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段时间以来我都很盼望能够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因为我对于它的热爱,甚至要超过了[罗塞塔]。
虽然从立意或者主题的延伸上来说,[儿子]或许要比[罗塞塔]略逊一筹。
从某些方面来讲,其实[儿子]倒是更尖刻,更狠毒,更直接,也更残酷的。
达登内的摄象机几乎就是笔直地盯在Olivier脸上,细密到连他的毛孔都快呼之欲出了。
这样的方式里,你无法想象如果换了是deniro或者pacino这样的演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方法派的表演是适合聚光灯及胶片的;而在手提DV中,却是生活的还原。
这个男人,真是将表演化于无形的天才。
在我以为自己的记忆力退化到让人害怕的境地之时,却非常惊奇地发现,有关于[儿子]的一切,虽然发生在大半个月前,却依然鲜活生动地在我脑海跳动。
比如Olivier第一次教Francis扛着大木块爬梯子而后者却差点摔倒。
比如olivier的前妻在得知Francis的真实身份时冲上前去却被olivier拦腰抱住。
比如最后olivier与Francis在仓库里的来回追逐。
比如最后两人平静地装车,但内心的汹涌却全部躲到了屏幕背后。
从[罗塞塔]开始我就无比关注达登内兄弟。
相对于拉斯·冯·提尔逐步浮上水面及DOGMA 95的衰落,这两个人却还是始终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
他们的电影几乎都属于小切口,然后紧跟不放。
没有说教,没有怜悯,没有惺惺作态的多余的评论,几乎就是将生活还原了让大家看。
这样做的结果自然只有两种,要么你觉得他们的电影索然无味,要么你的哪一根神经总会被不小心地打动。
而[儿子]这样的电影,其实人人都可以看,也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喜欢。
儿子的意外被杀让奥利维(奥利弗·古尔迈 Olivier Gourmet 饰)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一生都会记住这个混蛋,即便他也只是一个少年,即便他即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时间匆匆流走,五年后,奥利维与一个名叫弗朗西斯(摩甘·马林纳 Morgan Ma rinne 饰)的男孩相遇了,而这位弗朗西斯不是别人,正是曾经杀害他儿子的凶手。
弗朗西斯并没有认出奥利维,但这重逢却触痛了奥利维的心,也勾起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感情,在一番波折和纠结之后,弗朗西斯成为了奥利维的“学生”,跟随着他学习木工。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直以来形单影只的弗朗西斯在奥利维的身上看见了父亲的影子,而内心充满了痛苦的奥利维则选择说出了那个充满了毁灭性的秘密。
©豆瓣从文字的提炼中可以得到一句话的梗概阐述:由于男主儿子意外被杀害导致自己的家庭分崩离析,从此陷入愤怒的生活;但是多年后由于工作关系与杀害儿子的人重新挂钩起新的联系,令男主重新释放了内心仇恨和对他人的谅解。
达内兄弟的电影《他人之子》其实讲的就是一件“很小”的故事,但是内核包含是人类的“共情”:曾经对你做出很大伤害的人,如何与自己和解并原谅他人?!
所以要提取这样的在电影里的概念关键字眼出来的话,那就是无非是“伤害”与“谅解”。
如果是说要从这样的概念出发,找到一个在电影中的表达内容,那就所谓想要去阐述的“戏剧”与“现实”。
戏剧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这样看来,“戏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所涵盖的种类以及类目还要细细的分,但是关于“戏剧”的内容总结能够了解到,这是一个表达形式上的,这是与“现实”完全岔开的两个线头。
而“现实”的百度百科是: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解释,真实的即时物。
组词有客观现实、现实意义等。
在目前从两个词性的解析来看,两个是完全并行前行的;而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说法,目前是最好两个相交叉的点线。
达内兄弟(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的电影(《单车少年》《罗塞塔》《一诺千金》《孩子》《罗尔娜的沉默》)大部分都是相同或者是类似:讲述底层或者边缘人物在道德与人性的徘徊,折射出社会问题或者人类的情感。
虽然这看起来有多电影,但是其实粗暴一点可以归类为一部电影。
而这部电影都是手持,但又保持克制。
这样的风格甚至在达内兄弟之制片的电影里有影响到,比如《毕业会考》,《山之外》。
这样的手持风格并不是完全简单“手持抖动不稳”,反而是交错的保持了现实的真实性。
本片用手提肩扛摄影机拍摄,有粗糙的颗粒感和摇晃不定的写实风格。
导演用了半个小时向观众展示奥里维耶的外观形象,大量的特写镜头毫不修饰地将人物的个性表露无遗。
影像运动很随意,长镜头用得偏滥,而且由于摄影机运动太快使许多景物都模糊不清,使得观众头晕目眩。
但那种两个人物间的一张一弛仍有一定的戏剧张力。
男主角获得戛纳影展的最佳男主角奖。
【时光网】按照这样肩抗手持要真的晃到吐应该是《爱情是狗娘》和《上帝之城》,《他人之子》在“虚焦”以及移动上呈现是不固定,更多展示移动的空间的可能,带来是给人物“形象”真实感。
包括在人物对话上,也并没有分切,而是一个单纯的手持的镜头拉回移动。
图片图片对于这场戏里前妻突然造访,并告诉男主自己有了新的生命了。
从男主在厨房里煮咖啡(一边听着电话留言)到喝咖啡,到门外门铃响起。
除了镜头自己在变换视角和位置之外,没有更多分切的镜头。
这样来回转的镜头更多是追随演员,更多的在记录当下的故事(当然这也跟达内兄弟自己本身有拍摄纪录片有关系)。
这样的镜头在看,也要很灵活处理,而不是单纯的卡在某一个位置上。
有时候甚至追不上演员的动作和速度,会造成虚焦模糊现象。
在法国新浪潮时期,四个开山鼻祖就公然对抗好莱坞式的剪辑手法,想要更自然的处理以及更多思考性想法停留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而不是单纯追求精准的画面和节奏感。
所以在这些“文艺片”或者“艺术片”看来都带有“严重的节奏拖沓”。
其中像类似贝拉塔尔的电影《都灵之马》,老塔的电影《潜行者》这样的片子,更长的镜头,更絮叨的对白台词。
现实感是真的很强,就像以你的视角为摄影机一直在看着不远处的挖掘机在作业一样,你知道这是乏闷的,但这个看起来完完全全的时间的存在。
摄影机的语言应该是如何在衔接式接入演员与现实场景中?
回到《他人之子》场景环境中的摄影机运动重要吗?
其实是不重要的,反而是在做一个辅助的重要,“人”在运动中是把握在一个焦段内,这个焦段是在35-50。
场景环境出现完全没有动机,但是给人信服的理由。
在培训中心里,男主在对学员的培训以及把握是达到“真实”的存在,甚至左手边的拇指指甲还有血淤块。
人物在环境之下的现实感,以及背景是扎实的存在。
图片图片另外一部手持肩抗的匈牙利电影《索尔之子》,在环境营造上达到一种难以启齿的还原,逼迫感在眼前。
甚至那些躺在不地面的“尸体”都给人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图片 《索尔之子》的焦段在40,加上一个浅焦,模拟人的视角去看整个历史场景,把混音开满,画面之外还有很多画面,非常逼真,这也是加强一个戏剧元素。
同样是在“人”上,画面上出现了很多人的背部,颈部,特写脸。
“人”作为一个场景环境里的一个因素,《他人之子》的从概念的伤害,男主像一只受困在野兽,把内心收起来,冷漠和无形于色装挂在脸上。
开篇有半个小时,摄影一直在追着男主,甚至有点追不上,男主很不柔和,僵硬,有躲避,有起伏。
“我们十之八九的动作服从于习惯或是无意识的,让这些动作服从意识和思维是反自然的。
我们的手势,肢体语言,他们本身都是自主的,不受我们控制这在电影中也是一样。
”【罗伯特-布列松】现实中的人与电影里的人大抵上是很大区别,两个的“人”在行为与肢体语言上是受到环境与摄影机的影响,是带有目的性和戏剧性的。
《他人之子》人物在呈现一个专业的“木匠建筑师”以及家庭被破坏的男人。
这是他的身体习和行为思维的可能性。
从相信出发的原点,摄影师开始找到更多的可能性的语言,比如是在试图解释关于即将要有新的“人”男主的生活里,包括前妻怀孕,杀子之犯要进来他的带领团队里。
这样似乎看起来,戏剧的冲突都在前行找点迸发出来,而这个现实感与戏剧感要交叉出来的就是每一个冲突点与矛盾点。
“伤害”更多镜头感是在更加“紧”,和压迫感。
特别是在摄影师在室内游刃在空间里,难以想象的流畅,但是会有一种“压抑感”。
但我最在意还是关于在人物塑造的戏剧性。
姚牧远所说的中年文艺青年在看到这些大同小异剧情已经毫无新鲜感的时候,反而是我看来,每一处的细节令人感到惊讶。
男主与杀子青年的相遇互动,并不是一种干巴巴的点头问好,而是在回归到兮兮相惜的情面,无论是做工具箱,还是在面包店丈量距离,送杀子青年回家,玩两人足球;男主连自己都在迷惑,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两代人的距离不断在拉近。
我在想,如果是男主的前妻并没有来亲自告诉他说自己怀孕准备过上新的生活,男主是否会接纳杀子青年(因为本身男主就从一开始就在拒绝接纳杀子青年)。
而这个时候影片的人物反倒是有一种熟悉的相处,摄影这个阶段并不是在寻找,而是一种自我诉说,让镜头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褪去一种愤怒感。
《他人之子》给人感觉就像是再吹鹅毛一样,永远让鹅毛不要掉落,有时候会用使劲让鹅毛飘的更高一点,有时候会让鹅毛缓慢掉落。
唯一穿插点的是在矛盾冲突与达到现实与戏剧的结合,从没觉得是吊链的单纯。
儿子的意外被杀让奥利维(奥利弗·古尔迈 Olivier Gourmet 饰)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一生都会记住这个混蛋,即便他也只是一个少年,即便他即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时间匆匆流走,五年后,奥利维与一个名叫弗朗西斯(摩甘·马林纳 Morgan Ma rinne 饰)的男孩相遇了,而这位弗朗西斯不是别人,正是曾经杀害他儿子的凶手。
弗朗西斯并没有认出奥利维,但这重逢却触痛了奥利维的心,也勾起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感情,在一番波折和纠结之后,弗朗西斯成为了奥利维的“学生”,跟随着他学习木工。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直以来形单影只的弗朗西斯在奥利维的身上看见了父亲的影子,而内心充满了痛苦的奥利维则选择说出了那个充满了毁灭性的秘密。
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人内心的情绪的把握。
宽恕是一种很难触及到的高尚品格。
很多时候,真正的难,就难在人的心绪上。
因为,有爱,更因为爱得太深。
用很平凡的工厂作为拍摄场地,这样的平易贴切,中国影视作品反而经常做很多无谓的拔高 花里胡哨……不得不提到,电影中摄影机的位置基本不固定,给人全程跟拍的感觉。
正是这种跟拍,这种镜头在对话双方之间来回摇,以及抵着大脸盘子拍……造成的情绪渲染十分浓烈,可以说主角的情绪一丝一毫都被我们看在眼中。
但是,这样的话让人觉得无聊,也是很有可能的哦。
比如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眼睛晕乎乎的,还晕到脑子里了。
不得不说,欧洲一些国家的价值观,真的很有善的味道,无所谓强势与弱势,很导人向善。
而我们的影视作品确实是在无故放大生活中细小的摩擦,徒增暴戾。
唉,要么就是一片欢灯结彩乐乐呵呵。
唉。
个人非常喜欢这类细微情感 道德纠葛 画面真实的电影。
对于失足少年来说这个沉默的男人就是心目中的偶像目测距离精准到1厘米可惜的是他不知道他对他有着复杂的情感这种踌躇神秘的情感在手持特写的技巧下遁入无形的客观看似摇弋感觉却又平静在众多类型片中达内的电影往往都归于剧情实则是对镜头下叙事结构和人物白描的重新解析主题其实大多暧昧但不失人文关怀说它励志其实是因为影片同样的怀着对生活的希望比如女人的重新开始男人的宽恕和男孩的救赎虽然隐忍克制下不是满怀阳光却也让人回味那一抹温暖
他回来,满身泥泞,他和他的之间需要一块小木块,这样才不会有皱纹。
手摇摄影机营造的现场感来,自非全知摄影角度,杀子男孩来到工厂里,他每天还是照常回家做仰卧起坐,舒缓背痛,修理皮带,正如他所说,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把francis带在身边,教他木工。
他的前妻已经把丧子之痛放下了,建立自己新的家庭生活。
但oliver没有放下,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
他在工厂里教francis木工技能,观察francis的举动,这是逆向观摩,他看到了杀子之人模仿自己的举动:打磨木条,用喷气机喷冲身上的木屑,跟从自己的工作指令。
二人之间的距离在工作间形成,oliver才有勇气主动提出对话。
“从我的左脚到你那里,有多少米?
”francis拿着折尺问oliver。
Oliver告诉他物理上的距离,观众听到的是一段心理上的距离。
导演在访问中提到,曾经考虑行业设置为屠夫和学徒,但屠夫的象征性太强,血腥味儿重,会加重故事杀戮的成分。
耶稣布道前,从事木匠工作,演示作为人间儿子的本分,木匠这项职业沾上宗教暗示。
Oliver跟踪francis到他住的地方,发现那不是他住的地方,只是他睡觉的地方。
过期牛奶,闹钟,收音机,oliver躺在francis的床上,他感受到的不是恨,而是一个少年凋零的生命。
当oliver在锯木厂告诉francis,他一直知道francis杀人的事情,二人在树林追逐,oliver跪在francis身上,双手掐紧他的脖子,他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儿子,惊恐睁着双眼瞪着他,这时,oliver明白francis杀他儿子时的情绪,生气愤怒。
Oliver 松开了手,他并不是宽恕francis,但人的高贵在于拒绝杀戮。
作者:罗杰·埃伯特发表日期:2003年2月21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四星为满分)
《他人之子》是完整、自给自足、不容置疑的。
评论家对它只有赞美。
它不需要洞察或解释。
它看到并解释了一切。
这是我看过的最自信、最完美的关于悲伤与快乐的诉说。
我同意斯坦利·考夫曼在《新共和》杂志中的观点:第二次观看只会凸显这部电影的伟大。
但我不想错过第一次观看,所以我会仔细撰写。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丝毫没有误导或欺骗我们。
他们也没有做任何解释。
他们简单地(并没有那么简单)展示,而我们身体前倾,保持安静,观察表情,观看剧情,专心体会角色的感受。
让我详细地描述一段非常早期的序列,以便你了解达内兄弟是如何工作的。
比利时木匠奥利维耶(奥利维耶·古尔梅 饰)管理着一间店铺,少年们在里面工作。
他指出一个男孩在使用电锯时的错误。
我们怀疑是否有人会失去一根手指或一只手,因为我们被公式化电影打败了。
不,木板会被正确地锯开。
一个女人走进店里,问奥利维耶是否可以再收一个学徒。
不,他已有太多学徒。
他建议去焊接车间问问。
女人和年轻的申请人刚离开,奥利维耶就从店铺溜了出来,令人惊讶的是,他像野兽一样急匆匆地跟在他们后面,通过门窗和走廊的拐角来暗中观察他们。
过了一会儿,强壮而敏捷的他跳到一个金属柜上,从一扇高高的窗户偷看一眼。
然后他告诉那个女人他要带走那个男孩。
她说那个男孩在浴室里。
手持式摄影机一直跟随着奥利维耶,通常是在中近距离拍摄,随着他看向一个角落。
他在看那个男孩洗澡吗?
奥利维耶是同性恋吗?
不,我们看过太多电影了。
他只是看着那个合衣躺在浴室地板上睡觉的男孩。
他专注地看了许久后,叫醒了男孩,告诉他他有工作了。
现在你必须完全停止阅读这篇影评,去看看这部电影。
如果你在一部在心灵回音室里发声的电影中,对简单、深刻、成熟、沉默持开放态度的话,今晚就走出家门去看看它。
《他人之子》是部伟大的电影。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反应,这说明你有成长空间。
我并非傲慢;我在这部电影中成长了。
它教会了我一些我不知道的电影知识。
我学到了什么?
这部电影只可能用它的拍摄方式,而不可能用传统的叙事风格。
像严格的纪录片那样,达内兄弟跟随奥利维耶,通过观察他来了解关于他的一切。
他们不引导、强调或通过音乐发信号。
电影没有反应镜头,因为整部电影都是他们的反应镜头。
兄弟俩让奥利维耶这个角色的意识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导演。
…现在你已看过这部电影。
如果它的恐怖和爱迷住且感动了你,如果你觉得这种视觉风格只适合这种故事,那就让我们同意:很少有电影能告诉我们这么少,同时又告诉了我们一切。
奥利维耶培养由比利时政府监护的孩子——在他们被少管所释放后教他们一门手艺。
弗朗西斯(摩根·马林 饰)从11岁到16岁一直生活在少管所。
奥利维耶问他犯了什么罪。
他说他偷了一个汽车收音机。
“判了五年?
”“有人死了。
”“怎么死的?
”弗朗西斯没看见车里有个孩子。
那个孩子哭了起来,不肯放开弗朗西斯,弗朗西斯很害怕并“抓住了他的喉咙。
”奥利维耶纠正道:“掐死了他。
”弗朗西斯说:“我不是故意的。
”
“你后悔你所做的吗?
”“当然。
”“为什么?
”“因为被关了五年,这是值得后悔的。
”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奥利维耶对这起死亡知道些什么。
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奥利维耶和弗朗西斯星期天在一个遥远的木材场里。
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电影的噪音有多大,沉重的木板互相撞击。
甚至听到它们都觉得痛。
这部电影没有使用这些声音或木材来制造悬念或其他任何东西。
它只是尊重木材的特性,正如奥利维耶所做的那样,正如他教弗朗西斯的那样。
你猜想,因为你已被公式化电影、偶然事件或暴力行为所训练。
你无法猜到的是电影结尾令人惊叹的心灵之美,然而它并不比过去的一切更非凡。
奥利维耶·古尔梅获得了2002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他饰演一个平凡的人,时刻以平凡的方式行事。
这是关键:他是平凡的。
他的行为堪称“楷模”,而非他的表演。
我们用这个词来表示“值得称赞的”。
它的主要意思是“适合模仿”。
奥利维耶所做的一切都堪称楷模。
像这样走路。
保持住。
精确测量。
需要用木槌时,不要用钢锤。
把钉子放在中间。
先用锉刀磨平,再用砂纸。
保持木板平衡,倚靠梯子。
自己买苹果馅饼。
抱住需要冷静的女人。
赞美发现自己怀孕的女人。
在说出真相之前先查明真相。
不要用言语来讨论无法解释的事情。
乐于说“我不知道”。
乐于有个儿子,教他一门手艺。
乐于成为父亲。
最近有部电影引人发笑,因为它说《教父》中有条规则适用于所有情况。
从来没有那么多规则。
《他人之子》讲的是一个不需要规则的人,因为他尊重自己的职业,知晓自己的工具。
他的职业是生命。
他的工具是他的损失和他的希望。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开篇又是直接把观众拽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里,这种办法在《孩子》和《罗塞塔》的开头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这个电影开头是不知道男主正在经历什么的,直到与前妻在加油站的对话,故事线才渐渐清晰,会让观众反推开头那些没理解的男主行为,这也是电影叙述方法里的一种独特魅力。
知道男主与男孩的关系后,戏剧张力就势不可挡地凸显出来了,从那一刻起就开始感叹达内兄弟的功底。
虽然小景别+特写跟拍的拍摄手法很容易让人精神涣散和疲惫,但是达内却擅长把故事和角色做到极富戏剧张力,他电影里的主角无不处在焦灼、困境、挣扎、煎熬中,角色本身所在的处境就足以紧紧牵动观众的心。
(p.s.可能角色本身一定处在挣扎里也是达内电影独有的一种元素和风格。
) 引用豆瓣看来的一句话:方法派的表演是适合聚光灯及胶片的,真实的表演是只适合还原生活的。
突然觉得,并不是演员不会表演真实,而是只有这样的电影/剧本/导演才会激发出演员这样的表演。
开篇又是直接把观众拽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里,这种办法在《孩子》和《罗塞塔》的开头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这个电影开头是不知道男主正在经历什么的,直到与前妻在加油站的对话,故事线才渐渐清晰,会让观众反推开头那些没理解的男主行为,这也是电影叙述方法里的一种独特魅力。
知道男主与男孩的关系后,戏剧张力就势不可挡地凸显出来了,从那一刻起就开始感叹达内兄弟的功底。
虽然小景别+特写跟拍的拍摄手法很容易让人精神涣散和疲惫,但是达内却擅长把故事和角色做到极富戏剧张力,他电影里的主角无不处在焦灼、困境、挣扎、煎熬中,角色本身所在的处境就足以紧紧牵动观众的心。
(p.s.可能角色本身一定处在挣扎里也是达内电影独有的一种元素和风格。
) 引用豆瓣看来的一句话:方法派的表演是适合聚光灯及胶片的,真实的表演是只适合还原生活的。
突然觉得,并不是演员不会表演真实,而是只有这样的电影/剧本/导演才会激发出演员这样的表演。
最后,一定要说哪里不喜欢的话,感觉男孩主动亲近男主这样的安排略显俗套和刻意,虽然站在剧作的角度来讲没毛病。
从 90 年代末期直至千禧年代第一个十年,绝对是比利时达内兄弟的创作巅峰期,先后凭着《罗塞塔》和《孩子》两次登顶戛纳电影节,跻身“双金棕榈俱乐部”,一举成为戛纳嫡系导演,每部新作都无一例外选在戛纳作世界首映,足可见其影坛大师地位。
两兄弟的作品不仅以独特的美学风格与题材的深度取胜,他们还有出色的演员做后盾,先后捧出戛纳影后与影帝。
如果说《罗塞塔》女主演艾米莉·德奎恩的贫苦命运与人性缺陷让你爱恨交加的话,那么《他人之子》的男主角奥利维埃·古尔梅则让你感受到一位丧子的父亲在悲痛与愤怒、心存报复与宽恕的交错变化过程里渐露出人性的复杂,其承受的道德考验程度丝毫不亚于《罗塞塔》里的女主角。
▲奥利维埃·古尔梅凭《他人之子》获得戛纳影帝殊荣奥利维埃·古尔梅算是达内的长期合作演员,在《他人之子》之前,也出演过《一诺千金》里的父亲,以及《罗塞塔》里的老板。
这部作品助他登上戛纳影帝宝座的杀手锏要数达内导演别出心裁的拍摄手法,全程大部分的镜头都在拍他的背部、脖颈、手部,却吝啬于拍摄他的脸。
这种摄影角度比《罗塞塔》更刁钻,狡黠地藏起了这个角色的面部表情与心理刻画,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联想。
于是,我们观看到男主角在一系列日常工作,以及跟踪新来的男孩时的行为,会不知不觉产生疑问:他为什么要关注这个男孩?
他和男孩是什么关系?
他要对这个男孩做些什么?
达内兄弟采用不少遮蔽关键点的镜头,营造出与男主角同等的非全知视角,比如他在办公室外偷瞄男孩签到的画面,或者是在更衣室听男孩吹口哨时不经意走过的一幕。
再加上全片零配乐与极简的对白设计,观众在近乎于默片的画面上看到他的行色匆匆,听到他沉重的喘息声,却得不到任何明确的提示,由此,情节逐渐笼罩在愈加浓烈的悬疑气氛里。
▲充满悬疑紧张气氛的故事情节换句话说,达内兄弟是在运用惊悚悬疑类型片的手法来处理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当我们得知这个男孩是杀死男主角儿子的凶手后,这种紧张气氛更趋强烈。
男主角不断制造机会与男孩相处,先是破例收下他为学徒,让他接受各种各种的木工训练;其后,他趁机溜进男孩的家中,翻查其私人物品;最后,他制造机会带上他驱车前往偏僻的木材厂。
这些都不断在暗示他想趁男孩不注意时实施自己的计划,谋杀似乎一触即发。
然而,这并非真的是一部讲述丧子的父亲处心积累为儿子复仇的暴力惊悚片。
达内兄弟一如既往是在探讨人性与道德的话题,只不过是用类型片的障眼法为这个现实题材增添上扣人心弦的戏剧张力。
与其大部分作品类似地,导演并没有交代男主角出于何种原因收下男孩为学徒,留白的处理让观众更专注于观察男主角的行为动作。
手持摄影的风格无异于纪录片,粗糙的真实感扑面而来,而大量的特写镜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让人只能透过这些风格化的画面去代入男主角的心理。
▲各种跟拍人物的背部镜头画面男主角在指导培训男孩木工技术的过程中,可逐渐感受到他情绪的变化,丧子的悲愤与宽恕的念头似乎在此消彼长。
两人更建立起一种没有血缘的“父子”关系。
这种早于《小偷家族》里亲子关系的描写体现出导演对复杂人性的剖析,也延续至他们另一部作品《单车少年》里,那里面是一对没有血缘的母子。
在这层“父子”关系里,包含着父亲如何将悲愤转移到陌生的关系里,将对方的身世带入到自己身上(男孩出自一个破碎的家庭,其生父不知所踪),从而为自己找到宽恕的理由。
达内再次省略掉男主角宽恕谅解的转折点,也许是男孩提出要让他做监护人的那一刻,我们无从得知。
在主人公面无表情之下,却是汹涌不断的情感波动,他始终徘徊于各种矛盾的情绪,而在最后一幕追逐的高潮里,导演将这种复杂的情绪展示得惊心动魄。
你绝对没想到会在达内作品里看到如此惊险紧张的追逐和扭打场面(要比之后《年轻的阿迈德》来得更自然)。
这段高超的设计极具类型片的意味及效果。
荒郊野外、四处无人的工厂,绝对是复仇对决的最佳场所。
观众也许还在猜测男主角何时对男孩下毒手,却万万没猜出他的真实用意。
▲没有血缘的“父子”关系少年杀人犯、双亲关爱缺失,乃至教育等话题统统隐藏着这个类型化的现实题材之下,达内兄弟并没有对这些深入探讨,反而着墨于人性与道德的层面上。
一个父亲面对杀害儿子的凶手,如何化解悲愤、学会宽恕与谅解;而少年杀人犯又是否罪大恶极之人,他又是如何经历了父爱的缺失与家庭悲剧?
达内只将这些问题抛给观众,却不给出答案。
正如反高潮的结尾,两人面面相觑、不发一言,彼此配合搬木材上车。
这些和谐的动作暗示出主人公放下了仇恨,与这个“他人之子”达成和解,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达内这部经典不仅以类型片的手法成功令观众关注到深层的人性问题,还为之后众多影片提供参考的榜样,最近一部热门的比利时电影《亲密》便借鉴了这部的“宽恕”模式,再次证明了大师作品的影响力深远弗届。
看到评论里有提到《密阳》的观影时候我也想到了这部,可能在题材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的丰富度探索性还有风格上两部差别很大。
观影时我其实是紧张的,就是对我来说电影有一个悬念,这位父亲前面的平静忍耐会不会在最后有个爆发,杀或者怎么弄那个小男孩。
没有仇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
可他没有,虽然最后他掐了一会小男孩的脖子但很快他就松开,前面他也说他不会伤害他。
这就是人性的矛盾吧。
我还是不太懂这位父亲的心理。
他说他自己也不明白。
我慢慢想想吧。
通过这部,我也明白了什么叫做达内时刻。
节奏快、猛烈、让人一下看不明白的开头,导演耐得住性子慢慢压住的大块中间部分,最后用简单的语言动作做出戏剧效果,矛盾爆发。
可即使是爆发,也不是特夸张的戏剧,还是白开水式,烧开水中咕噜的那几下。
这部我没有那么喜欢,是第一次在中间那块我时常感到出戏,没被吸引,压不住。
电影给我的感受也没有那么深,那么多的琢磨。
导演在这部里也做出了改变,我的感受是,不再局限于个体的矛盾,包括与个体相关的种种矛盾,导演讨论人性中的矛盾。
两人对手戏的细节处理太强了,才让影片本身显得不那么“正确”,但这部达内并未打动我
实在看不来这种片子 哎~
这部镜头真的好紧,基本只有个主角的大脸。所以主角的表演对整体观感影响更大。不幸的是我觉得这个男主演得一般,面瘫程度有点让我想起了克鲁尼大哥。而且他的眼镜片实在是太厚了,导致大多数侧面拍他的镜头,眼镜片整个完全把他的眼睛挡住,那表演的一大部分就都没了。孩子他妈好出戏,感觉是走错片场的大妈。而且达内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也太喜欢晕倒了吧。连续两部(我上一部看的是《孩子》),一模一样的剧情,女配角听到噩耗之后一声不响的原地晕倒……
所谓的平实就是胜利,戏剧反而削弱电影的力量是吧。不感冒
人物情感很克制 但被镜头晃得我真的很困
看见他躺在他曾睡过的床上,那时他的心情一定是复杂。
纪录片
身高能够目测,白线到轮胎的距离能够目测,那男主和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少年之间的距离呢?男主最后的选择可称他为拿撒勒的奥利维。当然,宽恕本身并不可能。能做的只有放弃复仇。而放弃复仇,不是宽恕。最后一场戏堆叠如山的木料既是动作电影里杀人的好场所,也是男主沉重内心的外显。但他最终选择了挑几根木料带走,再和男孩一起把它们包起来。达内电影最有力的结尾,却是现实中达内展最无奈的收尾。在家补了这最后一部,看完仍然有点生气。
这个电影简直是绝了!!两个细节:奥利弗在训练学院的时候拒绝叫小杀手的名字;还有在买单苹果派的时候拒绝给小杀手买单。达内兄弟最牛的就是将整部电影塑造在巨大的矛盾之中,最牛逼最淳朴的表演逼格。手持不是装逼,而是烘托气氛。每一场两人见面的戏都让人感到深深的尴尬,不需要太多言语。太牛逼了
讲一个父亲在仇恨面前的克制与痛苦,整部片子的镜头70%集中在男主的后脑勺和侧脸,去刻画他的挣扎与矛盾,道理我真的懂,闷也是真的闷,镜头晃我头晕,闭上眼睛尝试让这种晕的感觉消失,结果一闭上就被困意压的睁不开眼......
所谓表演化于无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结局的多样性是最让人期待的,比如给后脑勺一记闷棍,比如永远不说出真相,比如给个掐死的假想,达内手起刀落,给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那个,几乎就是最好的那种。
手持镜头晕死了
精妙!憎恨V.S.原谅,最后他拿出了绳索。
喜欢镜头营造的真实氛围,禁不住想如果自己是镜头里那个谢顶的爸爸会怎样。
20230107 @达内回顾展 现实生活里,遭遇天大冤屈的你饱受煎熬,甚至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恐怖的事情来,这可能是悬疑感最拉满的时刻。达内兄弟给拍出来了。
02年了拍电影还弄这种景别视角,导演不会觉得自己很酷吧
当弗朗西斯说他的后悔仅仅是因为坐了五年牢时,越过法律惩罚他的念头便熊熊烧燃。一个急刹车,在木材堆上的凝视,「影片要让人觉得处处都是杀人现场,同时杀人的动机又被阻挠。」观影过程比奥利维更摇摆不定,但还是非常喜欢达内结束故事的方式,无声的和解让人撼动。
本片可以作为手持摄影的一个经典案例。电影绝大部分镜头,都是中景和特写,直接对准主角的后脑勺,这样只要轻微偏移,自然构成过肩镜头。手持摄影给了镜头以自由,用镜头横移就可以代替传统的视线顺接,或者自然的从对一个角色的特写转到对另一个角色的远景。这里用手持摄影不是用剧烈摇晃来凸显动态与真实,而是让镜头更自由,跟踪主角,关注主角的内心情感。主角忘不了儿子的死亡,他依然沉浸和关注着这件事情,也就是他被困在过去中,而作为杀死他儿子的少年是这个事件重要的一部分,便引起了他的兴趣。很显然他恨这个少年,但在恨之中又包含了些其他相反的情感,首先是他对这个少年的兴趣,其次是师徒之间微妙的关系,近似于父亲和儿子,这些交织在一起,微妙、复杂又难以说的清楚,观众不知道他该怎么处理这些情感,他自己也不知道。8.2
镜头,节奏,男主角都让人不舒服。