法化。

(左:真实人物,右:剧中形象)在平权运动中,被推上女权运动旗帜人物。

虽然是真心为女性争取权益,但也无法逃离被利用的厄运。

贝蒂·弗里丹,第二次美国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现代女权运动之母,著有《女性的奥秘》一书。

第三次女权运动中被格洛丽亚掩盖光芒。

但,全世界女性能获得今天的权利,都应该感谢这位勇士。

难以想象,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中,真正为女性权利而战的人并不多。

很多人只是心怀鬼胎,利用了舆论的风向来谋取权力。

真正为女性而战的格洛丽亚,也因此陷入巨大的政治骗局。

赢得了格洛丽亚一方的选票后,民主党候选人麦戈文便翻脸了。

她只能高喊”骗子“。

“女性正在厨房桌子上被开膛破肚”(堕胎小作坊里人群密集,女性躺在餐桌子接受手术),“他们永远不会把我们当回事”。

继而转身再投到另一位候选人的身边,只希望堕胎合法化提案能被支持。

为了争取权益,她不得不周转在各类男人政权之间。

(争取女性的签名并不难,难的是争取到男性出版商的同意)

正如谢丽说的那样,权力不对任何事让步。

所以,这场平权运动太复杂、太难了。

我看到这部剧时,会由衷感慨,我们从书本上窥探的女权运动,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回到菲利斯的言论,她是如何说服女性站在原地,固步自封的呢?

她说:如果把女性都推到职场上去,女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在干两份全职工,她们就会又疲劳又不快,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最终选择不生孩子。

女权主义者喜欢说她们致力于选择,但是如果你敢选择做全职妈妈,你肯定是哪里有问题了;如果你没有被奴役感,那么你不是愚蠢,就是无知,你甚至都不能被视为一个人。

这些言论有道理吗?

有的。

但,要权利的同时不就是应该接受义务吗?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中,被女权思想激荡的每一位女性都在接受着权利与义务的蜕变。

母亲萝丝之前一切都听从男性的安排,她很享受那样的生活。

但激情、独立却让她不再安于此,她放弃了家族基金,因此身无分文。

那个之前每天花朵一样优雅的麦瑟尔,因为工作太累,在任何场合都能睡得像一头死猪。

所以,那些被洗脑的家庭主妇们真正担心的事情,是打破规则后,不被爱和保护,是需要独自面对更多。

菲利斯口中必须承担两份工的女性,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现状,但它绝不是女权的全部。

它仅仅是女权之路的二分之一,是未完成的革命必经之路 。

我相信有一天,真正的平等会到来,毕竟历史上,我们也曾有过母系社会。

女权的真正意义,说到底不仅仅是保护女性的权力,而是所有人的平等。

不管你是职业女性、还是家庭妇女,你都能受到尊重和保障。

一旦丈夫破产、失业、或者离婚,你的前半生所谓的家庭事业,就会随之流产,没有一位女性愿意接受这样的风险。

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发出疑问:“为什么女性只能接受半生浮华,无法在人类命运中占据一席之地呢?

“当女性们勇敢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时,或许会面对失败、沮丧、落魄,但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受他人的控制这种感觉一旦拥有,就没有人愿意再回头。

大家好,我是杉姐关注+转发+点赞,是对我最好的鼓励谢谢大家!

 7 ) 夫人

20世纪70年代,保守派活动人士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凯特·布兰切特 饰)领导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对“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运动。

让我们通过她与一众第二波女性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罗丝·伯恩 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特蕾西·奥尔曼 饰)、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乌佐·阿杜巴 饰)、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玛戈·马丁戴尔 饰)和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伊丽莎白·班克斯 饰)——重新见证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是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

 8 ) 《美国夫人》第一季第一集

终于等到你~一丢丢剧透警告第一集聚焦Schlafly的政治和家庭生活,从大魔王的眼神和无懈可击的微笑可以看出她何尝不是隐性不平等的受害者。

一位对军事国防颇有见地的卓越女性形象对打破当时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Schlafly却选择发出反对女权的声音(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另一种liberty的表现)。

其实竞选的接连失败,男性政治家对Schlafly的轻视甚至身体的垂涎,丈夫对她政治事业的回避…无一不是她生活在不平等中的证据。

那么Schlafly对女权的反对到底立足什么?

权力,正如预告片里所说,It's all about power. 女性对“equal right”的追求事实上是对男权社会男性权力的“侵占”,平权意味着女性要颠覆传统重新夺回话语权,意味着真正的权力这时必须被一分为二。

非常显而易见的,Schlafly对权力的重新分配不抱希望,因为她所关注的是,重新分配权力之后,男权社会中的男性为占据权力的高地给予女性的privilege会随着男性权力的减退而消失。

在男权社会的视角下,失去这样的特权(即便是建立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的)对女性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女孩子们必须服兵役”、“女人必须同时养育家庭照顾家庭”、“女人会失去男人们的保护和偏爱”……对女性的社会偏见占据了漫长的历史,新的社会意识要在男性之间萌生又要花费多长的时间?

如果“Sex-neutral Society”的建立对女性来说意味着另一段对某些女性的压迫呢?

Schlafly的担心其实不无道理,我们常看到职场女性被问及“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却少有男性因为未婚未育被拒绝提供工作岗位……我们如何决定牺牲谁的利息来为后人开拓光明?

当这个问题放在人类文明整体的面前,我们都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因为做出集体的自我牺牲决策比个人简单的多,但当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头上,时代的缰绳握在个人手里,摇摆,逆潮流,坚守偏见往往才更为常见。

我认为Schlafly为女性保留特权的表面下隐藏着的根深蒂固的男性视角(或者说男权视角),对女性掌握权力的不看好,才是她反女权观点的源头。

(虽然是还有政治党争因素啦但我对美国党派不了解就不瞎bb了)

phil好出戏哦哈哈哈哈总想到teddy

 9 ) 选择裤装的她:争取的不仅仅是多一件单品的自由

当女性平权落到穿裤子合适与否这件事上,在现代生活里看起来是魔幻的,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却是一个严肃的站队问题。

美国60-70年代,裤装被传统家庭主妇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甚至裙裤也不可以。

与此同时,东西两岸的自由派女性服装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某种程度上来说,能不能按自己意愿在任何场合自由地穿上裤装,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女性是否取得自由的一个标准。

当女性平权落到能不能穿裤子这件事上,在现代生活里看起来是魔幻的,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却是一个严肃的站队问题。

从无到有的女性裤装史直到27年前(1993年),美国政坛女性还会因为拒绝穿裙装而被禁止进入国会,半个世纪(准确来说是48年)以前,女学生在公立学校的着装标准仅限于裙子。

女性穿裤子的历史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久远,今日爱穿啥穿啥的自由来得并不容易也不是,它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前卫和勇敢女性用一生为我们争取过来的。

贝蒂•弗里丹是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之母20世纪20年代之前,女性裤装还普遍不被社会所接受。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青壮年男性被征召入伍,大量女性被逼走出家庭承担起那些原来由男性担当的工作,成为社会劳动力群体的主力军。

比裙子活动范围更大的裤装自然也成为工作女性的日常穿着选择,但也仅仅在工作岗位中。

在社交生活中,裤装仍然是被认为是不得体的,女性本身也并没有强烈意愿要去穿裤子。

裤装“推广大使”:Coco Chanel虽然非其本意,但当年在法国多维尔度假区为了避免过分裸露而穿上帆船裤的Coco Chanel,无意间进一步鼓舞了全世界的女性群体穿起了裤子。

作为时尚icon的她的日常穿衣选择,对女性群体产生非常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也为裤子这个单品埋下了时装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出于战时的实用性考量。

当年她所穿的帆船裤(yachting pants),和我们现在日常常见的裤子样式其实还有相当大的差别。

宽松得看起来和裙子非常相像,更因为轻薄的材质而看上去有一点睡衣的感觉。

刚开始是作为女性在沙滩或者乘帆船出海时套在泳衣裤外面之用,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之为帆船裤的原因。

Coco Chanel后来曾经说过,后悔当年这样的随意地穿着裤子在公众场合露面,导致了后来很多女性穿着裤子在出席晚宴。

但这是后话了。

惊世骇俗的YSL Le Smoking无尾燕尾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男性重新回归家庭,50-60年代和平时期女性的妻子和母亲角色再度被强化,裙装再次垄断女性衣橱。

以60年代作为时代背景《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穿得最多裤装的是“男人婆”苏西,甚至在酒会等正式场合也以裤装出席,这被视为是不得体和过于乖张的。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而米琪则只有在非常休闲的情况下才会穿裤装,比如度假或者夜间朋友聚会喝酒的时候,在表演、晚宴和其他正式场合都是各种裙子配大衣外套。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但正如已经离开乔的米琪在自己的单口喜剧事业上混得风生水起,要求已经冲破家庭局限、在社会上创造过更多价值的女性重新回归家庭,必然会带来很多的不满情绪。

传统家庭职责(妻子、母亲)已经无法满足年轻女性,她们想要寻找除家庭外的更多的人生价值,这为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埋下了伏笔。

顺应时代的发展,Yves Saint Laurent在1966年推出的Le Smoking无尾燕尾服, 现在可能会被形容为“A爆”“御姐范”,但在当时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甚至很多酒店和饭馆都禁止接待穿这套无尾礼服的女士。

YSL Le Smoking Tuxedo70年代变得激进的穿衣风格相比起未来80-90年代的审美单一化,70年代女性服装风格呈现一种大爆炸状态。

款式、花纹及颜色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没有一个占据大主流的风向,各种单品任意混搭,不同风格(奢侈、朋克、牛仔风、嬉皮士、东方异域风情)不断得到融合和再分解,是一个真正充满活力的年代。

这又与当时少数群体崛起的时代背景一致,黑人平权、LGBT性少数、女性平等,不同的阶层、种族,甚至地域(东岸、西岸和中部地区)都出现差异较大的穿衣风格,嬉皮士对东方(主要是印度)文化的过分热衷又增加可供利用的无限元素和主题。

较为年长的女性钟情于40-50年代的复古风,青年女性则始终对抗60年代过分浓重的嬉皮风,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舒适和休闲几乎成为这个年代女性服装风格的一个核心基石。

相对于以往的定制概念,chic这个代表着放松和好看的潮流语开始盛行,隐含着平民化和普遍化(你不会用chic来形容高订服装和品牌对吧)。

1.Blue jeans丹宁十年 如果要在70年代选出一个单品成为集女性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百搭之王,牛仔裤必然在首选清单上。

直筒、喇叭、高腰、连身裤各种剪裁式样层出不穷,用色之多也达到了几乎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其中又以传统的丹宁蓝色牛仔裤最受欢迎。

1972年Levi's的杂志广告

《美国夫人》施拉夫利在华盛顿街头走向众议院的40秒时间里(第一集),游走在她身边的那些支持ERA的年轻一代中,身穿牛仔裤的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注意背后行人的裤子和颜色)。

第3集中在准备游街物料的自由派可以给到一个更为清晰的展示,肉眼可数的就已经有8个女生穿着蓝色牛仔裤。

各大服装品牌每季新出的单品不仅没有成功把牛仔裤挤下单品之王的宝座,反而积极围绕着它进行新品设计。

女性消费者不仅购入更多的牛仔裤,也将原来就有牛仔裤搭配出新风格。

70年代之前,牛仔裤还只是仅仅作为一个功能性单品在工作场合使用,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

但得益于60-70年代揉合着朋克文化和嬉皮士文化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牛仔裤受到大量年轻人的追捧,同时也引导着包括Levi’s、Lee在内的一大批原来主打功能性的牛仔裤品牌转变成为引领时尚的领军者。

牛仔裤成为自由派作为坚持个性、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潮流选择,70年代也被称之为丹宁十年。

任何一次的自由女性阵营聚集,身穿牛仔裤的女性总是随处可见。

相反,以家庭主妇为主的保守阵营,几乎都是清一式的裙装(第2集)。

在这个时期,女性在各种场合穿裤子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尤其是东西两岸地区)。

迫于压力,美国政府于1972年通过了《教育修正案第九章》(Title IX 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允许公立学校女学生穿裤装上学。

2.Jumpsuit连衫裤 在工作场合转成成日常穿着的单品不仅仅是牛仔裤,原先仅限男性的工装服也被华丽改造成红极一时的女性专属连衫裤。

当时常见的连衫裤上身带有纽扣和大开领,下身有常规裤子的口袋,制作材质广泛,包括涤纶、棉和丹宁在内。

《美国夫人》第4集非裔女性群体在家中聚会中,身穿红色连衫裤的女生显得非常出挑。

连衫裤不仅作为日常搭配单品被广大自由女性所喜爱,也慢慢成为晚装的一种,但相对于日常穿着的款式,晚装连衫裤在材质和样式上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更修身,材质更为闪亮,且多为无袖。

3.Unisex大行其道的中性风

此处强行插入《老友记》硬广70年代涌入职业大军的女性更多(1970年达到了43.4%),也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进入高级管理层,职业套装也成为她们彰显权力和力量的一个手段。

早在1932年的时候,法国设计师Marcel Rochas就已经推出女裤职业套装(Pantsuits),将女性想要穿裤装和职业西装的两个需求做了完美结合。

和30年代偏向勾勒女性线条的pantsuit不同,70年代的套装设计不仅仅借取男性职业套装的外形,更吸收了他们大开大合的风格(宽松、oversize),“女强人”这个被男性特质所包围的职业刻板形象在这个阶段开始成形。

千禧年极简主义 今天离《美国夫人》所在的70年代,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女性平权运动也已经到了以METOO为标志的第四次。

经过70-80年代过于浮夸的风格大杂烩之后,从90年代起极简主义在现代职业女装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千禧年更成为时尚界的主流。

《傲骨之战》第2季第2集玛雅所穿的Armani Collezioni职场裤装 这和近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职场天花板不断打破和传统的性别意识日渐模糊的时代发展背景是紧密相联的,整个商业环境慢慢偏向不再过于强调性别分工,而是更看重个人能力和商业价值。

2015年,纽约市委员会人权部宣布:禁止企业对员工作出基于性别不同的着装及妆容要求,即是说,企业不能强制女员工必须穿高跟鞋,除非要求所有男员工也穿高跟鞋,或者除非所有女性员工都必须戴领带,否则企业不能强制要求男员工必须戴领带。

近现代的极简主义和70年代盛行的中性风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跳脱性别二元、以个人为核心、根植于现代快节奏高强度生活的一种反文化运动。

在这种生活哲学之下,现代女性的初装剪裁重新回归到舒适和功能性上,用色也慢慢精简到黑白灰米四色,样式简单之余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甚至以往被认为“不够专业”的牛仔裤也慢慢浸透到大部分工种上。

结语:无形的绳索 在一个假想世界里,如果有女权主义者建议把全世界的裙子都烧掉(甚至秉持着有杀错不放过的原则,不管苏格兰男士们的苦苦哀求,连kilt都不放过),我应该能理解这种极端的想法(虽然不支持)。

如果“我穿上丈夫那样的裤子(当作一个玩笑),会怎么样”这个念头不曾出现在女性脑海里,她们应该不会知道自己穿了一辈子的裙装,那些被社会交口称赞、带来丈夫甚至陌生男子赞许表情、甚至同性嫉妒眼光的或短或长的长裙短裙晚礼服,她们的整个衣橱,就是自己一打打造的黄金监狱,一个无法打破的无形魔咒。

正如《美国夫人》里那位美国历史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非裔女性雪莉•奇泽姆所说的:被人操纵了太久,以致你们都感受不到身上的绳索了。

你要摆脱绳索,就必须先能感知绳索的存在。

首发:卷宗 Wallpaper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10 ) 用女性之间的互撕戏掩盖真正的凶手

2020年,格洛丽亚·斯泰纳姆与另一位和她同时代的美国女权主义活动家埃莉诺·斯米尔(EleanorSmeal)共同发声,公开反对迷你剧集《美国夫人》(Mrs.America),因为该剧的历史观在她们看来跟事实有出入。

该剧集这样展示两个阵营,把这场斗争简化为了“泼妇打架”,而根据民意调查,当时大多数美国女性始终支持该修正案。

她们指责该剧集有意不提及当年反对修正案的众多游说团体激烈和决定性的行动,尤其是保险公司的游说团体,如果当年该修正案真的投票通过,该团体将不得不“停止让女性为更差的护理支付更高的费用”。

她们说,菲利斯·施拉夫利和她的支持者不过是充当了各大经济部门为己谋利的“遮羞布”。

随后两人追问:“我们会把民权运动的失败归咎于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和马尔科姆·X追随者之间的竞争吗?

《美国夫人》短评

没get

10分钟前
  • 牛头宝
  • 较差

专有名词也太多了吧 感觉自己是个在看热闹的呆子 中间有点絮叨 后面两集又起来了 不错 但不是太稳定

12分钟前
  • 张德芳
  • 还行

靠这剧做女权启蒙,效果不会乐观,否则你看短评区点赞最多的热门,“女权不是平权”?什么玩意?这是给女权主义者的进阶版教材。凯特的原型人物,一句话概括:用她所有的聪明才智、实干与野心,在她个人的狭隘局限里打转。作为野心勃勃,甚至可谓有长远抱负的高知女性,长期被丈夫忽略轻视怠慢,她的一切能量都在伺机爆发,而最终找到了一个荒谬出口:心机算尽、调动一切资源,反对一个能让她自身的性别与能力获得公平公正生存生长空间的《性别平等法案》。斯坦纳姆、弗里丹、谢丽几位女权领袖的画像也很360度,你不断看到她们的彷徨和盲点。谢丽选举中,女权内部的龃龉和倒戈也给我们教训:不要与虎谋皮,跟权势男性谈团结、合作、让步与折中。谢丽说的对:权力不对任何事让步,如果不追求真正的平等,就要永远乞求男人,拾其牙慧。我对谢丽肃然起敬。

14分钟前
  • 匡不怕
  • 推荐

这个剧虽然试图在用保守主义者视角看待新进步主义时期的女性平权。但是liberal的编剧们实在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信保守主义的女人(尤其有选择余地的女性精英)存在。于是只能把女主塑造成一种基于政治利益的精致和可怜兮兮的虚伪。

17分钟前
  • acelrovsion
  • 较差

看到结尾菲利丝坐在厨房削苹果这一幕,瞬间鸡皮疙瘩起来了。哪怕你个人成就能暂时超过男性,不支持自己的群体站起来,你也只不过是父权世界里的另一个让娜迪尔曼。

20分钟前
  • 小油碟
  • 力荐

超水准的主旋律

23分钟前
  • 山止
  • 还行

Too good to be true

25分钟前
  • kerenfang
  • 力荐

【FX ON HULU】一次将年代事件剧做到极致的设计:反思回望,以“根”的手法回溯一早埋下的分歧和直面依然进行着的矛盾;兼顾展示,不预设明显的立场和观点宣言式的果断,双方各自奔走时所面对的个人仕途与诉求之间的冲突与共存组成了有血有肉的群像画卷;很出色的反向视角,避免沦为四平八稳的“课件传授”。历史长河中,无论派系,种族,阶级—陷入“昏迷”的Alice,终究落寞的Phyllis,抑或说出夸赞的Gloria,她们都是“美国夫人”。因为剧中提到的名字、出现过的真实画面,对相关话题产生的更为浓重的兴趣,借以补习阅读;这个部分或许是所带来的最大收获。最喜欢Amma Asante负责的两集,而值得提名的上位区是Cate=Margo>Sarah=Tracey>Uzo。

29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能看出来质量很好但是没有找对重点,真想了解那时候的女权运动建议去看格洛丽亚.施泰纳姆自己对这部剧的评价:7月30日,剧中女权主义阵营的代表格洛丽亚·施泰纳姆(Gloria Steinem)和另一位女权领袖人物、美国全国妇女组织前主席埃莉诺·斯梅尔(Eleanor Smeal)在《洛杉矶时报》联合发表署名文章批评该剧,她们认为,这部剧让人以为是女性内部的分裂导致ERA失败,却远没有提及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触碰了保险业利益集团的蛋糕,这是对大众彻头彻尾的误导。施拉夫利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葬送ERA法案的前程,背后的男性势力才是最关键的敌人

31分钟前
  • anay
  • 还行

仅仅两集,就为观众直观地呈现出两场战争:家庭主妇VS女权主义者和女性群体VS男权社会,快节奏与多情节构成的剧本十分扎实,让我不禁找回当年看《纸牌屋》的快感。而在这两场战争里,你可以看到女性群体是如此复杂多样,而其中的主角就是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菲莉丝·施拉夫利,一个饱受歧视却又充满野心的女人。从这部剧你能一窥70年代女性政治力量的崛起,以及背后所代表真正的女权主义:给女性以选择,我想这才是这部剧的核心所在。

35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对政治不敢兴趣,肤浅的我全靠看服装造型撑到最后。

37分钟前
  • 小猫钓鱼🎣
  • 还行

Gloria真美啊...

42分钟前
  • Sisyphus
  • 还行

这部剧目前(第三集)为止,最让我起鸡皮疙瘩的一幕就是,支持ERA(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女性(多是年轻未婚女性)队伍 和 反对ERA的家庭主妇队伍 在相反的楼梯上互相回头凝视对方,那一刻不得不思考是什么把拥有共同命运的她们分裂到如此地步呢。不过转念一想,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她们都共同意识到了女性需要站出来为自己的利益呼声呐喊,意识到了女性参与政治的必要性,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哪怕是不同方向的楼梯,只要向上走,尽头到达的也是同一个地方 The fight is not about Equality. It’s about Power

43分钟前
  • 🌟
  • 力荐

仔细听女主的演讲,很多观点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女权引起女性内部争议的地方。我们声称女权是使女性拥有可以选择的机会,你可以外出工作也可以当全职主妇,可又有人指责你甘愿囿于厨房与家庭是被男权奴役使然,同理也可以女性爱美(身材样貌化妆品)为例。作为一个边走边学的女权主义者,很多方面我立场坚定,但很多问题我也在摸索,在男权话语背景下真的有不被影响的自由意志吗?反女权的女性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还是捍卫自己作为男性附庸的权利?喜欢这部剧和几位卓然演技带给我的思考,点名表扬Cate,一个毫无疑问的女权主义者,在平权成为大势所趋的当下,选择出演一个这样反女权的角色。

47分钟前
  • Lanita
  • 推荐

这片堪称为女权主义者和民主党人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好一部献礼片

50分钟前
  • Quo Vadis
  • 较差

Schlafly夫人,右派精英,哈佛国际政治毕业对国际事务熟悉得不行,养了六个娃都没孕傻能在50几岁回学校读法律,这哪是常人的精力。这人根本不算家庭主妇,不是说非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当社畜才叫工作,这个女人有政治活动,丈夫还支持,工作家庭平衡,其实她本人比谁都女权主义。她的问题在,一切都为了自己政治筹码,所以虽然性别女,但没跟ERA站队,结局是被里根利用之后抛弃了,没进成内阁,剧的倾向很明显了,不要以为你是精英就可以跳出社会范畴。在中国,有错觉觉得不是性别差异而是阶级或地方差异,比如旧社会觉得贵族家大小姐根本不受气呀穷人家女儿才惨,现在是一线城市女性挺自在的呀小地方和农村才惨。这样想就犯了跟S夫人一样的错了。结合国内这些年越来越妖孽的政治风向,年轻一代女性生存要靠自己争取啊。

55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第三集 弃

57分钟前
  • 蓝闪闪与黄上上
  • 还行

半集弃

60分钟前
  • 睿蕊
  • 较差

在里根选择背叛她后,挂完电话的一个镜头,从窗外拍向她的正脸,窗户像是她被困住在一个牢笼里,数千年来的一个缩影,味同嚼蜡。 修正案固然不是全面美好的,但也代表着时代的进步,但反修正案的,是数千年的男权文化下的悲剧成果。女权永远不是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绑架,它永远的初衷都是为女性在社会上谋取平等的机会,任何极端的道德评判,都是反女权。 如果你不是女权,那就请你闭上嘴。平权修正案没有通过从来不是反女权者的功劳,它只能证明女性不够团结,真正的敌人是在背后高高在上的白人至上男性与资本的侵蚀,就像从一开始说的,“你不用多做什么,平权修正案也一样通过不了。”

1小时前
  • Meursault
  • 还行

女权历史剧,别人走过的艰难每一步,都别想跳过

1小时前
  • 淡清的水桶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